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油藏、沥青及沥青包裹体在金属成矿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1
作者 施继锡 余孝颖 王华云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17-122,共6页
古油藏、沥青及沥青包裹体和某些金属矿床都是自然界成矿作用的产物,它们在时空关系上极为密切,成因上有内在联系,可作为研究Hg、Sb、As、An、U、Cu、Pb、Zn等改造矿床的物质来源、迁移形成、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划分改造阶段及找矿... 古油藏、沥青及沥青包裹体和某些金属矿床都是自然界成矿作用的产物,它们在时空关系上极为密切,成因上有内在联系,可作为研究Hg、Sb、As、An、U、Cu、Pb、Zn等改造矿床的物质来源、迁移形成、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划分改造阶段及找矿标志等,并对探讨有机与金属成矿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油藏 沥青 矿物包体 金属矿床 成矿
下载PDF
东西伯利亚盆地北部沥青矿发育特征与资源潜力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红军 贺正军 +3 位作者 刘祚冬 刘泠杉 马锋 龙文达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9-148,共10页
沥青矿是一类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东西伯利亚盆地赋存丰富的沥青矿资源,尚未开采,为了对这一巨大资源未来可利用性做出明确判断,在充分调研各类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剖析了盆地北部阿纳巴尔古隆起区沥青矿分布的层段、岩性、物性及含油... 沥青矿是一类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东西伯利亚盆地赋存丰富的沥青矿资源,尚未开采,为了对这一巨大资源未来可利用性做出明确判断,在充分调研各类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剖析了盆地北部阿纳巴尔古隆起区沥青矿分布的层段、岩性、物性及含油率等关键地质特征,并对未来有利目标区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东西伯利亚盆地沥青矿分布在里菲系-上二叠统地层中,岩性复杂,含油率变化大;在埋藏较深、紧邻生油层、物性较好的岩层段中天然沥青较为丰富,含油率高,可动用性高,具备很好的开采价值;盆地北部沥青矿可采资源量达63×10^8 t,可优选出4个有利目标区,对比可采地质条件与资源潜力规模,最北端的奥列尼奥克沥青聚集带是未来非常规资源开发利用的首选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 东西伯利亚盆地 阿纳巴尔隆起 沥青矿 可采资源量
下载PDF
内蒙古油砂热碱水洗分离实验研究 被引量:42
3
作者 严格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5-377,共3页
在实验室考察了用热碱(NaOH)水抽提法从内蒙古油砂中分离油砂油的工艺条件.用Dean-Stark甲苯抽提法测得两个油砂样含油12.5%和13.6%,含水0.55%和0.65%.分离出的油砂油含饱和分8.2%、芳香分23.6%、胶质25.0%、沥青质41.3%,含88.31%C、9.9... 在实验室考察了用热碱(NaOH)水抽提法从内蒙古油砂中分离油砂油的工艺条件.用Dean-Stark甲苯抽提法测得两个油砂样含油12.5%和13.6%,含水0.55%和0.65%.分离出的油砂油含饱和分8.2%、芳香分23.6%、胶质25.0%、沥青质41.3%,含88.31%C、9.97%H、5.09%O、0.69%N、0.93%S.考虑工业生产条件得到的分离工艺参数为:碱水、油砂质量比1.5∶1~2∶1;碱、水质量比0.2%~0.5%;温度95%;搅拌转速75~100 r/min;抽提时间30 min,油砂油回收率可达95.5%以上.推荐的最佳分离工艺条件为:碱水、油砂比2∶1;碱、水比0.2%,温度95℃,搅拌转速80 r/min,抽提时间30 min.用Na2CO3代替NaOH使油砂油回收率有所下降.图2表5参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油(地沥青) 油砂 热碱水萃取(抽提) 工艺条件 内蒙古油砂矿
下载PDF
新疆喀什凹陷乌拉根铅锌矿床有机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3
4
作者 董新丰 薛春纪 +1 位作者 李志丹 刘增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9-145,共17页
乌拉根铅锌矿床位于新疆喀什凹陷北部,矿区及外围发育大量有机物质,有机质与铅锌成矿的关系备受关注。文中采用有机质抽提、族组分分离、定量及饱和烃色谱-质谱等实验分析方法对铅锌矿区有机物质及外围油砂中氯仿沥青"A"和生... 乌拉根铅锌矿床位于新疆喀什凹陷北部,矿区及外围发育大量有机物质,有机质与铅锌成矿的关系备受关注。文中采用有机质抽提、族组分分离、定量及饱和烃色谱-质谱等实验分析方法对铅锌矿区有机物质及外围油砂中氯仿沥青"A"和生物标志物进行分析,研究铅锌矿区及外围有机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并对有机质与铅锌矿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近矿围岩和外围油砂中氯仿沥青"A"族组成及其饱和烃的主要生物标志物特征均较相似,CPI=1.11~1.17,Pr/Ph=0.68~1.08,C27、C28、C29规则甾烷具有C27>C28<C29的分布特征,规则甾烷/17α(H)-藿烷为0.55~0.93,C29/C30藿烷=0.36~0.52,说明矿区及外围有机质来源一致,且主要为陆相页岩。生物标志物特征OEP=1.01~1.15,C31-αβ22S/(22S+22R)=0.56~0.58,βα-莫烷/αβ-藿烷=0.13~0.21,表明矿区及外围有机质的成熟度均较高。所有样品的Pr/Ph比值均较低(小于0.85),且所有样品均检出一定量的伽马蜡烷,说明有机质经历了较高盐度的还原条件。本次研究的所有样品的饱和烃气相色谱基线"鼓包"现象不明显,说明有机质生物降解作用弱。结合矿区地质、岩相学、矿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成矿流体为盆地油田卤水,而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第五岩性段紫红色岩石的褪色就是这种含有有机质的还原性流体造成的。由于成矿流体中有机质烃类与赋矿地层中SO2-4发生反应生成H2S,而H2S的生成是铅锌大量沉淀成矿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氯仿沥青“A” 有机质 乌拉根铅锌矿床 喀什凹陷 新疆
下载PDF
云南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沥青Re-Os法测年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9
5
作者 高炳宇 薛春纪 +5 位作者 池国祥 李超 屈文俊 杜安道 李足晓 顾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61-1567,共7页
油气藏与金属矿床在世界许多沉积盆地内共存,油气成藏与金属成矿的动力学关系备受关注。云南兰坪金顶产有中国目前最大铅锌矿床,也是世界上唯一陆相沉积岩容矿、且形成于新生代的超大型铅锌矿床。矿床中常见沥青、重油等有机质,它们的... 油气藏与金属矿床在世界许多沉积盆地内共存,油气成藏与金属成矿的动力学关系备受关注。云南兰坪金顶产有中国目前最大铅锌矿床,也是世界上唯一陆相沉积岩容矿、且形成于新生代的超大型铅锌矿床。矿床中常见沥青、重油等有机质,它们的形成早于或晚于铅锌硫化物成矿存在明显分歧,限制了对油气成藏与铅锌成矿关系的认识。本文针对金顶超大型矿区以古新统云龙组含砾砂岩和砂砾岩为主岩铅锌矿石中沥青,开展了Re-Os法同位素测年,获得68±5Ma的等时线年龄(MSWD=9.2,n=6),指示金顶古油气成藏形成于古新世,先于铅锌硫化物大规模成矿;烃类物质具有通过热化学还原硫酸盐提供铅锌成矿所需硫化氢的客观条件;油气成藏与铅锌成矿在云南金顶矿区很可能是一个先后发生的连续地质过程,成藏为成矿奠基,成矿伴随着油气藏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容矿铅锌矿石 沥青 RE-OS同位素测年 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 云南兰坪
下载PDF
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床与区域古油藏的关系:来自流体包裹体气相组成和沥青拉曼光谱特征的证据 被引量:15
6
作者 靳晓野 李建威 +7 位作者 HOFSTRA Albert MARSH Erin 刘建中 杨梧 JIN XiaoYe LI JianWei LIU JianZhong YANG Wu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295-3311,共17页
黔西南地区是世界第二大卡林型金矿床集中区,同时也发育有大量古油藏,二者空间关系密切,但是否具有成因联系目前尚不清楚且存在较大争议。本文报道该区典型金矿床与成矿有关的热液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气相组成和高品位金矿石中沥青的... 黔西南地区是世界第二大卡林型金矿床集中区,同时也发育有大量古油藏,二者空间关系密切,但是否具有成因联系目前尚不清楚且存在较大争议。本文报道该区典型金矿床与成矿有关的热液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气相组成和高品位金矿石中沥青的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以探讨含有机质流体与金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虽然含砷富金黄铁矿、石英、方解石、萤石和雄黄等热液矿物形成于不同的成矿阶段,但其中流体包裹体的有机气相组分种类、含量及相对比例整体较为一致,表明成矿流体中的有机络离子团在成矿作用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分解或重组,进而说明黔西南卡林型金矿成矿作用过程中有机质并未以有机络离子团的形式对金进行有效搬运或其搬运金的能力非常有限。在N2/Ar—CO2/CH4流体来源判别图解中,各蚀变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气相组成主要落在循环的大气降水区域,经大气水区域向岩浆流体区域延伸,整体上构成一条非常好的线性分布趋势,暗示成矿流体可能起源于深部岩浆但在演化过程中有大量循环大气水的加入。水银洞金矿床的1件石英样品偏离上述趋势线并向有机流体方向偏移,可能反映了流体迁移过程中有机质的加入。该区金矿床的矿石中均不同程度地发育浸染状沥青,不同矿床中沥青的激光拉曼光谱特征基本一致,说明该区金矿床中的沥青具有相同成因。根据沥青激光拉曼光谱特征地质温度计反演计算的成矿早阶段流体温度为317~336℃,明显高于区域古地温温度(160~250℃)以及区域古油藏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73~175℃),说明该区卡林型金矿床的成矿热源与区域古地温无关。对区域地质及近年来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最新成果的综合分析表明,该区卡林型金矿床可能是叠加在区域古地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气相组成 沥青拉曼光谱特征 卡林型金矿床 古油藏 黔西南地区
下载PDF
Re–Os Dating of Bitumen from Paleo–Oil Reservoir in the Qinglong Antimony Deposit, Guizhou Province, China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8
7
作者 WANG Pengpeng HU Yuzhao +4 位作者 LIU Lu JIANG Xiaojun LI Chao Chad Joseph Bartholomew ZHANG Guiqu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6期2153-2163,共11页
Abundant organic inclusions are present in the Qinglong antimony deposit. However, the source rocks of these organic matters have not been reliably identified. Recently, a paleo--oil reservoir was found in the Qinglon... Abundant organic inclusions are present in the Qinglong antimony deposit. However, the source rocks of these organic matters have not been reliably identified. Recently, a paleo--oil reservoir was found in the Qinglong antimony deposit. In view of similar components of gaseous hydrocarbon, we propose that the organic matters observed in inclusions in Qinglong antimony deposit would come from this paleo-oil reservoir. We used the Re-Os dating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age of the bitumen from this paleo-oil reservoir, and obtained an isochron age of 254.3~2.8 Ma. The age indicates that the oil- generation from source rock occurred in the early Late Permian, earlier than the Sb mineralization age (-148~8.5 Ma) in the Qinglong antimony deposit area. After oil generation from Devonian source rock, first and secondary migration, the crude oil have probably entered into the fractures and pores of volcanic rocks and limestone and formed a paleo-oil reservoir in the western wing of Dachang anticline. As burial process deepened, the crude oil has turned into natural gas, migrates into the core of Dachang anticline and formed a paleo-gas reservoir. The hydrocarbons (including CH4) in the reservoirs can serve as reducing agent to provide the sulfur required for Sb mineralization through thermal chemical reduction of sulfates. Therefore, the formation of oil-gas in the area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Sb mineralization in the Qinglong antimony depos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tumen Re-Os isotopic dating paleo-oil reservoir relationship betwee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the Qinglong antimony deposit
下载PDF
粤东北嵩溪银-锑矿有机质中银的异常富集及其矿床勘探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胡凯 于辰声 +3 位作者 马东升 翟建平 张文兰 肖振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3-90,共8页
运用电子探针测定了粤东北嵩溪黑色页岩型 Ag- Sb矿床岩石中海相镜质体和固体沥青两种不同类型有机质中银的含量。矿区有机质中银含量的变化在 1 0 0× 1 0 - 6~ 350×1 0 - 6范围内 ,是原岩石中银含量的几十至上百倍。有机质... 运用电子探针测定了粤东北嵩溪黑色页岩型 Ag- Sb矿床岩石中海相镜质体和固体沥青两种不同类型有机质中银的含量。矿区有机质中银含量的变化在 1 0 0× 1 0 - 6~ 350×1 0 - 6范围内 ,是原岩石中银含量的几十至上百倍。有机质中银的平均值也高出该矿床工业开采矿石品位的数倍之多 ,具有显著的银异常富集特征。本项研究认为有机质中银的异常值主要来源于嵩溪黑色页岩矿源层的原岩和含矿流体。在沉积成岩和后期热液改造过程中 ,有机质能够通过化学络合作用和还原作用捕获矿源层中岩石和含银流体中的成矿元素银 ,并使之进一步富集 (或沉淀 )在固体沥青中 ;据此建议矿区中沥青的分布和沥青中银矿化的特征可作为矿床勘探中一种新的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固体沥青 异常富集 嵩溪银锑矿
下载PDF
贵州晴隆锑矿古油藏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3
9
作者 王鹏鹏 胡煜昭 +1 位作者 刘路 张桂权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4-49,56,共7页
晴隆锑矿含有丰富的有机包裹体,然而这些有机质的来源一直未能查清。在晴隆锑矿外围找矿时发现一个古油藏。晴隆锑矿古油藏的沥青主要分布在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上二叠统大厂层凝灰岩和中二叠统茅口组灰岩中,主要储集空间以裂缝、孔... 晴隆锑矿含有丰富的有机包裹体,然而这些有机质的来源一直未能查清。在晴隆锑矿外围找矿时发现一个古油藏。晴隆锑矿古油藏的沥青主要分布在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上二叠统大厂层凝灰岩和中二叠统茅口组灰岩中,主要储集空间以裂缝、孔隙和溶洞为主。本文旨在通过对沥青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测试来探讨沥青来源及成因,试图为晴隆锑矿找矿勘查提供新依据。测试结果表明:晴隆锑矿古油藏沥青C元素质量分数平均86.67%,H平均3.32%,N平均0.27%,O平均3.52%;H、C原子比平均0.46;O、C原子比平均0.03;沥青Ro值1.99%~2.30%,具有很高的成熟度;沥青碳同位素实测值-27.7‰^-28.8‰,平均-28.1‰。在古油藏沥青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认为晴隆锑矿古油藏沥青主要源自泥盆系烃源岩。晴隆锑矿古油藏沥青是早期古油藏因古地温升高发生热裂解形成的焦沥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油藏沥青 地球化学特征 沥青来源 沥青成因 晴隆锑矿
下载PDF
贵州晴隆锑矿古油藏沥青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鹏鹏 胡煜昭 +1 位作者 刘路 张桂权 《矿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6-113,共8页
晴隆锑矿沙子岭火山岩型古油藏的发现,对晴隆锑矿床的成因研究乃至于金属矿和油气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晴隆锑矿古油藏沥青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将沥青与锑矿及围岩、区域烃源岩的稀土元素作对比分析,探讨古油藏与锑矿... 晴隆锑矿沙子岭火山岩型古油藏的发现,对晴隆锑矿床的成因研究乃至于金属矿和油气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晴隆锑矿古油藏沥青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将沥青与锑矿及围岩、区域烃源岩的稀土元素作对比分析,探讨古油藏与锑矿成矿关系。结果表明:古油藏中沥青稀土元素ΣREE低,轻重稀土分馏明显,Eu和Ce整体无明显异常,稀土配分属轻稀土富集右倾模式;沥青与锑矿及围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差异较大,二者在稀土质量分数、Ce异常以及配分模式均有明显差异,判定古油藏与锑矿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不同。结合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测试等资料,通过对比沥青与区域烃源岩稀土元素特征,我们认为晴隆锑矿古油藏沥青与泥盆系泥质烃源岩有成因关系;古油藏在演化过程中提供了烃类气体(CH_4),使SO_4^(2-)还原出S^(2-)而参与成矿作用,形成辉锑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油藏沥青 稀土元素 烃源岩 地球化学 晴隆锑矿
下载PDF
川北广元田坝子剖面含铀沥青脉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邱林飞 丁波 +3 位作者 刘红旭 胡宝群 王战永 肖柯相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35-347,共13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广元市青川县田坝子剖面发现了多处具铀异常(≈70×10^(-6))的含铀沥青脉。对含铀沥青脉开展了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光谱学研究,并与研究区典型砂岩型铀矿床(303矿床)中的“有机质”开展了对比...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广元市青川县田坝子剖面发现了多处具铀异常(≈70×10^(-6))的含铀沥青脉。对含铀沥青脉开展了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光谱学研究,并与研究区典型砂岩型铀矿床(303矿床)中的“有机质”开展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含铀沥青脉中含有大量的微粒状矿物,包括微米级的石英、重晶石、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及呈微—纳米结构的草莓状黄铁矿,沥青脉中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十分富集,主要富集Mo、Re、Cd、U、Ba元素,次要富集Sc、V、Ni、Cu、Zn、Rb、Tl等。川北303砂岩型铀矿床的矿石中也发现了铀矿物与沥青脉共生的现象,同时也具有重晶石—黄铁矿—闪锌矿等的矿物组合,其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与田坝子剖面沥青脉具有相似性,表明川北地区的铀矿化可能与古油气藏的裂解破坏具有成因上的联系,在四川盆地的构造活动区,或许具有寻找与构造油气作用相关的铀矿床的潜力。川北沥青脉在灰化之后,其中的铀、钼、铼元素都富集到了可综合利用的程度,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可适当关注川北沥青脉的伴生元素的综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脉 古油藏 砂岩型铀矿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