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次生代谢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157
1
作者 阎秀峰 王洋 李一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554-2562,共9页
人类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天然产物)的早期研究源于它们的应用价值,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开始重新评价这些化合物在植物生命活动以及生态系统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植物的次生代谢是植物在长期进化中... 人类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天然产物)的早期研究源于它们的应用价值,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开始重新评价这些化合物在植物生命活动以及生态系统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植物的次生代谢是植物在长期进化中与环境(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提高自身保护和生存竞争能力、协调与环境关系上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介绍了植物次生代谢及其产物的特点,概述了植物次生代谢与温度、水分、光照、养分、CO2浓度、UV-B辐射、环境污染等非生物环境以及与化学防御、化感作用、菌根共生、微生物病害的关系。研究植物次生代谢与环境的关系,可以从更深的层次发掘植物与环境的内在联系,为全面、深入认识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提供新的研究途径,同时也有利于人类更有效、合理地利用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次生代谢 生物环境 非生物环境
下载PDF
植物蜡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59
2
作者 李婧婧 黄俊华 谢树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65-574,共10页
陆生植物的地上部分如叶、茎、花、果实等的表面覆盖着一层蜡质,它是由一系列复杂化合物组成的具有三维微结构的疏水层,在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具有很好的生物学功能。作为植物与环境的第一接触面,蜡质对外界环境因... 陆生植物的地上部分如叶、茎、花、果实等的表面覆盖着一层蜡质,它是由一系列复杂化合物组成的具有三维微结构的疏水层,在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具有很好的生物学功能。作为植物与环境的第一接触面,蜡质对外界环境因子的响应较敏感,当植物受到外界不利环境因子胁迫时,蜡质会改变自身晶体结构形态或化学组分构建防御机制以减少胁迫因子的作用,有效地协调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植物蜡质的研究进展,在阐述蜡质层结构及其化学组分的基础上,着重介绍植物与环境因子的作用,包括非生物环境因子如水分、温度、光照、环境污染等以及植食性昆虫和病原菌等生物环境因子的作用。研究显示,胁迫环境下植物蜡质化学组分的变化,是由于不利环境因子的作用足以改变蜡质各产物的合成途径,从而影响蜡质产物。植物蜡质利用各种生理、化学机制对胁迫环境因子的适应以及响应,是植物适应各种生境的基础,因此通过对植物蜡质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为进一步解析植物与环境关系提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蜡质 化学组成 生物环境 非生物环境
下载PDF
芥子油苷在植物-生物环境关系中的作用 被引量:43
3
作者 陈亚州 阎秀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584-2593,共10页
芥子油苷是一类含氮、含硫的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主要分布于白花菜目的十字花科植物。芥子油苷及其降解产物具有多种生化活性,近年来人们更多地关注芥子油苷代谢与其它物质代谢途径的相互联系以及与植物生存环境的相互作用。介绍了芥子油... 芥子油苷是一类含氮、含硫的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主要分布于白花菜目的十字花科植物。芥子油苷及其降解产物具有多种生化活性,近年来人们更多地关注芥子油苷代谢与其它物质代谢途径的相互联系以及与植物生存环境的相互作用。介绍了芥子油苷及其分布、芥子油苷-黑芥子酶系统以及由芥子油苷介导的植物对昆虫、病原体的防御作用和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的研究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子油苷 生物环境 植物防御 化感作用
下载PDF
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王月容 《湖南林业科技》 2003年第2期37-39,共3页
为了研究探讨如何处理好旅游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在概述国内外旅游对环境影响研究的成果及我国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 ,着重研究了旅游开发对生物环境 (植被、动物 )和非生物环境 (土壤、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噪声等 )... 为了研究探讨如何处理好旅游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在概述国内外旅游对环境影响研究的成果及我国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 ,着重研究了旅游开发对生物环境 (植被、动物 )和非生物环境 (土壤、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噪声等 )两方面的影响 ,并运用大量实例对其影响因子和表现做了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开发 生态环境 生物环境 非生物环境 影响因子
下载PDF
Biotic recovery from the Late Devonian F-F mass extinction event in China 被引量:10
5
作者 廖卫华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2年第4期380-384,共5页
The Frasnian-Famennian (F-F) mass extinction is one of the five great extinctions of marine life during the Phanerozoic. The F-F event killed most of the Devonian reefs, the characteristic Devonian corals, stromatopor... The Frasnian-Famennian (F-F) mass extinction is one of the five great extinctions of marine life during the Phanerozoic. The F-F event killed most of the Devonian reefs, the characteristic Devonian corals, stromatoporoids, bryozoans, nearly all tentaculites, a few superfamilies of brachiopods, such as Atrypacea and Pentameracea and some important elements of goniatites, such as Manticoceras.``The end-Frasnian was a phase of mass extinction. A large number of shelly benthos were killed by the F-F event. Early and middle Famennian was the survival interval. The marine faunas were very rare at that time. The late Famennian was the recovery interval. There appeared to have many new taxa in the Strunian stage. It lacked a radiation interval in Late Devonian Famennian because another event (the D-C mass extinction) happened at the Devonian-Carboniferous boundary.``Several causes for the F-F mass extinction have been proposed by some geologists, which have been grouped into two broad types, terrestrial and extraterrestrial. The former is related to sea level changes, climate changes and anoxic water event. The latter is linked with some forms of meteorite impact.``A large-scale eustatic change of sea level and black shales representing an anoxic environment has been invoked to explain one of the causes for the F-F mass exti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Devonian mass extinction biotic recovery eustatic change of sea level ANOXIC environment.
原文传递
大洋海山及其生态环境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马骏 宋金明 +2 位作者 李学刚 李宁 王启栋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0-160,共11页
海山作为深海大洋独特地貌,尽管其研究可追溯到100多年前,但对大洋海山的形成、地质特征、动力学特性、生态环境等方面了解甚少。随着人们认识海洋程度的提升,特别是回声探测、无人潜水器和卫星技术等技术的应用,对大洋海山的系统探索... 海山作为深海大洋独特地貌,尽管其研究可追溯到100多年前,但对大洋海山的形成、地质特征、动力学特性、生态环境等方面了解甚少。随着人们认识海洋程度的提升,特别是回声探测、无人潜水器和卫星技术等技术的应用,对大洋海山的系统探索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大洋海山研究已成为当代人们所渴求探索的领域之一。本文对大洋海山的研究历程、分类、生物群落特征、水文环境特征以及维持海山区高生物量的机制进行了总结。目前全球海山主要有两种分类方式,其分类一是基于构造特征,可将海山分为板块内海山、大洋中脊海山和岛弧海山;二是基于山顶到海表面的距离,可将海山分为浅海山、中等深度海山和深海山。海山为生物提供了独特的栖息地,形成了高生物量、高生物多样性和高生物独有性等三种主要的生物群落特征,使海山成为世界海洋渔业的重点海域和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海山突出的地形对大洋环流造成阻隔,因而在海山周围形成了其独特的水文环境,其中海山环流和上升流是其两种典型代表,这些独特的水文环境特征对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海山区的高生物量主要通过上升流输送、地形诱捕和海流水平输送三种机制维持,三种机制对支撑海山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历程 分类 生物群落 水文环境 维持高生物量的机制 海山
下载PDF
基于短波红外的丹霞山岩壁裸露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康诺尧 傅强 +6 位作者 向贤哲 刘晋晖 章桂芳 张珂 刘蔚秋 杨强 师超凡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34,共9页
丹霞山因红色砂砾岩形成典型的红层地貌,其裸露岩壁的时空分布及反射率变化(裸露特征)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实地测量岩壁剖面反射率,提取Sentinel-2卫星遥感数据的短波红外波段,对丹霞山红层岩壁反射率进行量化进而判别裸... 丹霞山因红色砂砾岩形成典型的红层地貌,其裸露岩壁的时空分布及反射率变化(裸露特征)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实地测量岩壁剖面反射率,提取Sentinel-2卫星遥感数据的短波红外波段,对丹霞山红层岩壁反射率进行量化进而判别裸露岩壁的区域面积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丹霞山整体植被的NDVI值和2018—2022年间的气候因子数据,从不同尺度的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多角度探讨丹霞山岩壁裸露特征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丹霞山裸露岩壁反射率在MAM及JJA时期较低,而在SON和DJF时期的裸露岩壁反射率较高,即该时期红层明度较高;丹霞山红层岩壁裸露面积,在2018—2022年间年际变化较小,季节间变化较大,在SON和DJF时期,即9月至次年2月岩壁红层裸露面积最大;长老峰区域裸露岩壁的特征受非生物因素和不同尺度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裸露岩壁的面积变化特征主要受由气候条件决定的较大尺度植被总体生长状况影响,而裸露岩壁反射率所指代的颜色特征则主要受水分和微观层面岩壁生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岩壁 裸露特征 短波红外 生物环境 非生物环境 NDVI
下载PDF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双壳类的灭绝与复苏过程 被引量:5
8
作者 黄云飞 童金南 +5 位作者 向烨 肖传桃 宋海军 田力 宋婷 楚道亮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4-345,共12页
为了建立早-中三叠世双壳类的残存-复苏模式及深入探讨双壳类迟缓复苏的原因,对全球范围内该时期双壳类属的时限分布进行了统计.总体来看,3个亚纲(Pteriomorphia、Palaeotaxodont和Heteroconchia亚纲)和5种生活方式(外栖活动类、外栖固... 为了建立早-中三叠世双壳类的残存-复苏模式及深入探讨双壳类迟缓复苏的原因,对全球范围内该时期双壳类属的时限分布进行了统计.总体来看,3个亚纲(Pteriomorphia、Palaeotaxodont和Heteroconchia亚纲)和5种生活方式(外栖活动类、外栖固着类、半内栖类、内栖浅掘穴类和内栖深掘穴类)的双壳类均展示出了一致的规律,属级分异度直到中三叠世Anisian期才恢复到晚二叠世末生物大灭绝之前的水平.二叠纪残存类型在早-中三叠世双壳类中所占的比例逐步降低,从占过渡层的77.3%降低到了中三叠世Anisian期的33.7%,指示双壳类的缓慢复苏过程.而在整个早三叠世的漫长复苏期中,双壳类仅遭受背景灭绝,表明双壳类的迟缓复苏受限于长时期的高压环境,随着海洋环境的逐步好转,才逐渐出现新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二叠世 早三叠世 双壳类 生物灭绝 生物复苏 地层学 环境影响
原文传递
A coevolutionary framework based on temporal and spatial ecology of host-parasite interactions:A missing link in studies of brood parasitism 被引量:2
9
作者 Anders P.MLLER Juan J.SOLER 《Chinese Birds》 2012年第4期259-273,共15页
A central tenet of coevolutionary theory,including theory of the co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brood parasites and their hosts,is that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s may reveal important information about ecologi... A central tenet of coevolutionary theory,including theory of the co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brood parasites and their hosts,is that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s may reveal important information about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dynamics.For instance,level of genetic structure of populations provid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about the role of genetics and gene ow in determining local patterns of selection on hosts due to parasitism(i.e.,egg rejection) and on parasites due to selection by hosts(i.e.,egg mimicry).Furthermore,abiotic(i.e.,climatic conditions) and biotic(phenotypic characteristics of animals) factors that also vary spatially may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 ect populations of hosts and brood parasites and,therefore,their interaction.By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we found considerable evidence for an e ect of the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structured abiotic environment on the phenotype of both parasite and host eggs and the degree of mimicry.Moreover,we found examples suggesting that speci c life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of hosts that vary geographically and/or temporally may a ect the probability of initial colonization of a new host species and the direction and the speed of coevolution.We provide an exhaustive review of studies investigating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rood parasites and their hosts.Such temporal and spatial trends in parasite and host traits are,together with genetic information on rejection and signi cant e ects of gene ow,consistent with coevolutionary dynamics.However,gene ow and changes i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abundance of both parasites and hosts may result in frequent cases of counter-intui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henotype of the parasite and that of the host(i.e.,poor or no mimicry),which may suggest limits to the degree of adaptation.We provide a list of scienti c questions in need of further investigation,concluding that studies of brood parasites and their hosts may play a central role in testing the geographic theory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iotic environment biotic environment coevolution cuckoos geographic theory of coevolution life history traits limits to adaptation
下载PDF
百花山主要树种对环境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鑫 《贵州科学》 2008年第4期77-80,共4页
北京市面积最大的保护区.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不仅有利于京西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对于建设北京西部生态屏障,改善和保护北京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奥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百花山不同海拔,不同林相的多个样方内多... 北京市面积最大的保护区.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不仅有利于京西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对于建设北京西部生态屏障,改善和保护北京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奥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百花山不同海拔,不同林相的多个样方内多种主要植物叶性状(叶干物质和比叶面积)的测定,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样方中主要树种对环境的响应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 树种 环境的响应 叶片性状
下载PDF
设施农业环境测控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立新 丁筱玲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1-424,共4页
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技术在我国农业应用领域逐渐受到重视,尤其在农业工程方面,已被当作工程研究设计及生产的必要手段,本文主要介绍了设施农业环境测控系统的构成和功能,该系统运用传感器技术、自动检测技术、通... 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技术在我国农业应用领域逐渐受到重视,尤其在农业工程方面,已被当作工程研究设计及生产的必要手段,本文主要介绍了设施农业环境测控系统的构成和功能,该系统运用传感器技术、自动检测技术、通讯技术、微型计算机技术等,实现对曝光温室温度、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的监测管理,从而实现温室的自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片机 生物环境 检测 传感器
下载PDF
黔南克脚二叠纪末生物群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2
作者 王瀚 蒋杨 +3 位作者 杨廷禄 肖异凡 吴顺宝 何卫红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8-173,共6页
贵州惠水克脚剖面是南盘江盆地北缘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地层连续,产不同门类的化石,对古生代-中生代之交黔南古地理和生物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剖面主要包括上二叠统大隆组和下三叠统大冶组下部。大隆组岩性主要为硅质泥岩、钙质... 贵州惠水克脚剖面是南盘江盆地北缘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地层连续,产不同门类的化石,对古生代-中生代之交黔南古地理和生物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剖面主要包括上二叠统大隆组和下三叠统大冶组下部。大隆组岩性主要为硅质泥岩、钙质泥岩和炭质页岩,夹火山灰黏土岩与薄层硅质灰岩,泥岩发育水平层理。大隆组主要产游泳生物菊石、浮游生物放射虫,另外产小个体腕足类、双壳类和腹足类等,少数层位含植物化石。大冶组下部主要为薄层泥质灰岩夹钙质泥岩。通过岩性、古生物组合、沉积构造等分析,认为本剖面在二叠纪末为离古陆较近的深水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组合 沉积环境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克脚剖面 贵州南部
下载PDF
水、沉积物和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毒性的生物配体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3
作者 罗小三 周东美 +1 位作者 李连祯 陈怀满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35-543,共9页
重金属以多种化学形态存在于环境介质中,仅根据环境中重金属元素总量已不能对其生物效应进行良好预测,因此在制定重金属环境质量标准和进行环境风险评价时,明确考虑其生物有效性逐渐受到重视。水体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毒性很早就被认... 重金属以多种化学形态存在于环境介质中,仅根据环境中重金属元素总量已不能对其生物效应进行良好预测,因此在制定重金属环境质量标准和进行环境风险评价时,明确考虑其生物有效性逐渐受到重视。水体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毒性很早就被认识到是水化学性质的函数,并形成了一些机理描述模型,如自由离子活度模型(FIAM)、鱼鳃点位交互作用模型(GSIM)和生物配体模型(BLM)。BLM在FIAM和GSIM的基础上,同时考虑了水中金属离子的化学形态以及阳离子与金属离子在生物配体(BL)上的竞争对其毒性的影响,能成功预测水体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毒性,并被用于水质金属基准的制定。本文对BLM在水环境中的概念模型、发展状况及软件应用做了全面介绍,并对BLM在沉积物和陆地环境中的拓展作了综述,重点介绍了针对植物、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陆地生物配体模型(t-BLM),提出了土壤重金属t-BLM的概念模型并对其构建方法学等进行了探讨。联合了土壤理化性质、金属形态及生物积累和毒性效应的t-BLM,将提供一个环境风险评价和制定更合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配体模型(BLM) 重金属 生物有效性 毒性预测 环境标准 风险评价
下载PDF
生命起源、早期演化阶段与海洋环境演变 被引量:9
14
作者 史晓颖 李一良 +2 位作者 曹长群 汤冬杰 史青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8-139,共12页
近年的研究表明,地球生命可能起源于距今39~36亿年之间。除了碳元素以外,水、氮、氢、磷等元素也是生命起源的必备条件,黏土矿物和金属硫化物是有机质合成的重要催化剂,有热液活动的碱性热水环境是最有利生命发生的孵化场。自原核生物... 近年的研究表明,地球生命可能起源于距今39~36亿年之间。除了碳元素以外,水、氮、氢、磷等元素也是生命起源的必备条件,黏土矿物和金属硫化物是有机质合成的重要催化剂,有热液活动的碱性热水环境是最有利生命发生的孵化场。自原核生物在约3.5Ga出现之后,生命就一直表现为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关系。大气圈氧化是地球史上最重大的地质事件之一,它不仅改变了地球表层环境条件、加速了表生地质过程和新矿物的产生,而且改变了海洋化学条件和元素循环。大气圈氧化事件的根本在于产氧蓝细菌的出现,元古宙中期海洋化学性质的整体转换也与微生物过程密切相关。新元古代多细胞生物的繁盛和末期后生动物的出现及其在寒武纪初期的快速多样化是生物圈演化的重大飞跃。这个过程也与海洋氧化增强及其导致的海洋化学变化密切相关,其中硫化水域消失和减弱以及海水中微营养元素可得性增加可能是重要因素,这也与微生物过程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起源 早期生物演化 大气圈氧化事件 海洋化学演变 生命-环境相互作用
下载PDF
岷江成都段水生态健康评价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欧阳莉莉 韩迁 +1 位作者 何鑫 贾滨洋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54-1662,共9页
为探索城市河流健康评价的有效方法,以岷江(成都段)部分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水质、生境、浮游藻类、底栖动物,以底栖动物总分类单元数、毛翅目分类单元数、蜉蝣目分类单元数、EPT百分比、优势分类单元百分比、双翅目百分比6个指标... 为探索城市河流健康评价的有效方法,以岷江(成都段)部分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水质、生境、浮游藻类、底栖动物,以底栖动物总分类单元数、毛翅目分类单元数、蜉蝣目分类单元数、EPT百分比、优势分类单元百分比、双翅目百分比6个指标构建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并与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WQI)进行对比,以验证B-IBI的可行性.结果表明:①B-IBI评价23个河流样点中,5个健康,1个亚健康,5个一般,2个差,10个很差;②相同区域的B-IBI和WQI结果比较发现,二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B-IBI更能全面地反映河流生物学质量;③基于B-IBI评价的若干不同城市河流健康状况,均在远离城市的上游区域相对较好,人口集中区域相对较差.研究显示,B-IBI用于岷江成都段河流健康评价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成都段) 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 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WQI) 河流生态健康评价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对水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晓东 杨清 +3 位作者 刘惠秋 巢欣 杨胜娴 巴桑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941-4953,共13页
河流生态健康评价是保护河流生物多样性、遏制河流水环境恶化趋势的前提,为探究雅鲁藏布江中游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及其对水环境因子响应机制,于2021年的7月和10月在雅鲁藏布江中游进行浮游植物样品的采集和水环境因子的测定,鉴定浮游... 河流生态健康评价是保护河流生物多样性、遏制河流水环境恶化趋势的前提,为探究雅鲁藏布江中游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及其对水环境因子响应机制,于2021年的7月和10月在雅鲁藏布江中游进行浮游植物样品的采集和水环境因子的测定,鉴定浮游植物物种并计算其细胞丰度和生物量,构建浮游植物完整性指数评价该河段河流生态健康状态,分析水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分布特征、 P-IBI值和群落参数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水环境因子在时间上差异不明显,在空间上有显著的差异;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大小为:丰水期>枯水期以及干流>支流,硅藻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pH和WT是驱动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的主要水环境因子;雅鲁藏布江中游生态健康状态整体为“健康-亚健康”,河流健康状态枯水期优于丰水期、支流优于干流,EC、 TUR、 WT、 NO^(-)_(3)-N和NH^(+)_(4)-N是影响该河段生态健康状态的主要水环境因子,可通过影响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率,参与和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驱动了雅鲁藏布江中游河流生态健康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生态健康 生物完整性指数 水环境因子 浮游植物 雅鲁藏布江中游
原文传递
基于浮游植物的生物完整性指数开发与验证——以永定河北京段为例
17
作者 盛祥锐 罗遵兰 +4 位作者 孙光 肖能文 康玲玲 李慧清 韩静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9-500,共12页
为评估永定河北京段河流健康状态,判别河流生态系统恢复成效,于2022年7月、9月在永定河流域进行浮游植物样品的采集和水环境因子的测定.通过鉴定浮游植物物种并计算其生物量、细胞密度和多样性指数,构建基于浮游植物的生物完整性指数(P-... 为评估永定河北京段河流健康状态,判别河流生态系统恢复成效,于2022年7月、9月在永定河流域进行浮游植物样品的采集和水环境因子的测定.通过鉴定浮游植物物种并计算其生物量、细胞密度和多样性指数,构建基于浮游植物的生物完整性指数(P-IBI)评价该流域河流健康状态;基于线性模型冗余分析(RDA)判断P-IBI及其组成指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利用基于水质指标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CWQⅡ)验证P-IBI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整体为绿藻-硅藻-蓝藻型,绿藻和硅藻占绝对优势;永定河北京段的河流健康状态整体为“亚健康”;WT、DO、pH、SD、TN是影响该流域P-IBI及其组成指标的主要环境因子;P-IBI与CWQⅡ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丰水期和平水期P-IBI与CWQⅡ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关系,基于P-IBI对永定河北京段的河流健康评价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基于浮游植物的生物完整性指数合理地评价了该流域的健康状态,能敏感地响应流域内水环境因子的变化,在我国北方典型河流的生态健康评价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 生物完整性指数 环境因子 浮游植物 永定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