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元谋干热河谷桉树人工林生物量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杨忠 张建平 +1 位作者 王道杰 张信宝 《山地学报》 CSCD 2001年第6期503-510,共8页
干热河谷人工林生长缓慢 ,林分结构简单 ,群落生物量较低。地面物质组成和地表侵蚀状况是影响干热河谷林木群落生物量的主要立地因素之一 ,土壤入渗能力强的石质山地有利于高大乔木的生长 ,桉树人工林生物量高 ,而侵蚀严重的泥质山地则... 干热河谷人工林生长缓慢 ,林分结构简单 ,群落生物量较低。地面物质组成和地表侵蚀状况是影响干热河谷林木群落生物量的主要立地因素之一 ,土壤入渗能力强的石质山地有利于高大乔木的生长 ,桉树人工林生物量高 ,而侵蚀严重的泥质山地则相反 ,不利于高大乔木的生长 ,桉树人工林生物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谋干热河谷 桉树 生物量 坡地类型 人工林 土壤
下载PDF
PB-Ⅰ型活塞式生物质成型机的研制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保谦 张百良 夏祖璋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12-117,共6页
该机采用了活塞冲压成型,避免了生物质原料与成型部件的连续接触摩擦;解决了螺旋推进成型机螺旋杆头部磨损严重的问题,使易损件的寿命由50h延长到200h;单位产品能耗由125kW·h·t-1降到40~65kW·... 该机采用了活塞冲压成型,避免了生物质原料与成型部件的连续接触摩擦;解决了螺旋推进成型机螺旋杆头部磨损严重的问题,使易损件的寿命由50h延长到200h;单位产品能耗由125kW·h·t-1降到40~65kW·h·t-1。成型棒密度为900~1300kg·m-3,可直接碳化成炭棒,投资回收期为3个月,益本比B/C>2.6,且设备简单、紧凑,机组成本低,适合在广大农村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成型机 活塞式 秸杆 稻壳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封育过程中植被特征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1
3
作者 吕朋 左小安 +3 位作者 岳喜元 张晶 赵生龙 程清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880-2888,共9页
为研究沙地退化植被封育恢复过程中植被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分别于2011年、2013年和2015年8月中旬在流动、半固定、固定沙丘和沙质草地上开展了3次植被特征调查。结果表明:2011—2015年,流动沙丘优势植物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 为研究沙地退化植被封育恢复过程中植被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分别于2011年、2013年和2015年8月中旬在流动、半固定、固定沙丘和沙质草地上开展了3次植被特征调查。结果表明:2011—2015年,流动沙丘优势植物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的优势度逐渐降低,半固定沙丘优势植物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m)的优势度波动下降、一年生植物优势度有所增加;固定沙丘和草地中一年生植物的优势度有所下降,多年生植物所占比例逐渐增加;随着退化植被封育恢复,植被盖度、物种丰富度、凋落物量和地上-地下生物量明显增加; 2011—2015年,4种生境上的平均凋落物量和半固定沙丘的植被盖度逐年增加,而物种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表现出波动变化趋势,地下生物量年际间变化不显著;沙地退化植被封育恢复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凋落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的植物生物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沙地退化植被封育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组成和优势种的动态变化,反映了沙地植物群落的正向演替与群落结构复杂化的趋向;沙地退化植被的封育恢复导致了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的线性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组成 生物量 恢复年限 沙地 生境类型
原文传递
白洋淀优势植物群落生物量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6
4
作者 刘佩佩 白军红 +3 位作者 王婷婷 韩祯 赵庆庆 卢琼琼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2-487,共6页
基于白洋淀6个典型样地,分析了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荷(Nelum bo nucifera)—蓖齿眼子菜和荷—香蒲(Typha orientali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4种优势植物群落的生物量,并探讨... 基于白洋淀6个典型样地,分析了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荷(Nelum bo nucifera)—蓖齿眼子菜和荷—香蒲(Typha orientali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4种优势植物群落的生物量,并探讨了水体和台田土壤等环境因子对植物群落生物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6个典型样地中,端村样地的4种优势植物群落的平均生物量最小,为496.04 g/m2;其次为枣林庄(718.86 g/m2)和采蒲台(785.91 g/m2);再次为王家寨(1 020.97 g/m2)和圈头(1 092.85 g/m2);最大平均生物量出现在烧车淀样地,为1 318.75 g/m2。植物群落类型对水生植物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水体中的氨态氮含量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性水平;由于光照的原因,水深的增加抑制了沉水植物生物量的累积。同时,台田表层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含量对植物生物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物量 群落类型 影响因子 白洋淀
原文传递
荒漠草原牧草生物量的遥感估算及空间分布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杰 张强 +1 位作者 何金梅 孙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294-2301,共8页
应用2005年5-10月份EOS/MODIS资料,采用光能利用率算法,估算了中国西北荒漠绿洲区域NPP,并结合地上生物量观测资料,建立了基于NPP的地上生物量估算模型,同时分析了生物量和NPP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5年牧草生长期内NPP的变... 应用2005年5-10月份EOS/MODIS资料,采用光能利用率算法,估算了中国西北荒漠绿洲区域NPP,并结合地上生物量观测资料,建立了基于NPP的地上生物量估算模型,同时分析了生物量和NPP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5年牧草生长期内NPP的变化基本是6、7月份最大,其它月份较小,5-6月份是牧草叶面积变化比较大的时期,也是NPP变化比较显著的时期;生物量模型估算得到的44个样本的生物量误差基本都小于20%,说明模型能够反映牧草的实际生长状况;不同荒漠牧草对光的利用能力和对CO2同化能力有很大差异,骆驼刺、红砂、黑果枸杞是荒漠牧草生物量较大的牧草类型;牧草类型、牧草盖度以及平均高度是造成不同牧草产量相差较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荒漠牧草 地上生物量 NPP 遥感估算 牧草类型 时空分布
下载PDF
不同生物质为原料的热解生物炭对Pb^(2+)的吸附作用 被引量:15
6
作者 杜霞 赵明静 +1 位作者 马子川 邢胜涛 《燕山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52-560,共9页
为了探讨生物质种类对制备热解生物炭吸附去除污染物性能的影响,以水曲柳、花生壳及牛粪为生物质原料,在400℃下热解4 h制备生物炭(FM-BC、PS-BC和CM-BC).对生物炭的产率、灰分、元素组成和表面官能团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牛粪生... 为了探讨生物质种类对制备热解生物炭吸附去除污染物性能的影响,以水曲柳、花生壳及牛粪为生物质原料,在400℃下热解4 h制备生物炭(FM-BC、PS-BC和CM-BC).对生物炭的产率、灰分、元素组成和表面官能团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牛粪生物炭的产率最高(57.9%)、灰分最高(66.9%),同时碱性基团和酸性基团数量之比最大.用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除牛粪生物炭外,其他两种生物炭生成了完全无定形的碳;观察生物炭的形貌,都呈现出多孔炭架结构,孔隙结构非常丰富,并且PS-BC的孔道轮廓更清晰完整.以Pb^(2+)为模型污染物,通过序批式吸附实验比较了不同生物炭的吸附性能,研究了其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在25℃及p H=5.5条件下,FM-BC、PS-BC和CM-BC对Pb^(2+)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1.99、31.9和197.99 mg·g^(-1),吸附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MBC>PS-BC>FM-BC.吸附速率常数分别为0.001 37 g·mg-1·min^(-1),0.000 78 g·mg^(-1)·min^(-1)和0.068 g·mg^(-1)·min^(-1),吸附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M-BC>FM-BC>PS-BC.研究证明,生物质的种类影响着生物炭对Pb^(2+)的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吸附 铅离子 生物质种类
下载PDF
生物质燃烧排放PM_(2.5)中无机离子及有机组分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7
作者 朱恒 戴璐泓 +3 位作者 魏雅 张银菊 胡清华 吴水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483-4491,共9页
为探讨生物质在明火和阴燃两种不同条件下PM_(2.5)及主要成分的排放差异,选取了7种具有代表性的生物质样品(小麦、水稻、马尾松叶、马尾松枝、杂草、玉米、棉花)进行了燃烧实验,并对PM_(2.5)样品中的7种主要水溶性离子(Na^+、NH_4^+、K^... 为探讨生物质在明火和阴燃两种不同条件下PM_(2.5)及主要成分的排放差异,选取了7种具有代表性的生物质样品(小麦、水稻、马尾松叶、马尾松枝、杂草、玉米、棉花)进行了燃烧实验,并对PM_(2.5)样品中的7种主要水溶性离子(Na^+、NH_4^+、K^+、Ca^(2+)、Cl^-、NO_3^-、SO_4^(2-))及有机碳(OC)、元素碳(EC)、水溶性有机碳(WSOC)、有机酸和左旋葡聚糖(LG)等有机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明火和阴燃条件下PM_(2.5)的排放因子分别为2.82~7.74 mg·g^(-1)和3.24~22.56 mg·g^(-1),阴燃时的排放因子偏高,不同燃料类型也存在一定差异.燃烧排放PM_(2.5)中水溶性离子以Cl^-为最高,占总离子的比例为72%~94%,且与NH_4^+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水溶性离子整体表现为明火条件下的浓度显著高于阴燃条件下的浓度.受阴燃条件下氧气不足的影响,PM_(2.5)中有机组分的浓度表现为阴燃高于明火,进而导致阴燃时PM_(2.5)的排放因子增加.水稻秸秆燃烧烟尘中3种来源特征比值(LG/PM_(2.5)、LG/OC和LG/WSOC)仅为小麦和玉米秸秆燃烧排放相应比值均值的0.34、0.24和0.27倍,表明在不同农作物的收获季节采用上述特征比值进行生物质燃烧来源估算时,应区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类型 燃烧条件 PM2.5 排放因子 特征比值
原文传递
不同植被条件下岩溶地下水δ13CDIC的差异研究——以贵州夜郎洞、天钟洞和普定岩溶水碳通量模拟试验场为例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玲珑 刘再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13-921,共9页
影响石笋δ13C的因素众多,且其中一些影响机制未知,从而导致利用石笋δ13C准确重建古环境仍存在一定的困难.作为形成石笋母液的洞穴滴水,其δ13CDIC变化必然会导致石笋δ13C的变化,因而只有对影响洞穴滴水δ13CDIC的各种因素进行细致的... 影响石笋δ13C的因素众多,且其中一些影响机制未知,从而导致利用石笋δ13C准确重建古环境仍存在一定的困难.作为形成石笋母液的洞穴滴水,其δ13CDIC变化必然会导致石笋δ13C的变化,因而只有对影响洞穴滴水δ13CDIC的各种因素进行细致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利用石笋δ13C重建古气候环境.对贵州夜郎洞、天钟洞和普定岩溶模拟试验场的研究均表明,雨季上覆植被生物量的大小以及植被类型(C3和C4)是控制岩溶地下水δ13CDIC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对于夜郎洞的研究还得出旱季先期CO2脱气作用对岩溶地下水δ13CDIC的影响较大,如夜郎洞C3植被下雨季δ13CDIC值在-10.94‰~-12.15‰之间,旱季为-3.66‰~-5.50‰,夜郎洞C3植被下滴水点雨季旱季之间差异最大达到-8.49‰,这些不仅仅是由生物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先期CO2脱气对滴水碳同位素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不同于夜郎洞旱季滴水δ13CDIC,先期CO2脱气作用对天钟洞滴水δ13CDIC的影响较小,天钟洞滴水δ13CDIC总体上能够反映上覆植被发育状况,因而先期CO2脱气作用等过程对滴水δ13CDIC影响因洞穴而异,可能反映了洞穴顶部包气带不同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物量变化δ13CDIC 植被类型 先期CO2脱气作用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考虑维护土壤功能的玉米秸秆能源开发潜力模拟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贞 David Fridley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236-243,共8页
为获得可持续性的生物质能,在收集玉米秸秆时,需要考虑维护土壤功能的秸秆需求量。为维护土壤功能,结合相关文献所测定不同类型土壤的玉米秸秆保留量的最大值、中位值和最小值,研究设计了土壤玉米秸秆高保留、适度保留和低保留3种情景... 为获得可持续性的生物质能,在收集玉米秸秆时,需要考虑维护土壤功能的秸秆需求量。为维护土壤功能,结合相关文献所测定不同类型土壤的玉米秸秆保留量的最大值、中位值和最小值,研究设计了土壤玉米秸秆高保留、适度保留和低保留3种情景。针对不同情景,首先依据不同省份的土壤类型(黏土、壤土和沙土)和玉米种植面积,计算出玉米田地秸秆最小保留量(包括最大值、最小值和中位值);在此基础上,考虑可获取性及饲料、燃料等用途,得到可用于生物质能的玉米秸秆开发潜力;考虑农村秸秆生活用能可替代性和玉米秸秆热值,计算出不同替代率下秸秆能源开发潜力。通过研究发现,当考虑土壤功能时,假定未来秸秆燃烧完全替代,在低保留情景下,2020、2030和2050年的玉米秸秆潜力分别为2.79、2.82、3.96亿t。在高保留情景下,对应年份的秸秆可利用潜力分别为0.56、0.58、1.69亿t。考虑土壤秸秆保留量时,玉米秸秆潜力偏低。虽然考虑土壤秸秆保留量,减少了短期内生物质能开发潜力,但有利于农业和生物质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过多的秸秆留田,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会产生CH4等温室气体。研究结果为合理开发玉米秸秆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土壤 秸秆 土壤类型 玉米秸秆保留量 土壤功能
下载PDF
中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叶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11221-11223,共3页
对中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就中国生物质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问题以及产业化、环境保护和技术瓶颈问题进行讨论,得出中国发展生物质产业应立足资源优势,走技术创新的新型化道路,加快从生物质产业粗放型向... 对中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就中国生物质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问题以及产业化、环境保护和技术瓶颈问题进行讨论,得出中国发展生物质产业应立足资源优势,走技术创新的新型化道路,加快从生物质产业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加大技术和环保技术的创新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能源 资源优势 集约型
下载PDF
中国北方草原生物量年际动态 被引量:10
11
作者 苟晓伟 常生华 +1 位作者 程云湘 侯扶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39-747,共9页
不同类型或同一类型不同区域的草地,其地上生物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存在差异,本文从不同的草地类型和时空尺度揭示植被生物量与环境因子间动态关系。结果显示,1)中国北方草原近30余年地上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水分条件较好的区域下降幅... 不同类型或同一类型不同区域的草地,其地上生物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存在差异,本文从不同的草地类型和时空尺度揭示植被生物量与环境因子间动态关系。结果显示,1)中国北方草原近30余年地上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水分条件较好的区域下降幅度较大,局部变化不显著,而近5年则呈持续增长趋势;2)时间序列上,年降水和年均温的交互作用对各区域草地地上生物量影响不显著;3)空间尺度上,温性草原年均温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较显著,高寒草原地上生物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是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生物量 草地类型 气候变化 年降水 年均温
下载PDF
农村生物质能利用发展模式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胡启春 《生物质化学工程》 CAS 2008年第3期26-30,共5页
本文归纳并提出了我国农村生物质能利用的3种主要发展模式,包括户用循环利用型、分布式能源型和商品化燃料产品型,并分析了这些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和发展瓶颈。同时就如何发展我国农村生物质能源,推进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建议:1)基... 本文归纳并提出了我国农村生物质能利用的3种主要发展模式,包括户用循环利用型、分布式能源型和商品化燃料产品型,并分析了这些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和发展瓶颈。同时就如何发展我国农村生物质能源,推进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建议:1)基于不与粮食争地和发展循环型农业考虑,优先发展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料的生物质能转化技术;2)启动能源农业采取先易后难的发展战略,优先应用现有的现代农业技术和传统高产的农产品原料;3)选择发展模式要根据当地气候、农作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强调多能互补;4)重视生物质能源技术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尤其要注重高新技术应用,加强技术引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能 户用循环利用型 分布式能源型 燃料产品型
下载PDF
Nitrogen addition affects plant biomass allocation but not allometric relationships among different organs across the globe 被引量:10
13
作者 Kai Yue Dario A.Fomara +7 位作者 Wang Li Xiangyin Ni Yan Peng Shu Liao Siyi Tan Dingyi Wang Fuzhong Wu Yusheng Yang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21年第3期361-371,共11页
Aims Biomass allocation to different organs is a fundamental plant ecophysiological process to better respond to changing environments;yet,it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how patterns of biomass allocation respond to nit... Aims Biomass allocation to different organs is a fundamental plant ecophysiological process to better respond to changing environments;yet,it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how patterns of biomass allocation respond to nitrogen(N)additions across terrestrial ecosystems worldwide.Methods We conducted a meta-analysis using 5474 pairwise observations from 333 articles to assess how N addition affected plant biomass and biomass allocation among different organs.We also tested the'ratio-based optimal partitioning'vs.the'isometric allocation,hypotheses to explain potential N addition effects on biomass allocation.Important Findings We found that(i)N addi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hole plant biomass and the biomass of different organs,but decreased rootrshoot ratio(RS)and root mass fraction(RMF)while no effects of N addition on leaf mass fraction and stem mass fraction at the global scale;(ii)the effects of N addition on ratio-based biomass allocation were mediated by individual or interactive effects of moderator variables such as experimental conditions,plant functional types,latitudes and rates of N addition and(iii)N addition did not affect allometric relationships among different organs,suggesting that decreases in RS and RMF may result from isometric allocation patterns following increases in whole plant biomass.Despite alteration of ratio-based biomass allocation between root and shoot by N addition,the unaffected allometric scaling relationships among different organs(including root vs.shoot)suggest that plant biomass allocation patterns are more appropriately explained by the isometric allocation hypothesis rather than the optimal partitioning hypothesis.Our findings contribute to better understand N-induced effects on allometric relationships of terrestrial plants,and suggest that these ecophysiological responses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models that aim to predict how terrestrial ecosystems may respond to enhanced N deposition under future global change scenari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analysis ALLOMETRY biomass fraction ECOSYSTEM plant functional type global
原文传递
对辊式生物质压块机的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8
14
作者 付敏 韩立志 +3 位作者 张水 张腾 姜晓彤 刘金骅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5-652,共8页
现有的生物质成型机多采用开式压缩成型结构,存在能耗高、生产率低和对物料粒度要求严格等问题。文章以降低能耗、提高生产率和增强物料适应性为目标,设计了一种新型对辊式生物质压块机,该压块机通过对辊上相向旋转的椭圆形模具型腔,实... 现有的生物质成型机多采用开式压缩成型结构,存在能耗高、生产率低和对物料粒度要求严格等问题。文章以降低能耗、提高生产率和增强物料适应性为目标,设计了一种新型对辊式生物质压块机,该压块机通过对辊上相向旋转的椭圆形模具型腔,实现物料的闭式压缩成型。整机采用分体机架三层式结构,通过一级螺旋压缩机、二级增压装置、三级对辊挤压装置组成的组合增压成型系统,可实现对物料的逐级压缩成型。通过脱模力计算,设计了可以提高对辊有效工作面积的椭圆形成型辊模具和增压辊人字形模具,并进行了受力分析。样机试验结果表明,样机的生产率为1 032.6 kg/h,能耗为38.8 k W·h/t、成型率为91.5%,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农业行业标准(NT/T1882-2010)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压块燃料 闭式成型 对辊式
下载PDF
深圳市不同建成区密度和植被类型下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和细根生物量 被引量:7
15
作者 孟令涵 曾辉 +1 位作者 熊燕梅 郭大立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99-907,共9页
在深圳市按建成区密度(体现人类活动干扰程度)递增梯度选取3个公园为采样地点,每个采样地点选取草坪、乔木林和荔枝林3种植被类型采集土壤样品,同时以远郊的梧桐山人工林为对照,研究不同深度土壤碳、氮、磷含量和细根生物量。结果表明... 在深圳市按建成区密度(体现人类活动干扰程度)递增梯度选取3个公园为采样地点,每个采样地点选取草坪、乔木林和荔枝林3种植被类型采集土壤样品,同时以远郊的梧桐山人工林为对照,研究不同深度土壤碳、氮、磷含量和细根生物量。结果表明城区各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和pH值都显著高于远郊人工林,并高出适合植物生长的范围。城区各植被类型土壤碳、氮含量及细根生物量都低于远郊人工林。城区土壤磷含量高于远郊人工林,呈现明显的富磷化特征,特别是荔枝林土壤的富磷化现象最严重。土壤碳、氮浓度与细根生物量三者之间显著正相关,表明城市植物的生长受到土壤氮含量的限制。与此同时,城市植物的细根周转和输入能够有效维持土壤有机质含量。研究表明,城市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和细根生物量受现有植被类型和建成区密度(人为干扰)的共同影响。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种植草坪可以较快地积累土壤表层碳和氮,而荔枝林更有利于土壤深层碳和氮的积累,同时,对于城区乔木林应该减少枯枝落叶的清理以利于土壤碳、氮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土壤碳氮磷含量 细根生物量 植被类型 建成区密度
下载PDF
贵州省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周祎 丁贵杰 《贵州林业科技》 2016年第2期1-7,共7页
根据课题组调查的596株贵州省马尾松各产区人工林生物量实测样木资料,建立了不同林分类型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模型,基于所建模型和贵州省二类森林资源连续调查(2005-2007年)的140765个小班资料,研究了贵州省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布... 根据课题组调查的596株贵州省马尾松各产区人工林生物量实测样木资料,建立了不同林分类型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模型,基于所建模型和贵州省二类森林资源连续调查(2005-2007年)的140765个小班资料,研究了贵州省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马尾松幼龄、中龄、近熟纯林及幼龄、成熟混交林最适模型是幂函数模型,中龄、近熟混交林最适模型是线性方程,成熟纯林最适模型是对数模型。贵州省马尾松人工林总生物量为43.56 Tg,其中,人工纯林39.19 Tg、占人工林总量的89.99%,人工混交林4.36 Tg、占人工林总量的10.01%,中龄和近熟林生物量约占总生物量的79.41%,中、高密度林分生物量占93.63%;马尾松人工林主要集中分布于贵州省东南部、东部和北部地区,其中黔东南州占全省人工林总生物量的41.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人工林 生物量 森林资源清查 模型 林分类型
下载PDF
生物质基导电水凝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白忠薛 王学川 +5 位作者 李佳俊 冯宇宇 白波涛 黄梦晨 岳欧阳 刘新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0-213,共14页
随着石油危机日趋严重与“绿色发展”观念持续推进,生物质材料凭借其可再生、来源丰富、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等诸多优势已成为众多领域的研究热点。生物质基导电水凝胶(Biomass-based conductive hydrogels,BCHs)是以生物质为原料... 随着石油危机日趋严重与“绿色发展”观念持续推进,生物质材料凭借其可再生、来源丰富、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等诸多优势已成为众多领域的研究热点。生物质基导电水凝胶(Biomass-based conductive hydrogels,BCHs)是以生物质为原料制备的具有导电性质的水凝胶,具有生物质材料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等本体性能,同时具有水凝胶的柔软特性和导电功能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本文首先根据导电原理的不同,将BCHs划分为离子导电、电子导电、离子-电子协同导电三个类型,接着介绍了基于BCHs的柔性可穿戴设备、超级电容器、发电机、智能机器人、组织工程等领域的最新应用研究,最后结合目前研究现状,对BCHs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材料 导电水凝胶 导电类型 柔性器件 组织工程
下载PDF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ice with erect panicle and prospects of their utilization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正进 陈温福 +2 位作者 周洪飞 张龙步 杨守仁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6年第19期1642-1648,共7页
In the early 1960s, Yin et al. studied the effect of spike on the light utilization of plant population and pointed out that erect wheat spike had a smaller shaded area which was favorable to photosynthesis, and that ... In the early 1960s, Yin et al. studied the effect of spike on the light utilization of plant population and pointed out that erect wheat spike had a smaller shaded area which was favorable to photosynthesis, and that the increase in light extinction coefficient of ric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milking stages was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gradual curving and drooping of rice panicle during that stage. These viewpoints were echoed in some other reports. But on the contrary, some people considered that the curved panicle with an erect flag leaf above it could avoid the unfavorable effect of panicle on li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plant type erect PANICLE typ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population PHOTOSYNTHESIS and biomass production.
原文传递
淮北矿区多种类型植被地上生物量反演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可明 彭里顺 +3 位作者 张燕海 谷新茹 陈新阳 江克贵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27-1035,共9页
生物量是植被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评估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效果至关重要。在淮北矿业闸河矿区,生态破坏与修复并存,地表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有林木、草本和农作物等。在这种多植被类型交叉覆盖的地区,传统的单一物种生物量模型难以应用。... 生物量是植被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评估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效果至关重要。在淮北矿业闸河矿区,生态破坏与修复并存,地表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有林木、草本和农作物等。在这种多植被类型交叉覆盖的地区,传统的单一物种生物量模型难以应用。为准确反演该区域综合植被的生物量,以sentinel卫星数据为基础,利用植被指数和波段运算方法构建的光谱指数作为特征数据集,通过不同特征和模型的组合构建该区域生物量反演模型。在特征选择阶段,利用随机森林和相关性分析两种方法对特征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筛选出关键的5个光谱指数(增强植被指数、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改进的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Sentinel-2红边位置、陆地叶绿素指数)以及5个基于波段运算的自建光谱特征(1/B1、1/B2、1/B7、B1/B2、B5/B6)。基于这些筛选出的特征,设计了5种不同的特征组合方案,并结合传统方程回归和机器学习模型,在林地和综合植被数据上分别构建了生物量反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回归模型,机器学习模型在生物量反演领域具有更高的精度。基于波段运算的自建光谱特征可以提高机器学习模型生物量反演的精度,其中支持向量回归(SVR)模型结合自建光谱特征与原始波段得到的反演结果精度最高,模型验证集的决定系数R^(2)为0.74,均方根误差为8.14kg·m^(-2)。将SVR模型应用于研究区进行生物量反演,得到的结果与当地植被分布特征高度一致。本研究成果不仅为矿区生态修复评价提供了数据支撑,而且为类似生态系统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 多植被交叉覆盖区 综合生物量 机器学习 反演模型 植被类型
下载PDF
基于干型差异的云南松子代苗木生物量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汪梦婷 王亚楠 +3 位作者 董辉 陈诗 蔡年辉 许玉兰 《种子》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8-32,共5页
为探究不同茎干类型间云南松子代苗木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以不同茎干类型云南松种子所培育的2年生苗木为试材,对其各器官的生物量、生物量分配比和含水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茎干通直云南松子代苗木的整株鲜重(29.301 g)高于茎干弯扭云南... 为探究不同茎干类型间云南松子代苗木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以不同茎干类型云南松种子所培育的2年生苗木为试材,对其各器官的生物量、生物量分配比和含水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茎干通直云南松子代苗木的整株鲜重(29.301 g)高于茎干弯扭云南松子代苗木(28.619 g);2种茎干类型云南松子代苗木各器官生物量存在一定差异,但二者之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茎干通直与茎干弯扭云南松子代苗木各器官生物量的积累和分配从大到小依次均为:叶>茎>根。从含水率来看,茎干通直云南松子代苗木与茎干弯扭云南松子代苗木各器官间也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综合评价茎干通直与茎干弯扭云南松苗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苗木 生物量 干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