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8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壳斗科的地质历史及其系统学和植物地理学意义 被引量:64
1
作者 周浙昆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369-385,共17页
在收集整理现有壳斗科化石资料的基础上,讨论了壳斗科及其各属的起源时间、地史分布和地史演替过程以及这些化石资料在系统学和植物地理学上的意义。白垩纪尚无壳斗科可靠的大化石记录,微化石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确定亲缘关系以及古新... 在收集整理现有壳斗科化石资料的基础上,讨论了壳斗科及其各属的起源时间、地史分布和地史演替过程以及这些化石资料在系统学和植物地理学上的意义。白垩纪尚无壳斗科可靠的大化石记录,微化石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确定亲缘关系以及古新世壳斗科已经分化出两个类群。从以上这些事实推论壳斗科起源于白垩纪晚期,而壳斗科现代各属出现的时间应不晚于古新世。最早发现的壳斗科化石和现代栗亚科和水青冈亚科在形态结构上非常相似,这一事实表明,壳斗科分为两个亚科的观点更接近客观事实。在水青冈亚科中,三棱栎类的化石最早出现;在栎属中,青冈亚属更接近祖先类群;在地史中全缘栎类较具齿栎类出现早,粗齿的落叶栎类出现最晚。三棱栎属、栲属和石栎属的化石在老第三纪出现于北美和欧洲的事实说明,北美、欧洲和东亚在老第三纪时有一个相通的壳斗科植物区系。南美的三棱栎是通过北美进入南美的。中国横断山、欧洲地中海沿岸和北美西北部有一类形态特征相似、亲缘关系相近的硬叶栎类,它们之间有相同的地质演替历史,它们现代分布边界可能就是古地中海的边界。美洲的栎类有两个来源,常绿硬叶栎类是通过古地中海沿岸而经北美欧洲陆桥到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历史 地理分布 壳斗科 系统演化
下载PDF
植物区系地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55
2
作者 孙航 邓涛 +1 位作者 陈永生 周卓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1-122,共12页
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在植物区系的调查、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和研究、植物区系分区以及区域植物区系的分析等方面有了丰富的研究积累。但这些研究绝大部分是利用传统方法对植物物种或分类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因此仍处于对区系现象的认识和... 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在植物区系的调查、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和研究、植物区系分区以及区域植物区系的分析等方面有了丰富的研究积累。但这些研究绝大部分是利用传统方法对植物物种或分类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因此仍处于对区系现象的认识和描述阶段,缺乏空间格局形成过程、形成机制方面的深入探索。此外,还存在植物区系调查薄弱甚至是空白的地区,许多植物标本缺乏详细或精确的信息,植物物种鉴定的准确性还需要提高。同时,随着植物区系地理以及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步入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研究分析的阶段,学科界限趋于模糊。一方面,利用物种信息数据库,融合生态学、古植物学以及地质历史等探讨区系空间地理格局的成因;另一方面,结合系统发育、分子系统进化(甚至到进化基因组学)、生命之树以及分子生物地理学等揭示区系的起源和进化;同时,各学科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新的分析方法或新理论的出现和运用,使植物区系地理研究也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进而使得植物区系地理研究由定性的现象认识和描述,逐步深入到了定量地解释区系现象和探索其形成机制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区系地理 区系调查 学科交叉 生态学 分子系统学 生物地理学 大数据
原文传递
中国南部高等真菌的热带亲缘 被引量:49
3
作者 杨祝良 臧穆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9-144,共16页
中国南部 ,特别是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 ,高等真菌区系与世界热带真菌区系有着广泛的联系。该地区高等真菌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 ,主要有泛热带成分、热带亚洲 -热带非洲和热带亚洲的成分 ,尽管在该区高等真菌区系中也有相当比重的温带成分... 中国南部 ,特别是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 ,高等真菌区系与世界热带真菌区系有着广泛的联系。该地区高等真菌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 ,主要有泛热带成分、热带亚洲 -热带非洲和热带亚洲的成分 ,尽管在该区高等真菌区系中也有相当比重的温带成分。该区系中某些属种可能有古南大陆起源的背景 ,另一些区系成分与热带亚洲的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南部地区 高等真菌 热带成分 亲缘关系 分布区类型 组成成分
下载PDF
物种分布模型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51
4
作者 郭彦龙 赵泽芳 +5 位作者 乔慧捷 王然 卫海燕 王璐坤 顾蔚 李新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92-1305,共14页
物种分布模型是基于物种已知分布点位数据以及环境因子数据估计物种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地理分布的模型工具,是当下生物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但是对模型构建的背景知识缺乏理解而造成的模型滥用阻碍了其合理的应用与发展。从模型构建和... 物种分布模型是基于物种已知分布点位数据以及环境因子数据估计物种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地理分布的模型工具,是当下生物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但是对模型构建的背景知识缺乏理解而造成的模型滥用阻碍了其合理的应用与发展。从模型构建和模型应用两个方面,探讨了物种分布模型研究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展示了我国物种分布模型发展现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在物种分布模型建模实践中,模型结果的合理性和精确性受建模方法的选择、模型参数设置、模型输入数据等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模型外推程度的影响。因此在相关研究中应理解模型的生态学和地学背景,重视模型的统计学规范,合理地选择模型算法。探讨了物种分布模型的重点发展方向,包括:探讨造成物种当前分布格局历史地理原因以及物种生态位演化造成的可能影响;结合谱系生物地理学和景观遗传学原理识别生物地理屏障和避难所、反演物种历史扩散路径;将物种相关作用等生态过程有效的纳入到模型框架中;合理地利用地学海量数据(如遥感数据)提高模型精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分布模型 模型选择 建模流程 生态位理论 生物地理学
原文传递
中国苦苣苔科植物的多样性与地理分布 被引量:47
5
作者 许为斌 郭婧 +2 位作者 盘波 张强 刘演 《广西植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19-1226,1-32,共40页
物种多样性编目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础,该研究结合最新分子系统学研究成果以及近年来发表的新资料,对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共有44属671种(含种下单位,下同),其中... 物种多样性编目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础,该研究结合最新分子系统学研究成果以及近年来发表的新资料,对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共有44属671种(含种下单位,下同),其中特有属11个;特有种573种,占总种数的85.39%。种数最多的10个属依次为广义报春苣苔属(180种)、广义马铃苣苔属(122种)、石蝴蝶属(39种)、半蒴苣苔属(39种)、芒毛苣苔属(38种)、长蒴苣苔属(35种)、石山苣苔属(31种)、吊石苣苔属(31种)、蛛毛苣苔属(28种)、汉克苣苔属(22种)。在地理分布上,种数排名前10的省份(区)有广西(260种,33属)、云南(236种,30属)、贵州(96种,28属)、广东(93种,17属)、四川(85种,21属)、湖南(58种,13属)、西藏(39种,9属)、湖北(29种,15属)、福建(26种,13属)、江西(25种,9属)。含中国特有苦苣苔科植物的属中排前10位的分别为广义报春苣苔属(178种)、广义马铃苣苔属(119种)、石蝴蝶属(37种)、半蒴苣苔属(35种)、石山苣苔属(30种)、长蒴苣苔属(29种)、吊石苣苔属(23种)、蛛毛苣苔属(19种)、芒毛苣苔属(19种)、汉克苣苔属(11种)。这表明中国南部和西南部是苦苣苔科植物的一个分布中心,特别是石灰岩地区有着高度的物种多样性和特有性,广义报春苣苔属、广义马铃苣苔属、石蝴蝶属、半蒴苣苔属、石山苣苔属、吊石苣苔属等为我国典型的优势属。此外,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还对我国苦苣苔科植物资源的调查、分类学和系统发育研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地理学 苦苣苔科
下载PDF
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的迁移率模型分析 被引量:46
6
作者 马海平 李雪 林升东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6-21,共6页
为了提高算法的优化性能,在标准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基础上,概括了生物地理学理论的基本平衡定理,探索了在该定理下优化算法的各种迁移率模型的特点及行为,同时对这些迁移率模型进行一些典型基准函数的性能测试.通过函数优化实验可知:不... 为了提高算法的优化性能,在标准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基础上,概括了生物地理学理论的基本平衡定理,探索了在该定理下优化算法的各种迁移率模型的特点及行为,同时对这些迁移率模型进行一些典型基准函数的性能测试.通过函数优化实验可知:不同的迁移率模型将对算法的优化性能产生重要影响,同时符合自然规律的复杂迁移率模型的性能要优于简单的线性迁移率模型的性能;另外,变异率的不同也将对算法性能产生影响,对提高解集的适应度起着一定的作用.通过分析表明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优化算法,并得出当前最有效的迁移率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 进化计算 迁移率模型 生物地理学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的生态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7
作者 向丹 徐天乐 +1 位作者 李欢 陈保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597-3606,共10页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共生体系对于植物适应各种逆境胁迫具有重要积极作用。AM真菌还能够通过根外菌丝网络调节植物群落结构和演替,深刻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AM真菌生态生理功能的发挥主要取决于其生态适应性...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共生体系对于植物适应各种逆境胁迫具有重要积极作用。AM真菌还能够通过根外菌丝网络调节植物群落结构和演替,深刻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AM真菌生态生理功能的发挥主要取决于其生态适应性,明确AM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多样性、生态适应性以及对各种生态因子的响应机制,是AM真菌资源管理、功能发掘与利用的前提。迄今为止,有关各种生态因子对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已有不少研究,但是AM真菌生态分布及其形成机制仍缺乏系统的研究和理论分析。综述了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对AM真菌生态分布的影响,结合大型生物空间分布理论探讨了AM真菌生态分布规律和建成机制,分析了当前本研究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和动向,以期推动相关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环境因子 驱动因子 生物多样性 生物地理
下载PDF
椴树属形态演化与生物地理学 被引量:38
8
作者 诸葛仁 唐亚 《西南林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1-14,共14页
椴树属在椴树科中是一个形态很特殊的属,也是唯一的北温带分布属。在属内,由于许多种间缺乏断然可分的形态特征,种内分化和种质渗入现象又交错存在,以至于造成了分类学上的困难。为进行区系比较、分析,各分布区的椴树种数以统一的... 椴树属在椴树科中是一个形态很特殊的属,也是唯一的北温带分布属。在属内,由于许多种间缺乏断然可分的形态特征,种内分化和种质渗入现象又交错存在,以至于造成了分类学上的困难。为进行区系比较、分析,各分布区的椴树种数以统一的标准进行了重新评价。现确认该属共有25种,其中,东亚(含西伯利亚)18种,欧洲(含西亚)5种,北美2种。以果实为主要特征,椴树属中存在三个易于识别的类群,即浆果组、木果组和壳果组。苞片形态演化及化石证据揭示了三个组间的演化关系。椴树属的现代分布与化石分布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1.椴树化石分布纬度远较现代分布偏北,达到了北纬80°附近;2.现今无椴树分布的亚洲大陆腹地有化石记录;3。北美西部椴树至第三纪末完全绝迹,而东部仅在第四纪才有化石记录。结合现代分布、化石证据、地质历史、古气候变迁及形态演化诸方面的资料,文中试图解释上述现象,并推测该属可能在晚白垩纪就已从祖先类群中分化出来,我国东部亚热带山地很可能是该属的最早发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椴树属 分类学 形态演化 生物地理学
下载PDF
我国陆生生态化学计量学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4
9
作者 卢同平 史正涛 +1 位作者 牛洁 张文翔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9-35,共7页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一门集生态学、化学计量学、物理学的交叉学科,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为研究植物限制性元素及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本文重点从气候变化与氮沉降、生态系统演化、添加实验及人类活动...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一门集生态学、化学计量学、物理学的交叉学科,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为研究植物限制性元素及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本文重点从气候变化与氮沉降、生态系统演化、添加实验及人类活动等对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方面对我国陆生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总结与评述,并结合现已开展的工作,对有待进一步拓展的相关生态化学计量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以期在生态系统稳定性、常量元素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生物地理 驱动因子 氮沉降 植物生态系统组分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 被引量:43
10
作者 褚海燕 王艳芬 +3 位作者 时玉 吕晓涛 朱永官 韩兴国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2017年第6期585-592,共8页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随时间变化的一门科学。开展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土壤中的未知生物资源,深刻理解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的产生、维持机制,并可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功能的演变方向...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随时间变化的一门科学。开展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土壤中的未知生物资源,深刻理解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的产生、维持机制,并可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功能的演变方向。由于土壤中微生物绝大多数不可培养,所以其生物地理学研究长期滞后于动植物的生物地理学。21世纪以来,新一代高通量测序、组学技术的突破为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其成为土壤生物学、微生物生态学领域的国际研究热点。本文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近期研究重点,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与发展态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生物地理学 现状 发展方向
原文传递
中国东方蜜蜂的形态学及生物地理学研究 被引量:37
11
作者 谭垦 张炫 +1 位作者 和绍禹 周丹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410-414,共5页
用形态学研究方法对中国的东方蜜蜂(Apiscerana)的形态特征进行研究。东方蜜蜂的标本从中国大陆的34个样点采集而来,这些样点代表了东方蜜蜂在中国大陆不同气候带或地理区域分布的不同类型。34个点共采集了220群蜜蜂的样,每群蜂测定分... 用形态学研究方法对中国的东方蜜蜂(Apiscerana)的形态特征进行研究。东方蜜蜂的标本从中国大陆的34个样点采集而来,这些样点代表了东方蜜蜂在中国大陆不同气候带或地理区域分布的不同类型。34个点共采集了220群蜜蜂的样,每群蜂测定分析15只工蜂,形态的测定特征参照Ruttner1988年提出的测定标准进行。每只蜂总共有38个测定的形态特征。测定的性状特征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集合分析和区辨分析;形态性状与生态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并与周边国家东方蜜蜂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发现:生活在吉林长白山温带阔叶林的东方蜜蜂个体较大、体色较黑,与日本、韩国的东方蜜蜂较为相似;来自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东方蜜蜂(甘肃天水、湖北和湖南)与云南北部、北京、尼泊尔的东方蜜蜂聚集为一类;而居住在南方热带季雨林如: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部分南方的东方蜜蜂与低海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东方蜜蜂(越南、中国四川和安徽黄山)聚集为另一类;云南南方如:景洪、思茅、河口、镇康、元江、屏边、蒙自草坝和开远的东方蜜蜂形成独特的一个分枝,与泰国和缅甸的东方蜜蜂非常接近,同时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东方蜜蜂相邻;值得关注的是,来自高寒湿地的东方蜜蜂(甘肃岷县)是目前在亚洲已经发现的东方蜜蜂中,其个体最大、颜色最深。在因素分析和集合分析里,它具有独特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东方蜜蜂 形态学 生物地理学
下载PDF
全球前寒武纪基底构造格局与古大陆再造问题 被引量:35
12
作者 王鸿祯 张世红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67-481,共15页
全球前寒武纪基底构造格架与构造单元的划分是古大陆再造和泛大陆拼合的重要基础 .本文整理了基底构造单元的级别体系 ,以晋宁期和印支期为准 ,提出了一级构造域、二级陆台及地区和三级陆核、地块等 3级划分 .分出了 5个一级、14个二级... 全球前寒武纪基底构造格架与构造单元的划分是古大陆再造和泛大陆拼合的重要基础 .本文整理了基底构造单元的级别体系 ,以晋宁期和印支期为准 ,提出了一级构造域、二级陆台及地区和三级陆核、地块等 3级划分 .分出了 5个一级、14个二级和若干个三级单元 ,并予以系统编号 ,以便查询和增修 .认为超大陆是泛大陆的组成部分 ,现在重点研究的罗迪尼亚超大陆已经涉及全球 ,进入了泛大陆 -85 0的研究范围 .论证了中国 3个陆台和华夏地区在新元古代晋宁期的位置关系 ,认为它们相距不远 ,并部分相互碰撞 ,构成亚洲中轴 (大华夏 )构造域 .讨论了罗迪尼亚的流行模式及SWEAT连接问题 .指出新元古代Chuaria Tawuia宏观藻组合在东亚和北美西部的分布 ,认为大华夏构造域应作为一个松散的整体与劳伦古大陆相邻 ,并概略讨论了泛大陆 -85 0的再造格局特征 .提出了经过改进的泛大陆 -2 5 0在中二叠世 (2 80~ 2 5 7Ma)的再造模式 ,讨论了古植物和海生动物生物地理分区在古大陆再造中的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 基底构造格局 超大陆 泛大陆 古大陆再造 构造域 亚洲中轴 生物古地理 晋宁造山期
下载PDF
基因组学时代的真菌分类学: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35
13
作者 杨祝良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31-946,共16页
真菌物种的形态特征有限,加之形态滞后和形态可塑性,仅靠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生理生化指标,很难把握真菌的系统亲缘。应用DNA测序、基因组测序、比较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快速识别真菌演化中出现的数量众多的单系支... 真菌物种的形态特征有限,加之形态滞后和形态可塑性,仅靠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生理生化指标,很难把握真菌的系统亲缘。应用DNA测序、基因组测序、比较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快速识别真菌演化中出现的数量众多的单系支系,为建立各分类等级的新分类单元提供有力证据,为真菌分类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自2000年以来,在真菌界至少发表了1新亚界、4新门、7新亚门、19新纲、9新亚纲、40余新目等高级分类单元。近3年来,我国发表了20余个真菌新属,其中绝大多数属的建立都有分子证据支持。可以预见,大量的新种、新属、新科乃至更高级分类单元将会在今后10年内持续发现和建立。这必将大大促进真菌分类学的发展,完善现有的真菌分类系统。我们应该顺势而上,利用我国丰富的真菌资源,为真菌分类学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与此同时,真菌分类学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挑战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研究变得越来越综合,不但需要有相应的研究经费支持,而且要求从事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技术更全面、知识更广博及知识更新速度更快捷;二是新物种描述进度偏慢,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物种认识和利用的日益增长的需要;三是研究人员亟需创新研究模式,以新技术、新思路、新机制来构建新的真菌分类学,加速新物种的发现和描述进度,最终为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分类学 物种起源与演化 系统发育 生物地理
原文传递
云南东方蜜蜂的形态特征数值分类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谭垦 张炫 +1 位作者 和绍禹 周丹银 《中国养蜂》 2003年第3期4-6,共3页
该研究测定了 14个不同样点的 2 6群东方蜜蜂 ,每群 15只工蜂 ,每只蜜蜂样共 38个形态特征。通过对测定的形态特征数据进行因素分析、集合分析和区辨分析、形态性状与生态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并与周边国家东方蜜蜂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该研究测定了 14个不同样点的 2 6群东方蜜蜂 ,每群 15只工蜂 ,每只蜜蜂样共 38个形态特征。通过对测定的形态特征数据进行因素分析、集合分析和区辨分析、形态性状与生态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并与周边国家东方蜜蜂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后发现 :云南东方蜜蜂种群内遗传变异丰富 ,从总体上可分为南方和北方两大类群 ;种群中许多形态性状特征表现出较明显的地理变异性 ;云南地区是亚洲东方蜜蜂分布的“交混区”和“分化区” ,是亚洲东方蜜蜂从南到北分布的中间过渡带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东方蜜蜂 形态学 生物地理学 分类
下载PDF
竹亚科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19
15
作者 郭振华 李德铢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31-438,462,共9页
对近年来在竹亚科作为一个单系类群的界定、其系统位置的确定、内部系统演化趋势以及地理分布和起源方面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评述。竹亚科作为一个单系类群仅包括了木本的竹族 (Bambuseae)和一个草本的莪利竹族 (Olyreae) ,其中莪利... 对近年来在竹亚科作为一个单系类群的界定、其系统位置的确定、内部系统演化趋势以及地理分布和起源方面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评述。竹亚科作为一个单系类群仅包括了木本的竹族 (Bambuseae)和一个草本的莪利竹族 (Olyreae) ,其中莪利竹族分布在新几内亚的伊里安竹 (Buergersiochloa)处于Olyreae最基部。禾本科 12个亚科中除了 3个亚科为基部类群以外 ,其余 9个亚科分成PACCAD (包括黍亚科 ,狭义的芦竹亚科 ,广义的虎尾草亚科 ,假淡竹叶亚科 ,三芒草亚科和扁芒草亚科 )和BOP单系分支 (包括竹亚科 ,稻亚科和早熟禾亚科 )。在BOP支中 ,竹亚科与早熟禾亚科相近缘 ,共同组成稻亚科的姐妹群。竹亚科分成草本和木本两个单系类群 ,木本竹子又分成热带和温带支系 ,热带支系进一步分成新世界热带和旧世界热带两个单系类群。从现有的化石证据和基部类群的地理分布推断 ,竹亚科很可能起源于晚白垩纪的冈瓦纳古陆。最后 ,本文就竹亚科研究尚存在的问题做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亚科 系统学 生物地理学 研究进展 问题
下载PDF
华东植物区系成分与日本植物间的联系 被引量:18
16
作者 郝日明 刘昉勋 +2 位作者 杨志斌 刘守炉 姚淦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1996年第3期269-276,共8页
华东和日本两地为东亚地区重要组成部分,同属于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两地植物区系成分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两地共有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ceae)、三尖杉科(Cephalotaxceae)、领春木科(Eup... 华东和日本两地为东亚地区重要组成部分,同属于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两地植物区系成分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两地共有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ceae)、三尖杉科(Cephalotaxceae)、领春木科(Eupteleaceae)、旌节花科(Stachyuraceae)等东亚特有科。华东和日本两地共有属约680多属。如柳杉(Cryptomeria)、双花木(Disanthus)、小勾儿茶(Berchemiella)等中国-日本分布属。还有为数众多的两地共有种,如涧边草(Peltoboykiniatellimoides(Maxim.)Hara)、黄山梅(KirengeshomapolamataYatabe)、蛛网萼(PlatycraterargutaSieb.etZucc.)、山涧草(ChikusichloaaquaticaKoidz.)、舟山新木姜子(Neolitseasericea(Bl.)Koidz.)和日本假繁缕(TheligonumjaponicumOkuboetMakino)等成分。这些共有成分表明了两区系间的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区系 华东植物区系 日本植物
下载PDF
甜菜树属——我国云南产山柚子科一原始新属及其植物地理学意义 被引量:27
17
作者 吴征镒 李德铢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2000年第3期248-250,共3页
报道了产于我国云南红河流域山柚子科的一个原始新属———甜菜树属 ,该属具大型圆锥花序 ,两性 ,是Lepionurus,Melientha和Champereia 3个单型属的祖型 ,无疑起源于康滇古陆即今之云南高原 ,其发现对研究山柚子科的起源与分化具重要意义。
关键词 甜菜树属 山柚子科 新属 植物地理学
下载PDF
基于细胞核rDNA ITS片段的水青冈属的分子系统发育 被引量:18
18
作者 李建强 王恒昌 +1 位作者 李晓东 李新伟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3年第1期31-36,共6页
对山毛榉科水青冈属 6种、1亚种、1栽培变种的 ITS区片段进行了测序和分析 ,并对其中 2个具有 ITS序列多态性的分类群进行了 ITS区克隆。水青冈属 ITS系统发育树聚成两支 ,位于基部的是分布于北美的大叶水青冈 ,另一分支则包括了欧洲和... 对山毛榉科水青冈属 6种、1亚种、1栽培变种的 ITS区片段进行了测序和分析 ,并对其中 2个具有 ITS序列多态性的分类群进行了 ITS区克隆。水青冈属 ITS系统发育树聚成两支 ,位于基部的是分布于北美的大叶水青冈 ,另一分支则包括了欧洲和东亚的类群。在欧洲和东亚分支中 ,又包括两支 ,其中日本北部的波叶水青冈位于基部 ,台湾水青冈和欧亚大陆的水青冈形成另外一支。 ITS区分析与现行的水青冈属基于形态学性状的属下分类系统有一定差异 ,而与本属现存物种的地理分布格局较为一致。各类群之间 ITS区序列差异较小 ,显示属内现存物种的分化时间不是太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青冈属 山毛榉科 分子系统发育 生物地理学 NRDNA ITS
下载PDF
中国鹅膏菌属(担子菌)的物种多样性(英文) 被引量:25
19
作者 杨祝良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2000年第2期135-142,共8页
鹅膏菌属 (Amanita)是一个近世界性广布的大属 ,全球已被描述而又被承认的有近50 0种。在文献中 ,我国此属已记载约 10 0种。然而 ,许多种都是原初描述于欧洲或北美的种类。近来的研究表明 ,东亚的鹅膏菌独特且有其自身的分布范围。东... 鹅膏菌属 (Amanita)是一个近世界性广布的大属 ,全球已被描述而又被承认的有近50 0种。在文献中 ,我国此属已记载约 10 0种。然而 ,许多种都是原初描述于欧洲或北美的种类。近来的研究表明 ,东亚的鹅膏菌独特且有其自身的分布范围。东亚的有些种虽与产于欧洲或北美的某些种相似 ,但仔细的野外观察、详尽的形态解剖学和分子进化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 ,东亚的鹅膏菌是独立的分类群。在欧洲 ,人们有采集著名食菌恺撒鹅膏菌的习惯 ;在东亚 ,人们采食的“恺撒鹅膏菌”实为红黄鹅膏菌及其近缘种。在欧洲 ,有剧毒的毒鹅膏菌、鳞柄毒鹅膏菌和春生毒鹅膏菌 ,而在东亚 ,每年夏秋出现的烟色毒鹅膏菌、黄盖毒鹅膏菌及其白色变种等 ,常引起严重的中毒事故 ,甚至导致人员死亡。在鹅膏菌属中 ,泛北极、欧亚或东亚 -北美广布的种并不多见。东亚 -北美鹅膏菌的生物地理联系通过地理替代种比通过相同分类群更能明确反映出来。该属目前下分为 2亚属 7组 ,每组在中国皆有多种代表。大多数鹅膏菌与乔灌木形成专性菌根关系 ,但在我国西南高海拔山区草地上出现的几种鹅膏菌可能并不形成菌根。此外 ,在我国不少鹅膏菌尚未研究和命名。因此 ,有理由认为中国的鹅膏菌是十分多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鹅膏菌 分类 物种多样性 地理分布
下载PDF
中国沙塘鳢属鱼类线粒体12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22
20
作者 任岗 章群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73-478,共6页
沙塘鳢属鱼类为东亚特有的小型淡水经济鱼类,中国产沙塘鳢属鱼类分类问题长期存在争议。本文测定了中国产沙塘鳢属鱼类全部种类的线粒体12S rRNA基因部分序列,结合GenBank中下载的2种日本沙塘鳢属鱼类和塘鳢科鱼类同源序列,探讨中国产4... 沙塘鳢属鱼类为东亚特有的小型淡水经济鱼类,中国产沙塘鳢属鱼类分类问题长期存在争议。本文测定了中国产沙塘鳢属鱼类全部种类的线粒体12S rRNA基因部分序列,结合GenBank中下载的2种日本沙塘鳢属鱼类和塘鳢科鱼类同源序列,探讨中国产4种沙塘鳢属鱼类的物种有效性,分析沙塘鳢属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作者所使用的同源序列长度为690bp,其中变异位点258个,简约信息位点201个,包括插入/缺失位点34个,转换/颠换平均值为3.0,表明12S rRNA基因是研究沙塘鳢属鱼类系统发育关系的合适分子标记。基于p-distance模型的6种沙塘鳢属鱼类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0.024,种间遗传距离为0.058—0.064,支持暗色沙塘鳢和中华沙塘鳢为不同种,中国产沙塘鳢属鱼类包括中华沙塘鳢、河川沙塘鳢、海丰沙塘鳢、鸭绿江沙塘鳢4个种的观点;至于中国还有没有新的沙塘鳢属鱼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海丰海塘鳢是河川沙塘鳢的姐妹群,暗色沙塘鳢与O.hikimius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而同属其余类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则由于自展数据支持率较低而尚不明确。中国产沙塘鳢和日本产沙塘鳢并未单独分群,推测沙塘鳢属鱼类的共同原始祖先可能广泛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等东亚地区,约在4.9—6.5百万年前的上新世开始分化,系统发育过程比较适合离散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塘鳢属 线粒体12SrRNA基因 分子系统学 生物地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