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膜对饱和多孔介质渗透性影响的实验和模型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杨靖 叶淑君 吴吉春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64-1371,共8页
为了解微生物生长过程中生物堵塞对二维饱和多孔介质渗透性的影响,采用C190石英砂箱(55 cm×45 cm×1.28 cm)进行室内渗流实验,研究混合菌群KB-1在充足营养源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及生物膜对饱和多孔介质渗透性的影响.实验监测了砂... 为了解微生物生长过程中生物堵塞对二维饱和多孔介质渗透性的影响,采用C190石英砂箱(55 cm×45 cm×1.28 cm)进行室内渗流实验,研究混合菌群KB-1在充足营养源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及生物膜对饱和多孔介质渗透性的影响.实验监测了砂箱水溶液中悬浮生物量及颗粒表面附着生物量,利用共焦激光扫描技术观测了颗粒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及其厚度,利用渗流实验测量渗透率.结果表明,砂箱中微生物量随时间不断增加;砂箱底部微生物量的增长大于砂箱上部;高生物量区颗粒表面生物膜厚度比低生物量区厚.渗流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膜导致实验砂箱多孔介质的平均渗透率减少为初始渗透率的12%.为了解二维实验砂箱多孔介质渗透率的空间变化,以实验所得生物膜和生物量数据为基础,采用Taylor、Seki、Clement这3种模型分别计算了生物膜影响下的渗透率.计算结果表明,Taylor模型预测渗透率减小2~5个数量级;Clement模型预测渗透率为初始渗透率的3%~98%;Seki模型则不适用于本实验结果.可见,二维条件下生物膜会明显降低饱和多孔介质的渗透性,但和前人一维条件下的研究结果相比,渗透率的变化要小得多.此外,在二维饱和多孔介质且营养源充足条件下预测生物膜对渗透率的影响,Seki模型不适用,Taylor模型计算的kb值偏小,Clement模型计算的kb值涵盖了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堵塞 渗透率 生物膜 二维 多孔介质 模型
原文传递
砂柱微生物堵塞过程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夏璐 郑西来 +1 位作者 段玉环 彭涛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49-755,共7页
采集青岛市大沽河下游潜水含水层的砂样为代表性含水介质,测定样品的组成和性质。设计渗流试验,考察介质不同渗流段渗透性的动态变化。利用PCR和DGGE技术鉴定了造成含水介质堵塞的微生物优势菌群,分析了不同渗流段微生物对营养物和氧的... 采集青岛市大沽河下游潜水含水层的砂样为代表性含水介质,测定样品的组成和性质。设计渗流试验,考察介质不同渗流段渗透性的动态变化。利用PCR和DGGE技术鉴定了造成含水介质堵塞的微生物优势菌群,分析了不同渗流段微生物对营养物和氧的利用情况,探讨了含水介质微生物堵塞过程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堵塞程度随着渗流距离的增加而减缓,含水介质的渗透性呈现明显的非均质性。微生物经过短暂的适应期,快速进入生长、繁殖阶段,含水介质微生物堵塞迅速形成;造成含水介质微生物堵塞的优势菌群为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紫色杆菌属(Janthinobacterium)、耶尔森菌属(Yersinia)、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食酸菌属(Acidovorax)。其中,甲基杆菌属、紫色杆菌属、葡萄球菌属和食酸菌属均为产黏细菌(Myxobacterium);含水介质中存在微生物的繁衍、代谢等生命活动。进水营养液为好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充足的氧气,好氧细菌生长旺盛,并大量分泌胞外聚合物,导致进水段微生物堵塞程度最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堵塞 含水介质 PCR DGGE 渗透系数
原文传递
人工回灌地下水过程中微生物堵塞对介质渗透性影响的试验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晓婉 冶雪艳 +2 位作者 杜新强 温玉娟 韩建超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6-150,共5页
通过试验研究了地下水人工回灌过程中微生物堵塞对含水介质渗透性的影响。以雪水中的菌体为微生物样品,在不同质量浓度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确定适合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配比为葡萄糖0.312 g/100 mL、硝酸... 通过试验研究了地下水人工回灌过程中微生物堵塞对含水介质渗透性的影响。以雪水中的菌体为微生物样品,在不同质量浓度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确定适合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配比为葡萄糖0.312 g/100 mL、硝酸钾0.15 g/100 mL。将菌液与高纯水混合,使其与培养基同时连续注入利用自行研制的人工回灌试验系统,模拟多孔介质中微生物堵塞的过程。在试验过程中,逐时观测砂柱不同位置的测压管水位并采集水样,利用达西公式和平板计数法分别确定渗透系数和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微生物堵塞可直接导致含水介质渗透性的降低,在10 d内,渗流量从初始的0.23 cm3/s衰减到0.01 cm3/s。在试验进行25 h时,砂柱表层渗透系数从0.012 cm/s下降到0.002 cm/s,而表层以下渗透系数基本保持稳定,同时,砂柱上层微生物数量在试验初期出现峰值后迅速降低并保持稳定,而下层微生物数量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砂柱中微生物量随时间不断增加,其中高生物量区主要分布在砂柱上部,低生物量区主要分布在砂柱下部,同时观测到杆菌、球菌及丝状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学 人工回灌 微生物堵塞 多孔介质 渗透系数
下载PDF
人工湿地生物堵塞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林莉莉 鲁汭 +1 位作者 肖恩荣 吴振斌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7-214,共8页
人工湿地生物堵塞是指由于微生物代谢过程中分泌大量胞外聚合物与水体中的有机物形成高含水量、低密度的胶状淤泥而堵塞基质床的现象。文章在综述生物堵塞形成过程及机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讨论了生物堵塞的主要影响因素(废水特性、基... 人工湿地生物堵塞是指由于微生物代谢过程中分泌大量胞外聚合物与水体中的有机物形成高含水量、低密度的胶状淤泥而堵塞基质床的现象。文章在综述生物堵塞形成过程及机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讨论了生物堵塞的主要影响因素(废水特性、基质特性和级配、湿地植物搭配、运行方式)和生物堵塞原位缓解缓堵解堵技术(停床轮休、原位化学解堵、原位生物解堵),最后总结了当前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今后生物堵塞的研究及防堵解堵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生物堵塞 防堵解堵技术 胞外聚合物
下载PDF
地下水人工回灌含水介质微生物堵塞试验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高宗军 徐海龙 夏璐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16,共9页
地下水人工回灌过程中,含水介质的堵塞除机械颗粒沉积和化学沉淀外,微生物起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探究回灌堵塞过程中以生物量为主要研究内容反映生物堵塞的发生,对其堵塞发生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组成结构的研究较少。采用室内一维渗流试... 地下水人工回灌过程中,含水介质的堵塞除机械颗粒沉积和化学沉淀外,微生物起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探究回灌堵塞过程中以生物量为主要研究内容反映生物堵塞的发生,对其堵塞发生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组成结构的研究较少。采用室内一维渗流试验,开展含水介质微生物堵塞过程研究。分析含水介质渗透性、营养盐指标及胞外聚合物含量时空动态变化,利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深入分析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特征,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含水介质回灌堵塞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演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回灌持续,含水介质渗透性呈现非线性降低趋势;空间上,堵塞主要发生在介质表层;时间上,各层介质渗透性依次经历稳定波动—快速下降—缓慢下降—趋于稳定4个阶段。含水介质附着细菌主要分布于26个门,65个纲,162个目,258个科,425个属,767个种。随着回灌的进行,细菌群落丰度、多样性及均匀度均呈现降低趋势。含水介质上附着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演替。菌群以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拟杆菌门为次优势菌门;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为主要优势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人工回灌 微生物堵塞 渗透系数 高通量测序 细菌群落
下载PDF
孔隙介质中生物膜空间分布及其对渗透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章艳红 叶淑君 +1 位作者 吴吉春 徐建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72-1080,共9页
孔隙介质地下水污染的生物修复过程中,微生物附着在介质颗粒表面,造成生物堵塞,影响生物修复的效率.对二维砂箱中的生物堵塞实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生物膜厚度在空间上服从正态分布.现有的定量刻画多孔介质生物膜与渗透率... 孔隙介质地下水污染的生物修复过程中,微生物附着在介质颗粒表面,造成生物堵塞,影响生物修复的效率.对二维砂箱中的生物堵塞实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生物膜厚度在空间上服从正态分布.现有的定量刻画多孔介质生物膜与渗透率的模型一般均假设生物膜均质等厚地覆盖在颗粒表面,与实验结果不符.为探讨多孔介质中生物膜厚度变化对渗透率计算结果的影响,本文选择常用的Taylor模型中二大类六种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计算结果表明:生物膜厚度参数对模型计算结果影响显著,利用最小生物膜厚度计算得到的相对渗透率比利用最大生物膜厚度计算时的结果大1~4个数量级;不同模型对生物膜厚度参数的敏感性不同,其中Mualem模型最为敏感;Mualem Model利用平均值计算所得相对渗透率与实验测量结果相符,基于正态分布的生物膜厚度统计均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Mualem模型更适用于计算孔隙介质中生物堵塞时对渗透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堵塞 生物膜 正态分布 渗透率 模型
原文传递
利用生物渗透性反应墙修复地下水Cr(VI)污染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7
作者 刁文钦 宋健 +3 位作者 王琳 吴剑锋 刘媛媛 吴吉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234-3243,共10页
为降低地下水中的Cr(VI)污染,选择生物反应过程中常见的电子供体(糖蜜)和连二亚硫酸盐分别作为渗透性反应墙(PRB)的反应材料和生物杀灭剂,以期能促进生化反应还原Cr(VI)的同时还能阻止生物堵塞效应.采用PFLOTRAN软件模拟以糖蜜为反应材... 为降低地下水中的Cr(VI)污染,选择生物反应过程中常见的电子供体(糖蜜)和连二亚硫酸盐分别作为渗透性反应墙(PRB)的反应材料和生物杀灭剂,以期能促进生化反应还原Cr(VI)的同时还能阻止生物堵塞效应.采用PFLOTRAN软件模拟以糖蜜为反应材料和连二亚硫酸盐为生物杀灭剂的PRB修复非均质含水层中重金属污染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结果表明,该PRB技术能有效降低Cr(VI)浓度至0.1mg/L以下;提高生物杀灭剂的注入浓度,注入速率以及降低糖蜜初始浓度可避免生物堵塞效应,达到修复Cr(VI)污染与提高PRB使用寿命的双重目标.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场地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最优设计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生物堵塞 渗透性反应墙 PFLOTRAN软件
下载PDF
人工回灌水-岩接触面微生物膜效应研究
8
作者 夏璐 高晓兵 +1 位作者 孙振洲 李彬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6,共8页
人工回灌是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回灌过程中,由于回灌水源和目标含水层存在明显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梯度,导致水-岩接触面上发生强烈且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进而在回灌过程中引起含水层的堵塞。目前,学界对含水层微... 人工回灌是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回灌过程中,由于回灌水源和目标含水层存在明显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梯度,导致水-岩接触面上发生强烈且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进而在回灌过程中引起含水层的堵塞。目前,学界对含水层微生物堵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介质内部,而对回灌水和介质(水-岩)接触面上微生物膜的形成规律及其对介质渗透性影响的定量研究则相对缺乏。文章选取山东省青岛市大沽河下游地下水源地为研究区,开展回灌模拟试验。分析水-岩接触面上细菌的生长规律及其分泌胞外聚合物特征,解析微生物膜效应下含水介质渗透性的时空变化规律,揭示人工回灌过程中水-岩接触面微生物膜对含水层堵塞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膜效应是导致含水层微生物堵塞的关键,破坏已形成的生物膜可以迅速恢复介质透水性。水-岩接触面上微生物堵塞的演变可以分为3个阶段:缓慢堵塞期、快速堵塞期以及稳定堵塞期。该研究可为人工回灌含水层堵塞的防治和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回灌 微生物堵塞 微生物膜 细菌 胞外聚合物
下载PDF
燃油污染对多孔介质水文地质参数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杨鹏飞 陈余道 +5 位作者 蒋亚萍 闫嘉宁 郑杲 邹志坤 刘权 覃佳肖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08-616,共9页
燃油污染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调查污染场地的水文地质参数,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污染前后水文地质参数的变化,以及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行为的变化。文章通过3个阶段的定量示踪实验,对实验室砂槽开展了污染前和污染后水文地质... 燃油污染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调查污染场地的水文地质参数,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污染前后水文地质参数的变化,以及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行为的变化。文章通过3个阶段的定量示踪实验,对实验室砂槽开展了污染前和污染后水文地质参数估测,对比了汽油污染前后参数的差异,评价汽油污染对水文地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汽油污染的积累会导致生物堵塞发生,生物堵塞程度随着渗流距离的增加有减缓趋势;多孔介质中不同区域溶质弥散作用存在差异,中央线上优势流的溶质通量增加,质量回收率提高;溶质穿透曲线峰型呈现瘦高型,并出现明显的拖尾。(2)通过监测长达6年的汽油污染实验,传统汽油砂槽(TG-tank)和乙醇汽油砂槽(EG-tank)的渗透系数分别为25.4、20.5 m/d,降低为砂槽被污染前初始渗透系数K_Ⅱ的61%、49%;TG-tank和EG-tank的有效孔隙度由初始值0.30分别减小为0.28、0.26;与未污染时比,污染后水动力弥散系数也会减小。乙醇汽油污染对多孔介质渗透性的削弱更显著,有机污染的积累会改变污染场地的水文地质参数,加强污染后水文地质参数的估测,能够为评价污染风险提供合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质参数 生物堵塞 地下水污染 LNAPL 时间矩 示踪实验
下载PDF
河床起伏条件下生物堵塞对潜流带氮素迁移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平雪 鲜阳 靳孟贵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171-180,共10页
生物作用造成河床於堵普遍存在,并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往研究较少考虑生物堵塞对潜流带氮循环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水流-溶质运移-生物生长耦合模型,模拟河床驱动下的潜流交换过程,探讨生物堵塞作用对氮素迁移转化的影响.... 生物作用造成河床於堵普遍存在,并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往研究较少考虑生物堵塞对潜流带氮循环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水流-溶质运移-生物生长耦合模型,模拟河床驱动下的潜流交换过程,探讨生物堵塞作用对氮素迁移转化的影响.研究表明:生物作用导致沙丘表面形成堵塞层和生物聚集区,并限制了NO_3^-的运移深度,潜流带中以NH_4^-为主;河水中充足的有机碳会增大堵塞程度,促进反硝化作用去除NO_3^-;强烈的河床起伏和较大的河流流速均会增大沙丘表面的压力差,增大堵塞范围和细菌生物量,从而加快硝化和反硝化作用速率,有利于NO_3^-、NH_4^-的去除.生物堵塞作用有利于氮污染物的去除,且主要受到河床表面的压力梯度和异养细菌生物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流带 床面形态 生物堵塞 氮循环 异养细菌 生物地质
原文传递
微生物堵塞过程中生物膜生长特征对多孔介质渗流特征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茜丹 路莹 +3 位作者 杨悦锁 武宇辉 徐喆 裴子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771-2778,共8页
为研究回灌水刺激下生物膜在砂柱中的生长规律,并分析生物膜生长特征对堵塞介质典型渗流特征的影响,采用室内土柱实验方法,供给营养液刺激砂柱内生物膜生长,模拟入渗介质生物堵塞的过程,监测介质渗透系数的变化,并开展不同回灌时长下介... 为研究回灌水刺激下生物膜在砂柱中的生长规律,并分析生物膜生长特征对堵塞介质典型渗流特征的影响,采用室内土柱实验方法,供给营养液刺激砂柱内生物膜生长,模拟入渗介质生物堵塞的过程,监测介质渗透系数的变化,并开展不同回灌时长下介质水分吸持实验和弥散试验,并对其内生物膜形态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在0~5h时,渗透系数呈先下降后回升趋势;在回灌至18h前,渗透系数急剧衰减,水力弥散系数明显增大,水分吸持能力的变化并不明显;18h后渗透系数降低速率减缓,水分吸持能力明显升高,溶质运移过渡到以弥散作用为主导机制.综上,可将生物膜在介质内的生长分为三个阶段:菌适应期,接种菌体并未生长繁殖,单纯由于菌体的流入与流出引起渗透系数的变化;菌体大量生长繁殖期,大量生长繁殖的菌体占据了部分介质孔隙体积;胞外聚合物大量分泌期,逐渐形成具有透水性的生物膜,生物膜的生长与回灌水提供的养分形成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人工回灌 生物堵塞 生物膜 渗透系数 弥散试验 水分特征曲线
下载PDF
Biological Clogging of Sand Columns
12
作者 Katsutoshi Seki 《Ope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13年第3期148-152,共5页
Increased microbial activity leads to biological clogging (or bioclogging), i.e., the pore space is clogged by microbes and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porous media decreases. A series of column experiments we... Increased microbial activity leads to biological clogging (or bioclogging), i.e., the pore space is clogged by microbes and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porous media decreases. A series of colum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bioclogging of sand columns. Hydraulic conductivity remained unchanged when a sterilizing agent was applied;however, it decreased when a glucose solution was applied. In most cases, bioclogging proceeded from the inlet of the solution;but, in some cases, it started from the bottom or outlet of the column. In this experiment, the reduction of hydraulic conductivity was better explained by microcolony models compared to biofilm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clogging BACTERIA Hydraulic CONDUCTIVITY MICROBIAL Effect
下载PDF
地下水人工回灌过程中生物堵塞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世林 龚延风 +1 位作者 陈丽萍 周彦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4期25-31,共7页
地下水人工回灌是应对地下水过度开采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而回灌堵塞问题导致回灌效率下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下水回灌的发展。回灌堵塞根据成因分为物理堵塞、生物堵塞和化学堵塞三种类型,其中生物堵塞是造成回灌堵塞的第二大因素。从... 地下水人工回灌是应对地下水过度开采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而回灌堵塞问题导致回灌效率下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下水回灌的发展。回灌堵塞根据成因分为物理堵塞、生物堵塞和化学堵塞三种类型,其中生物堵塞是造成回灌堵塞的第二大因素。从生物堵塞的形成机制、对介质渗透性能的影响、在介质内部的发展分布及微生物生长代谢的影响因素等角度对现有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当前的研究较多基于单因子研究,较少考虑微生物生长繁殖多因子交互作用,此外,对于微生物生长繁殖及群落演变与介质内部的流动模式相互影响机制的研究也不够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人工回灌 生物堵塞 微生物 多孔介质
下载PDF
光透法定量粗糙裂隙生物堵塞下的隙宽 被引量:1
14
作者 章艳红 叶淑君 +1 位作者 吴吉春 罗跃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8-125,共8页
基于光透法定量测量裂隙隙宽的原理及在两相流中的应用,设计了一组二维粗糙裂隙模拟装置研究微生物在裂隙地下水系统中的运移行为,首次定量研究了生物堵塞过程中隙宽及分布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大多以离散菌簇状形态存在,未能形... 基于光透法定量测量裂隙隙宽的原理及在两相流中的应用,设计了一组二维粗糙裂隙模拟装置研究微生物在裂隙地下水系统中的运移行为,首次定量研究了生物堵塞过程中隙宽及分布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大多以离散菌簇状形态存在,未能形成明显的连续生物膜,不同空间位置微生物分布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本试验中微生物接种和营养注入方式决定了微生物集中分布在裂隙底部区域;微生物生长造成裂隙平均隙宽的下降(从1 181μm降低为1 086μm,下降8.04%),此外,基于光透法测量的不同空间位置隙宽(除2个点外)在微生物生长过程中都有所下降,两次微生物接种后点2处隙宽下降最明显(从1 275μm减少到1 081μm),下降了194μm,约为15.22%。光透法作为一种高效无损的室内监测手段,将其应用于裂隙介质的生物堵塞尤其是定量计算生物膜厚度的研究中,对裂隙中生物堵塞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 生物堵塞 隙宽 光透法
下载PDF
微生物封堵对砂土渗透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
15
作者 邓温妮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1期159-163,共5页
为研究微生物封堵在地下结构防渗补漏中的作用机理,通过建立二维多物理场耦合模型,考虑土层中微生物生长动力反应、营养液传输以及地下水渗流的相互作用,分析2种不同砂土在不同水流速度下的微生物封堵效果.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微生物封堵... 为研究微生物封堵在地下结构防渗补漏中的作用机理,通过建立二维多物理场耦合模型,考虑土层中微生物生长动力反应、营养液传输以及地下水渗流的相互作用,分析2种不同砂土在不同水流速度下的微生物封堵效果.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微生物封堵能有效降低土体的渗透系数,上部土体的渗透系数在5 d和10 d后分别约降低为原来的80%和40%.同时,水流速度越大,土体的封堵效果越差,而且在高水流速度下,不同砂土的封堵效果区别不大.土体的渗透性能同样对封堵效果影响较大,渗透系数越大越难封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封堵 相对渗透系数 微生物生长反应方程 多物理场耦合模型
下载PDF
Recent development in biogeotechnology and it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16
作者 Hanjiang LAI Shifan WU +1 位作者 Mingjuan CUI Jian CHU 《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21年第5期1073-1096,共24页
Microbial geotechnology or biogeotechnology is a new branch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It involves the use of microbiology for traditional geotechnical applications.Many new innovative soil improvement methods have b... Microbial geotechnology or biogeotechnology is a new branch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It involves the use of microbiology for traditional geotechnical applications.Many new innovative soil improvement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this approach.A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various approaches and the performances of different methods can help researchers and engineers to develop the most appropriate geotechnical solutions.At present,most of the method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major types,biocementation,bioclogging,and biogas desaturation.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approaches and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are reviewed.Factors affecting the different processes are also discussed.Examples of up-scaled model tests and pilot trials are presented to show the emerging applications.The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of biogeotechnology a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geotechnology biocementation bioclogging BIOGAS strength enhancement liquefaction mitigation seepage control
原文传递
高碘地下卤水中细菌产碘氧化酶的影响因素
17
作者 赵丹 靳洁 +1 位作者 程寒飞 马放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9,共5页
高碘地下卤水的细菌碘氧化过程可以减轻工艺管线的生物污损危害。分离自高碘地下卤水中的细菌Roseovarius sp.IOB-7,其分泌的碘氧化酶可催化氧化碘离子生成能够抑制敏感菌生长的碘单质,从而减少生物污损。实验结果显示,加入16μmol/L的C... 高碘地下卤水的细菌碘氧化过程可以减轻工艺管线的生物污损危害。分离自高碘地下卤水中的细菌Roseovarius sp.IOB-7,其分泌的碘氧化酶可催化氧化碘离子生成能够抑制敏感菌生长的碘单质,从而减少生物污损。实验结果显示,加入16μmol/L的Cu^(2+)可促进IOB-7的生长,并将碘氧化酶活力提高了1.75倍。碘氧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pH为5.5。以碘离子为底物的催化氧化反应中,当pH值为9时,Trametes versicolor漆酶已经完全失活,而碘氧化酶则仍然保持了32%的相对酶活力,显示出更好的pH应用范围和稳定性。开展高碘地下卤水环境中细菌碘氧化酶的研究,对利用生物酶法进行工艺管线生物污损的防治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污损 高碘地下水 碘氧化酶 漆酶 pH稳定性
原文传递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和病理 被引量:30
18
作者 於强 王吉耀 +1 位作者 姜林娣 张锦生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43-44,共2页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 AIH)的临床表现、肝活检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14例AIH肝脏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肝病理活检结果。结果AIH主要影响女性,女:男为13:1,年龄...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 AIH)的临床表现、肝活检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14例AIH肝脏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肝病理活检结果。结果AIH主要影响女性,女:男为13:1,年龄28~66岁;伴有迁延性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saminase, 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异常,高球蛋白、高γ球蛋白血症,存在多种自身抗体,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以慢性肝炎为特点,肝组织免疫荧光检查显示肝细胞膜或血窦区、汇管区有IgG沉着。 AIH的血清球蛋白(33~60g/L)、γ球蛋白(23.9%~60.5%)、免疫球蛋白G(IgG, 8.2~39.0g/L)及抗双链 DNA(ds-DNA, 1.5~58.0 ng/L)极显著高于正常人群的球蛋白、γ球蛋白、IgG、 ds-DNA( t值分别为 9.7、 9.3、 6.2和 3.5, P< 0.001)。结论 AIH肝脏损害严重,肝外病变多样,有多系统损害倾向,是一独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自身免疫性 生物学标记 病理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