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介孔硅基材料负载Pd催化剂上甲苯氧化性能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6
1
作者 乔南利 李杨 +3 位作者 李娜 张鑫 程杰 郝郑平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86-1693,共8页
催化氧化技术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减排与控制的主流技术之一,其关键之处在于高效催化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负载型贵金属催化材料由于其低温下优越的VOCs催化氧化性能,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对于负载型催化剂而言,载体的性质直接... 催化氧化技术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减排与控制的主流技术之一,其关键之处在于高效催化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负载型贵金属催化材料由于其低温下优越的VOCs催化氧化性能,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对于负载型催化剂而言,载体的性质直接影响活性相的分散,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扩散与吸脱附,是影响负载型催化剂性能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多级孔结构硅基材料由于具有多级的孔道结构、高比表面积和大的孔体积,逐渐成为VOCs催化氧化材料的研究热点.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浸渍法制备了系列双介孔结构硅基材料负载Pd催化剂(Pd/BMS-x),通过控制合成过程中氨水的用量以调节催化剂的介孔结构分布.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所合成的Pd/BMS-x催化剂在~2.0°的衍射峰,类似于MCM-41的(100)晶面衍射峰,表明所有的样品均具有有序的介孔结构.N2吸脱附实验表明所有样品的比表面积均高于1000 m2/g,孔径分布表明Pd/BMS-30样品为单一介孔结构,而Pd/BMS-5~Pd/BMS-20样品具有2.64 nm以及18–45 nm范围内的双介孔结构,且Pd/BMS-15样品介孔分布较为集中.Pd/BMS-x催化剂上甲苯催化氧化性能测试表明,双介孔结构的Pd/BMS-5~Pd/BMS-20催化剂上甲苯催化氧化活性远高于单一介孔结构的Pd/BMS-30催化剂,表明载体结构对催化剂性能有重要影响.其中,Pd/BMS-15催化剂性能最佳(T90为228°C)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250°C条件下,反应持续60 h催化剂未见明显失活.SEM和TEM结果表明,Pd/BMS-15催化剂中Pd高度分散于载体上,平均粒径在~3 nm左右.而Pd/BMS-30催化剂中Pd颗粒间有明显的团聚,平均粒径在8~17 nm之间.分散度测试表明,单一介孔结构的Pd/BMS-30催化剂,Pd分散度仅为27%,而双介孔结构Pd/BMS-5–Pd/BMS-20催化剂介于39%到69%,其中Pd/BMS-15催化剂中Pd分散度高达69%.与常规单一介孔MCM-41和MCM-48负载Pd催化剂相比,在低空速(42000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介孔硅 孔结构 催化氧化 甲苯
下载PDF
孔隙结构对黏土持水性及抗剪强度的影响
2
作者 陈芸 颜荣涛 +3 位作者 张芹 陈柏莹 蔡煜 陆地 《中国科技论文》 CAS 2024年第5期557-565,共9页
为研究双峰孔隙结构对非饱和土力学特性的影响,以广西南宁和桂林2种典型双峰孔隙结构黏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在不同饱和度情况下的抗剪强度特性;辅以滤纸法及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探究了2种土体在双峰孔隙结... 为研究双峰孔隙结构对非饱和土力学特性的影响,以广西南宁和桂林2种典型双峰孔隙结构黏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在不同饱和度情况下的抗剪强度特性;辅以滤纸法及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探究了2种土体在双峰孔隙结构情况下孔隙水分布状态对强度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饱和状态下,2种土体试样的T2分布曲线为双峰结构,且土样持水特性整体上均呈现双峰土水特征曲线;2种土体的应力-位移关系变化规律相似,抗剪强度与饱和度密切相关;在饱和度为40%前后土样黏聚力变化趋势发生改变,而内摩擦角则是在饱和度为80%时达到最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孔隙结构 饱和度 抗剪强度 滤纸法 核磁共振技术
下载PDF
Boosting the polysulfide confinement in B/N–codoped hierarchically porous carbon nanosheets via Lewis acid–base interaction for stable Li–S batteries 被引量:5
3
作者 Dong-Gen Xiong Ze Zhang +3 位作者 Xiao-Yun Huang Yan Huang Ji Yu Jian-Xin Cai Zhen-Yu Yang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90-100,共11页
Carbon materials have shown remarkable usefulness in facilit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insulating sulfur cathode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owing to their excellent conductivity and porous structure. However,the anxi... Carbon materials have shown remarkable usefulness in facilit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insulating sulfur cathode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owing to their excellent conductivity and porous structure. However,the anxiety is the poor affinity toward polar polysulfides due to the intrinsic nonpolar surface of carbon.Herein, we report a direct pyrolysis of the mixture urea and boric acid to synthesize B/N–codoped hierarchically porous carbon nanosheets(B–N–CSs) as efficient sulfur host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y. The graphene–like B–N–CSs provides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ous structure with abundant micropores(1.1 nm) and low–range mesopores(2.3 nm), thereby constraining the sulfur active materials within the pores. More importantly, the codoped B/N elements can further enhance the polysulfide confinement through strong Li–N and B–S interaction based on the Lewis acid–base theory. These structural superiorities significantly suppress the shuttle effect by both physical confinement and chemical interaction, and promote the redox kinetics of polysulfide conversion. When evaluated as the cathode host, the S/B–N–CSs composite displays 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 with a high reversible capacity up to 772 m A h g–1 at 0.5 C and a low fading rate of ^0.09% per cycle averaged upon 500 cycles. In particular, remarkable stability with a high capacity retention of 87.1% can be realized when augmenting the sulfur loading in the cathode up to 4.6 mg 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Porous carbon nanosheets B/N–codoped Lewis acid–base bimodalpore structure
下载PDF
双峰孔分布Al_2O_3载体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徐聪 魏璨 +1 位作者 孙锦昌 张谦温 《工业催化》 CAS 2015年第5期378-383,共6页
采用两种不同孔径分布的拟薄水铝石干胶粉,制备呈明显双峰孔分布的Al2O3载体。考察原料粉体、孔结构调节剂种类和用量以及焙烧温度等对Al2O3载体的孔分布的影响,并采用N2物理吸附法和高压压汞法分析载体孔结构。结果表明,两种干胶粉... 采用两种不同孔径分布的拟薄水铝石干胶粉,制备呈明显双峰孔分布的Al2O3载体。考察原料粉体、孔结构调节剂种类和用量以及焙烧温度等对Al2O3载体的孔分布的影响,并采用N2物理吸附法和高压压汞法分析载体孔结构。结果表明,两种干胶粉按质量1:1混合时,能改变单一粉体的堆积状态,制得载体兼具单一原料制备载体时的孔分布,孔容达到最大,为1.58cm^3·g^-1,且孔径分布集中在(10~100)nm和300nm以上;加入不同孔结构调节剂后,对载体孔径分布调节作用相似,孔径分布更为集中;添加质量分数5%尿素后,(10~100)nm孔径分布达到62.1%;载体的比表面积随尿素含量增加依次降低,适量添加调节剂可制得所需最佳孔径分布;载体在约920℃焙烧时,晶型为1相和8相的混合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工程 Al2O3载体 双峰孔分布 压汞法 孔结构调节剂 孔径分布
下载PDF
介孔二氧化硅双重孔隙的导热特性研究
5
作者 魏高升 黄超 +1 位作者 崔柳 杜小泽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7-524,共8页
介孔二氧化硅颗粒的双重孔隙分布特征对材料的导热性能具有显著影响。本文通过微观形态表征分析了介孔二氧化硅的复合孔道,并基于受限空间内的气体分子动力学理论,构建了双重孔隙结构的热导率关联模型。为了验证理论模型的合理性与准确... 介孔二氧化硅颗粒的双重孔隙分布特征对材料的导热性能具有显著影响。本文通过微观形态表征分析了介孔二氧化硅的复合孔道,并基于受限空间内的气体分子动力学理论,构建了双重孔隙结构的热导率关联模型。为了验证理论模型的合理性与准确性,采用瞬态热带法测量了介孔二氧化硅材料(MCM-41和SBA-15)在0~30 MPa和20~550℃的环境压力及温度变化下的有效热导率。实验测量结果表明,本文理论模型可以有效预测介孔二氧化硅颗粒热导率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根据模型分析可知,材料热导率随着环境温度及压力的升高而增长,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同时其微观结构的差异也是热导率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二氧化硅颗粒 双重孔隙结构 有效热导率 模型预测
原文传递
双峰孔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6
作者 郭传奎 贾燕子 +3 位作者 杨清河 户安鹏 赵新强 胡大为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0-38,共9页
双峰孔材料由于可在同一催化剂上构建适宜大分子扩散的通道和高的反应活性表面而在催化领域中引起广泛关注。综述了双峰孔材料的结构特点和构建机理,总结了双峰孔材料的制备原理及方法,并着重对其在电催化、光催化、油品加氢催化处理等... 双峰孔材料由于可在同一催化剂上构建适宜大分子扩散的通道和高的反应活性表面而在催化领域中引起广泛关注。综述了双峰孔材料的结构特点和构建机理,总结了双峰孔材料的制备原理及方法,并着重对其在电催化、光催化、油品加氢催化处理等领域的应用及催化剂性能提升原理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对双峰孔材料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孔 结构模型 制备方法 传质阻力 稳定性
下载PDF
双孔型生物活性玻璃的合成
7
作者 张武志 陈奇 +1 位作者 李会平 侯凤珍 《玻璃与搪瓷》 CAS 2008年第3期1-4,共4页
使用聚乙二醇和蔗糖为造孔剂,以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具有介孔和大孔并存的双孔型CaO-P2O5-SiO2生物玻璃。所形成的介孔孔径的分布范围在20 nm左右、大孔孔径可达到100μm以上,且所得到的孔具有连通性。材料在37℃的人体模拟液中浸泡7天后... 使用聚乙二醇和蔗糖为造孔剂,以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具有介孔和大孔并存的双孔型CaO-P2O5-SiO2生物玻璃。所形成的介孔孔径的分布范围在20 nm左右、大孔孔径可达到100μm以上,且所得到的孔具有连通性。材料在37℃的人体模拟液中浸泡7天后,表面生成了大量羟基磷灰石晶相,显示此类CaO-P2O5-SiO2多孔玻璃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玻璃 双孔结构 溶胶-凝胶 生物活性
下载PDF
颗粒级配对Si_(3)N_(4)w/Si_(3)N_(4)复合材料弯曲强度与介电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崔雪峰 许泽水 +3 位作者 姚远洋 李明星 叶昉 成来飞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9-37,共9页
为了获得一种弯曲和介电性能良好的氮化物陶瓷材料,本工作首先以氮化硅晶须(Si_(3)N_(4w))为原料,采用喷雾造粒工艺制备3种具有不同粒径分布的Si_(3)N_(4w)球形颗粒粉体,研究雾化盘转速对Si_(3)N_(4w)球形颗粒粉体粒径分布的影响。然后... 为了获得一种弯曲和介电性能良好的氮化物陶瓷材料,本工作首先以氮化硅晶须(Si_(3)N_(4w))为原料,采用喷雾造粒工艺制备3种具有不同粒径分布的Si_(3)N_(4w)球形颗粒粉体,研究雾化盘转速对Si_(3)N_(4w)球形颗粒粉体粒径分布的影响。然后以喷雾造粒得到的Si_(3)N_(4w)球形颗粒为原料,采用干压法制备3种颗粒级配的Si_(3)N_(4w)预制体,研究颗粒级配Si_(3)N_(4w)预制体的孔径分布。采用化学气相渗透(CVI)和先驱体浸渍裂解(PIP)工艺在3种颗粒级配的Si_(3)N_(4w)预制体中进一步制备Si_(3)N_(4)基体,研究Si_(3)N_(4w)/Si_(3)N_(4)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物相和微结构演变以及颗粒级配对Si_(3)N_(4w)/Si_(3)N_(4)复合材料的微结构、密度、弯曲强度和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颗粒级配的Si_(3)N_(4w)预制体均具有二级孔隙特征,其中小孔孔径均约为0.7μm,大孔孔径分别为45.2,30.1μm和21.3μm。在制备的3种颗粒级配的Si_(3)N_(4w)/Si_(3)N_(4)复合材料中,S13样品的颗粒级配效果最好,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达到81.59 MPa。此外,该样品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分别为5.08和0.018。良好的弯曲强度和介电性能表明制备的Si_(3)N_(4w)/Si_(3)N_(4)复合材料有望应用于导弹天线罩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造粒 二级孔隙 Si_(3)N_(4w)预制体 颗粒级配 Si_(3)N_(4)w/Si_(3)N_(4)复合材料
下载PDF
微通道内双重孔结构SiO2微球的制备
9
作者 施航 王玉军 骆广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11-717,共7页
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双重孔结构SiO2微球具有微观结构和宏观形貌可控的优点。在同轴环管微通道中,通过pH和温度变化引发快速凝胶过程制备得到了具有双重孔结构的SiO2微球,考察了有机相溶剂性质、有机相流速以及凝胶温度等因素对微球宏观... 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双重孔结构SiO2微球具有微观结构和宏观形貌可控的优点。在同轴环管微通道中,通过pH和温度变化引发快速凝胶过程制备得到了具有双重孔结构的SiO2微球,考察了有机相溶剂性质、有机相流速以及凝胶温度等因素对微球宏观形貌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SiO2微球粒径在300~600μm可调,比表面积可以达到1000m2.g-1,介孔孔径在4~10nm之间,大孔孔径在400~1500nm之间。实验发现有机相流速的增大会导致微球粒径的减小,提高三辛胺对盐酸的萃取速率,加快二氧化硅溶胶粒子的凝胶过程,更易生成松散的网状大孔结构。较高的凝胶温度会增大SiO2微球介孔的孔容和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孔结构 二氧化硅微球 微通道 质量传递
下载PDF
Influence of Geometric Structure of Immobilized Aluminium Chloride Catalyst on Catalytic Property in Isobutene Polymerization 被引量:2
10
作者 Tian Xi CAI, Min HE, Xian Zhe SHI, Xin Ping WANG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Fine Chemicals,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12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7期647-650,共4页
The catalytic property of AICl(3) catalyst immobilized on gamma -Al2O3 for isobutene polymerization has been studi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activity, sele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catalyst are dependent greatly on ... The catalytic property of AICl(3) catalyst immobilized on gamma -Al2O3 for isobutene polymerization has been studi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activity, sele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catalyst are dependent greatly on geometric characteristic pf the pore structure and size of catalyst. Although the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of the catalysts with micro- and meso-pore structure are all high in initial stage, but their stability is low, while those with bimodal meso- and macro-pore structure are excellent. Increasing granularity of the catalyst(particle become fine) brings about an increase in isobutene conversion, but a decrease in selectivity, resulting in lower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and iis broader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L3 IMMOBILIZATION gamma-Al2O3 bimodal meso- and macro-pore structure isobutene polymerization stabil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