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支架和双支架植入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9
1
作者 陈伟 胡玉宝 张磐 《广西医学》 CAS 2021年第3期285-287,共3页
目的比较单支架和双支架植入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5例行急诊PCI治疗的合并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AMI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单支架组42例和双支架组43例,采用相应策略... 目的比较单支架和双支架植入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5例行急诊PCI治疗的合并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AMI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单支架组42例和双支架组43例,采用相应策略进行急诊PCI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围术期指标(住院天数、PCI操作时间、X线透视时间和对比剂用量)及术后6个月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单支架组、双支架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2.86%(39/42)、95.35%(4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支架组PCI操作时间、术中X线透视时间、造影剂用量均少于双支架组(均P<0.05)。双支架组的术后6个月分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分级3级的患者比例高于单支架组(P<0.05)。结论与单支架植入相比,应用双支架植入行急诊PCI术可更好地改善AMI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术后远期的分支血流灌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分叉病变 双支架植入 单支架植入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血流灌注
下载PDF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植入术后血流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刘玉倩 伍珩 +2 位作者 李萌 舒丽霞 蔺嫦燕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9年第6期583-589,共7页
目的分叉病变在即刻手术成功率及远期心脏事件方面是最具有挑战的冠脉病变之一。血流动力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对分叉病变单支架虚拟植入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布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支架后再狭窄的影响,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理... 目的分叉病变在即刻手术成功率及远期心脏事件方面是最具有挑战的冠脉病变之一。血流动力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对分叉病变单支架虚拟植入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布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支架后再狭窄的影响,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选取一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图像,首先用Mimic软件对所获得冠脉CTA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得到冠脉血流区域,然后运用类似虚拟去除斑块的方式建立不均匀壁厚血管壁模型,对所得模型在ABAQUS中进行单支架虚拟植入,最后根据虚拟植入前、后的冠脉模型分别生成支架前和真实变形后的血流域有限元模型,并利用ANSYS软件通过瞬态CFD分析模拟动脉血流的流动状态,获得目标血管段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支架植入后与支架植入前相比,目标血管段的血液流速、壁面剪切应力均降低;支架植入后主支血管远端有振荡的低剪切应力区域;支架边缘位置壁面剪切应力低于其他位置;分支血管直径变小;分支外侧壁壁面剪切应力低于内侧壁。结论分叉病变的单支架植入可改善冠脉主支的狭窄,但术后主支血管远端振荡的低剪切应力区域、支架边缘和边支外侧壁处的低壁面剪切应力,以及斑块和分叉嵴的移位有可能是分叉病变再狭窄的血流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病变 冠状动脉 单支架植入 虚拟植入 计算流体力学
下载PDF
利伐沙班联合双导丝边支保护技术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支架置入术后边支狭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海涛 马翠 王彬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5期108-112,共5页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联合双导丝边支保护技术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CBL)患者边支狭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80例CB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9...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联合双导丝边支保护技术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CBL)患者边支狭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80例CB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90例。常规组患者于支架植入术中采取双导丝边支保护技术,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利伐沙班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边支狭窄率和边支闭塞发生率,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血小板活化相关因子〔包括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和心功能指标〔包括脑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T(cTnT)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边支狭窄率、边支闭塞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vWF、AngⅡ水平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BNP、cTnT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LVEF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BNP、cTnT低于常规组,LVEF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情感职能、社会功能、活力、精神健康评分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联合双导丝边支保护技术可有效降低CBL患者支架植入术后边支狭窄率及边支闭塞发生风险,减轻血管内皮损伤,降低血栓形成风险,改善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且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支架置入术 利伐沙班 双导丝边支保护技术 心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分支球囊主动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植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魏述军 袁吉祥 吴源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511-513,共3页
目的观察分支球囊主动保护技术(SPB)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植入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双导丝保护技术,观察组采用SPB技术。评价单支架植入成功率,即刻及1年... 目的观察分支球囊主动保护技术(SPB)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植入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双导丝保护技术,观察组采用SPB技术。评价单支架植入成功率,即刻及1年后分支血流通畅率、1年内MACE发生率、靶病变血运重建率。结果 SPB技术单支架植入成功率96%,分支血流即刻通畅率100%,1年后分支血流通畅率98%,1年内MACE发生率为2%,靶病变血运重建率2%;传统双导丝技术单支架植入成功率82%,分支血流即刻通畅率76%,1年后分支血流通畅率72%,1年内MACE发生率为10%,靶病变血运重建率8%。结论分支球囊主动保护技术可以提高单支架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成功率,使分支开口不被严重挤压或闭塞,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分叉病变 分支球囊主动保护技术 单支架植入
下载PDF
Bentall手术和分叉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A型夹层动脉瘤 被引量:3
5
作者 姚俊红 陈劲进 +1 位作者 孙国林 肖颖彬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4年第4期385-387,共3页
目的 总结应用Bentall手术和分叉支架植入术(杂交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夹层动脉瘤结果.方法 Stanford A型夹层动脉瘤患者40例,其中男32例,女8例,年龄范围为25 ~ 75岁,平均(43.8±14.7)岁.其中28例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杂交手术... 目的 总结应用Bentall手术和分叉支架植入术(杂交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夹层动脉瘤结果.方法 Stanford A型夹层动脉瘤患者40例,其中男32例,女8例,年龄范围为25 ~ 75岁,平均(43.8±14.7)岁.其中28例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杂交手术,12例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Bentall手术.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杂交手术组和Bentall手术组、死亡组与存活组手术前后肝肾功能、心肌酶变化.结果 40例主动脉瘤患者中治愈出院的为36例,治愈出院率为90%.死亡4例,总死亡率为10%.存活患者无截瘫及脑中风发生.杂交手术组和Bentall手术组肝肾功能、心肌酶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患者术后肝肾功能、心肌酶多项指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深低温停循环下行Bentall手术和分叉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A型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体外循环中注意保护肝脏功能可以进一步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A型夹层动脉瘤 分叉支架植入术 BENTALL手术 杂交手术
下载PDF
单支架及双支架植入对急诊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陈伟 伍于斌 +4 位作者 胡玉宝 潘迪光 李斌 陈兴财 路华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2年第7期953-959,共7页
目的 探讨单支架及双支架植入对急诊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发病在24h内于桂林市人民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急诊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161例,采用随机数字... 目的 探讨单支架及双支架植入对急诊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发病在24h内于桂林市人民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急诊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16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接受PCI单支架植入(单支架组81例)和PCI双支架植入(双支架组80例)。比较两组的PCI术的相关指标[手术成功率、住院天数、PCI操作时间、X线透视时间和对比剂用量],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术后1周心功能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术后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的峰值;酶联免疫法检测入院时、术后24h、1周和6个月两组患者的血清MPO水平,随访术后6个月发生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s)。结果 单支架组与双支架组患者入院时的血清MPO水平分别为(121.9±19.1)ng/ml和(126.6±16.4)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分别为(82.7±6.4)ng/ml和(62.9±5.4)ng/ml,术后1周分别为(48.2±5.7)ng/ml和(31.5±4.2)ng/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个月分别为(12.6±2.2)ng/ml和(13.4±3.5)ng/m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架组的术后6个月分支血管血流TIMI 3级比例高于单支架组(83.8%vs.71.6%),而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的比例低于单支架组(5.0%vs.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架组与双支架组患者的CK水平分别为(1863.4±272.2)U/L和(1575.1±180.3)U/L,CK-MB水平分别为(243.5±27.3)U/L和(157.3±23.1)U/L,LVDD分别为(56.7±3.5)mm和(52.6±4.1)mm,LVEF分别为(52.2±4.5)%和(57.2±6.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单支架组患者的MACEs发生率为23.5%(19/81),高于双支架组的8.8%(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再发心绞痛、主分支血管再狭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心源性死亡和脑梗死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支架植入 髓过氧化物酶 心功能 预后
下载PDF
血流储备分数评估分叉病变单支架术后边支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静 刘桂华 +3 位作者 葛震 张俊杰 许田 潘涛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6年第4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流储备分数(FFR)在指导分叉病变单支架术后边支功能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分叉病变的患者168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4例。试验组:主... 目的:探讨血流储备分数(FFR)在指导分叉病变单支架术后边支功能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分叉病变的患者168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4例。试验组:主支支架置入后,测边支FFR,FFR〈0.80根据情况行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FFR≥0.80不处理。对照组:主支支架置入后,QCA测边支直径狭窄百分比(DS%),DS%≥75%根据情况行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 DS%〈75%不处理。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支架植入个数以及术后随访12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1)手术时间:试验组手术时间为(79.2±12.4) min,与对照组的(82.1±13.9)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造影剂用量:试验组造影剂用量为(58.5±12.8)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79.7±9.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植入支架数量:试验组植入102个,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4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MACE发生率:试验组MACE发生率为14.3%(12/8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4%(23/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FR能准确评估边支血管的功能,有利于选择合适的分叉病变介入策略,减少不必要的支架植入,减少造影剂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储备分数 分叉病变 冠状动脉造影 支架置入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不同介入治疗策略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4
8
作者 蒋芳勇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22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介入治疗策略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将90例冠心病分叉病变患者分为A、B、C组,每组30例。A组边支直径<2.5mm,B、C组边支直径>2.5mm。三组均行介入治疗,A组术中采取边支导丝保护,B... 目的探讨不同介入治疗策略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将90例冠心病分叉病变患者分为A、B、C组,每组30例。A组边支直径<2.5mm,B、C组边支直径>2.5mm。三组均行介入治疗,A组术中采取边支导丝保护,B组行边支球囊扩张,C组行边支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TAP技术)。比较各组术后即刻效果,随访1年,记录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部分患者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不同的介入治疗策略对冠心病分叉病变患者的即刻效果有差异(P<0.05),其中TAP技术的即刻心绞痛发生率明显减少,且手术安全性高;随访1年三组MACE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TAP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短期疗效佳,长期疗效与其他治疗策略无明显差异,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治疗策略 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术 心脏不良事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