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入新型生物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后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冠心病合并分叉病变患者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赵惟超 裘淼涵 +3 位作者 李晶 范鹏 李毅 韩雅玲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485-488,共4页
目的比较植入新型生物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BP-DES)后应用双联抗血小板(DAPT)治疗冠心病合并分叉病变患者6个月与12个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I-LOVE-IT 2研究中分叉病变处植入BP-DES的冠心病患者71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植入BP-... 目的比较植入新型生物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BP-DES)后应用双联抗血小板(DAPT)治疗冠心病合并分叉病变患者6个月与12个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I-LOVE-IT 2研究中分叉病变处植入BP-DES的冠心病患者71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植入BP-DES后DAPT的时程,将患者分为6个月DAPT组(A组,n=349)与12个月DAPT组(B组,n=368)。主要终点为4年患者源性的复合终点(PoCE),包含全因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和/或任何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4年的靶病变失败(包括心源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症状驱动性靶病变血运重建等)、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主要出血事件(BARC 3~5型)、确定或可能的支架内血栓。所有患者均获得4年随访,分析其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4年的PoCE、靶病变血运重建、全因死亡、严重出血等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风险比=1.57,95%可信区间1.07~2.30)、基线SYNTAX评分(风险比=1.04,95%可信区间1.01~1.07)为4年Po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植入BP-DES后应用DAPT治疗冠心病合并分叉病变患者6个月与12个月的预后无明显差异,合并糖尿病、基线SYNTAX评分为4年PoCE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生物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预后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对冠状动脉左主干分叉病变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蒙 张燕 +6 位作者 陈岩 安松涛 刘军 张建红 孟华 李文博 刘磊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62-1067,共6页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冠脉)左主干分叉病变中应用药物涂层球囊(DCB)的即刻效果和临床随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冠脉左主干分叉病变行介入治疗患者资料,根据介入策略将其分为单纯球囊扩张组66例(左主干-左前降支置入支架,左回旋支行...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冠脉)左主干分叉病变中应用药物涂层球囊(DCB)的即刻效果和临床随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冠脉左主干分叉病变行介入治疗患者资料,根据介入策略将其分为单纯球囊扩张组66例(左主干-左前降支置入支架,左回旋支行球囊扩张)、双支架组58例(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均置入支架)和药物球囊组44例(左主干-左前降支置入支架,左回旋支行药物球囊扩张),分析术后即刻、术后1年内随访的介入手术资料及术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原性死亡、支架内再狭窄、靶病变重建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情况。结果:(1)三组间临床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双支架组左回旋支术中支架直径及术后即刻开口直径稍大于药物球囊组的球囊直径和术后即刻开口直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均大于单纯球囊扩张组(P<0.05);左回旋支术后即刻开口狭窄,双支架组小于药物球囊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均小于单纯球囊扩张组(P<0.05);(3)血管内超声指导患者中,在术后即刻左回旋支开口面积上双支架组大于药物球囊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均大于单纯球囊扩张组(P<0.05);(4)术后1年内,左回旋支开口管腔直径方面,双支架组与药物球囊组均大于单纯球囊扩张组(P<0.05);左回旋支开口残余狭窄方面,双支架组与药物球囊组均小于单纯球囊扩张组(P<0.05);左回旋支开口管腔丢失方面,单纯球囊扩张组>双支架组>药物球囊组(P<0.05);在总的支架内再狭窄方面,药物球囊组优于双支架组(P<0.05);(5)术后1年内单纯球囊扩张组心绞痛发病率高于双支架组及药物球囊组(P<0.05)。结论:药物球囊组术后即刻及术后随访优于单纯球囊扩张组,不劣于双支架组,可作为左主干分叉病变一种术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涂层球囊 左主干病变 分叉病变 血管内超声
下载PDF
拘禁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应用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3
作者 金国珍 王军 +3 位作者 刘志忠 单守杰 张俊杰 陈绍良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7年第6期428-432,共5页
目的总结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经验,并分析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真性分叉病变的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拘禁导丝组(25例)和拘禁球囊组... 目的总结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经验,并分析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真性分叉病变的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拘禁导丝组(25例)和拘禁球囊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分支夹层或闭塞发生率、置入支架数量、手术时间和造影剂用量等,并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病变血管再狭窄情况进行随访,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拘禁导丝组4例发生分支闭塞或夹层,共置入5枚支架,拘禁球囊组1例发生分支夹层,置入1枚支架,且拘禁导丝组的手术时间和造影剂用量均明显高于拘禁球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5±13.4)min比(53.2±9.8)min,t=2.84,P=0.009;(135.3±12.5)ml比(106.8±11.7)ml,t=8.33,P=0.001]。术后1年,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并行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检查,两组主支和边支血管管腔丢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访期间,拘禁球囊组有1例患者因心力衰竭发作入院,拘禁导丝组有1例患者因心绞痛再发入院,并行靶血管血运重建治疗,余无其他MACE事件。结论拘禁球囊技术是一种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有效方法,与传统保护导丝比较,拘禁球囊技术能够有效防止重要分支闭塞,且手术时间和曝光时间短、造影剂用量少,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分叉病变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拘禁球囊技术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原位病变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新越 潘亮 +1 位作者 郑悠阳 邱春光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95-699,共5页
药物涂层球囊的出现使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进入新阶段,其在支架内再狭窄中已经取得了成功的应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可用于小血管病变中。然而,药物涂层球囊在其他原位病变如分叉、弥漫性、慢性完全闭塞等病变中的应用仍存在... 药物涂层球囊的出现使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进入新阶段,其在支架内再狭窄中已经取得了成功的应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可用于小血管病变中。然而,药物涂层球囊在其他原位病变如分叉、弥漫性、慢性完全闭塞等病变中的应用仍存在局限。但随着"介入无植入"理念的深入,药物涂层球囊由于自身的特性将会呈现出更多的优势。本文就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原位病变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涂层球囊 冠状动脉原位病变 小血管病变 分叉病变 急性心肌梗死
原文传递
Modified culotte stenting for treatment of complex 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s: immediate and 9-month outcomes in a pilot study 被引量:10
5
作者 CHEN Liang-long FAN Lin CHEN Zhao-yang ZHEN Xing-chun LUO Yu-kun LIN Chao-gui PENG Ya-fe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3期1943-1950,共8页
Background The optimal stenting strategy for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s (CBLs) remains uncertain. The present study observed technical feasibility and reliability, 9-month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 Background The optimal stenting strategy for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s (CBLs) remains uncertain. The present study observed technical feasibility and reliability, 9-month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outcomes of the modified culotte stenting (MCS) in the treatment of CBLs with drug-eluting stents. Methods A total of 34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CBLs that required stenting the parent vessel (PV), the main branch (MB) and the side branch (SB) were included. All patients were first assigned to receive MCS for CBL interventions (per MCS), and might be switched to receive the double-kissing-crush stenting (DKS) in case of temporally acute branch occlusion (per protocol). Results The immediate angiographic or procedural success was achieved in 33/34 (97%) lesions (patients) per MCS, 34/34 (100%) lesions (patients) per protocol with 100% successful final balloon kissing. The long-term clinical success at 9 months was 94% per MCS and 94% per protocol, only 2 patients had reoccurrence of angina but none of them needed 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 There were no procedure-related biomarker elevation, no in-stent thrombosis peri-procedurally and at 9-month follow-up. 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data at 9 months showed that in-stent (6%) or in-segment (6%) binary stenosis was infrequent, and minimal lumen diameter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but late lumen loss was acceptable with only (0.10_-'_-~.14) mm for PV, (0.21+0.23) mm for MB and (0.27^-0.32) mm for SB. Conclusions MCS for treatment of CBLs that required dual-stent implantation was technically easier and safer, readily to complete final balloon kissing, and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 immediate success and optimal 9-month outco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urcation lesion STENT ANGIOPLASTY RESTENOSIS follow-up study
原文传递
拘禁球囊技术与双导丝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中对分支开口保护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1
6
作者 孙秀全 李小倩 +2 位作者 杨立斌 张宏 李彦芳 《安徽医学》 2018年第7期796-799,共4页
目的观察对比拘禁球囊技术(JBT)与双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对分支开口保护的优劣。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6年5月在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81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双... 目的观察对比拘禁球囊技术(JBT)与双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对分支开口保护的优劣。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6年5月在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81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双导丝技术组(40例),采用双导丝技术治疗,根据单支架释放后边支血流情况,决定是否Rewire导丝;拘禁球囊技术组(41例),采用小内径球囊保护分支开口,主支单支架释放,同时边支球囊压力扩张保护,支架植入后,观察分支血流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在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间、边支闭塞、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费用、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冠脉造影定量分析(QCA)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双导丝技术组有10例发生边支闭塞,拘禁球囊技术组有2例发生边支闭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双导丝技术组比较,拘禁球囊技术组PCI实施时间及曝光时间更短、对比剂用量更少、手术费用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MACE发生率及Q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可有效保护分支开口,降低边支闭塞率及手术费用,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病变 拘禁球囊技术 双导丝技术 边支保护
下载PDF
PCI中采用药物涂层球囊的拘禁球囊技术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的保护效果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云 李旭东 +3 位作者 谢毅 黄有胜 郭镇声 张丽 《新医学》 2020年第4期289-293,共5页
目的评价采用药物涂层球囊(DCB)的拘禁球囊技术(JBT)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PCI中保护边支的安全性、即刻疗效和远期疗效.方法将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分为DCB组(29例)与普通球囊(CB)组(31例).DCB组采用DCB在JBT条件下处理边支,CB组采用C... 目的评价采用药物涂层球囊(DCB)的拘禁球囊技术(JBT)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PCI中保护边支的安全性、即刻疗效和远期疗效.方法将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分为DCB组(29例)与普通球囊(CB)组(31例).DCB组采用DCB在JBT条件下处理边支,CB组采用CB在JBT条件下处理边支.对比2组手术的安全性、即刻疗效和远期疗效.结果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9个月,DCB组边支的血管最小管径大于CB组[(1.987±0.206)cm vs.(1.840±0.186)cm,P<0.05],DCB组边支的晚期管腔丢失小于CB组[(0.003±0.074)cm vs.(0.062±0.064)cm,P<0.05],DCB组LVEF恢复情况优于CB组[(56.07±4.527)%vs.(52.61±3.65)%,P<0.05].结论与CB比较,DCB在JBT条件下对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边支介入治疗安全有效,能保护边支血管,提高患者心脏收缩功能,远期疗效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分叉病变 拘禁球囊技术 药物涂层球囊
下载PDF
Short and long-term outcomes of two drug eluting stents in bifurcation lesions 被引量:8
8
作者 CHEN Ji-lin GAO Run-lin YANGYue-jin QIAO Shu-bin QIN Xue-wen YAO Min XU Bo LIU Hai-bo WU Yong-jian YUAN Jin-qing CHEN Jue WU Yuan DAI Ju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83-186,共4页
Background Because no large prospective studies are available,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two drug eluting stents in bifurcation lesions. Methods Lesions with diameter of side branch ≥2.5 mm were s... Background Because no large prospective studies are available,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two drug eluting stents in bifurcation lesions. Methods Lesions with diameter of side branch ≥2.5 mm were selected. From October 2003 to June 2005, 112 patients with 113 bifurcation lesions were treated by two drug eluting stents (DESs), technique. The location of bifurcation lesions wer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diagonal in 62 patients, left main distal bifurcation in 32, left circumflex coronary artery/obtute marginal branch in 18 and right coronary artery distal bifurcation in 1. Procedures for bifurcation lesions were crush or modified crush technique in 64, "T" stenting technique in 27, modified "Y" stenting, kiss stenting, "V" stenting as well as culotte stenting technique in 11, 5, 3 and 3, respectively. Among 226 lesions, 91 Cypher or Cypher select stents, 74 TAXUS and 67 Firebird were used. Final kiss balloon dilation was performed in 60 (93.7%) with crush technique after stenting. Results Success rate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the bifurcation lesions was 100%. One patient, who developed inhospital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due to subacute thrombosis,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by a second intervention.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rate in-hospital was 0.89% (1/112) and during followup was 7.14% (8/112), No death occurred during the followup of all patients. Angiographic followup was effected for 46 patients, restenosis for eigh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for 1 and a repeat intervention for 5. Restenosis involving TAXUS, Cypher and Firebird was 5 (5/18, 27.8%), 2 (2/17, 11.8%) and 1 (1/11, 9.1%), respectively (P〉0.05). Total restenotic rate was 17.4% (8/46). Conclusions When ostium of side branch has severe stenosis and 〉12.5 mm in diameter, two-stent strategy in this bifurcation lesion is safe and effective, and the outcomes are satisfactory. Restenotic rates were not different between TAXUS, Cypher and 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urcation lesion drug eluting stent treatment outcome
原文传递
应用双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分叉病变的近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6
9
作者 陈纪林 高润霖 +8 位作者 杨跃进 乔树宾 秦学文 姚民 刘海波 徐波 吴永健 袁晋青 陈珏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双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分叉病变的临床近期疗效。方法自2003年10月至2005年2月入选应用双DES治疗分叉病变患者71例,72处病变。分叉病变的类型为前降支/对角支45例(62·5%),左冠状动脉主干分叉病变20例(27·8%),... 目的探讨应用双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分叉病变的临床近期疗效。方法自2003年10月至2005年2月入选应用双DES治疗分叉病变患者71例,72处病变。分叉病变的类型为前降支/对角支45例(62·5%),左冠状动脉主干分叉病变20例(27·8%),回旋支/钝缘支6例,右冠状动脉远端分叉病变1例。72处分叉病变中采用Crush技术42处,包括标准Crush技术16处和改良Crush26处;“T”型支架置入19处;改良“Y”型支架置入5处;“V”型支架置入3处和Culotte技术3处。结果入选71例患者中男性59例(83·1%),女性12例,平均年龄57岁。72处分叉病变中(144处病变)使用Cypher或CypherSelectDES59个,TAXUSDES48个,FirebirdDES25个和金属裸支架24个。72处分叉病变置入双支架后60处(83·3%)完成了对吻球囊扩张技术。手术成功率为100%。住院期间1例发生亚急性血栓致急性心肌梗死(AMI),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AMI、再次血管重建)发生率为1·4%(1/71)。71例中16例完成了6个月的临床随访,无死亡和AMI发生,1例6个月时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对角支口部完全闭塞,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为6·3%(1/16)。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分支口径>2·5mm且口部有严重狭窄性病变的分叉病变,采用双DES治疗是安全的,近期临床疗效十分满意,远期临床疗效初步显示也是满意的,但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支架 西罗莫司 分叉病变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植入术后血流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玉倩 伍珩 +2 位作者 李萌 舒丽霞 蔺嫦燕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9年第6期583-589,共7页
目的分叉病变在即刻手术成功率及远期心脏事件方面是最具有挑战的冠脉病变之一。血流动力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对分叉病变单支架虚拟植入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布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支架后再狭窄的影响,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理... 目的分叉病变在即刻手术成功率及远期心脏事件方面是最具有挑战的冠脉病变之一。血流动力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对分叉病变单支架虚拟植入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布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支架后再狭窄的影响,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选取一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图像,首先用Mimic软件对所获得冠脉CTA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得到冠脉血流区域,然后运用类似虚拟去除斑块的方式建立不均匀壁厚血管壁模型,对所得模型在ABAQUS中进行单支架虚拟植入,最后根据虚拟植入前、后的冠脉模型分别生成支架前和真实变形后的血流域有限元模型,并利用ANSYS软件通过瞬态CFD分析模拟动脉血流的流动状态,获得目标血管段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支架植入后与支架植入前相比,目标血管段的血液流速、壁面剪切应力均降低;支架植入后主支血管远端有振荡的低剪切应力区域;支架边缘位置壁面剪切应力低于其他位置;分支血管直径变小;分支外侧壁壁面剪切应力低于内侧壁。结论分叉病变的单支架植入可改善冠脉主支的狭窄,但术后主支血管远端振荡的低剪切应力区域、支架边缘和边支外侧壁处的低壁面剪切应力,以及斑块和分叉嵴的移位有可能是分叉病变再狭窄的血流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病变 冠状动脉 单支架植入 虚拟植入 计算流体力学
下载PDF
单支架和双支架植入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伟 胡玉宝 张磐 《广西医学》 CAS 2021年第3期285-287,共3页
目的比较单支架和双支架植入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5例行急诊PCI治疗的合并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AMI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单支架组42例和双支架组43例,采用相应策略... 目的比较单支架和双支架植入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5例行急诊PCI治疗的合并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AMI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单支架组42例和双支架组43例,采用相应策略进行急诊PCI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围术期指标(住院天数、PCI操作时间、X线透视时间和对比剂用量)及术后6个月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单支架组、双支架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2.86%(39/42)、95.35%(4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支架组PCI操作时间、术中X线透视时间、造影剂用量均少于双支架组(均P<0.05)。双支架组的术后6个月分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分级3级的患者比例高于单支架组(P<0.05)。结论与单支架植入相比,应用双支架植入行急诊PCI术可更好地改善AMI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术后远期的分支血流灌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分叉病变 双支架植入 单支架植入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血流灌注
下载PDF
双腔微导管在合并分叉病变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彭育红 汝磊生 +5 位作者 孙家安 赵玉英 张莉 齐书英 丁超 王冬梅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8年第6期320-324,共5页
目的评价双腔微导管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处理合并分叉病变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于白求恩国... 目的评价双腔微导管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处理合并分叉病变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内科应用双腔微导管处理合并分叉病变的CTO患者23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观察患者PCI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应用双腔微导管对存在分叉病变的23支CTO血管进行处理,共计21支(91.3%)血管成功完成支架置入,2支血管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因靶血管过小未置入支架。所有处理的血管均实现血管开通,TIMI血流Ⅲ级,操作成功率为100%。11支(47.8%)右冠状动脉及3支(13.0%)左冠状动脉病变采用单支架策略,9支(39.1%)左冠状动脉病变采用双支架策略,其中4处采用mini-crush支架术,4处采用改良裤裙支架术,1处采用改良T支架术,所有双支架术式均完成对吻扩张。术中术后无MACE发生。结论双腔微导管可用于PCI术中协助处理存在分叉病变的CT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分叉病变 双腔微导管
下载PDF
植入新型生物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联合替格瑞洛治疗冠心病合并分叉病变的效果及对血小板活化指标、sP-selectin、MPO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肖 陈青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21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植入新型生物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联合替格瑞洛治疗冠心病合并分叉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合并分叉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替格... 目的探讨植入新型生物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联合替格瑞洛治疗冠心病合并分叉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合并分叉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替格瑞洛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植入新型生物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入新型生物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联合替格瑞洛治疗冠心病合并分叉病变的效果显著,可调节血小板活化指标、sP-selectin、MPO水平,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生物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 替格瑞洛 冠心病 分叉病变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谢江波 陈晖 +4 位作者 衷涛 温燕华 刘道江 彭金华 李顺辉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9年第2期246-248,共3页
分叉病变解剖形态各异,双支架技术操作复杂,手术成功率低,再狭窄率高。为了克服药物洗脱支架的不足,药物涂层球囊应运而生。现通过分析药物洗脱支架+普通球囊、药物涂层球囊+金属裸支架、单纯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相关临... 分叉病变解剖形态各异,双支架技术操作复杂,手术成功率低,再狭窄率高。为了克服药物洗脱支架的不足,药物涂层球囊应运而生。现通过分析药物洗脱支架+普通球囊、药物涂层球囊+金属裸支架、单纯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涂层球囊 冠心病 分叉病变 支架 普通球囊
下载PDF
主支斑块的不同类型对分支开口的挤压作用——冠心病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的提示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纪林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主支斑块不同类型对分支开口的挤压作用,探讨冠心病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最佳路径和治疗策略。方法:选择我国陈纪林分叉病变分型中的Ⅱ型患者,分析主支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后分支开口被挤压的程度,并比较主支斑块的不同类... 目的:通过分析主支斑块不同类型对分支开口的挤压作用,探讨冠心病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最佳路径和治疗策略。方法:选择我国陈纪林分叉病变分型中的Ⅱ型患者,分析主支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后分支开口被挤压的程度,并比较主支斑块的不同类型对分支开口的挤压作用。结果:入选陈纪林分叉病变分型中Ⅱ型患者且均采用单DES治疗的病例135例,其中包括前降支与对角支分叉病变86例和左冠状动脉主干分叉病变49例。135例中各亚型的分布是Ⅱa亚型42例,Ⅱb亚型22例,Ⅱc亚型58例,Ⅱd亚型12例以及Ⅱe亚型1例。主支支架置入前主支的狭窄程度在各亚型中分别为(85.48±5.54)%(Ⅱa),(85.45±7.52)%(Ⅱb),(84.64±7.73)%(Ⅱc)和(84.58±7.20)%(Ⅱd)。主支支架置入后主支斑块挤压分支开口造成分支狭窄明显加重的程度在各亚型中分别为(48.74±20.50)%(Ⅱa),(36.36±18.71)%(Ⅱb),(40.55±19.63)%(Ⅱc)和(24.00±11.56)%(Ⅱd)。135例患者中,仅2例(Ⅱa)主支支架置入后分支发生急性闭塞,急性闭塞发生率为1.5%。结论:主支支架置入后分支开口被主支斑块挤压的严重程度以Ⅱa亚型最重,以Ⅱd亚型最轻,依次为Ⅱa>Ⅱc>Ⅱb>Ⅱd亚型。研究结果提示对于Ⅱa~e亚型均可采取单DES治疗或采取必要时分支置入支架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病变 斑块挤压作用
下载PDF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斑块分布特点的血管内超声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珊 盖鲁粤 +3 位作者 杨庭树 王禹 刘宏斌 陈练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29-332,共4页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研究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处斑块分布特点。方法:研究入选45例患者52处分叉病变,根据分支发出的部位将主支血管四等分,比较四个象限的斑块面积和面积百分比,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斑块分布位置的因素,应用重塑...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研究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处斑块分布特点。方法:研究入选45例患者52处分叉病变,根据分支发出的部位将主支血管四等分,比较四个象限的斑块面积和面积百分比,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斑块分布位置的因素,应用重塑指数和血管代偿比率评估主支血管分叉近端和远端的血管重塑模式。结果:主支血管分叉近端斑块偏心指数明显低于主支血管分叉远端(1.86±0.64vs9.52±2.78,P<0.05)。主支血管分叉近端斑块面积在四个象限内无明显区别(2.31±1.05)mm2vs(2.46±0.97)mm2vs(2.24±0.98)mm2vs(2.44±1.05)mm2(P>0.05),主支血管分叉远端斑块面积在分支对侧管壁明显大于分支侧[(2.61±1.20)mm2,(2.66±1.85)mm2vs(0.74±0.66)mm2,(0.68±0.58)mm2]。主支血管分叉远端斑块与分支的角度和分叉角度正相关(R=0.793,R2=0.628)。主支血管分叉近端血管重塑指数(1.05±0.10vs0.94±0.08,P<0.05)和血管代偿比率[0.07±0.15vs-(0.17±0.26),P<0.05]明显大于主支血管分叉远端。结论:分叉病变主支血管分叉两侧斑块分布和血管重塑模式明显不同。主支血管分叉近端血管多呈正性重塑,斑块呈向心性360°环周分布。主支血管分叉远端血管多为负性重塑,斑块分布呈偏心性,主要分布在分支开口的对侧管壁,斑块相对于分支开口的角度与分叉角度正相关,分叉角度接近直角时,斑块分布在分支开口的对侧壁(180°±),分叉角度为锐角时,斑块分布在分支开口的旁侧壁(90°±和2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分又病变 斑块分布
下载PDF
拘禁球囊技术和拘禁导丝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云 李旭东 +3 位作者 谢毅 黄有胜 郭镇声 张丽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年第14期2248-2251,共4页
目的对比拘禁球囊技术(Jailed balloon technique,JBT)和拘禁导丝技术(Jailed wiretechnique,JWT)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 2017年1月至2018年1 月在本院就诊,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脉分叉病变的患者48例,将他们随机分... 目的对比拘禁球囊技术(Jailed balloon technique,JBT)和拘禁导丝技术(Jailed wiretechnique,JWT)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 2017年1月至2018年1 月在本院就诊,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脉分叉病变的患者48例,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JWT组(24例)和JBT组(24 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边支闭塞或夹层的发生率、边支置入支架数量和术后即刻主支和边支的残余狭窄率,并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进行随访1年,对比两种技术的临床疗效的优劣情况。结果JWT组7例发生边支闭塞或夹层,共置入7枚支架,JBT组1例发生分支夹层,置入1 枚支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术后即刻进行冠脉造影,测量病变残余狭窄率,两组主支血管残余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5,P=0.777);JBT组边支血管残余狭窄率优于JWT 组[(21.29±7.81)%比(32.47±8.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86,P=0.000)。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生MACE 事件。结论在冠脉分支病变的处理中对比拘禁导丝技术,拘禁球囊技术是更加安全可靠、疗效优越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分叉病变 冠心病经皮冠脉介入 拘禁球囊技术
下载PDF
冠状动脉前降支分叉部位斑块分布的特征 被引量:6
18
作者 徐建强 卢成志 +2 位作者 赵向东 陈欣 夏大胜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9-162,共4页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的方法探讨冠状动脉前降支-对角支分叉部位前降支血管内动脉硬化斑块的分布情况。方法测量53例前降支-对角支分叉病变处前降支内动脉硬化斑块的体积,将血管按照对角支的位置分为4个象限:分叉嵴侧(象限1)、心包侧(象...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的方法探讨冠状动脉前降支-对角支分叉部位前降支血管内动脉硬化斑块的分布情况。方法测量53例前降支-对角支分叉病变处前降支内动脉硬化斑块的体积,将血管按照对角支的位置分为4个象限:分叉嵴侧(象限1)、心包侧(象限2)、分叉对侧(象限3)和心肌侧(象限4),比较各象限斑块的相对分布情况(各象限斑块占总斑块的体积百分比)及分叉远段与近段斑块分布的偏心性指数(象限3的斑块体积与象限1的斑块体积之比)。结果象限3的相对斑块分布最大,其次是象限4和象限2,象限1的斑块分布最小,同时象限4的相对斑块分布大于象限2。此外,分叉远段的血管狭窄程度、病变长度和斑块分布偏心性指数都要大于分叉近段。结论无论是前降支分叉远段还是近段,分叉对侧的相对斑块分布最大,而分叉嵴侧最小。此外,分叉远段的病变更加严重,且斑块分布更加不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超声 分叉病变 斑块分布 冠状动脉前降支
下载PDF
改良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脉分叉病变
19
作者 胡晓蔚 龚晓勇 +1 位作者 汪靖 胡剑平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57-160,共4页
目的:评价改良拘禁球囊技术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开口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2年2月黄山市人民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既往文献报道,主支支架术后边支闭塞的发生率为4.4%~... 目的:评价改良拘禁球囊技术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开口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2年2月黄山市人民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既往文献报道,主支支架术后边支闭塞的发生率为4.4%~17.31%,本研究以4.4%的最小发生率作为参考,比较其与改良拘禁球囊术式所致的边支闭塞率的差异,使用R和EZR软件收集和分析数据。结果:226例患者使用改良拘禁球囊技术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边支闭塞,改良拘禁球囊具有显著优越性。结论:改良拘禁球囊技术在冠脉分叉病变治疗中能更安全、有效地保持边支的通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拘禁球囊技术 支架技术 分叉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加减炙甘草汤辅助治疗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术后心律失常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心肌酶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鹏 韩静华 范东娜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2年第7期754-758,共5页
目的探讨加减炙甘草汤辅助治疗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bifurcation lesion,BCL)术后心律失常(coronary arrhythmia,CA)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心肌酶水平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5月-2021年5月本院BCL术后CA患者100例采用简单随机分... 目的探讨加减炙甘草汤辅助治疗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bifurcation lesion,BCL)术后心律失常(coronary arrhythmia,CA)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心肌酶水平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5月-2021年5月本院BCL术后CA患者100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胺碘酮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加减炙甘草汤。2组均连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状评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定量表(WHOOLQ-100)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采用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仪检测患者血浆(还是血清)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和ESR,ELISA法检测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cTnT)、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及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观察2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记录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46/50)、对照组为90.0%(45/5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727)。观察组治疗后心慌气短、惊恐易怒、神疲乏力评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7.38、9.88、4.87,P值均<0.01),躯体功能、独立能力、社会关系评分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8.69、6.32、5.76,P值均<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ESR水平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3.59、8.30、8.80,P值均<0.01);血清cTnT[(33.45±3.44)mg/L比(39.71±4.02)mg/L,t=8.37]、CK[(70.49±7.32)U/L比(82.15±8.41)U/L,t=7.40]、BNP[(223.41±20.36)ng/L比(244.58±20.74)ng/L,t=5.15]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心悸、胸闷、头晕消失时间均早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0.44、11.91、5.75,P<0.01)。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2/50)、对照组为32.0%(16/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P=0.046)。结论加减炙甘草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改善BCL术后CA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流动力学和心肌酶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炙甘草汤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血流动力学 血清心肌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