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癌症治疗中新型抗体偶联药物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雨凝 苏佳琳 +2 位作者 谭树华 罗永忠 张乐蒙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6-304,共9页
传统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s,ADC)通过将单克隆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相结合,实现对癌细胞的精准打击,但在稳定性、靶向性、疗效及安全性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不足。新型ADC,如双特异性、位点特异性、双有效载荷和前药型ADC,... 传统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s,ADC)通过将单克隆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相结合,实现对癌细胞的精准打击,但在稳定性、靶向性、疗效及安全性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不足。新型ADC,如双特异性、位点特异性、双有效载荷和前药型ADC,通过同时结合2个不同抗原或表位、选择更稳定的连接子、与抗体特定氨基酸位点偶联、携带不同药物有效载荷以及采用前药策略等优化方法,在保留传统ADC作用特点的基础上,显著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靶向性、疗效和安全性,能更好地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新型ADC可能会在未来的癌症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探讨新型ADC在癌症治疗中的进展并分析其优势与挑战,可为开发抗癌策略提供理论支持,为药物研发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偶联药物 癌症 双特异性 位点特异性 双有效载荷 前药型
下载PDF
Germline Deletion of the Expression of a Human Bispecific Mucosal Immunoglobulin: Genetic Predisposition to Cancer and Communicable Diseases Predominantly among African-Americans
2
作者 Padmanabhan Nair 《Ope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21年第10期383-390,共8页
In a previous report we had reported on the discovery of a novel bispecific immunoglobulin expressed by colonic epithelial cells as they transform into immunomimetic cells during exfoliation (Albaugh <i>et al. &... In a previous report we had reported on the discovery of a novel bispecific immunoglobulin expressed by colonic epithelial cells as they transform into immunomimetic cells during exfoliation (Albaugh <i>et al. </i> (2020) <i>Ope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i>, 10, 126-150). Colonic cells isolated from 0.5 gm aliquots of fresh stools (SCSR-10, Fecal Cell Isolation Kit, NonInvasive Technologies, Elkridge, MD) preserved at room temperature for up to one week, with viability of >85%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number of cells expressing this novel bispecific immunoglobulin. Over the course of this period (18 years) we recognized that these cells opened the opportunity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cell membrane biomarkers. As the applications grew, we introduced a new terminology, termed COPROCYTOBIOLOGY*. In this study, we surveyed a cohort of 58 free-living adults for the expression of the newly discovered bi-specific chimeric antibody. Almost all of the subjects showed a strong signal during flow-cyt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ir stool samples;averaging around 65%. However, two subjects exhibited a total loss of this signal and both these individuals were of African-American lineage (one male and one female). These cells upon culturing <i>in vitro</i> remained defective in contrast to the rest of the group where their progeny continued to generate the antibody. We propose that this signals the existence of a germ-line deletion of the gene for which a novel test (MEDISHIELD†) is suggested. This syndrome may be associated with a lack of response to prophylactic vaccines involving m-R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n Epithelial Cells IgA/IgG bi-specific Immunoglobulin ONCOLYSIS Anti-Infective Firewall HETERODIMER Gastrointestinal Progenitor Cells (GIP-C†)
下载PDF
Inhibitory Effect of Anti-HER-2 Anti-CD3 Bi-specific Antibody on the Growth of Gastric Carcinoma
3
作者 FANG Xue-dong REN Hui +1 位作者 ZHANC Yan WANG Guan-jun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93-196,共4页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nti-HER-2 × anti-CD3 bi-specific antibody(BsAb) on the growth of HER-2/neu-expressing human gastric carcinoma in vitro and in vivo, an MTT assay was carried out to test the inhibi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nti-HER-2 × anti-CD3 bi-specific antibody(BsAb) on the growth of HER-2/neu-expressing human gastric carcinoma in vitro and in vivo, an MTT assay was carried out to test the inhibitive rates of herceptin, anti-CD3 and BsAb antibodies on SGC-7901 gastric carcinoma cells. Immunocytochemistry methods were used to test the HER-2 level of SGC-7901. Nude mice models were employed to test the effect of HER-2 CD3 BsAh combined with effector ceils( peripheral blood lymphatic cells of healthy human beings) on the growth of tumors in animal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untreated control group, the tumor cell growth rates in vitro and in vivo will both be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when treated with effector cells combined with anti-CD3 McAb, herceptin or HER2 CD3 BsAb (p 〈0. 05), and the growth inhibition is the most remarkable in the group treated with HER2 CD3 BsAb combined with effector cells. The growth of tumor xenografts will also be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in the group treated with HER2 CD3 BsAb combined with effector cells when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group treated with anti-CD3 McAb or the group treated with herceptin combined with effector cells(p 〈0. 05). We can conclude that HER-2/neu is possibly a useful target for immunotherapy of gastric carcinoma, and anti-HER2 × anti-CD3 BsAb has evident anti-tumor efficacy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HER-2 × anti-CD3 bi-specific antibody HER-2/NEU Human gastric carcinoma Nude mice
下载PDF
基于单克隆抗体的肿瘤免疫疗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郭亚军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57-870,共14页
一百多年前,"魔术子弹"学说首次提出了具有靶向特异性的抗体可以用来治疗疾病。此后,随着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成熟,以及癌症血清疗法的发展,靶向肿瘤抗原的治疗性抗体开始进入临床,至今已有20余种抗体药物用于癌症的治疗。... 一百多年前,"魔术子弹"学说首次提出了具有靶向特异性的抗体可以用来治疗疾病。此后,随着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成熟,以及癌症血清疗法的发展,靶向肿瘤抗原的治疗性抗体开始进入临床,至今已有20余种抗体药物用于癌症的治疗。近两年,以免疫检查点蛋白拮抗剂、双特异性抗体、抗体药物偶联药物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抗体药物,不断在治疗恶性肿瘤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回顾了抗肿瘤抗体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新一代抗体药物的作用机制与构建策略,以及主要临床副作用。并对基于抗体的肿瘤免疫疗法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性单抗 肿瘤免疫疗法 免疫检查点蛋白 双特异性抗体 抗体药物偶联物
原文传递
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8
5
作者 张王刚 白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73-579,共7页
大多数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化疗诱导缓解后不可避免地面临复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AML最有效的治疗,通过免疫介导的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根除白血病细胞,能有效预防AML复发。移植技术和单倍体移植模式... 大多数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化疗诱导缓解后不可避免地面临复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AML最有效的治疗,通过免疫介导的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根除白血病细胞,能有效预防AML复发。移植技术和单倍体移植模式进展使得"人人都能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靶向治疗,如基因工程T细胞(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单克隆抗体、新型双特异性单抗,能特异性杀伤表达特殊抗原的白血病细胞,而不伤害正常细胞,将成为AML免疫治疗的新策略。研究发现高表达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的新抗原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相关抗原-34(monocytic leukemia associated antigen-34,MLAA-34)具有抗白血病细胞凋亡作用,且MLAA-34多肽可诱导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MLAA-34可作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免疫治疗新的理想靶抗原。总之,新近进展有价值的免疫治疗白血病相关抗原的鉴定有可能根除化疗后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有望降低AML复发,延长AML患者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单克隆抗体 新型双特异性单抗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相关抗原-34
下载PDF
靶向VEGFR2抗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斐 徐静静 +1 位作者 张娟 王旻 《药物生物技术》 CAS 2019年第2期153-158,共6页
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并且发病率逐年上升。血管生成是肿瘤发生发展最重要的过程之一,90%的实体瘤都依赖功能性的血管网络提供氧气和营养。血管生成主要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s... 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并且发病率逐年上升。血管生成是肿瘤发生发展最重要的过程之一,90%的实体瘤都依赖功能性的血管网络提供氧气和营养。血管生成主要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s)调节,而通过单克隆抗体阻断VEGF/VEGFR2相互作用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生长,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抗肿瘤策略。雷莫芦作为目前惟一一款上市的靶向VEGFR2的抗体药物,在多种癌症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然而单靶点的治疗方法易产生耐药性及不良反应,多功能、多靶点的治疗策略如联合用药等成为目前肿瘤治疗的主流。同时,VEGFR2由于其在肿瘤细胞及肿瘤血管高表达的特性也成为了双特异性抗体良好的靶标。因此文章就靶向VEGFR2抗体的研究现状、挑战及以其为基础的多靶点治疗策略进行综述,并对肿瘤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 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2 双特异性抗体 雷莫芦单抗 免疫治疗 联合用药
原文传递
双特异性抗体的结构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房世娣 毛晓燕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8年第2期72-78,共7页
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BsAb)是具有双功能的抗体分子,可同时结合两种不同的抗原或表位,将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重定向到肿瘤细胞,在功能分子(细胞)和靶细胞之间架起桥梁,产生导向性作用。目前,BsAb已广泛应用于癌症、炎症... 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BsAb)是具有双功能的抗体分子,可同时结合两种不同的抗原或表位,将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重定向到肿瘤细胞,在功能分子(细胞)和靶细胞之间架起桥梁,产生导向性作用。目前,BsAb已广泛应用于癌症、炎症、病毒感染及其他疾病的治疗。现就BsAb的结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特异性抗体 结构 应用
下载PDF
特殊结构双靶点CAR-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刘灿 彭浩 +7 位作者 曾伟杰 李薇 陈可可 李琬婷 曾桂芳 梁晓 胡隽源 周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30-1740,共11页
目的:探索并设计一种新颖的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结构,获得相应CAR-T细胞并验证其对肿瘤细胞的体内外杀伤效果。方法:构建并制备5种包含人源化CD19 scFv和CD79b scFv、CD8 hinge&TM-4-1BB-CD3ζ和/或... 目的:探索并设计一种新颖的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结构,获得相应CAR-T细胞并验证其对肿瘤细胞的体内外杀伤效果。方法:构建并制备5种包含人源化CD19 scFv和CD79b scFv、CD8 hinge&TM-4-1BB-CD3ζ和/或CD3ε链胞内区的双靶点CAR-T细胞,荧光素酶法和ELISA法检测CAR-T细胞对3M-CD19-CD79b-Luc靶细胞的杀伤能力和细胞因子的分泌,选取最优结构CAR-T细胞治疗Daudi-Luc细胞构建的白血病小鼠模型并评估其疗效,同时使用其他靶点代入优选结构,相同方法验证该结构的稳定性及有效性。结果:CAR-19-79b-T细胞培养7 d后,CAR-19表达率为21.6%-36.3%,CAR-79b表达率为21.7%-37.8%。CAR-19-79b-T细胞在10∶1效靶比时,对3M-CD19-CD79b-Luc细胞的杀伤率均显著高于T细胞对照组,其中CARⅢ、CARⅣ号结构细胞杀伤能力最强,均显著高于T细胞组(P<0.01);CARⅣ与CAR V结构IFN-γ和TNF-α的分泌量均最低,且两者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杀伤显著且分泌细胞因子水平低的CARⅣ细胞对Daudi-Luc白血病小鼠治疗效果明显,延长小鼠生存周期至64 d,T细胞对照组小鼠于(41.0±2.4)d全部死亡。相同结构构建的CAR-19-BCMA-T和CAR-19-22-T均表现出了显著的杀伤能力和较低的细胞因子水平。结论:成功设计了一种新颖的抗双靶点CAR-T细胞,能够高效杀伤相应的肿瘤细胞,同时分泌较少的细胞因子(如TNF-α,IFN-γ),而且对Daudi淋巴瘤小鼠动物模型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该双靶点CAR结构表现出良好的杀伤特异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9 CD79b 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 淋巴瘤
下载PDF
断裂内含肽在含有抗体铰链区氨基酸序列的非天然外显肽中的剪接 被引量:2
9
作者 窦同璐 陈浩 +2 位作者 曹津 陈俊升 朱建伟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06-613,共8页
内含肽是一种能够介导蛋白质分子从前体分子中自我切除,同时将其双侧的外显肽蛋白通过肽键连接起来的功能性蛋白质,其中断裂型内含肽在抗体连接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但由于天然断裂型内含肽C端可特异性识别外显肽的前3位氨基酸序列--半胱... 内含肽是一种能够介导蛋白质分子从前体分子中自我切除,同时将其双侧的外显肽蛋白通过肽键连接起来的功能性蛋白质,其中断裂型内含肽在抗体连接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但由于天然断裂型内含肽C端可特异性识别外显肽的前3位氨基酸序列--半胱氨酸、苯丙氨酸和天冬酰胺(CFN),因此在蛋白剪接反应后不可避免的会引入外源氨基酸。由于本课题组前期开发出的断裂内含肽介导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装配平台也存在该缺陷,因此本研究尝试采用抗体铰链区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和赖氨酸(CDK)取代"CFN"作为内含肽的识别位点,并构建突变型断裂内含肽Npu*GEP DnaE。结果表明,突变体可以识别"CDK"并成功发生了内含肽剪接反应。进而对影响该内含肽剪接反应平台的各因素如NaCl浓度、DTT浓度、pH和温度等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所考察的范围内断裂内含肽的剪接反应均可很好的进行。该内含肽剪接反应平台的建立将有助于减少外源氨基酸的引入,进一步拓展了内含肽底物宽泛性,为内含肽应用于抗体药物特别是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的装配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内含肽 外显肽 双特异性抗体药物 蛋白质剪接 外源氨基酸
下载PDF
双特异抗体导向骨髓中活化T细胞清除骨髓中肿瘤细胞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坤元 汪森明 +6 位作者 陈国强 陆志刚 沈淑华 王军 王薇 顾佩霞 黄平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04-107,共4页
先用抗CD3单抗和IL-2激活肺癌患者骨髓中的T淋巴细胞,然后按不同比例将人肺癌细胞株PC84045细胞掺入到骨髓细胞中,再加入能同时识别CD3抗原和人肺癌细胞表面抗原的双特异抗体CD3-ALTO4,在IL-2和IL-3存在下共同培养3d后测试.在T细胞与PC8... 先用抗CD3单抗和IL-2激活肺癌患者骨髓中的T淋巴细胞,然后按不同比例将人肺癌细胞株PC84045细胞掺入到骨髓细胞中,再加入能同时识别CD3抗原和人肺癌细胞表面抗原的双特异抗体CD3-ALTO4,在IL-2和IL-3存在下共同培养3d后测试.在T细胞与PC84045癌细胞之比为8:1时,对PC84045肺癌细胞净化效率为4Logs,16;1时为5Logs,并在NC裸鼠体内证实清除效果是确切的.净化后的骨髓CFU-GM、BFU-E收获率均>85%(P>0.05;P>0.05);而且净化后的骨髓中的T细胞仍保持着对PC84045肺癌细胞很强的杀伤能力(P<0.01).双特异抗体CD3-ALTO4能有效地导向骨髓中活化T细胞清除污染的肿瘤细胞,造血干细胞无明显损伤.本文方法处理的骨髓细胞还保持着高度特异的细胞毒活性,移植这样的骨髓细胞将会在体内进一步清除化疗残存的肿瘤细胞,加速移植后免疫功能再建,降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细胞 T细胞 双特异抗体 肿瘤细胞 肺癌细胞 体内 IL-2 活化 净化 掺入
下载PDF
CD19和CD22双靶点CAR-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薇 曾伟杰 +8 位作者 彭浩 刘灿 刘广花 肖非笛 曾桂芳 梁晓 蔡车国 胡隽源 周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23-630,共8页
目的:设计并制备一种分别靶向B细胞表面抗原CD19和CD22的CAR-T细胞,检测其对肿瘤细胞的体内外杀伤效果。方法:将含有人源化CD19 Sc Fv的二代CAR分子和带有CD3ε链作为共刺激结构域的CD22 Sc Fv CAR分子以P2A自剪切肽连接,序列连接于慢... 目的:设计并制备一种分别靶向B细胞表面抗原CD19和CD22的CAR-T细胞,检测其对肿瘤细胞的体内外杀伤效果。方法:将含有人源化CD19 Sc Fv的二代CAR分子和带有CD3ε链作为共刺激结构域的CD22 Sc Fv CAR分子以P2A自剪切肽连接,序列连接于慢病毒载体p LTR-CMV-MCS中,以HEK-293T细胞包装相应的慢病毒载体,感染健康志愿者提供的T细胞制备CAR-19-22-T细胞,同时以相同二代结构分别构建单靶向CAR-T细胞作为参照。构建表达荧光素酶、CD19和/或CD22的前列腺癌3M细胞(靶细胞)。将各种CAR-T细胞与靶细胞共同培养,采用荧光素酶化学发光法和ELISA法检测其对靶细胞的杀伤能力和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通过尾静脉注射Raji-Luc细胞构建NOD-SCID免疫缺陷小鼠白血病模型,分别注射各组CAR-T细胞进行治疗并评估其疗效。结果:培养7 d的CAR-19-22-T细胞的CAR-19表达率为13.7%,CAR-22表达率为14.3%。CAR-19-22-T细胞在10∶1效靶比时,对3M-CD19-Luc、3M-CD22-Luc和3M-CD19-CD22-Luc细胞的杀伤率均显著高于T细胞[(78.1±14.4)%vs(11.1±4.3)%(、46.7±10.7)%vs(12.4±2.7)%(、90.5±4.3)%vs(14.3±3.7)%,均P<0.01];与3M-CD19-Luc、3M-CD22-Luc、3M-CD19-CD22-Luc靶细胞共培养后,CAR-19-22-T细胞IFN-γ、TNF-α和IL-2水平均显著低于CAR-19-T和CAR-22-T细胞(P<0.05或P<0.01)。CAR-19-22-T细胞对移植Raji-Luc细胞模型小鼠治疗效果明显,其生存期显著长于T细胞组(P<0.01),与CAR-19-T组和CAR-22-T组荷瘤小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成功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双靶点CAR-19-22-T细胞,其能够有效杀伤表达CD19和/或CD22抗原的肿瘤细胞,对Raji-Luc细胞的白血病模型小鼠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9 CD22 双靶点CAR-T细胞 淋巴细胞白血病 靶向治疗
下载PDF
抗HBsAg/RBC双特异噬菌体抗体的构建
12
作者 刘晓琳 王琰 +1 位作者 张达矜 陈宇萍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07-909,共3页
目的 通过不同外壳蛋白的展示 ,构建抗HBsAg RBC双特异噬菌体抗体。方法 通过DNA重组技术 ,将抗HBsAgFab与噬菌体基因 8融合 ,抗RBCScFv与噬菌体基因 3融合 ,这 2种融合基因以不同的启动子驱动 ,并克隆于同一噬菌体表达载体上 ,得到... 目的 通过不同外壳蛋白的展示 ,构建抗HBsAg RBC双特异噬菌体抗体。方法 通过DNA重组技术 ,将抗HBsAgFab与噬菌体基因 8融合 ,抗RBCScFv与噬菌体基因 3融合 ,这 2种融合基因以不同的启动子驱动 ,并克隆于同一噬菌体表达载体上 ,得到双特异噬菌体抗体表达载体 ,转化大肠杆菌后获取噬菌体抗体上清 ,用ELISA和红细胞凝集试验检测其双特异活性。结果 ELISA和RBC凝集实验证明 ,本方法可形成双特异噬菌体抗体 ,可使含有HBsAg的RBC悬液产生凝集。用展示性能得到提高的蛋白 8变种取代野生型蛋白 8可提高双特异噬菌体抗体的活性。结论 HBsAb和RBC两种抗体分子能够通过不同噬菌体外壳蛋白同时展示于同一噬菌体表面 ,形成双特异噬菌体抗体。可用于人外周血HBsAg的快速血凝法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特异噬菌体抗体 噬菌体展示 红细胞凝集试验 乙肝表面抗原
原文传递
多发性骨髓瘤抗体偶联药物治疗进展
13
作者 王杰浩 闫艳 林全德 《医药论坛杂志》 2022年第15期106-109,共4页
多发性骨髓瘤(MM)的治疗已经进入了靶向免疫治疗时代,包括单克隆抗体(McAb)、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和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物(BiTE)、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等生物靶向药物及方法,在复发和难治患者的临床试验中都显示出了高应答率。其中... 多发性骨髓瘤(MM)的治疗已经进入了靶向免疫治疗时代,包括单克隆抗体(McAb)、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和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物(BiTE)、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等生物靶向药物及方法,在复发和难治患者的临床试验中都显示出了高应答率。其中,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s)的研究进展迅速,多项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ADCs药物临床试验结果均显示出令人满意的效果和良好的安全性,本文对ADCs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抗体偶联药物 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物 嵌合抗原受体
原文传递
细胞因子释放风险潜能评估:一种降低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物在非临床研发中风险的良好手段
14
作者 谢进 张宏峰 +2 位作者 柳华春 潘心红 Renke DAI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22-530,共9页
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剂(BiTE)具有很好的抗癌特性。然而,潜在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对于所有BiTE而言都是危险的信号。尽管这种毒性被认为与细胞因子释放有关,CRS的作用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为进一步深化BiTE临床应用研发,对BiTE进行... 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剂(BiTE)具有很好的抗癌特性。然而,潜在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对于所有BiTE而言都是危险的信号。尽管这种毒性被认为与细胞因子释放有关,CRS的作用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为进一步深化BiTE临床应用研发,对BiTE进行CRS风险评估的非临床研究是降低药物研发风险的关键。本综述讨论了CRS的可能机制,特别是包括一些有助于CRS发展的主要因素,如T细胞的激活和白细胞介素的升高。T细胞活化可能只是CRS级联反应的开始,其他类型的细胞也可以极大促进CRS,包括由下游B细胞、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触发的连锁反应。可基于CRS级联中的这些组件来设计非临床前风险规避程序。体外细胞因子释放测定与体内小鼠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研究的结合可以预测和减轻临床中的CRS风险。此外,良好的风险规避程序能够为药物候选物的进一步研发提供一些CRS风险区域性排列,并提供足够的信心来选择临床试验首例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体 可变片段单链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下载PDF
CD20和CD19双靶点CAR-T细胞对B淋巴细胞瘤的杀伤作用
15
作者 赵欣 陈喜林 +2 位作者 张铁 陈兴 王孔鑫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5-241,共7页
目的:设计同时靶向B淋巴细胞表面CD20和CD19两个抗原蛋白的双特异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并制备BiCAR-T细胞,检测其对B淋巴细胞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以及对免疫缺陷B-NSG小鼠白血病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构建基于鼠源C... 目的:设计同时靶向B淋巴细胞表面CD20和CD19两个抗原蛋白的双特异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并制备BiCAR-T细胞,检测其对B淋巴细胞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以及对免疫缺陷B-NSG小鼠白血病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构建基于鼠源CD19和人源化CD20 scFv的双靶点CAR分子,将CAR基因装载于慢病毒载体中,在293T细胞中包装慢病毒,感染健康人T细胞制备BiCAR-T细胞。构建表达CD19和CD20的K562-CD19-GFP、K562-CD20-GFP以及表达Luciferase的Nalm6-Luc-GFP细胞作为靶细胞,将BiCAR-T细胞与靶细胞共同孵育,检测其对靶细胞杀伤能力及释放IFN-γ水平。使用Nalm6-Luc-GFP细胞构建白血病小鼠模型,尾静脉注射BiCAR-T细胞,通过小动物成像方法观察BiCAR-T细胞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健康人来源的BiCAR-T细胞经7 d培养后扩增良好,扩增倍数为20~50倍,阳性率为10%~92%,显示成功制备BiCAR-T细胞。在效靶比为10∶1时,BiCAR-T细胞对Nalm-6、K562-CD19-GFP和K562-CD20-GFP的杀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细胞[(76.7±7.4)%vs(8.7±2.4)%、(93.3±5.2)%vs(46.7±6.2)、(51.0±0.8)vs(30.7±0.5)%,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与Nalm-6细胞共孵育后BiCAR-T细胞分泌IFN-γ量显著增加[(872.7±7.7)vs(101.0±5.3)pg/ml,P<0.01]。动物实验表明,BiCAR-T细胞对B-NSG小鼠白血病模型治疗效果明显,注射BiCAR-T细胞后白血病细胞逐渐减少,第50天时基本消失,小鼠全部存活至第70天被安乐死;PBS和对照T细胞组小鼠分别在(19±3)和(20±1)d全部死亡。结论:成功设计了表达CD19和CD20的双靶点CAR分子后成功制备了BiCAR-T细胞,该细胞能够有效杀伤表达CD19和/或CD20的B淋巴细胞瘤细胞,与靶细胞共同孵育后能够分泌大量IFN-γ,对B-NSG免疫缺陷小鼠白血病模型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淋巴细胞瘤 CD20 CD19 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抗猪囊尾蚴单抗、双特异单抗建株及检测血清循环抗原的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赵旭东 李莹 +4 位作者 王昊 常江 马云祥 赵庆法 郑合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22-225,共4页
目的:检测猪囊尾蚴病人的血清循环抗原。方法:制备两株分泌抗猪囊尾蚴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和两株分泌抗猪囊尾蚴和抗绵羊红细胞双特异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分别命名为Ⅱ03、Ⅰ06D5、Ⅱ03G2和Ⅱ03F4。应用Ⅱ03... 目的:检测猪囊尾蚴病人的血清循环抗原。方法:制备两株分泌抗猪囊尾蚴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和两株分泌抗猪囊尾蚴和抗绵羊红细胞双特异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分别命名为Ⅱ03、Ⅰ06D5、Ⅱ03G2和Ⅱ03F4。应用Ⅱ03细胞株分泌的单抗和Ⅱ03G2分泌的双特异单抗,用反向IHA法检测血请循环抗原。结果:检测猪囊尾蚴病治疗前病人120例,经吡喹酮治疗4个疗程病人32例、经吡喹酮治疗7个疗程的病人23例和绦虫病人15例,单抗检测血清循环抗原阳性率分别为90%、37.5%、17.4%、40%;双特异单抗检测血清循环抗原阳性率分别为91.7%、37.5%、13%、46.7%。检测41例其他寄生虫感染者和50例健康人血清,未出现任何交叉反应。两种单抗检测结果亦无显著差异(X2=0.0139,P>0.05)。结论:Ⅱ03单抗和Ⅱ03G2双特异单抗检测血清循环抗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对疗效考核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囊尾蚴 循环抗原 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4个近交系小鼠SNP位点的测定 被引量:12
17
作者 胡培丽 范昌发 +1 位作者 岳秉飞 邢瑞昌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278-280,共3页
目的将新近建立的单管双向等位基因专一性扩增(single_tube bi_directional allele specific amplification,SB_ASA)方法用于分析国内近交系小鼠基因组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方法以国内4个近交系小... 目的将新近建立的单管双向等位基因专一性扩增(single_tube bi_directional allele specific amplification,SB_ASA)方法用于分析国内近交系小鼠基因组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方法以国内4个近交系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SB_ASA方法对其16个SNP位点进行检测,并通过测序进行验证。结果16个SNP位点,SB_ASA都成功地对4个品系小鼠进行了分型,与测序结果完全一致。结论SB_ASA方法可以准确地检测国内近交系小鼠SNP位点等位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苷酸多态性 单管双向等位基因专一性扩增 小鼠 近交系 遗传检测
下载PDF
单管双向等位基因专一性扩增方法在近交系小鼠遗传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胡培丽 范昌发 +1 位作者 岳秉飞 邢瑞昌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46-250,共5页
目的将新近建立的单管双向等位基因专一性扩增(single-tube bi-directional allele specific amplification,SB-ASA)方法用于分析近交系小鼠基因组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方法以5个近交系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SB-ASA方法对其16个SNP... 目的将新近建立的单管双向等位基因专一性扩增(single-tube bi-directional allele specific amplification,SB-ASA)方法用于分析近交系小鼠基因组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方法以5个近交系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SB-ASA方法对其16个SNP位点进行检测,并通过双盲实验和测序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且考察了该方法中PCR反应各成分及扩增条件对结果的影响。结果16个SNP位点,SB-ASA都成功地对5个品系小鼠进行了分型,与测序结果完全一致;双盲实验结果显示通过3个SNP位点即可鉴别5个品系。结论SB-ASA方法可用于近交系小鼠SNP的遗传检测,可望作为一种新的分子生物学遗传检测方法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单管双向等位基因专一性扩增 小鼠 近交系 遗传检测
下载PDF
一种快速的leptin^(ob)和leptinr^(db)等位基因SNP分型方法 被引量:3
19
作者 胡培丽 王金恒 岳秉飞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54-57,61,共5页
目的建立leptinob和leptinrdb等位基因的SNP分型方法-单管双向等位基因专一性扩增(single-tubebi-directional allele specific amplification,SB-ASA),同时与传统的PCR-酶切法进行比较分析。方法用PCR-酶切法和SB-ASA方法同时对ob/+杂... 目的建立leptinob和leptinrdb等位基因的SNP分型方法-单管双向等位基因专一性扩增(single-tubebi-directional allele specific amplification,SB-ASA),同时与传统的PCR-酶切法进行比较分析。方法用PCR-酶切法和SB-ASA方法同时对ob/+杂合小鼠的7只后代小鼠和db/m的9只后代小鼠进行了检测分型。结果两种方法都成功地对ob、db小鼠进行了分型,且结果完全一致。结论成功建立了一种快速的leptinob和leptinrdb等位基因的SNP分型方法-SB-ASA,促进了ob、db小鼠的繁殖育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 DB SNP 单管双向等位基因专一性扩增 小鼠
下载PDF
2型糖尿病侯选基因Neurod 1、Neurod 4和GPD 2的突变检测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卫华 李果 +3 位作者 姜正文 骆天红 黄薇 罗敏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 研究侯选基因Neurod 1、Neurod 4和GPD2与2型糖尿病(2-DM)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向测序和Polyphred软件,寻找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对75~96份2-DM病人和75~96份正常人进行酶切、单管双向等位基因特异扩增和单碱基延伸反应进行... 目的 研究侯选基因Neurod 1、Neurod 4和GPD2与2型糖尿病(2-DM)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向测序和Polyphred软件,寻找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对75~96份2-DM病人和75~96份正常人进行酶切、单管双向等位基因特异扩增和单碱基延伸反应进行基因分型及统计分析。结果 Neurod 1基因在中国2-DM病人中未找到SNPs,GPD 2基因找到1个 SNPs,Neurod 4基因找到6个SNPs。但基因分型研究未发现它们在2-DM病人和正常人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基因分型结果经测序检验均准确无误。结论 Neurod 1、Neurod 4和GPD 2基因与中国汉族人群2-DM无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侯选基因 Neurod1 Neurod4 GPD2 突变 检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