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色彩色差计和电子鼻的槟榔炒制火候判别及其指标量化研究 被引量:53
1
作者 黄学思 李文敏 +3 位作者 张小琳 贾晶 张慧慧 吴纯洁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1786-1791,共6页
目的:引进色彩色差计和电子鼻,将经验指标数据化,实现槟榔炒制"火候"判别的客观数量化,为研究中药炮制共性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及思路。方法:以槟榔为研究对象,在全国范围内采集槟榔及炮制品,应用色彩色差计和电子鼻采集其颜... 目的:引进色彩色差计和电子鼻,将经验指标数据化,实现槟榔炒制"火候"判别的客观数量化,为研究中药炮制共性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及思路。方法:以槟榔为研究对象,在全国范围内采集槟榔及炮制品,应用色彩色差计和电子鼻采集其颜色特征参数和气味特征参数,通过统计分析总结炮制经验,建立"火候"判别的数学预测模型和90%参考值范围。结果:建立了基于L*a*b*色度空间的槟榔炒制火候判断的数学判别模型,其判别符合率为100%,双侧90%参考值范围分别为生品:L*(50.07~55.03),a*(4.136~6.906),b*(6.65~8.82) 炒品:L*(43.874~47.998),a*(3.816~6.732),b*(3.786~6.558) 焦品:L*(38.744~40.616),a*(1.11~3.01),b*(-1.434~0.538) 电子鼻采集不同炮制品的气味数据,通过线性判别分析(LAD)和主成分分析(PCA),证明不同炮制程度的槟榔气味存在显著区别,建立了数学判别模型。结论:通过实验证明色彩色差计和电子鼻均可区分不同炮制程度的槟榔样品,采用色彩色差计和电子鼻判别中药炮制的"火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深入研究中药传统理论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炒制 色彩色差计 电子鼻 火候 槟榔
原文传递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癌变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高义军 凌天牖 +2 位作者 尹晓敏 姚志刚 唐杰清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5年第2期119-120,共2页
目的 :探讨湖南地区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OSF)癌变情况。方法 :对近 2 0年来就诊于湖南数家大医院 1166名OSF病例及其癌变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1166例OSF患者 ,有 2 0例伴有口腔鳞状细胞癌 ,癌变率为1.7% ,其中男 18例 ,女 2例 ,癌变病... 目的 :探讨湖南地区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OSF)癌变情况。方法 :对近 2 0年来就诊于湖南数家大医院 1166名OSF病例及其癌变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1166例OSF患者 ,有 2 0例伴有口腔鳞状细胞癌 ,癌变率为1.7% ,其中男 18例 ,女 2例 ,癌变病例主要来源于湘潭地区 ,均为长期咀嚼槟榔者 ,18例 (90 % )有 15年以上吸烟史 ,癌变部位主要位于颊部 ,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另外 ,还有 74例 (6.3 % )伴有口腔白斑 ,3 7例(3 .2 % )伴有口腔扁平苔藓。结论 :OSF是一种与嚼槟榔有关的癌前状态 ,可以出现癌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槟榔 癌变 口腔鳞癌
原文传递
湖南地区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流行趋势变化(附278例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高义军 凌天牖 +2 位作者 刘琳 李文辉 李霞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4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 :观察湖南地区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OSF)流行趋势。方法 :对 2 78例OSF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地区来源、咀嚼槟榔时间、频率、主要症状、病变部位、张口度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OSF患者平均年龄3 4.5岁 ,男女性别比为 94.6... 目的 :观察湖南地区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OSF)流行趋势。方法 :对 2 78例OSF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地区来源、咀嚼槟榔时间、频率、主要症状、病变部位、张口度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OSF患者平均年龄3 4.5岁 ,男女性别比为 94.6∶5 .4,OSF发病以司机、公务员、商人、警察等职业为多 ,湖南各地区都发现OSF患者。OSF患者典型临床表现为黏膜刺激痛、黏膜苍白、张口受限、纤维条索。其它症状有舌功能障碍 ,黏膜水疱、溃疡、烧灼痛等 ,病变部位以口腔后份为主 ,病变部位越靠前 ,范围越广 ,张口度越小 ,病变程度越严重 ( p <0 .0 0 5 ) .结论 :湖南地区OSF流行趋于年轻化 ,以男性为主 ,OSF发病覆盖全省各地区 ,OSF在某些职业中发病率较高 ,OSF患者到医院就诊大多为中晚期 ,临床症状、体征明显 ,病变部位与疾病严重程度 (即张口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槟榔 张口度 纤维条索
原文传递
六堡茶之槟榔香味溯源和辨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吴平 温志杰 +5 位作者 郭维深 廖庆梅 刘泽森 张均伟 蔡一呜 谢加仕 《茶叶》 2010年第2期71-76,共6页
通过对六堡茶及槟榔的历史文献、槟榔感官品尝实验、分析、推理、实地调查、苍梧县民俗习惯、六堡茶品尝验证等研究得出,六堡茶之槟榔香气和滋味仅是似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成熟种子或其切片之香气和滋味,即似淡雅果香、很轻微... 通过对六堡茶及槟榔的历史文献、槟榔感官品尝实验、分析、推理、实地调查、苍梧县民俗习惯、六堡茶品尝验证等研究得出,六堡茶之槟榔香气和滋味仅是似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成熟种子或其切片之香气和滋味,即似淡雅果香、很轻微的木、麻、涩、苦等滋味,回味甘,但这些香气和滋味的浓度、强度、厚度不可能与槟榔的香气和滋味等量齐观,同时肯定没有强烈的臭青味、甜味、焦味或焦油味,与烟味没有关系。六堡茶在某一时间段内只要具有类似淡雅果香、回味呈现甘味,同时具有一种以上类似槟榔的其他香气和滋味即可以视为有槟榔香气或槟榔滋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槟榔 香味
下载PDF
槟榔粗提物及槟榔碱对小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古桂花 曾薇 +2 位作者 胡虹 徐彷周 袁劲松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6-59,共4页
目的:比较研究槟榔粗提物与槟榔碱对小鼠的肝脏毒性指征变化及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3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槟榔碱低剂量组、槟榔碱高剂量组、粗提物低剂量组和粗提物高剂量组。每天灌胃持续20 d,以建立诱导肝细胞凋亡的小鼠... 目的:比较研究槟榔粗提物与槟榔碱对小鼠的肝脏毒性指征变化及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3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槟榔碱低剂量组、槟榔碱高剂量组、粗提物低剂量组和粗提物高剂量组。每天灌胃持续20 d,以建立诱导肝细胞凋亡的小鼠模型。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AST、ALP、TBIL和ChE的含量变化;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 V/PI双染方法检测肝细胞的凋亡率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5 mg/kg时槟榔粗提物与槟榔碱均使小鼠血清ALT、AST和ALP显著升高,TBIL和ChE的变化不明显,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加重,肝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与粗提物组比较,20 mg/kg时槟榔碱比槟榔粗提物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更显著。结论:槟榔粗提物与槟榔碱对小鼠的肝脏都有损伤作用,都能促进肝细胞的凋亡,但纯槟榔碱比粗提物对肝脏的毒性可能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粗提物 槟榔碱 肝细胞 凋亡
原文传递
土壤水分胁迫对槟榔幼苗叶片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陈歆 杨福孙 周兆德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0年第3期387-392,共6页
以海南长蒂种槟榔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通过控制土壤含水量,研究不同水分胁迫对槟榔幼苗叶片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经土壤水分胁迫处理后,槟榔幼苗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可溶性糖(SS)含量及可溶... 以海南长蒂种槟榔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通过控制土壤含水量,研究不同水分胁迫对槟榔幼苗叶片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经土壤水分胁迫处理后,槟榔幼苗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可溶性糖(SS)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显示先降低而后升高趋势。并且,随着水分胁迫强度的增加及持续时间的延长,槟榔幼苗叶片的各项指标变化幅度差异较大。综合分析,初步认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5%左右较有利于槟榔幼苗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土壤水分胁迫 渗透调节 保护酶活性
下载PDF
热泵干燥槟榔中试工艺参数优化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容鹄 高元能 +4 位作者 冯建成 谢辉 邓浩 庄光辉 窦志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41-247,共7页
为了探索新型节能、低碳排放的槟榔干燥技术,应用热泵干燥设备对槟榔进行干燥研究,获得槟榔热泵干燥中试工艺参数。单因素试验分析了煮沸时间对槟榔硬度的影响,干燥温度和装载量对槟榔水分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通过加权评分值计算方法... 为了探索新型节能、低碳排放的槟榔干燥技术,应用热泵干燥设备对槟榔进行干燥研究,获得槟榔热泵干燥中试工艺参数。单因素试验分析了煮沸时间对槟榔硬度的影响,干燥温度和装载量对槟榔水分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通过加权评分值计算方法评价干果品质,优化热泵干燥工艺参数;测定储藏30 d后的干果进行理化和微生物指标;比较热泵干燥、蒸汽干燥和传统干燥槟榔的成本及品质。结果表明,新鲜槟榔经过沸水煮沸15 min,前12 h内干燥温度为50℃、12 h后干燥温度为65℃、装料量为3.5 t、烘房空气相对湿度为25%时,槟榔含水率为16.8%,好果率为96.0%,均匀度为91%,单位质量干果耗电量为0.92(k W·h)/kg,所干燥的槟榔干果综合评分为90.1分,呈橄榄黄或褐色。25℃储藏30 d无霉腐现象,检测结果显示含水率为17.8%,未检测出汞和苯并芘,铅和砷质量分数分别为0.02和0.1 mg/kg,致病菌未检出,大肠菌群数<30 cfu/g,霉菌计数为30 cfu/g。经比较,热泵干燥槟榔比蒸汽干燥成本低11%,比传统土炉干燥成本低50%,零排放、无污染、操作智能化。研究结果为槟榔热泵干燥的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 工艺 优化 热泵 槟榔 加权评分法
下载PDF
海南槟榔提取物抗衰老作用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月丽 徐汪伟 +4 位作者 周丹 虞道锐 任瑞 刘辉 易西南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7年第2期123-125,共3页
目的研究海南槟榔提取物的抗衰老作用。方法昆明种小鼠150只,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石杉碱甲组,槟榔提取物高、低剂量组,每组3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小鼠每日上午皮下注射D-半乳糖800 mg/kg,连续8周,建立衰老模型。石杉碱甲组和槟榔提取物... 目的研究海南槟榔提取物的抗衰老作用。方法昆明种小鼠150只,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石杉碱甲组,槟榔提取物高、低剂量组,每组3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小鼠每日上午皮下注射D-半乳糖800 mg/kg,连续8周,建立衰老模型。石杉碱甲组和槟榔提取物高、低剂量组分别预防性灌胃给予石杉碱甲(0.4 mg/kg)、海南槟榔提取物高(500 mg/kg)、低剂量(170 mg/kg)。8周后,Morris水迷宫检测衰老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处死小鼠,取海马组织,测定SOD、SDH、GSH-Px的活性和MDA含量;取大脑皮层,10%甲醛固定,HE染色,观察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组织学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增加,跨越平台次数明显降低(P<0.01),海马组织MDA含量增加(P<0.01),SOD(P<0.05)、SDH(P<0.01)和GSH-Px(P<0.05)的活性明显增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深染,排列紊乱。槟榔提取物高、低剂量均能显著降低衰老小鼠逃避潜伏期,增加跨越平台次数(P<0.01);增强海马组织SOD(P<0.05)、SDH活性(P<0.01),降低MDA含量(P<0.01),低剂量还能增强GSH-Px的活性(P<0.05),改善衰老小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组织学变化。结论海南槟榔提取物能改善衰老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脑组织抗氧化能力和组织学改变,有抗衰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提取物 抗衰老
原文传递
槟榔预处理及热风干燥工艺条件优化 被引量:13
9
作者 娄正 刘清 +3 位作者 郭晶 师建芳 赵玉强 高学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46-51,共6页
为了探索槟榔的优良加工工艺,研究采用不同水煮时间(10、20、30 min)和水煮温度(80、90、100℃)预处理工艺后槟榔的干燥特性和干燥后长径比变化情况;并研究不同干燥温度(50、55、60、65℃)和装载质量(16、24、32、40 kg/m2)条件下的干... 为了探索槟榔的优良加工工艺,研究采用不同水煮时间(10、20、30 min)和水煮温度(80、90、100℃)预处理工艺后槟榔的干燥特性和干燥后长径比变化情况;并研究不同干燥温度(50、55、60、65℃)和装载质量(16、24、32、40 kg/m2)条件下的干燥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水煮时间对槟榔干燥后水分比的变化影响不显著;不同水煮温度对槟榔干燥后水分比的变化影响较显著。不同水煮时间和水煮温度条件下槟榔干燥后的长径比变化差异显著,长径比随着水煮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随着水煮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较优的水煮预处理工艺为:水煮时间10 min、水煮温度100℃。干燥温度和装载质量对槟榔干燥的含水率变化有显著影响,且干燥速率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装载质量的增加而减少。槟榔的热风干燥没有恒速干燥阶段,只有降速干燥阶段。较优的热风干燥工艺为:干燥温度60℃、装载质量24 k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风 干燥 槟榔 预处理
下载PDF
槟榔贮藏保鲜技术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锡彬 王裕灿 林钧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年第1期20-24,共5页
本文对槟榔贮藏保鲜的最适温度、湿度及贮藏环境中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成分的最适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涂膜处理和硅窗气调贮藏相结合的方法最佳。它能使槟榔保鲜贮藏四个月以上,其果实的自然损耗率、腐烂损耗率都能控制在较... 本文对槟榔贮藏保鲜的最适温度、湿度及贮藏环境中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成分的最适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涂膜处理和硅窗气调贮藏相结合的方法最佳。它能使槟榔保鲜贮藏四个月以上,其果实的自然损耗率、腐烂损耗率都能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下,保持了较高的商品率。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贮藏保群 食品工业
下载PDF
槟榔酚类物质生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祁静 黄玉林 +3 位作者 陈卫军 唐敏敏 郑亚军 赵松林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0年第6期1050-1055,共6页
槟榔(Areca catechu L.)属棕榈科热带珍贵药用植物,主要产于我国的海南、云南等省以及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槟榔果实为咀嚼嗜好品,又可药用,在我国被列为四大南药之首。虽然槟榔在国内外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对槟榔的功能性研究还存... 槟榔(Areca catechu L.)属棕榈科热带珍贵药用植物,主要产于我国的海南、云南等省以及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槟榔果实为咀嚼嗜好品,又可药用,在我国被列为四大南药之首。虽然槟榔在国内外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对槟榔的功能性研究还存在很多缺憾。为了进一步寻找槟榔中的生理活性成分,对槟榔中酚类物质的研究加以综述,以期让基础科研人员、公共卫生工作者以及广大槟榔嗜好者对槟榔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多酚
下载PDF
茉莉酸甲酯对鲜食槟榔冷害调控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喜宏 张姣姣 +4 位作者 郝晓磊 刘佳 李敏 张文涛 杜雅荣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60-265,203,共7页
为探索控制采后鲜食槟榔贮藏冷害的保鲜技术,本研究以海南省万宁县万城镇鲜食槟榔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处理对鲜食槟榔冷害的影响。于15℃条件下,将鲜食槟榔置于密闭环境中分别用0、10和100μmol... 为探索控制采后鲜食槟榔贮藏冷害的保鲜技术,本研究以海南省万宁县万城镇鲜食槟榔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处理对鲜食槟榔冷害的影响。于15℃条件下,将鲜食槟榔置于密闭环境中分别用0、10和100μmol/L MeJA熏蒸24 h,处理结束后将槟榔果实放置于11℃条件下贮藏30 d,每隔一周测定果实的相关冷害指标。结果表明,未经MeJA预处理的槟榔果实在贮藏1周后即发生明显冷害症状,主要表现为表皮出现水渍状斑点和黑斑,果核褐变,木质化加重。相比之下,MeJA处理组显著抑制了槟榔果实表皮冷害症状和果核褐变,抑制了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增加,同时抑制与木质化合成相关的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肉桂醇脱氢酶(cinnamic alcohol dehydrogenase,CAD)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等几种酶活性,从而抑制了木质素的增加,减少了酚类物质的减少,其中100μmol/L的处理效果较优于10μmol/L MeJA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茉莉酸甲酯 木质化 冷害
原文传递
不同保鲜处理对槟榔贮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姣姣 郝晓磊 +4 位作者 李喜宏 刘佳 李敏 张文涛 杜雅荣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20,共5页
将槟榔果实采后于10℃条件下预冷12 h,再用1μL/L的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12 h,分别进行特克多(TBZ)处理、热处理、紫外线处理后于14℃、相对湿度80%~90%的环境下贮藏40 d,研究不同处理对槟榔鲜果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处理对... 将槟榔果实采后于10℃条件下预冷12 h,再用1μL/L的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12 h,分别进行特克多(TBZ)处理、热处理、紫外线处理后于14℃、相对湿度80%~90%的环境下贮藏40 d,研究不同处理对槟榔鲜果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处理对槟榔保鲜均有较好的效果,以TBZ处理的槟榔保鲜效果最佳,热处理次之。TBZ和热处理可有效减少槟榔V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槟榔碱的消耗,抑制木质素的增加,保持槟榔果柄的硬度和较高的好果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保鲜 特克多 热处理 紫外线 品质
下载PDF
食用槟榔干燥和烟熏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吴硕 李宗军 +3 位作者 谭雅 杜莎 黄润庭 伍婧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88-293,298,共7页
为了改善槟榔干果品质,结合新型环保槟榔烘烤炉对槟榔干燥和烟熏特性进行研究。本实验通过对干燥温度、湿度和风速的调控以及烟熏过程关键点的控制,对比质构数据和槟榔最大周长变化,得出最优烘烤工艺参数。在温度为55℃、湿度60%RH和风... 为了改善槟榔干果品质,结合新型环保槟榔烘烤炉对槟榔干燥和烟熏特性进行研究。本实验通过对干燥温度、湿度和风速的调控以及烟熏过程关键点的控制,对比质构数据和槟榔最大周长变化,得出最优烘烤工艺参数。在温度为55℃、湿度60%RH和风速1.2 m/s的烘烤环境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好品质的槟榔干果。通过对烟熏时间的控制,在保证烟熏风味的同时能减少1/2的烟熏时间,降低有害物质残留量和槟榔黑果的硬度,提高了食用槟榔干果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加工 干燥 熏烤
下载PDF
槟榔果中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5
作者 黄玉林 王铭 +2 位作者 张欣英 张海德 何继芹 《农产品加工(下)》 2007年第7期16-18,共3页
槟榔果中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综述了槟榔果中活性物质的功能,正、负生理效应,提取分离方法以及功能性食品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槟榔 活性物质 槟榔碱 槟榔油
下载PDF
咀嚼槟榔与口腔鳞癌的相关临床病理学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邵小钧 朱乔 +3 位作者 刘有 韩小东 林小臻 席庆 《上海口腔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68-272,共5页
目的:探讨咀嚼槟榔与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相关临床病理学因素及免疫表型的关系。方法:收集88例OSCC患者资料,根据是否有咀嚼槟榔习惯,分别进行临床病理因素及相关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咀嚼槟榔与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相关临床病理学因素及免疫表型的关系。方法:收集88例OSCC患者资料,根据是否有咀嚼槟榔习惯,分别进行临床病理因素及相关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咀嚼槟榔与口腔鳞癌相关的临床病理学因素。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6.6%的OSCC患者有咀嚼槟榔习惯,病变以舌和颊为主,占67.0%,pT分期以T2期为主,占40.9%。在单因素分析中,肿瘤分化程度,ki-67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咀嚼槟榔习惯显著相关(P<0.05),而性别、年龄、发生部位、pT分期、颈淋巴结转移与咀嚼槟榔习惯无显著相关性(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肿瘤发生部位和分化程度与咀嚼槟榔习惯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ki-67和p53蛋白在有咀嚼槟榔习惯组中低表达,预示肿瘤细胞增殖活跃程度、恶性程度、分化程度、预后等临床病理学因素相对良好;有咀嚼槟榔习惯的OSCC患者,肿瘤分化程度相对良好,颊部和舌部是口腔鳞癌的好发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口腔鳞癌 临床病理因素
下载PDF
槟榔中槟榔碱的超声波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罗士数 张海德 +1 位作者 李国胜 朱莉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40-243,共4页
运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从槟榔中提取槟榔碱。以槟榔碱的提取量为考察指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得出槟榔中槟榔碱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85%,料液比为1∶8,提取温度65℃,碱化pH值8。... 运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从槟榔中提取槟榔碱。以槟榔碱的提取量为考察指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得出槟榔中槟榔碱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85%,料液比为1∶8,提取温度65℃,碱化pH值8。槟榔碱得率为0.1987%,提取物的槟榔碱纯度为98.1%(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槟榔碱 超声提取工艺
原文传递
槟榔炮制阶段优势霉菌分析及其防霉剂的研制 被引量:8
18
作者 文大缀 蒋雪薇 +2 位作者 盛灿梅 俞健 程云辉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6-40,共5页
分别采用营养琼脂培养基、高盐察氏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氏1号培养基、马铃薯营养琼脂培养基(加入山梨醇)分析炮制阶段槟榔中微生物菌群的基本构相,其中霉菌为主要菌群,数量为总菌落数的30%左右;进一步对炮制阶段槟榔中的霉... 分别采用营养琼脂培养基、高盐察氏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氏1号培养基、马铃薯营养琼脂培养基(加入山梨醇)分析炮制阶段槟榔中微生物菌群的基本构相,其中霉菌为主要菌群,数量为总菌落数的30%左右;进一步对炮制阶段槟榔中的霉菌进行分离纯化,经斜面和湿室载片培养后,所得青霉菌株数为菌株总数的40%左右,表明青霉为优势霉菌。分别采用钠他霉素、脱氢醋酸钠及其复合防霉剂对青霉进行抑菌活性测定,三者的M IC值分别为10,90,80 mg/kg,抑菌圈直径分别为8.4,9.8,9.1 mm,同时确定钠他霉素与脱氢醋酸钠以1∶500混合时对青霉的防霉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炮制 防霉剂 青霉 钠他霉素 脱氢醋酸钠
下载PDF
槟榔果实采后呼吸机制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夏兵 吉建邦 +2 位作者 王春生 康效宁 王海灿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4-56,共3页
测定不同条件下槟榔果实呼吸强度的变化规律,发现槟榔果实采后呼吸有跃变高峰出现,通过乙烯利处理的验证试验,确立槟榔为呼吸跃变性果实,用乙烯利处理槟榔果实验证槟榔对乙烯的反应,确立槟榔果实为呼吸跃变性果实。
关键词 槟榔 呼吸机制 研究
下载PDF
六朝槟榔嚼食习俗的传播:从“异物”到“吴俗” 被引量:9
20
作者 郭硕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1期226-233,共8页
槟榔在汉代以前是一种南方异域边缘的"异物",其大规模内传实际上发生在吴晋之际。刘宋以后,关于槟榔嚼食的许多"异俗"逐渐成为南方本地的风习而在士人社会中流行。南北朝后期,嚼食槟榔成为了北朝人眼中南朝"吴... 槟榔在汉代以前是一种南方异域边缘的"异物",其大规模内传实际上发生在吴晋之际。刘宋以后,关于槟榔嚼食的许多"异俗"逐渐成为南方本地的风习而在士人社会中流行。南北朝后期,嚼食槟榔成为了北朝人眼中南朝"吴俗"的典型特征,并为北方士人所模仿。以槟榔为代表的"异物"在与士人发生直接接触以后,代表其文化意义的"异俗"逐渐在书籍的传抄和文人的咏赏过程中得到积淀,附加在其上的文化价值也由此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异物 吴俗 传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