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堡凹陷的形成演化与油气的关系 被引量:125
1
作者 周海民 魏忠文 +1 位作者 曹中宏 丛良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45-349,共5页
南堡凹陷是一个中生代开始发育的含油气凹陷 ,经历了断陷期和坳陷期两个演化阶段 ,具幕式沉积特点。区内构造带呈环状展布 ,可分为周边凸起潜山构造带、近边或裙边构造带及凹陷中央构造带。以高柳断层为界 ,呈南北分区的格局。圈闭的形... 南堡凹陷是一个中生代开始发育的含油气凹陷 ,经历了断陷期和坳陷期两个演化阶段 ,具幕式沉积特点。区内构造带呈环状展布 ,可分为周边凸起潜山构造带、近边或裙边构造带及凹陷中央构造带。以高柳断层为界 ,呈南北分区的格局。圈闭的形成与展布明显受构造演化控制 ,断陷期以背斜、潜山圈闭为主 ,坳陷期以各种类型的断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构造带 幕式沉积 油气聚集 南堡凹陷
下载PDF
利用地震资料判断断层封闭性的方法探讨 被引量:20
2
作者 付广 薛永超 杨勉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0-76,共7页
在深入研究断层封闭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根据对断裂带中岩性影响因素的分析 ,定量描述了断裂带填充物中泥质所占百分含量的大小与其断层位移和被错断泥岩厚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并提出了根据断裂带填充物中泥质含量的大小来判断... 在深入研究断层封闭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根据对断裂带中岩性影响因素的分析 ,定量描述了断裂带填充物中泥质所占百分含量的大小与其断层位移和被错断泥岩厚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并提出了根据断裂带填充物中泥质含量的大小来判断断层封闭性的标准。因勘探程度较低地区断层位移和被错断泥岩厚度难以确定 ,所以 ,提出利用地震资料求取断层位移和被错断泥岩厚度 ,再利用断层填充物中泥质含量的大小判断断层封闭性的方法 ,并将其应用于松辽盆地黑鱼泡凹陷嫩一、二段内几条主要断层封闭性的研究中。结果表明 ,该方法不仅可以研究断层封闭性 ,而且还可以将断层封闭性研究扩展到整个平面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 断层 封闭性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带式输送机压陷阻力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王繁生 侯友夫 《矿山机械》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75-78,共4页
压陷阻力是带式输送机主要的运行阻力,运用适当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计算,在带式输送机设计和应用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讨论了带式输送机压陷阻力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推导了压陷阻力的近似计算公式。该公式利用Winkler基础假设来简化分... 压陷阻力是带式输送机主要的运行阻力,运用适当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计算,在带式输送机设计和应用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讨论了带式输送机压陷阻力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推导了压陷阻力的近似计算公式。该公式利用Winkler基础假设来简化分析模型,运用黏弹性材料的标准线性固体模型描述胶带下覆盖层材料的力学特性。给出的算例表明,该公式的计算结果与求解带式输送机压陷阻力其它公式得到的结果十分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式输送机 压陷阻力 黏弹性 标准线性固体模型
原文传递
带式输送机压陷阻力能耗法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毛君 杨彩红 《煤矿开采》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9-72,68,共5页
基于黏弹性材料在动载荷下的能耗理论和弹性板理论,覆盖层采用广义开尔文固体模型,分析了带式输送机压陷阻力的能耗机理,推导出输送带通过托辊时的压陷阻力及阻力系数理论公式,并结合具体输送机技术参数利用公式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分... 基于黏弹性材料在动载荷下的能耗理论和弹性板理论,覆盖层采用广义开尔文固体模型,分析了带式输送机压陷阻力的能耗机理,推导出输送带通过托辊时的压陷阻力及阻力系数理论公式,并结合具体输送机技术参数利用公式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理论公式能正确反映各因素对压陷阻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式输送机 广义开尔文模型 压陷阻力 滞后角 压陷深度
下载PDF
基于弹性悬链线理论的辊间输送带垂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庞晓旭 寇子明 李军霞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79-1384,共6页
针对输送机两托辊间垂度采用悬链线理论存在的不足,在分析现有辊间输送带垂度平衡方程的基础上,引入输送带弹性模量,建立了变形相容条件的辊间输送带弹性悬链线参数方程,导出了辊间最大垂度的解析解,并通过实例分析和仿真研究,验证了该... 针对输送机两托辊间垂度采用悬链线理论存在的不足,在分析现有辊间输送带垂度平衡方程的基础上,引入输送带弹性模量,建立了变形相容条件的辊间输送带弹性悬链线参数方程,导出了辊间最大垂度的解析解,并通过实例分析和仿真研究,验证了该参数方程及解析解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辊间输送带最大垂度与弹性模量呈非线性倒数关系,与辊间距呈非线性平方关系,与输送带张力也呈非线性,张力越大,垂度越小,并进一步导出了基于弹性悬链线的相对垂度及相对垂度限制下的最小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送带 辊间垂度 弹性悬链线 弹性模量 有限元法
下载PDF
东营凹陷坨—胜—永断裂带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显成 刘利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3年第2期84-88,共5页
充足的气源、多种类型圈闭及优质的区域盖层和局部盖层构成研究区天然气成藏的有利地质条件.研究表明,温压场直接控制了天然气的分异和聚集,埋深处于2000m以上的圈闭有利于天然气成藏;断层不仅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垂向运移通道,而且为油气... 充足的气源、多种类型圈闭及优质的区域盖层和局部盖层构成研究区天然气成藏的有利地质条件.研究表明,温压场直接控制了天然气的分异和聚集,埋深处于2000m以上的圈闭有利于天然气成藏;断层不仅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垂向运移通道,而且为油气成藏提供了遮挡条件;三角洲沉积体系的三元结构与生烃、运移和圈闭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断裂带天然气成藏模式揭示,油气聚集从洼陷中心到边缘呈油藏-气顶油藏-纯气藏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坨-胜-永断裂带 天然气 成藏条件 富集规律
下载PDF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evelopment of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the Huagang Formation of the central inverted structural belt in Xihu sag, East China Sea Basin 被引量:6
7
作者 XU Fanghao XU Guosheng +3 位作者 LIU Yong ZHANG Wu CUI Hengyuan WANG Yir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1期101-113,共13页
By means of thin section analysis, zircon U-Pb dat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electron probe, laser micro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analysis, the lithologic features, diagenetic environment evolution and contro... By means of thin section analysis, zircon U-Pb dat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electron probe, laser micro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analysis, the lithologic features, diagenetic environment evolution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the Huagang Formation of Xihu sag, East China Sea Basin were comprehensively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ndstones of the Huagang Formation in the central inverted structural belt are poor in physical properties, dominated by feldspathic lithic quartz sandstone, high in quartz content, low in matrix, kaolinite and cement contents, and coarse in clastic grains;the acidic diagenetic environment formed by organic acids and meteoric water is vital for the formation of secondary pores in the reservoirs;and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higher quality reservoirs in the tight sandstones of the Huagang Formation are controlled by sediment source, sedimentary facies belt, abnormal overpressure and diagenetic environment evolution. Sediment provenance and dominant sedimentary facies led to favorable initial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andstones in the Huagang Formation, which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development of reservoirs with better quality later. Abnormal high pressure protected the primary pores, thus improving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servoirs in the Huagang Formation. Longitudinally, due to the difference in diagenetic environment evolution, the high-quality reservoirs in the Huagang Formation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sections formed in acidic diagenetic environment. Laterally, the high-quality reservoir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lower section of the Huagang Formation with abnormal high pressure in the middle-northern part;but concentrated in the upper section of Huagang Formation shallower in burial depth in the middle-southern pa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China Sea Basin Xihu sag PALEOGENE Huagang Formation tight sandstone sediment PROVENANCE sedimentary FACIES belt DIAGENETIC environment controlling FACTORS
下载PDF
Limitation of fault-sealing and its control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An example from the Laoyemiao Oilfi eld of the Nanpu Sag 被引量:4
8
作者 Jiang Zhenxue Dong Yuexia +3 位作者 Li Hongyi Liu Luofu Liu Guangdi Li Xiaoyi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95-301,共7页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internal structures of fault belts, the fault belts in the Laoyemiao Oilfield of the Nanpu Sag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units, a crushed zone, an upper induced fracture zone and a low...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internal structures of fault belts, the fault belts in the Laoyemiao Oilfield of the Nanpu Sag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units, a crushed zone, an upper induced fracture zone and a lower induced fracture zone according to the log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The upper induced fracture zon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pervasive fractures and has a poor sealing or non-sealing capability. It therefore can act as pathways for hydrocarbon migration. The lower induced fracture zone consists of fewer fractures and has limited sealing capability. The crushed zone has a good sealing capability comparable to mudstone and can thus prevent lateral migration of fluid. Through physical modeling and comparing laboratory data with calculated data of oil column heights of traps sealed by faul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fault-sealing capability for oil and gas is limited. When the oil column height reaches a threshold, oil will spill over from the top of reservoir along the lower induced fracture zone under the action of buoyancy, and the size of reservoir will remain unchanged.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he fault-sealed reservoirs in the Nanpu Sag indicated that the charging sequence of oil and gas in the reservoir was from lower formation to upper formation, with the fault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The hydrocarbon potential in reverse fault-sealed traps is much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sequent fault-sealed traps. The reverse fault-sealed traps are favorable and preferred exploration targ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mitation of fault-sealing fault belt oil column height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Nanpu sag
下载PDF
Paleogene Tectonic Evolution Controls o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Patterns in the Fushan Sag,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5
9
作者 Guanhong Wang Hua Wang +5 位作者 Huajun Gan Entao Liu Cunyin Xia Yingdong Zhao Shanbin Chen Chengcheng Zhang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654-669,共16页
Tectonism is of extreme importance to sequence stratigraphic patterns in continental sedimentary basins, affecting both the architectures and internal makeup of sequences.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Paleo... Tectonism is of extreme importance to sequence stratigraphic patterns in continental sedimentary basins, affecting both the architectures and internal makeup of sequences.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Paleogene system in the Fushan sag,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was built using 3D and 2D seismic data, complemented by drilling cores and well logs data. One first-order, three second-order and seven third-order sequences were identified. Analysis of paleotectonic stress field, unconformities and subsidence history showed that the Paleogene tectonic evolution presented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stage and episode,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rifting stage I(initial rifting period), rifting stage II(rapid subsidence period), rifting stage III(fault-depressed diversionary period). Partition of the west and east in tectonic activity was obvious. The west area showed relatively stronger tectonic activity than the east area, especially during the rifting stage II. Episodic rifting and lateral variations in tectonic activity resulted in a wide variety of structural slope break belts, which controlled both the sequence architectures and interval makeup, and strongly constrained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facies zones or sand bodies that tended to form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genetic types of slope break belts and their relevant sequence stratigraphic patterns within the Fushan sag,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tectonic evolution controls o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patterns, which suggests that vertical evolution paths of structural slope break belts and relevant sequence stratigraphic patterns as a response to the Paleogene tectonic evolution were strongly controlled by sag margin types and lateral variations of tectonic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China Sea Fushan sag tectonic evolution structural slope break belt sequencestratigraphic pattern.
原文传递
沾化凹陷凸起带旋扭运动及其与新近系油气聚集的关系 被引量:7
10
作者 方旭庆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9-44,65,共7页
新近系披覆构造油藏是沾化凹陷凸起带主要的油藏类型,但不同凸起带新近系披覆构造的含油气性相差甚远。综合钻井和地球物理等资料,通过区域地质力学分析、断裂旋扭特征分析以及油气藏解剖等,对沾化凹陷凸起带旋扭运动及其与新近系油气... 新近系披覆构造油藏是沾化凹陷凸起带主要的油藏类型,但不同凸起带新近系披覆构造的含油气性相差甚远。综合钻井和地球物理等资料,通过区域地质力学分析、断裂旋扭特征分析以及油气藏解剖等,对沾化凹陷凸起带旋扭运动及其与新近系油气聚集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新近纪郯庐断裂带右旋走滑和北东—南西向区域弱挤压应力场的影响,沾化凹陷凸起带具有顺时针方向旋扭运动的特征。在旋扭运动作用下,凸起带左侧断层(以北为参考的顺时针方向)呈扭张性质,形成新近系油气纵向优势运移通道和油气富集区带;凸起带右侧断层呈扭压性质,不利于油气纵向输导。左侧断层(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发育的凸起带新近系披覆构造易于形成规模油气藏,左侧断层控藏区是下步研究区新近系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近系旋扭运动 凸起带 油气聚集 郯庐断裂带 沾化凹陷济阳坳陷
下载PDF
箕状凹陷斜坡带油藏分布特征与描述模式——以东营凹陷南斜坡西部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荣启宏 蒲玉国 +2 位作者 宋建勇 徐亮 邵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5-28,共4页
箕状凹陷斜坡带按构造、储集层及油藏等特征分为单斜带与断裂带。单斜带位于斜坡带的中上部 ,距物源近、储集层物性差 ,油藏类型以地层 -岩性稠油藏为主 ,油藏描述重点是储集层的分布与变化特征 ;断裂带位于斜坡带的中下部 ,多由原始坡... 箕状凹陷斜坡带按构造、储集层及油藏等特征分为单斜带与断裂带。单斜带位于斜坡带的中上部 ,距物源近、储集层物性差 ,油藏类型以地层 -岩性稠油藏为主 ,油藏描述重点是储集层的分布与变化特征 ;断裂带位于斜坡带的中下部 ,多由原始坡度继承发育而来 ,其上倾边界一般为洼陷的外边界 ,物源经单斜带运移至此成为主要的沉积带 ,其物性较单斜带有所改善 ,储集层较厚 ,沉积构造发育 ,以构造油藏为主 ,油藏描述的重点是构造及微构造的确定。断裂带是斜坡带勘探与开发的主要构造单元。该文总结了东营凹陷南斜坡西南部油藏的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以断裂带的金 31块油藏为例 ,对斜坡断裂带油藏进行了系统分析解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箕状凹陷 斜坡带 断裂带 油藏描述 东营凹陷
下载PDF
基于输送带悬垂度的断带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晓永 于岩 +2 位作者 徐鲁辉 宗成国 张超 《煤矿机械》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7-249,共3页
带式输送机发生断带,将会造成严重事故和重大损失。根据带式输送机断带机理以及常用的断带检测方法,提出了基于输送带悬垂度的断带检测方法,推导得出输送带的悬垂度公式,分析得出该法用于检测输送带断带事故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关键词 带式输送机 断带检测 输送带悬垂度
下载PDF
断陷盆地斜坡带油气富集差异性及成藏主控因素——以苏北盆地金湖凹陷三河次凹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化祖献 刘小平 +5 位作者 孙彪 刘天 刘杰 刘启东 刘世丽 毕天卓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50-958,共9页
断陷盆地斜坡带紧邻深凹带生烃中心,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由于斜坡带断裂系统及沉积体系发育的不均一性,油气成藏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特征,平面上油气富集程度与规模不同。苏北盆地金湖凹陷三河次凹斜坡带阜宁组二段油气聚集表现... 断陷盆地斜坡带紧邻深凹带生烃中心,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由于斜坡带断裂系统及沉积体系发育的不均一性,油气成藏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特征,平面上油气富集程度与规模不同。苏北盆地金湖凹陷三河次凹斜坡带阜宁组二段油气聚集表现为“南富北贫”的特征,油气成藏差异性受多因素控制。通过地球化学测试及测井资料解释分析表明,研究区南部较北部烃源条件优越;纵向上发育下生中储型、自生自储型、上生下储型3种源储配置类型,以上生下储型最为发育,油气最为富集;平面上发育源储叠置型、源储紧邻型、源储分离型3种源储配置类型。北部以源储分离型为主,南部以源储叠置、源储紧邻型为主;南部断裂系统发育、物源丰富、砂体发育,北部远离物源、砂体欠发育。优越的烃源条件、合适的源储配置与良好的输导体系是断陷盆地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主控因素 斜坡带 断陷盆地 金湖凹陷 苏北盆地
下载PDF
带式输送机压陷阻力与载荷关系试验台的设计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生江 许军 邢海龙 《煤矿机械》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75-176,共2页
为分析带式输送机压陷阻力,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对带式输送机的托辊和输送带材料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静态平带压陷阻力试验台的设计方案。根据已有设计参数,通过分析得出了压陷阻力的计算公式,得到平带压陷阻力与载荷的关系,... 为分析带式输送机压陷阻力,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对带式输送机的托辊和输送带材料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静态平带压陷阻力试验台的设计方案。根据已有设计参数,通过分析得出了压陷阻力的计算公式,得到平带压陷阻力与载荷的关系,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式输送机 托辊 输送带 压陷阻力 载荷
下载PDF
带式输送机张力与悬垂度的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初琦 范迅 孟国营 《煤矿机械》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6-107,共2页
分析带式输送机中相邻两托辊间输送带,采用符合实际情况的斜抛物线公式和连续动力学法对输送带进行动态特性分析,建立动力学方程,得到最大悬垂度和张力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带式输送机 张力 悬垂度
下载PDF
渤中凹陷典型富油气区油源断层差异活动与油气富集关系 被引量:4
16
作者 胡晨晨 蒋有录 +2 位作者 刘景东 徐春强 赵凯 《世界地质》 CAS 2018年第4期1197-1205,共9页
以渤中凹陷典型富油气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富油凹陷油源断层差异活动与油气富集和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构造带内油气主要沿油源断层分布,由凸起带向斜坡带方向,油气富集层位逐渐由新近系向古近系及前古近系潜山过渡,... 以渤中凹陷典型富油气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富油凹陷油源断层差异活动与油气富集和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构造带内油气主要沿油源断层分布,由凸起带向斜坡带方向,油气富集层位逐渐由新近系向古近系及前古近系潜山过渡,且断层平均活动强度逐渐降低;新生代以来断层活动速率整体表现出强-弱--强的演化规律,新近系油气主要富集于油源断层差异活动系数> 1. 8且晚期断层活动速率<33 m/Ma的断层附近;凸起带边界油源断层长期活动,有利于新近系油气的富集,倾末端油源断层在烃源岩排烃期早、中期活动较强且晚期活动较弱,控制了深、浅层多层系的油气富集,斜坡带油源断层较少且在烃源岩排烃晚期活动强烈,油气主要富集于古近系及前古近系潜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富集 差异活动 油源断层 构造带 富油气区 渤中凹陷
下载PDF
西湖凹陷PH斜坡超覆带源-汇特征及岩性地层圈闭模式
17
作者 徐东浩 秦兰芝 +2 位作者 何新建 张书平 袁悦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7-168,共12页
通过钻井、测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的分析,对西湖凹陷PH斜坡带平湖大断裂上升盘超覆带的层序地层构成、源-汇系统差异及沉积演化、控砂机制和岩性地层圈闭发育模式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认为:(1)PH斜坡平湖组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 通过钻井、测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的分析,对西湖凹陷PH斜坡带平湖大断裂上升盘超覆带的层序地层构成、源-汇系统差异及沉积演化、控砂机制和岩性地层圈闭发育模式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认为:(1)PH斜坡平湖组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SQ2、SQ3)。SQ1层序分布范围局限,受控于挠曲成因的陡坡坡折,低位体系域发育,沉积了近源的以中生界岩浆岩基底物源为主的“沟-坡-扇”耦合的扇三角洲体系;SQ2和SQ3层序分布范围较广,受控于侵蚀成因的缓坡坡折,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发育,沉积了远源的以元古宇变质岩基底物源为主的三角洲体系。(2)在体系域和坡折的控制下,发育3种岩性地层圈闭模式:低位期主要在挠曲坡折之下发育受基岩和扇根物性封堵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超覆型地层圈闭,海侵期主要发育受海泛期泥岩遮挡的潮汐砂坝和潮道侧向尖灭型岩性圈闭,高位期主要发育受侵蚀坡折控制的上倾尖灭和侧向尖灭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岩性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覆带 坡折 体系域 源-汇耦合差异 岩性地层圈闭 西湖凹陷
下载PDF
带式输送机等寿命品字形托辊组压陷阻力研究
18
作者 石浩 张皓男 +1 位作者 周满山 张媛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3-147,共5页
压陷阻力是输送带运行过程中主要阻力,为了减小压陷阻力,基于一维Winkler粘弹性基础模型和标准线性固体模型,推导了输送带压陷阻力的表面应力分布,提出一种新型等寿命品字形45°托辊组。分析了其布置优势,并对压陷阻力进行了数值模... 压陷阻力是输送带运行过程中主要阻力,为了减小压陷阻力,基于一维Winkler粘弹性基础模型和标准线性固体模型,推导了输送带压陷阻力的表面应力分布,提出一种新型等寿命品字形45°托辊组。分析了其布置优势,并对压陷阻力进行了数值模拟,对载荷、输送带运行速度、不同托辊运行间距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验结果对数值模拟正确性进行验证。得到以下结论:等寿命品字形45°托辊组的压陷阻力比标准35°托辊组减少30%左右,压陷阻力大大降低,进而达到带式输送机整机节能降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式输送机 压陷阻力 新型托辊组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ANSYS的带式输送机输送带垂度的分析与仿真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伟国 刘英林 《煤矿机械》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9-40,共2页
利用ANSYS对带式输送机在平稳工作状态下的输送带和托辊进行了建模,并在此基础上对输送带的垂度进行了分析和仿真。平运带和上运带2种带式输送机的仿真结果表明,输送带的垂度和输送带的拉力有着很大的关联,对防止输送带打滑有着重要的... 利用ANSYS对带式输送机在平稳工作状态下的输送带和托辊进行了建模,并在此基础上对输送带的垂度进行了分析和仿真。平运带和上运带2种带式输送机的仿真结果表明,输送带的垂度和输送带的拉力有着很大的关联,对防止输送带打滑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式输送机 ANSYS 垂度 仿真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柴窝堡凹陷达坂城次凹断裂系统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被引量:3
20
作者 袁浩伟 陈书平 +4 位作者 戴鹍 于洪洲 王信棚 汪誉新 赵怀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69-579,共11页
准噶尔盆地柴窝堡凹陷于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取得油气勘探重大突破,此后断裂复杂性以及油气分布不均制约了该区勘探效果。作为凹陷主体的达坂城次凹,二叠纪以来受博格达山逆冲带向南方向、依连哈比尔尕山(简称依山)冲断带向北东方向和黑... 准噶尔盆地柴窝堡凹陷于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取得油气勘探重大突破,此后断裂复杂性以及油气分布不均制约了该区勘探效果。作为凹陷主体的达坂城次凹,二叠纪以来受博格达山逆冲带向南方向、依连哈比尔尕山(简称依山)冲断带向北东方向和黑山向西北方向的强烈挤压,形成了多应力场叠加的压性狭长的对冲构造体系,并导致盆地断裂特征及演化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应用测井资料、地震资料以及野外踏勘资料,对达坂城次凹的断裂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将其划分为博格达南断裂系统、依山断裂系统和黑山断裂系统。其中博格达南断裂系统存在浅层滑脱面,属于含塑性滑脱层的造山楔构造;依山断裂系统为基底卷入式断裂系统。晚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在该区均有地质记录,分别形成了不同规模的断层,其中海西晚期为断裂雏形期,印支—燕山期为断裂定型期,喜马拉雅期为断裂调整期。博格达南断裂系统中滑脱带与中下二叠统烃源岩展布一致,结合构造运动时期、地层沉积特征以及断裂系统,综合分析认为博格达南断裂系统是潜在的油气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断裂 滑脱带 断裂系统 油气分布 达坂城次凹 柴窝堡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