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毓章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7,共7页
费尔巴哈把自己的新哲学称之为“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学”。他从人本学的人的学说出发阐述了感性,并把感性规定为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感性东西是第一位的实体。人是感性的存在,只有爱才是一个对象在我们头脑之外存在的真正的本体论证明。感... 费尔巴哈把自己的新哲学称之为“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学”。他从人本学的人的学说出发阐述了感性,并把感性规定为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感性东西是第一位的实体。人是感性的存在,只有爱才是一个对象在我们头脑之外存在的真正的本体论证明。感性、现实性、真理性是同一的。这样一来,他的感性也就成了一个本体论的概念,人本学哲学也就是感性本体论哲学。他提出“我欲故我在”,主张只有既与感性紧紧相联又同物质手段相联的意志,才能在行动上确证包括人在内的一切感性实体的存在,这就为后人构建理解感性本体论的新视阈提供了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尔巴哈 人本学 人的存在 感性 感性本体论 我欲故我在
下载PDF
中国人日常语汇中的“做人”概念 被引量:3
2
作者 王青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0-74,共5页
"做人"概念在中国人传统及日常观念中有着强烈的伦理诉求。而对于"做人"这样一个直指生活的实践性概念,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哲学分析。中国人传统的"做人"概念中,有着于家人、于熟人和于他者之中"做... "做人"概念在中国人传统及日常观念中有着强烈的伦理诉求。而对于"做人"这样一个直指生活的实践性概念,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哲学分析。中国人传统的"做人"概念中,有着于家人、于熟人和于他者之中"做人"的区分。"做人"的概念明确无误地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直观式内省,从而形成自己按照某种最为适当的方式处理人情世故。中国人日常语汇中的"做人"概念,体现了我们对于个体内与外的和谐的追求和向往。而我们能否由传统"做人"概念中的伦理思想进入现代社会伦理建设,把传统"做人"概念的直观性和个体内与外的统一性引入到我们逐步理性化的公共生活之中,丰富和谐社会思想,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就需要我们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创造性地去践行与丰富我们的"做人"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做人 日常语汇 德性
下载PDF
大学道德教育弱化及对策 被引量:1
3
作者 叶锦义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86-88,111,共4页
当前大学实行专业教育,过分注重学生外在的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内在的"心情德性"修炼,使得大学生存在重利不重义,学历与修养相脱节,甚至犯罪事件频发等倾向。"心情德性"的修炼不仅靠"教",也要靠"... 当前大学实行专业教育,过分注重学生外在的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内在的"心情德性"修炼,使得大学生存在重利不重义,学历与修养相脱节,甚至犯罪事件频发等倾向。"心情德性"的修炼不仅靠"教",也要靠"化"。为了能够扭转大学道德教育弱化的趋势,应该增加人文课程比重,融"道"、"艺"为一;提高教师个人素养,形成"人师"意识;切实实行书院教育,营造良好的化人之"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做人 人师
下载PDF
试论阮元的官学双馨 被引量:1
4
作者 阮锡安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0-14,共5页
为纪念阮元诞辰255周年,也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知晓他的卓著功绩,从为官、为学和为人等方面分析了阮元的一生。阮元为官,官高位重、才略治绩、官有清声;阮元为学,学问渊博、严谨治学、奉为宗师;阮元为人,大儒风范、胸襟宽厚、提拔隽才。
关键词 阮元 为官 为学 为人 清才
下载PDF
生而为人的意蕴——儒家、佛教与基督教比较
5
作者 陈科华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年第3期73-76,共4页
儒家、佛家和基督教对生而为人这一生命存在事实皆赋予了某种终极的价值意蕴 ,但是 ,无论是内在超越的儒家和佛家 ,还是外在超越的基督教 ,都只是将生而为人所具有的终极价值作为其伦理学构建的一个基础 ,而不是当作大厦本身。故其为人... 儒家、佛家和基督教对生而为人这一生命存在事实皆赋予了某种终极的价值意蕴 ,但是 ,无论是内在超越的儒家和佛家 ,还是外在超越的基督教 ,都只是将生而为人所具有的终极价值作为其伦理学构建的一个基础 ,而不是当作大厦本身。故其为人道主义是一种义务话语优先的人道主义 ,或叫做“做人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佛家 基督教 生而为人 "做人主义"
下载PDF
科学·文艺·革命——鲁迅“立人”观的逻辑发展
6
作者 蔡洞峰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第4期64-69,共6页
鲁迅在20世纪的中国对中国现代与当代社会与文化产生持续和深刻的影响。"鲁迅传统"核心思想是其"立人"观,纵观其人思想,其立人思想发展过程是一个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了解其思想的变化过程和具体背景,... 鲁迅在20世纪的中国对中国现代与当代社会与文化产生持续和深刻的影响。"鲁迅传统"核心思想是其"立人"观,纵观其人思想,其立人思想发展过程是一个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了解其思想的变化过程和具体背景,对全面理解鲁迅传统的价值和资源意义,对鲁迅思想的全面把握,以及精神传承与创新有着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传统 立人 科学精神 发展 精神资源
下载PDF
读经典的书 做有根的人
7
作者 汤云亚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第9期77-79,共3页
阅读,为学生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学校通过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浓郁读书氛围;开展多样读书活动,培养浓厚阅读兴趣;建立评比激励机制,促进读书活动深入;发挥家校互动作用,共享亲子阅读乐趣,让学生"有兴趣读、有好书读、有时间读、... 阅读,为学生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学校通过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浓郁读书氛围;开展多样读书活动,培养浓厚阅读兴趣;建立评比激励机制,促进读书活动深入;发挥家校互动作用,共享亲子阅读乐趣,让学生"有兴趣读、有好书读、有时间读、有能力读",引领学生走进书香的世界,做有根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 做人 小学语文
下载PDF
读史使人明智——试论学习教育史的价值
8
作者 高谦民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7期68-72,共5页
在中外教育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教育家,他们以其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深邃的人生智慧,揭示了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为我们的人生之旅指明了方向。历史上的教育大师给我们的诸多启示,使我们在复杂的社会变革中,能够具有科学的理念和人... 在中外教育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教育家,他们以其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深邃的人生智慧,揭示了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为我们的人生之旅指明了方向。历史上的教育大师给我们的诸多启示,使我们在复杂的社会变革中,能够具有科学的理念和人文的精神,以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成为一位智者。因此,学习教育史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人 治学 做事
下载PDF
文如其人?——一个古典命题的合理内涵与适用限度 被引量:36
9
作者 蒋寅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2-89,共8页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 ,“文如其人”或相反一直是个论争不休的话题。作者认为 ,“文不如其人”的命题是基于如下三项假设或者说断定的前提而成立的。第一 ,作家有文如其人的愿望 ;第二 ,作家都真实地表达了他的内心 ;第三 ,文学作品能够如...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 ,“文如其人”或相反一直是个论争不休的话题。作者认为 ,“文不如其人”的命题是基于如下三项假设或者说断定的前提而成立的。第一 ,作家有文如其人的愿望 ;第二 ,作家都真实地表达了他的内心 ;第三 ,文学作品能够如实地再现作家所欲表达的意思。但是 ,以上三点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稍加检讨 ,便显示出牵强性。所以“文如其人”的命题实际上是有限度的 ,其内核主要应该是人的气质乃至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如其人 文不如其人 气质 中国 古代 文学
下载PDF
“文如其人”研究述评 被引量:6
10
作者 邓心强 《淮阴工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60-68,共9页
"文如其人"是古代文论中的核心命题,在当今依然被广泛使用,但质疑和批判之声音不绝于耳。近30年来对于该命题的研究,学界主要围绕渊源回溯、涵义辨析、成立条件探索、失效原因分析、应持有的态度五个方面展开。存在的不足伴... "文如其人"是古代文论中的核心命题,在当今依然被广泛使用,但质疑和批判之声音不绝于耳。近30年来对于该命题的研究,学界主要围绕渊源回溯、涵义辨析、成立条件探索、失效原因分析、应持有的态度五个方面展开。存在的不足伴随着可开拓的空间,表现为:研究视角局限于文艺学内部,缺乏跨学科的宏观视野;未吸纳当代"人格"学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具体分析;对命题背后的文化学意蕴及民族心理等挖掘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如其人 研究角度 述评 反思
下载PDF
追寻“现代士人精神”——“士以天下为己任”刍议 被引量:5
11
作者 葛荃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26,共7页
士人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已消亡,但传统儒学犹存。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传播儒学以及沟通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具有怎样的担当?传统中国的士人是社会政治精英,"士以天下为己任"蕴涵着士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以"做... 士人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已消亡,但传统儒学犹存。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传播儒学以及沟通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具有怎样的担当?传统中国的士人是社会政治精英,"士以天下为己任"蕴涵着士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以"做人"教育——亦即每个人的"修身——道德实践"作为起点,以实现理想的社会政治蓝图为终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理应接续先贤,培育"现代士人精神"。为此需要拓宽视界与胸怀、继承先人的社会责任感、回报社会,增进现代意识与平民情怀,在近年出现的山东乡村儒学现象的感召下,为了期待中的中华文化复兴构建道德与社会文明的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文化 现代士人精神 山东乡村儒学 做人教育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
原文传递
“文如其人”综观 被引量:2
12
作者 秦李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19-22,共4页
"文如其人"作为我国传统的人文观,几乎成为一种被公认的文论规范和史学笔法。但人品和文品分属道德和美学两个不同体系,二者没有必然直接的联系,文学批评也不是道德评判,不能把作者的人格、人品如何作为判断文学作品优劣高下... "文如其人"作为我国传统的人文观,几乎成为一种被公认的文论规范和史学笔法。但人品和文品分属道德和美学两个不同体系,二者没有必然直接的联系,文学批评也不是道德评判,不能把作者的人格、人品如何作为判断文学作品优劣高下的先决条件,更不能够在它们之间划等号,而应该回到文学本身,唯文本批评,真正地"为艺术而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品 文品 文如其人
下载PDF
“文人相悖”论探因
13
作者 方向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76-78,共3页
"文如其人"是中外文论中的一个传统命题。意指作家的人格修养、性格气质与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艺术风格的一致性。而纵观中西文学史,"文人相悖"的现象屡见不鲜。深究其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学创作的技巧性掩盖了作... "文如其人"是中外文论中的一个传统命题。意指作家的人格修养、性格气质与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艺术风格的一致性。而纵观中西文学史,"文人相悖"的现象屡见不鲜。深究其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学创作的技巧性掩盖了作家现实生活中的日常个性;一是人性的复杂性使其在作品中的表现亦真亦假,"人"、"文"难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如其人 文人相悖 技巧性 人性 复杂性
下载PDF
“为将之道”与“做人之本”——透析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素质教育内涵 被引量:1
14
作者 陆华 《高校教育管理》 2003年第3期20-23,共4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为将之道"所包含的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昭示着它们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做人之本"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故将素质教育寓于每一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不失为一种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为将之道" "做人之本" 素质教育
下载PDF
王船山“学以成人”的伦理意蕴——以《论语训义》之“子路问成人”为中心
15
作者 刘遥阳 王泽应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22-24,共3页
王夫之在《论语训义》之"子路问成人"篇章中,主要是对"学以成人"问题展开论述,其中折射出丰富的伦理意蕴,涉及"学以成人"可能性、可行性和指向性。探究王夫之"学以成人"的伦理意蕴,不仅可以深... 王夫之在《论语训义》之"子路问成人"篇章中,主要是对"学以成人"问题展开论述,其中折射出丰富的伦理意蕴,涉及"学以成人"可能性、可行性和指向性。探究王夫之"学以成人"的伦理意蕴,不仅可以深化对传统文化中"学以成人"问题的认识,而且对于理解王船山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学以成人 成人之道 人生理想
下载PDF
从芥川龙之介作品的登场人物看人性——以《杜子春》和《罗生门》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英 张军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13-115,共3页
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在其小说《杜子春》和《罗生门》中,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个充满着薄情寡义和自私利己的世界。以两个作品的主人公作为载体展现了作家对这个世界的人与事的看法以及其独到的人性哲学和佛教思想。
关键词 薄情寡义 自私利己 人性哲学 佛教思想
下载PDF
唐君毅的“成人之道”
17
作者 邵明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第11期21-28,共8页
唐君毅的"成人之道"是为现实生活中的人"立人极",使之在"执"与"破执"的交织互动中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趋向,成就其真实的生命存在。这一过程没有绝对必然的限制,蕴含着无限开放的可能性,既无需... 唐君毅的"成人之道"是为现实生活中的人"立人极",使之在"执"与"破执"的交织互动中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趋向,成就其真实的生命存在。这一过程没有绝对必然的限制,蕴含着无限开放的可能性,既无需神的安排或救赎,也无需世界的本原或实体这些似乎可以"决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原则或根据,更无需世俗权力的恩赐或命令,而只需在"学"与"习"的过程中给予启发、引导或垂范的"师",以使"我心"与"他心"在相互"成德"中成就一个"天德流行"的意义世界。这种儒家式"成人之道"的理念构成了唐君毅思想的本质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 成人之道 立人极 破执 成己 他心
下载PDF
从《关中诗》探讨潘岳“人文不一”问题
18
作者 崔瑞萍 《晋中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9-21,45,共4页
历代人们对潘岳评价不高主要是基于对其"人文不一"的不齿,但并非潘岳的所有作品均有此特点。本文以《关中诗》为例,通过分析作品推演原因:人品低下却有非"谄事"之作;《关中诗》真实反映了作者思想;潘岳之人品低下... 历代人们对潘岳评价不高主要是基于对其"人文不一"的不齿,但并非潘岳的所有作品均有此特点。本文以《关中诗》为例,通过分析作品推演原因:人品低下却有非"谄事"之作;《关中诗》真实反映了作者思想;潘岳之人品低下在当时应如何理解;"人文不一"在潘岳的咏物和非咏物之作中应区别分析,进而得出对潘岳需要重新认识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岳 《关中诗》 人品 中国 文学评论
下载PDF
君子三乐:孟子“教育”意蕴之体认
19
作者 陈阳 《教育文化论坛》 2020年第5期120-124,共5页
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是出于对君子之意的理性认识,即知天性、穷理、明德。具体说来,知天性在于能够按照天性说话做事;穷理就是在格物致知中通晓事物之理;明德是去除遮蔽,将德性重新照亮。“三乐”可以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 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是出于对君子之意的理性认识,即知天性、穷理、明德。具体说来,知天性在于能够按照天性说话做事;穷理就是在格物致知中通晓事物之理;明德是去除遮蔽,将德性重新照亮。“三乐”可以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层次,分别对应:做人之乐,做人是跟人学做人,终究是跟天学做人,在于修身安心;事亲之乐,是知道人在人世间是从哪里来的,要能教化亲人知礼,从而能保证秩序和人情的“和睦”;教育之乐,是将对父母兄弟之情与义推及天下英才,即亲民。知道这样的道理,将这样的道理说出来,做出来,就是教育,也就是最高尚的快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子三乐 君子 做人之乐 事亲之乐 教育之乐
下载PDF
为人与为学:《论语》“学而第一”的人生哲学论析
20
作者 王天桥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1期7-12,共6页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为人与为学作为《论语》的人生哲学主旨,不仅成为认知《论语》人生哲学的基本依赖,而且成为理解《论语》人生哲学特点的基本路径,更是评价《论语》人生哲学的基本方法。《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为人与为学作为《论语》的人生哲学主旨,不仅成为认知《论语》人生哲学的基本依赖,而且成为理解《论语》人生哲学特点的基本路径,更是评价《论语》人生哲学的基本方法。《论语》"学而第一"中关于为学与人生的论述,既包含了人生目的、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内容,也揭示了实现理想人生和升华生命的生活智慧。分析和论述《论语》的人生哲学,对激发人生动力、实现人生理想、丰富人生体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学而第一 为人之道 为学之道 人生哲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