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建立德树人的系统化落实机制 被引量:63
1
作者 冯建军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18,46,共12页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明确"落实什么"和"如何落实",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立德树人以德为引领,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五育并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机制。落实立德树人,首先从...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明确"落实什么"和"如何落实",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立德树人以德为引领,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五育并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机制。落实立德树人,首先从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开始,构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其次聚焦学校教育系统,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的育人机制,聚焦学校工作,构建学校各要素整合的育人机制,实现学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最后落实于学科教育,贯穿在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之中,构建学科育人的整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落实机制
下载PDF
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医科人才体系的思考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旭 崔轶凡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年第1期150-152,共3页
通过分析"新医科"发展趋势以及目前我国医疗供给侧改革的内在需求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提出立德树人、以智启人、以体育人、以美成人、以劳塑人是"新医科"对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在此要求之下,医学高... 通过分析"新医科"发展趋势以及目前我国医疗供给侧改革的内在需求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提出立德树人、以智启人、以体育人、以美成人、以劳塑人是"新医科"对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在此要求之下,医学高等院校应适应全民健康的目标和社会保健服务的需求,坚持本科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理念,加强大健康教育与全面素质教育,着力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新医科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新医科 人才培养
下载PDF
马克思“美的规律”思想与审美本质 被引量:7
3
作者 尤西林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14,共10页
21世纪汉语美学主流基本已否弃了审美本质论。马克思"美的规律"思想也不再享有经典根据地位。但对实践美学的反思批判恰恰深化了马克思"美的规律"思想与审美本质论的问题意识,回应这些问题成为深入诠释马克思美学... 21世纪汉语美学主流基本已否弃了审美本质论。马克思"美的规律"思想也不再享有经典根据地位。但对实践美学的反思批判恰恰深化了马克思"美的规律"思想与审美本质论的问题意识,回应这些问题成为深入诠释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动力。"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与"人的本质"三位一体结构及其超越性,所展示的不仅是有解释力的审美本质及其贯通的新实践美学系统,而且提供了抗衡现代虚无主义的真善美精神视野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的规律” 审美本质 自由劳动 人的本质 新实践美学
下载PDF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话语体系刍论 被引量:7
4
作者 张海波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30-35,共6页
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话语体系的变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对我国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继承、丰... 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话语体系的变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对我国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这一教育话语才能具有对教育现实的解释力与实践力,才能真正拥有指导教育改革发展的“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发展 话语体系 德智体美劳
下载PDF
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构建六大育人平台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凡瑀 陈桂刚 +1 位作者 姜立国 吴伟利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7期6-7,共2页
文章围绕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研究目标,提出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层骨干队伍建设、校... 文章围绕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研究目标,提出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层骨干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六大平台的重要观点,探索六大平台发挥育人作用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大会 立德树人 德智体美劳 育人平台
下载PDF
高学历能消除劳动力市场上的容貌歧视吗?——来自财经类硕士毕业生的经验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谭远发 刘昌宇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34,共17页
容貌歧视是劳动力市场上存在已久的隐性就业歧视行为,因难以精确衡量而往往被忽视。当前“颜值”二字在网络和生活中高频出现,备受社会关注。因为颜值不仅影响求职者的就业机会,还与工资水平和职业发展息息相关。文章基于西南财经大学2... 容貌歧视是劳动力市场上存在已久的隐性就业歧视行为,因难以精确衡量而往往被忽视。当前“颜值”二字在网络和生活中高频出现,备受社会关注。因为颜值不仅影响求职者的就业机会,还与工资水平和职业发展息息相关。文章基于西南财经大学2016届和2017届硕士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数据,从容貌歧视、能力信号和行业选择视角出发,以他评颜值作为自评颜值的工具变量,运用工具变量法和分位数回归分解法考察颜值对财经类硕士毕业生起薪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高学历能否消除劳动力市场上的容貌歧视问题。主要发现有:财经类硕士毕业生的颜值确实影响起薪,存在“美貌溢价”,但无“丑陋罚金”;“美貌溢价”不是来源于能力信号,颜值和研究生在校能力培养无关;颜值显著影响行业进入,美貌者更容易进入以金融为代表的高收入服务业,因而获得了“美貌溢价”;分位数回归分解结果进而显示财经类硕士毕业生的容貌歧视效应随着起薪分位数升高而降低,这说明提高学历水平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容貌歧视。总之,颜值诚可贵,能力仍重要,广大研究生应当理性看脸,内外兼修;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与市场体系相符合的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值 美貌溢价 丑陋罚金 容貌歧视 劳动力市场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三重维度下的高校劳动教育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姜威 方宁 《教师教育学报》 2021年第6期53-59,共7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高校劳动教育由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缺位,使其在劳动认识、劳动实践、劳动体验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从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高校劳动教育由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缺位,使其在劳动认识、劳动实践、劳动体验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从真、善、美三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进行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合感受性解读,进而提出劳动价值、劳动选择、劳动主体三种教育,对于有效开展高校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劳动教育
下载PDF
相貌与女性劳动参与决策——来自CLDS数据的证据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楠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11,共9页
本文利用2016年CLDS数据,从经验数据中分离劳动力市场上相貌带来的"主妇化"效应和"美貌溢价"效应,解释貌美者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的原因。尽管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美貌溢价"或"相貌歧视",但貌美... 本文利用2016年CLDS数据,从经验数据中分离劳动力市场上相貌带来的"主妇化"效应和"美貌溢价"效应,解释貌美者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的原因。尽管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美貌溢价"或"相貌歧视",但貌美并没有对女性的劳动参与决策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反而呈现越是貌美者,劳动参与概率越低;以劳动参与时间替代劳动参与决策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对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女性个体来说,其劳动参与决策存在显著的低学历"主妇化"效应。虽然貌美者的劳动参与概率显著低于非貌美者,但这种低劳动参与概率仅出现在体制外单位。本文揭示相貌引致的"美貌溢价"和"主妇化"效应对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产生的影响及背后的机制,为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现象提供一个新的补充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貌 主妇化 美貌溢价 劳动参与决策
下载PDF
高职院校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常涛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1期254-256,共3页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越来越高,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及作用,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
下载PDF
中华史前时代人体美的起源 被引量:4
10
作者 方英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76-80,159,共6页
中华史前时代人体美的起源是人类实践和社会文化积淀的产物。在人体美的起源中,如果说劳动创造了人的"自然形态",也就是他有别于动物躯体的肉体形象,那么性选择则在人们对人体美的发现过程中起着杠杆作用。而人体裸像是中华... 中华史前时代人体美的起源是人类实践和社会文化积淀的产物。在人体美的起源中,如果说劳动创造了人的"自然形态",也就是他有别于动物躯体的肉体形象,那么性选择则在人们对人体美的发现过程中起着杠杆作用。而人体裸像是中华史前时代人体美意识逐渐萌芽的艺术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美 劳动 性选择 人体裸像 起源
下载PDF
毛泽东教育思想对当代青少年“筑基”工程的启示——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青年工作的视角
11
作者 顾华详 顾红霞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24年第2期143-156,共14页
毛泽东毕生高度重视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少年,特别是其教育思想在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中仍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教育思想启示我们,应深刻认识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战略先导和支撑引领作用,坚持掌... 毛泽东毕生高度重视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少年,特别是其教育思想在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中仍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教育思想启示我们,应深刻认识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战略先导和支撑引领作用,坚持掌握思想教育,明确“筑基”工程的战略方位,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聚焦“又红又专”的目标要求,树牢青少年“筑基”工程的使命意识,切实引领青少年崇德向善,赓续和弘扬爱党爱国光荣传统;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优化立德树人的有效措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聚焦青少年工作的战略性任务特点,着眼于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建强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的教师队伍,确保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握思想教育 又红又专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原文传递
“介入”与“承继”:论李佩甫的劳动叙事
12
作者 王华伟 魏梦哲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41-48,共8页
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书写劳动和劳动者已成为当今作家无法绕开的话题和必须直面的现实。在李佩甫的乡土小说中,劳动一直占据重要的叙事场域,成为作家想象和书写中原大地变迁和发展的介入方式与创作逻辑。李佩甫用一部部厚重的乡土小说... 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书写劳动和劳动者已成为当今作家无法绕开的话题和必须直面的现实。在李佩甫的乡土小说中,劳动一直占据重要的叙事场域,成为作家想象和书写中原大地变迁和发展的介入方式与创作逻辑。李佩甫用一部部厚重的乡土小说绘就出平原乡村的劳动全景图与劳动者画像集,显露出一种弥合劳动裂痕与重塑劳动精神的叙事心态与审美偏好,并在悄无声息中讲述劳动复魅的场景与故事,也在不知不觉中承继劳动光荣的初心与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 劳动叙事 劳动美 李佩甫 生态
下载PDF
满族说部《乌布西奔妈妈》的美学研究价值浅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黛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88-90,共3页
《乌布西奔妈妈》是一部由远古东海女真人创作,并由世代满族女真后人传承至今的萨满英雄史诗。本文从其审美典型的塑造等方面,探讨史诗所体现的原始渔猎民族审美观和"仁善即美"的美学观念,进而探讨美的起源和本质等问题,浅析... 《乌布西奔妈妈》是一部由远古东海女真人创作,并由世代满族女真后人传承至今的萨满英雄史诗。本文从其审美典型的塑造等方面,探讨史诗所体现的原始渔猎民族审美观和"仁善即美"的美学观念,进而探讨美的起源和本质等问题,浅析史诗所体现的美学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布西奔妈妈》 仁善即美 劳动实践 美学价值
下载PDF
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对于马克思美学观形成的意义
14
作者 邓三好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07年第2期26-28,共3页
异化劳动这种既肯定又否定人的本质的劳动与美的创造有密切的关系。它无疑能够并且正在创造美,同时,它对美的创造又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异化劳动对于美的创造的这两重意义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我们一定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忽视任何... 异化劳动这种既肯定又否定人的本质的劳动与美的创造有密切的关系。它无疑能够并且正在创造美,同时,它对美的创造又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异化劳动对于美的创造的这两重意义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我们一定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忽视任何一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与美 异化劳动 美的创造
下载PDF
从人的审美到审美的人——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一条思想线索 被引量:1
15
作者 季桂起 《德州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1-10,共10页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 ,有一条重要的线索 ,这就是人的劳动实践活动的审美意义和人的审美本质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按照马克思的观点 ,审美是人类劳动实践活动的本质属性 ,人的发展就是恢复劳动实践活动的这一属性 ,使人的审...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 ,有一条重要的线索 ,这就是人的劳动实践活动的审美意义和人的审美本质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按照马克思的观点 ,审美是人类劳动实践活动的本质属性 ,人的发展就是恢复劳动实践活动的这一属性 ,使人的审美素质和能力得到解放与发展。这一发展的途径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消灭阶级 ,消除“异化劳动” ,消除人的分工差别 ,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的这条思想线索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出发点。理清这样一条线索 ,对于完整而深入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以及从新的角度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实践活动 审美 异化劳动 科学社会主义 人的发展
下载PDF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姜雪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40-45,共6页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需要,是推动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坚持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规范和全面发展四个方面深化大学...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需要,是推动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坚持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规范和全面发展四个方面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突出价值观引领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五育并举”和“六个下功夫”,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如何理解“人还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美的规律”初探 被引量:1
17
作者 杜汉生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8-22,共5页
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论断是从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比较分析中得出的结论。作为属人的规律,它应从这一分析的六个方面的整体中去认识,而不能归结为某一方面。从其语义和语境来分析,它都应译为“人还按照美的规律建造”,而这样的翻... 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论断是从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比较分析中得出的结论。作为属人的规律,它应从这一分析的六个方面的整体中去认识,而不能归结为某一方面。从其语义和语境来分析,它都应译为“人还按照美的规律建造”,而这样的翻译将会使我们的认识得到新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美的规律 尺度 劳动
下载PDF
美的创造与休闲 被引量:1
18
作者 夏之放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19-25,1,共7页
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大都是在私有制社会异化劳动条件下通过相对自由的劳动创造的。理想的创造美的活动是能够实现自由生命的自由劳动。自由劳动需要在主体能够支配自身的自由时间中才能呈现。自由时间的运用是人类发展的必要基础。如今... 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大都是在私有制社会异化劳动条件下通过相对自由的劳动创造的。理想的创造美的活动是能够实现自由生命的自由劳动。自由劳动需要在主体能够支配自身的自由时间中才能呈现。自由时间的运用是人类发展的必要基础。如今,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休闲时代",在中国休闲时间也越来越多,全球性的休闲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健康的休闲活动是表现个性、得以享受到创造之愉快的活动,是使人性"走向自由"而"成为"人的途径,是美的创造的新空间。休闲时代必将迎来美的创造的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的创造 自由劳动 自由时间 休闲时代
下载PDF
生活创造了美刍论
19
作者 陈晓农 农庄女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57-59,共3页
感性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衍生出美的概念,美的概念是以研究人类审美经验为中心和出发点来研究美和审美艺术的科学观点,是研究人与现实世界(客体、人、事、物)的审美及其活动的。本文从人们感性"美"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和讨论... 感性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衍生出美的概念,美的概念是以研究人类审美经验为中心和出发点来研究美和审美艺术的科学观点,是研究人与现实世界(客体、人、事、物)的审美及其活动的。本文从人们感性"美"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和讨论,重点对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美 劳动 创造美 文化艺术
下载PDF
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体系对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7
20
作者 马香莲 余玲瑄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9期69-77,共9页
苏霍姆林斯基将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基本途径,并将开展创造性劳动、培育劳动情感以及在劳动过程中融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作为其劳动教育思想的精髓。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对我国在新时代切实推进劳动教育一体... 苏霍姆林斯基将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基本途径,并将开展创造性劳动、培育劳动情感以及在劳动过程中融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作为其劳动教育思想的精髓。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对我国在新时代切实推进劳动教育一体化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霍姆林斯基 劳动教育 劳动情感 创造性劳动 以劳树德 以劳增智 以劳育美 以劳强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