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铝土矿尾矿除钛和铁及其采用表面改性 被引量:15
1
作者 袁明亮 汪艳梅 胡岳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059-2064,共6页
采用铵化焙烧及机械力化学法对铝土矿进行尾矿除钛和铁及其表面化学改性。实验时样品中的铁与硫酸铵的摩尔比范围为1:0.5~1:4,除杂后样品采用X射线衍射与化学成分分析来表征。阐述了各参数对表面改性的影响,实验得到最佳改性条件... 采用铵化焙烧及机械力化学法对铝土矿进行尾矿除钛和铁及其表面化学改性。实验时样品中的铁与硫酸铵的摩尔比范围为1:0.5~1:4,除杂后样品采用X射线衍射与化学成分分析来表征。阐述了各参数对表面改性的影响,实验得到最佳改性条件为:磨矿浓度为30%,改性剂用量为3%,球料比为5,磨矿时间为8h,球磨机转速为500r/min。结果表明:铵化焙烧-酸洗法能有效脱除铝土矿矿中钛和铁杂质,而其它矿物成分的性质不发生改变;机械力化学法能使铵化焙烧除杂后的铝土矿尾矿起到良好的改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尾矿 焙烧 (NH4)2SO4 机械化学改性
下载PDF
孝义铝土矿煅烧及碎料的均化烧结利用 被引量:5
2
作者 张翼 许启明 刘百宽 《耐火材料》 EI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48-451,共4页
对山西孝义储量最多的Al_2O_3含量(w)分别为93%、75%和40%(按烧后组成计算,编号分别为铝93、铝75、铝40)的3种铝土矿块料进行初步的煅烧试验,以确定当地铝土矿适宜的煅烧温度;并重点对当地矿山废弃的粒度<10mm的铝75和铝40碎料的均... 对山西孝义储量最多的Al_2O_3含量(w)分别为93%、75%和40%(按烧后组成计算,编号分别为铝93、铝75、铝40)的3种铝土矿块料进行初步的煅烧试验,以确定当地铝土矿适宜的煅烧温度;并重点对当地矿山废弃的粒度<10mm的铝75和铝40碎料的均化烧结利用进行了研究。铝土矿块料的煅烧试验结果表明:铝40、铝75、铝93块料分别在1350℃、1620℃和1600℃保温3h煅烧可以得到性能相对较好的熟料。铝土矿碎料均化烧结利用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预先经600℃保温2h的铝75和铝40轻烧碎料,分别按M45、M60、M70三种牌号莫来石的理论Al_2O_3含量配比,并外加4%的SiO_2微粉,经150kN成型,在一定温度下煅烧后,可改性合成为M45、M60、M70矾土基莫来石,其适宜烧成温度分别是1500℃(M45)、1600℃(M60)和1650℃(M70);采用铝75和铝40碎料的轻烧料合成的莫来石性能比直接用生矿合成的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 煅烧 碎料 莫来石化 改性合成
下载PDF
铝土矿尾矿微晶玻璃研制 被引量:14
3
作者 杨会智 陈昌平 +2 位作者 孙洪巍 卢红霞 胡行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8-49,共2页
分析了铝土矿尾矿的化学组成,并以铝土矿尾矿为主要原料利用烧结法制备出了微晶玻璃。利用DSC、XRD及SEM等研究了铝土尾矿微晶玻璃的热学特性、相组成以及微观形貌。研究结果表明,1000℃烧结可获得主晶相为硅灰石、晶粒呈针状物、性能... 分析了铝土矿尾矿的化学组成,并以铝土矿尾矿为主要原料利用烧结法制备出了微晶玻璃。利用DSC、XRD及SEM等研究了铝土尾矿微晶玻璃的热学特性、相组成以及微观形貌。研究结果表明,1000℃烧结可获得主晶相为硅灰石、晶粒呈针状物、性能良好的微晶玻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 尾矿 微晶玻璃 烧结法
下载PDF
铝土矿尾矿除杂及合成刚玉-莫来石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申献江 马冬阳 +1 位作者 张梅 郭敏 《耐火材料》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56-259,共4页
为了开发铝土矿尾矿利用的新途径,采用低钙烧结法对铝土矿尾矿进行除杂处理,然后制备刚玉-莫来石耐火材料,主要研究了铝土矿尾矿-氢氧化钠-碳酸钙混合料的钙比(n(CaO)/[n(SiO_2)+n(TiO_2)])、碱比([n(Na_2O)+n(K_2O)]/[n(Al2O3)+n(SiO_2... 为了开发铝土矿尾矿利用的新途径,采用低钙烧结法对铝土矿尾矿进行除杂处理,然后制备刚玉-莫来石耐火材料,主要研究了铝土矿尾矿-氢氧化钠-碳酸钙混合料的钙比(n(CaO)/[n(SiO_2)+n(TiO_2)])、碱比([n(Na_2O)+n(K_2O)]/[n(Al2O3)+n(SiO_2)+n(Fe_2O_3)])和煅烧温度(950~1 250℃)对杂质去除效果的影响,以及在用除杂后的铝土矿尾矿合成刚玉-莫来石材料时合成温度(1 300~1 500℃)对合成材料物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钙烧结法除杂的最佳条件是钙比、碱比均为1.0,在1 150℃保温2 h烧结;经最佳条件烧结后,熟料中Al_2O_3的溶出率为88.40%,SiO_2、Fe_2O_3、TiO_2的去除率分别为59.02%、98.65%、98.57%。2)以除杂后的铝土矿尾矿为原料合成刚玉-莫来石复相材料时,最佳合成温度为1 5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尾矿 除杂 脱硅 刚玉-莫来石
下载PDF
基于赤泥、铝土尾矿和污泥三大工业废物的陶粒制备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符勇 马喆 《能源与环保》 2017年第4期48-51,56,共5页
赤泥、铝土尾矿、污泥是焦作市的三大工业固体废物,废物堆放占用大量土地,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将赤泥、铝土尾矿和污泥三大工业废物按不同配比混合,加水搅拌后制成圆球,经过1 150℃焙烧,保温20 min后冷却,制备符合国家标准的烧胀陶粒,... 赤泥、铝土尾矿、污泥是焦作市的三大工业固体废物,废物堆放占用大量土地,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将赤泥、铝土尾矿和污泥三大工业废物按不同配比混合,加水搅拌后制成圆球,经过1 150℃焙烧,保温20 min后冷却,制备符合国家标准的烧胀陶粒,并选出制备陶粒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铝土尾矿掺量是影响陶粒性质的主要因素,掺量越高,陶粒的筒压强度就越高;加入适量的污泥能使陶粒的多孔结构更加显著,使陶粒更加质轻。当赤泥、铝土尾矿和污泥的配比为27.5%、52.5%、20%时,得到的陶粒筒压强度最高,为16.19 MPa,堆积密度为866.75 kg/m^3,吸水率为9.7%。当赤泥、铝土尾矿和污泥的配比为52.5%、27.5%、20%时,陶粒的筒压强度为11.09 MPa,堆积密度为694 kg/m^3,吸水率为7.3%。以赤泥、铝土尾矿、污泥三大工业固体废物为原料制备陶粒,为工业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铝土尾矿 污泥 工业废物 陶粒
下载PDF
复杂铝土矿浮选尾矿机械力化学表面改性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袁明亮 李俊 胡岳华 《矿产综合利用》 CAS 2005年第2期3-7,共5页
利用机械力化学改性方法对复杂铝土矿尾矿进行了表面化学改性的研究。结果发现,机械力化学作用能够促进尾矿改性的进行,达到改性目的。并利用活化指数、沉降高度和接触角预先评价了改性效果,同时考察了磨矿浓度、偶联剂用量、球料比、... 利用机械力化学改性方法对复杂铝土矿尾矿进行了表面化学改性的研究。结果发现,机械力化学作用能够促进尾矿改性的进行,达到改性目的。并利用活化指数、沉降高度和接触角预先评价了改性效果,同时考察了磨矿浓度、偶联剂用量、球料比、改性时间、磨机转速等因素对改性效果的影响。经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尾矿和钛酸酯的结合主要有共价键结合和氢键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力化学改性 铝土矿尾矿 改性机理 钛酸酯
下载PDF
铝矾土尾矿基陶瓷透水砖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邢益强 吴晓鹏 +6 位作者 潘孟博 詹学武 王斌 杜浩然 戚文豪 赵飞 马成良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6-54,共9页
利用尾矿和工业固废采用“两步煅烧法”制备生态陶瓷透水砖。结果表明:以铝矾土尾矿为主要原料,破碎球磨后造粒并煅烧制备高强骨料,加入适量高温粘结剂。在铝矾土尾矿为85 wt%、花岗岩废料8 wt%、氟化钙污泥3 wt%、成型压力10 MPa、烧... 利用尾矿和工业固废采用“两步煅烧法”制备生态陶瓷透水砖。结果表明:以铝矾土尾矿为主要原料,破碎球磨后造粒并煅烧制备高强骨料,加入适量高温粘结剂。在铝矾土尾矿为85 wt%、花岗岩废料8 wt%、氟化钙污泥3 wt%、成型压力10 MPa、烧成温度1140℃、保温时间2 h条件下制备透水砖。其体积密度为1.95 g/cm^(3)、吸水率14.30%、透水系数13.2×10^(-2) cm/s、抗压强度40.4 MPa。符合JC/T945-2005行业标准,可作为“海绵城市”路面铺装材料,为尾矿和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矾土尾矿 陶瓷透水砖 抗压强度 透水系数
下载PDF
铝土矿尾矿合成莫来石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东方 刘文凯 +3 位作者 薛宝达 张志浩 黄亮亮 马向东 《矿业科学学报》 2016年第3期256-260,共5页
为使铝土矿尾矿得以高效利用,本研究以铝土矿尾矿为原料制备试样,将其置于钼丝炉中,分别在1 550℃、1 650℃保温4 h合成莫来石。采用XRD、SEM和EDS等手段对不同温度下烧后试样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表征;并借助TOPAS软件进行XRD全谱... 为使铝土矿尾矿得以高效利用,本研究以铝土矿尾矿为原料制备试样,将其置于钼丝炉中,分别在1 550℃、1 650℃保温4 h合成莫来石。采用XRD、SEM和EDS等手段对不同温度下烧后试样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表征;并借助TOPAS软件进行XRD全谱拟合无标样定量分析,确定莫来石的生成量。结果表明:利用铝土矿尾矿合成莫来石的纯度较高,晶粒发育良好,呈长柱状,互相交错。随着温度升高,莫来石生晶体轮廓更加清晰,其合成量略有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尾矿 莫来石 长柱状 定量分析
下载PDF
焙烧对铝土矿尾矿相转变,失重率及平均粒径与比表面积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马冬阳 张梅 郭敏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153-2157,共5页
本文对铝土矿尾矿以不同温度进行焙烧,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差热-热重分析、平均粒径与比表面积分析等分析手段详细表征了焙烧温度对铝土矿尾矿主要矿物的矿相转变,尾矿的失重率及平均粒径与比表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尾矿中的一水硬铝石... 本文对铝土矿尾矿以不同温度进行焙烧,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差热-热重分析、平均粒径与比表面积分析等分析手段详细表征了焙烧温度对铝土矿尾矿主要矿物的矿相转变,尾矿的失重率及平均粒径与比表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尾矿中的一水硬铝石及高岭石在600℃以前完全分解,分别转化为刚玉相及偏高岭石相;伊利石在500℃以上开始脱水生成脱水伊利石相;石英相、赤铁矿相与锐钛矿相基本无明显变化;由于一水硬铝石及高岭石在400~600℃之间完全脱除结构水,尾矿在此温度区间剧烈失重8.4%左右;随焙烧温度的提高,铝硅酸盐矿物逐步脱水分解导致尾矿的平均粒逐渐减小,比表面积逐步增大;但高于800℃以上,在脱水伊利石相与赤铁矿相接触面处,由于K2O-SiO2-Al2O3-Fe2O3四元系低熔点化合物的生成,尾矿颗粒产生粘结,导致尾矿的平均粒径转而上升,比表面积转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尾矿 焙烧 矿相转变 失重率 平均粒径与比表面积
下载PDF
铝土矿选尾矿制备低密高强陶粒支撑剂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马俊伟 吴国亮 张建强 《轻金属》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11,共4页
首次以铝土矿选尾矿为主要原料,制备低密高强陶粒支撑剂。主要研究了原料预烧、铁含量、烧成温度、烧成时间、添加剂用量等对支撑剂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铝土矿选尾矿制备的陶粒支撑剂,20~40目产品(0.425-0.850 nun)体积密度为... 首次以铝土矿选尾矿为主要原料,制备低密高强陶粒支撑剂。主要研究了原料预烧、铁含量、烧成温度、烧成时间、添加剂用量等对支撑剂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铝土矿选尾矿制备的陶粒支撑剂,20~40目产品(0.425-0.850 nun)体积密度为1.57 g/cm^3,视密度为2.83 g/cm^3,52 MPa的闭合压力下破碎率为3.67%,各项指标满足SY/T5108-2014低密高强陶粒支撑剂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选尾矿 低密高强 陶粒支撑剂 破碎率
下载PDF
铝尾矿制备发泡陶瓷组成设计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吴浩 周明凯 +1 位作者 王怀德 葛雪祥 《新型建筑材料》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49-154,共6页
以铝矾土尾矿、低品位长石为主要原料,添加轻烧镁粉、SiC微粉分别作为稳泡剂及高温发泡剂制备微孔发泡陶瓷,研究了原材料的组成、SiC掺量以及保温时间、粉磨时间等工艺参数对发泡陶瓷的体积密度、抗压强度、平均孔径及孔径分布等性能的... 以铝矾土尾矿、低品位长石为主要原料,添加轻烧镁粉、SiC微粉分别作为稳泡剂及高温发泡剂制备微孔发泡陶瓷,研究了原材料的组成、SiC掺量以及保温时间、粉磨时间等工艺参数对发泡陶瓷的体积密度、抗压强度、平均孔径及孔径分布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18%铝尾矿、76.5%低品位长石、5.5%轻烧镁粉,外掺0.4%SiC为发泡剂,球磨3 h后在80 min的保温时间下可制备体积密度为0.407 g/cm3,且孔结构良好的发泡陶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泡陶瓷 铝尾矿 组成优化 孔结构
下载PDF
微细粒级浮选铝土矿尾矿颗粒聚集沉降行为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丛日鹏 仝克闻 +1 位作者 曾建红 全源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8-71,共4页
对影响微细粒级铝土矿尾矿颗粒聚集沉降行为的因素进行了试验分析。研究发现:无机凝聚剂和高分子有机絮凝剂复配使用,聚合氯化铝用量0.1 mol/L,分子质量1 800万的含羧基官能团(—COOH)有机絮凝剂分两次添加,每次用量15 g/t,初始搅拌强度... 对影响微细粒级铝土矿尾矿颗粒聚集沉降行为的因素进行了试验分析。研究发现:无机凝聚剂和高分子有机絮凝剂复配使用,聚合氯化铝用量0.1 mol/L,分子质量1 800万的含羧基官能团(—COOH)有机絮凝剂分两次添加,每次用量15 g/t,初始搅拌强度500 r/min,搅拌强度梯度递减条件下,铝土矿尾矿颗粒的聚集沉降行为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尾矿 微细颗粒 重力沉降 聚集行为
下载PDF
铝矾土尾矿烧结透水砖的性能调控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志新 马先伟 +5 位作者 牛季收 赵亮 卢阳 费一航 曹济臣 李学国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60-65,共6页
为了实现铝矾土尾矿资源化利用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分别以铝矾土尾矿为胶结料和粗矿物颗粒为骨料,制备烧结透水砖。在前期烧成工艺的基础上,研究了骨料高温稳定性和骨浆比对透水砖抗压强度、透水系数、保水性和吸水率的影响及铝矾土尾... 为了实现铝矾土尾矿资源化利用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分别以铝矾土尾矿为胶结料和粗矿物颗粒为骨料,制备烧结透水砖。在前期烧成工艺的基础上,研究了骨料高温稳定性和骨浆比对透水砖抗压强度、透水系数、保水性和吸水率的影响及铝矾土尾矿放射性。结果表明:耐高温颗粒能保证透水砖的高温尺寸稳定性;合适的骨浆比是协调强度与透水性、保水率及吸水率的关键因素;当采用耐高温颗粒做骨料和骨浆比为2时,在950℃可以制备出强度和透水率均符合要求的烧结透水砖,实现了铝矾土尾矿的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矾土尾矿 放射性 骨料种类 骨浆比 烧结透水砖
下载PDF
铝土矿尾矿直接烧成制备陶瓷材料及其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翱 闵鑫 +2 位作者 王淇 房明浩 陈新义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2年第4期121-127,共7页
为实现铝土矿尾矿的资源化利用,以铝土矿尾矿为原料,通过直接烧成工艺制备得到刚玉-莫来石基陶瓷材料。该试验主要研究了铝土矿尾矿高温烧成过程中的物相转变行为与形貌变化规律,以及烧成温度对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烧成... 为实现铝土矿尾矿的资源化利用,以铝土矿尾矿为原料,通过直接烧成工艺制备得到刚玉-莫来石基陶瓷材料。该试验主要研究了铝土矿尾矿高温烧成过程中的物相转变行为与形貌变化规律,以及烧成温度对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烧成温度的升高,样品的物相组成由一水硬铝石、高岭石和伊利石最终转变为刚玉和莫来石等,样品的形貌越来越致密直到形成大量玻璃相,样品的体积密度和抗压强度先变大后减小,当烧成温度为1100℃时,样品的抗压强度达到最高值225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尾矿 物相转变 陶瓷 体积密度 抗压强度
下载PDF
铝土矿选尾矿制备烧结砖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谢武明 楼匡宇 +1 位作者 张文治 乔庆霞 《新型建筑材料》 2013年第7期43-45,共3页
综合分析尾矿利用的最新成果,分析了铝土矿选尾矿的成分特点,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烧结砖的原料配比:铝土矿选尾矿84%、粉煤灰10%、污泥6%。在此配比下,按水固比0.24、烧成温度1100℃、保温时间60 min,制得烧结砖的性能均符合GB5101—2... 综合分析尾矿利用的最新成果,分析了铝土矿选尾矿的成分特点,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烧结砖的原料配比:铝土矿选尾矿84%、粉煤灰10%、污泥6%。在此配比下,按水固比0.24、烧成温度1100℃、保温时间60 min,制得烧结砖的性能均符合GB5101—2003《烧结普通砖》中MU20级的要求,该"全废渣"制备烧结砖的方法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选尾矿 粉煤灰 污水污泥 烧结砖
下载PDF
石灰石对尾矿/矿渣复合碱激发胶凝材料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5
16
作者 叶家元 张文生 史迪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0-267,共8页
研究了石灰石粉对碱激发胶凝材料强度的影响,并分析了掺石灰石粉前后其水化产物、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石灰石粉对强度有显著影响,但对早期(3 d)和后期(28 d)强度的影响有很大区别;当石灰石粉掺量不超过15%时,3 d强度并没有明显下... 研究了石灰石粉对碱激发胶凝材料强度的影响,并分析了掺石灰石粉前后其水化产物、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石灰石粉对强度有显著影响,但对早期(3 d)和后期(28 d)强度的影响有很大区别;当石灰石粉掺量不超过15%时,3 d强度并没有明显下降,但继续增加至25%会导致微米级大孔及石灰石粉/凝胶界面弱化区增多,进而引起强度显著下降;与3 d强度变化规律不同,28 d强度随着石灰石粉掺量的增加而不断降低;掺石灰石粉并不会导致新物相出现,且掺入的石灰石粉以几乎等量的方解石形式存在;石灰石粉掺量不高于15%的3 d试样表现出更低的孔隙率,而经历28 d的长时间碱激发反应后,掺与不掺石灰石粉的试样具有相当的孔隙率。石灰石粉在该胶凝材料中主要起物理作用(填充效应),其化学作用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激发胶凝材料 铝土矿选尾矿 矿渣 石灰石粉 强度 反应产物 微观结构
原文传递
铝土尾矿原位微生物选培及固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苏建 曹斐姝 +2 位作者 宋海农 欧孝夺 李小明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24-1234,共11页
目前微生物处理技术多采用外掺菌种的方式,尾矿库处理后将作为复垦用地,掺入外源菌种有可能对其生态环境造成物种入侵.为探究自然筛选分离培养原位菌株生长特性及固化效果,从铝土尾矿库中定向分离出一株产脲酶菌,并获得其生长曲线、适... 目前微生物处理技术多采用外掺菌种的方式,尾矿库处理后将作为复垦用地,掺入外源菌种有可能对其生态环境造成物种入侵.为探究自然筛选分离培养原位菌株生长特性及固化效果,从铝土尾矿库中定向分离出一株产脲酶菌,并获得其生长曲线、适宜温度、酸碱适应性、外加钙源及浓度等生长特性.之后分别对铝土尾粉砂及尾黏土掺入不同剂量该菌株菌液及相应反应胶凝液固化80h.试验表明,随菌液掺入量的增加,铝土尾矿土体压缩性逐步降低.当分别对1500g尾粉砂及尾黏土掺入80mL菌液及胶凝液后,其压缩系数av1-2较不掺入时分别降低了0.17MPa-1和0.10MPa-1,土体孔隙对微生物作用效果有较大影响;从微观结构上看,掺入产脲酶菌及胶凝液后尾粉砂及尾黏土试样孔隙面积分别减少了11.7%及6.2%,作用产物碳酸钙在尾粉砂中以填充颗粒孔隙为主,使孔隙等效粒径逐渐降低;对于碎屑状尾黏土,则以黏结作用为主,细小裂隙逐渐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尾矿 尾矿固化 原位微生物 产脲酶菌 生物诱导矿化 碳酸盐沉积 生物胶结
原文传递
铝土矿尾矿协同钒钛磁铁矿尾矿制备刚玉质复相陶瓷
18
作者 陈靖龙 郎增瑞 +5 位作者 杨帆 陈新义 闵鑫 房明浩 黄朝晖 黄妃慧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4年第2期99-105,共7页
以铝土矿尾矿和钒钛磁铁矿尾矿为原料,经混料、成型和高温烧成等工艺制备了刚玉质复相陶瓷,研究了钒钛磁铁矿尾矿添加量、烧成温度等因素对制得复相陶瓷材料的物相、显微形貌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铝土矿尾矿与钒钛磁铁矿... 以铝土矿尾矿和钒钛磁铁矿尾矿为原料,经混料、成型和高温烧成等工艺制备了刚玉质复相陶瓷,研究了钒钛磁铁矿尾矿添加量、烧成温度等因素对制得复相陶瓷材料的物相、显微形貌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铝土矿尾矿与钒钛磁铁矿尾矿质量比为9∶1时,在1100℃下保温3 h制得刚玉质复相陶瓷材料的性能最优,其体积密度为2.71 g/cm^(3),抗压强度为276.9 MPa,抗折强度为67.3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尾矿 钒钛磁铁矿尾矿 烧成温度 力学性能 刚玉质复相陶瓷
下载PDF
铝土矿选尾矿与废阴极炭共焙烧过程中氟迁移转化的影响因素
19
作者 江海灵 谢武明 +3 位作者 李瑜辉 卞求实 林晓燕 刘敬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1-351,共11页
为提升废阴极炭氟的稳定化水平,对铝土矿选尾矿的共焙烧体系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模拟计算,考察了焙烧温度、预处理和添加剂对氟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废阴极炭/尾矿质量比为1:4、焙烧温度为800℃、停留时间为1h的条件下,氟主要以CaF_... 为提升废阴极炭氟的稳定化水平,对铝土矿选尾矿的共焙烧体系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模拟计算,考察了焙烧温度、预处理和添加剂对氟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废阴极炭/尾矿质量比为1:4、焙烧温度为800℃、停留时间为1h的条件下,氟主要以CaF_(2)形式进入底渣,底渣中氟浸出浓度为22.96 mg·L^(-1),远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2007)规定的100 mg·L^(-1).Factsage7.1模拟结果显示,在SiO_(2)和Al2O_(3)存在下,Na_(3)AlF_(6)和NaF与含钙物质(如CaO)的反应优先于与H_(2)O(g)的反应,使氟分别转化为CaF_(2)和气态氟(如HF(g)),并生成了反应副产物NaAlSiO_(4).球磨预处理(时间为4 h)有效降低废阴极炭和尾矿的粒径,使得氟反应充分进行,氟浸出浓度降至19.61 mg·L^(-1).尾矿经700℃预先焙烧(时间为1h),尾矿中水合氧化物有效分解,使得在与废阴极炭共焙烧过程中产生的H_(2)O(g)含量下降,使氟气化率下降了7.30%,更多氟保留在底渣中,氟浸出浓度升至36.97 mg·L^(-1).在CaO和CaSO_(4)按质量分数10%添加的情况下,共焙烧体系的钙氟比提高,有利于CaF_(2)的生成,氟浸出浓度分别降至12.75 mg·L^(-1)和11.52 mg·L^(-1).另外,在Al_(2)(SO_(4))_(3)按质量分数10%添加的情况下,气态氟组分向单一的HF(g)转化,氟浸出浓度降低至22.01 mg·L^(-1).综合来看,选尾矿与废阴极炭的共焙烧有利于氟的稳定化,并同时形成NaAlSiO_(4)和Fe3O_(4),为废阴极炭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选尾矿 废阴极炭 焙烧 迁移转化 氟稳定化
原文传递
铝土尾矿泥浆逐级堆排沉积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欧孝夺 秦金喜 +2 位作者 罗炳雄 江杰 陆小金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5期14631-14639,共9页
通过量筒沉积试验分析不同浓度的尾矿泥浆沉积变化历程及泥水分离规律,并根据矿山实际生产情况开展逐级堆排沉积柱试验,获取尾矿泥浆沉积后不同深度处的物理参数,从而得到逐级堆排下泥浆沉积特性,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各参数之间的... 通过量筒沉积试验分析不同浓度的尾矿泥浆沉积变化历程及泥水分离规律,并根据矿山实际生产情况开展逐级堆排沉积柱试验,获取尾矿泥浆沉积后不同深度处的物理参数,从而得到逐级堆排下泥浆沉积特性,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各参数之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铝土尾矿泥浆沉积稳定后泥水分界面高度与泥浆含泥量密切相关,与泥浆浓度无关,推测矿山常用排放浓度30%的泥水分离比为1∶1.018;各堆排层间存在"锁水"现象,含水量、密度、孔隙比、渗透系数、压缩系数和体积压缩系数等物理参数沿深度方向上存在逐级分段、各级相互独立的特性;且各物理参数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其中含水量对其他物理参数的影响显著,含水量对密度、孔隙比、渗透系数、压缩系数的关联程度依次为0.945、0.952、0.856、0.8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尾矿 泥浆 沉积 堆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