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执行力的正当性基础及其制度展开 被引量:38
1
作者 黄忠顺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45,173,共16页
执行力的正当性基础有别于既判力,正当程序保障下的自我归责原则作为既判力的正当性基础,仅能成为赋予生效法律文书以执行力的不充分且不必要条件。已经正当程序保障的确定债权,因不存在再事争议的常规救济途径,具备赋予执行力的正当性... 执行力的正当性基础有别于既判力,正当程序保障下的自我归责原则作为既判力的正当性基础,仅能成为赋予生效法律文书以执行力的不充分且不必要条件。已经正当程序保障的确定债权,因不存在再事争议的常规救济途径,具备赋予执行力的正当性基础。虽未经正当程序保障但当事人对债权不存在实质性争议的推定债权,因债权成立且合法具有高度盖然性,在保留必要后置性程序保障的基础上,具备赋予其强制执行力的正当性基础。鉴于我国缺乏执行文与债务人异议之诉制度,执行力的赋予、消减及其与禁诉效力之间的关系均不能简单套用德日相关规定,而有必要予以深入检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力 执行名义 执行文 程序保障 执行力扩张
原文传递
另案处理结果对本案民事执行的效力及处置原则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卫平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47,共12页
另案处理结果包括法院的另案裁判、调解协议和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等,这种另案处理结果可能会涉及到正在进行的本案执行的执行标的之权属问题,因此,主张执行标的错误的案外人往往以另案处理结果为依据提起执行异议或案外人异议之诉... 另案处理结果包括法院的另案裁判、调解协议和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等,这种另案处理结果可能会涉及到正在进行的本案执行的执行标的之权属问题,因此,主张执行标的错误的案外人往往以另案处理结果为依据提起执行异议或案外人异议之诉以达到排除本案执行的目的。在法理上,另案处理结果对执行标的权属认定只能在争议当事人之间发生效力,不能约束本案执行法院的执行行为,不具有排除本案执行的法律效力。只有根据法律规定提起的本案执行异议或案外人异议之诉中,法院对执行异议理由的认可判决才具有排斥本案执行的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另案处理结果 执行根据 判决效力 案外人异议之诉 执行异议
原文传递
基层消防执法监督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郭玲玲 《山西建筑》 2012年第12期280-281,共2页
结合实际情况,从四方面入手总结了基层消防执法监督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措施,从而有效提高基层消防执法监督能力和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 基层 消防 执法监督 现状 对策
下载PDF
民事代位执行的依据探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武文浩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62-64,70,共4页
代位执行制度对于解决执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代位执行制度起步较晚,因此对于代位执行的依据至今还存在认识不清的状况,导致执行无力。出于合法性考虑,代位执行的依据无疑应当为法律规定的可以据以执行的生效法律文书。此外,不能... 代位执行制度对于解决执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代位执行制度起步较晚,因此对于代位执行的依据至今还存在认识不清的状况,导致执行无力。出于合法性考虑,代位执行的依据无疑应当为法律规定的可以据以执行的生效法律文书。此外,不能忽视第三人由于对被执行人财产的暂时性占有而产生的协助履行义务,这一义务决定了在代位执行中对第三人占有财产进行执行的合法性,同时也更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位执行 第三人 执行依据 协助执行
下载PDF
人民法院执行仲裁裁决的依据探讨——以某仲裁裁决执行问题为视角
5
作者 吴永科 杨荣斌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57-61,共5页
根据《仲裁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仲裁裁决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执行。但在仲裁裁决不明确时,法院的执行解释是否可以作为仲裁裁决的执行依据,我国法律尚未做出明确规定。分析实践中出现的仲裁裁决... 根据《仲裁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仲裁裁决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执行。但在仲裁裁决不明确时,法院的执行解释是否可以作为仲裁裁决的执行依据,我国法律尚未做出明确规定。分析实践中出现的仲裁裁决执行依据不明确引发执行争议的原因,可以发现执行解释不能作为仲裁裁决的执行依据。为进一步完善仲裁裁决执行依据,应当强化仲裁队伍建设,提升仲裁文书质量;建立裁执衔接机制,加强执行沟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仲裁执行依据;规范仲裁司法审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解释 仲裁裁决 执行依据 仲裁执行
下载PDF
论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文书的形式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军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6-29,共4页
依据现行立法,由法院作出的民事"执行依据"文书主要有民事判决书、民事裁定书、民事决定书、民事调解书和民事命令五种。在司法确认制度试点阶段,地方法院曾使用过判决书、支付令、决定书、调解书和确认意见书等多种文书形式... 依据现行立法,由法院作出的民事"执行依据"文书主要有民事判决书、民事裁定书、民事决定书、民事调解书和民事命令五种。在司法确认制度试点阶段,地方法院曾使用过判决书、支付令、决定书、调解书和确认意见书等多种文书形式。理论界主要有判决书说、裁定书说、决定书说、调解书说和确认书说五种。2013年1月生效的新《民事诉讼法》规定司法确认文书形式为裁定书,这一规定面临诸多种困境,建议将调解书作为司法确认文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确认 执行依据 裁定书 调解书
下载PDF
社区警务的理论基础与执行框架
7
作者 程煦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44-48,共5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区警务一直位居警务改革议程的首要位置。不同于以案件为导向的传统警务工作模式,社区警务将犯罪预防和社区参与作为核心内容。通过详细讨论支撑社区警务的三个重要理论:问题导向型警务、破窗理论、社会解组理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区警务一直位居警务改革议程的首要位置。不同于以案件为导向的传统警务工作模式,社区警务将犯罪预防和社区参与作为核心内容。通过详细讨论支撑社区警务的三个重要理论:问题导向型警务、破窗理论、社会解组理论,进而从主体、目的、策略、保障四个维度构建一个社区警务的执行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警务 理论基础 执行框架
原文传递
死缓限制减刑制度的适用逻辑与价值基础
8
作者 章程荃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91-96,共6页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于死刑制度的执行还存在不统一的问题,有必要从价值论视角对死刑使用逻辑进行再思考。死刑的价值基础在于公平价值和功利价值。适用死刑在规范阶层、必要性阶层、执行阶层应当符合相应的价值基础,同时价值基础应该...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于死刑制度的执行还存在不统一的问题,有必要从价值论视角对死刑使用逻辑进行再思考。死刑的价值基础在于公平价值和功利价值。适用死刑在规范阶层、必要性阶层、执行阶层应当符合相应的价值基础,同时价值基础应该从公平价值逐渐向功利价值倾斜。死缓限制减刑制度具有执行属性,体现在其于刑罚论中是一种刑罚执行制度,在死刑制度体系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在适用死刑时进行第四层判断,即以死缓考验期内犯罪分子人身危险性为标准进行是否适用限制减刑制度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缓限制减刑 价值基础 刑罚执行 死刑适用
下载PDF
涉案外人权益的民事强制执行制度研究——以《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涉案外人权益条款为中心 被引量:9
9
作者 黄忠顺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1-82,共22页
民事强制执行是国家公权力介入私人生活的场域,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受正当程序保障且对不利己财产权属外观的形成不具有可归责性的案外人不负有容忍强制执行之义务。涉案外人权益的民事强制执行制度应当避免误伤他人,以保障不特定... 民事强制执行是国家公权力介入私人生活的场域,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受正当程序保障且对不利己财产权属外观的形成不具有可归责性的案外人不负有容忍强制执行之义务。涉案外人权益的民事强制执行制度应当避免误伤他人,以保障不特定第三人的财产安全与生活安宁。基于此,涉案外人权益的民事强制执行制度设计应当遵循平等保护、及时救济、宽严相济等三项基本原理。《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涉案外人权益条款已经较好地贯彻了前述原理,但仍存在进一步修改及补充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括式执行 执行依据 程序保障 对物许可执行之诉 案外人异议之诉
原文传递
我国执行回转的制度反思与程序重构——兼评《强制执行法(草案)》第91至94条
10
作者 王次宝 陈晓红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5-53,103,共10页
在《民事强制执行法》进入单独立法倒计时之际,全面审视与反思执行回转制度正当其时。作为一项移植于苏联的特色制度,我国的执行回转具有减轻当事人诉累、快速恢复原状、兼顾效率与公平等多重价值,但同时也存在背离审执分离与处分原则... 在《民事强制执行法》进入单独立法倒计时之际,全面审视与反思执行回转制度正当其时。作为一项移植于苏联的特色制度,我国的执行回转具有减轻当事人诉累、快速恢复原状、兼顾效率与公平等多重价值,但同时也存在背离审执分离与处分原则、缺乏体系建构与程序衔接等诸多问题。执行回转不属于执行救济,也不应内嵌于执行程序之中,而应定性为一种“简略式审判程序”,参照非讼程序原理进行设计。新的执行回转制度应该以判决的形式判定是否回转及其具体内容,取消法院依职权启动的路径,严格限定当事人的范围,适当扩大回转标的的范围,有效细化具体程序规则,理顺与执行程序、另诉程序、破产程序、国家赔偿程序等周边程序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回转 执行依据 内嵌式执行救济 简略式审判程序 强制执行法
下载PDF
司法权运行机制改革评价研究——以民事审判中“用户体验”为视角 被引量:4
11
作者 蒋银华 肖芃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3期31-38,共8页
价值论、认识论和系统论等是司法改革评价的理论基础,文章以司法评价理论为基础,从主体评价视角出发,综合运用主观评价法、统计数据的客观评价法以及系统模型的综合评价法,通过选取司法改革评价指标中的评价司法规律标准和公众感受标准... 价值论、认识论和系统论等是司法改革评价的理论基础,文章以司法评价理论为基础,从主体评价视角出发,综合运用主观评价法、统计数据的客观评价法以及系统模型的综合评价法,通过选取司法改革评价指标中的评价司法规律标准和公众感受标准,以民事诉讼程序运用者的视角为例,对司法权运行机制进行评价分析。文章认为,应以高品质的司法产品回应用户的体验期待,寻找有效的交互技巧,设计更为开放的系统、更为公开的参与方式,使得利用者充分认识司法权运行机制的属性、规律,进而获得利用者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更应积极探索利用者对司法运行机制的公正、平等价值的根本需求,通过司法权运行机制自身改进,塑造使用者新的体验期待和体验感知,真正将"用户体验"纳入到法治、司法的轨道,实现对用户体验的创造性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改革评价 理论基础 功能方法 司法权运行 司法公信
下载PDF
执行和解担保制度之适用困境及其纾解
12
作者 张海燕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2023年第2期110-122,共13页
执行和解担保制度旨在担保被执行人履行执行和解协议进而终结执行程序。但实务中其经常与执行担保、债务加入相混淆,导致法院在能否裁定直接执行和解担保人财产以及能否追加和解担保人为被执行人问题上裁判不一。故有必要厘清执行和解... 执行和解担保制度旨在担保被执行人履行执行和解协议进而终结执行程序。但实务中其经常与执行担保、债务加入相混淆,导致法院在能否裁定直接执行和解担保人财产以及能否追加和解担保人为被执行人问题上裁判不一。故有必要厘清执行和解担保的制度内涵及其适用规则。执行和解担保协议多以条款形式内含于执行和解协议中,但两者在性质上是主从关系。内含担保的执行和解协议可分为“未作承诺型”和“已作承诺型”。于前者,执行和解协议未被履行时其仅具实体效力而不具程序效力,案件恢复执行后,法院不能执行和解担保人财产;理论上申请执行人可诉请和解担保人担责。于后者,执行和解协议未被履行且案件恢复执行后,法院可裁定直接执行和解担保人财产;此时执行依据竞合,可适用《民法典》混合担保责任承担规则,若原执行债权数额低于和解债权数额,应以前者为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和解担保 执行担保 债务加入 执行依据 执行和解协议
原文传递
审执分离背景下变通执行依据的合理性及其限度——以一起商品房买卖案例为切入点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娅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第1期15-21,共7页
在执行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变通执行依据的情形。变通执行依据是指在民事执行时,基于各种原因,尤其是执行案件的需要,对其所依据的生效裁判文书认定的事实、内容、结果等予以一定范围内的变通。包括采纳新的事实依据、扩展裁判文书... 在执行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变通执行依据的情形。变通执行依据是指在民事执行时,基于各种原因,尤其是执行案件的需要,对其所依据的生效裁判文书认定的事实、内容、结果等予以一定范围内的变通。包括采纳新的事实依据、扩展裁判文书的内容、变通执行三种形式。变通的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关联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对于变通执行依据制度的构建,则应置于新一轮审执分离的大背景之下,明确这一权限的行使部门,探索分段管理与垂直管理的基本构架,并不断优化相应变通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通执行依据 审执分离 司法改革
下载PDF
民事执行依据不明确的处理机制选择与完善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星 张宝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3-197,共5页
生效法律文书作为执行的依据,其所载明的执行事项必须明确。执行依据明确包括权利义务主体明确和给付内容明确两大内容。但是执行依据不明确在中国客观普遍存在,目前已有驳回执行申请人的申请、终结本案执行、裁判机关另行解释、另行取... 生效法律文书作为执行的依据,其所载明的执行事项必须明确。执行依据明确包括权利义务主体明确和给付内容明确两大内容。但是执行依据不明确在中国客观普遍存在,目前已有驳回执行申请人的申请、终结本案执行、裁判机关另行解释、另行取得执行依据、进行补充裁判、通过特殊途径查明生效法律文书的给付内容等处理方式,都不尽完善。在立案登记制背景下,对此不可不予立案,需建立执行依据不明确的分层救济机制,加强立案、审判、执行三个部门之间的沟通,推动审判思维和执行思维的融合以及有金钱赔偿的裁判备位思路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依据 给付内容 审执分离 执行解释 补充裁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