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ga-shoaling in carbonate platform of the Middle Triassic Leikoupo Formation,Sichuan Basin, 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13
1
作者 TAN XiuCheng LI Ling +4 位作者 LIU Hong CAO Jian WU XiaoQing ZHOU SuYan SHI XueWe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3期465-479,共15页
Shoaling is a common type of sedimentation in the evolution of carbonate platform,and commonly has poor continuity.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ly discovered and rare type of shoaling,i.e.,mega-shoaling in nearly basin sc... Shoaling is a common type of sedimentation in the evolution of carbonate platform,and commonly has poor continuity.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ly discovered and rare type of shoaling,i.e.,mega-shoaling in nearly basin scale,which is developed in the Middle Triassic Leikoupo Formation of the Sichuan Basin,southwest China.During the Leikoupo time,the studied Sichuan Basin experienced hot and dry climate conditions and developed a carbonate platform within a restricted epicontinental sea.In B sub-layer of the Lei-1-1 sub-member of the Leikoupo Formation a series of grainstones of shoal facies accumulated throughout almost the entire basin,thereby generating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basin-scale mega-shoaling.By detailed core examination and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of thin sections,it is shown that the lithology of this set of grainstones is dominated by doloarenite(calcarenite)followed by oolitic dolomite(limestone).In addition,it contains three types of sedimentary sequences characterized by upward-coarsening and upward-shallowing as the followings:restricted lagoon to platform interior beach;restricted lagoon to platform interior beach and to platform flat;and tidal flat to peritidal beach.Subsequently,a multicyclic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revealed that this set of grainstones can be well traced and compared horizontally,and is generally isochronous.In addition,a template for logging facies,established based on core calibrations and logging data,wa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235 wells in the basin.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shoal grainstones to be 10–40 m thick with a15×104km2continuous distribution area.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carbonate platform developed mega-shoals with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The genesis of such a mega-shoaling was investigated by focusing on various shoaling conditions,such as paleo-tectonics,paleo-geomorphology,paleo-climate,sea-level changes,and palaeo-hydrodynamics.A specific combination of independent geological factors creates beneficial geomorphologic conditions 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ate platform platform interior shoal grainstone basin-scale mega-shoaling Leikoupo Formation Middle Triassic Sichuan basin
原文传递
Basin-Scale Sand Deposition in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of the Sichuan Basin, Southwest China: Sedimentary Framework and Conceptual Model 被引量:10
2
作者 谭秀成 夏青松 +5 位作者 陈景山 李凌 刘宏 罗冰 夏吉文 杨家静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89-103,共15页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须家河) Formation in the Sichuan (四川) Basin, Southwest China is distinctive for the basin-scale sand deposition. This relatively rare sedimentary phenomenon has not been well interpre...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须家河) Formation in the Sichuan (四川) Basin, Southwest China is distinctive for the basin-scale sand deposition. This relatively rare sedimentary phenomenon has not been well interpreted. Here we addressed this issue by discussing sedimentary framework and conceptual model.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setting implied that the basin received transgression during the deposition. It had multiple provenance supplies and river networks, as being surrounded by old- lands in multiple directions including the north, east and south. Thus, the basin was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coastal and widely open and shallow lacustrine deposition during the Late Triassic Xujiahe period. This is similar to the modern well-known Poyang (鄱阳) Lake. Therefore, we investigated the framework and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Sichuan Basin during the Xujiahe period with an analogue to the Poyang Lak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deposi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ransgressive and regressive stages. The first, third and fifth mem- bers of the formation are in transgressive stage and the deposits are dominated by shore and shallow lacustrine mud. In contrast, the deposition is mainly of braided river channel sand deposits during the regressive stage, mainly including the second, fourth and sixth members of the formation. The sand deposited in almost the entire basin because of the lateral migration and forward moving of the cross networks of the braided rivers. The multiple alternations of short and rapid transgression and relatively long regression are beneficial to the basin-scale sand deposition. Thus, the main channel of the braided river and its extensional areas are favor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 This provide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reservoir evaluation and exploration.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also justify the relatively distinctive sedimentary phenomenon in the study area and may also have im- 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large-scale sand dep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sin-scale sand deposition coastal and widely open lake sedimentary framework sedimentary conceptual model channel of braided river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Sichuan basin.
原文传递
Erosions on the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Evidence from in-situ cosmogenic nuclides^(10)Be and^(26)Al in fluvial sediments
3
作者 ZHANG Xiaolong XU Sheng +3 位作者 CUI Lifeng ZHANG Maoliang ZHAO Zhiqi LIU Congqia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2期333-357,共25页
Investigating topographic and climatic controls on erosion at variable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is essential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topographic evolution of the orogen.In this work,we quantified millennial-sca... Investigating topographic and climatic controls on erosion at variable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is essential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topographic evolution of the orogen.In this work,we quantified millennial-scale erosion rates deduced from cosmogenic^(10)Be and^(26)Al concentrations in 15 fluvial sediments from the mainstream and major tributaries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draining the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TP).The measured ratios of^(26)Al/^(10)Be range from 6.33±0.29 to 8.96±0.37,suggesting steady-state erosion processes.The resulted erosion rates vary from 20.60±1.79 to 154.00±13.60 m Myr-1,being spatially low in the upstream areas of the Gyaca knickpoint and high in the downstream areas.By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rosion rate and topographic or climatic indices,we found that both topography and climate play significant roles in the erosion process for basins in the upstream areas of the Gyaca knickpoint.However,topography dominantly controls the erosion processes in the downstream areas of the Gyaca knickpoint,whereas variations in precipitation have only a second-order control.The marginal Himalayas and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YZRB)yielded significantly higher erosion rates than the central plateau,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landscape of the central plateau surface is remarkably stable and is being intensively consumed at its boundaries through river headward erosion.In addition,our^(10)Be erosion rates are comparable to present-day hydrologic erosion rates in most cases,suggesting either weak human activities or long-term steady-state erosion in thi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itu^(10)Be and^(26)Al ^(26)Al/^(10)Be ratio basin-scale erosion topographic and climatic control Yarlung Zangbo River southern Tibet
原文传递
基于DPSIR模型的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115
4
作者 李玉照 刘永 颜小品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71-981,共11页
鉴于对受损或处于人为干扰下的流域进行恢复与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对一般性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概念模型进行适当改进,并将改进模型应用到流域尺度的研究中。基于改进模型提出包含5类指标的流域生态... 鉴于对受损或处于人为干扰下的流域进行恢复与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对一般性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概念模型进行适当改进,并将改进模型应用到流域尺度的研究中。基于改进模型提出包含5类指标的流域生态安全指标体系,涵盖了生态安全灾变的整体情况。揭示了流域潜在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对流域生态安全造成"压力",引起流域生态、资源环境的"状态"改变,进而"影响"人类活动,最终促使一系列"响应"措施产生的完整因果链,从而为流域生态安全灾变的分析提供了完整的研究思路。以金沙江流域为例,在生态安全诊断的基础上,纳入流域社会经济活动因素,建立起一套评价金沙江流域生态安全的指标体系,涵盖了包括人均GDP及其年增长率、水土流失面积比例、森林覆盖率等在内的59个指标,验证了改进后的DPSIR模型在流域尺度生态安全评价中的适用性与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生态安全 评价 指标体系 DPSIR模型 金沙江流域
下载PDF
近十年鄱阳湖区极端干旱事件频发现象成因初析 被引量:22
5
作者 刘元波 赵晓松 吴桂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1-138,共8页
近10a来鄱阳湖区极端干旱事件频发,引起国内外媒体舆论的广泛关注。针对这一情况,运用流域降水、地表蒸散和出湖径流等数据,从流域水量收支平衡的角度,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导致鄱阳湖区极端干旱事件频发的原因。结果表明,近10a来鄱阳... 近10a来鄱阳湖区极端干旱事件频发,引起国内外媒体舆论的广泛关注。针对这一情况,运用流域降水、地表蒸散和出湖径流等数据,从流域水量收支平衡的角度,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导致鄱阳湖区极端干旱事件频发的原因。结果表明,近10a来鄱阳湖水文干旱起始日期提前,枯水期拉长。虽然干旱持续时间的长短呈现2~3a的波动,但在总体上呈现逐渐加长的趋势。从流域水分收支的角度来看,近10a来以水分亏缺为主,流域降水亏缺是基本的致旱因素,流域蒸散量增加则起到一定的增强作用,而出湖径流所起的作用比较复杂,在多数情况下其致旱的影响程度弱于流域降水作用。长江顶托作用强弱变化可以调节流域的水分收支平衡,强化或者减轻湖泊的干旱程度。2003、2004、2007、2008和2009年发生的极端干旱事件主要由流域水分收入项的大幅度减少所造成的,而长江水情变化在多数情况下加剧了流域水分收支的不平衡。这些研究结果明晰了鄱阳湖流域气象干旱与湖泊水文干旱之间的关系以及长江水情变化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为应对未来的干旱变化和制定合理的抗旱防旱对策与措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 鄱阳湖区 流域水循环 降水 蒸散 径流
原文传递
乙烯基酯玻璃鳞片涂料在烟囱钢内壁防腐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陈建兵 《电力建设》 2006年第7期54-58,共5页
某电厂2×600 MW超临界机组扩建工程烟囱钢内壁防腐材料选用乙烯酯玻璃鳞片涂料。该涂料是一种厚浆型、玻璃鳞片加强的乙烯基酯漆,特别适合电厂脱硫烟道、烟囱内壁的防腐蚀。使用该涂料防腐可减小安全风险、减少施工工期、质量有可... 某电厂2×600 MW超临界机组扩建工程烟囱钢内壁防腐材料选用乙烯酯玻璃鳞片涂料。该涂料是一种厚浆型、玻璃鳞片加强的乙烯基酯漆,特别适合电厂脱硫烟道、烟囱内壁的防腐蚀。使用该涂料防腐可减小安全风险、减少施工工期、质量有可靠保证、工艺性较好、节约防腐费用。在防腐施工时,应进行管理策划准备、施工机械及检测仪器准备、施工原材料准备、施工场地准备等。施工方案包括表面处理、过渡、表面喷砂处理、喷涂施工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囱钢内壁 乙烯基酯玻璃鳞片涂料 防腐
原文传递
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快速模拟与预警系统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永桂 张潇 张万顺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64-171,共8页
流域突发性水环境事故来势凶猛,极大地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急需能快速模拟不同区域不同物质条件下的水环境快速模拟系统,为水环境安全提供保障。该文针对突发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随机性特点,提出了流域水环境快速模拟系统构架,... 流域突发性水环境事故来势凶猛,极大地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急需能快速模拟不同区域不同物质条件下的水环境快速模拟系统,为水环境安全提供保障。该文针对突发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随机性特点,提出了流域水环境快速模拟系统构架,探讨了有资料地区和无资料地区的水环境快速模拟的关键技术问题。研发了1套适应于不同资料详实程度和不同污染物特点的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快速模拟与预警系统。该系统在长江三峡库区设想突发苯污染物泄露事故和新安江苯酚泄露事故中进行了应用。应用结果表明,该平台能自动识别突发事件的位置信息,根据数据库中关于突发事件所在区域的资料详实程度,启动资料详实或无资料地区的突发水污染事故的模拟,并根据模拟结果,评估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影响范围与程度,展示突发水污染事故后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污染团的演进规律,为突发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水环境 快速模拟 系统平台 突发水污染 水环境突发风险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几个大油田的形成与勘探 被引量:8
8
作者 安作相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2期97-102,共6页
根据对任丘、东辛、孤岛、北大港及曙光-欢喜岭大油田形成的分析,发现它们的主要烃源岩是沙三段,而排烃并发生二次运移时间在早第三纪末的前后,油田的形成、定型则在晚第三纪末至第四纪。沿渤海的4个大油田,由于断沟通,下第三系... 根据对任丘、东辛、孤岛、北大港及曙光-欢喜岭大油田形成的分析,发现它们的主要烃源岩是沙三段,而排烃并发生二次运移时间在早第三纪末的前后,油田的形成、定型则在晚第三纪末至第四纪。沿渤海的4个大油田,由于断沟通,下第三系中油气发生再次运移,进入上第三系中。原油也因降解而变重、变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第四纪 上第三系 形成 晚第三纪 勘探 下第三系 油田 二次运移 排烃
下载PDF
中国寒区水文学研究的新阶段——记我国杰出寒区水文学家叶柏生研究员的创新与贡献 被引量:7
9
作者 丁永建 刘时银 +6 位作者 刘凤景 杨大庆 张廷军 赵林 沈永平 阳坤 张世强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09-1022,共14页
我国杰出的寒区水文学家叶柏生研究员不幸因公殉职.选取了叶柏生研究员若干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与他人的合作研究成果,重点从冰川水文、冻土水文和区域水文变化三方面总结了其对寒区水文学发展所做的创新与贡献.文章列出了每项研究成果... 我国杰出的寒区水文学家叶柏生研究员不幸因公殉职.选取了叶柏生研究员若干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与他人的合作研究成果,重点从冰川水文、冻土水文和区域水文变化三方面总结了其对寒区水文学发展所做的创新与贡献.文章列出了每项研究成果的核心内容,并给予了简要评述.所选成果中,冰川水文方面研究涉及冰川对河川径流的调节作用、冰川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等;冻土水文研究着重介绍了多年冻土变化对流域径流过程及其变化影响方面的系统性成果;区域水文变化研究方面,选取了降水观测误差修正、气候变化对区域径流的影响等方面的创新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世界寒区水文学研究的地位,对认识寒区水文过程及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水文 冻土水文 区域水文变化 气候变化 创新与贡献 叶柏生研究员
下载PDF
流域过境水对流域水循环的影响——以太湖流域地表水平衡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海乐 黄心一 +1 位作者 杨爱辉 陈家宽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6-432,共7页
流域水循环是流域生态系统的核心,其中流域过境水是流域水循环的一个重要要素。通过对大量有关太湖流域水文资料的流域水平衡分析,初步探讨太湖流域过境水对流域水循环的影响。结果显示太湖流域是长江流域中受过境水强烈影响的一个子流... 流域水循环是流域生态系统的核心,其中流域过境水是流域水循环的一个重要要素。通过对大量有关太湖流域水文资料的流域水平衡分析,初步探讨太湖流域过境水对流域水循环的影响。结果显示太湖流域是长江流域中受过境水强烈影响的一个子流域。在太湖流域,流域过境水的引入扩大了流域水循环总的通量,影响了流域水循环的路径,改变了流域水循环水的配置格局。同时水循环作为流域内物质运输的介质,流域过境水的引入对太湖流域内物质的运输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影响了污染物的运输,增加了污染物在太湖当中的沉积与滞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水循环 流域过境水 太湖流域 水平衡
原文传递
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环流的三维海流诊断计算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袁耀初 廖光洪 王彰贵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4,共14页
基于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航次(4月22日至5月24日)获得的水文资料和NCEP提供的风场资料,采用三维海流诊断模式计算南海环流,结合同时期高度计资料T/P推得的水位高度距平分布,获得了一致的南海环流的流态,主要环流特性概括如下... 基于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航次(4月22日至5月24日)获得的水文资料和NCEP提供的风场资料,采用三维海流诊断模式计算南海环流,结合同时期高度计资料T/P推得的水位高度距平分布,获得了一致的南海环流的流态,主要环流特性概括如下:(1)黑潮入侵南海较弱,黑潮的大部分绕过吕宋海峡作反气旋弯曲,向东北方向流向台湾以东,但小部分在300m以浅向西入侵,并局限于中国大陆以南较狭窄的陆架坡内,不扩展到所有的西边界,这与Qu的观点一致.(2)南海北部环流,在300m以浅主要由海盆尺度的气旋环流支配,它以两个气旋式涡C1与C2为核心组成.在300m以深,南海北部环流被反气旋环流以暖涡W4为核心分离成两个尺度不大、分别以气旋涡C2和C3为核心的环流.冬季时海盆尺度气旋式环流的范围比4~5月大得多.(3)南海中部环流,主要由海盆尺度的反气旋环流支配.在300m以浅海盆尺度的反气旋式环流分别以暖涡W1,W2和W3为核心组成.在反气旋式涡W1东南存在一个以C1为核心气旋式环流.但在300m以深,海盆尺度的反气旋环流分别以暖涡W1,W2和W4为核心组成,并向北扩展到20°N′(4)在越南以东近岸存在一支较强的沿岸北向流,其强度比6月时沿岸的北向流强.这支较强的北向的沿岸流一直可达17°15′N附近,比6月时更往北大约3°15′.(5)产生1998年4~5月南海环流的动力机制有两个:最重要的动力因子为斜压场与地形相互作用项,其次为东南风作用下风应力与地形相互作用项.Sverdrup关系在南海环流不满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环流 东南季风 海流诊断模式 气旋式涡与反气旋式涡 海盆尺度环流 动力原因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_(5)亚段微生物岩盆地尺度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梦颖 谭秀成 +6 位作者 杨鸣一 许玉青 晏巍 苏文杰 钟寿康 熊鹰 郭木石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25-1139,共15页
基于岩心、薄片和测录井资料分析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_(5)亚段下部发育1套盆地尺度稳定分布的微生物碳酸盐岩组合,其特征为:(1)岩石类型主要由泥质灰(云)岩、泥晶灰(云)岩、凝块灰(云)岩、叠层灰(云)岩、粘结砂屑灰(云... 基于岩心、薄片和测录井资料分析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_(5)亚段下部发育1套盆地尺度稳定分布的微生物碳酸盐岩组合,其特征为:(1)岩石类型主要由泥质灰(云)岩、泥晶灰(云)岩、凝块灰(云)岩、叠层灰(云)岩、粘结砂屑灰(云)岩及岩溶角砾灰(云)岩等构成,凝块石主要呈层状、瘤状和格架状,叠层石可识别出层纹状、波状和柱状3种类型;(2)垂向上可识别出4种与微生物岩密切相关的、向上变深复变浅的典型沉积序列;(3)高频旋回小层划分与对比分析发现,微生物岩在横向上稳定连片分布,具有盆地尺度的可对比性和等时性;(4)基于岩心刻度测井方法建立测井相模板,依据该模板对全盆地404口井进行逐一识别和解释,发现微生物碳酸盐岩的累计厚度一般在3~7 m之间,整体呈向东减薄的变化趋势,连续分布面积超过2.5×10^(5)km^(2),揭示了较短时间内盆地尺度微生物岩规模发育的独特沉积现象。沉积序列分析表明,马五_(5)亚段沉积初期存在单旋回缓慢变深复变浅、多旋回组合振荡式持续缓慢海侵的海平面变化趋势,且相对平静的古构造环境与早期蒸发岩填平补齐作用的耦合提供了相对平坦的古地貌条件,因此在马五_(5)亚段沉积时期总体持续缓慢海侵背景下,环境同质化的底形条件是规模性浅水微生物碳酸盐岩发育的根本原因。系统报道马五_(5)亚段盆地尺度微生物岩的发育与分布特征,既丰富了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微生物岩的研究,也有助于丰富完善对碳酸盐岩台地微生物岩规模性繁育机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碳酸盐岩 规模分布 主控因素 马家沟组 奥陶系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尺度降水变化的可能影响研究
13
作者 陈旭坤 回晓莹 季颖 《长江技术经济》 2021年第1期84-88,共5页
近年来,受全球变暖趋势所影响,我国极端天气逐渐增多,尤其是极端降水。本文以长江流域为例,利用CAM5.1-ldegree模式对长江流域在All-Hist情景和Nat-Hist情景下的降水数据进行评估,以此分析人类活动对流域尺度降水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 人类活动 流域尺度降水变化 影响 长江流域
下载PDF
中国内陆河流域尺度的水资源利用率提高研究——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管理试验示范 被引量:36
14
作者 肖洪浪 赵文智 +1 位作者 冯起 赵兴全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1-384,共4页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成分,中国内陆河的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源自有限的水资源和高的人口压力这两个方面的不协调。通过总结"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系统试验示范研究"项目近几年在涵养水源、绿洲尺度的...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成分,中国内陆河的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源自有限的水资源和高的人口压力这两个方面的不协调。通过总结"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系统试验示范研究"项目近几年在涵养水源、绿洲尺度的水利用率提高和流域水生态经济系统中的水资源配置的部分试验成果和研究进展,以实际事例展示了在流域尺度上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可行性和潜力。加强基础研究、引入"虚拟水"等创新意识、通过专家和管理层的结合可进一步提高流域水资源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可持续发展所 生态环境 水-生态-经济系统 内陆河
下载PDF
中国大陆流域分区TRMM降水质量评价 被引量:37
15
作者 刘少华 严登华 +4 位作者 王浩 李传哲 秦天玲 翁白莎 邢子强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39-651,共13页
根据中国境内2 257个气象站点1998—2013年逐日降水资料,结合流域分区,采用探测准确性、相关系数以及相对误差等指标,对热带降水测量(TRMM)降水精度和一致性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1 TRMM日降水准确性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2气象... 根据中国境内2 257个气象站点1998—2013年逐日降水资料,结合流域分区,采用探测准确性、相关系数以及相对误差等指标,对热带降水测量(TRMM)降水精度和一致性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1 TRMM日降水准确性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2气象站点年均降水日数显著大于TRMM年均降水日数;3西北片区以外气象站点降水量和TRMM降水量在月尺度和年尺度上均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4各流域年均TRMM面降水量均高于气象站点面降水量,且TRMM面降水量相对误差雨季较小,枯季较大;5各流域TRMM面降水量与气象站点面降水量演变趋势基本一致,南方各流域年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北方各流域年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全国尺度上年降水量呈微弱的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MM 气象站点 降水量 流域分区 中国大陆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流域水资源管理研究 被引量:25
16
作者 李锋瑞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19,共8页
水是人类生存和繁衍之本,也是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障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资源.随着人口急剧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效应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对水资源十... 水是人类生存和繁衍之本,也是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障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资源.随着人口急剧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效应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对水资源十分稀缺的西北内陆干旱区来说,这种瓶颈制约效应更加显著.我国用水效率低下及水危机问题的产生,并不完全在于缺少各种节水技术(包括工程、生物和农艺节水措施)和水污染治理技术,更重要的是缺少一个能有效促进全社会水资源高效配置和节约用水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从表面上看,我国的水危机属于资源性危机,但从深层次看,更多地是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所致.因此,对现行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进行变革和创新,是根本上解决我国用水效率低下和水危机问题的关键所在.重点围绕我国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的若干基础理论问题及如何建立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体系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初步提出了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管理 制度创新 流域尺度 缺水地区
下载PDF
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研究综述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升堂 拜存有 +1 位作者 万三强 刘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3期317-319,共3页
人类由于其活动能力的提高 ,活动范围的扩大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巨大 ,已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 ,其中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问题已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但目前尚少对人类活动进行系统分析与描述 ,因此对人类活动的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 ... 人类由于其活动能力的提高 ,活动范围的扩大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巨大 ,已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 ,其中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问题已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但目前尚少对人类活动进行系统分析与描述 ,因此对人类活动的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 ,论述了人类活动水文效应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对现有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对比 ,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的难点与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水文效应 流域尺度
下载PDF
加强红壤退化分区治理,促进东南红壤丘陵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被引量:14
18
作者 孙波 董元华 +1 位作者 徐明岗 曾希柏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4-209,共6页
本文概述了我国东南丘陵区红壤退化现状、原因和治理意义,总结了30年来不同阶段红壤退化治理的成果,分析了红壤区域进一步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途径。论文提出针对红壤区域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多重目标,... 本文概述了我国东南丘陵区红壤退化现状、原因和治理意义,总结了30年来不同阶段红壤退化治理的成果,分析了红壤区域进一步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途径。论文提出针对红壤区域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多重目标,在常规化学农业基础上,充分利用区域水热资源优势,融合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智慧农业等模式的科学理念和优势,创新区域现代高效农业的建设原理、关键技术、配套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针对红壤退化的区域特征,开展流域尺度红壤退化的综合治理和适度规模经营,建立红壤流域智慧农业发展模式,促进红壤区域农业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退化 流域尺度 生态修复 高效生态农业
下载PDF
中国陆地区土地利用/覆被时空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胡悦琴 马燕飞 张伟科 《农学学报》 2020年第4期26-35,共10页
为了揭示21世纪初的10年,中国陆地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基于全球30 m地表覆盖遥感数据产品(GlobeLand30),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中国陆地区域和流域尺度上,对10年间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与土地利用动态度进行实证... 为了揭示21世纪初的10年,中国陆地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基于全球30 m地表覆盖遥感数据产品(GlobeLand30),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中国陆地区域和流域尺度上,对10年间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与土地利用动态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草地、森林和耕地为主,其中草地、耕地和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分别减少了140413、20480、692 km^2,裸地和人造地表的面积增长的比较明显,增长了99645、26302 km^2;草地-裸地、草地-森林之间的转化较为剧烈,灌木地和人造地表的变化速率最大,达1.80%。各子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时空格局变化不同,大部分流域以草地、耕地和森林为主。区域内草地、裸地和人造地表类型的变化明显,人为因素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较大且活跃,自然因素的影响较为持久和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空间格局 时空变化 流域尺度 驱动因素
下载PDF
南方城市受污染河道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朝晖 秦建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4期8319-8322,共4页
河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污染问题受到了普遍关注。近年来,全国掀起了城市河道治理的热潮,一些城市的点源污染已得到控制,黑臭现象基本消除,城市河道面貌初步改观。在点源污染得到控制的基础上,面源污染的控制和生态系统... 河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污染问题受到了普遍关注。近年来,全国掀起了城市河道治理的热潮,一些城市的点源污染已得到控制,黑臭现象基本消除,城市河道面貌初步改观。在点源污染得到控制的基础上,面源污染的控制和生态系统的恢复逐渐成为河流研究的热点和治理城市河道的大趋势。综述了目前国内外主要应用的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提出必须结合多种河道修复技术,并且从流域尺度进行河道的生态系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道 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系统 流域尺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