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相邻工作面开采下的矿区地表沉陷InSAR监测与分析
1
作者 张红月 王道顺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4-192,共9页
针对相邻工作面重复开采条件下地表形变复杂和常规D-InSAR方法易受时间去相关和大气延迟等因素影响的问题,以东滩煤矿为研究对象,采用SBAS-InSAR方法对40景Sentinel-1A数据进行时序处理,获取了研究区域的年均沉降速率和时序累计沉降量,... 针对相邻工作面重复开采条件下地表形变复杂和常规D-InSAR方法易受时间去相关和大气延迟等因素影响的问题,以东滩煤矿为研究对象,采用SBAS-InSAR方法对40景Sentinel-1A数据进行时序处理,获取了研究区域的年均沉降速率和时序累计沉降量,并对形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303相邻工作面的采动对已采工作面影响效果显著,相邻工作面开采条件下地表沉陷速率快、范围广、沉陷盆地形状不规则,6303工作面在走向和倾向上的沉降量差异明显,表现出非对称性特征;InSAR技术能够效监测到矿区相邻工作面开采的地表沉陷现象,可为类似复杂开采条件下的矿区地表形变分析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S-InSAR 相邻工作面 开采沉陷 沉陷盆地 特征分析
下载PDF
盆山关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和方法 被引量:63
2
作者 刘少峰 张国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1-111,共11页
盆地和造山带作为大陆岩石圈表面发育的两个基本构造单元,在空间上相互依存,在物质上相互转换和在地表形态上相互调整、均衡,两者具有密切的耦合关系。不同时期原始盆山结构、山脉变形样式、盆地充填格架及主要构造带、构造地块展布是... 盆地和造山带作为大陆岩石圈表面发育的两个基本构造单元,在空间上相互依存,在物质上相互转换和在地表形态上相互调整、均衡,两者具有密切的耦合关系。不同时期原始盆山结构、山脉变形样式、盆地充填格架及主要构造带、构造地块展布是盆山关系研究的几何学问题;山盆之间的叠加、转换和迁移历史,山脉基底和盖层剥露过程、折返机制,隆升过程,盆地的沉降方式、沉积记录和物源类型,造山带剥蚀物质的去向,山脉剥蚀量,造山带的增生方式等是盆山关系研究的运动学问题;盆山系统反映出的造山过程、区域动力学背景、深部流变学机制和调整过程及盆山演化动力模拟是盆山关系研究的动力学问题和最终目标。盆山关系研究的内容可初步确定为,不同时期的盆山几何配置关系,盆地层序地层序列与多幕构造控制关系,盆地沉积物物源与山脉剥露过程关系,盆地沉降与山脉隆升关系,地表过程与构造作用关系,盆山系统演化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关系 隆升剥蚀 盆地沉降 造山过程 动力学
下载PDF
黔中隆起研究 被引量:48
3
作者 何熙琦 肖加飞 +3 位作者 王尚彦 刘爱民 黎超 白平 《贵州地质》 2005年第2期83-89,共7页
“黔中隆起”是南华纪—早古生代期间与南华裂谷造就的湘黔桂盆地演化有关的盆缘隆起。“黔中隆起”活动与盆地沉降曲线很好的吻合性证明了这点,二者是一对挠曲偶。这就是“黔中隆起”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伴随南华裂谷盆地的开合过程... “黔中隆起”是南华纪—早古生代期间与南华裂谷造就的湘黔桂盆地演化有关的盆缘隆起。“黔中隆起”活动与盆地沉降曲线很好的吻合性证明了这点,二者是一对挠曲偶。这就是“黔中隆起”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伴随南华裂谷盆地的开合过程,“黔中隆起”经历了南华纪晚期雏形出现、震旦纪—奥陶纪水下发展、奥陶纪末期至早志留世古陆发展直到志留纪晚期的消亡。它不仅控制了当时该地区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以及这段时期地层的垂直发育序列和横向分布、变化,而且对陡山沱组磷矿、石炭系九架炉组含铝岩系等形成分布、黔中地区后期岩浆活动及构造变形都产生着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中隆起 盆地沉降 南华纪 古生代
下载PDF
库车坳陷西段第三系盐上层基底沉降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陈书平 汤良杰 +2 位作者 贾承造 皮学军 谢会文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5-8,共4页
根据地震层速度资料与地层砂泥岩含量的关系 ,求得新生界各层砂泥岩含量 ,结合经验的和实测的其它必要参数 ,计算了库车坳陷西段第三系盐上层的总沉降和构造沉降。根据变化趋势 ,可将沉降曲线划分为两种类型 :上凸型和下凹型 ,北单斜带... 根据地震层速度资料与地层砂泥岩含量的关系 ,求得新生界各层砂泥岩含量 ,结合经验的和实测的其它必要参数 ,计算了库车坳陷西段第三系盐上层的总沉降和构造沉降。根据变化趋势 ,可将沉降曲线划分为两种类型 :上凸型和下凹型 ,北单斜带为下凹型 ,其余构造带为上凸型 ,沉降曲线不同阶段沉降速度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天山造山带与库车坳陷的盆山耦合作用。根据总沉降和构造沉降曲线的关系 ,上凸型沉降曲线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类 ,第一亚类为构造沉降曲线与总沉降曲线协调变化 ;第二亚类为两者不协调变化 ,反映盐的流动特点 ,这种现象在克拉苏构造带的南亚带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盐上层 盆地沉降 盐流动 地球动力学
下载PDF
Subsidence Analysis and Burial History of the Late Carboniferous to Early Jurassic Soutpansberg Basin,Limpopo Province,South Africa 被引量:1
5
作者 Ntokozo MALAZA LIU Ken ZHAO Baoj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6期2000-2007,共8页
The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pansberg Basin was reconstructed by a tectonic subsidence analysis coupled with backstripping calculations based on data of newly interpreted sequence boundaries. Furthermore, burial ... The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pansberg Basin was reconstructed by a tectonic subsidence analysis coupled with backstripping calculations based on data of newly interpreted sequence boundaries. Furthermore, burial and time plots were construct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burial and thermal history of the basin. Input data were based on facies, lithostratigraphic models and tectonic interpretations. The studied succession is up to 1000 m and is underlain by the Achaean Limpopo Mobile Belt. The subsidence within the basin supports the primary graben system which must have been centred within the present basins, and later became a region of faulting. The subsidence and burial history curves suggests two phases of rapid subsidence during the Early-Late Permian (300–230 Ma) and Middle Triassic (215–230 Ma). The areas of greater extension subsided more rapidly during these intervals. Two slow subsidence phases are observed during the Late Triassic (215–198 Ma) and Early Jurassic (198–100 Ma). These intervals represent the post-rift thermal subsidence and are interpreted as slow flexural subsidence. Based on these observations on the subsidence curves, it is possible to infer that the first stage of positive inflexion (300 Ma) is therefore recognised as the first stage of the Soutpansberg Basin 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sin subsidence Karoo Supergroup Soutpansberg basin Permian-Jurassic
下载PDF
华南东部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及构造指示意义
6
作者 朱孝钰 孙大亥 +3 位作者 何文康 陈一铭 李兴一 姚卫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18-1935,共18页
【目的】经历早古生代武夷—云开造山运动后,华南东部进入晚古生代构造平静期,区域内发生大范围海侵事件并沉积了厚层的上古生界沉积序列。其中,泥盆系—下二叠统空谷阶的地层厚度展布、岩相横向变化等特征对了解华南东部在武夷—云开... 【目的】经历早古生代武夷—云开造山运动后,华南东部进入晚古生代构造平静期,区域内发生大范围海侵事件并沉积了厚层的上古生界沉积序列。其中,泥盆系—下二叠统空谷阶的地层厚度展布、岩相横向变化等特征对了解华南东部在武夷—云开造山垮塌后的古地貌继承、晚古生代盆地沉降、海平面变化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方法】对区内泥盆纪—早二叠世空谷期地层进行厚度和岩性统计,分别编制了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早二叠世亚丁斯克期—空谷期的地层等厚图和平面岩相图,并计算各世期的盆地沉降速率。【结果】武夷—云开造山垮塌之后,华南晚古生代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泥盆纪时期,华南东部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势特征,盆地沉降速率大(约25 m/Ma)。第二阶段发生在石炭纪—早二叠世空谷期,构造活动趋于平静,盆地大范围接受海侵,盆地沉降速率小(约10 m/Ma)。【结论】晚古生代盆地发生第一阶段沉降主要受控于构造活动,其构造活动机制主要为武夷—云开造山垮塌,并且与华南板块从冈瓦纳大陆裂离所产生的拉张作用也有一定关联。盆地发生第二阶段沉降主要受控于沉积物负载和气候变化,且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气候变化对盆地沉降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晚古生代 地层等厚图 岩相图 盆地沉降
下载PDF
东濮凹陷西洼南段早第三纪构造-沉积演化 被引量:3
7
作者 郑鸿稳 郭建华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5,共5页
东濮凹陷西洼南段早第三纪构造沉积演化史与该区的油气资源含量密切相关。综合研究表明 ,该区的盆地沉降不但与两侧的长垣断层和黄河断层的活动有关 ,还与盆地的基底活动有关。断层活动与盆地活动的阶段性或幕式性导致盆地沉降量在时间... 东濮凹陷西洼南段早第三纪构造沉积演化史与该区的油气资源含量密切相关。综合研究表明 ,该区的盆地沉降不但与两侧的长垣断层和黄河断层的活动有关 ,还与盆地的基底活动有关。断层活动与盆地活动的阶段性或幕式性导致盆地沉降量在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同时 ,根据断层与基底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可将盆地的沉降方式划分为 3种类型 :断坳式、断陷式和坳陷式。这 3种沉降方式所形成的地层型式、沉积体系及其组合模式也不同 ,断陷沉降期的地层型式为楔形及板状 ,是主要的生油地层 ;断坳及坳陷期的地层型式则主要为单面凸镜体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沉积演化 盆地沉降 地层构型 沉积体系 早第三纪 东濮凹陷 油气地质
下载PDF
攀西裂谷内陆盆地自由热对流应力分析及盆地沉降 被引量:2
8
作者 尹福光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79-83,共5页
康滇地区裂谷作用已得到证实,但形成这种地堑地垒的格局有多种解释,以传统的地质力学分析为主。笔者借以热力学的自由热对流原理来加以论述:攀西巨厚的火山岩体在下覆异常地幔热作用下,发生自由热对流,引起热量散失,使地壳沉降与隆起不... 康滇地区裂谷作用已得到证实,但形成这种地堑地垒的格局有多种解释,以传统的地质力学分析为主。笔者借以热力学的自由热对流原理来加以论述:攀西巨厚的火山岩体在下覆异常地幔热作用下,发生自由热对流,引起热量散失,使地壳沉降与隆起不均衡,生成地堑地垒的格局。自由对流单元的侧向迁移,使盆地形成非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西裂谷 自由热对流 应力分析 盆地沉降 四川
下载PDF
埋藏历史对碳酸盐溶解-沉淀的影响--以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和塔里木盆地北部奥陶系为例 被引量:22
9
作者 黄思静 龚业超 +1 位作者 黄可可 佟宏鹏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1-390,共10页
埋藏成岩过程中碳酸盐的溶解与沉淀强烈控制着深埋藏地层中碳酸盐岩储层质量,与之有关的地质过程是人们多年来不懈研究的热点领域。热流体沿断裂向上运移所造成的碳酸盐溶解成为近年人们普遍认可的模式,但这不能圆满解释大量存在的不与... 埋藏成岩过程中碳酸盐的溶解与沉淀强烈控制着深埋藏地层中碳酸盐岩储层质量,与之有关的地质过程是人们多年来不懈研究的热点领域。热流体沿断裂向上运移所造成的碳酸盐溶解成为近年人们普遍认可的模式,但这不能圆满解释大量存在的不与断裂伴生的深埋藏碳酸盐的溶解机制。基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和塔里木盆地北部深埋藏碳酸盐溶解与沉淀机制的研究,认为埋藏过程中盆地的沉降与抬升是碳酸盐溶解与沉淀以及次生孔隙发育的另一重要机制,在改变流体对碳酸盐饱和状况方面具有和热流体沿断裂向上运移相同的重要性。研究表明:与川东北飞仙关组类似的埋藏历史更有利于深埋藏成岩过程中碳酸盐的溶解,主要特点是当前埋藏深度不是最大埋藏深度,在最大埋藏深度附近发生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其后盆地持续抬升造成温度降低和碳酸盐溶解,与之有关的次生孔隙形成所造成的岩石力学性质的变化与上覆载荷减小可以得到平衡,次生孔隙得以保存,岩石储层质量改善;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奥陶系埋藏历史不利于深埋藏成岩过程碳酸盐的溶解,主要特点是当前埋藏深度是最大埋藏深度,古喀斯特发生之后盆地持续沉降造成温度升高和碳酸盐沉淀,并与上覆载荷的增加同步发生,结果是孔隙的封堵、岩石的致密化和储层质量的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历史 碳酸盐溶解与沉淀 构造抬升与盆地沉降 埋藏成岩作用 储层质量
原文传递
珠江口盆地沉降史定量模拟和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高红芳 杜德莉 钟广见 《南海地质研究》 2006年第1期11-20,共10页
运用Petrosys盆地模拟系统,定量和动态地模拟了珠江口盆地三个主要坳陷的沉降过程,论述了沉降速率的变化与生储盖发育之间的关联,认为珠江口盆地构造沉降史具有幕式、多阶段变化的特征。盆地第一幕和第二幕沉降是盆地发育的主要时期,奠... 运用Petrosys盆地模拟系统,定量和动态地模拟了珠江口盆地三个主要坳陷的沉降过程,论述了沉降速率的变化与生储盖发育之间的关联,认为珠江口盆地构造沉降史具有幕式、多阶段变化的特征。盆地第一幕和第二幕沉降是盆地发育的主要时期,奠定了盆地的构造格架。形成了盆地主要的沉积地层和油气资源。第三幕沉降为盆地的改造和完成阶段,是盆地区域盖层发育的主要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定量模拟 沉降史 幕式沉降
原文传递
南沙海域万安盆地地质构造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彭学超 陈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35-48,共14页
利用在南沙海域万安盆地所采集的地震、重磁资料及钻井、地质资料,对该盆地的地震反射特征,沉积特征、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构造发展史进行了简要的论述。本文以该区TG(或T5)深度资料为基础,并利用CCOP年刊发表的新生代基... 利用在南沙海域万安盆地所采集的地震、重磁资料及钻井、地质资料,对该盆地的地震反射特征,沉积特征、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构造发展史进行了简要的论述。本文以该区TG(或T5)深度资料为基础,并利用CCOP年刊发表的新生代基底深度资料,初步圈定了万安盆地的边界,并对盆地二级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将盆地划分为5坳3隆、坳隆相间的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海域 万安盆地 走滑盆地 地质构造
下载PDF
断陷湖盆的沉积层序特征——以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胡宗全 孙立春 +1 位作者 刘志飞 时志强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156-159,共4页
通过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沙河街组-东营组沉积层序的研究得出,构造沉降是断陷湖盆层序的最主要控因。构造沉降级次控制着层序的级别,一次完整的继承性沉降形成一个I级层序,整体显示由细变粗的水退旋回;该沉降期内部又以沉降平静期... 通过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沙河街组-东营组沉积层序的研究得出,构造沉降是断陷湖盆层序的最主要控因。构造沉降级次控制着层序的级别,一次完整的继承性沉降形成一个I级层序,整体显示由细变粗的水退旋回;该沉降期内部又以沉降平静期为界分为三个沉降阶段,分别形成三个II级层序,各层序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粗-细-粗的水进水退旋回;构造沉降的特点影响沉积层序的完整性;通过影响盆地的补偿性质,构造沉降速率控制着沉积相的类型及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 辽河盆地 层序 构造沉降 补偿性质
下载PDF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plift of Longmen Shan and the Subsidence of Foreland Basin,Sichuan,China 被引量:4
13
作者 LI Yong YAN Liang +5 位作者 SHAO Chongjian WANG Zhengjiang YAN Zhaokun YU Qian ZHOU Rongjun LI Haib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2期379-395,共17页
Depending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eval sedimentary geometry and subsidence mechanism in the Longmen Shan foreland basin, three models about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gmen Shan uplift and foreland basin sub... Depending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eval sedimentary geometry and subsidence mechanism in the Longmen Shan foreland basin, three models about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gmen Shan uplift and foreland basin subsidence since the Indosinian have been proposed:(1) crustal shortening and its related wide wedge-shaped foreland basin,(2) crustal isostatic rebound and its related tabular foreland basin, and(3) lower crustal flow and its related narrow wedge-shaped foreland basin. Based on the narrow wedge-shaped foreland basin developed since 4 Ma,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narrow crustal shortening and tectonic load driven by lower crustal flow is a primary driver for the present Longmen Shan uplift and the Wenchuan(Ms 8.0)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pling relationship foreland basin subsidence Longmen Shan uplift eastern margin of Tibetan Plateau SICHUAN China Proto-Tethys
下载PDF
川鄂湘边区沉降史定量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学锋 刘绍平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第4期10-15,共6页
运用回剥分析技术对川鄂湘边区沉降史作了定量研究 .研究表明 :川鄂湘边区的沉降作用受构造作用、海平面变化及沉积负载控制 ,共经历了 4个快速沉降期、4个缓慢沉降期、2个隆升期和1个块断差异沉降期 .快速沉降期对应于构造的强烈活动... 运用回剥分析技术对川鄂湘边区沉降史作了定量研究 .研究表明 :川鄂湘边区的沉降作用受构造作用、海平面变化及沉积负载控制 ,共经历了 4个快速沉降期、4个缓慢沉降期、2个隆升期和1个块断差异沉降期 .快速沉降期对应于构造的强烈活动和海平面的快速上升 ,缓慢沉降期对应于构造活动的减弱 ,而隆升期往往对应于挤压上升和海平面的快速下降 .震旦纪 -早古生代沉降作用明显受构造作用控制 ,晚古生代的低沉降幅度可能是同期海平面变化引起的 ,三叠 -侏罗纪的沉降作用受控于同期的构造活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鄂湘边区 沉降史 定量分析 油气地质 回剥分析 海平面变化 负载
下载PDF
冲绳海槽沉降和热演化模式初探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保华 徐世浙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9-64,共6页
分析了冲绳海槽盆地的沉降,给出了一个拉张系数的计算公式,并用它估算了冲绳海槽的拉张系数。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层、多次和有限拉张模式及有限元计算技术,定量模拟了冲绳海槽盆地的沉降过程和热演化历史。结果表明:冲绳海槽的形成... 分析了冲绳海槽盆地的沉降,给出了一个拉张系数的计算公式,并用它估算了冲绳海槽的拉张系数。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层、多次和有限拉张模式及有限元计算技术,定量模拟了冲绳海槽盆地的沉降过程和热演化历史。结果表明:冲绳海槽的形成先后经历了两次拉张过程,第一次拉张在北段的形成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而南段海槽的第二次拉张较为显著。冲绳海槽南、北两段较高的热流值主要是由于海槽较为年青、热流散失较小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模拟 盆地沉降 热演化 冲绳海槽
下载PDF
沉积盆地基底沉降分解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金川 林峰 戴春山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95-104,共10页
通过对盆地沉降作用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对盆地沉降分解的研究方法,使盆地的沉降历史较直观地反映了地质演化过程,更符合于陆相沉积盆地的充填演化规律。在理论上初步解决了盆地沉降量值与DanMckenzie盆地沉降观测模型计算... 通过对盆地沉降作用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对盆地沉降分解的研究方法,使盆地的沉降历史较直观地反映了地质演化过程,更符合于陆相沉积盆地的充填演化规律。在理论上初步解决了盆地沉降量值与DanMckenzie盆地沉降观测模型计算值不相符的矛盾。通过对盆地沉降量计算方法的讨论,文中给出了盆地构造沉降比重的概念,有利于把握盆地沉降发展的基本规律。对盆地构造沉降比重的计算,可以定量地估计盆地的充填状况。因此将盆地沉降分解的方法运用于盆地分析,有利于盆地计算机过程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基底沉降 沉降分解 地质演化
下载PDF
曾母盆地西部典型构造沉降史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白志琳 高红芳 +1 位作者 王后金 郭依群 《南海地质研究》 2003年第1期17-26,共10页
南沙海域新生代发生的多次构造运动既是盆地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是控制局部构造形成和发育的主要成因。本文以南沙海域曾母盆地典型构造为研究目标,分析了局部构造的沉降剥蚀史,进一步了解了前陆盆地局部构造沉降的特点,以及在区域动力场... 南沙海域新生代发生的多次构造运动既是盆地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是控制局部构造形成和发育的主要成因。本文以南沙海域曾母盆地典型构造为研究目标,分析了局部构造的沉降剥蚀史,进一步了解了前陆盆地局部构造沉降的特点,以及在区域动力场背景上局部构造的演化特征。在研究中采用构造高点和相邻凹陷模拟井的单井沉降史对比的方法,分析了局部构造在沉降过程中的各阶段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母盆地 典型构造 沉积埋藏史 构造沉降史 沉积剥蚀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