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扬子地区古生代盆地的改造变形 被引量:49
1
作者 丁道桂 王东燕 刘运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1-73,共13页
包括苏北—南黄海地区在内的下扬子区海相古生界盆地,在中三叠世末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中,经历了3期不同性质构造作用的改造变形。(1)在中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的印支运动期,发生了江南—雪峰基底拆离体由南东向北西方向(同时派生由南... 包括苏北—南黄海地区在内的下扬子区海相古生界盆地,在中三叠世末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中,经历了3期不同性质构造作用的改造变形。(1)在中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的印支运动期,发生了江南—雪峰基底拆离体由南东向北西方向(同时派生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方向)的逆冲推覆,以及后缘弹性松弛断陷构造作用的改造,使海相古生界盆地发生了第Ⅰ期的由强及弱、递进衰减的逆冲-褶皱变形。(2)在晚侏罗—早白垩世的燕山运动期,叠加了第Ⅱ期以郯庐断裂带为代表的NNE向大陆平移走滑构造的左行简单剪切,以及拉分断陷构造作用的改造变形。(3)在晚白垩世—古近纪的喜马拉雅运动期,下扬子区在由南向北的伸展拆离与多米诺式拉张断陷构造作用下,受到了第Ⅲ期的变形改造。这3期构造变形作用促使扬子板块海相油气的早期聚集、晚期热演化和再分配。文中将重点讨论下扬子区板内海相古生界盆地自中三叠世末以来所经历的3期不同性质构造作用的改造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区 基底拆离 逆冲-褶皱 走滑拉分 伸展拆离
下载PDF
基底断层在断陷盆地断层系统发育中的作用——以苏北盆地南部高邮凹陷为例 被引量:44
2
作者 朱光 姜芹芹 +1 位作者 朴学峰 谢成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41-452,共12页
苏北盆地南部的高邮凹陷,是一古近纪半地堑式断陷盆地。其中发育了近东西向、北东东向与北北东向3套断层系统。高邮凹陷基底存在着中三叠世末前陆变形所形成的北东东向逆冲断层与晚侏罗世北北东向左行平移断层。古近纪期间该凹陷处于近... 苏北盆地南部的高邮凹陷,是一古近纪半地堑式断陷盆地。其中发育了近东西向、北东东向与北北东向3套断层系统。高邮凹陷基底存在着中三叠世末前陆变形所形成的北东东向逆冲断层与晚侏罗世北北东向左行平移断层。古近纪期间该凹陷处于近南北向拉伸的区域伸展应力状态,近东西向断层就是在此应力作用下新生的正断层。高邮凹陷边界上总体北东东向的真①断层、吴①断层与柳菱断层皆是追踪北东东与北北东向两组基底断层而发育的,并以前者为主。它们呈现为右行平移正断层活动,因而真①断层派生了3条左阶雁列状的真②断层。凹陷中、西部大量出现的北东东向断层,一方面是由于南、北边界上北东东向断层影响了局部应力状态,另一方面也有部分是复活的基底断层。凹陷内部北北东向断层皆为复活的基底断层,以活动早、规模小为特征。高邮凹陷各类基底断层的复活方式包括形成直接复活断层、派生雁列状断层、断续分布断层与连接断层。高邮凹陷断层系统的形成机制表明,区域应力状态与基底断层是决定断陷盆地内断层系统方位与活动方式的两个关键因素,基底断层的作用与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邮凹陷 基底断层 应力场 断层系统 斜向拉伸
下载PDF
济阳坳陷青东凹陷基底断裂复活规律和方式 被引量:21
3
作者 詹润 朱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16-828,共13页
青东凹陷是渤海湾南部发育的一个新生代断陷盆地,其中出现了北西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3组断裂系统。北西向和北北东向者属于基底断裂系统,分别是印支期前陆变形阶段形成的逆冲断层系和晚侏罗世形成的郯庐左行平移断层系。古近纪期间该... 青东凹陷是渤海湾南部发育的一个新生代断陷盆地,其中出现了北西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3组断裂系统。北西向和北北东向者属于基底断裂系统,分别是印支期前陆变形阶段形成的逆冲断层系和晚侏罗世形成的郯庐左行平移断层系。古近纪期间该凹陷在近南北向伸展应力作用下发生了强烈断陷活动,新生了近东西向的正断层系。两组基底断裂在此应力作用下复活并呈现为斜向拉张活动,北西向者具有左行平移分量,而北北东向者具有右行平移分量。青东凹陷内部以北西向基底断裂系统复活为主,早期活动强,控制形成了北西—南东向展布的沉积格局;晚期活动减弱或停止,被一系列新生东西向正断层所取代,并呈现为东西向的沉积格局。较大型的北西西向基底断裂由于其较低的强度和较为有利的拉张方位,表现为持续较强活动的特征。大型的北西向青东4断裂带和北北东向郯庐断裂带,虽处于不利的拉张方位,但由于其较低的强度仍表现为持续强烈的活动,分别在平面上出现了右阶状和左阶状雁列式断层组合,剖面上出现了似花状构造现象,显示了大型基底断裂的复活特征。通过对青东凹陷基底断裂复活方式的分析,可以将其分为直接复活的断层,派生雁列式断层、扩展和连接断层3类。由此可见,基底断裂对断陷盆地内断裂系统分布和演化以及沉积充填格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东凹陷 断裂系统 基底断裂 斜向拉张 复活方式
下载PDF
扬子板块中、古生代盆地的改造变形 被引量:16
4
作者 丁道桂 潘文蕾 +1 位作者 彭金宁 陆永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7-606,共10页
扬子板块内海相中、古生代盆地自中三叠世末以来,经历了3期不同性质构造作用的改造变形。首先是在中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的印支运动期,江南-雪峰基底拆离体由南东向北西方向(同时派生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方向)的逆冲推覆,以及后缘弹... 扬子板块内海相中、古生代盆地自中三叠世末以来,经历了3期不同性质构造作用的改造变形。首先是在中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的印支运动期,江南-雪峰基底拆离体由南东向北西方向(同时派生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方向)的逆冲推覆,以及后缘弹性松弛的断陷构造作用的改造,使得海相中、古生代盆地发生了第Ⅰ期的由强及弱递进衰减的逆冲-褶皱变形。继而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燕山运动期,叠加了第Ⅱ期以郯庐断裂带为代表的 NNE 向大陆平移走滑构造的简单剪切,以及拉分断陷构造作用的改造变形。之后在晚白垩世—古近纪的喜马拉雅运动期,下扬子区在由南向北的伸展拆离与多米诺式拉张断陷构造作用下,受到了第Ⅲ期的变形改造。这3期构造变形作用促使了扬子板块海相油气的早期聚集、晚期热演化和再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拆离 逆冲-褶皱 走滑拉分 伸展拆离 中、古生代 扬子板块
下载PDF
济阳坳陷及鲁西隆起区中、新生代伸展与断裂活动特征 被引量:9
5
作者 丁增勇 王良书 +2 位作者 张鹏 钟锴 刘绍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7-112,140,共7页
济阳坳陷与鲁西隆起具有相同类型的结晶基底。选取这两个地区近年来3条有代表性的大跨度深层反射地震剖面,重建盆地沉积岩层埋藏史,通过反复拟合盆地内部构造形态,定量计算各主要构造演化阶段的构造运动学参数,详细解析了基底伸展变形... 济阳坳陷与鲁西隆起具有相同类型的结晶基底。选取这两个地区近年来3条有代表性的大跨度深层反射地震剖面,重建盆地沉积岩层埋藏史,通过反复拟合盆地内部构造形态,定量计算各主要构造演化阶段的构造运动学参数,详细解析了基底伸展变形过程。结果表明济阳坳陷与鲁西隆起区基底伸展及断裂活动在时空上很不均衡,两个地区古近纪伸展变形强度均显著大于中生代;古近纪济阳坳陷南北向地壳伸展率和伸展速率均为东西向的两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伸展 断裂活动 济阳坳陷 鲁西隆起
下载PDF
青东凹陷北西向断层成因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石砥石 杨贵丽 张盛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81-686,共6页
青东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侧的新生代盆地,其东界为郯庐断裂。该凹陷古近纪期间为断陷盆地,新近纪至第四纪期间为坳陷盆地。其中发育了近东西向、北西向与北北东向断裂体系。前者为新生的正断层,后两者为复活的基底断层。古近纪... 青东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侧的新生代盆地,其东界为郯庐断裂。该凹陷古近纪期间为断陷盆地,新近纪至第四纪期间为坳陷盆地。其中发育了近东西向、北西向与北北东向断裂体系。前者为新生的正断层,后两者为复活的基底断层。古近纪期间青东凹陷处于南北向拉张的区域应力状态,北西向基底断层复活中处于斜向拉伸,从而呈现为左行平移正断层。这类基底断层在古近纪早阶段(孔店至沙四下期)活动强,控制了凹陷内北西向展布的沉积格局。古近纪晚阶段(沙四上期以后的古近纪)近东西向新生正断层活动占主导地位,主要形成了近东西向展布的沉积格局。北西向基底断层复活中出现了直接活动、新生雁列断层、直接活动并扩展成东西向正断层3类活动方向。北西西向基底断层多呈现为直接活动,而北西向大型基底断层表现为新生雁列断层,反映了基底断层方位对其复活方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东凹陷 基底断层 北西向断层 斜向拉张 复活方式
下载PDF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隐蔽性断层构造特征分析与预测 被引量:5
7
作者 姜芹芹 周绍荣 +3 位作者 朱光 谢成龙 王岩生 吴进飞 《地质学刊》 CAS 2016年第1期37-46,共10页
晚白垩世晚期—新生代发育的高邮凹陷,是苏北盆地南部典型富含油气的半地堑式断陷盆地,自南向北分为南断阶、深凹带与北斜坡。该凹陷复杂断裂构造系统与相应的沉积格局受印支期NEE向逆冲基底断层系与晚侏罗世伊泽纳崎板块高速斜向俯冲... 晚白垩世晚期—新生代发育的高邮凹陷,是苏北盆地南部典型富含油气的半地堑式断陷盆地,自南向北分为南断阶、深凹带与北斜坡。该凹陷复杂断裂构造系统与相应的沉积格局受印支期NEE向逆冲基底断层系与晚侏罗世伊泽纳崎板块高速斜向俯冲形成的NNE向左行平移基底断层系影响,同时受古近纪期间区域近SN向拉张应力状态控制。北斜坡东部花瓦构造带主体EW向正断层与NNE向隐蔽性断层发育了限制型、连接型、复合型3类隐蔽性断块圈闭模式,同时在平面上形成多种组合样式。通过研究花瓦区隐蔽性断块圈闭实例与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分析总结出高邮凹陷NNE向隐蔽性断层的成因机制与构造特征,并推断了5条隐蔽性断层发育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断层 斜向拉伸 隐蔽性断层 断块圈闭 高邮凹陷 苏北盆地 江苏
下载PDF
高邮凹陷断阶带古新统断裂特征与形成机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力 胡斌 +2 位作者 廖文婷 陈俊 王小阳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8-32,142,共5页
综合运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对高邮凹陷南部断阶带古新统断裂体系进行了系统解析。主边界断层真1和吴1断层均呈现出波状弯曲特征,而次级断层展布则具有分段特征。西段以NEE向平行断层为主,过渡段主要发育弧形断层,而东段则以... 综合运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对高邮凹陷南部断阶带古新统断裂体系进行了系统解析。主边界断层真1和吴1断层均呈现出波状弯曲特征,而次级断层展布则具有分段特征。西段以NEE向平行断层为主,过渡段主要发育弧形断层,而东段则以近EW向斜列式断层为特征。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对比研究,阐明了不同类型断裂构造的成因机制。认为真1和吴1断层均是基底断层复活的产物,而不同区段拉伸性质不尽相同则导致了次级断裂的分段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构造 基底断层 斜向拉伸 古新统 南部断阶带 高邮凹陷
下载PDF
地下增层托换桩-柱置换节点薄弱区应力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杨予 俞峰 徐超晔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3期469-473,共5页
地下室下扩增层工程常需进行“桩变柱"结构置换,承台节点成为关键部位。为分析节点薄弱区的应力变化状况,首先建立了一桩一柱承台节点的力学分析模型;然后采用有限元方法和单元生死技术,对某高层建筑在不同施工阶段的承台节点应力... 地下室下扩增层工程常需进行“桩变柱"结构置换,承台节点成为关键部位。为分析节点薄弱区的应力变化状况,首先建立了一桩一柱承台节点的力学分析模型;然后采用有限元方法和单元生死技术,对某高层建筑在不同施工阶段的承台节点应力分布状况进行求解;最后根据求解结果分析薄弱区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力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承台节点置换为梁柱节点时,核心区应力水平大幅增加;不同施工工序将影响核心区的应力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点薄弱区 结构置换 地下室增层 单元生死
下载PDF
华南元古宙变质基底构造演化与区域铀成矿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方适宜 李佑威 范少云 《安徽地质》 1994年第Z1期49-57,共9页
运用新的地质概念模式,根据近年调查成果,综合地层序列,岩浆活动、地球化学、同位素年龄及构造演化,将华南元古宙地层划为3个构造层次及相应的3个铀矿化延限带。华南元古宙地壳从中元古开始,先后经历了大规模拉张裂陷作用,形成... 运用新的地质概念模式,根据近年调查成果,综合地层序列,岩浆活动、地球化学、同位素年龄及构造演化,将华南元古宙地层划为3个构造层次及相应的3个铀矿化延限带。华南元古宙地壳从中元古开始,先后经历了大规模拉张裂陷作用,形成了具绿岩层序组合的“伸展盆地”构造样式,并遭受中、新生代环太平构造一岩浆带即第二代继承性伸展盆地的叠加改造。探讨了伸展盆地与铀成矿的关系,指出裂陷过程中碳质建造、热液及成矿作用方式对铀、金找矿勘探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基底 伸展构造 铀成矿作用 华南
下载PDF
2,3,9,10,16,17,23,24-八羧基酞菁铁敏化TiO2的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尤会敏 赵彦英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5期781-787,共7页
将固体熔融法合成的2,3,9,10,16, 17,23,24-八羧基酜菁铁(FcPc(CCOH))敏化二氧化钛制备了酜 菁铁二氧化钛催化剂.通过UV、F11R、PL、XRD、DRS、XPS和化吸附-脱附等-系列实验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和催化性能分析.在可见光条件下... 将固体熔融法合成的2,3,9,10,16, 17,23,24-八羧基酜菁铁(FcPc(CCOH))敏化二氧化钛制备了酜 菁铁二氧化钛催化剂.通过UV、F11R、PL、XRD、DRS、XPS和化吸附-脱附等-系列实验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和催化性能分析.在可见光条件下研究了八羧基酜菁铁( FcPc(COOH )8 )敏化的 TiO2催化剂对亚甲基蓝( MB)、罗丹明B(RB)、中性红( NR )、酸性红( AR )和孔雀石绿( MG )水溶液的降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z=100min时,此光催化剂降解这四种有机染料均有良好的效果.染料降解动力学曲线拟合表明此光催化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化学反 应动力学方程,其降解 MB、RB、NR、AR和MG动力学常数分别为0. 04359、0. 03508、0. 01901、0. 01302 min^-1和 0. 00968 min^-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羧基酞菁敏化二氧化钛 可见光催化 染料降解 一级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白垩纪伸展活动对合肥盆地的制约
12
作者 黄蒙 《世界有色金属》 2020年第12期58-59,共2页
本文通过对郯庐断裂带合肥盆地盆缘断层及盆内同沉积断层擦痕应力场反演等多方面的综合研究,推演出白垩纪时期郯庐断裂带伸展规律:早白垩世早-中期、晚期至晚白垩世,伸展方向由北西西-南东东向、北西-南东向转变为近南北向,总体具顺时... 本文通过对郯庐断裂带合肥盆地盆缘断层及盆内同沉积断层擦痕应力场反演等多方面的综合研究,推演出白垩纪时期郯庐断裂带伸展规律:早白垩世早-中期、晚期至晚白垩世,伸展方向由北西西-南东东向、北西-南东向转变为近南北向,总体具顺时针旋转特征。结合合肥盆地白垩纪地层分布格局分析发现,盆内沉降带由北北东向转变为近东西向以及最大沉降中心逆时针方向迁移均是当时(晚中生代)伸展方位转变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合肥盆地 基底断裂 伸展方向
下载PDF
基底伸展型地裂缝破裂扩展的物理模拟试验研究
13
作者 谢文波 马润勇 +4 位作者 李焱 孙长明 尚合欣 徐一天 慕世航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4期98-105,共8页
基底伸展变化会引起上覆土层破裂,并导致地表建筑物、地下管线和隧道等结构物的变形与破坏。为探究基底伸展型地裂缝的发育过程及机制,通过物理模拟试验,揭示基底拉伸情况引起上覆土体形变和位移的变化规律,分析裂缝的剖面结构特征和发... 基底伸展变化会引起上覆土层破裂,并导致地表建筑物、地下管线和隧道等结构物的变形与破坏。为探究基底伸展型地裂缝的发育过程及机制,通过物理模拟试验,揭示基底拉伸情况引起上覆土体形变和位移的变化规律,分析裂缝的剖面结构特征和发育破裂过程。结果表明,在基底张应力环境下,断层上覆土体会被"拉裂"而释放应力。随着水平拉伸活动的持续,上覆土体首先发生沉降和减薄,尤其是塑性较强的土体反应更明显,并在持续应力作用下,裂缝自下而上延伸扩展,直至贯穿地表。此外,越靠近地裂缝,土体的沉降量和减薄量越大,密度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基底伸展 物理模拟试验
下载PDF
浙皖赣相邻区加里东期构造变形特征 被引量:29
14
作者 余心起 张达 +2 位作者 汪隆武 颜铁增 邓国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76-684,共9页
浙皖赣相邻区在加里东时期受到华南加里东构造事件的影响,前震旦纪基底及早古生代早期盖层强烈隆升并褶皱变形,皖浙赣邻接部位早—中石炭世地层直接覆盖在中元古代浅变质岩系之上,东端清凉峰一带的中石炭统覆盖在上寒武统之上,但尚未见... 浙皖赣相邻区在加里东时期受到华南加里东构造事件的影响,前震旦纪基底及早古生代早期盖层强烈隆升并褶皱变形,皖浙赣邻接部位早—中石炭世地层直接覆盖在中元古代浅变质岩系之上,东端清凉峰一带的中石炭统覆盖在上寒武统之上,但尚未见到有加里东期岩浆活动的证据。同时,古陆南侧及东侧震旦纪—早志留世盖层向南(东)滑脱,接触带附近与基底一并形成倒转产状及倒转褶皱;北侧向北滑脱形成滑覆褶皱及临溪盆地、兰田残留向斜盆地。印支、燕山事件对加里东构造形迹产生了不可忽略的改造,最终形成了基本延续至今的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东构造事件 基底隆升 滑脱伸展 倒转褶皱 滑覆褶皱 后期叠加改造 浙皖赣相邻区
下载PDF
Palinspastic reconstruction and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Jurassic basins in Mongolia and neighboring China 被引量:12
15
作者 Wu Genyao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2013年第3期306-317,共12页
The important event in Jurassic tectonics in Mongolia was the subduction and closure of the Mongolia-Okhotsk ocean;correspondingly,basin evolu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in stages,related to the orogeny and collaps... The important event in Jurassic tectonics in Mongolia was the subduction and closure of the Mongolia-Okhotsk ocean;correspondingly,basin evolu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in stages,related to the orogeny and collapse of the orogenic belt,respectively.The developing of Early-Middle Jurassic basins to the north of the ocean resulted from back-arc extension.The fossil sutures,from the China-SE Asia sub-continent to the south of the ocean,were rejuvenated by subduction-related orogeny;in addition,the Yanshanian intra-continental movement occurred.Three Early-Middle Jurassic molasse basins were developed by movement in Inner Mongolia,all of which stretched westwards (or northwards) into Mongolia;therefore,the molasse basins in eastern and southern Mongolia had the same geometric and kinematic features as the basins in the Inner Mongolia.Owing to the collapse of the MongoliaOkhotsk orogenic belt,a group of rift basins developed during the Late Jurassic.In eastern Mongolia,the NE orientated extensional basins were controlled by the neogenic NE-structure.The contemporary basins in southern Mongolia and the neighboring areas in China were constrained by remobilization (inherited activation) of the latitudinal or ENE-directional basement structures.Three stages can be recognized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Early-Middle Jurassic basins after reversal;the basins also experienced four episodes of re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k-arc extension molasse basin collapse rift basin evolution basement structure neogenic structure JURASSIC Mongolia and neighboring China
原文传递
防水混凝土在改扩建工程中的应用
16
作者 张道真 周磊 +1 位作者 易举 王莹 《中国建筑防水》 2023年第11期62-64,共3页
通过某改扩建项目地下室底板的防水设计案例,讨论了内掺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自修复全刚自防水混凝土技术的应用。该技术是改扩建项目地下室底板无法施作柔性外防水工程时,满足防水需求的合理、优选方案之一。
关键词 地下室底板 改扩建工程 防水设计 自防水混凝土 内掺型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