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健康干预的循证支持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王萧逸 《临床研究》 2022年第12期157-160,共4页
目的 探讨基于健康干预的循证支持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间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7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 目的 探讨基于健康干预的循证支持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间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7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7)和研究组(N=38),对照组37例接受临床常规护理,研究组38例接受基于健康干预的循证支持。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简化Fugl-Meyel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调查并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疗效,简明健康调查简表(SF-36)的评分变化。结果 干预前,两组NDS、FMA、FC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研究组NDS、FMA、FCA得分比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研究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预后恢复良好人数占比高于对照组,中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死亡人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前,两组总体健康、生理机能、精神健康及社会功能方面的SF-36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研究组各维度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基于健康干预的循证支持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将其应用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改善患者的预后,促进其自理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远期生活质量,临床护理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健康干预 循证支持 自发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下载PDF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国卫生领域被忽视的最大挑战 被引量:40
2
作者 汤胜蓝 John Ehiri 龙倩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CSCD 2013年第10期6-11,共6页
近20年来,国际卫生政策更加注重解决艾滋病、结核病、疟疾以及其他妇幼健康问题,但这颠倒了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疾病控制的优先重点。尽管这些卫生问题不容忽视,但由于中国持续快速的社会经济和人口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造成了沉... 近20年来,国际卫生政策更加注重解决艾滋病、结核病、疟疾以及其他妇幼健康问题,但这颠倒了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疾病控制的优先重点。尽管这些卫生问题不容忽视,但由于中国持续快速的社会经济和人口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造成了沉重的疾病负担。目前中国的慢性病占整个疾病负担的80%,但在国家疾病控制计划中排名十分靠后,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投入较少,许多慢性病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慢性病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中低收入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后果,但过去十年,针对慢性病的捐赠项目在这些国家却很少得到有效实施。由于缺乏国际组织和政府的有力支持,中国贫困人群以及农村和偏远地区人群患慢性病后无法获得及时治疗。常规性的门诊和治疗费用已成为中国因病致贫的重要因素。尽管中国持续性的卫生体制改革为解决目前的公共卫生问题提供了机遇,但除非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为其提供充足的财政和人力支持,否则并不足以解决慢性病的威胁。面对当前的流行病学模式以及社会人口和生活方式转变,中国政府需制定以本国国情为导向、循证为基础的疾病防控政策及优先拨款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传染性疾病 传染性疾病 循证公共卫生干预措施 卫生体制改革 中国
下载PDF
群组式围生保健干预对初产妇孕期营养及围生期不良情况发生的影响
3
作者 罗莹 杨芳 +3 位作者 马婷 包金莲 杨恒 谢琴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3期268-270,共3页
目的:观察群组式围生保健干预对初产妇孕期营养及围生期不良情况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9月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接收的20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100)和观察组(n=100)。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 目的:观察群组式围生保健干预对初产妇孕期营养及围生期不良情况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9月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接收的20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100)和观察组(n=100)。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按照群组围生保健模式进行健康教育。对比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待产前、分娩后两组孕妇焦虑自评表(SAS)、抑郁自评表(SDS)情况,比较干预前后两组孕妇健康素养情况(母婴健康素养测评问卷),统计两组孕妇孕期和围生期不良情况发生率以及两组孕妇分娩结局。结果:干预1个月后、待产前、分娩后,观察组孕妇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0、2.792、5.381、2.118、2.856、2.869,P<0.05)。干预后,观察组孕妇健康素养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6、2.711、3.081,P<0.05);观察组孕妇孕期及围生期不良事件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6、6.003,P<0.05);观察组孕妇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73,P=0.018)。结论:群组式围生保健干预能有效缓解初产妇对孕期和分娩阶段的焦虑、抑郁程度,增强孕妇健康素养,降低孕期营养失衡及围生期不良情况的发生,提高自然分娩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组式围生保健干预 初产妇 孕期营养 围生期 健康素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