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断层脉冲地震动对基础隔震结构放大效应的量化分析 被引量:30
1
作者 潘毅 时胜杰 +1 位作者 常志旺 胡思远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16,共9页
为量化分析近断层脉冲地震动对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放大效应,建立多层和高层两个基础隔震结构模型,根据隔震结构基本周期,采用基于能量的脉冲量化识别方法,得到40条脉冲地震动,并剔除其中的主脉冲,产生40条非脉冲地震动。将这80条地震动... 为量化分析近断层脉冲地震动对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放大效应,建立多层和高层两个基础隔震结构模型,根据隔震结构基本周期,采用基于能量的脉冲量化识别方法,得到40条脉冲地震动,并剔除其中的主脉冲,产生40条非脉冲地震动。将这80条地震动分别输入两个隔震结构,量化分析脉冲地震动对其层间位移角、楼层剪力、楼层加速度和隔震层位移的放大效应。结果表明:脉冲地震动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的反应明显大于非脉冲地震动,脉冲地震动对隔震层位移放大系数最大,而楼层加速度放大系数对脉冲地震动比较敏感,呈现出波浪形的变化特征。两个隔震结构所得到的隔震层位移的放大系数平均值约为2.0,层间位移角、楼层剪力、楼层加速度的放大系数平均值约为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 脉冲地震动 基础隔震结构 放大系数 地震反应
下载PDF
玻璃珠-石墨基础滑移隔震系统滑移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曹万林 张玉山 +2 位作者 叶炜 周中一 乔崎云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9-126,共8页
提出了玻璃珠-石墨基础滑移隔震系统,该系统由上下基础梁、玻璃珠-石墨隔震层、滑移限位装置构成。为研究这种玻璃珠-石墨基础滑移隔震系统的滑移性能,进行了12个设有玻璃珠-石墨隔震层基础滑移隔震砌体墙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试件... 提出了玻璃珠-石墨基础滑移隔震系统,该系统由上下基础梁、玻璃珠-石墨隔震层、滑移限位装置构成。为研究这种玻璃珠-石墨基础滑移隔震系统的滑移性能,进行了12个设有玻璃珠-石墨隔震层基础滑移隔震砌体墙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试件分两组:第一组6个试件,隔震层为纯玻璃珠,玻璃珠直径分别为3mm、5mm,施加的竖向荷载分别为25k N、50k N、75k N;第二组6个试件,隔震层为玻璃珠-石墨,玻璃珠直径分别为3mm、5mm,施加的竖向荷载分别为25k N、50k N、75k N。对比分析了各试件的滑移启动荷载、滑移滞回曲线、滑移层损伤演化、隔震与消能减震性能。研究表明:纯玻璃珠隔震层,玻璃珠粒径较大时滑移启动荷载相对较小,滞回曲线饱满,滑移性能较好,少量玻璃珠有挤压损伤;玻璃珠-石墨隔震层,滑移启动荷载相对于纯玻璃珠隔震要小,滞回曲线光滑饱满,滑移性能良好,无玻璃珠挤压损伤现象。村镇低层砌体房屋采用玻璃珠-石墨基础滑移隔震结构,可获得良好的隔震和消能减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滑移隔震 砌体结构 玻璃珠-石墨隔震层 滑移性能 试验研究
下载PDF
基础隔震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刘英利 党希滨 +1 位作者 杨平 苏幼坡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7-111,共5页
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将隔震结构列入其中,探讨分析了结构基础隔震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计算模型并编制了程序。借助该程序,分析了基础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加速度和剪力等地震反应并与未隔震相同... 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将隔震结构列入其中,探讨分析了结构基础隔震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计算模型并编制了程序。借助该程序,分析了基础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加速度和剪力等地震反应并与未隔震相同结构建筑的地震反应进行了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隔震结构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 扭矩
下载PDF
隔震结构设计问题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钟阳 张辉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7-90,110,共5页
在我国高烈度地震设防地区,建筑工程中的隔震技术应用发展得很快,从业人员对这一技术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本文从结构设计角度,对隔震建筑技术的适用性和经济性进行了客观分析,并对工程实践中出现的高层建筑隔震、多塔楼建筑隔震、带... 在我国高烈度地震设防地区,建筑工程中的隔震技术应用发展得很快,从业人员对这一技术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本文从结构设计角度,对隔震建筑技术的适用性和经济性进行了客观分析,并对工程实践中出现的高层建筑隔震、多塔楼建筑隔震、带地下室建筑隔震模型等技术热点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看法,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震技术 适应性 结构模型 隔震层 工作条件
下载PDF
隔震结构基于功率谱密度函数法的楼层反应谱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曾奔 周福霖 徐忠根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6-39,71,共5页
采用锥体模型求得地基基础阻抗函数,推导出非结构构件(NSC)的绝对加速度传递函数,利用随机振动理论,通过功率谱密度函数法(PSDF)建立楼层反应谱(FRS),并和人工合成地震波分析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PSDF法用较少计算量就可... 采用锥体模型求得地基基础阻抗函数,推导出非结构构件(NSC)的绝对加速度传递函数,利用随机振动理论,通过功率谱密度函数法(PSDF)建立楼层反应谱(FRS),并和人工合成地震波分析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PSDF法用较少计算量就可以得到相当准确的FRS,同时能与现行抗震规范很好的相结合。基础隔震结构NSC的峰值反应主要出现在隔震频率附近的低频段,增加隔震装置后土-结构相互作用(SSI)出现不同程度的削弱,在隔震频率段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构构件 基础隔震 功率谱密度函数 楼层反应谱 土-结构相互作用
下载PDF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下基础隔震结构的碰撞响应 被引量:6
6
作者 叶昆 陈耀晖 +2 位作者 胡轩 舒欣 孙浩文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836-840,共5页
LRB基础隔震结构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下会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甚至超出预留宽度而与周围挡墙发生碰撞。本文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在SAP2000中建立了精细化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框架模型,通过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了碰撞对基础隔震结构的影... LRB基础隔震结构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下会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甚至超出预留宽度而与周围挡墙发生碰撞。本文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在SAP2000中建立了精细化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框架模型,通过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了碰撞对基础隔震结构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参数研究进一步探究了邻近构造物与隔震基础距离、碰撞刚度、不同地震动对碰撞响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 碰撞 基础隔震 弹塑性时程分析 延性需求
下载PDF
具有限位装置的滑移隔震框架结构在碰撞前后单向和双向地震反应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韦俊 熊仲明 +1 位作者 秦培晟 王军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11-817,共7页
为了克服传统滑移隔震限位装置一滑就限增加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的缺陷,使滑移隔震技术在框架结构中得到应用,在研究了U型环限位消能元件的工作性能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SAP2000软件,建立了一种新型具有限位装置的滑移隔震三层框架结构的... 为了克服传统滑移隔震限位装置一滑就限增加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的缺陷,使滑移隔震技术在框架结构中得到应用,在研究了U型环限位消能元件的工作性能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SAP2000软件,建立了一种新型具有限位装置的滑移隔震三层框架结构的计算模型,并根据合理的碰撞前后滞回特性,进行了单向和双向地震波作用下的隔震结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限位装置的刚度对结构碰撞后层间加速度和位移量的变化影响较大;双向比单向地震激励对结构产生的最大基底滑移量要大.随着另一个方向地震烈度的不断加大,结构最大滑移量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规律,为滑移隔震在框架结构中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移隔震 框架结构 限位装置 碰撞 双向地震反应
下载PDF
将基础隔震新技术纳入本科教学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祁皑 林于东 《高等建筑教育》 2009年第1期9-11,共3页
文章主要阐述了将隔震技术引入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教学过程的方法。过程包括:在结构力学课程中增加与基础隔震技术工作机理有关的动力学内容;在建筑抗震设计原理课程中增加基础隔震结构设计的相关内容;在毕业设计中增加基础隔震... 文章主要阐述了将隔震技术引入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教学过程的方法。过程包括:在结构力学课程中增加与基础隔震技术工作机理有关的动力学内容;在建筑抗震设计原理课程中增加基础隔震结构设计的相关内容;在毕业设计中增加基础隔震结构设计题目,通过用混凝土长柱来模拟隔震支座,实现用PKPM设计软件进行隔震结构设计的目的。实践表明,此方法对新技术和科研成果融入本科教学具有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隔震 结构力学 建筑抗震 毕业设计
下载PDF
Dynamic Responses Analysis of a Building Structure Subjected to Ground Shock from a Tunnel Explosion 被引量:2
9
作者 TIAN Li LI Zhongxian HAO Hong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EI CAS 2006年第B09期100-106,共7页
Dynamic responses of a multi-storey building without or with a sliding base-isolation device for ground shock induced by an in-tunnel explosion are numerically analyzed. The effect of an adjacent tunnel in between 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a multi-storey building without or with a sliding base-isolation device for ground shock induced by an in-tunnel explosion are numerically analyzed. The effect of an adjacent tunnel in between the building and the explosion tunnel, which affects ground shock propagation , is considered in the analysis. Different modeling methods, such as the eight-node equal-parametric finite element and mass-lumped system, are used to establish the coupling model consisting of the two adjacent tunnels, the surrounding soil medium with the Lysmer viscous boundary condition, and the multi-storey building with or without the sliding base-isolation device. In numerical calculations , a continuous friction model,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Coulomb friction model, is adopted to improve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and reduce the accumulated errors. Some example analyses are subsequently performed to study th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sliding base-isolation device to ground shock. The effect of the adjacent tunnel in between the building and the explosion tunnel on the ground shock wave propagation is also investigated. The final conclusions based on the numerical results will provide some guidance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storey building sliding base-isolation underground blast wave TUNNELS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continuous friction model
下载PDF
多维近断层地震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艳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43,共8页
近断层地震较远场地震具有显著的脉冲效应、上下盘效应和破裂方向效应,对结构有强大的破坏作用。本文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了4层钢筋混凝土(RC)框架非隔震和隔震结构,分析其在近断层水平地震单独作用和水平、竖向地震共同作用下的动... 近断层地震较远场地震具有显著的脉冲效应、上下盘效应和破裂方向效应,对结构有强大的破坏作用。本文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了4层钢筋混凝土(RC)框架非隔震和隔震结构,分析其在近断层水平地震单独作用和水平、竖向地震共同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研究表明,结构在水平、竖向地震共同作用下的层间位移和顶层加速度反应较水平地震单独作用下的反应要大,并且在近断层脉冲地震作用下竖向地震对隔震结构的影响大于对非隔震结构的影响,因而,进行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分析时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地震 竖向地震 隔震结构 脉冲效应 远场地震
下载PDF
土-结构相互作用对隔震体系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刚 陈欣 孙加华 《施工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631-635,共5页
为研究地基-结构相互作用效应对基础隔震结构隔震效果的影响,以多层带地下室的基础隔震平面框架为研究对象,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采用黏弹性人工边界来模拟无限域介质对计算区域的影响,利用等效荷载波动输入方法... 为研究地基-结构相互作用效应对基础隔震结构隔震效果的影响,以多层带地下室的基础隔震平面框架为研究对象,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采用黏弹性人工边界来模拟无限域介质对计算区域的影响,利用等效荷载波动输入方法来实现地震波作用下人工边界上的波动输入,通过对不同场地类别下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分析,研究了考虑SSI时结构的地震响应。结果表明,考虑SSI效应会减小结构的自振频率,增大结构的动力响应,场地土较软时尤其显著;考虑SSI效应能减小隔震层相对于基底的位移量;软弱地基会降低隔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结构相互作用 黏弹性人工边界 隔震体系 动力特性
下载PDF
回滞非线性结构的瞬态最优控制
12
作者 姚国治 方同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0-15,共6页
本文对一种国滞非线性基础隔振的主从结构模型用瞬态最优控制法进行振动控制研究。利用四阶Runge-Kutta积分格式统一处理最优控制方程,可直接逐步积分求出系统在瞬态最优控制下的最优控制力与系统响应。分别对主从结构无主... 本文对一种国滞非线性基础隔振的主从结构模型用瞬态最优控制法进行振动控制研究。利用四阶Runge-Kutta积分格式统一处理最优控制方程,可直接逐步积分求出系统在瞬态最优控制下的最优控制力与系统响应。分别对主从结构无主动控制及有主动控制时的两种情况(包含或不包含vb反馈)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瞬态最优控制可有效地抑制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 隔振 瞬态 最优控制 主从结构 结构抗震
下载PDF
带TLD多层隔震结构的抗震混合控制研究
13
作者 赵健辰 孙建 邱洪兴 《江苏建筑》 2021年第S01期36-38,共3页
为进一步减少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提出调谐液体阻尼器(TLD)与隔震系统联合控制的方法。基于集中质量模型推导出TLD与隔震层联合作用下多层剪切型结构的耦联运动方程,并结合算例进行中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设置了隔震层... 为进一步减少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提出调谐液体阻尼器(TLD)与隔震系统联合控制的方法。基于集中质量模型推导出TLD与隔震层联合作用下多层剪切型结构的耦联运动方程,并结合算例进行中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设置了隔震层的多层结构体系的顶层增设TLD系统可有效减少主体结构及隔震层的地震位移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谐液体阻尼器 隔震结构 地震响应 时程分析
下载PDF
隔震体系研究与应用现状综述
14
作者 钱晓旭 彭阳 《山西建筑》 2014年第14期50-52,共3页
通过对比分析采用传统抗震方法设计的建筑结构与基础设有隔震体系的建筑结构,指出了基础隔震体系的优势,并对国内外多种基础隔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进行了研究,得出复合隔震体系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结论。
关键词 隔震体系 地震 建筑结构 优势
下载PDF
基础滑移隔震框架结构试推与复位方案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熊仲明 张超 高俊江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1-187,共7页
试推与复位技术是检验基础滑移隔震结构设计与施工可靠性的重要手段。运用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带有限位装置的基础滑移隔震框架结构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通过模拟局部荷载作用位置,研究了在不同工况作用下隔震层顶部基础梁的受力及变... 试推与复位技术是检验基础滑移隔震结构设计与施工可靠性的重要手段。运用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带有限位装置的基础滑移隔震框架结构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通过模拟局部荷载作用位置,研究了在不同工况作用下隔震层顶部基础梁的受力及变形特点,得到了上部结构附加内力和变形最小的试推方案。同时,进行了在不同工况作用及整体荷载作用下结构动力响应分析,得到了局部荷载作用与整体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响应的对比关系。实际工程算例表明,合理地分散布置试推点的多条轴线多点加载方案基本可以满足滑移隔震结构试推与复位的要求,可作为一种检测滑移隔震结构设计与施工效果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滑移隔震 有限元分析 试推与复位
下载PDF
设有基础隔震-TMD的双层安全壳核电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侯钢领 吴灵枢 +2 位作者 李孟 宋天舒 孙峰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52-59,共8页
为提高核电站的抗震安全水平,基于第III代核电站双层安全壳(内安全壳、外安全壳)的结构特点和非能动安全技术要求,提出了基础隔震(BIS)-调频质量阻尼(TMD)抗震结构。以我国“华龙一号”核电站为研究对象,以满足核电站基本安全功能对结... 为提高核电站的抗震安全水平,基于第III代核电站双层安全壳(内安全壳、外安全壳)的结构特点和非能动安全技术要求,提出了基础隔震(BIS)-调频质量阻尼(TMD)抗震结构。以我国“华龙一号”核电站为研究对象,以满足核电站基本安全功能对结构特殊抗震要求为目标,应用符合非能动技术要求的隔震减震技术,给出了符合双层安全壳结构特点的抗震设计理念。基于基础隔震核电站研究成果,应用上述抗震设计理念,在增加附加质量很小的情况下,实现了BIS与TMD相结合的抗震结构设计。与传统非隔震模型和基础隔震模型比较,研究了该混合抗震结构的减震机理。结果表明:混合抗震结构综合了BIS与TMD的优点,避免了BIS和TMD各自的内在缺陷,进而验证了提出的抗震结构的减震效果,可以满足核电站的特殊抗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安全壳核电站 抗震安全 基础隔震-调频质量阻尼结构 减震效果 抗震设计理念
原文传递
基于小波分解的基底隔震结构的抗震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谢异同 段龙宝 孙益星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5-305,共11页
目的分析基底隔震结构在地震波以及地震波各个频段作用下的位移、等效静力、基底剪力.方法采用小波分解的方法对汶川地震近震区的水平地震动输入加速度进行分解,对基底隔震体系在不同频段地震动作用下进行动力学时程分析,并与未隔震体... 目的分析基底隔震结构在地震波以及地震波各个频段作用下的位移、等效静力、基底剪力.方法采用小波分解的方法对汶川地震近震区的水平地震动输入加速度进行分解,对基底隔震体系在不同频段地震动作用下进行动力学时程分析,并与未隔震体系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隔震结构在0~0.39 Hz、0.39~0.78 Hz、0.78~1.56 Hz等低频段作用下的位移反应远远大于6.25~12.5 Hz、12.5~25 Hz、25~50 Hz、50~100 Hz等高频段的位移反应,在6.25 Hz以上的频段,出现隔震结构的位移小于未隔震结构的位移,等效静力也是如此。在卧龙波以及各个频带作用下,隔震结构基底剪力远远小于未隔震结构的基底剪力。结论相比未隔震结构而言,基础隔震结构大大地降低了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低频段地震波对结构作用很大,高频段可以放大高阶振型的作用,而隔震层起到一个低通滤波器的作用,可以滤去地震波的一些高频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分解 基底隔震结构 动力时程分析 地震激励
下载PDF
基础隔震底框砖房的三维地震响应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魏德敏 康锦霞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35-37,74,共4页
研究基础隔震底框砖混结构房屋的地震反应 ,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程序得到了结构的基底剪力和层间位移。通过分析对比隔震房屋和非隔震房屋的计算结果 ,给出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和结论。
关键词 基础隔震 底框砖房 三维地震响应分析 砖混结构
下载PDF
串联基础隔震结构的隔震特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富有 魏良甲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5-318,共4页
由橡胶隔震支座与摩擦滑移隔震支座串联成组合支座,再与橡胶隔震支座并联形成的串联基础隔震结构,在地震时可以取得较好的隔震效果.根据串联基础隔震结构的特点,给出了该种隔震体系的等效阻尼、等效刚度的计算公式;将串联隔震支座设定... 由橡胶隔震支座与摩擦滑移隔震支座串联成组合支座,再与橡胶隔震支座并联形成的串联基础隔震结构,在地震时可以取得较好的隔震效果.根据串联基础隔震结构的特点,给出了该种隔震体系的等效阻尼、等效刚度的计算公式;将串联隔震支座设定为多个屈服剪力水平,得到了较好的等效阻尼.实例计算表明,选择合适的摩擦系数和2种支座的刚度比,可以得到性能较好的隔震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联基础隔震结构 橡胶垫 等效阻尼
下载PDF
两种隔震结构体系的力学机理分析及工程应用
20
作者 董靖 《福建建筑》 2008年第7期36-38,共3页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12章提到的隔震结构仅指基础隔震结构,针对此现状,本文对比分析了基础隔震结构体系与层间隔震结构体系的的工作原理、工程应用范围等,探讨了隔震技术至今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出了应用层间隔震...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12章提到的隔震结构仅指基础隔震结构,针对此现状,本文对比分析了基础隔震结构体系与层间隔震结构体系的的工作原理、工程应用范围等,探讨了隔震技术至今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出了应用层间隔震技术改善底层框架上部砌体建筑的抗震性能,推动隔震技术的发展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隔震 层间隔震 底层框架砖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