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影响靖安的飑线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陈丽丽 马中元 +3 位作者 余剑浩 彭景 田甜 谭立坤 《江西科学》 2020年第1期76-81,105,共7页
使用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常规气象资料、FY-2G逐小时红外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拼图资料等,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中尺度分析、形态分析等方法,对2018年3月15日影响靖安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飑线上的强单体回波造成... 使用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常规气象资料、FY-2G逐小时红外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拼图资料等,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中尺度分析、形态分析等方法,对2018年3月15日影响靖安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飑线上的强单体回波造成靖安县国家站18:14出现了极大风速18.1 m/s的雷暴大风,18:24-18:50出现了冰雹,冰雹最大直径30 mm,18:00-19:00出现了1h 42.4 mm的短时强降水并伴有强雷电。飑线过境时,伴有由2个≥10 mm/10min超短时强降水组成,风向突变,风速加大并出现雷暴大风,气压上升,相对湿度上升,气温迟后几分钟快速下降。2)500 hPa阶梯槽向东发展移动,呈前顷结构,利于热力和动力不稳定增长;较强的西南暖湿气流,低层湿舌向东北伸展,NE-SW走向的地面辐合线有利于飑线生成、维持和发展。逆温层积累了大量不稳定能量,零度层高度3409 m,-20℃层高度6615m,非常有利于冰雹的生成。3)飑线单体排列趋向紧密,回波强度达到60~65 dBz,中部向南弯曲,弯曲段回波单体强度达70 dBz。飑线回波带的特征主要有两点:一是由多个单体回波紧密排列成带状的回波带或短带形式;二是回波带上强回波单体或超级单体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靖安 飑线天气 中分析 带状回波 带上强单体
下载PDF
2016年5月7—8日抚州地区对流天气过程特征及能量变化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春 肖雯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7年第4期302-311,共10页
基于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从大尺度环流、中尺度系统和对流能量三方面,对2016年5月7—8日江西省抚州地区的一次连续性对流天气过程的两个阶段暴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高层辐散气流、中层短... 基于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从大尺度环流、中尺度系统和对流能量三方面,对2016年5月7—8日江西省抚州地区的一次连续性对流天气过程的两个阶段暴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高层辐散气流、中层短波槽前正涡度平流、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的良好配置以及系统长时间的稳定维持,是造成此次连续性对流过程的主要原因。阶段一,对流在切变线附近产生,对流产生后形成的中尺度锋区又使得新对流在锋区附近激发,形成列车效应,造成了暴雨的发生;阶段二,对流位于暖区,由降水区上游移来的对流系统在低层暖中心附近得到发展加强,暖中心的长时间维持造成了暴雨的发生。阶段一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前期大气积累的不稳定能量;阶段二的能量则是在西南气流输送下数小时内快速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急流 带状回波 能量条件 列车效应
下载PDF
一次冬季冰雹的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江慧远 魏鸣 +3 位作者 张深寿 潘佳文 罗昌荣 林文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55-762,共8页
为研究双偏振雷达资料在冬季冰雹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利用厦门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分析了2016年12月21日福建漳州冰雹的回波特征。发现在降雹过程中,最强回波达69 dBZ,三体散射回波径向长度达16 km,旁瓣回波切向宽达20 km,低层的钩状回... 为研究双偏振雷达资料在冬季冰雹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利用厦门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分析了2016年12月21日福建漳州冰雹的回波特征。发现在降雹过程中,最强回波达69 dBZ,三体散射回波径向长度达16 km,旁瓣回波切向宽达20 km,低层的钩状回波与入流缺口明显;冰雹区的差分反射率因子Z dr和差分相位常数K dp数值小,冰水混合区的相关系数ρhv较低。分析表明:此冰雹个例并非典型的超级单体,但存在超级单体的部分偏振回波特征,回波前侧下沉气流存在Z dr弧,可延伸到中层,在入流缺口和后侧下沉气流处,Z dr柱和K dp柱成对出现,中层存在CC的低值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雷达 S波段 冰雹 偏振参数 回波特征
下载PDF
2010年夏季北京零度层亮带特征统计 被引量:16
4
作者 黄钰 阮征 +2 位作者 葛润生 马建立 嵇磊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04-709,共6页
零度层亮带对研究层状云降水机理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具有意义,应用风廓线雷达对北京2010年4—9月不同类型的降水进行观测,提出了针对北京地区的亮带识别算法,通过订正的亮带识别算法对降水数据进行亮带识别,得到了延庆地区亮带出现的高... 零度层亮带对研究层状云降水机理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具有意义,应用风廓线雷达对北京2010年4—9月不同类型的降水进行观测,提出了针对北京地区的亮带识别算法,通过订正的亮带识别算法对降水数据进行亮带识别,得到了延庆地区亮带出现的高度、持续时间以及和降水量、降水类型的对比等数据。根据统计结果得到了2010年夏季北京延庆地区融化层的分布特征,回波强度最大值主要出现在36~40 dBz之间,亮带厚度主要为1000~1500 m,上下边界速度差值主要为4~5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度层亮带 风廓线雷达 回波强度 速度
下载PDF
“列车效应”诱发的一次河套地区致灾暴雨成因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桂莲 杭月荷 +2 位作者 付丽娟 张璐 包福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88-795,共8页
利用内蒙古自治区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全区785个自动气象站24 h和1 h降水量资料以及内蒙古河套地区鄂尔多斯(CINRAD/CB型)多普勒雷达资料,NECP的FNL(1°×1°)逐6 h再分析资料以及全球地形(1°×1°)资料,对2018... 利用内蒙古自治区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全区785个自动气象站24 h和1 h降水量资料以及内蒙古河套地区鄂尔多斯(CINRAD/CB型)多普勒雷达资料,NECP的FNL(1°×1°)逐6 h再分析资料以及全球地形(1°×1°)资料,对2018年7月18-19日内蒙古河套地区致灾暴雨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成带状稳定少动,其西北侧500 hPa高空槽、中低层700~850 hPa"人"字型切变线和低空急流是暴雨发生的主要背景条件;暴雨期水汽条件表现为强西南支水汽输送和垂直辐合上升运动,水汽通量强度中心发展至700 hPa,水汽通量散度垂直辐合上升至500 hPa,有利于高效率强度大的短时强降水产生;"列车效应"即:由于阴山山脉的地形强迫作用导致的扰动不断输送至暴雨区且在雷达回波特征上表现为显著的东西向带状回波分布形势,是导致暴雨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过程,并且暴雨区表现出正涡度中心和负散度中心重合的准正压不稳定结构加剧了对流不稳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地区 致灾暴雨 带状回波 “列车效应” 地形强迫
下载PDF
2009年5月冀中南一次春季大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马鸿青 丁治英 +1 位作者 张会 王志超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年第5期32-37,共6页
利用NCEP 1 1再分析资料、常规天气图、全国自动加密观测资料和石家庄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发生在河北省中南部的一次短时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风速和风向在河北中南部的辐合促进了水汽的辐合。块状回波与带状回波交接... 利用NCEP 1 1再分析资料、常规天气图、全国自动加密观测资料和石家庄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发生在河北省中南部的一次短时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风速和风向在河北中南部的辐合促进了水汽的辐合。块状回波与带状回波交接处出现最大暴雨中心,逆风区和弱辐合区与较强降水相吻合。邢台次云区的形成与发展和北部主云区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邢台北部低于-42云区范围扩大,邢台狭窄的强对流回波带形成。地面加密风场的变化以及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均对短时暴雨的发生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带状回波在地面辐合线附近快速强烈发展,而且随着河北中南部地面辐合线的消失而原地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暴雨 强对流 地面辐合线 带状回波 冀中南
下载PDF
鹰潭市雷电天气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余剑浩 马中元 +4 位作者 陈鲍发 李密 姜磊 戴震天 朱福磊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0年第3期38-42,共5页
文章通过对鹰潭市2016~2018年雷电、雷达回波等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形态对比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了雷达带状回波、短带回波和团块状回波的具体特征,总结出了鹰潭市雷电主要分布的月份、强度及逐年增加的特点。该研究为在业务中应用的强... 文章通过对鹰潭市2016~2018年雷电、雷达回波等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形态对比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了雷达带状回波、短带回波和团块状回波的具体特征,总结出了鹰潭市雷电主要分布的月份、强度及逐年增加的特点。该研究为在业务中应用的强雷电监测预警技术和开展精细化、自动化和规范化的雷电监测预警气象服务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潭 雷电天气 带状回波 团块状回波
下载PDF
宽频鱼雷自导目标回波模拟仿真 被引量:5
8
作者 王东霞 严胜刚 许鹏 《计算机仿真》 CSCD 2006年第8期17-22,共6页
目标模拟器是鱼雷自导系统设计的重要仪器。该文的目的是给出宽频水下目标回波信号模拟的软件仿真流程,为实际应用中目标模拟器的硬件实现提供一个较完整的软件基础。文章以宽带信号处理的理论为基础,对自导系统中常用到的各种信号和目... 目标模拟器是鱼雷自导系统设计的重要仪器。该文的目的是给出宽频水下目标回波信号模拟的软件仿真流程,为实际应用中目标模拟器的硬件实现提供一个较完整的软件基础。文章以宽带信号处理的理论为基础,对自导系统中常用到的各种信号和目标回波的模拟(包括目标距离、方位和速度的模拟)方法做了细致的讨论,给出了多普勒频移、时延、环境噪声和海洋混响的模拟方法和M atlab仿真结果。其中,在模拟海洋混响时采用了性能较好的椭圆滤波器。文章最后还给出了对多目标和动目标的M atlab仿真结果。结果表明实际中用硬件来模拟宽带水下鱼雷自导目标回波信号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频 目标回波 椭圆滤波器 多目标 动目标
下载PDF
浅谈数字电视的网络传输与前期调试 被引量:4
9
作者 于金良 《中国有线电视》 2008年第4期348-351,共4页
结合吴江数字电视实施的情况,介绍有线数字电视网络传输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主要技术指标与网络表征,阐述了数字电视的传输对有线网络的要求,提出数字电视业务开通之前进行网络调试的必要性和方法,并对数字电视的网络传输与模拟电视的不同... 结合吴江数字电视实施的情况,介绍有线数字电视网络传输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主要技术指标与网络表征,阐述了数字电视的传输对有线网络的要求,提出数字电视业务开通之前进行网络调试的必要性和方法,并对数字电视的网络传输与模拟电视的不同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内平坦度 载噪比 误码率 阻抗失配 回波反射
下载PDF
机载W波段双线偏振测云雷达回波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高仲辉 黄兴玉 +3 位作者 魏鸣 范辉 吴举秀 李勇 《雷达科学与技术》 2014年第5期561-568,共8页
介绍了 W波段测云雷达的意义及国外现状,对国内研制的首部机载 W波段双线偏振测云雷达回波进行了分析:雷达系统可实现多种扫描探测模式,以雷达波束固定向下探测资料为最便于作合理的分析,在侧向探测时,以距云一定距离作平行于云的... 介绍了 W波段测云雷达的意义及国外现状,对国内研制的首部机载 W波段双线偏振测云雷达回波进行了分析:雷达系统可实现多种扫描探测模式,以雷达波束固定向下探测资料为最便于作合理的分析,在侧向探测时,以距云一定距离作平行于云的直线飞行探测较好;实验中探测到非降水的冰晶云或混合相云的强度为-20~5 dBz,线性退极化比与粒子形状及雷达扫描模式有关。这些分析为进一步研制和改进 W波段雷达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波段 双线偏振 机载测云雷达 回波分析 线性退偏振比
下载PDF
一次渤海“切变线”诱发强对流天气监测及可预报性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鸿鸣 费杰 +1 位作者 李燕 李延江 《海洋预报》 2016年第6期93-102,共10页
利用micaps3.2系统强对流实况监测、渤海6部天气雷达、海洋WRF模式等同步资料,对2015年8月31日渤海一次典型"暖式切变线"引发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及可预报性探讨。结果表明:天气尺度系统的有效配置为不同时段的中尺度... 利用micaps3.2系统强对流实况监测、渤海6部天气雷达、海洋WRF模式等同步资料,对2015年8月31日渤海一次典型"暖式切变线"引发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及可预报性探讨。结果表明:天气尺度系统的有效配置为不同时段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提供了环流背景条件。08—20时渤海湾一线925—850 h Pa切变线东移增强,08时临近探空K指数35℃、SI指数-1.81℃及CAPE为166 J/kg,垂直风切变16 m/s,导致天津一线的强对流天气发生。20—02时低层925 h Pa"暖式切变线"北抬,20时K指数32℃,SI指数为1.36℃,CAPE达383 J/kg,垂直风切变为19 m/s,对流性不稳定能量增强,在渤海中部的切变线附近诱发多个中γ、β尺度强对流风暴单体,在雷达回波"列车效应"下,造成了秦皇岛近海新一轮强对流天气过程。WRF模式数值模拟与实况对比:对流有效位能(CAPE)08时初始场运行结果误差大于14时;逐小时强对流回波带演变与925 h Pa切变线和CAPE高值区较一致;强垂直运动和边界层水汽辐合触发CAPE的释放;在辽东湾北部Δθse(850—500 h Pa)较弱干冷切入与对流系统的发生、落区有一定对应关系;雷达监测网与WRF物理量叠加是提升海区强对流预警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强对流 暖式切变线 带状回波“列车效应” 可预报性
下载PDF
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径向干扰回波订正算法研究
12
作者 张新宜 郑文佳 +2 位作者 刘熠炎 林丽华 周晓宇 《无线互联科技》 2021年第7期112-114,共3页
在雷达探测降雨过程中,雷达回波存在干扰,而X波段的雷达波长较短,回波的干扰和衰减更为明显,所以要对其进行订正。文章通过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出现干扰毛刺时不能够识别毛刺回波,中值插值法应用到雷达分散化径向区干扰区域中具有良好的效... 在雷达探测降雨过程中,雷达回波存在干扰,而X波段的雷达波长较短,回波的干扰和衰减更为明显,所以要对其进行订正。文章通过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出现干扰毛刺时不能够识别毛刺回波,中值插值法应用到雷达分散化径向区干扰区域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存在大量且集中的径向干扰区域,通过中值插值法能够创建环状回波,降低效果。以此,文章对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径向干扰回波订正算法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波段 双偏振天气雷达 干扰回波
下载PDF
强降水云物理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62
13
作者 肖辉 王孝波 +2 位作者 周非非 洪延超 黄美元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85-404,共20页
利用改进的三维完全弹性强对流云模式 ,模拟了 1 998年 7月 2 1日晨发生在武汉附近的特大暴雨个例 ,结果显示 ,该模式模拟得到的降雨量与实测接近 ,计算得到的雷达回波强度最大值也与实际观测相一致 ,说明该模式对实际对流性强降水具有... 利用改进的三维完全弹性强对流云模式 ,模拟了 1 998年 7月 2 1日晨发生在武汉附近的特大暴雨个例 ,结果显示 ,该模式模拟得到的降雨量与实测接近 ,计算得到的雷达回波强度最大值也与实际观测相一致 ,说明该模式对实际对流性强降水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 ,通过冷云和暖云两种不同情况的比较分析 ,研究了云微物理过程在强降水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模拟结果表明 ,详细云物理过程的考虑对深入理解武汉这次强降水的形成过程是有意义的。该个例雨水的形成主要是暖雨过程 ,冰相微物理过程对该对流性强降水过程的发展和演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形成雨水的冷相过程中 ,霰的融化及其在 0℃层下碰并云水形成雨水的过程是主要的。模式云在 0℃层附近存在明显的雷达回波亮带 ,亮带中间含有强回波核和及地下挂回波。分析表明 ,这种强回波核和下挂回波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冰相粒子在 0℃层融化形成的 ,融化的冰相粒子与云滴碰并又加速雨水的产生。在这些融化的冰相粒子中 ,贡献最大的是霰粒。文中还分析了该强降水暴雨云维持长时间强降水的云物理机制。在低层大气温暖高湿和环境风切变有利条件下 ,倾斜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之间的准稳态结构可能是暴雨强降水得以长时间维持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云物理过程 三维数值模拟 对流云 雷达回波亮带
下载PDF
弱窄带回波在分析和预报强对流天气中的应用 被引量:51
14
作者 漆梁波 陈春红 刘强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2-120,共9页
灵敏的多普勒雷达经常能探测到弱窄带回波,这些弱窄带回波一般对应于边界层的辐合线,对弱窄带回波的仔细分析有利于及早做出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以及对其发展变化作深入了解。文章结合发生在上海的3次强对流天气个例,详细分析了弱窄带... 灵敏的多普勒雷达经常能探测到弱窄带回波,这些弱窄带回波一般对应于边界层的辐合线,对弱窄带回波的仔细分析有利于及早做出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以及对其发展变化作深入了解。文章结合发生在上海的3次强对流天气个例,详细分析了弱窄带回波在分析和预报强对流天气中的作用,得出以下结论:(1)上游移动强回波的出流边界导致的弱窄带回波是大风预警的重要判断参考;(2)在合适的层结状态和抬升条件下,弱窄带回波会强烈发展,并导致局地雷雨大风,这类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有两个比较重要的阶段:弱窄带回波上初始回波的发展和回波跃增;(3)下击暴流造成的地面出流在雷达回波上表现为近似圆弧的弱窄带回波,这种弱窄带回波与其他雷达观测特征以及地面观测相结合,有助于对产生下击暴流的对流云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细致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窄带回波 强对流天气 个例分析
下载PDF
台风山竹(1822)龙卷的双极化相控阵雷达特征 被引量:31
15
作者 傅佩玲 胡东明 +2 位作者 黄浩 张羽 田聪聪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06-718,共13页
2018年9月17日台风山竹(1822)外围螺旋雨带中发生EF2级龙卷。在高湿度、高不稳定、强垂直风切变的环流背景下,龙卷在台风外围雨带上微型超级单体右后侧钩状回波顶端的弱回波区中发展起来。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广州X波段双极化相控阵雷达... 2018年9月17日台风山竹(1822)外围螺旋雨带中发生EF2级龙卷。在高湿度、高不稳定、强垂直风切变的环流背景下,龙卷在台风外围雨带上微型超级单体右后侧钩状回波顶端的弱回波区中发展起来。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广州X波段双极化相控阵雷达,不仅观测到超级单体的发展过程,还呈现出龙卷涡旋演变特征:单体风暴尾端在右后方入流加强作用下,逐渐形成钩状回波形态,此时对流层中低层2~3km高度附近的中气旋强度率先达到最大,随着旋转强度进一步加强和旋转中心高度逐步下降,低层强旋转特征越来越明显,当低层旋转速度达到峰值(超过21m·s^-1),旋转直径收缩到1km范围,地面出现EF2级以上龙卷,旋转速度对区域出现清晰的弱回波龙卷眼区特征。X波段双极化相控阵雷达在龙卷观测中优势显著,弥补了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波段双极化相控阵雷达 台风山竹龙卷 龙卷涡旋特征 旋转直径 龙卷弱回波眼区
下载PDF
边界层辐合线在局地强风暴临近预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16
作者 刁秀广 车军辉 +1 位作者 李静 朱君鉴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33,I0003-I0007,共10页
利用济南CINRAD/SA雷达探测到的边界层辐合信息,结合地面实况和探空资料及NCEP资料,对近年发生在山东中部的典型局地强风暴的生成及对流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时空分辨率的雷达能获得近地层辐合线信息,对流风暴强的出流和近地层... 利用济南CINRAD/SA雷达探测到的边界层辐合信息,结合地面实况和探空资料及NCEP资料,对近年发生在山东中部的典型局地强风暴的生成及对流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时空分辨率的雷达能获得近地层辐合线信息,对流风暴强的出流和近地层环境风的辐合在一定条件下可产生窄带回波;远离风暴主体的出流边界和顺地面风移动的风速辐合线在热力条件较弱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产生对流天气;出流边界的叠加或出流边界与环境风辐合线的叠加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可产生局地强风暴,单纯的近地层辐合线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可产生较为孤立的局地风暴,可作为强对流天气临近预警的关键参考依据;风暴初始位置、初始时间和风暴类型具有不确定性,是强对流天气临近预警的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辐合 窄带回波 强风暴
下载PDF
风廓线雷达探测零度层亮带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黄钰 阮征 +1 位作者 葛润生 陈钟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76-1383,共8页
L波段风廓线雷达采用相干累积技术提高雷达探测灵敏度,用于对降水云体垂直探测,能获取高分辨率的云体返回信号的全谱信息。应用它对2009年5月14日层状云降水过程中出现的零度层亮带进行了连续探测研究,得到零度层亮带附近区域中返回信... L波段风廓线雷达采用相干累积技术提高雷达探测灵敏度,用于对降水云体垂直探测,能获取高分辨率的云体返回信号的全谱信息。应用它对2009年5月14日层状云降水过程中出现的零度层亮带进行了连续探测研究,得到零度层亮带附近区域中返回信号的谱参数(功率、平均多普勒速度、速度谱宽)和回波功率谱密度分布随高度的变化和演变特征。在零度层亮带区附近质点的冰水转化过程中,云体中大部分冰晶、雪花从-1.3℃附近开始表面融化,0.8℃附近冰晶、雪花的整体冰框架开始破碎分离成尺度较小的液态降水质点,3.5℃附近冰晶、雪花全部融化为液态降水质点。同时,在0.8℃附近约300m厚度的层次中观测到回波强度谱区范围突然展宽现象,这反映出降水质点的冰水转化引起局部环境强烈降温可能导致出现少量的细部对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度层亮带 风廓线雷达 谱参数 回波强度谱密度
下载PDF
一次弱弓形飑线后方入流特征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18
18
作者 康红 费建芳 +2 位作者 黄小刚 程小平 孙吉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6-188,共13页
后方入流是中尺度对流系统内中尺度环流的一部分,表现为一支从风暴后部穿过层状回波区进入风暴系统的相对气流,对增强中尺度下沉气流和地面冷池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和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雷达径向剖... 后方入流是中尺度对流系统内中尺度环流的一部分,表现为一支从风暴后部穿过层状回波区进入风暴系统的相对气流,对增强中尺度下沉气流和地面冷池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和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雷达径向剖面内反演的系统相对水平速度,对2012年5月16日江苏省一次弱弓形飑线的后方入流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飑线是在东北冷涡影响下,受高、低空温度平流差动、低空急流和低层温度暖脊的共同作用生成。飑线发展阶段,后方入流最早出现在对流层中层的层状回波区中,并向前伸展到对流回波区后缘;成熟阶段,后方入流逐渐下沉并与对流区前低层辐散外流合并,形成一条从飑线后部中层延伸到对流区前缘的持续性后方入流通道;消散阶段,后方入流中心下沉到地面附近,与冷池外流共同增强,与其前侧西南入流的局地辐合,可能是触发对流单体后向新生并促使双带状回波出现的有利条件。后方入流把中层干冷空气持续输送到对流区中下方,通过加剧降水粒子的蒸发冷却作用,增强地面冷池及其出流,导致成熟阶段地面大风生成,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受后方入流中心下沉到地面以及新生带状回波系统的影响,地面冷池持续增强,可能是消散阶段地面大风形成的原因。此外,后方入流与飑前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后方入流 双带状回波 地面大风
下载PDF
一次强雹暴系统及其阵风锋的雷达回波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刘娟 宋子忠 李金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3-17,共5页
作者介绍了在一次强雹暴系统的雷达探测中发现的阵风锋回波带。讨论了阵风锋回波带的性质、结构及其成因,分析了它对雹暴回波系统的反馈作用,指出了其和经典模式中阵风锋的不同之处。提出了这次雹暴系统维持和传播的自激机制,并且探... 作者介绍了在一次强雹暴系统的雷达探测中发现的阵风锋回波带。讨论了阵风锋回波带的性质、结构及其成因,分析了它对雹暴回波系统的反馈作用,指出了其和经典模式中阵风锋的不同之处。提出了这次雹暴系统维持和传播的自激机制,并且探讨了阵风锋回波带在短时预报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雹暴系统 阵风锋 回波带 冰雹
下载PDF
“4·11”海南致灾雷暴大风环境场与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20
作者 郑艳 俞小鼎 +1 位作者 蔡亲波 任福民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50-860,共11页
利用海口多普勒雷达、海南省区域加密自动站和常规资料对2016年4月11日凌晨发生在海南岛北部近海和陆地的大范围雷暴大风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在500 h Pa槽前、低空急流左前侧、低层切变线南侧、高空... 利用海口多普勒雷达、海南省区域加密自动站和常规资料对2016年4月11日凌晨发生在海南岛北部近海和陆地的大范围雷暴大风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在500 h Pa槽前、低空急流左前侧、低层切变线南侧、高空急流分流区下方和地面静止锋南侧的有利于对流发展的较大范围上升气流区域内;(2)对流风暴移动路径上的大气环境具有中等程度的条件不稳定、对流有效位能CAPE以及上干冷下暖湿的温-湿廓线垂直结构、强的深层垂直风切变,对流风暴形成后最终组织发展产生雷暴大风、大冰雹和短时强降水的多单体带状回波和弓形回波;(3)在多单体带状回波中镶嵌的风暴A和B各自发展成为具有中层径向辐合特征的超级单体,风暴B和C合并形成弓形回波,其中风暴C的中气旋加强成为弓形回波北部的气旋式中尺度涡旋;(4)阵风锋对对流风暴的正反馈作用、对流风暴前侧强劲的暖湿入流与风暴后侧径向风速相当的冷池出流,长时间倾斜依存的自组织结构及其与强的低层环境风垂直切变的相互作用,是多单体风暴和弓形回波长时间维持和加强的主要原因;(5)地面原来存在的β中尺度辐合切变线,对流风暴主体回波沿着海南岛北部近海东移等因素,有利于多单体带状回波和弓形回波的长时间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天气学分析 多单体带状回波 弓形回波 阵风锋 β中尺度辐合切变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