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郁证发微(六)——郁证畏寒论 被引量:14
1
作者 蒋健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6年第1期11-14,共4页
探讨郁证性畏寒的病脉证治。认为除阴盛阳虚可导致内伤畏寒外,还有表阳郁结、寒凝血脉、气血营卫不和、气郁不达以及郁证所导致的畏寒。郁证性畏寒具有郁证的临床特征,包括情志致病、存在精神状态方面的症状、伴随症状"异彩纷呈&qu... 探讨郁证性畏寒的病脉证治。认为除阴盛阳虚可导致内伤畏寒外,还有表阳郁结、寒凝血脉、气血营卫不和、气郁不达以及郁证所导致的畏寒。郁证性畏寒具有郁证的临床特征,包括情志致病、存在精神状态方面的症状、伴随症状"异彩纷呈"、部分症状定位定性模糊、畏寒症状夸张怪异以及从郁论治有效等。郁证性畏寒是在畏寒这一普通病证"外衣"掩盖下的隐性郁证,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郁证性畏寒作为一种躯体症状,可见于抑郁症、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等多种精神障碍类疾病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证 恶寒 畏寒 隐性郁证 疏肝解郁
下载PDF
辨识畏寒与恶寒病机的关键是卫气 被引量:10
2
作者 沈宏春 罗永兵 +1 位作者 王浩中 严石林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9-110,共2页
通过分析历代医书中畏寒与恶寒的含义,阐述畏寒与恶寒的用法,恶寒最初代指一切怕冷症状,宋代用畏寒部分代指外感怕冷,明清则畏寒与恶寒混用。在高等教育的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将畏寒与恶寒严格区分,怕冷这一症状,用恶寒描述的表示外感,用... 通过分析历代医书中畏寒与恶寒的含义,阐述畏寒与恶寒的用法,恶寒最初代指一切怕冷症状,宋代用畏寒部分代指外感怕冷,明清则畏寒与恶寒混用。在高等教育的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将畏寒与恶寒严格区分,怕冷这一症状,用恶寒描述的表示外感,用畏寒描述的表示内伤,对临床诊断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认为这容易导致初学者忽略怕冷形成的机理,对一些疑难病证的诊断容易产生错误,所以提出临床上区别畏寒与恶寒,关键在于判断卫气是虚弱还是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畏寒 恶寒 病机 卫气
下载PDF
表证概念探微 被引量:8
3
作者 方传明 周岳君 褚娇娇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88-391,共4页
表证是中医诊断中重要的基本证候之一,随着学术的变迁,表证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当前表证的概念存在病因宽泛化、病程局限化、症状绝对化和外延窄缩化等问题。这使表证概念的内涵不够明析,外延也未得以完全展开,且已呈现出阻碍中医学... 表证是中医诊断中重要的基本证候之一,随着学术的变迁,表证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当前表证的概念存在病因宽泛化、病程局限化、症状绝对化和外延窄缩化等问题。这使表证概念的内涵不够明析,外延也未得以完全展开,且已呈现出阻碍中医学继承和发展的态势。通过对表证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分析,提出新的表证概念,以期进一步促进表证概念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证 概念 恶寒 中医诊断学
原文传递
温病初期不是表证 被引量:6
4
作者 肖相如 《河南中医》 2010年第7期625-627,共3页
表证的特征性表现是"恶寒",判断是不是表证的关键是"恶寒"的有无。《伤寒论》中温病的提纲是"不恶寒"。温病的病因病机与表证不同。《温热论》中的"卫"不是表证,温病初起的治法不是解表。常见... 表证的特征性表现是"恶寒",判断是不是表证的关键是"恶寒"的有无。《伤寒论》中温病的提纲是"不恶寒"。温病的病因病机与表证不同。《温热论》中的"卫"不是表证,温病初起的治法不是解表。常见温病的初期没有表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表证 恶寒 《伤寒论》 《温热论》 解表法 张仲景
下载PDF
风寒初感人体常见寒相关症状反应辨析
5
作者 董俭 王天芳 +4 位作者 李晓莉 周开林 沈无瑕 李冠颖 王珊珊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50-753,共4页
人体外感阶段的寒、热症状反应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寒相关症状主要包括恶寒、畏寒、恶风、寒战等,风寒初感以恶寒、恶风多见,其在《中医诊断学》的内涵、临床意义界定存在模糊与不一致,在中医诊断和临床教材中的应用也有一定衔接问题。... 人体外感阶段的寒、热症状反应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寒相关症状主要包括恶寒、畏寒、恶风、寒战等,风寒初感以恶寒、恶风多见,其在《中医诊断学》的内涵、临床意义界定存在模糊与不一致,在中医诊断和临床教材中的应用也有一定衔接问题。为厘清恶寒、恶风等风寒初感阶段寒相关症状的内涵与临床意义,文章结合古今文献展开探讨,得出恶寒在古代医籍中泛指怕冷,自现代教材与畏寒加以区分,但在临床辨析二者时应参照他症。对恶寒临床意义的认识,也不应局限于其与外感表证的对应关系。而恶风主要病机在于表虚,表现为当风不适感,可与恶寒并见。经以上辨析,以期厘清《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寒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为其规范化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邪 风邪 症状反应 恶寒 恶风 畏寒
原文传递
表证不等于外感病的初期 被引量:6
6
作者 肖相如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322-2324,共3页
表证来源于《伤寒论》,是外感寒邪初期以恶寒为特征的临床证候。但是现在有些教科书将所有外邪(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都称为表证。表证的概念严重泛化和异化,不能正确指导临床,急需规范。
关键词 表证 恶寒 太阳病 伤寒论
原文传递
国医大师梅国强辨治恶寒症经验探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唐轩 刘松林 +5 位作者 陈雨 岳滢滢 许乐思 周贤 林云崖 梅国强(指导)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21-823,共3页
文章旨在探析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辨治恶寒症经验。恶寒病机复杂,非独外感寒邪及阳虚而能囊括,其病机关键在于卫气不和,卫气不和又有卫气不足及卫气不通之分,阴盛阳衰和气血亏虚可致卫气不足而产生恶寒,外感邪气、痰饮水湿、瘀血内阻、... 文章旨在探析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辨治恶寒症经验。恶寒病机复杂,非独外感寒邪及阳虚而能囊括,其病机关键在于卫气不和,卫气不和又有卫气不足及卫气不通之分,阴盛阳衰和气血亏虚可致卫气不足而产生恶寒,外感邪气、痰饮水湿、瘀血内阻、阳郁不达、疮痈初起可致卫气不通而产生恶寒。卫气不足者当温补阳气、益气活血等充卫以散寒,卫气不畅者当辛温解表、宣表化湿、疏利三焦、活血化瘀、疏肝理气、解毒消痈等通卫以散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国强 恶寒 卫气不足 卫气不通
原文传递
试论恶寒与畏寒——兼与六版《中医诊断学》商榷 被引量:1
8
作者 尹必武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345-346,共2页
从医学文献和全国统编《中医诊断学》教材等,对“恶寒”与“畏寒”的混淆与区别进行了分析、探讨,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了论述,认为“恶寒”与“畏寒”不但临床表现不同,而且两者产生机理亦截然不同,前者是由于外感病邪郁遏阳分,卫... 从医学文献和全国统编《中医诊断学》教材等,对“恶寒”与“畏寒”的混淆与区别进行了分析、探讨,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了论述,认为“恶寒”与“畏寒”不但临床表现不同,而且两者产生机理亦截然不同,前者是由于外感病邪郁遏阳分,卫阳之气不能外达致恶寒;后者是因阳气虚损,温煦肌表无力而畏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寒 畏寒 症状 病机 中医诊断
下载PDF
中药足浴治疗上呼吸道感染20例 被引量:1
9
作者 苏成程 章匀 唐艳芬 《河南中医》 2016年第9期1593-1595,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足浴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南通市中医院2014年1—12月呼吸科门诊治疗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40例,按简单随机化单盲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治疗组予以中药足浴治疗,对照组予以泰诺口服治疗。结果:... 目的:观察中药足浴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南通市中医院2014年1—12月呼吸科门诊治疗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40例,按简单随机化单盲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治疗组予以中药足浴治疗,对照组予以泰诺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00%,对照组有效率90.00%,两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发热、恶寒、流涕等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足浴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发热、恶寒、流涕等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呼吸道感染 中药足浴 发热 恶寒 流涕
下载PDF
论恶寒在新冠肺炎诊疗中的意义
10
作者 陈志威 蔡秋杰 曹洪欣 《中医药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1-4,共4页
恶寒是新冠肺炎发病初期主症之一,分辨恶寒程度与特点,对于明辨疫病病因、病机、病类、病位与病势,动态把握疫病变化,准确用药截断病势、控制疫病发展而提高诊治疗效,具有积极意义。曹洪欣教授总结归纳新冠肺炎患者恶寒特征主要有但寒... 恶寒是新冠肺炎发病初期主症之一,分辨恶寒程度与特点,对于明辨疫病病因、病机、病类、病位与病势,动态把握疫病变化,准确用药截断病势、控制疫病发展而提高诊治疗效,具有积极意义。曹洪欣教授总结归纳新冠肺炎患者恶寒特征主要有但寒不热、恶寒发热、寒热往来等不同表现,提出恶寒从温解论治、寒热往来或高热反复从透邪解毒论治、病后畏寒肢冷从益气温阳论治的思路,并举临床验案进行探讨,以期在疫病防治中重视恶寒程度分辨,进一步发掘中医疫病诊治精华,提高中医防治疫病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透邪解毒法
下载PDF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分型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雪慧 田梓廷 李竹英 《河南中医》 2018年第4期508-510,共3页
中医传统上将哮喘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以"症"分为寒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和虚哮,缓解期以"证"分为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两型,但这种方法过于简单、笼统,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临床实际辨证的需要,而... 中医传统上将哮喘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以"症"分为寒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和虚哮,缓解期以"证"分为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两型,但这种方法过于简单、笼统,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临床实际辨证的需要,而且与西医的哮喘三期(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相矛盾。哮喘慢性持续期既有痰瘀内伏未消,又有肺脾肝肾气阴阳不足,乃虚实夹杂之证,可以分为气虚感寒证,阳虚恶寒证,阴虚夹热证,痰瘀阻滞证,其中,气虚、阳虚证可发病为寒哮;阴虚夹热证可发病为热哮;气虚、阳虚合热证可转化为寒包热哮;气虚、阳虚合痰瘀阻滞证可发病为风痰哮;气虚、阴虚、阳虚证可发病为虚哮;慢性持续期时,作为哮喘发作的过渡时期,若控制良好,患者将归于缓解期,若控制不佳,则转入急性发作期,因此慢性持续期是哮喘治疗的黄金时期,辨证准确,施治及时,可减少患者发病几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慢性持续期 气虚感寒证 阳虚恶寒证 阴虚夹热证 痰瘀阻滞证
下载PDF
论《伤寒论》之“痞”(上)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明炯 薛丽君 《河南中医》 2018年第2期175-177,共3页
在张仲景的书中"痞""痞硬(硬满)""结胸"三症状是不同的,仲景定义"痞"为"不痛",典型的方证如第154条、第164条的小泻心汤方;"结胸"定义为"按之痛",典型方证如第... 在张仲景的书中"痞""痞硬(硬满)""结胸"三症状是不同的,仲景定义"痞"为"不痛",典型的方证如第154条、第164条的小泻心汤方;"结胸"定义为"按之痛",典型方证如第135条、第137条的大陷胸汤证;而在临床中还有很多时候,患者症状介于"痞"和"结胸"之间,有疼痛但是比较轻微,既不属于完全不痛的"心下痞、气痞",又不属于疼痛明显的"结胸",张仲景将其称为"痞硬"或"硬满",两者意义相同,方证如第96条、第230条、第266条的柴胡汤证,第157条、第158条的生姜泻心汤证和甘草泻心汤证,第160条的旋复代赭汤证,第163条的桂枝人参汤证,第165条的大柴胡汤证,第166条的瓜蒂散证,第124条的抵当汤证。从仲景的行文可以看出三者关系为:痞→痞硬(硬满)→痞硬痛(结胸),由"但满不痛"到"痛不可近"是一个由轻到重的过程。由此推断半夏泻心汤当有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痞” “痞满” “结胸” “不痛” “按之痛”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刘景源教授辨治外感发热经验汇要(一)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宁 《现代中医临床》 2018年第4期31-35,共5页
刘景源教授对治疗外感发热性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外感病中,发热恶寒是指发热与恶寒在同一个患者身上同时出现,即发热的同时又有怕冷的表现。发热恶寒见于表证,其病因为外感寒邪,外感风寒,外感风热,外感寒邪、内蕴暑湿。外感寒邪... 刘景源教授对治疗外感发热性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外感病中,发热恶寒是指发热与恶寒在同一个患者身上同时出现,即发热的同时又有怕冷的表现。发热恶寒见于表证,其病因为外感寒邪,外感风寒,外感风热,外感寒邪、内蕴暑湿。外感寒邪者,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汗散寒为法;外感风寒者,治疗以疏风解肌、调和营卫为法;外感风热者,治疗以辛凉轻解为法;外感寒邪、内蕴暑湿者,治疗以辛温解表、清暑祛湿为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恶寒 病因 病机 治法 方药 刘景源
原文传递
“无寒热”在张仲景诊疗中的应用探讨
14
作者 张乐怡 徐爽 钟相根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259-5262,共4页
“无寒热”即没有恶寒发热,是以否定句式特意指出患者之正常表现,是对张仲景临床诊疗有重要价值的病例资料。后世医家对其临床诊疗意义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无寒热”在《伤寒杂病论》共8处,梳理及分析“无寒热”在张仲景诊疗中的应用... “无寒热”即没有恶寒发热,是以否定句式特意指出患者之正常表现,是对张仲景临床诊疗有重要价值的病例资料。后世医家对其临床诊疗意义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无寒热”在《伤寒杂病论》共8处,梳理及分析“无寒热”在张仲景诊疗中的应用主要有四:判断痈脓病程,决定诊疗方式;鉴别失血所致寒热,告诫血证禁用汗法;明确疾病性质,鉴别表证特征;提示疾病成因,排除表病机转。文章通过重新解读并挖掘“无寒热”类症状在张仲景临床诊疗决策中的应用及其价值,加深了对张仲景临床诊疗经验的理解,以供临床应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寒热 《伤寒论》 《金匮要略》 诊疗应用 张仲景原意
原文传递
基于HRQOL怕冷症辨体用方传承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董伟 倪诚 +6 位作者 英孝 丁晓颖 何丽清 张丹丹 王舢泽 梁嘉玲 缪立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80-782,F0004,共4页
基于王琦教授"体病相关"、"体质可调"理论,从阳虚体质怕冷症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下降、阳虚体质与阳虚证候的怕冷症界定、阳虚体质怕冷症与"温阳调体汤"制方法度三方面,总结倪诚教授怕冷症辨体用方的学术... 基于王琦教授"体病相关"、"体质可调"理论,从阳虚体质怕冷症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下降、阳虚体质与阳虚证候的怕冷症界定、阳虚体质怕冷症与"温阳调体汤"制方法度三方面,总结倪诚教授怕冷症辨体用方的学术经验和学术传承特色,并结合医案讨论体质类型与状态辨识有机结合、辨体结合辨病辨证个性化用方的要点。并指出"辨体用方"与"温阳调体汤"的应用为怕冷症个体化诊疗提供了新路径,将有助于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虚体质 怕冷症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辨体用方 温阳调体汤
下载PDF
《金匮要略》中痰饮所致背恶寒探微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林 张冠卿 张理云 《河南中医》 2019年第2期166-168,共3页
背恶寒病机与阳气有关,阳气不通或阳弱而致寒,而痰饮致背恶寒,或因脾胃虚弱,或因气化不利,或因实邪痰饮阻滞,导致胃有痰饮,阳气不能转经于背,背部恶寒,范围手掌之大,因于痰饮,所以治疗应以温药和之,药性以温为主,方法以和为宜。痰饮致... 背恶寒病机与阳气有关,阳气不通或阳弱而致寒,而痰饮致背恶寒,或因脾胃虚弱,或因气化不利,或因实邪痰饮阻滞,导致胃有痰饮,阳气不能转经于背,背部恶寒,范围手掌之大,因于痰饮,所以治疗应以温药和之,药性以温为主,方法以和为宜。痰饮致背恶寒具体可分土不制水,气化不利,新饮停留等三个证型,其治法可分利水行气,温阳化气,攻逐水饮三法,分别选用苓桂术甘汤或小半夏茯苓汤,肾气丸或五苓散,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痰饮所致背恶寒的治疗必须是以治本为主,治标为辅,同时也要注意缓则治本,急则治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恶寒 痰饮 阳气 《金匮要略》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蒋健诊治郁证性畏寒学术经验 被引量:1
17
作者 耿琦 蒋健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1年第5期7-11,共5页
介绍蒋健教授以解郁为主诊治郁证性畏寒的学术经验。认为郁证性畏寒是披着畏寒病证外衣的隐性郁证,具有情志致病的特点,畏寒症状夸张怪异,可伴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从郁论治有效。理解与掌握郁证的形态,摒弃对寒证病因病机及其治... 介绍蒋健教授以解郁为主诊治郁证性畏寒的学术经验。认为郁证性畏寒是披着畏寒病证外衣的隐性郁证,具有情志致病的特点,畏寒症状夸张怪异,可伴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从郁论治有效。理解与掌握郁证的形态,摒弃对寒证病因病机及其治疗方药的狭隘定势思维,是提高郁证性畏寒诊疗水平的两大法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证 郁证 郁证性畏寒 隐性郁证 疏肝解郁 养心安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