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8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71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患者临床分析 被引量:28
1
作者 戎殳 梅长林 +7 位作者 李青 吴玉梅 费丽萍 吴静娣 叶朝阳 赵学智 张玉强 张黎明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3-138,共6页
目的了解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患者临床特点、治疗情况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71例ADPK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MDRD公式[GFR(ml/min)=170×血肌酐(mg/dl)-0.99×(年龄/0.357)-0.176×血尿素氮(mg/dl)-0.170×血白... 目的了解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患者临床特点、治疗情况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71例ADPK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MDRD公式[GFR(ml/min)=170×血肌酐(mg/dl)-0.99×(年龄/0.357)-0.176×血尿素氮(mg/dl)-0.170×血白蛋白(g/dl)-0.318S×0.762(女性)]计算GFR。根据公式[单侧肾脏体积(mm3)=(4π/3)×(宽/4+厚/4)2×(长/2)]计算肾体积。作肾脏体积与肾功能、血压、血尿及蛋白尿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271例患者中,男性149例,女性122例,157例(55.7%)有家族史,114例(42.1%)伴腰腹痛,肝囊肿95例(35.1%),颅内动脉瘤1例(0.37%),其他肾外囊肿10例(3.7%),严重心、脑并发症30例(11.1%)。193例(71.2%)出现血尿,血尿发生与肾脏体积关系密切,单纯卧床休息与卧床休息加止血药物治疗比较,疗效无显著差异。174例(64.2%)出现高血压,其中61.5%的患者需联合使用2种以上降压药物,治疗后收缩压(135.7±16.5)mmHg,舒张压(84.7±11.2)mmHg,显著低于治疗前。105例(38.7%)患者有蛋白尿,定量(1.48±0.80)g/24h,降压治疗后尿蛋白显著减少。肾脏体积与尿蛋白、血压呈正相关,与GFR呈负相关。76例(28.0%)出现1次或多次泌尿系感染。40例(14.8%)有泌尿系结石。结论ADPK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存在性别、年龄差异。肉眼血尿治疗中卧床休息十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肾脏 ADPKD 蛋白尿 血尿 血压 GFR 体积 公式 结论
原文传递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研究的热点问题 被引量:23
2
作者 梅长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共4页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 (ADPK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 ,发病率约为 1/10 0 0~ 1/40 0。 ADPKD致病基因有 2个 :PK D1和 PK D 2 ,分别于 1994年和 1996年被克隆。目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致病基因表达产物 ,即多囊蛋白 1和多囊蛋...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 (ADPK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 ,发病率约为 1/10 0 0~ 1/40 0。 ADPKD致病基因有 2个 :PK D1和 PK D 2 ,分别于 1994年和 1996年被克隆。目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致病基因表达产物 ,即多囊蛋白 1和多囊蛋白 2的结构与功能、亚细胞定位 ,纤毛在多囊肾病发病中的作用 ,多囊蛋白与血管异常的关系 ,用影像学方法评价多囊肾病进展 ,阻断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延缓多囊肾病进展以及其他新的诊疗措施等方面。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ADPKD的分子发病机制 ,为临床彻底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肾病 常染色体显性 多囊蛋白 纤毛
下载PDF
腹腔镜和开放去顶减压术治疗多囊肾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22
3
作者 高庆贞 赵勇 +1 位作者 吕家驹 金讯波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5年第3期134-136,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去顶减压术治疗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的临床价值。方法:开放手术68例,分期行双肾去顶减压术;腹腔镜手术54例,一期行双肾去顶减压术。观察两组患者在囊肿处理的数量以及手术效果方面的差异。结果:开放手术组... 目的:探讨腹腔镜去顶减压术治疗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的临床价值。方法:开放手术68例,分期行双肾去顶减压术;腹腔镜手术54例,一期行双肾去顶减压术。观察两组患者在囊肿处理的数量以及手术效果方面的差异。结果:开放手术组单侧肾脏囊肿处理数量为(268±93)个,术后平均住院7.9d;腹腔镜手术组单侧肾脏囊肿处理数量(197±76)个,术后平均住院5.1d。开放手术组1例发生切口感染,腹腔镜手术组1例发生尿外渗。术后两组患者疼痛明显改善,部分患者的高血压缓解,肾功能无明显变化。随访3年患者疼痛与高血压有复发。组间比较显示,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去顶减压术手术创伤小并取得了与开放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顶减压术 临床效果比较 多囊肾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 腹腔镜手术 开放手术 肾脏囊肿 治疗效果 临床价值 手术效果 切口感染 手术创伤 高血压 患者 术后 尿外渗 肾功能 显著性 双肾 单侧 住院 平均 疼痛
下载PDF
RANBP2基因突变导致的家族性急性坏死性脑病一家系报道 被引量:12
4
作者 朱金兰 黄铁栓 +3 位作者 段婧 崔冬 文家伦 廖建湘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1672-1675,共4页
目的:总结家族性急性坏死性脑病一家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并分析深圳市儿童医院确诊的1例 RANBP2基因突变导致的家族性急性坏死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家族成员进行基因检查。结果患儿,女,分别在出生... 目的:总结家族性急性坏死性脑病一家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并分析深圳市儿童医院确诊的1例 RANBP2基因突变导致的家族性急性坏死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家族成员进行基因检查。结果患儿,女,分别在出生8个月、18个月、25个月发病3次。每次均因发热性感染疾病3~4 d 出现精神差,肢体震颤住院。第3次发病出现浅昏迷和抽搐,四肢肌张力增高,膝腱反射亢进。头颅 MRI 检查可见双侧丘脑、脑干、小脑、屏状核、海马长 T2信号,脑干、胼胝体以及颞叶顶叶扣带回等处异常信号。患儿第1次发病后基本恢复正常;第2次发病恢复到能说话,走路不稳;第3次发病后至今患儿意识清楚,不能说话和走路。患儿既往体健,有一姐姐出生18个月患脑干脑炎死亡。叔叔出生17个月发热抽搐后出现智力障碍。基因检测显示患儿及其父亲、叔叔、姑姑和祖母均为 RANBP2基因 c.1754C ﹥ T(p. Thr585Met)杂合错义突变。结论家族性急性坏死性脑病有典型临床症状和特征性 MRI 等表现,有家族史或反复发作病史者应尽早进行 RANBP2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坏死性脑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RANBP2 基因 儿童
原文传递
利用PCR-SSCP技术检测中国汉族人PKD2基因的突变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殿勇 张树忠 +5 位作者 汤兵 张维莉 戴兵 盛茂 孙田美 梅长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13-416,共4页
目的:检测中国汉族人Ⅱ型多囊肾病基因PKD2的突变。方法:筛选临床确诊的26个中国汉族家系中31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患者,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取异常条带标本... 目的:检测中国汉族人Ⅱ型多囊肾病基因PKD2的突变。方法:筛选临床确诊的26个中国汉族家系中31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患者,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取异常条带标本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判别PKD2外显子突变位置及类型。结果:以2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从31例患者中成功检测出2种突变。1种为无义突变,系PKD2外显子13的第2407位碱基由胞嚼陡置换为胸腺嘧啶,形成1个终止密码子;另1种为错义突变,系PKD2外显子4的第964位碱基由胞嘧啶置换为胸腺嘧啶,使编码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色氨酸。结论:本研究建立了PCR-SSCP直接检测我国汉族人PKD2突变方法,检测出2种基因突变,为今后开展ADPKD患者囊肿前诊断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汉族人 Ⅱ型多囊肾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 ADPKD 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PCR-SSCP 基因突变 PKD2
下载PDF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家系的遗传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王秋菊 杨伟炎 +1 位作者 方耀云 韩东一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03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 听力损失是中国人群中的常见的感觉障碍性疾病。为了解遗传因素在中国听力损失病人中的作用,对两个中国耳聋大家系进行了遗传特征的分析。方法:家系中的先证者在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诊断为感音神经性耳聋。通过先证... 目的 听力损失是中国人群中的常见的感觉障碍性疾病。为了解遗传因素在中国听力损失病人中的作用,对两个中国耳聋大家系进行了遗传特征的分析。方法:家系中的先证者在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诊断为感音神经性耳聋。通过先证者对家系成员进行调查并绘制系谱图。对调查的家系成员进行病史、体检、纯音测听及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一些家系成员进行了颞骨CT扫描检查以排除听觉系统的其他病变。结果:两个中国耳聋家系,命名为Z002及F013家系,表现为一种代代相传的中度及中重度听力掘失。遗传方式考虑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在Z002家系的听力表型表现为一种高频听力损失,而在F013家系表现为低频听力损失。结论:本文报道了两个特征为非综合征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中国耳聋家系。系谱图分析提示两个家系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这两个家系适合于进一步的连锁分析及定位克隆研究以便寻找到相应的耳聋相关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遗传性耳聋 遗传学 家系
下载PDF
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家系COL2A1基因的突变 被引量:8
7
作者 崔英霞 夏欣一 +6 位作者 王云华 张萍萍 郝丽君 梁泉 吴永明 潘连军 黄宇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467-470,I0002,共5页
目的:报道1个涉及四代9例患者因患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的家系COL2A1基因突变。方法:发现18个月的先证者未出现股骨头的继发性骨化中心。其父骨骼改变主要表现为椎骨椎体扁平、股骨颈结构不规则、股骨头骨化缺如... 目的:报道1个涉及四代9例患者因患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的家系COL2A1基因突变。方法:发现18个月的先证者未出现股骨头的继发性骨化中心。其父骨骼改变主要表现为椎骨椎体扁平、股骨颈结构不规则、股骨头骨化缺如、髋臼顶扁平和髋内翻。该家系的其他患者均有类似改变。在明确诊断为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后,对该家系进行12号染色体上5个微卫星标记物的单倍体分型。在确定COL2A1基因为疾病的候选基因后,对该家系所有患者及获得血样的正常成员进行该基因54个外显子和启动子的测序。同时对10名健康对照者的第23外显子测序。结果:所有患者COL2A1基因第23外显子的1510 G→A,使第504个氨基酸由甘氨酸→丝氨酸(G504S),但家系中健康者和无血缘关系的10名健康对照者均无此改变。结论:COL2A1基因第23外显子的1510 G→A的改变是该家系患者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的原因。该家系详细的影像学资料将扩大人们对Ⅱ型胶原病表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COL2A1基因 单倍型分析 序列分析
下载PDF
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治疗多囊肝的初步临床经验 被引量:8
8
作者 阎洁羽 段峰 +3 位作者 王茂强 刘凤永 王志军 宋鹏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14-1018,共5页
目的评价用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TAE)治疗多囊肝(PLD)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21例有严重症状的多囊肝患者进行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患者女17例、男4例,年龄36~64岁,平均(49±6)岁。栓塞剂为碘油一组织胶(NBCA)乳剂(... 目的评价用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TAE)治疗多囊肝(PLD)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21例有严重症状的多囊肝患者进行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患者女17例、男4例,年龄36~64岁,平均(49±6)岁。栓塞剂为碘油一组织胶(NBCA)乳剂(碘油:NBCA=4:1)。所有患者在TAE前后做CT检查:TAE后第3个月、第6个月及此后每间隔6个月复查一次CT。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测。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肝区疼痛、不适、低热等,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均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6~12个月18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6个月14例、12个月18例),并在之后的随访中症状继续缓解;3例术后临床表现无变化。患者TAE术后12个月复查CT,18例肝脏总体积和肝内囊肿总体积较术前明显减少(t值分别为6.75、7.73,P值均〈0.01):肝脏总体积从(8270±3016)cm3降至(6120±2680)cm3,肝内囊肿总体积从(7120±3070)cm3降至(4560±2488)cm3。所有患者在TAE后1—14d肝脏转氨酶呈轻度一过性增高。结论用碘油-NBCA乳剂行超选择性肝动脉分支栓塞术治疗多囊肝,安全、有效,可作为传统治疗技术的补充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肾 常染色体显性 多囊肝 栓塞 治疗性 放射学 介入性 旺一氰基丙烯 酸正丁酯
原文传递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白内障一家系基因排除定位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布娟 李宁东 +4 位作者 杨永佳 杨建军 张秀梅 陈薇英 赵堪兴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5-137,共3页
目的对一个4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ADCC)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的定位。方法对家系所有成员进行眼部检查。选取位于1、2、3、10、11、12、13、16、17、21及22号染色体上已知与ADCC相关的14个致病基因附近的微卫星标记物,并进行多... 目的对一个4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ADCC)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的定位。方法对家系所有成员进行眼部检查。选取位于1、2、3、10、11、12、13、16、17、21及22号染色体上已知与ADCC相关的14个致病基因附近的微卫星标记物,并进行多重PCR扩增,经ABI3130型遗传分析仪,Genscan2.1收集数据,Genotyper2.1进行基因分型,Linkage软件计算两点LOD值。结果未发现所选微卫星位点与该家系疾病表型共分离,LOD值均为负值。致病基因与已知的ADCC14个候选基因不存在连锁关系。结论在此家系中存在新的致病基因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显性遗传 连锁分析 微卫星标记物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发热综合征 被引量:7
10
作者 孙金峤 王晓川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3-25,共3页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发热综合征(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periodic syndrome,TRAPS)属于自身炎症性疾病,由TNFRSF1A基因突变所致,其临床表现多样,有发热、肌痛、关节痛、皮疹等,个体差异较大,为进一步提高对...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发热综合征(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periodic syndrome,TRAPS)属于自身炎症性疾病,由TNFRSF1A基因突变所致,其临床表现多样,有发热、肌痛、关节痛、皮疹等,个体差异较大,为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文章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发热综合征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家族性地中海热
原文传递
塞来昔布诱导多囊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许涛 梅长林 +4 位作者 曲巍 叶朝阳 付莉莉 蔡厚安 李丹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32-636,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特异性环氧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celecoxib,CXB)诱导人多囊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凋亡,初步探讨该药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1)原代培养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分为对照组、CXB组,采用Brdu法检测细胞增殖状态。(2)应用... 目的通过观察特异性环氧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celecoxib,CXB)诱导人多囊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凋亡,初步探讨该药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1)原代培养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分为对照组、CXB组,采用Brdu法检测细胞增殖状态。(2)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3)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及凋亡率。(4)应用AnnexinV+流式细胞术检测CXB诱导细胞凋亡及凋亡率。(5)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1)Brdu结果显示,CXB能抑制多囊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增殖,在24~72 h,浓度为(0.25~2)×10^(-5) mol/L的范围内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2)电镜下可见细胞核浓缩、染色质聚集、胞浆空泡化、凋亡小体出现、沟裂和裸核形成等典型凋亡征象。(3)TUNEL法显示,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2.8±0.2)%,2×10^(-5) mol/L CXB作用24、48 h细胞凋亡率为(28.5±1.6)%和(48.5±1.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AnnexinV+流式细胞仪法结果显示,不同浓度(0.5、1、2×10^(-5) mol/L)CXB处理24 h凋亡率分别为(7.15±0.11)%、(7.76±0.08)%和(12.15±0.07)%,显著高于无血清对照组(3 15±0.05)%;不同浓度CXB处理48 h的凋亡率分别为(18.36±0.17)%、(24.87±0.25)%和(53.66±0.32)%,显著高于无血清对照组(13.53±0.21)%,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5) 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随CXB作用时间延长,Bcl-2的表达逐渐减弱而Bax的表达逐渐增强,Bcl-2/Bax的比值逐渐减少。结论塞来昔布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通过下调Bcl-2,上调Bax,减少Bcl-2/Bax的比值诱导细胞凋亡。本研究结果为将CXB用于治疗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肾 常染色体显性 凋亡 塞来昔布 衬里上皮细胞
原文传递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于国鹏 齐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383-1386,1390,共5页
多囊肾病是人体常见的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根据遗传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及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病。除肾脏改变外,多囊肾病还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近年来,多囊肾病的基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多囊肾病是人体常见的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根据遗传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及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病。除肾脏改变外,多囊肾病还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近年来,多囊肾病的基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研究)、诊断和治疗都有了长足进步,文章对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肾病 常染色体显性 多囊蛋白 基因
下载PDF
中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神经萎缩诊疗专家共识(2024年) 被引量:1
13
作者 中国罕见病联盟/北京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学会眼科分会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神经眼科学组 +1 位作者 魏文斌 魏世辉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6-233,共8页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神经萎缩(ADOA)主要累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表现为开始于儿童时期的不同程度双眼中心视力下降。鉴于ADOA在临床工作中非常罕见,目前我国眼科医师对该病的认知不足,出现诊断流程不规范以及临床诊断及基因诊断...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神经萎缩(ADOA)主要累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表现为开始于儿童时期的不同程度双眼中心视力下降。鉴于ADOA在临床工作中非常罕见,目前我国眼科医师对该病的认知不足,出现诊断流程不规范以及临床诊断及基因诊断误诊率高等问题。中国罕见病联盟/北京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学会眼科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神经眼科学组,组织国内相关专家,经过多轮背对背提出意见和充分讨论,历时1年,针对ADOA的诊断和治疗达成共识性意见,旨在为临床正确开展工作和研究提供指导和参考,提升我国ADOA的诊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萎缩 常染色体显性 诊疗准则(主题)
原文传递
A novel candidate locus on chromosome 11p14.1-p11.2 for autosomal dominant 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 被引量:5
14
作者 ZHAO Guo-hua HU Zheng-mao +7 位作者 SHEN Lu JIANG Hong REN Zhi-jun LIU Xiao-min XIA Kun GUO Peng PAN Qian TANG Bei-sha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30-434,共5页
Background 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 (HSP) is a group of inherited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with the shared characteristics of slowly progressive spasticity and weakness of the lower limbs. Thirteen loci for ... Background 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 (HSP) is a group of inherited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with the shared characteristics of slowly progressive spasticity and weakness of the lower limbs. Thirteen loci for autosomal dominant HSP have been mapped. Methods A Chinese family with HSP was found in the Shandong province and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and genomic DNA of all 19 family members was isolated. After exclusion of known autosomal dominant loci, a genome wide scan and linkage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Results The known autosomal dominant loci of SPG3A, SPG4, SPG6, SPG8, SPG9, SPG10, SPG12, SPG13, SPG17, SPG19, SPG29, SPG31 and SPG33 were excluded by linkage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a genome wide scan demonstrated candidate linkage to a locus on chromosome 11 p14.1-p11.2, over an 18.88 cM interval between markers D11 S1324 and D11 S1933. A maximal, two point LOD score of 2.36 for marker D11S935 at a recombination fraction (e) of 0 and a multipoint LOD score of 2.36 for markers D11S1776, D11S1751, D11S1392, D11S4203, D11S935, D11S4083, and D11S4148 at θ=0, suggest linkage to this locus. Conclusion The HSP neuropathy in this family may represent a novel genetic entity, which will facilitate discovery of this causative g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 autosomal dominant genome wide scan LOD score
原文传递
HNF1B基因新发变异致胎儿肾囊肿的遗传学分析
15
作者 冯丽云 郭苑青 +1 位作者 周毓青 马海霞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4年第4期802-807,共6页
目的探讨1例先天性肾囊肿胎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收集胎儿的临床资料,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低深度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检测和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trio-WES)技术对胎儿及其父母进行遗传学分析,对候选变异进行San... 目的探讨1例先天性肾囊肿胎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收集胎儿的临床资料,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低深度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检测和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trio-WES)技术对胎儿及其父母进行遗传学分析,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应用生物信息学工具评估变异氨基酸保守性,分析蛋白质结构改变,预测变异蛋白致病性。结果胎儿系统超声检查提示双侧多发肾囊肿。核型分析未检出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CNV-seq检测未发现非整倍体或与胎儿表型相关的致病性拷贝数变异。trio-WES发现胎儿携带HNF1B基因NM_000458.2:c.1120dupA(p.Met374Asnfs^(*)26)移码变异,Sanger测序验证该变异为新发变异,变异氨基酸在多个物种中高度保守,变异HNF1B蛋白结构受损,缺失了尾部的关键结构域。结合胎儿临床表型及遗传学检测结果,考虑诊断为HNF1B基因新发变异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HNF1-β肾病。结论HNF1B基因c.1120dupA新发移码变异是胎儿多发肾囊肿的遗传学病因,对生后表型具有重要预测作用。本研究丰富了HNF1B基因的致病变异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肾囊肿 HNF1B 全外显子组测序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胎儿
原文传递
19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新型基因突变位点的特征研究
16
作者 杨钧岚 彭思琪 +6 位作者 韦致远 姜佳楠 王彬 王凤梅 谢筱彤 徐甜 张晓良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66-873,共8页
通过分析具有肾脏多发囊肿的患者及其家属的基因检测资料, 找出尚未报道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ADPKD)新型基因突变位点。采用结构预测软件, 研究突变前后蛋白结构变化, 探索基因型与表型关联, 丰富ADPKD基因数据库。本研究为单中心... 通过分析具有肾脏多发囊肿的患者及其家属的基因检测资料, 找出尚未报道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ADPKD)新型基因突变位点。采用结构预测软件, 研究突变前后蛋白结构变化, 探索基因型与表型关联, 丰富ADPKD基因数据库。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2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就诊的影像学检查示肾脏存在多发囊肿的患者, 收集患者及其家属的基因及临床资料。应用AlphaFold v2.3.1软件预测蛋白结构, 研究尚未报道的ADPKD新型基因突变前后蛋白结构变化。结果显示, 52个家系检出12个可导致肾脏囊肿的突变基因, 发现19个ADPKD新型基因突变位点, 包含17个多囊蛋白1(PKD1)基因突变(1个剪接突变, 7个移码突变, 4个无义突变, 1个整码突变, 4个错义突变);1个α-1, 2-甘露糖基转移酶(ALG9)错义突变和1个染色体结构变异。PKD1基因的截短突变与更重的临床表型相关, 而非截短突变则与更多的临床异质性相关。目前仍有大量ADPKD新型基因突变位点尚未报道, 有必要分析新型突变位点致病性, 建立基因型与表型关联, 丰富ADPKD基因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肾 常染色体显性 多囊肾疾病 基因突变 基因检测
原文传递
中国人一个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8号染色体连锁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宁东 李扬 +5 位作者 赵堪兴 陈薇英 陆莎莎 王立 王黎明 单晓艳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2-94,共3页
目的用连锁分析法对中国人一个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8号染色体进行分析,确定致病基因。方法随机选取8号染色体RP1基因上下约10厘摩(cm)范围内的10对微卫星标记(marker),确立单倍体型,用两点法计算最大优势对数(LODSCORE)值。结果所选... 目的用连锁分析法对中国人一个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8号染色体进行分析,确定致病基因。方法随机选取8号染色体RP1基因上下约10厘摩(cm)范围内的10对微卫星标记(marker),确立单倍体型,用两点法计算最大优势对数(LODSCORE)值。结果所选微卫星标记与该家系表型间最大LOD值小于1。结论RP1基因可能为该家系的非致病性基因,用连锁分析法进行致病基因排除对最终确立致病基因所在染色体的范围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变性 染色体 连锁分析 显性遗传
下载PDF
常染色体显性视神经萎缩1例
18
作者 刘玥 陈丹娜 李瑞庄 《中国医药》 2024年第8期1239-1240,共2页
本文报道1例常染色体显性视神经萎缩病例,为该类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视力差,结合辅助检查及基因检测后诊断为常染色体显性视神经萎缩。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的关键是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通常建... 本文报道1例常染色体显性视神经萎缩病例,为该类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视力差,结合辅助检查及基因检测后诊断为常染色体显性视神经萎缩。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的关键是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通常建议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及定期随访复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萎缩 遗传性 常染色体显性
下载PDF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P患者视紫红质基因突变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庄文娟 邓大君 +3 位作者 盛迅伦 李自立 梅慧香 哈玲芳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48-351,共4页
目的研究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DRP)患者视紫红质(RHO)基因的突变特征及其在视网膜色素变性(R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技术和直接及克隆测序方法对RHO基因进行突变检测。结果一家系4例ADRP... 目的研究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DRP)患者视紫红质(RHO)基因的突变特征及其在视网膜色素变性(R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技术和直接及克隆测序方法对RHO基因进行突变检测。结果一家系4例ADRP患者RHO基因的第297密码子存在杂合的两种类型密码子(AGC和AGT),该家系的另3名患者未检测到该突变,对照组发现1例此类型沉默型突变。该家系在第3外显子3′端下游第4个碱基处发生C-T转换,其11个成员中该位点呈T纯合子1例,呈杂合子状态8例。对照组发现2例该位点的杂合子状态。结论视紫红质基因Ser-297-Ser突变与RP疾病未出现“共分离”现象,因此该沉默型突变不是该ADRP家系的致病原因,系RHO基因的多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变性 常染色体显性 视紫红质基因 基因突变
下载PDF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患者652次住院原因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戎殳 马熠熠 +13 位作者 陈冬平 张彤 孙海棚 贺靓靓 李兰君 陈舟 程烨 李林 孙丽君 徐成钢 郁胜强 赵学智 叶朝阳 梅长林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69-774,共6页
目的分析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患者住院原因,探讨延缓ADPKD进展的措施。方法收集199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1321年间本院收住院的所有ADPKD患者病历资料,统计住院原因,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和住院时期住院原因的差异。结果... 目的分析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患者住院原因,探讨延缓ADPKD进展的措施。方法收集199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1321年间本院收住院的所有ADPKD患者病历资料,统计住院原因,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和住院时期住院原因的差异。结果(1)652例次住院中,ADPKD患者最常见的住院原因为腰腹痛(15.2%),其次依序为多囊肾出血(14.6%)、肾衰竭加重(10.1%)、透析相关问题(9.4%)、肾移植相关问题(8.3%)、进入终末期肾病(ESRD)准备替代治疗(8.O%)、泌尿系感染(6.4%)、发现肾衰竭(5_8%)、高血压(4.1%)、肾囊肿增大(3.7%)、发现多囊肾病(2.1%)、泌尿系结石(1.8%)及其他(10.4%)。(2)年轻患者多因多囊肾出血及发现多囊肾住院,随年龄增加,因透析相关问题住院者增加;中年患者多因腰腹痛住院。(3)男性多因肾衰竭加重、进入ESRD、肾移植相关问题、泌尿系结石而入院;女性多因腰腹痛、透析相关问题、泌尿系感染入院。(4)随时间变迁,因发现多囊肾、肾衰竭及多囊肾出血住院者比例显著减少,肾囊肿增大、肾衰竭加重住院者比例显著增加,伴高血压比例显著增加,而高血压未控制比例显著减少。结论ADPKD患者以40。60岁年龄组住院率最高,住院原因随年龄及性别不同而不同,并随年代变迁而改变。近十年来因。肾囊肿体积过大、肾衰竭加重住院患者比例显著增加,高血压发生率高于前10年,但高血压控制率较前提高。ADPKD防治重点在于寻找抑制肾囊肿增大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肾病 常染色体显性 住院 肾囊肿 增大 肾衰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