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界膜剥除方式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方冬 沈丽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39-1042,共4页
内界膜剥除术因能够有效地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牵拉而在多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得到应用,但其对巨大、难治性黄斑裂孔及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等棘手疾病的效果欠佳。同时,内界膜剥除本身及染色剂的使用均可导致黄斑发生结构和功能的... 内界膜剥除术因能够有效地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牵拉而在多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得到应用,但其对巨大、难治性黄斑裂孔及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等棘手疾病的效果欠佳。同时,内界膜剥除本身及染色剂的使用均可导致黄斑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为了更好地保持黄斑结构的完整性,多种改良的内界膜剥除术,如翻转内界膜瓣、自体内界膜移植、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应运而生。研究显示这些新术式在治疗巨大黄斑裂孔、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以及难治性黄斑裂孔上表现出较好的解剖和功能疗效,且无明显的并发症,但仍需要更多大样本的长期随访研究来证实。本文就内界膜剥除术的改良方式及其在玻璃体视网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界膜剥除 翻转内界膜瓣 自体内界膜移植 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刘丽 肖丽波 +4 位作者 俞丹洋 焦康为 李俊 赵洁 胡竹林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907-1912,共6页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是指无明显病因发生于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全层组织缺损。目前,随着对IMH认识的逐渐深入及其治疗方式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其治疗技术也呈现成熟化及多样化。研究表明,早期直径较小的IMH可以进行观察随访;奥克纤溶...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是指无明显病因发生于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全层组织缺损。目前,随着对IMH认识的逐渐深入及其治疗方式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其治疗技术也呈现成熟化及多样化。研究表明,早期直径较小的IMH可以进行观察随访;奥克纤溶酶(Ocriplasmin)已被批准用于中小型黄斑裂孔和黄斑粘连(VMA)的患者;内界膜(ILM)剥除可提高解剖闭合率。然而,对于直径<250μm的IMH,尚不确定是否总是需要剥除ILM。本文讨论了IMH的发病机制、分期、分类及当前的治疗方案。基于IMH的特点和患者的差异性,拟提出一种基于循证医学的方法来为个体患者选择最佳和最实际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Ocriplasmin 内界膜剥除术 内界膜瓣翻转技术 自体内界膜移植术
下载PDF
自体游离内界膜移植联合消毒空气填充治疗大直径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刚 吴芳芳 +1 位作者 赵孝贵 姚帮桃 《临床眼科杂志》 2020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分析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自体游离内界膜移植及消毒空气填充治疗大直径黄斑裂孔的手术疗效及其视功能预后。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就诊的大直径黄斑裂孔患者13例(13只眼),常规微创玻璃体切除后,均采用自体游离内界膜移植联... 目的分析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自体游离内界膜移植及消毒空气填充治疗大直径黄斑裂孔的手术疗效及其视功能预后。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就诊的大直径黄斑裂孔患者13例(13只眼),常规微创玻璃体切除后,均采用自体游离内界膜移植联合消毒空气填充。患眼在术前及术后10 d、1个月、3个月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扫频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检查黄斑中心凹结构,分析比较随访时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BCVA的变化。结果术后SD-OCT发现所有入选患者的大直径黄斑裂孔均完全闭合.术后10 d LogMAR BCVA平均值上升至0.70±0.22(0.4~1.1),与手术前Log MAR BCVA平均值1.09±0.13(0.9~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3个月LogMAR BCVA平均值0.68±0.22(0.4~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游离内界膜移植及空气填充对治疗大直径黄斑裂孔有良好疗效,患者术后裂孔闭合,视力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自体游离内界膜移植 玻璃体切割术 消毒空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