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我民族志:质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 被引量:75
1
作者 蒋逸民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18,155,共8页
本文探讨了作为一种新的质性研究方法的自我民族志。自我民族志是一种将个人与文化相联系的自传式个人叙事,这种个人叙事对个人亲身经历进行了描述并对个人的文化经历进行了反思性说明。近年来,自我民族志已成为研究个人与文化问题的首... 本文探讨了作为一种新的质性研究方法的自我民族志。自我民族志是一种将个人与文化相联系的自传式个人叙事,这种个人叙事对个人亲身经历进行了描述并对个人的文化经历进行了反思性说明。近年来,自我民族志已成为研究个人与文化问题的首选工具。本文首先界定了自我民族志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对自我民族志的由来、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渊源、四种表达方式以及主要的学术争论进行了探讨。最后,本文对自我民族志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评价,并对其社会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民族志 质性研究方法 “唤起式叙事” 后现代主义
下载PDF
自我呈现及反思——组织管理研究的一种补缺性方法论 被引量:13
2
作者 韩巍 席酉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39,共9页
以国际社会科学研究的多元化主张为背景,通过引入反身性(reflexivity)、自我民族志(auto-eth-nography),提出了一种把个人组织经验当作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论——自我呈现及反思,指出这一方法能比传统方法更好地揭示、解释特定组织情境... 以国际社会科学研究的多元化主张为背景,通过引入反身性(reflexivity)、自我民族志(auto-eth-nography),提出了一种把个人组织经验当作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论——自我呈现及反思,指出这一方法能比传统方法更好地揭示、解释特定组织情境中人与人互动的精细关系,加深我们对组织真实动态的理解,丰富我们探索组织真实结构和机制的认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呈现及反思 反身性 自我民族志 方法论 组织管理
下载PDF
成长:旅行故事的批判性思维解读 被引量:9
3
作者 苗学玲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2-31,共10页
旅游,从本质上讲是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共同生产出来的体验。多年来,众多研究关注背包客旅行带来哪些个人成长、旅行动机,以及目的地等其他客观因素的作用,却忽略了旅行者对故事的思考。于是,理论界有旅行带来的个人成长无须努力、轻而... 旅游,从本质上讲是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共同生产出来的体验。多年来,众多研究关注背包客旅行带来哪些个人成长、旅行动机,以及目的地等其他客观因素的作用,却忽略了旅行者对故事的思考。于是,理论界有旅行带来的个人成长无须努力、轻而易举的论断,而报界探讨"旅行是心灵鸡汤"是否是伪命题。基于此,该文的研究问题是旅行者的主观因素,特别是反思,如何促成个人成长。文章采用自我民族志收集资料,讲述2011年和2014年作者在旅行中结识的两位单身女性和她们的故事,日常生活中的困境以及旅行结束后的持续思考,试图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来呈现旅行带来的个人成长的"全貌",包括旅行前、旅行故事发生、返回日常生活。文章提出的研究命题是:(1)旅行带来的个人成长不但取决于目的地发生的故事,同样重要的是旅行者的反思;(2)旅行收获存有质量上的差异,深刻和持久的个人成长来源于对行为背后偏见、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察觉和纠正;(3)旅行是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最后,将"旅行的个人发展"定义为在旅行活动的推动下,旅行者在认识和社会情感方面逐渐成熟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体验 自我民族志 自我成长 背包旅行 批判性思维
下载PDF
女性独游的意义阐释:基于自传式民族志方法 被引量:8
4
作者 徐文月 刘敏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38,共16页
随着女性旅游者的增加、社会领域中女性话语权力争取与个性释放,女性独游成为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现象。已有女性旅游研究多着眼于宏观现象,对女性独游的意义揭示及其背后的社会建构关注较少。鉴于此,文章在社会性别背景下,运用自传式民族... 随着女性旅游者的增加、社会领域中女性话语权力争取与个性释放,女性独游成为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现象。已有女性旅游研究多着眼于宏观现象,对女性独游的意义揭示及其背后的社会建构关注较少。鉴于此,文章在社会性别背景下,运用自传式民族志从微观层面对女性独游进行剖析,基于完整的个人故事自叙以及对旅游过程的启发式反思,得到女性独游意义的两个范畴解释:首先,主观意义范畴作为解释的主要方面,集中于对女性主体而言的感官凝视、个人成长以及价值累积,即:(1)向外的世界观扩展,建立广泛的联系;(2)向内的自我成长,自我确立;(3)一种对于整个生命历程的价值生成过程。其次,在社会性别语境范畴,女性独游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突破社会性别构建体系的手段,是女性主体主动争取"话语权力"的体现。该研究试图阐明女性在旅游中的自我探寻与意义层次,同时对自我民族志在旅游中的应用也有一定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传式民族志 女性旅游 独游者 旅游意义 女性主体性
下载PDF
质性研究在中国外语学界的发展困境及出路——一项自传民族志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孟春国 《外语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19,共9页
本文采用自传民族志方法,基于笔者学习和开展质性研究的个体经历与体悟,反思质性研究在中国外语学界的发展困境,进而探寻其出路。叙事探究发现,质性研究发展困境主要源于学习和实践质性研究的实际困难、部分研究者对质性研究的认知偏误... 本文采用自传民族志方法,基于笔者学习和开展质性研究的个体经历与体悟,反思质性研究在中国外语学界的发展困境,进而探寻其出路。叙事探究发现,质性研究发展困境主要源于学习和实践质性研究的实际困难、部分研究者对质性研究的认知偏误以及传统研究文化与当下学术语境的排斥态度。在研究方法多元时代,质性研究方法应被纳入我国外语教师教育及研究生课程体系,国内学术期刊当为质性研究留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 质性研究教学 自传民族志
原文传递
A Lonely Journey:An Autoethnography of the Fifteen-Year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a Female ESP Teacher in China
6
作者 HAN Song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24年第8期343-353,共11页
This autoethnographic study explores from 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author’s identity construction journey as a female 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ESP)teacher at a university in China for more than 15 years.I... This autoethnographic study explores from 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author’s identity construction journey as a female 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ESP)teacher at a university in China for more than 15 years.It delves into the author’s evolving exercise between teacher agency and language policy within both institutional and national contexts.The author aims to voice for marginalized ESP teachers and create a space for them to better negotiate with 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EGP)colleagues,academic staff,and policy makers.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autoethnography in teacher identity research,particularly for niche ESP teachers who direct novel enterprises through bottom-up implementation.Furthermore,the author emphasizes humanism behind ESP instruction,which significantly expands the view that the ESP features instrumental value.She also advocates for comprehensive support to sustain ESP teaching innovation,ESP teachers’identity construction,and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hese insights have implications for all accountable parties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al reform to enable constructive negotiation,for ESP teachers to develop their sense of empowerment,and for inclusive education to become more access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ethnography teacher agency language policy ESP teacher identity
下载PDF
当代乡村亲属关系的节日实践——以一个鲁西南家庭的春节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均霞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2-132,176,177,共13页
在现代化进程中,阶层与地域意义上的双重流动性使得过去偏向同质性的乡村亲属关系群体内部日趋走向异质性,这种异质性深刻影响着当下乡村亲属关系实践。借由自我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从局内人视角深描具体的人及其家庭在春节期间的亲属关... 在现代化进程中,阶层与地域意义上的双重流动性使得过去偏向同质性的乡村亲属关系群体内部日趋走向异质性,这种异质性深刻影响着当下乡村亲属关系实践。借由自我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从局内人视角深描具体的人及其家庭在春节期间的亲属关系实践,一定程度上可以发现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亲属关系实践的逻辑。整体而言,当下传统亲属关系维系习俗既被执着地固守着,又被快速地改变着。对习俗的固守是因为父辈和子辈仍然分享了一个经由频繁的面对面互动而织就的共同的过去,在这个过去中,父权式的亲属关系实践模式被内化成人们认知的一部分,父辈仍然象征性地实践对子辈的传统权威。改变则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非农化的工作时间约束与生活空间的远隔,使得亲属之间面对面的互动交流频率与时长大为减少,亲属关系网络内部共同的生活经验及蕴含其中的亲密感日趋稀薄,习俗实践的情感动力日趋匮乏;另一方面,子辈日益走进以其自我与核心家庭为中心的个体化进程中。在以自我及其核心家庭为中心的利弊权衡中,亲属关系维系的重要性日趋减弱。在固守与改变两种力量的角力过程中,今天的乡村亲属关系网络日益走向松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民族志 流动性 异质性 亲属关系实践
下载PDF
自传式民族志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高益民 张馨尹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7-95,共9页
自传式民族志激发了传统民族志的发展潜力,以挖掘个体的内外在经历为素材,以研究者兼具“双重身份”为特征,以回归人本身还原社会文化意义为逻辑,活跃在多学科中。全球教育视野中,自传式民族志的研究者友好型优势,为教育研究揭示微观教... 自传式民族志激发了传统民族志的发展潜力,以挖掘个体的内外在经历为素材,以研究者兼具“双重身份”为特征,以回归人本身还原社会文化意义为逻辑,活跃在多学科中。全球教育视野中,自传式民族志的研究者友好型优势,为教育研究揭示微观教育问题、剖析复杂现象成因和从实践中生成理论作出贡献,这一方式也能够作为课堂内容与教学方法推动教育实践创新。自传式民族志提升了教师的研究可行性与能力,帮助教师专业成长与学者化发展。然而,自传式民族志在我国的教育本土化中存在一定的局限,亟须从理论与方法两个基本向度加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传式民族志 教育 自传式民族志的应用
下载PDF
儿童民间陀螺游戏的经验价值阐释、当下意义缺失及教育启示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旭 周勇 康佳琦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3-63,共11页
整体性游戏经验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研究运用自传式民族志方法,从游戏精神、游戏生产与消费、游戏经验等方面,对比分析安场镇儿童民间陀螺游戏与当下儿童陀螺游戏。研究发现,安场镇儿童民间陀螺游戏蕴含丰富的游戏经验,... 整体性游戏经验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研究运用自传式民族志方法,从游戏精神、游戏生产与消费、游戏经验等方面,对比分析安场镇儿童民间陀螺游戏与当下儿童陀螺游戏。研究发现,安场镇儿童民间陀螺游戏蕴含丰富的游戏经验,是儿童出自本能的兴趣,彰显了儿童的主体精神;儿童是游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实现了生产与消费的融合;儿童可以获得整体性游戏经验。与之相反,在当下儿童陀螺游戏中,儿童丧失了主体精神;游戏生产与消费分离,儿童只能作为游戏消费者;儿童仅仅得到碎片化体验。为了让儿童获得整体性游戏经验,需要从游戏精神、游戏生产与消费、游戏经验等方面确立儿童的主体地位。其中,游戏生产与消费的融合又是儿童主体地位得以确立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游戏 儿童陀螺游戏 整体性经验 碎片化体验 自传式民族志
下载PDF
论安妮·埃尔诺《耻辱》中的自我民族志书写
10
作者 侯营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93-98,共6页
安妮·埃尔诺在《耻辱》中第一次阐明民族志书写的创作意愿,小说记叙了家庭暴力对叙述者造成的童年创伤,以及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两大阶层的区隔产生的社会耻辱感。她从自身经历和家庭延伸,关注被人们忽略却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现象... 安妮·埃尔诺在《耻辱》中第一次阐明民族志书写的创作意愿,小说记叙了家庭暴力对叙述者造成的童年创伤,以及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两大阶层的区隔产生的社会耻辱感。她从自身经历和家庭延伸,关注被人们忽略却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现象,揭示两大阶层语言、习惯、品味的差异,使其自我民族志书写具有丰厚的社会学意蕴。埃尔诺通过日常生活的揭示探讨阶层、区隔、身份等社会议题,日常生活成为她实践自我民族志书写的方式和内容。耻辱感作为记忆的激活剂,在记忆场中真实地再现法国战后的社会风貌和不同阶层的生活空间、文化趣味和日常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耻辱》 自我民族志 社会学 日常生活美学 记忆场
下载PDF
结构与解构——农村第一代女性博士研究生婚恋观的自我民族志研究
11
作者 施玉茹 朱志勇 《高等教育评论》 2023年第1期244-260,共17页
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对性别平等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农村第一代女性博士研究生的婚恋观更是具有时代性意义。本文运用自我民族志方法,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呈现了作为农村第一代女性博士研究生的“我”在成长过程中“不婚—接受—退出... 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对性别平等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农村第一代女性博士研究生的婚恋观更是具有时代性意义。本文运用自我民族志方法,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呈现了作为农村第一代女性博士研究生的“我”在成长过程中“不婚—接受—退出—顺其自然”的婚恋观变化史,该变化史同时具有结构与解构性:传统婚姻“男主外、女主内”的两性分工和农村从夫居制度中,父亲形象的吸引力和女性家庭生活的不适感形成鲜明对比,促使我向往工作与参与公共生活而拒斥进入婚姻;教育参与过程带来的社会流动,使得我重视婚恋的情感性功能而非工具性功能;社会相亲市场的“男性中心”规则逐步劝退了我;以及通过辨认婚姻与幸福感的关系,我解除了必婚的隐性压力。最终,女性而非男性更能引发主体能动性共识,社会性别平等需继续推进。其中,高等教育机构应最大限度发挥积极的中介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博士研究生 自我民族志 婚恋观 社会流动 主体能 动性
下载PDF
过程理论视角的留学生在华旅游动机变化研究--基于自我民族志方法 被引量:2
12
作者 郑鹏 李儒珍 《旅游导刊》 2022年第1期24-45,共22页
传统旅游动机研究多着眼于群体的时间断面,对个体旅游动机动态变化的揭示及其背后的理论建构关注较少。留学生在华旅游的空间、时间和文化特征均介于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典型性。本研究以留学生身份的“我”为研... 传统旅游动机研究多着眼于群体的时间断面,对个体旅游动机动态变化的揭示及其背后的理论建构关注较少。留学生在华旅游的空间、时间和文化特征均介于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典型性。本研究以留学生身份的“我”为研究对象,从过程理论视角,通过自我民族志方法对留学生在华旅游动机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基于完整的自我叙事以及对旅游动机的过程反思,从文化接触期、初步适应期、深化适应期和生活倦怠期等几个阶段,分析在华留学生追求新奇、自我发展、建立声望、逃离惯常、健康放松和社会交往等旅游动机的变化过程,并建立留学生在华旅游动机变化模型。同时,也提出了留学生在华旅游所特有的距离错位动机和文化适应动机。本研究试图阐明留学生旅游动机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自我探寻与变化逻辑,结论对入境旅游、国内旅游的市场开发也有一定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动机 过程理论 自我民族志 留学生 旅居者 跨文化
下载PDF
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中的教师信念发展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鲍春荣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0年第5期145-151,共7页
教师信念是指导教师行为的关键因素。在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如何进行心理构建值得关注。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形式,通过研究者的自我叙事,运用叙事网格,记录、分析教师信念在教学模式转变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在教师信念转变... 教师信念是指导教师行为的关键因素。在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如何进行心理构建值得关注。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形式,通过研究者的自我叙事,运用叙事网格,记录、分析教师信念在教学模式转变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在教师信念转变过程中,个人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社会说服三种因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信念 教学模式改革 自我叙事
下载PDF
从幕后走向台前:信息科学领域自我民族志研究回顾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光纯 张钰浩 闫慧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2年第2期40-47,共8页
[目的/意义]自我民族志是一种关注研究者自我主体性、自我意识和亲身体验的人类学方法,作为一种新的“唤起式”的写作实践,在信息科学研究中尚未得到广泛关注。[方法/过程]本研究从研究主题、运用方式、优越性及局限性等方面归纳了信息... [目的/意义]自我民族志是一种关注研究者自我主体性、自我意识和亲身体验的人类学方法,作为一种新的“唤起式”的写作实践,在信息科学研究中尚未得到广泛关注。[方法/过程]本研究从研究主题、运用方式、优越性及局限性等方面归纳了信息科学研究中运用自我民族志方法的研究。[结果/结论]自我民族志的优越性体现在研究视角、研究手段和研究发现呈现方面,其适用性程度取决于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的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 自我民族志 信息科学领域 研究回顾
下载PDF
“自下而上的全球化”新视角——《语言与全球化:自我民族志方法》述评 被引量:1
15
作者 杭亚静 赵蓉晖 《语言战略研究》 2019年第5期92-96,共5页
该书回应了一直以来语言研究的二分法倾向,以自我民族志这一强调研究者反思的研究方法,从多元视角阐释了日益加剧的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是如何与语言学、教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及意识形态上的诸多社会变量进行互动的,以及这些互动给... 该书回应了一直以来语言研究的二分法倾向,以自我民族志这一强调研究者反思的研究方法,从多元视角阐释了日益加剧的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是如何与语言学、教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及意识形态上的诸多社会变量进行互动的,以及这些互动给世界上的语言和文化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多语多文化背景的15位作者打破了以往全球化研究的欧洲中心模式,以自身经历为叙事主线,探讨了英语传播、身份认同、语言濒危等多个全球化背景下的热点语言问题,呈现出全球化对语言和语言使用者带来的冲击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体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语言问题 自我民族志
下载PDF
民族志自传与庶民言说:《汉家女儿》的中国书写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春发 《现代传记研究》 CSSCI 2017年第2期127-139,共13页
民族志自传是一种通常由一位弱势文化群体成员叙述、由怀有人类学志趣的西方研究者记述,最后以自传的形式呈现的体裁。由于此种体裁在形式上采用文化'他者'的视角和语言,在内容上旨在通过单个成员的生平经历阐释其背后所属的群... 民族志自传是一种通常由一位弱势文化群体成员叙述、由怀有人类学志趣的西方研究者记述,最后以自传的形式呈现的体裁。由于此种体裁在形式上采用文化'他者'的视角和语言,在内容上旨在通过单个成员的生平经历阐释其背后所属的群体和文化,因此给予'庶民'言说的可能。由出生于中国的美国传教士女儿浦爱德所写的《汉家女儿》一书,正是采用了这种独特的体裁,通过一位山东农村妇女对自己生平经历的叙述,展现了当时中国北方的社会和文化体系,从中勾勒出民族的特征以及命运。对此书书写者、形式和内容的分析,揭示了民族志自传这类体裁一些共有的特征、价值以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自传 庶民 书写者 视角 语言
原文传递
在理论与实践间循环并爬升--一个旅游研究者的自我民族志 被引量:1
17
作者 保继刚 《旅游导刊》 2021年第5期1-21,共21页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推动学科发展与学术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学界的论文发表数量不断增加,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缺乏明确的“问题意识”引导,存在大量的低质量循环和重复的研究文献。正确认识与恰当处理理论...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推动学科发展与学术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学界的论文发表数量不断增加,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缺乏明确的“问题意识”引导,存在大量的低质量循环和重复的研究文献。正确认识与恰当处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发现真问题,形成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成为学界努力的方向。基于此,本文运用自我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个体学术及实践经历的叙述及由此引申的自我阐释与反思,展示“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在当前旅游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并揭示旅游学科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实践 辩证关系 自我民族志
下载PDF
An Autoethnography on Language Ideologies in English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8
作者 GAO Yang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4年第8期553-566,共14页
The paper examines how language ideology in English education affects it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By exploring the topic from an autoethnographic perspective, the researcher describes how his transnational learning an... The paper examines how language ideology in English education affects it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By exploring the topic from an autoethnographic perspective, the researcher describes how his transnational learning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informed his perception of language ideological changes in English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er's lived experiences from China to the United States witness how English curriculum develops in an ideological continuum from functional ideology to critical ideology, with cultural ideology and progressive ideology existing between the two extremes. The author then concluded: While language ideology has evolved from stage to stage, due to effects of factors like student acceptance and political ideology, English curriculum in China is still dominated by functional ideology. The paper finally proposes how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hould go at the current stag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ethnography English curriculum language ideology
下载PDF
A Chinese Learner and Her Self-Regulated Learning:An Autoethnography
19
作者 JIANG Heng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2015年第1期132-152,共21页
In this paper,I use an autoethnographical approach,coupled with existing research literature on Chinese learners and learning,to reflect upon my own experiences as 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in order to explore how ... In this paper,I use an autoethnographical approach,coupled with existing research literature on Chinese learners and learning,to reflect upon my own experiences as 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in order to explore how Chinese students perceive their learning,and how they establish and justify their own sense of self-regulation in learning.It is found there is a hybrid of nuanced cultural meanings underneath the self-regulated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the Chinese contex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hinese learner autoethnography
原文传递
对当下中国微课普及方式的批判性思考:基于微课制作过程的一项自我民族志研究
20
作者 吕琳琼 《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 2015年第2期75-87,106,共14页
本研究采用自我民族志(autoethnography)的研究方法,通过讲述研究者本人制作一个微课参赛作品所经历的过程来探讨教师知识、技术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认为,决定微课质量的不是电脑制作技术,而是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建议在慕课、微... 本研究采用自我民族志(autoethnography)的研究方法,通过讲述研究者本人制作一个微课参赛作品所经历的过程来探讨教师知识、技术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认为,决定微课质量的不是电脑制作技术,而是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建议在慕课、微课的起步阶段,不要急于设定各项制作要求和标准,把微课做成标准统一的展示品,而应创造适宜条件,鼓励教师在现实的教学情境中结合学科特点、学习者水平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需求来设计适用于不同教学环节的微课,增强微课的探索性和开放性。研究呼吁教师通过对教育技术的积极实践和自我研究的质性研究方法主动探索教学和技术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教学的理解,拓宽教学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 技术 自我民族志 专业知识场景 外语教学政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