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提高科技期刊作者体验感的有效途径 被引量:8
1
作者 罗燕鸿 《编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43-547,共5页
近年来,我国优秀稿源外流严重,中文科技期刊间稿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优质稿源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优秀作者群的竞争。离开了作者提供的稿件,期刊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想留住优秀的作者就要常怀感恩之心,全方位为作者服务,优化出版服... 近年来,我国优秀稿源外流严重,中文科技期刊间稿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优质稿源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优秀作者群的竞争。离开了作者提供的稿件,期刊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想留住优秀的作者就要常怀感恩之心,全方位为作者服务,优化出版服务能力,提高作者体验感。为此提出从以下途径提高作者体验感:优化投稿流程、提升投稿渠道、提高采编系统的稳定性与兼容性、加强移动终端采编平台建设、提高时效性、优化审稿流程、改善与作者沟通方式、增强编辑的服务意识、提高编辑业务能力、满足作者合理需求、与作者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优化文章发表后的持续服务、重视作者反馈、对优秀稿件及作者的鼓励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体验感 出版服务 期刊 稿源
原文传递
鲁迅小说创作中“读者”与“作者”经验探赜
2
作者 王会青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73-80,共8页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典范,鲁迅小说以其特殊的文学史地位与文学史价值成为学人研究的重地。研究者通常聚焦于鲁迅作为“作者”的身份而忽视“读者”“译者”“杂文家”等多重身份赋予鲁迅丰富而复杂的个体经验,从而遮蔽了多重经验...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典范,鲁迅小说以其特殊的文学史地位与文学史价值成为学人研究的重地。研究者通常聚焦于鲁迅作为“作者”的身份而忽视“读者”“译者”“杂文家”等多重身份赋予鲁迅丰富而复杂的个体经验,从而遮蔽了多重经验对鲁迅文学产生的能动的创造作用与补充意义。在接受美学的视域下观照鲁迅“读者”与“作者”双重经验在小说创作的完整序列中所进行的初探与转化,可探明鲁迅对《故事新编》“取古作文”的行为背后是对于《呐喊》《彷徨》的整体反思与重构,是在小说思考框架之内进行的另一个向度的文学实践的开拓,由此所作的考察不失为鲁迅小说研究的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接受美学 读者经验 作者经验
下载PDF
清初三部小说中对科举制度批判的原因探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金银 《科技视界》 2013年第35期231-232,共2页
科举制度在清代走向了衰败期,在几乎同一时期出现的三部小说《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中,作者对科举制度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批判态度。文章从社会的角度分析科举制度由于发展的原因导致其本身的衰败;从个体的层面分析由于... 科举制度在清代走向了衰败期,在几乎同一时期出现的三部小说《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中,作者对科举制度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批判态度。文章从社会的角度分析科举制度由于发展的原因导致其本身的衰败;从个体的层面分析由于其作者的思想深度和对这个制度的感情而导致的不同程度的批判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衰败期 作者经历
下载PDF
“恨”无绝期——《长恨歌》主旨之浅谈 被引量:1
4
作者 徐艳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76-79,共4页
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素材的《长恨歌》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但对它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文章紧紧围绕“恨”字 ,对诗的主旨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 爱情 讽刺 不一般的爱情 作者本人的经历
下载PDF
“文以气为主”向“文以意为主”的转化——兼论中国古代艺术范畴及其体系的本性 被引量:6
5
作者 曾祖荫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5-60,67,共7页
本文描述了魏晋南北朝“文以气为主”向唐代“文以意为主”的转化过程。认为“以意为主”在魏晋南北朝就已开始孕育、生长。而“以气为主”向“以意为主”的转化 ,实质上是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体系的元范畴——道 ,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表... 本文描述了魏晋南北朝“文以气为主”向唐代“文以意为主”的转化过程。认为“以意为主”在魏晋南北朝就已开始孕育、生长。而“以气为主”向“以意为主”的转化 ,实质上是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体系的元范畴——道 ,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表现形态。同时 ,论述了唐代“以意为主”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范畴 古代 文学理论 文意 中国
下载PDF
民国文书学经典刍论--基于《档案学经典著作》(第一卷) 被引量:1
6
作者 黄洛锋 杨霞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2-107,共6页
民国文书学论著规模并不算小,至今传世被奉为经典的主要有四部,而且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认识过程,直至录入《档案学经典著作》第一卷而实至名归。经典作品是著者个人禀赋和时代际遇碰撞的产物,对作者的生平考查有助于深化对经典的认识。四... 民国文书学论著规模并不算小,至今传世被奉为经典的主要有四部,而且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认识过程,直至录入《档案学经典著作》第一卷而实至名归。经典作品是著者个人禀赋和时代际遇碰撞的产物,对作者的生平考查有助于深化对经典的认识。四部文书学经典在内容主题、形式特征、成书背景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进行比较有助于增强对民国文书学经典的整体把握。四部经典立意深刻、内容广博,最为重要的是源自实践,延续学以致用的学术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文书学 经典著作 作者生平 比较与启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