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RE oxide on growth dynamics of primary austenite grain in hardfacing layer of medium-high carbon steel 被引量:4
1
作者 杨健 郝飞飞 +4 位作者 李达 周野飞 任学军 杨育林 杨庆祥 《Journal of Rare Earths》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8期814-819,共6页
The flux cored wires with different rare earth oxide additions for hardfacing the workpieces of medium-high carbon steel were developed. The microstrucmre of the hardfacing layer was observed using the optical microsc... The flux cored wires with different rare earth oxide additions for hardfacing the workpieces of medium-high carbon steel were developed. The microstrucmre of the hardfacing layer was observed using the optical microscopy. The average dimension of primary austenite grains in hardfacing layer was measured by image analyzer. The primary austenite grain growth activation energy and index we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Sellars's mode and Beck formula, respectively. Moreover, the effect of rare earth oxide on the growth dynamics of primary aus- tenite grain was analyzed, and then discussed with the misfit theor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by adding rare earth oxide, the av- erage dimension of primary austenite grains in hardfacing layer of medium-high carbon steel decreased, and it was the smallest when the ad- dition of rare earth oxide was 5.17 wt.%. Meanwhile, at this rare earth oxide addition, the primary austenite grain growth activating energy in hardfacing layer was the largest, while its index was the smallest. The calculat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rimary austenite grain could be refined because LaAlO3 as heterogeneous nuclei of γ-Fe was the most eff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dium-high carbon steel flux cored wires rare earth oxide primary austenite hardfacing layer
原文传递
润滑滑动摩擦表面变质层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栾道成 邵荷生 曲敬信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24-229,共6页
滑动摩擦表面形成变质层是工程应用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但对其成因、结构特征和摩擦学性能等(特别是在润滑条件下)的研究至今却还很少。因此,在32号机械油润滑下,利用销-环式磨损试验机,对含碳量为0.75%(wt)的70Si... 滑动摩擦表面形成变质层是工程应用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但对其成因、结构特征和摩擦学性能等(特别是在润滑条件下)的研究至今却还很少。因此,在32号机械油润滑下,利用销-环式磨损试验机,对含碳量为0.75%(wt)的70Si2MnCr钢与偶件52100钢环对磨后的表面变质层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无论试样基体是马氏体组织还是奥氏体+贝氏体混合组织,摩擦表层的形貌、相组成和成分等都有质的变化,明显发生了αγ相变,形成稳定的摩擦奥氏体量最高达到62.6%。变质层由表亚层、次亚层和严重碎化变形层所组成,其中具有不同特征的两个亚层组成“白层”结构,是超细晶粒的摩擦奥氏体和摩擦马氏体的混合组织。摩擦磨损过程中,摩擦表面变形越大,温升越高和稳定氧化膜的形成时间越长,“白层”越厚。“白层”组织为高密度位错网络和胞状结构,而且变质层中的碳大量向表亚层扩散偏聚,故其硬度高,抗回火稳定性好,抗粘着磨损性能优异。研究结果对延长机械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 滑动摩擦 表面变质层
下载PDF
高Co-Ni二次硬化钢的设计准则与时效工艺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晨充 张弛 +2 位作者 杨志刚 苏杰 翁宇庆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5-182,共8页
通过对已有高Co-Ni二次硬化钢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基于纳米级奥氏体层的相变诱导塑性(TRIP)效应和纳米级M_2C碳化物析出的强韧化机理,并根据Aer Met100钢大量已有的实验数据,建立了综合考虑奥氏体相变摩尔体积增量、奥氏体层稳定性、... 通过对已有高Co-Ni二次硬化钢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基于纳米级奥氏体层的相变诱导塑性(TRIP)效应和纳米级M_2C碳化物析出的强韧化机理,并根据Aer Met100钢大量已有的实验数据,建立了综合考虑奥氏体相变摩尔体积增量、奥氏体层稳定性、奥氏体层厚度、奥氏体平衡含量、M_2C尺寸、M_2C平衡含量、成本控制等多个因素的设计准则。通过控制时效工艺,将高Co-Ni二次硬化钢中的M_2C相尺寸控制在1~5 nm,奥氏体层厚度控制在10~20 nm。M_2C和奥氏体的平衡含量被分别控制在19.5%和3.8%。根据设计准则分析了新型高Co-Ni二次硬化钢M54的时效工艺制度,模拟设计结果与显微组织实验观察结果基本吻合。设计得到的新型高Co-Ni二次硬化钢具有较好的强度(2021 MPa)和韧性(115 MPa·m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层 M2C析出相 粗化动力学 时效工艺
原文传递
不锈钢锅炉管内表面喷丸强化层硬度检测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罗有心 杨利杰 +3 位作者 裴敏男 沈泽豪 裴敏婕 钟高武 《焊管》 2021年第7期65-68,共4页
为保证不锈钢管内表面喷丸强化处理效果及满足喷丸后检测的需求,参照相关标准制定了一种显微硬度检测方法。介绍了检测方法使用的设备、试样制备和测定方法,并以S30432和347HFG不锈钢锅炉管为例,对其内壁喷丸强化层硬度检测结果进行了... 为保证不锈钢管内表面喷丸强化处理效果及满足喷丸后检测的需求,参照相关标准制定了一种显微硬度检测方法。介绍了检测方法使用的设备、试样制备和测定方法,并以S30432和347HFG不锈钢锅炉管为例,对其内壁喷丸强化层硬度检测结果进行了判定。研究表明,该检测方法主要适用于内径20~57 mm、外径38~76 mm、长度12.5 m的小直径不锈钢管材内表面喷丸的强化效果,方法实用、可靠,也可以为其他钢种的管材内壁表面强化层硬度检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锅炉管 奥氏体 内壁喷丸 强化层 硬度
下载PDF
GH2132铁基高温合金表面等离子渗氮层的热稳定性
5
作者 宋伟秀 许晓磊 于志伟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6-20,共5页
在723K下对GH2132铁基高温合金表面进行低温等离子体渗氮,并进行了不同温度(673,873,973K)保温5h处理,研究了保温处理前后渗氮层的截面形貌、物相组成、硬度和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GH2132铁基高温合金表面的渗氮层主要由氮在奥氏体中... 在723K下对GH2132铁基高温合金表面进行低温等离子体渗氮,并进行了不同温度(673,873,973K)保温5h处理,研究了保温处理前后渗氮层的截面形貌、物相组成、硬度和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GH2132铁基高温合金表面的渗氮层主要由氮在奥氏体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即膨胀奥氏体γN相组成;随加热温度的升高,渗氮层的厚度增加;当加热温度为673K时,γN相未发生分解,当加热温度为873,973K时,γN相分解生成晶格膨胀程度较低的γN相和CrN相;γN相的晶格膨胀率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加热温度的升高,渗氮层的硬度先增大后降低,并在加热温度为873K时达到最大,约为926HV;不同温度保温5h后渗氮层的耐腐蚀性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高温合金 膨胀奥氏体 热稳定性 渗氮层
下载PDF
奥氏体不锈钢氮离子注入层的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秋龙 蔡亦炜 +1 位作者 彭辉 杨安静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29-134,共6页
本文用俄歇能谱仪(AES),结合高精度表面轮廓仪测定奥氏体不锈钢氮离子注入层深度及氮浓度分布.用超显微硬度计(试验载荷为0.1g至2.0g)测量注入层的本征硬度,还用x射线低角度掠射技术(GIXRT)分析注入层的组织... 本文用俄歇能谱仪(AES),结合高精度表面轮廓仪测定奥氏体不锈钢氮离子注入层深度及氮浓度分布.用超显微硬度计(试验载荷为0.1g至2.0g)测量注入层的本征硬度,还用x射线低角度掠射技术(GIXRT)分析注入层的组织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氮离子注入层为过饱和氮的单相国溶体非晶态层,它强化了奥氏体不锈钢表层,提高耐磨性,降低摩擦系数.注入态的耐蚀性优于非注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不锈钢 氮离子注入层 氮浓度 不锈钢
下载PDF
316L奥氏体不锈钢低温气体渗碳后的表面特性 被引量:10
7
作者 高峰 巩建鸣 +1 位作者 姜勇 荣冬松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2-106,共5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奥氏体不锈钢低温气体渗碳工艺,采用该工艺对316L奥氏体不锈钢进行不同时间的渗碳处理,并对渗碳后不锈钢的表面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渗碳后试样表面晶格发生膨胀,形成了15~35μm的扩张奥氏体层,该层具有高...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奥氏体不锈钢低温气体渗碳工艺,采用该工艺对316L奥氏体不锈钢进行不同时间的渗碳处理,并对渗碳后不锈钢的表面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渗碳后试样表面晶格发生膨胀,形成了15~35μm的扩张奥氏体层,该层具有高残余压应力、高硬度、高含碳量及良好的韧性,且层中无碳化铬析出,说明该工艺兼顾了奥氏体不锈钢的表面强化与抗腐蚀性能;同时,渗碳时间对表面的强化效果影响显著,表面残余应力、硬度及碳含量等随渗碳时间延长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6L奥氏体不锈钢 低温气体渗碳 渗碳层 残余应力 硬度
原文传递
高速精密轴承表面硬化及尺寸稳定化工艺研究
8
作者 史亚妮 杨晨星 +2 位作者 李怡蓁 王超 董小波 《热处理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4期18-22,共5页
利用金相显微镜(OM)、显微硬度计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仪器对GCr15轴承钢在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组织特征、硬化层梯度和残余奥氏体含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碳氮共渗淬火+(-70℃×2 h)冷处理+220℃×4 h回火热处理可实现... 利用金相显微镜(OM)、显微硬度计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仪器对GCr15轴承钢在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组织特征、硬化层梯度和残余奥氏体含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碳氮共渗淬火+(-70℃×2 h)冷处理+220℃×4 h回火热处理可实现轴承零件表面硬度>63 HRC、基体残余奥氏体含量<3%、表面残余奥氏体含量约6%的技术要求,保证零件尺寸精度的同时可避免因残余奥氏体含量过低而导致的轴承接触疲劳寿命下降。通过在原材料中添加微量Mo、V等强碳化物合金元素,并进行马氏体淬火和碳氮共渗两次淬火,基体的平均晶粒度由原来的8级细化至10级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R15轴承钢 残余奥氏体 硬度 硬化层深度 碳氮共渗
下载PDF
A3、45钢奥氏体气体氮碳共渗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邹敢锋 袁叔贵 +2 位作者 张伟文 黄济元 肖继闯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0-15,共6页
对A3钢、45钢采用不同温度、时间和渗剂量进行了气体氮碳共渗.通过金相分析、硬度测定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并经生产实践.结果表明,在600~690℃进行奥氏体氮碳共渗是一种可行的表面强化工艺.
关键词 奥氏体 碳氮共渗 碳素钢 研究
下载PDF
ZG1Cr18Ni9奥氏体不锈钢的渗硼 被引量:5
10
作者 衣晓红 鲍闯 +1 位作者 李凤华 樊占国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74-77,共4页
对ZG1Cr18Ni9奥氏体不锈钢进行了渗硼处理,渗硼剂采用含双活化剂(氟硼酸钾和氯化铵)的粉末渗硼剂:碳化硼+碳粉+碳化硅+氟硼酸钾+氯化铵,渗硼温度为950℃,渗硼时间为7h。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渗层组织致密,齿型平坦,并测得渗层的厚度为38... 对ZG1Cr18Ni9奥氏体不锈钢进行了渗硼处理,渗硼剂采用含双活化剂(氟硼酸钾和氯化铵)的粉末渗硼剂:碳化硼+碳粉+碳化硅+氟硼酸钾+氯化铵,渗硼温度为950℃,渗硼时间为7h。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渗层组织致密,齿型平坦,并测得渗层的厚度为38~42μm;经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扫描电镜观察表明,渗层主要由FeB相组成,在过渡区有明显的增铬现象,说明硼化物层有一定的排铬作用。利用显微硬度计测得渗后形成的硼化物层的硬度可达2000HV0.1。沿硼化物—过渡区—基体方向,硬度值呈逐渐下降趋势。渗层的脆性较小,脆性级别为2级。ZG1Cr18Ni9奥氏体不锈钢通过含双催渗剂的渗硼剂渗硼,组织均匀且与基体结合紧密,硬度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G1Cr18Ni9奥氏体不锈钢 渗硼层 组织与性能
原文传递
采用金相法对17-7PH不锈钢钢丝表层残留奥氏体深度测试
11
作者 林文钦 李东升 +5 位作者 邓枫 吴佳欣 蒋洪俊 杨元熙 徐心洁 刘吕波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3-306,共4页
AMS5678G材料规范要求采用金相法对17-7PH不锈钢钢丝表层残留奥氏体深度进行测试,针对测试中存在的试样制备和残留奥氏体层深度界定问题,对试样夹的选择、侵蚀方式与侵蚀时间、残留奥氏体层深度界定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为避免残留奥... AMS5678G材料规范要求采用金相法对17-7PH不锈钢钢丝表层残留奥氏体深度进行测试,针对测试中存在的试样制备和残留奥氏体层深度界定问题,对试样夹的选择、侵蚀方式与侵蚀时间、残留奥氏体层深度界定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为避免残留奥氏体显示时化学浸蚀电位的影响,宜采用塑料试样夹进行镶嵌;使用Fry’s试剂以擦拭的方式,擦拭5~10 s显示组织较合适;当钢丝表层存在残留奥氏体层时,其深度界定为致密的残留奥氏体层深度,得到材料规范归口单位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7PH钢丝 表层残留奥氏体 深度测试 金相法
原文传递
热态奥氏体不锈钢堆焊层中铁素体含量测定的实践与探讨 被引量:3
12
作者 罗世树 陈东 +2 位作者 王妍 李学 尹治力 《大型铸锻件》 2020年第2期42-43,共2页
磁性仪法测奥氏体不锈钢堆焊层中δ铁素体含量时,提出采用高温铁素体仪测量焊后冷却至一定温度时的铁素体含量,研究温度变化时铁素体含量变化规律,并应用于现场作业中。
关键词 奥氏体不锈钢 堆焊层 磁性仪法 Δ铁素体
下载PDF
奥氏体不锈钢低温表面渗碳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姜勇 李洋 +1 位作者 陈野风 巩建鸣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共7页
从低温表面渗碳技术的分类和发展以及低温表面渗碳处理对不锈钢表面组织、力学性能、耐磨性能、耐腐蚀性能、抗氢脆性能的影响等方面对奥氏体不锈钢低温表面渗碳技术进行了综述,对奥氏体不锈钢表面低温渗碳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 从低温表面渗碳技术的分类和发展以及低温表面渗碳处理对不锈钢表面组织、力学性能、耐磨性能、耐腐蚀性能、抗氢脆性能的影响等方面对奥氏体不锈钢低温表面渗碳技术进行了综述,对奥氏体不锈钢表面低温渗碳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不锈钢 低温表面渗碳 渗碳层 表面强化 性能
下载PDF
俄1000 MW级反应堆压力容器安注箱接管嘴母材补焊区的超声波检测工艺 被引量:1
14
作者 韩建成 李忠 《黑龙江电力》 CAS 2005年第1期40-42,共3页
分析了低合金珠光体15X2HMA钢反应堆压力容器安注箱接管嘴母材外表面上刨挖坑补焊区焊接和超声波探伤存在的问题,确定了USM25S型探伤仪和检测灵敏度。使用该检测工艺检验合格的补焊区模拟件,经过破坏性实验,证实该刨挖坑补焊区的超声... 分析了低合金珠光体15X2HMA钢反应堆压力容器安注箱接管嘴母材外表面上刨挖坑补焊区焊接和超声波探伤存在的问题,确定了USM25S型探伤仪和检测灵敏度。使用该检测工艺检验合格的补焊区模拟件,经过破坏性实验,证实该刨挖坑补焊区的超声波检测符合压力容器的母材性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 珠光体 碳迁移过渡层 衰减 信噪比
下载PDF
表面形貌对316L奥氏体不锈钢低温气体渗碳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余果 巩建鸣 +2 位作者 荣冬松 彭亚伟 付明辉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4-176,共3页
利用金相显微镜、显微硬度计和残余应力分析仪研究了4个具有不同表面形貌的316L奥氏体不锈钢经低温气体渗碳处理后的渗碳层微观形貌、硬度和残余应力。结果表明:渗碳后各试样表面均形成一层高硬度、高残余压应力的渗碳层,表面强化效果... 利用金相显微镜、显微硬度计和残余应力分析仪研究了4个具有不同表面形貌的316L奥氏体不锈钢经低温气体渗碳处理后的渗碳层微观形貌、硬度和残余应力。结果表明:渗碳后各试样表面均形成一层高硬度、高残余压应力的渗碳层,表面强化效果显著。表面形貌对316L奥氏体不锈钢低温气体渗碳有一定影响。随着试样表面粗糙度的下降,渗碳处理后的硬度、残余应力和渗碳层厚度均降低,表面强化效果下降,并最终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气体渗碳 316L奥氏体不锈钢 表面形貌 渗碳层 硬度 残余应力
下载PDF
60Si2Mn弹簧圆钢的研制
16
作者 李祥才 张虎 柯加祥 《安徽冶金》 2018年第3期9-12,共4页
青岛特钢成功研发出了60Si2Mn弹簧圆钢。生产和检验表明:产品氧氮氢含量较低,钢质纯净,组织正常,奥氏体晶粒度不小于11级,晶粒较细,并且表面质量较好。其尺寸、夹杂物、脱碳层、低倍、硬度和拉伸性能指标均满足相关国家标准要求,产品质... 青岛特钢成功研发出了60Si2Mn弹簧圆钢。生产和检验表明:产品氧氮氢含量较低,钢质纯净,组织正常,奥氏体晶粒度不小于11级,晶粒较细,并且表面质量较好。其尺寸、夹杂物、脱碳层、低倍、硬度和拉伸性能指标均满足相关国家标准要求,产品质量完全合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氮氢含量 奥氏体晶粒度 夹杂物 脱碳层 拉伸性能
下载PDF
快速冷却对304奥氏体不锈钢低温气体渗碳强化的影响
17
作者 李宣逸 巩建鸣 +1 位作者 彭亚伟 姜勇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0-173,共4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X射线微区分析仪、显微硬度计和残余应力分析仪研究了不同冷却速度下304奥氏体不锈钢低温气体渗碳后的性能。结果表明:渗碳后各试样表面均形成一层高硬度、高残余压应力的扩张奥氏体层,表面强化... 利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X射线微区分析仪、显微硬度计和残余应力分析仪研究了不同冷却速度下304奥氏体不锈钢低温气体渗碳后的性能。结果表明:渗碳后各试样表面均形成一层高硬度、高残余压应力的扩张奥氏体层,表面强化效果显著。经不同冷却速度处理后,试样表面的显微形貌、物相组成、碳浓度分布、硬度和残余应力均无明显差异,说明快速冷却对304奥氏体不锈钢低温气体渗碳强化并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气体渗碳 304奥氏体不锈钢 冷却速度 渗碳层
下载PDF
异种钢熔合区马氏体脆性层的消除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爱珍 张太超 赵红岩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8-62,共5页
利用磁性测定仪、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分析了 1Cr18Ni9Ti与15CrMo钢的焊接性能 ,研究了其接头在常温和长期高温下出现马氏体脆性层的主要因素 ,探讨了不同焊接材料和工艺对异种钢接头成分、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 ,以及不同状... 利用磁性测定仪、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分析了 1Cr18Ni9Ti与15CrMo钢的焊接性能 ,研究了其接头在常温和长期高温下出现马氏体脆性层的主要因素 ,探讨了不同焊接材料和工艺对异种钢接头成分、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 ,以及不同状态下异种钢接头马氏体脆性层宽度变化的规律 ,提出了一种在 1Cr18Ni9Ti与15CrMo接头的 15CrMo一侧的坡口表面上 ,预堆敷 8mm厚自研制的NR4 17过渡层 ,后熔敷A3 0 7复合合金的有效方法。此方法彻底消除了异种钢熔合区在常温和高温下的马氏体脆性层 ,不仅解决了氨合成塔下出口管与配管的异种钢焊接问题 ,而且对其它化工压力设备上异种钢接头的焊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钢 珠光体钢 马氏体组织 脆性层 异种钢焊接
下载PDF
热处理工艺对22MnB5钢铝硅镀层氧化层厚度和组织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谢昀映 成毅 吴广新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45-253,共9页
目的探究奥氏体化工艺对铝硅镀层氧化层厚度和微观组织的影响规律及其演变机理。方法以热浸镀Al-10%Si的22MnB5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辉光放电光谱仪(GD-OES)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仪器,观察镀层在奥氏体化过程中氧化层... 目的探究奥氏体化工艺对铝硅镀层氧化层厚度和微观组织的影响规律及其演变机理。方法以热浸镀Al-10%Si的22MnB5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辉光放电光谱仪(GD-OES)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仪器,观察镀层在奥氏体化过程中氧化层厚度的变化和微观组织的演变规律。结果当试样以15℃/s的速率升温到900℃后立即水淬,镀层氧化层最薄,当试样升温到900℃保温5 min后水淬,镀层氧化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开裂,镀层表面出现孔洞和脱落的现象,氧化层厚度明显增加。结论奥氏体化保温时间比奥氏体化升温速率对镀层氧化层厚度的影响更大,保温时间越长,氧渗入镀层的深度越深,氧化层越厚,奥氏体化时间的延长不利于镀层氧化层保持完整性,影响镀层对钢基体的保护功能。镀层及其氧化层的微观组织演变规律为:镀层中首先形成Al2Fe3Si3(τ1)和Fe2Al5相,随后Fe2Al5相生长并伴随FeAl2相形成,而后FeAl2+Fe2Al5相生长且有FeAl析出,随后FeAl相生长,氧化层出现孔洞,最后氧化层破裂,镀层表面孔洞增加,最终组织为FeAl2+Fe2Al5+Fe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Si镀层 奥氏体化 金属间化合物 氧化层 组织演变
下载PDF
Carbides precipitation and their evolution of Cr15Co10Mo5-alloyed heat-resistant bearing steel after tempering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被引量:5
20
作者 Mao-guo Xiao Xin-yang Lü +3 位作者 Dong-hui Li Shao-hong Li Kun-yu Zhao Mao-sheng Yang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1096-1105,共10页
The carbides precipitation and their evolution at elevated tempering temperature in Crl5Col0Mo5-alloyed heat-resistant bearing steel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th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he results show ... The carbides precipitation and their evolution at elevated tempering temperature in Crl5Col0Mo5-alloyed heat-resistant bearing steel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th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no carbide precipitated from the martensitic matrix when the sample was tempered at 480℃.However,when the sample was tempered at 540℃,a large number of stable spherical M6C carbides precipitated in the test steel.Nevertheless,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carbides precipitated from the matrix including M6C,M2C and M23C6 carbides when the tempering temperature reached 600℃.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lso present a correlation with the evolution of carbides during tempering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This indicates that the strengthening mechanism of the steel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precipitation of carbides and their evolution,including the morphologies and types of carbide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In addition,the austenitic layers with a thickness of about 30 nm have been obtained between the martensite laths after tempering at 600℃.The austenitic layers will produce transformation-induced plasticity effects to improve the toughness of the ste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temperature bearing steel CARBIDE EVOLUTION Phase diagram Diffusion coefficient Secondary HARDENING austenitIC laye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