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狂犬病口服疫苗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的紧迫性 被引量:9
1
作者 俞永新 石磊泰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73-980,共8页
中国科学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狂犬病动物口服疫苗,获得数株毒力减弱的疫苗株,并进行过犬的口服免疫实验和大规模安全性和保护效果的现场观察。其中有几株减毒株的弱毒特征、遗传稳定性和免疫性与WHO认可并广泛应用的动物口服疫... 中国科学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狂犬病动物口服疫苗,获得数株毒力减弱的疫苗株,并进行过犬的口服免疫实验和大规模安全性和保护效果的现场观察。其中有几株减毒株的弱毒特征、遗传稳定性和免疫性与WHO认可并广泛应用的动物口服疫苗毒种相似。消除狂犬病的关键措施是对犬进行大面积免疫达到免疫覆盖率70%以上,中国犬的数量多达亿头,而且多数为散养犬,以常规的注射免疫很难达到这个水平。对犬实施口服免疫提高免疫率也是WHO和狂犬病专家积亟提倡和推荐的。中国已有多株减毒株,国家应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在人力、物力、财政上予以大力支持,完善这些候选株以便尽快得到批准应用,从而达到全球2030年消除人间狂犬病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 减毒株 口服疫苗 中国消除狂犬病
下载PDF
犬瘟热弱毒株CDV_3生物学特性鉴定 被引量:8
2
作者 程世鹏 闫喜军 +1 位作者 吴威 肖家美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142-145,共4页
以SPF鸡胚成纤维细胞 (CEF)从国外引进的疫苗中分离到犬瘟热弱毒株CDV3 。对犬瘟热弱毒株CDV3 的理化特性 ,细胞病变规律 ,病毒毒价 ,核酸型、血清学交叉反应 ,试验动物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等内容进行了试验 ,结果表明 ,犬瘟热弱毒株CDV3... 以SPF鸡胚成纤维细胞 (CEF)从国外引进的疫苗中分离到犬瘟热弱毒株CDV3 。对犬瘟热弱毒株CDV3 的理化特性 ,细胞病变规律 ,病毒毒价 ,核酸型、血清学交叉反应 ,试验动物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等内容进行了试验 ,结果表明 ,犬瘟热弱毒株CDV3 可作为狐犬瘟热疫苗生产用毒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瘟热 弱毒株 CDV3 生物学特性 病毒
下载PDF
猪流行性腹泻弱毒株的培育 被引量:33
3
作者 佟有恩 冯力 +2 位作者 李伟杰 王明 马思奇 《中国畜禽传染病》 CSCD 1998年第6期329-332,共4页
用PEDVCV777株强毒适应Vero细胞系并传至147代。以PEDV沪株做效检用强毒。传代毒83代之后适应了仔猪肾原代细胞。自90代起进行了5次克隆纯化,克隆是在2次群斑(由5~7个单斑组成)的基础上,再进行3次单... 用PEDVCV777株强毒适应Vero细胞系并传至147代。以PEDV沪株做效检用强毒。传代毒83代之后适应了仔猪肾原代细胞。自90代起进行了5次克隆纯化,克隆是在2次群斑(由5~7个单斑组成)的基础上,再进行3次单斑挑选(均是1mm以内小空斑)。以837斑5株继续传代并做系列试验。传代毒的毒价为107.0~107.5TCID50/03ml。免疫接种途径为后海穴位。克隆后5代(总代次104代)~25代的5批次主动免疫试验的总保护率为9592%(47/49),对照组888%(16/18)发病。克隆后17代~40代的8批次被动免疫试验的总保护率为962%(76/79),对照组100%(10/10)发病。以克隆后25代(总代次125代)进行稳定性试验,经6代次返祖传代毒力未返强,仍是稳定的,已符合弱毒株的标准。在与TGE弱毒株组合制备的二联弱毒苗的初步田间试验中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腹泻 克隆纯化 弱毒株 培育
下载PDF
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感染性滴度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验证 被引量:10
4
作者 孟凡红 刘先超 +4 位作者 王爽 李晶 沙雪艳 黄金凤 尹卫东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11期1463-1467,1472,共6页
目的建立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感染性滴度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并进行验证。方法针对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株S79血凝素(hemagglutinin,H)基因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 Man荧光探针;以05008批腮腺炎减毒活疫苗S79株成品作为参考品,将参考... 目的建立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感染性滴度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并进行验证。方法针对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株S79血凝素(hemagglutinin,H)基因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 Man荧光探针;以05008批腮腺炎减毒活疫苗S79株成品作为参考品,将参考品或供试品稀释后,接种于长成单层的Vero细胞中,采用低渗合并冻融法将细胞破碎,吸取上清,进行荧光定量RT-PCR。优化病毒感染时间,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精密性及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病毒感染的最佳时间为18 h;建立的荧光定量RT-PCR法只对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具有特异性扩增,对灭活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水痘病毒、狂犬病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和Vero细胞均无扩增曲线出现;该方法检测4个浓度(1、1:5、1:52、1:53)样品6组数据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均<5%,不同操作人员于不同日期检测4个浓度(1、1:5、1:52、1:53)样品的标准曲线回归方程R2均大于0.97,RSD均<5%;该方法与细胞病变法测得的11批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成品的病毒滴度值之差均≤0.2 Lg CCID50/ml,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感染性滴度特异性较强,精密性和准确性良好,且快速方便,可应用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内部质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炎减毒活疫苗S79株 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病毒感染性滴度
原文传递
鸭瘟弱毒疫苗诱导IgA、IgM和IgG产生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齐雪峰 程安春 +3 位作者 汪铭书 杨晓燕 贾仁勇 陈孝跃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3305-3310,共6页
【目的】探讨鸭瘟弱毒苗诱导鸭局部黏膜和系统免疫中抗体发生的规律。【方法】将DPV弱毒苗Cha株经皮下、口服和滴鼻途径免疫20日龄樱桃谷鸭后60d内定时随机剖杀5只鸭,采集血清、气管和消化道(食道、十二指肠、空肠和直肠)分泌液,应用间... 【目的】探讨鸭瘟弱毒苗诱导鸭局部黏膜和系统免疫中抗体发生的规律。【方法】将DPV弱毒苗Cha株经皮下、口服和滴鼻途径免疫20日龄樱桃谷鸭后60d内定时随机剖杀5只鸭,采集血清、气管和消化道(食道、十二指肠、空肠和直肠)分泌液,应用间接ELISA检测抗DPV的IgA、IgM和IgG抗体滴度(以lg表示)。【结果】所有免疫鸭检测样品中均可检测到DPV特异性IgG、IgM和IgA抗体。血清中抗体滴度由高到低均为IgG、IgM和IgA,其中IgM检出时间最早,IgG存留时间最长。皮下免疫DPV弱毒苗可更早诱导鸭血清中生成特异性IgG,且抗体滴度最高;气管和消化道分泌液中抗体滴度由高到低均为IgA、IgM和IgG,其中IgA和IgM检出时间最早,IgA存留时间最长。口服和滴鼻途径免疫鸭消化道和气管分泌液中IgA滴度较皮下免疫鸭高。【结论】不同途径免疫鸭瘟弱毒疫苗均可迅速诱导免疫鸭体液免疫介导的黏膜免疫和系统免疫。以DPV特异性IgA为主要抗体的黏膜免疫在预防DPV强毒早期对鸭消化道和呼吸道等局部黏膜的感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DPV弱毒疫苗快速产生免疫保护的机制从黏膜免疫的角度得到一定程度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V弱毒苗 免疫鸭 IGA IGG IGM
下载PDF
基于SA14-14-2减毒株的新型乙型脑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俞永新 《中国病毒病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61-168,共8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类神经系统疾病,由蚊虫传播,主要在亚洲流行,对人类特别是儿童的危害极大。全球约有60%(近30亿)的人群居住在乙脑流行地区,估计每年发生乙脑病例高达17.5万例,据世界卫生组织(WH...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类神经系统疾病,由蚊虫传播,主要在亚洲流行,对人类特别是儿童的危害极大。全球约有60%(近30亿)的人群居住在乙脑流行地区,估计每年发生乙脑病例高达17.5万例,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每年发生有临床症状的乙脑病例约5万例,引起1万~1.5万人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乙型脑炎 SA14-14-2减毒株 疫苗
原文传递
口服鸭瘟弱毒苗诱导鸭局部黏膜和系统免疫中IgA、IgM和IgG发生规律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齐雪峰 程安春 +3 位作者 汪铭书 杨晓燕 周霞 陈孝跃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72-876,共5页
为探讨鸭瘟弱毒苗诱导鸭局部黏膜和系统免疫中抗体发生的规律,本研究将鸭瘟病毒Cha株弱毒苗经口免疫20日龄樱桃谷鸭,60 d内定时随机剖杀5只鸭,采集血清、胆汁、气管和消化道(食道、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直肠)分泌液,应用间接EL... 为探讨鸭瘟弱毒苗诱导鸭局部黏膜和系统免疫中抗体发生的规律,本研究将鸭瘟病毒Cha株弱毒苗经口免疫20日龄樱桃谷鸭,60 d内定时随机剖杀5只鸭,采集血清、胆汁、气管和消化道(食道、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直肠)分泌液,应用间接ELISA检测抗DPV的IgAI、gM和IgG滴度(以Log10表示)。结果表明:①血清中检测到IgA、IgM和IgG的时间段分别为9-36、3-15和9-60天,滴度由高到低为IgG、IgM和IgA;②胆汁中检测到IgAI、gM和IgG的时间段分别为6-15、9-12和12-36天,滴度由高到低为IgA、IgG和IgM;③气管中检测到IgA、IgM和IgG的时间段分别为6-60、3-12和9-27天,滴度由高到低为IgAI、gM和IgG;④食道中检测到IgAI、gM和IgG的时间段分别为3-60、3-27和9-60天,滴度由高到低为IgA、IgM和IgG;⑤各肠段抗体滴度由高到低及相应检测到的时间段:十二指肠中为IgA(3-60天)I、gM(3-15天)和IgG(9-27天);空肠中为IgA(6-60天)I、gM(6-12天)和IgG(9-36天);回肠中为IgA(9-60天)、IgM(6-9天)和IgG(15-21天);盲肠中为IgA(6-60天)I、gG(12-36天)和IgM(6天);直肠中为IgA(3-60天)I、gG(12-21天)和IgM(6天)。结果显示,鸭瘟弱毒疫苗经口免疫鸭后,IgM和IgG分别是系统免疫中体液免疫的先锋抗体和主要抗体;IgA、IgG和IgM在胆汁中存留时间短;IgA是气管和消化道中的主要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V弱毒苗 经口免疫 IGA IGG IGM 黏膜免疫 系统免疫
下载PDF
皮下注射鸭瘟弱毒苗诱导鸭局部黏膜和系统免疫中IgA、IgM和IgG的发生规律 被引量:3
8
作者 齐雪峰 程安春 +3 位作者 汪铭书 杨晓燕 贾仁勇 陈孝跃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1-555,共5页
为探讨鸭瘟弱毒苗诱导鸭局部黏膜和系统免疫中抗体发生的规律,将鸭瘟病毒Cha株弱毒苗皮下注射免疫20日龄樱桃谷鸭后60d内定时随机剖杀5只鸭,采集血清、胆汁、气管和消化道(食道、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直肠)分泌液,应用间接ELIS... 为探讨鸭瘟弱毒苗诱导鸭局部黏膜和系统免疫中抗体发生的规律,将鸭瘟病毒Cha株弱毒苗皮下注射免疫20日龄樱桃谷鸭后60d内定时随机剖杀5只鸭,采集血清、胆汁、气管和消化道(食道、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直肠)分泌液,应用间接ELISA检测抗DPV的IgA、IgM和IgG滴度(以Log10表示)。结果表明:①血清:抗体滴度由高到低为IgG、IgM和IgA,相应的检测到的时间段分别为免疫后6~60,3~15,12~36d。②胆汁:抗体滴度由高到低为IgA、IgG和IgM,相应的检测到的时间段分别为免疫后9~21,15~27,3~12d。③分泌液:气管和消化道分泌液中抗体滴度由高到低均为IgA、IgM和IgG,其中IgA抗体滴度由高到低为十二指肠、食道、气管、空肠、盲肠、回肠和直肠,相应的检测到IgA的时间段分别为免疫后3~60,9~60,3~60,9~60,12~60,12~27,6~36d;IgM由高到低为气管、食道、十二指肠、空肠、盲肠、直肠和回肠,相应的检测到IgM的时间段分别为免疫后3~12,6~15,3~12,6~12,9~12,6~9,6~9d;IgG由高到低为食道、十二指肠、气管、空肠、盲肠、直肠和回肠,相应的检测到IgG的时间段分别为免疫后9~36,12~27,6~36,9~36,12~36,9~21,15~21d。综上,鸭瘟弱毒疫苗皮下免疫鸭后,IgM和IgG分别是系统免疫中体液免疫的先锋抗体和主要抗体;IgA是气管、消化道和胆汁中的主要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V弱毒苗 皮下注射免疫鸭 IGA IGG IGM
下载PDF
犬用口服狂犬病减毒活疫苗实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唐学慧 李鲁宁 +2 位作者 吕健 安大华 刘明水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1998年第4期327-328,共2页
本次实验旨在观察犬用口服狂犬病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疫苗剂量每只犬一次口服4ml,疫苗用凉水(4ml)融化,加入冷玉米粥内,立即令犬舔食.现场实验3000余只犬健康存活.此疫苗免疫家犬阳转率100%,血清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6个月为76.1... 本次实验旨在观察犬用口服狂犬病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疫苗剂量每只犬一次口服4ml,疫苗用凉水(4ml)融化,加入冷玉米粥内,立即令犬舔食.现场实验3000余只犬健康存活.此疫苗免疫家犬阳转率100%,血清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6个月为76.15个月为34,表明有效中和抗体可达1年之久.1年后加强免疫,中和抗体迅速回升.而且满度较高(GMT125),说明本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稳定性,同时证实该疫苗口服简便、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N-22毒株 口服免疫 狂犬病 减毒活疫苗 犬用
下载PDF
乙脑病毒SA_(14-14-2)减毒株病毒外源因子污染检测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红 彭维 +3 位作者 刘菊 嫣然 屈三甫 郑从义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12年第10期768-771,共4页
目的检测乙脑病毒SA14-14-2减毒株的病毒外源因子。方法用乙脑病毒免疫血清(阳性)将乙脑病毒SA14-14-2减毒株中和后,采用中和后的样品分别感染指示细胞(3T3、NRK、C3/36细胞),直接培养观察及红细胞吸附试验;中和后样品感染小鼠细胞系(3... 目的检测乙脑病毒SA14-14-2减毒株的病毒外源因子。方法用乙脑病毒免疫血清(阳性)将乙脑病毒SA14-14-2减毒株中和后,采用中和后的样品分别感染指示细胞(3T3、NRK、C3/36细胞),直接培养观察及红细胞吸附试验;中和后样品感染小鼠细胞系(3T3)培养14d的上清液再接种指示细胞(MRC-5、Vero、BHK21、3T3)培养观察及红细胞吸附试验;同时将流感病毒接种MDCK细胞,作为试验阳性对照。结果乙脑病毒SA14-14-2减毒株中和后的样品接种指示细胞(3T3、NRK、C6/36细胞),直接培养观察7 d、14 d,细胞形态正常,无细胞病变征兆,红细胞吸附试验为阴性;中和后样品感染小鼠细胞系(3T3)培养14 d的上清液再接种指示细胞(MRC-5、Vero、BHK-21、3T3)培养观察7 d、14 d,细胞形态正常,无细胞病变征兆,红细胞吸附试验为阴性。结论乙脑病毒SA14-14-2减毒株中未检测到人源、猴源、鼠源及其他病毒的污染,符合《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No.910,2002》的质量标准,可安全地用于乙脑减毒活疫苗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脑病毒SA14-14-2减毒株 病毒外源因子 鼠源细胞 蚊子细胞
原文传递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减毒株SA14-14-2E基因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雪军 赵雅静 +4 位作者 刘晨鸣 邹勇 魏然 郑学刚 朱莉萍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06年第2期1-11,共11页
为研究乙脑病毒减毒株SA14-14-2 E蛋白基因稳定性,将乙脑病毒减毒株SA14-14-2在原代地鼠肾细胞(PHK)上传至18代,应用RT-PCR分别扩增PHK6代、PHK7代、PHK8代、PHK13代、PHK18代E蛋白基因并测序后,与Genebank中乙脑病毒减毒株SA14-14-2(D9... 为研究乙脑病毒减毒株SA14-14-2 E蛋白基因稳定性,将乙脑病毒减毒株SA14-14-2在原代地鼠肾细胞(PHK)上传至18代,应用RT-PCR分别扩增PHK6代、PHK7代、PHK8代、PHK13代、PHK18代E蛋白基因并测序后,与Genebank中乙脑病毒减毒株SA14-14-2(D90195)进行比较分析。PHK6、PHK7、PHK8代病毒与D90195 E蛋白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PHK13、PHK18代病毒与D90195E蛋白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8%、99.7%,与D90195E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6%、99.4%。各代次病毒E蛋白与减毒相关氨基酸未发生改变,同时所有突变的氨基酸均非SA14原有的,故不是恢复性突变。结果表明乙脑病毒减毒株SA14-14-2的遗传学特性稳定,从分子水平证明乙脑病毒减毒株SA14-14-2及其生产的疫苗具有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脑病毒减毒株 E基因 RT-PCR 基因稳定性
下载PDF
流行性乙型脑炎Vero细胞纯化灭活疫苗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姚智慧 董关木 俞永新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91-193,共3页
目的研制新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传代细胞疫苗。方法将流行性乙型脑炎弱毒株SA14142适应于Vero细胞,作纯化灭活疫苗,比较不同培养方法病毒在Vero细胞的增殖规律,对病毒的浓缩和纯化条件进行研究,并将所制备的疫苗按... 目的研制新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传代细胞疫苗。方法将流行性乙型脑炎弱毒株SA14142适应于Vero细胞,作纯化灭活疫苗,比较不同培养方法病毒在Vero细胞的增殖规律,对病毒的浓缩和纯化条件进行研究,并将所制备的疫苗按不同蛋白浓度免疫动物。结果发现普通转瓶培养,可长时间维持病毒的高滴度。在感染病毒后,以无牛血清的培养基替代含牛血清的培养基,不仅可维持病毒的高滴度增殖,而且可多次收获,确立了应用8%PEG8000浓缩病毒液,15%~60%的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纯化的工艺,每剂量为05μg纯化疫苗的中和抗体水平,即可达到与现有商品疫苗相一致的滴度。结论SA14142株制备的Vero细胞纯化疫苗,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反应轻、效价高的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乙型脑炎 VERO细胞 疫苗 弱毒株
原文传递
猪乙脑传代细胞活疫苗(SAI4-14-2株)对仔猪的安全性试验
13
作者 潘文 韩伟 +1 位作者 姜国华 郝霖雨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33,37,共4页
评价以Vero细胞为基质的猪乙脑传代细胞活疫苗(SA14-14-2株)对仔猪的安全性,将猪乙脑传代细胞活疫苗,通过1次超剂量(10倍剂量)免疫40~45日龄的仔猪,同时设立病毒液组、冻干保护剂组、空白对照组,监测仔猪体温和临床症状,采集免疫... 评价以Vero细胞为基质的猪乙脑传代细胞活疫苗(SA14-14-2株)对仔猪的安全性,将猪乙脑传代细胞活疫苗,通过1次超剂量(10倍剂量)免疫40~45日龄的仔猪,同时设立病毒液组、冻干保护剂组、空白对照组,监测仔猪体温和临床症状,采集免疫前和免疫后第1、2、3、5、7天血浆,仔猪于免疫后第14天无菌取脑组织.对采集的血样及脑组织进行蚀斑检测,并对血样及脑组织盲传3代的细胞培养液进行RT-PCR检测.结果,试验猪免疫前后临床观察、体温,免疫后接种部位均未见异常.蚀斑法和RT-PCR法检测各试验组仔猪血浆和脑组织提取液均未检出乙脑病毒.表明以Vero细胞为基质的猪乙脑传代细胞活疫苗(SA14-14-2株)对仔猪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乙型脑炎 SA14-14-2减毒株 VERO细胞 疫苗 安全性
下载PDF
不同代次毒种冻干风疹减毒活疫苗的临床反应及免疫原性观察
14
作者 陈海平 宋立志 +5 位作者 杜桂芝 董春明 王长银 王文庆 郭绍红 迮文远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15-116,共2页
目的 观察风疹BRDⅡ 3 0、3 1和 3 2代次毒种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方法 选择风疹血清HI抗体阴性儿童 2 77名和女青年 141名 ,各随机分 3组 ,分别接种由 3 0、3 1和 3 2代毒种制备的风疹疫苗 ,观察接种反应及血清学效果。结果 儿童... 目的 观察风疹BRDⅡ 3 0、3 1和 3 2代次毒种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方法 选择风疹血清HI抗体阴性儿童 2 77名和女青年 141名 ,各随机分 3组 ,分别接种由 3 0、3 1和 3 2代毒种制备的风疹疫苗 ,观察接种反应及血清学效果。结果 儿童组的血清中HI抗体阳转率分别为 97.8%、98.9%和 98.9% ;GMT分别为 2 78.7、2 3 7.1和 2 92 .9,女青年组HI抗体阳转率分别为 94.8%、97.5 %和 10 0 .0 % ;GMT分别为 10 1.5、13 2 .9和 96.6。 3批疫苗间免后HI抗体阳转率和GMT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风疹毒种从 3 0~ 3 2代间的生物学特性是稳定的 ,均可用于疫苗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疹 冻干风疹减毒活疫苗 毒种 阳转率 抗体几何平均滴度
下载PDF
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H2株)快速繁殖株不同代次全基因序列比较 被引量:2
15
作者 胡凝珠 胡云章 +3 位作者 施海晶 瞿素 邵聪文 刘国栋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41-546,共6页
为探索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 (H2株 )细胞适应的分子机制 ,将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毒株(HAVH2K7)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KMB17上快速连续系列传代增强适应 ,繁殖周期由原来的 2 8d缩短为 14d ,连续传代后抗原滴度和感染性滴度不断增加 ,传至 2 ... 为探索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 (H2株 )细胞适应的分子机制 ,将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毒株(HAVH2K7)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KMB17上快速连续系列传代增强适应 ,繁殖周期由原来的 2 8d缩短为 14d ,连续传代后抗原滴度和感染性滴度不断增加 ,传至 2 2代抗原滴度达 1∶10 2 4 ,感染性滴度lgCCID50 (每ml)为 7 83 .分别将第 6代和第 2 2代病毒用AC PCR法和PCR法扩增 .扩增片段分别与pGEM T载体连接得到重组质粒 ,测定cDNA插入片段的序列 .对 2个不同代次全基因序列及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表明 ,HAVH2K7适应至第 6代时 ,整个基因组有 6个核苷酸变异 ,全部位于编码区内 ,变异率为 0 0 7% ,导致 3个氨基酸变化 ,分别位于VP2 (A S) ;2C(N H) ;3A(R C) .适应至第 2 2代时 ,整个基因组出现 18个核苷酸突变 ,变异率为 0 2 4 % ,13个是该代次产生的 ,变异最大区域 5′端非编码区 (5′UTR)有 5个核苷酸变异 .编码区突变导致 7个氨基酸变化 ,其中 4个氨基酸变化是该代次在 6代基础上特有的变异 (2C ,Q P ;3A ,A S ;3C ,T A ;3D ,V G) .2C区是编码区变异最多区域 ,共有 4个核苷酸突变 ,在 6代变异基础上出现 3个新突变 ,导致 1个氨基酸变异 .说明 5′UTR的2C区变异对病毒的翻译效率、感染性滴度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肝炎病毒 减毒活疫苗H2株 细胞适应 全基因序列分析 快速繁殖 代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