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wo new C_(19)-diterpenoid alkaloids from roots Aconitum hemsleyanium var. atropurpureum 被引量:4
1
作者 Pei Tang, Dong Lin Chen, Xi Xian Jian, Feng Peng Wang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of Medicinal Natural Products, West China College of Pharmacy,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6期704-707,共4页
A new franchetine-type C19-diterpenoid alkaloid 3-hydroxyfranchetine 1 and a new aconitine-type C19-diterpenoid alkaloid atropurpursine 2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Aconitum hemsleyanium var. atropurpureum. ... A new franchetine-type C19-diterpenoid alkaloid 3-hydroxyfranchetine 1 and a new aconitine-type C19-diterpenoid alkaloid atropurpursine 2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Aconitum hemsleyanium var. atropurpureum. The structures of these new alkaloids wer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spectral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onitum hemsleyanium var. atropurpureum Rranunculaceae C19-diterpenoid alkaloid 3-Hydroxyfranchetine Atropurpursine
下载PDF
Effects of Phosphate and Lime Application on Growth of Trifolium repens,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 and 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 in Red Soils 被引量:3
2
作者 董春华 刘强 +3 位作者 文石林 曾希柏 徐震 高菊生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3年第4期640-644,共5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research effects of P fertilizer and lime on growth of Trrifolium repens, 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 and Macroptilium atropur- pureum,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ultivation of the three plant...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research effects of P fertilizer and lime on growth of Trrifolium repens, 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 and Macroptilium atropur- pureum,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ultivation of the three plants. [Method] Pot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with Trrifolium repens, Charnaecrista rotundifolia and 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 in 2010 in order to research effects of lime and P fer-tilizer mixture on growth of the plants in southern hilly acidic red soils. [Result] With lime amount fixed, application of P fertilizer would enhance plant height, total tiller number and dry matter. When P fertilizer was not applied, however, plant height of the three plants achieved the peak by lime at 1.4 g/kg which proved best for improvement of acidity of red soils. With P fertilizer at 200 mg/kg was applied, biomass of Trifolium repens and 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 achieved the highest by lime at 2.1 g/kg, but total biomass of 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 was the highest by lime at 1.4 g/kg.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planting and production of Trifolium repens, 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 and 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 in southern hilly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folium repens 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 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 P fertilizer LIME
下载PDF
Improvement of Native Pasture Productivity through Introduc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Palatable Species on Dry Lands in Timor
3
作者 Bernadete Barek Koten Redempta Wea +2 位作者 Agustinus Semang Johanis Jermias Victor Lend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20年第1期30-33,共4页
This research was aimed to evaluate the productivity of native pasture in Timor Island by introducing various palatable species.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native pasture in Tuatuka,Timor Island for seven months.The ... This research was aimed to evaluate the productivity of native pasture in Timor Island by introducing various palatable species.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native pasture in Tuatuka,Timor Island for seven months.The study was performed by using randomized block design(RBD)with eight treatments(S0:no introduction,S1:Cynodon dactilon,S2:Dicanthium aristatum,S3:C.plectotachyus,S4:Brachiaria decumbens,S5:Desmanthus virgatus,S6: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S7:Clitoria ternatea)with four replications.Procedures on this study include trial plots preparation,tillers preparation for each species,introduction of species in trial plots,maintenance and observation of the productivity.Variables observed were forage production(fresh and dry matter(DM)in ton/ha),nutrient content(%)and stock capacity(animal unit(AU)/ha).Data were analyzed for variance based on RBD and followed by Duncan’s test.Analysis of variance showed that introduction of species had a very significant effect(p<0.01)on all observed variables.The introduction of M.atropurpureum produced the highest fresh forage(2.1 t/ha)and DM production(0.69 t/ha).M.atropurpureum also had the highest DM content(43.61%),nitrogen free extract(52.52%)and stock capacity(1.06 AU/ha).The highest crude protein and crude fiber content were found in D.virgatus(4.31%and 36.62%).The highest extract ether was observed in D.aristatum(1.48%).No introduction had the lowest productivity,but demonstrated the highest ash content.The introduction of palatable species increased the productivity of native pasture in Timor and M.atropupureum was the best introduced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cies introduction LEGUME 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 native pasture in Timor forage production GRASS dry land
下载PDF
2种红枫的高温半致死温度与耐热性 被引量:31
4
作者 赵亚洲 卓丽环 张琰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2期51-53,共3页
运用电导率法对鸡爪槭的2种栽培变种‘血红鸡爪槭’和‘紫红鸡爪槭’进行耐热性测定。叶片经梯度高温处理后,处理温度与细胞伤害率之间呈“S”型曲线,经显著性检验符合Logistic方程。通过Logistic拐点确定半致死温度,得出‘血红鸡爪槭... 运用电导率法对鸡爪槭的2种栽培变种‘血红鸡爪槭’和‘紫红鸡爪槭’进行耐热性测定。叶片经梯度高温处理后,处理温度与细胞伤害率之间呈“S”型曲线,经显著性检验符合Logistic方程。通过Logistic拐点确定半致死温度,得出‘血红鸡爪槭’的耐热性强于‘紫红鸡爪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鸡爪槭’ '紫红鸡爪槭’ 耐热性 半致死温度
下载PDF
红枫的繁殖与栽培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5
作者 雷伟成 沈波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13期194-196,共3页
红枫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园林绿化、美化树种,更是园林中的红叶珍品植物之一,是余姚市花木的主导品种之一。对国内关于红枫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繁殖技术、栽培技术、应用技术、产业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旨在为余姚市红枫产... 红枫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园林绿化、美化树种,更是园林中的红叶珍品植物之一,是余姚市花木的主导品种之一。对国内关于红枫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繁殖技术、栽培技术、应用技术、产业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旨在为余姚市红枫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枫 繁殖 栽培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红枫春季叶色变化与色素含量的相关性 被引量:21
6
作者 黄可 王小德 +1 位作者 柳翼飞 刘猛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34-738,共5页
为探讨红枫Acer palmatum‘Atropurpureum’的春季叶色变化规律,发掘红枫叶色表现与叶片色素质量分数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用分光光度计和叶色扫描测定了红枫春季叶色变化过程中不同叶位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与叶色的明度参数L... 为探讨红枫Acer palmatum‘Atropurpureum’的春季叶色变化规律,发掘红枫叶色表现与叶片色素质量分数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用分光光度计和叶色扫描测定了红枫春季叶色变化过程中不同叶位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与叶色的明度参数L,色相参数a*和b*值。结果表明:随春季时间推移,各叶位叶片叶绿素质量分数均逐渐上升,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上位叶和中位叶中花色素苷相对含量先略有上升然后下降,而花色素苷相对含量与总叶绿素质量分数的比值变化则与下位叶一致,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规律。与上位叶相比,下位叶的叶色红色程度a*值随花色素苷的下降而下降很快,即叶色转为绿色的时间较早,影响植株的整体观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艺学 红枫 光合色素 花色素苷 叶色参数 相关性
下载PDF
红枫的不同繁殖方法比较 被引量:16
7
作者 董转年 方乐金 +1 位作者 张睿 李成俊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第3期114-115,共2页
红枫由于其特有的植物学特性和价值,在现代园林业中得到大规模发展。介绍了红枫在我国的引种生长情况及其不同繁殖方法的比较。红枫的组织培养方法既保持了母树的生物学特性,又速生,条件便于控制,适宜大面积推广。
关键词 红枫 种子繁殖 嫁接繁殖 扦插繁殖 组织培养
下载PDF
红枫红色素的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乃富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2年第2期49-54,共6页
研究了从红枫的叶中提取红色素的方法。对该色素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结果表明 。
关键词 红枫 红色素 提取 稳定性
下载PDF
岩溶地区石山灌草丛草地演替及其培育和利用 被引量:8
9
作者 蒋建生 邹知明 彭丽娟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9期109-114,共6页
在阐述了石山灌草丛草地的涵义与特征及分析了石山灌草丛草地的形成与植被演替、石山的传统利用方式及其评价的基础上,针对石山基况低劣和现有植被改良方式速度慢、易退化及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低下的现状,并在石山建植灌草丛草地成功... 在阐述了石山灌草丛草地的涵义与特征及分析了石山灌草丛草地的形成与植被演替、石山的传统利用方式及其评价的基础上,针对石山基况低劣和现有植被改良方式速度慢、易退化及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低下的现状,并在石山建植灌草丛草地成功实践的基础上,认为石山生态修复和开发利用应遵循其植被系统的自然演替规律,借助进展演替的动力,建造能体现石山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生产条件的人工生态系统;其关键是要选择适合于石山贫瘠生境,能迅速生长、繁殖的豆科灌木和豆科藤本植物。据此,提出了在石山封育、补播和建植豆科饲用灌木、豆科饲用藤本植物和天然草本植物的新方式,选育出适合广西石山灌草丛草地培育利用的豆科饲用灌木和豆科藤本植物:饲用金合欢Acacia sinuata、大翼豆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葛藤Pueraria lobata,并就发展岩溶地区草业科技和教育提出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山 灌草丛草地 培育利用 豆科饲用灌木 豆科饲用藤本植物 饲用金合欢 大翼豆 葛藤
下载PDF
不同发育阶段红枫叶片呈色机制
10
作者 冯英辉 俞金礼 刘金文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63-69,共7页
为了探究红枫叶色变化的生理和分子机制,以不同发育阶段叶色差异显著的3种叶片为材料,利用生物化学和转录组学方法对叶色变化相关的生理指标和差异基因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红枫叶片由红色发育为绿色过程中,叶片中的... 为了探究红枫叶色变化的生理和分子机制,以不同发育阶段叶色差异显著的3种叶片为材料,利用生物化学和转录组学方法对叶色变化相关的生理指标和差异基因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红枫叶片由红色发育为绿色过程中,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合成前体ALA与PBG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上升趋势,而花色素苷含量、总酚和类黄酮含量显著下降;转录组数据显示不同发育阶段的红枫叶片存在6931个差异表达基因,花青素和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的编码基因CHS、ANS、CHI、HHT、F3′H、FLS、ART在红色叶片中上调表达,两个MYB转录因子基因(MYB2和MYB113)和两个蛋白激酶基因(TMK1和RUL1)在红色叶片中上调表达。本研究初步阐明了不同发育阶段红枫叶色差异的生理特征,鉴定了花青素合成途径相关的结构基因和调控基因,为进一步研究红枫叶色变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丰富的遗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枫 花色素苷 转录组 叶色
下载PDF
日本红枫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莹 罗晓芳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年第10期4-7,共4页
对日本红枫茎段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外植体灭菌、启动培养、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日本红枫外植体经1.0%次氯酸钠灭菌4 min后,成活率达到最高,为78.9%;以MS为基本培养基筛选出适宜日本红枫的启动培养基为MS+6-BA 1.0 m... 对日本红枫茎段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外植体灭菌、启动培养、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日本红枫外植体经1.0%次氯酸钠灭菌4 min后,成活率达到最高,为78.9%;以MS为基本培养基筛选出适宜日本红枫的启动培养基为MS+6-BA 1.0 mg·L^(-1)+NAA 0.1 mg·L^(-1);在MS培养基中附加0.005 mg·L^(-1)TDZ时,可获得最佳的增殖效果,最佳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0.2 mg·L^(-1)+蔗糖30 g·L^(-1)+琼脂5g·L^(-1),生根率可达97.8%。幼苗经炼苗后移栽,成活率在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红枫 组织培养 快速繁殖
下载PDF
温光交叉胁迫对日本红枫叶片叶绿素荧光和叶黄素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谢红英 郭春晓 +1 位作者 田素波 郑成淑 《山东农业科学》 2011年第5期14-17,36,共5页
主要研究了温度和光照互作条件下对日本红枫叶片叶绿素含量、荧光参数、叶黄素循环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强光、高温弱光处理的日本红枫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别降低29.1%和22.9%;高温强光使花色素含量降低6%;处理90 min后... 主要研究了温度和光照互作条件下对日本红枫叶片叶绿素含量、荧光参数、叶黄素循环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强光、高温弱光处理的日本红枫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别降低29.1%和22.9%;高温强光使花色素含量降低6%;处理90 min后高温强光使叶片的Fo、Fm、Fv/Fm分别下降至处理前的80.5%、11%和36.9%;高温强光、高温弱光使叶片的叶黄素循环库分别降低9.7%和7.3%,(A+Z)/(V+A+Z)比值分别升高66.2%和61.9%;弱光条件下温度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比在强光条件下更明显;强光条件下温度对花色素含量的影响比在弱光条件下明显;高温导致日本红枫叶片发生光抑制,诱导红枫叶片叶黄素循环启动;高温强光、低温强光、高温弱光都会影响日本红枫叶片内多数抗氧化酶活性,这三种处理使日本红枫叶片的正常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红枫 温度 光照 叶绿素荧光 叶黄素循环
下载PDF
8个日本红枫品种资源评价与筛选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翔 《山东林业科技》 2020年第4期22-25,共4页
通过对福建引进栽培的8个日本红枫品种的生物学特性、观赏性状以及应用潜力进行综合观测调查,采用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8个日本红枫品种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筛选。结果表明:3个一级指标权重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生物学特性、观赏特性... 通过对福建引进栽培的8个日本红枫品种的生物学特性、观赏性状以及应用潜力进行综合观测调查,采用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8个日本红枫品种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筛选。结果表明:3个一级指标权重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生物学特性、观赏特性和应用潜力;合成权重较高的3个因子依次为抗病虫性、生长势和叶色;8个品种聚类分析后分为4个档,第一档为‘火球’;第二档为‘血红’、‘卡苏’;第三档为‘四季火焰’、‘橙之梦’;第四档为‘猩猩枝垂’‘青龙’‘珊瑚阁’。‘火球’最具观赏价值与商业价值,适宜在福建地区进行产业化生产,可优先推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红枫 品种资源 适应性 聚类分析法
下载PDF
人为干扰强度对高大鹿药种群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曦 高峰 王趁 《林业调查规划》 2009年第4期46-52,共7页
高大鹿药作为滇西北一种重要的野生蔬菜,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人为采集压力.为检验不同人为干扰强度下高大鹿药种群特征的变化,运用对比样方带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以密度、株高、基径3个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 高大鹿药作为滇西北一种重要的野生蔬菜,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人为采集压力.为检验不同人为干扰强度下高大鹿药种群特征的变化,运用对比样方带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以密度、株高、基径3个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干扰强度下,其种群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在重度干扰区,3个指标都明显小于其他区域,且呈无规律变化,种群衰退趋势明显;在中度干扰区,3个指标变化幅度较大,反映了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减弱,其种群特征发生了明显的改善;在轻度干扰区,3个指标平均值达到最大且变化幅度较小,反映了在人为干扰轻微的区域,其种群仍处于稳定的状态.人为干扰是造成高大鹿药分布面积萎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对高大鹿药资源进行合理采集和适当保护已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大鹿药 种群特征 人为干扰 回归分析
下载PDF
土壤酸化对红枫叶片呈色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靳慧琴 梁俊林 +4 位作者 贾诗雨 肖欢 唐实玉 冯云超 刘洋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90-595,625,共7页
【目的】研究土壤酸化对红枫秋季叶片呈色生理的影响,为亚高山彩叶林红枫的引种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年8月—2019年11月使用pH6和pH4柠檬酸缓冲液对土壤进行酸化处理,分析两个年份红枫叶片转色期的色素含量(叶绿素、类胡萝... 【目的】研究土壤酸化对红枫秋季叶片呈色生理的影响,为亚高山彩叶林红枫的引种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年8月—2019年11月使用pH6和pH4柠檬酸缓冲液对土壤进行酸化处理,分析两个年份红枫叶片转色期的色素含量(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酶活性(叶绿素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及内含物质(脯氨酸、可溶性糖)等生理指标。【结果】红枫叶色转变过程中,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花色素苷及脯氨酸含量增加,叶绿素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没有显著变化。在不同处理间,pH4柠檬酸缓冲液处理延缓了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降解且各时期花色素苷的积累量最低,而pH6柠檬酸缓冲液处理在2019年加速了叶绿素的降解且花色素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H6和pH4酸化处理的叶绿素酶活性在2018年高于对照,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在2019年高于对照;各采样时期pH6柠檬酸缓冲液处理的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对照。【结论】使用pH6柠檬酸缓冲液酸化处理有利于红枫转色期叶绿素的降解及花色素苷的合成。因此,使用pH6柠檬酸缓冲液适当降低土壤碱性可使红枫提前转色及增强呈色效果,而pH4柠檬酸缓冲液处理的叶色转变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枫 色素 叶片呈色 土壤酸化
下载PDF
矿质营养和外施激素对‘黑法师’茎叶生长的影响
16
作者 杭思雅 杨清悦 +4 位作者 刘莉 丁永衡 闵昊天 李素华 赵荣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第2期69-71,86,共4页
为研究矿质营养和外施激素对‘黑法师’茎叶生长的影响,筛选适宜‘黑法师’增蘖、壮苗、矮化的化学调控方法,本试验通过正交设计将不同浓度的TDZ、烯效唑、磷酸二氢钾和氨基酸进行组合搭配,在叶面喷施6周后对株高、冠幅、茎粗、叶数、... 为研究矿质营养和外施激素对‘黑法师’茎叶生长的影响,筛选适宜‘黑法师’增蘖、壮苗、矮化的化学调控方法,本试验通过正交设计将不同浓度的TDZ、烯效唑、磷酸二氢钾和氨基酸进行组合搭配,在叶面喷施6周后对株高、冠幅、茎粗、叶数、芽数、侧芽分布长度等12个指标进行测定,基于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9个处理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矿质营养和外施激素对‘黑法师’茎叶生长有显著影响,配方F在‘黑法师’株型调控方面效果最为显著,施药处理6周后叶数、芽数、冠重显著增加,冠幅、叶长、叶宽、叶面积显著减少,株高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合主成分综合得分,配方F得分最高,适合作为法师类多肉植物增蘖、壮苗、矮化的最佳化学处理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质营养 外施激素 ‘黑法师’ 茎叶生长
下载PDF
日本红枫外植体的选择及启动培养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舒婷 高小坤 +3 位作者 罗文熠 陈齐明 赖文胜 张文元 《安徽林业科技》 2017年第6期26-28,32,共4页
本文对日本红枫不同部位外植体、不同消毒处理、褐化处理以及启动培养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日本红枫茎尖为外植体,70%酒精15 s和0.1 g/L升汞6 min进行灭菌效果最好,污染率最低,萌发率最高,可达92%。在培养过程中,适当添加抗坏血酸能... 本文对日本红枫不同部位外植体、不同消毒处理、褐化处理以及启动培养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日本红枫茎尖为外植体,70%酒精15 s和0.1 g/L升汞6 min进行灭菌效果最好,污染率最低,萌发率最高,可达92%。在培养过程中,适当添加抗坏血酸能有效抑制褐化的形成。最佳启动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1 mg/L+蔗糖30g/L,抽芽率可达到8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红枫 外植体 褐化 启动培养基
下载PDF
红枫叶、茎、果挥发油成分及抗病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卫强 桂文虎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2-290,共9页
分析红枫叶、茎、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考察其生物活性.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鉴定挥发油化学成分,考察体外抗病毒作用.共鉴定了99个化合物,红枫叶挥发油中主要有甲氧基苯基肟(28.64%)、甲苯(19.12%)、... 分析红枫叶、茎、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考察其生物活性.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鉴定挥发油化学成分,考察体外抗病毒作用.共鉴定了99个化合物,红枫叶挥发油中主要有甲氧基苯基肟(28.64%)、甲苯(19.12%)、二十八烷(16.26%)、(Z)-3-己烯-1-醇(8.94%)、十六烷酸(7.08%)、仲丁基醚(9.18%);红枫茎挥发油中主要有二十八烷(16.28%)、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8.00%)、2,4-二叔丁基苯酚(6.75%);红枫果挥发油中主要有1,1-二乙氧基乙烷(16.56%)、甲基环己烷(15.56%)、2-乙氧基-3-氯丁烷(14.79%)、二十八烷(11.12%).红枫叶、茎、果的环己烷、乙醚萃取挥发油对特定病毒有显著抑制效果.红枫叶、茎、果挥发油不同萃取部位成分差异明显,有特定抗病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枫 挥发油 化学成分 抗病毒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