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80篇文章
< 1 2 1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ivedoid Vasculopathy Secondary to Protein C Deficiency:A Case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Rivaroxaban
1
作者 Nattanicha Chaisrimaneepan Tanongkiet Tienthavor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CSCD 2023年第3期175-177,共3页
Introduction:Livedoid vasculopathy is a chronic noninflammatory skin disease secondary to hypercoagulable states.No therapeutic guideline has yet been established for livedoid vasculopathy.We herein report a case of l... Introduction:Livedoid vasculopathy is a chronic noninflammatory skin disease secondary to hypercoagulable states.No therapeutic guideline has yet been established for livedoid vasculopathy.We herein report a case of livedoid vasculopathy secondary to protein C deficiency that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rivaroxaban.Case presentation:A 31-year-old Thai woman who had been diagnosed with livedoid vasculopathy 10 years previously presented with a 2-month history of worsening leg ulcers and failure to respond to aspirin,colchicine,and pentoxifylline.Further investigations confirmed protein C deficiency.Rivaroxaban was initiated,and clinical improvement was achieved in 8 weeks.Discussion:When livedoid vasculopathy is confirmed by skin biopsy,additional investigations for hypercoagulable states should be performed to exclude secondary causes.Identification of the causes of livedoid vasculopathy can direct physicians to therapeutic options based on previously reported cases of successful treatment.Our patient,whose livedoid vasculopathy was caused by protein C deficiency,responded well to rivaroxaban.Conclusion:Protein C deficiency results in a hypercoagulable state,and affected patients can present with livedoid vasculopathy.The anticoagulant rivaroxaban has been beneficial in the treatment of livedoid vasculopat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edoid vasculopathy protein C deficiency RIVAROXABAN HYPERCOAGULABILITY hypercoagulable state atrophie blanche
原文传递
慢性萎缩性胃炎从“瘀毒”立论说 被引量:15
2
作者 石强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2560-2561,共2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颇为复杂,而且涉及多脏腑。其病机,过去多认为以虚为主,如脾胃气虚、胃阴不足,尤其强调阴虚。但近年来的研究多认为:该病属虚多夹实或本虚标实,其基本病机之一是"瘀毒互结",即"瘀毒"贯穿...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颇为复杂,而且涉及多脏腑。其病机,过去多认为以虚为主,如脾胃气虚、胃阴不足,尤其强调阴虚。但近年来的研究多认为:该病属虚多夹实或本虚标实,其基本病机之一是"瘀毒互结",即"瘀毒"贯穿于整个疾病发展过程始终,由微至著,是中医证候演变和转归的关键。"瘀毒"并不等同于血瘀或"癌毒",而是癌毒的前期状态,在临床上完全可能是可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瘀毒 病机 治法
下载PDF
青斑样血管病发病机制 被引量:8
3
作者 高祎濛 晋红中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20年第5期479-484,共6页
青斑样血管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结合皮损组织病理学真皮血管管腔内血栓形成、内皮细胞增生的特点及辅助检查的多种凝血功能异常发现,目前倾向于该病是一种血栓闭塞性脉管疾病。血液高凝易栓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主要... 青斑样血管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结合皮损组织病理学真皮血管管腔内血栓形成、内皮细胞增生的特点及辅助检查的多种凝血功能异常发现,目前倾向于该病是一种血栓闭塞性脉管疾病。血液高凝易栓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但其发病机制可能相对较为复杂,涉及多种因素,并非单一继发于凝血功能的紊乱,炎症、代谢、免疫因素也可能与之产生交联,促进血液的高凝易栓状态发挥作用,从而参与青斑样血管病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斑样血管病 白色萎缩 发病机制
下载PDF
青斑样血管炎1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胡凤侠 丁媛 康晓静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了解青斑样血管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收治的18例青斑样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均经过皮损病检而确诊,其中皮损局限在内外踝6例,蔓延至足背及足趾部4例,双小腿及足背泛发8例。10例炎症明显,坏死、... 目的了解青斑样血管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收治的18例青斑样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均经过皮损病检而确诊,其中皮损局限在内外踝6例,蔓延至足背及足趾部4例,双小腿及足背泛发8例。10例炎症明显,坏死、瘀点及瘀斑新鲜,疼痛剧烈。予激素+抗凝治疗后,8例皮损局限,且炎症不明显,非急性期仅予抗凝治疗。结论本组病例均无渐进病史、静脉曲张或脂肪皮肤硬化症,且无伴随疾病,是特发性青斑样血管炎。予小剂量激素+抗凝治疗或单纯抗凝治疗有效,但需要监测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斑样血管炎 白色萎缩
下载PDF
白色萎缩7例报告与文献复习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晓菲 杨希川 +4 位作者 张琬 邓军 阎衡 徐生彦 郝飞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86-288,共3页
目的:提高对白色萎缩的认识,探讨其诊断依据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02年以来我院住院的7例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发病年龄以中年以上女性居多,皮损表现为双小腿、踝部、足部散在淡红色和紫红色斑疹、斑片,... 目的:提高对白色萎缩的认识,探讨其诊断依据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02年以来我院住院的7例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发病年龄以中年以上女性居多,皮损表现为双小腿、踝部、足部散在淡红色和紫红色斑疹、斑片,逐渐破溃、渗液、溃疡、结痂、萎缩形成象牙白色瘢痕,夏重冬轻。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组织病理改变为真皮浅层小血管数量增多,血管内皮细胞显著增生,管腔狭窄,少数血管壁有纤维蛋白样物质沉积及玻璃样变、透明血栓形成,血管周围有少量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结论:本病主要根据临床特点和组织病理诊断。目前,以大剂量双嘧达莫、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治疗为首选;其他还可选用纤维蛋白溶解药、抑制血小板聚集药,以及中药生地、山药;重症患者采用血浆置换术可获得近期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 白色 血管炎 透明性 节段性 血浆置换术
下载PDF
20例白色萎缩临床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晓华 潘慧清 +1 位作者 陈文静 陈永锋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1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分析20例白色萎缩患者的临床、病理表现。方法:对我中心诊治的20例白色萎缩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病理、误诊及治疗情况。结果:多见于青年女性,皮损好发于下肢;11例患者血管腔内有透明血栓形成(占55%);小剂量阿... 目的:分析20例白色萎缩患者的临床、病理表现。方法:对我中心诊治的20例白色萎缩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病理、误诊及治疗情况。结果:多见于青年女性,皮损好发于下肢;11例患者血管腔内有透明血栓形成(占55%);小剂量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及达那唑治疗效果较好,治疗有效率100%;早期误诊10例(占50%)。结论:临床特点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诊断本病的依据,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早期白色萎缩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萎缩 血管炎 青斑血管病变
下载PDF
制萎汤加减方联合四联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中医证候评分、胃蛋白酶原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7
作者 杨涛 田丽 +7 位作者 林丽芳 黎啸 王德莉 何涛 赵柳 张蓉 周文平 周骥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9期1818-1821,1826,共5页
目的观察制萎汤加减方联合四联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中医证候评分、胃蛋白酶原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期间广元市中医医院消化科收治的CAG患者100例,采... 目的观察制萎汤加减方联合四联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中医证候评分、胃蛋白酶原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期间广元市中医医院消化科收治的CAG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四联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制萎汤加减治疗。治疗6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4,IL-4)、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epsinogen I,PGⅠ)、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Ⅱ,PGⅡ)、胃泌素(Gastrin,GAS)、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2.00%(46/50)明显高于对照组76.00%(38/50),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4、IL-10、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血清IL-4、IL-10、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主症、次症及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主症、次症及总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PGⅠ、GAS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血清PGⅡ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血清PGⅠ、GAS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PG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EGF水平较治疗前升高,VCAM-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血清EG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VCAM-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证候评分 胃蛋白酶原 炎症因子
下载PDF
白色萎缩26例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梁晓冬 田歆 +5 位作者 邓婕 叶瑞贤 陈慧姮 薛如君 梁景耀 张锡宝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9年第5期284-287,共4页
目的分析26例白色萎缩患者的临床、组织病理表现,以提高早期诊治水平。方法通过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将广州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诊治的26例白色萎缩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组织病理检查、治疗情况进行总结。结果患病具有青年女性倾向... 目的分析26例白色萎缩患者的临床、组织病理表现,以提高早期诊治水平。方法通过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将广州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诊治的26例白色萎缩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组织病理检查、治疗情况进行总结。结果患病具有青年女性倾向,皮损好发于双小腿及远端部位,主要表现为红斑、紫癜、瘀斑、痛性溃疡,遗留白色萎缩和色素沉着,易反复发作。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发现大多数皮损真皮内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坏死、透明血栓形成。小剂量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较好。结论根据典型病史、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即可诊断白色萎缩,临床上应提高对白色萎缩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萎缩 血管炎 透明性 节段性 血管病变 溃疡
下载PDF
白色萎缩误诊为变应性血管炎1例 被引量:3
9
作者 赵巍 陈修漾 +2 位作者 陈达灿 李红毅 张婷婷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4-415,共2页
患者女,18岁。双下肢瘀点、水疱、坏死伴瘙痒和疼痛4年,加重1个月。皮肤科情况:双下肢瘀点、水疱、散在分布黑色痂皮、黄白色萎缩性瘢痕,双足背网状紫色斑。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血管增生,部分血管壁增厚、纤维素样变性及血管腔闭塞,血... 患者女,18岁。双下肢瘀点、水疱、坏死伴瘙痒和疼痛4年,加重1个月。皮肤科情况:双下肢瘀点、水疱、散在分布黑色痂皮、黄白色萎缩性瘢痕,双足背网状紫色斑。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血管增生,部分血管壁增厚、纤维素样变性及血管腔闭塞,血管周围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免疫荧光检查C3:血管壁(3+),基底膜线性荧光(+);IgM,IgA和IgG均(-)。诊断:白色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萎缩 变应性血管炎 误诊
下载PDF
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炎并发周围神经炎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利红 栾兴华 +3 位作者 赵肖庆 徐思嘉 施若非 郑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20-423,共4页
报告1例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炎并发周围神经炎。患者女,40岁。双下肢斑疹、紫癜、结痂伴麻木疼痛5年,加重5个月。皮肤科检查:双小腿、足背散在褐黄色胡椒粉样色素沉着,部分呈环状分布。双踝内、外侧有可触及的紫癜、点状坏死、结痂、象... 报告1例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炎并发周围神经炎。患者女,40岁。双下肢斑疹、紫癜、结痂伴麻木疼痛5年,加重5个月。皮肤科检查:双小腿、足背散在褐黄色胡椒粉样色素沉着,部分呈环状分布。双踝内、外侧有可触及的紫癜、点状坏死、结痂、象牙白色萎缩性瘢痕。皮损组织病理:真皮浅层小血管栓塞,真皮深层中等大小动脉周围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伴管腔纤维蛋白样坏死。左侧腓肠神经组织病理:重度轴索性周围神经改变。该患者诊断为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炎并发周围神经炎。给予泼尼松和羟氯喹抗炎,西洛他唑和胰激肽原酶肠溶片等抗血小板聚集、扩血管,甲钴胺和呋喃硫胺营养神经治疗后,皮损基本痊愈,神经症状部分缓解。随访1年无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炎 白色萎缩 青斑样血管炎 青斑样血管病 周围神经炎
下载PDF
白色萎缩合并未分类结缔组织病1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阎衡 叶庆佾 +1 位作者 王鲁 丁雯刚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59-361,共3页
报告1例白色萎缩合并未分类结缔组织病。患者女,33岁。双小腿出现许多象牙白色萎缩性瘢痕,伴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溃疡。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见真皮浅层小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少数管腔闭锁,血管壁有纤维蛋白样物质沉积和透明变性。给予... 报告1例白色萎缩合并未分类结缔组织病。患者女,33岁。双小腿出现许多象牙白色萎缩性瘢痕,伴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溃疡。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见真皮浅层小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少数管腔闭锁,血管壁有纤维蛋白样物质沉积和透明变性。给予扩血管、抗凝、血浆置换治疗后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萎缩 结缔组织病 未分类
下载PDF
伴PROS1基因突变的白色萎缩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钰 王文芳 +1 位作者 陈圆芳 张佩莲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2-83,共2页
报告1例伴PROS1基因突变的白色萎缩。患儿女,16岁。反复双足瘀斑及溃疡伴疼痛4年。皮肤科检查:双侧足背及踝周可见片状紫红色斑片、点状坏死、色素沉着及结痂,中央可见象牙白色形状不规则的萎缩性瘢痕。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小血管增... 报告1例伴PROS1基因突变的白色萎缩。患儿女,16岁。反复双足瘀斑及溃疡伴疼痛4年。皮肤科检查:双侧足背及踝周可见片状紫红色斑片、点状坏死、色素沉着及结痂,中央可见象牙白色形状不规则的萎缩性瘢痕。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小血管增生,管壁增厚伴透明变,管腔内纤维素沉积。基因筛查示PROS1基因突变。诊断:伴PROS1基因突变的白色萎缩。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及口服华法林等抗凝治疗后,皮损基本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萎缩 PROS1基因
下载PDF
23例青斑样血管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伟芬 庄建波 谢瑶新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9年第4期201-203,共3页
目的:提高对青斑样血管病的临床认识及诊断能力,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7年诊断的青斑样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诊断了23例青斑样血管病患者,其中男6例,女17例,发病... 目的:提高对青斑样血管病的临床认识及诊断能力,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7年诊断的青斑样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诊断了23例青斑样血管病患者,其中男6例,女17例,发病年龄(24.86±7.63)岁;皮损主要发生于踝周(21/23),皮损表现为疼痛性紫癜、溃疡及象牙色萎缩;组织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真皮浅中层小血管壁纤维素样变性及管腔内透明血栓形成;治疗上以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及促纤溶为主,己酮可可碱、达那唑、阿司匹林治疗效果好。结论:青斑样血管病具有特征性临床及组织病理学改变,但早期容易误诊误治,己酮可可碱有助于本病的治疗及预防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斑样血管病 白色萎缩
下载PDF
白色萎缩从脉痹治验个案报道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洪利 朱明兴 +1 位作者 宋彦奇 于春泉 《山东中医杂志》 2017年第7期609-610,613,共3页
白色萎缩为临床非常少见的慢性、复发性、疼痛性皮肤病,具有较高的误诊率。西医治疗主要采用血管扩张剂、抗凝药和激素等疗法,治疗手段及疗效均不显著,而且容易复发。临床诊治一例白色萎缩患者,辨证归属于中医学脉痹,采用活血化瘀、清... 白色萎缩为临床非常少见的慢性、复发性、疼痛性皮肤病,具有较高的误诊率。西医治疗主要采用血管扩张剂、抗凝药和激素等疗法,治疗手段及疗效均不显著,而且容易复发。临床诊治一例白色萎缩患者,辨证归属于中医学脉痹,采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祛风止痛治则,处方用药,最终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萎缩 脉痹 辨证论治 验案
下载PDF
青斑样血管病合并银屑病1例
15
作者 苏孟 李海涛 +1 位作者 王聪敏 王彤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2-344,共3页
患者男,28岁,双下肢暗红色斑10个月余,右下肢水疱、溃疡伴疼痛1周。皮肤科情况:双小腿远端、踝部、足背及足底部见瘀点、瘀斑及网状色素沉着斑,伴有节段性散在分布的溃疡,表面覆盖黑色痂皮。皮损组织病理示:病变中央区见坏死区域,真皮... 患者男,28岁,双下肢暗红色斑10个月余,右下肢水疱、溃疡伴疼痛1周。皮肤科情况:双小腿远端、踝部、足背及足底部见瘀点、瘀斑及网状色素沉着斑,伴有节段性散在分布的溃疡,表面覆盖黑色痂皮。皮损组织病理示:病变中央区见坏死区域,真皮乳头层和浅层可见到大量红细胞外渗,小血管增生,胶原明显增粗,真皮浅中层血管内可见纤维蛋白血栓形成。诊断:青斑样血管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斑样血管病 银屑病 溃疡 白色萎缩
下载PDF
皮肤镜观察青斑样血管病一例
16
作者 宋黎 唐懿 黄蓉飞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3年第4期245-247,共3页
22岁男性患者,双下肢反复瘀斑、溃疡伴疼痛3年。皮肤镜检查示浅褐色背景,中央亮白色条纹交织成网状,线状血管呈放射状分布,周边褐色色素沉着。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浅层小血管壁透明样变,微血栓形成,皮下脂肪间隔血管闭塞,血栓形成。诊断... 22岁男性患者,双下肢反复瘀斑、溃疡伴疼痛3年。皮肤镜检查示浅褐色背景,中央亮白色条纹交织成网状,线状血管呈放射状分布,周边褐色色素沉着。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浅层小血管壁透明样变,微血栓形成,皮下脂肪间隔血管闭塞,血栓形成。诊断:青斑样血管病。给予利伐沙班治疗后皮损逐渐消退,随访2年未见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病 青斑样 白色萎缩 皮肤镜
下载PDF
消炎汤对萎缩性阴道炎大鼠激素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旭 孙国珍 贾淑杰 《天津药学》 2019年第6期1-3,63,共4页
目的:观察消炎汤对萎缩性阴道炎大鼠激素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治疗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摘除卵巢法制备萎缩性阴道炎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7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消炎汤20g.10g.5 g生药/kg剂量组,千金片组和雌二醇组,术后自然喂养20d... 目的:观察消炎汤对萎缩性阴道炎大鼠激素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治疗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摘除卵巢法制备萎缩性阴道炎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7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消炎汤20g.10g.5 g生药/kg剂量组,千金片组和雌二醇组,术后自然喂养20d后开始给药,给药14d。测定各组大鼠阴道pH值,子宫和阴道指数,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黄体生成激素(LH)和衰老因子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阴道pH值明显升高(P<0.01),子宫及阴道指数明显降低(P<0.01),血清中E,、MDA和SOD含量明显减少(P<0.05或P<0.01),FSH的含量明显增加(P<0.01),而LH的含量无变化。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消炎汤各剂量组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模型大鼠阴道pH值和血清中FSH的水平,增加模型大鼠阴道指数、血清中E和SOD的水平,尤以20g生药/kg组效果为佳(P<0.05)。结论:消炎汤通过增加体内雌激素含量和降低自由基水平来改善了阴道的内环境,从而达到治疗萎缩性阴道炎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炎汤 萎缩性阴道炎 雌激索代谢
下载PDF
复方氧氟沙星溶液与常用疗法治疗鼻部炎性疾病的疗效对照观察
18
作者 刘隆跃 吴功柱 张效良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2期6-8,共3页
应用复方氧氟沙星溶液对 130例鼻部疾病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 :该溶液对急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慢性鼻窦炎、萎缩性鼻炎的有效率分别为 91%、86 %、91 3%、10 0 %。应用常用疗法对 10 0例鼻部疾病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对上述四... 应用复方氧氟沙星溶液对 130例鼻部疾病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 :该溶液对急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慢性鼻窦炎、萎缩性鼻炎的有效率分别为 91%、86 %、91 3%、10 0 %。应用常用疗法对 10 0例鼻部疾病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对上述四种疾病的有效率分别为 85 %、88%、5 8 3%、78%。复方氧氟沙星溶液治疗慢性鼻窦炎、萎缩性鼻炎的有效率明显大于常用方法 (P <0 0 5 )。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与急性鼻炎的有效率与常用方法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窦炎 萎缩性鼻炎 复方氧氟沙星 药物疗法
下载PDF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癌患病率及胃黏膜组织学变化的八年随访研究 被引量:87
19
作者 周丽雅 林三仁 +7 位作者 丁士刚 黄雪彪 郭长吉 张莉 崔荣丽 金珠 孟灵梅 张静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24-327,共4页
目的观察胃癌高发区中幽门螺杆菌(Hp)阳性患者根除Hp后8年的胃癌患病率及胃黏膜组织学变化,探讨Hp感染与胃黏膜组织学变化的关系。方法1996年在胃癌高发区山东烟台市自然人群中整群抽样选择1006例成年人(年龄35~75岁,入组时无胃癌患者... 目的观察胃癌高发区中幽门螺杆菌(Hp)阳性患者根除Hp后8年的胃癌患病率及胃黏膜组织学变化,探讨Hp感染与胃黏膜组织学变化的关系。方法1996年在胃癌高发区山东烟台市自然人群中整群抽样选择1006例成年人(年龄35~75岁,入组时无胃癌患者)。将Hp阳性患者5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T组,276例)和安慰剂组(P组,276例),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试验方法,T组给予奥美拉唑、羟氨苄青霉素和克拉霉素口服治疗1周,P组给予安慰剂对照。停药1个月后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T组Hp根除率为89%。再按Hp状况重新分为Hp根除组(246例)和Hp阳性组(306例),分别于1、5、8年后进行内镜复查。将8年后复查胃镜及相同部位胃黏膜组织病理检查与8年前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8年随访共发现7例胃癌患者,Hp根除组1例,Hp阳性组6例,两组胃癌患病率按人年计算:Hp根除组为1/1968人年、Hp阳性组为6/2448人年。用泊松分布比较,两组胃癌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5年随访时两组胃癌患病率及死亡共6例,Hp根除组1例,Hp阳性组5例,两组胃癌患病率按人年计算:Hp根除组为1/1230人年,Hp阳性组为5/1530人年。用泊松分布比较,两组胃癌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Hp根除8年后,患者胃体部萎缩进展缓慢,而Hp阳性组患者胃体部萎缩发生率明显增加,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除Hp8年后胃窦部萎缩肠化改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可增加胃癌发病率,根除Hp有利于减少胃癌发生,并可使胃体部萎缩进展缓慢。持续Hp感染可使萎缩及肠化呈进行性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癌 患病率 胃黏膜 组织学变化
原文传递
Helicobacter pylori associated chronic gastritis,clinical syndromes,precancerous lesions,and pathogenesis of gastric cancer development 被引量:66
20
作者 Jiro Watari Nancy Chen +6 位作者 Peter S Amenta Hirokazu Fukui Tadayuki Oshima Toshihiko Tomita Hiroto Miwa Kheng-Jim Lim Kiron M Da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4年第18期5461-5473,共13页
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 infection is well known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ecancerous lesions such as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AG), or 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 (GIM), and cancer. Variou... 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 infection is well known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ecancerous lesions such as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AG), or 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 (GIM), and cancer. Various molecular alterations are identified not only in gastric cancer (GC) but also in precancerous lesions. H. pylori treatment seems to improve AG and GIM, but still remains controversial. In contrast, many studies, including meta-analysis, show that H. pylori eradication reduces GC. Molecular markers detected by genetic and epigenetic alterations related to carcinogenesis reverse following H. pylori eradication. This indicates that these changes may b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high risk patients for cancer development. Patients who underwent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GC are at high risk for development of metachronous GC.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from Japan concluded that prophylactic eradication of H. pylori after endoscopic resection should be used to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metachronous GC, but recent retrospective studies did not show the tendency. Patients with precancerous lesions (molecular alterations) that do not reverse after H. pylori treatment, represent the &#x0201c;point of no return&#x0201d; and may be at high ris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C. Therefore, earlier H. pylori eradic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 preventing GC development prior to the appearance of precancerous le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icobacter pylori Gastric atrophy Intestinal metaplasia Gastric cancer ERADICATION Prevention Molecular alter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