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年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71
1
作者 张立红 彭道勇 +6 位作者 张策 王翠 赵红玲 蔺建文 李迪 许建平 王苏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62-965,共4页
目的评估不同年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急诊收治的发病4.5h内缺血性脑卒中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患者132例,根据年龄分为<60岁组37例,60~79岁组63例,≥80岁组32例。溶栓后24h复查头颅CT,如... 目的评估不同年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急诊收治的发病4.5h内缺血性脑卒中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患者132例,根据年龄分为<60岁组37例,60~79岁组63例,≥80岁组32例。溶栓后24h复查头颅CT,如无出血给予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溶栓后2、24h,7、14d疗效,统计平均有效时间,绘制生存曲线,比较3组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结果 3组年龄、心房颤动、缺血性心脏病、吸烟、饮酒、NIHSS>15分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所有患者平均有效时间为7.207d(95%CI:6.169~8.245)。<60岁组平均有效时间为5.303d(95%CI:3.428~7.179),60~79岁组平均有效时间为7.635d(95%CI:6.135~9.134),≥80岁组平均有效时间为8.467d(95%CI:6.331~10.603)。3组有效性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46,P=0.001)。结论不同年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均有效,并且相对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颅内出血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心房颤动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下载PDF
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心血管病和非心血管病患者心房颤动及阵发性房颤的检测效果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衍霖 张宁 王颖 《中国实用医刊》 2016年第14期28-30,共3页
目的:分析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心血管病患者和非心血管病患者实施房颤及阵发性房颤检测的效果。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1136例接受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心血管病组患者房颤发生率[18.24%(122/669)]... 目的:分析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心血管病患者和非心血管病患者实施房颤及阵发性房颤检测的效果。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1136例接受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心血管病组患者房颤发生率[18.24%(122/669)]显著高于非心血管病组[12.63%(59/467),P ﹤0.05],阵发性房颤发生率[83.33%(35/42)]显著高于非心血管病组[16.67%(7/42),P ﹤0.05];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阵发性房颤的检出率[3.70%(42/1136)]显著高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心电监护[0.62%(7/1136)、0.44%(5/1136),P ﹤0.05]。结论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心血管病患者和非心血管病患者实施房颤及阵发性房颤检测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导联动态心电图 心血管病 非心血管病 心房颤动 阵发性房颤
原文传递
尼非卡兰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中的初步运用 被引量:8
3
作者 何利伟 黄兴福 +1 位作者 刘深荣 彭健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9年第3期233-235,共3页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消融术中环使用尼非卡兰复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行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41例,术中行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后心律仍为房颤,经静脉给予尼非卡兰注射液(50 mg)(负荷量0.3 mg/Kg 5 min,后予维持剂量(0.4 mg...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消融术中环使用尼非卡兰复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行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41例,术中行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后心律仍为房颤,经静脉给予尼非卡兰注射液(50 mg)(负荷量0.3 mg/Kg 5 min,后予维持剂量(0.4 mg·Kg-1·h-1)转复。术后予心电监护2 h。以60例同期行CPVI术但心律为房颤而行电复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即刻转复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1、3个月超过30 s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尼非卡兰组31例转复为窦性心律(简称窦律),3例转为心房扑动,进一步消融后转复为窦律,另3例患者仍为房颤,行电复律后转为窦律。电复律组1例3次电复律后仍不能维持窦律。尼非卡兰组即刻复律成功率低于电复律组(31/41 vs 59/60,P<0.05)。尼非卡兰组1例出现心室颤动,电复律组3例出现嗜睡、6例出现呕吐、1例出现低血压。术后7天内及1个月内超过30 s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尼非卡兰组为9/41,12/41;18/60,22/60,P>0.05。结论观察初步表明房颤消融CPVI后使用尼非卡兰复律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尼非卡兰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术 肺静脉电隔离
原文传递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ABCD^2评分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丁立东 徐运 +3 位作者 茆华武 肖章红 刘颖 陈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79-1181,共3页
目的研究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s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继发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TIA患者162例,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29例、中危组87例及高危组4... 目的研究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s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继发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TIA患者162例,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29例、中危组87例及高危组46例,又根据DWI结果分为DWI阳性组73例和DWI正常组89例。结合DWI检查结果和其他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低危组比较,中、高危组7、30、90 d继发脑梗死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DWI正常组比较,DWI阳性组TIA发作次数≥3次、症状持续时间≥1 h、失语和(或)运动障碍、心房颤动、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以及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DWI阳性组7、30、90 d继发脑梗死较DWI正常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BCD^2评分对预测TIA后继发脑梗死的风险有较高的准确性,结合DWI检查结果 ,对其风险的评估,将会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磁共振成像 脑梗死 心房颤动 C反应蛋白质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房颤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余勇飞 贾复敏 +6 位作者 魏衡 张丽 阮清源 宋林 尹虹祥 周瑞 许康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4年第3期214-215,250,共3页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房颤及非房颤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 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1例,分为房颤组22例和非房颤组39例。比较2组的基线特征,采用NIHSS及...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房颤及非房颤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 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1例,分为房颤组22例和非房颤组39例。比较2组的基线特征,采用NIHSS及mRS量表评定溶栓前及溶栓后2 h、24 h、7 d、90 d的疗效。结果:房颤组男性人数、起病至开始溶栓时间均低于非房颤组,首次收缩压高于非房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溶栓后2 h、24 h、7 d NIHSS评分、7 d疗效、90 d 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治疗房颤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疗效及安全性与非房颤患者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急性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心房颤动
下载PDF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术后彩超左心房容积指数的检测及其与复发心房颤动的关系
6
作者 李姣 罗勤 杨昭 《当代医学》 2024年第9期75-78,共4页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彩超下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检测的意义及其与复发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STEMI患者作为...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彩超下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检测的意义及其与复发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随访结果是否复发心房颤动分为未复发组(n=61)与复发组(n=21)。比较STEMI患者治疗前后左心房参数[左心房容积(LAV)、LA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房内径(LAD)],比较两组左心房参数,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STEMI患者术后复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结果治疗后,患者LAV、LAVI、LAD低于治疗前,而LVEF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LAV、LAVI大于未复发组,LAD长于未复发组,LVEF低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AVI、LAV、LAD是心房颤动复发的危险因素(OR>1,P<0.05),而LVEF心房颤动复发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可改善STEMI患者心肌结构,且术后心房颤动复发与左心房参数相关,临床可根据LAV、LAVI及LAD指标的监测,为疾病诊治及术后预防心房颤动复发提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彩超 左心房指数 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
下载PDF
CPAP治疗对阻塞性睡眠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率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杜国栋 吕云辉 +5 位作者 雷强 马磊 相艳 孙睿 邵党国 苗志斌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15-418,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阻塞性睡眠低通气综合征(OSA)患者经导管消融术后心房颤动(AF)复发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I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到2016年10月。严... 目的:系统评价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阻塞性睡眠低通气综合征(OSA)患者经导管消融术后心房颤动(AF)复发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I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到2016年10月。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Stata 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队列研究,共计1 044例OSA合并AF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CPAP治疗后OSA患者导管消融术后AF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RR=0.68,95%CI:0.58~0.79,I2=0,P=0.911)。结论:CPAP治疗可有效降低OSA患者导管消融术后AF的复发率,提示临床医生在诊治OSA合并AF患者过程中可以考虑使用CPAP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CT成像意外检出住院患者肺栓塞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贾崇富 李艳霞 +4 位作者 杨志强 张中和 孙喜霞 陈爱军 王照谦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97-700,共4页
目的量化临床疑似冠心病住院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CCTA)图像上肺栓塞的意外检出率,并初步探讨意外检出肺栓塞的特征及原因。方法选择临床疑似冠心病并接受CCTA检查的住院患者4609例,最后入选4177例,其中年龄<60岁患者1730例,≥60岁患... 目的量化临床疑似冠心病住院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CCTA)图像上肺栓塞的意外检出率,并初步探讨意外检出肺栓塞的特征及原因。方法选择临床疑似冠心病并接受CCTA检查的住院患者4609例,最后入选4177例,其中年龄<60岁患者1730例,≥60岁患者2447例。观察图像并记录每个患者的肺动脉强化程度和有无肺栓塞。结果意外检出肺栓塞56例(1.3%)。肺栓塞意外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年龄<60岁检出率为0.6%,≥60岁检出率增至1.8%(P<0.05)。56例肺栓塞中,37例(66.1%)仅累及肺段和肺亚段动脉,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包括有房颤病史和心功能不全患者,其肺栓塞意外检出率(3.9%、4.9%)虽高于未合并房颤和心功能不全患者(1.1%,1.1%)的检出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例肺栓塞患者中,下肢静脉血栓7例(14.0%),53例肺栓塞患者中,10例D-二聚体水平>0.50mg/L(18.9%)。结论住院患者CCTA图像上肺栓塞的意外检出率较低,并具有与"典型"肺栓塞不同的特征。每一个影像医师都应常规利用CCTA图像评价是否存在肺栓塞,尤其是合并房颤包括有房颤病史或心功能不全的老年住院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肺栓塞 心房颤动 住院病人
下载PDF
P 波离散度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心房颤动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晓晖 许文波 刘燕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4年第3期484-486,共3页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心房颤动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本院自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204例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根据患者的病理特征,将104例伴有心房颤动患者作为观察组,100例无心房颤动患者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心房颤动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本院自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204例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根据患者的病理特征,将104例伴有心房颤动患者作为观察组,100例无心房颤动患者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患者最大P波时限(Pmax )、最小P波时限(Pmin)、P波离散度(P波离散度=Pmax -Pmin),比较两组心电图和彩色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检查指标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P波离散度分别为(45.3±10.8)m s、(30.7±11.0)m s ,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观察组Pmax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Pmax值,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观察组LVMI值为(152.4±14.9)g/m2,与对照组(101.1±9.2)g/m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P波离散度、Pmax是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心房颤动的预测因子,其可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心房颤动的临床诊断提供关键的价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并发症 肥大 左心室 心电描记术 心房颤动
下载PDF
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效果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23
10
作者 陈月 赵京玉 +1 位作者 鲁宛灵 冯婉玉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2008-2011,共4页
目的评价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检索CNKI、VIP、CBM、Pub Med、Em 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间从2006年1月至2016年5月。收集达比加群酯(试验组)与华法林(对照组)治疗非瓣... 目的评价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检索CNKI、VIP、CBM、Pub Med、Em 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间从2006年1月至2016年5月。收集达比加群酯(试验组)与华法林(对照组)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按Juni评分法进行评价,用Rev Man 5.2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篇文献,其中10篇英文文献、5篇中文文献。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3.18%和3.99%;动脉栓塞发生率分别为2.43%和3.17%;出血发生率分别为8.46%和8.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可有效地降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动脉栓塞及出血发生风险,疗效优于华法林,且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比加群酯 华法林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房颤时长R-R概率及房室传导阻滞的推断 被引量:6
11
作者 但苏 程慎珠 黎源 《心电学杂志》 1995年第1期2-5,共4页
研究18例有房颤(Af)-窦性心律(SR)转化条件的24h Holter资料和10例有转化条件且证实有Ⅰ度(8例)或Ⅱ度一型(2例)A-VB但仅有ECG资料的病例,经归属于二项分布的长R-R概率统计推断,发现:(1)清醒状态下Af每100个心动周期(相当于1次常规ECG)... 研究18例有房颤(Af)-窦性心律(SR)转化条件的24h Holter资料和10例有转化条件且证实有Ⅰ度(8例)或Ⅱ度一型(2例)A-VB但仅有ECG资料的病例,经归属于二项分布的长R-R概率统计推断,发现:(1)清醒状态下Af每100个心动周期(相当于1次常规ECG)出现断续3次及以上R-R>2s或连续2次及以上R-R>1.5s罕见于不合并A-VB的Af(P<0.05);(2)以上述指标作为Af合并轻度(Ⅰ度或Ⅱ度一型)A-VB的阳性标准可能具有44%—97%的预测敏感性(95%可信限);(3)心室率甚缓慢(25—40/min)且规则或基本规则可能是重度(包括Ⅱ度二型)A-VB的标记.认为常规心电图诊断Af合并A-VB仍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心房纤颤 心电图 诊断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新发房颤中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黎洁雯 《血栓与止血学》 2016年第2期140-143,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新发房颤中的预防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8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这些患者为两组,即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给予对...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新发房颤中的预防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8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这些患者为两组,即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药物和实验室指标、新发房颤发生情况和维持窦性心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心肌梗死、糖尿病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应用洋地黄、阿司匹林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新发房颤发生率10.0%(4/40)显著低于对照组27.5%(11/40)(P<0.05),维持窦性心律比例90.0%(36/40)显著高于对照组72.5%(29/40)(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能够有效预防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新发房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冠心病心力衰竭 新发房颤 预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