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臭氧浓度升高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9
1
作者 耿春梅 王宗爽 +4 位作者 任丽红 王燕丽 王琼 杨文 白志鹏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9-245,共7页
大气O3浓度升高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是评估大气O3造成农作物减产及经济损失的基础.分别在北京和广东东莞建立OTC(田间开顶式气室)系统,开展大气O3对大田冬小麦和水稻的影响研究,在整个生长期对作物进行O3熏蒸,计算O3暴露量,获得... 大气O3浓度升高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是评估大气O3造成农作物减产及经济损失的基础.分别在北京和广东东莞建立OTC(田间开顶式气室)系统,开展大气O3对大田冬小麦和水稻的影响研究,在整个生长期对作物进行O3熏蒸,计算O3暴露量,获得冬小麦和水稻产量与O3暴露量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东莞水稻临界水平(以AOT40计,AOT40为大于40nL/L的小时平均φ(O3)与40nL/L差值的累计值)为4.95μL/(L·h),而北京冬小麦为2.44μL/(L·h).根据我国已有农作物O3暴露量-产量响应关系计算可知,我国水稻和冬小麦的AOT40分别为4.950~9.506和2.280~3.858μL/(L·h),水稻对O3的敏感性从我国北方到南方呈逐渐增加态势,但冬小麦对O3敏感性并无明显的地域变化规律.在大田环境大气妒(O3)条件下,东莞水稻相对产量损失为2.70%[AOT40=2.68μL,(L·h)],北京冬小麦的相对产量损失为12.85%[AOT40=6.72μL/(L·h)].我国农作物生长环境多样,作物种类繁多,需要继续开展试验研究来建立本地化O3暴露量一产量响应关系,用于合理评估区域农作物产量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臭氧 水稻 冬小麦 临界水平 产量
下载PDF
北京上空大气臭氧垂直分布的特征 被引量:22
2
作者 王庚辰 孔琴心 +2 位作者 陈洪滨 宣越健 万小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5期743-748,共6页
利用我国自行研制的探空仪和地面接收设备首次较系统地获得了北京地区连续一年(2001年3月至2002年2月)的大气臭氧垂直分布资料。结果分析表明:①北京地区上空臭氧浓度极大值的季节均值的变化范围为15.1~16.7mPa,其高度位于20.7~25.1k... 利用我国自行研制的探空仪和地面接收设备首次较系统地获得了北京地区连续一年(2001年3月至2002年2月)的大气臭氧垂直分布资料。结果分析表明:①北京地区上空臭氧浓度极大值的季节均值的变化范围为15.1~16.7mPa,其高度位于20.7~25.1km之间,极小值的季节均值的变化范围为2.0~2.8mPa,其高度在对流层顶附近。②边界层和平流层下部是臭氧浓度变化的活跃区域,并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边界层内夏季臭氧积分浓度高于冬季相应值的1.7倍之多,而在平流层下部,冬季臭氧积分浓度则高于夏季的相应值。夏季边界层中臭氧浓度偏高,表明臭氧是北京地区夏季重要的污染气体之一。③北京上空臭氧垂直廓线的形态呈多样性,夏秋季节以单峰为主,冬春季节经常出现双峰和多峰结构;次峰出现的区域一般在10~18km高度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臭氧 电化学臭氧探空仪 垂直廓线 臭氧积分量
下载PDF
大气臭氧垂直分布的电化学测量 被引量:20
3
作者 孔琴心 王庚辰 +3 位作者 刘广仁 顾志芳 万小伟 白颖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636-640,共5页
用球载电化学O_3探空仪于1990年6月20日测量了0—32km高度范围内大气臭氧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大气臭氧的垂直分布具有多层次结构,在25km附近臭氧分压达最大值.从臭氧廓线推算出大气柱臭氧总含量为327.8D.U.
关键词 大气 臭氧 电化学 分布 测量
下载PDF
兰州市大气臭氧生成的敏感性分析及其前体物减排对策建议 被引量:19
4
作者 李泱 常莉敏 +7 位作者 吕沛诚 杨亚美 王占祥 葛慧萍 高宏 黄韬 毛潇萱 马建民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28-1639,共12页
兰州市是我国首个发现光化学烟雾事件的城市,其盆地地形、特殊的气象条件及较高的石化工业产业的排放,使得近年来臭氧浓度急剧上升.本论文基于兰州市2016—2019年4年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以及中国气象网站提供的温度、湿度、气压等气... 兰州市是我国首个发现光化学烟雾事件的城市,其盆地地形、特殊的气象条件及较高的石化工业产业的排放,使得近年来臭氧浓度急剧上升.本论文基于兰州市2016—2019年4年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以及中国气象网站提供的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参数,对兰州市大气臭氧(O3)和其前体物(NO_(x))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城关城区和西固工业区的VOCs物种组成进行研究;利用HYSPLIT模型,通过大气的扩散、传输过程分析造成臭氧污染特征的原因;利用OZIPR模型绘制出臭氧等浓度曲线(EKMA),对西固工业区和城关城区的敏感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城关城区的EKMA曲线的脊线VOCs/NO_(x)比值约为15∶1,臭氧敏感性属于VOCs控制区,而西固工业区EKMA曲线的脊线VOCs/NO_(x)比值约为25.6∶1,敏感性与历年的NO_(x)控制区不同,转变为VOCs控制区.同时,基于MIR法和Prop-Equiv法两种方法估算了各VOCs物种对臭氧生成的贡献,结果显示在夏、冬季烯烃均为主要的贡献物种.并识别出高反应活性VOCs物种,初步解析来源.最后针对城关城区和西固工业区分别提出了详尽的臭氧防控及其前体物的减排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 大气臭氧 OZIPR模型 EKMA曲线 臭氧生成潜势(OFP) 减排对策建议
原文传递
中国中层大气研究的近期进展 被引量:11
5
作者 吕达仁 王英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A01期74-84,共11页
本文评述近10年来我国在中层大气研究方面的进展主要.这些进展主要包括:中层大气探测仪器和探测方法;中层大气特征的探测与分析;大气上下层耦合与太阳活动影响分析;中层大气的动力学和光化学模式研究.评述的结果表明,我国的中... 本文评述近10年来我国在中层大气研究方面的进展主要.这些进展主要包括:中层大气探测仪器和探测方法;中层大气特征的探测与分析;大气上下层耦合与太阳活动影响分析;中层大气的动力学和光化学模式研究.评述的结果表明,我国的中层大气研究已经紧跟国际日地物理和地球科学的研究前沿,形成了一支有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和相应的探测设备,并取得了若干方面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我国的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加强和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层大气 臭氧 大气波动 大气遥感
下载PDF
基于小波分解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大气臭氧含量时间序列预测 被引量:13
6
作者 朱佳 王振会 +1 位作者 金天力 郝晓静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5-302,共8页
基于小波分解(WT)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理论,建立了将二者相结合的大气臭氧含量时间序列预测模型。采用香河等4个观测站的月平均臭氧总量观测样本,经小波分解为不同频段的子序列,将这些子序列分别进行LSSVM预测,最后经小波重构... 基于小波分解(WT)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理论,建立了将二者相结合的大气臭氧含量时间序列预测模型。采用香河等4个观测站的月平均臭氧总量观测样本,经小波分解为不同频段的子序列,将这些子序列分别进行LSSVM预测,最后经小波重构得到月平均臭氧总量时间序列预测结果。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有效预测大气臭氧含量,与支持向量机(SVM)以及人工神经网络(ANN)的预测结果相比,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分解 最小二乘向量机 时间序列预测 大气臭氧
下载PDF
近33a来北半球大气臭氧的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郭世昌 黎成超 +5 位作者 郭漪然 陈艳 张秀年 黎海凤 李豪杰 常有礼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9-326,共8页
利用ECMWF的再分析资料,研究近33 a来北半球臭氧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⑴1979—2011年北半球4个关键区(北极、东亚、北美和西欧)的臭氧总量呈减少趋势,但减少的趋势已经减缓;⑵最近19 a来,北半球4个关键区臭氧都有微弱回升的趋势,回升... 利用ECMWF的再分析资料,研究近33 a来北半球臭氧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⑴1979—2011年北半球4个关键区(北极、东亚、北美和西欧)的臭氧总量呈减少趋势,但减少的趋势已经减缓;⑵最近19 a来,北半球4个关键区臭氧都有微弱回升的趋势,回升趋势最大在东亚地区,达到0.057 9 DU/a;⑶自1993、1994年以来,北半球4个关键区的冬季臭氧总量都为显著的上升趋势,上升趋势最大在北极地区,为1.157 7DU/a;⑷前期(1979—1994年)四个季节的北半球中高纬基本上都为下降趋势,春季俄罗斯中北部地区下降趋势最大,为4.5 DU/a,而在后期(1994—2011年)冬季挪威、瑞典、芬兰及其周边的挪威海和格陵兰海区域上升趋势最大,为1.8 DU/a;⑸北半球4个关键区的下降趋势最大的层次都是10 hPa,北美地区下降速率最快,为1.641×10-8/a,而这4个区上升趋势最大的层次是3 hPa,北极地区上升速率最快,为3.843×10-8/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 大气臭氧 趋势变化 季节变化 垂直分布
下载PDF
合肥上空大气臭氧垂直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胡顺星 孟祥谦 +3 位作者 曹开法 徐之海 胡欢陵 王英俭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41-145,共5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自行研制的L625紫外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在合肥进行了长期的观测,对L625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在1996~2009年观测的大气臭氧数据进行了分析,并与AURA卫星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得到了合肥上空大气臭氧月... 利用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自行研制的L625紫外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在合肥进行了长期的观测,对L625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在1996~2009年观测的大气臭氧数据进行了分析,并与AURA卫星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得到了合肥上空大气臭氧月、季平均垂直分布的特征,初步给出合肥上空平流层臭氧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光学 紫外差分吸收激光雷达 大气臭氧 垂直分布
下载PDF
2001年合肥上空大气臭氧的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胡顺星 葛战旗 +1 位作者 阎顺生 胡欢陵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110-113,共4页
对L625差分吸收激光雷达2001年的臭氧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观测结果表明:合肥上空高度5~45km区间,臭氧厚度0.264×10-5km,峰值高度海拔24.9km,峰值大小4.3677~1012cm-3。不同高度的臭氧数密度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 35km、30 m... 对L625差分吸收激光雷达2001年的臭氧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观测结果表明:合肥上空高度5~45km区间,臭氧厚度0.264×10-5km,峰值高度海拔24.9km,峰值大小4.3677~1012cm-3。不同高度的臭氧数密度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 35km、30 m和25km高度的臭氧数密度变化特征表现为夏季数密度高,冬季数密度低。20 km、15km和10 km高度的臭氧数密度的变化特征表现为冬春季数密度高,秋季数密度低。臭氧层峰值高度夏秋季高,冬春季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光学 大气臭氧 季节特征
下载PDF
对流层低层臭氧的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测量 被引量:8
10
作者 苑克娥 张世国 +4 位作者 胡顺星 曹开法 胡欢陵 徐之海 徐慧玲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53-556,共4页
利用紫外差分吸收(DIAL)激光雷达对北京南郊对流层低层臭氧垂直分布进行了测量,将探测结果与探空气球同时测量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取得了较为一致的分布趋势。选择北京南郊地区晴好天气探测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地面层内随高... 利用紫外差分吸收(DIAL)激光雷达对北京南郊对流层低层臭氧垂直分布进行了测量,将探测结果与探空气球同时测量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取得了较为一致的分布趋势。选择北京南郊地区晴好天气探测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地面层内随高度增加,臭氧体积混合比逐渐减小;距地面0.5~1.5km内平均臭氧体积混合比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趋势,最大值出现在午后14点左右,相对太阳辐射最强时刻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日平均最大体积混合比低于4×10-8,体积混合比起伏小于±3.2×1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臭氧 紫外差分吸收激光雷达 低对流层 日变化 柱含量
下载PDF
极区大气臭氧总量变化特征及其对大气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国强 朱彬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602-608,共7页
利用TOMS资料分析了南北极区大气臭氧总量的多年(1979~1992)趋势变化、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及周期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十余年来南北极区大气臭氧总量都是下降的,并且存在转折现象,但两者具有不同的多年变化特征和... 利用TOMS资料分析了南北极区大气臭氧总量的多年(1979~1992)趋势变化、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及周期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十余年来南北极区大气臭氧总量都是下降的,并且存在转折现象,但两者具有不同的多年变化特征和地理分布特征;南北极区的臭氧减少都是春季下降最快;南北极区存在不同的周期振荡现象,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表现出更强的周期振荡特征。最后探讨了全球大气臭氧变化与大气温度场的关系,表明前者对后者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臭氧 南北极区 臭氧总量变化 大气温度
下载PDF
近50a平流层强爆发性增温事件及其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盛日锋 王盘兴 闵凡花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1-247,共7页
按WMO提供的标准,提出了划分强爆发性增温(SuddenStratosphericWar ming,简称SSW)事件的指标,用NCEP/NCAR30hPa层逐日温度、高度资料,确定了1950—2002年1—3月期间的35次强SSW事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强SSW事件发生的气候及异常特征,... 按WMO提供的标准,提出了划分强爆发性增温(SuddenStratosphericWar ming,简称SSW)事件的指标,用NCEP/NCAR30hPa层逐日温度、高度资料,确定了1950—2002年1—3月期间的35次强SSW事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强SSW事件发生的气候及异常特征,并从北半球中高纬臭氧及日照年际变化及其年际异常出发,给出了这些特征的部分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 强爆发性增温 大气臭氧
下载PDF
北大西洋臭氧极小值和北太平洋极大值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6
13
作者 邹捍 李鹏 +2 位作者 周立波 马舒坡 季崇萍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05-912,共8页
利用1979-2002年TOMS卫星观测资料,采用臭氧总量纬向偏差和区域强迫的分析方法,研究北大西洋东北部大气臭氧低值与北太平洋西北部臭氧高值的季节变化过程和相互关系。研究表明,(1)北大西洋东北部存在一个大气臭氧极小值,年平均臭... 利用1979-2002年TOMS卫星观测资料,采用臭氧总量纬向偏差和区域强迫的分析方法,研究北大西洋东北部大气臭氧低值与北太平洋西北部臭氧高值的季节变化过程和相互关系。研究表明,(1)北大西洋东北部存在一个大气臭氧极小值,年平均臭氧总量比纬向平均值低20DU以上,冬季低50DU以上;北太平洋西北部存在一个大气臭氧极大值,年平均臭氧总量比纬向平均值高35DU以上,冬季高70DU以上。(2)上述两个地区大气臭氧的季节变化具有很强的区域特征,区域大气动力学输送和化学过程对上述两个地区大气臭氧季节变化的强迫分别为50.3%和42.6%。(3)上述两个地区大气臭氧纬向偏差的季节变化间存在很好的反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8,说明其臭氧区域强迫之间存在良好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臭氧 北半球 中高纬度 纬向不均匀性
下载PDF
关于大气臭氧污染特征及其治理措施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白卫东 《环境与发展》 2018年第6期48-49,共2页
空气质量两大污染因素,一个是PM2.5,另一个是O3。本文主要对大气O3污染问题进行了相关论述,阐述了O3污染的性质与危害,分析了其产生的成因及特征,最终并针对性的地提出了大气O3污染的治理措施笔者借此为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大气臭氧 污染治理
下载PDF
大气臭氧:天然分布、人为影响及其健康损害 被引量:5
15
作者 金陶胜 辛严超 +4 位作者 殷小鸽 齐靖宇 王宇 韩淼 赵帅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39-47,共9页
从大气臭氧(O3)天然分布、人为活动对O3变化的影响(臭氧层空洞和O3生成潜势)O3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O3污染对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大气O3的研究进展,其中在O3生成潜势方面重点介绍了O3生成效... 从大气臭氧(O3)天然分布、人为活动对O3变化的影响(臭氧层空洞和O3生成潜势)O3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O3污染对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大气O3的研究进展,其中在O3生成潜势方面重点介绍了O3生成效率、光化学O3生成潜势和增量O3活性3种主要模型。通过了解本区域O3污染形成的主要来源和变化过程,引起人们对于O3污染的重视,并据此制定合理的控制政策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臭氧(O3) 氮氧化物 可挥发性有机物 生成潜势 健康损害
原文传递
基于前体物多情景排放的兰州市2030年夏季臭氧预测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天雷 吴敏 +6 位作者 潘成珂 常莉敏 李泱 刘鹏 高宏 黄韬 马建民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403-2414,共12页
近年来,兰州市夏季臭氧污染问题日渐凸显,已成为影响当地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首要污染因子和制约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突出短板.解决臭氧污染问题需结合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定量评估前体物减排量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减排对策,为环境管... 近年来,兰州市夏季臭氧污染问题日渐凸显,已成为影响当地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首要污染因子和制约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突出短板.解决臭氧污染问题需结合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定量评估前体物减排量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减排对策,为环境管理的中长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2015年本地排放清单的基础上,通过情景分析法预测了兰州市2030年3种梯度城市发展与污染控制情景下臭氧的两类主要前体物氮氧化物(NO_(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量,利用WRF-Chem模型对不同情景下的2030年夏季臭氧污染程度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臭氧浓度与生成敏感性的时空变化情况,并提出了兰州市臭氧前体物的总量控制参考和针对不同行政区的减排对策建议.结果表明,3种不同的城市发展与污染控制情景下兰州市2030年NO_(x)排放量为4.57×10^(4)~12.14×10^(4) t,VOCs排放量为5.30×10^(4)~7.69×10^(4) t,NO_(x)排放可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加强末端治理和限制机动车排放等措施有效减少;减排VOCs则需从工业源、生活源和移动源多方面同时入手,做好长期治理攻坚的准备.模拟结果显示,兰州市夏季中心城区臭氧浓度高,臭氧生成主要受VOCs控制,郊区浓度略低,受NO_(x)控制.2030年若将兰州市NO_(x)和VOCs的排放量限制在6.25×10^(4) t和5.81×10^(4) t,夏季臭氧1 h平均浓度将全部低于国家二级标准,若限制在4.57×10^(4) t和5.30×10^(4) t,可进一步削减夏季日间臭氧浓度的9.1%,更利于中心城区的臭氧浓度削峰.兰州市目前阶段应着重减排中心城区的VOCs和郊区的NO_(x),同时关注臭氧生成敏感性变化,加强各行政区间的联防联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市 大气臭氧 臭氧前体物排放 WRF-Chem 情景模拟 减排对策建议
原文传递
1998~2001年合肥地区平流层臭氧浓度垂直廓线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葛战旗 胡欢陵 +1 位作者 胡顺星 闫顺生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263-267,共5页
L625紫外差分吸收(UV-DIAL)激光雷达主要用于18~45 km高度范围内平流层臭氧浓度垂直分布的长期监测.位于合肥郊区的这一台激光雷达自1996年8月全面建成并投入正常运行以来,进行了长期的连续观测,积累了大量宝贵资料。通过分析L625紫外... L625紫外差分吸收(UV-DIAL)激光雷达主要用于18~45 km高度范围内平流层臭氧浓度垂直分布的长期监测.位于合肥郊区的这一台激光雷达自1996年8月全面建成并投入正常运行以来,进行了长期的连续观测,积累了大量宝贵资料。通过分析L625紫外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在1998~2001年期间的平流层臭氧观测数据,得出了合肥上空平流层臭氧浓度垂直分布的特征:平均垂直浓度分布的峰值点高度为23.32 km,峰值点的臭氧浓度为4.43×10^(12)cm^(-3),柱含量6.4×10^(18)cm^(-2);臭氧浓度有明显的一年周期震荡,表现为季节变化:平流层中上层臭氧浓度夏季高冬季低;平流层下层臭氧浓度夏季低冬季高。平流层臭氧浓度峰值高度的变化特征为夏季高冬季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光学 大气臭氧 一年周期 季节特征
下载PDF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冬季大气臭氧与极涡强度关系 被引量:5
18
作者 黎成超 郭世昌 +1 位作者 易琦 黎海凤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90-1297,共8页
为全面了解冬季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臭氧与同期北极极涡强度变化的相关关系,利用1979年1月至2011年12月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选取了4个关键区(北极、东亚、北美和西欧),采用相关分析和E-P通量计算方法,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进行了... 为全面了解冬季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臭氧与同期北极极涡强度变化的相关关系,利用1979年1月至2011年12月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选取了4个关键区(北极、东亚、北美和西欧),采用相关分析和E-P通量计算方法,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进行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冬季北极平流层臭氧总量与极涡强度的负相关关系较好;(2)当极涡强(弱)年,极圈内和外围的北美部分地区臭氧总量显著减少(增加);(3)极涡强度弱时,上传到平流层的涡动热通量强,北半球中高纬地区E-P通量散度辐合增强,剩余环流加强,将导致该地区得到低纬高浓度臭氧的补充而使得臭氧含量增多;(4)1979-2011年上传到中高纬平流层的波动通量增加,造成极区温度增加,进而抑制非均相反应发生而使得极区臭氧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区 臭氧 极涡强度 E—P通量 涡动热通量
下载PDF
On the Nonlinear Response of Lower Stratospheric Ozone to NO_x and ClO_x Perturbations for Different CH_4 Sources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革丽 杨培才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5期750-757,共8页
The impact of sulfate aerosol, ClOx and NOx perturbations for two different magnitudes of CH4 sources on lower stratospheric ozone is studied by using a heterogeneous chemical system that consists of 19 species belong... The impact of sulfate aerosol, ClOx and NOx perturbations for two different magnitudes of CH4 sources on lower stratospheric ozone is studied by using a heterogeneous chemical system that consists of 19 species belonging to 5 chemical families (oxygen, hydrogen, nitrogen, chlorine and carb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ent modeled photochemical system can present several different solutions, for instance, periodic states and multi-equilibrium states appearing in turn under certain parameter domains, through chlorine chemistry and nitrogen chemistry together with sulfate aerosol as well as the increasing magnitude of CH4 sources. The existence of catastrophic transitions could produce a dramatic reduction in the ozone concentra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external 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er stratosphere atmospheric ozone AEROSOL multi-equilibrium catastrophic transition
下载PDF
北半球春季大气臭氧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大气温度和环流场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郭品文 朱乾根 刘宣飞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45-251,共7页
北半球春季中高纬地区大气臭氧总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 ,正 (负 )异常时 ,与其相对应的对流层平均温度、位势高度场均为负 (正 )异常 ,平流层异常情况相反。北大西洋地区大气臭氧年际异常与其他地区正好相反 ,这是区别大气臭氧与其他温... 北半球春季中高纬地区大气臭氧总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 ,正 (负 )异常时 ,与其相对应的对流层平均温度、位势高度场均为负 (正 )异常 ,平流层异常情况相反。北大西洋地区大气臭氧年际异常与其他地区正好相反 ,这是区别大气臭氧与其他温室气体影响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 春季 大气臭氧 大气温度 大气环流 年际异常 对流层 温室气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