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都市霾与雾的区分及粤港澳的灰霾天气观测预报预警标准 被引量:70
1
作者 吴兑 邓雪娇 +2 位作者 毕雪岩 李菲 谭浩波 《广东气象》 2007年第2期5-10,28,共7页
都市霾与雾的区分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霾的出现有重要的空气质量指示意义,而雾的记录,有明确的天气指示意义。通常在平面时已达到饱和的水汽压,对相当于球面的云雾滴来讲就是未饱和的,云雾滴就会蒸发;在水汽条件不变时,云雾滴由于蒸... 都市霾与雾的区分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霾的出现有重要的空气质量指示意义,而雾的记录,有明确的天气指示意义。通常在平面时已达到饱和的水汽压,对相当于球面的云雾滴来讲就是未饱和的,云雾滴就会蒸发;在水汽条件不变时,云雾滴由于蒸发而变小,导致它的平衡水汽压升高,就更易蒸发掉。在不饱和大气中小于数μm的云雾滴必然蒸发,而且伴随着蒸发云雾滴尺度会进一步变小,导致曲率越来越大,蒸发速率越来越快。过去错误认为凝结核可以在低相对湿度(RH)情况下产生凝结生成雾滴的观点,是忽视了粒子曲率作用的结果,将实验室大颗粒(常常达mm量级)的吸湿性特征,延用至次μm粒子造成的。降温是达到饱和形成雾滴的重要物理过程,云雾是低温下饱和气块的可见标志。在云雾中必然存在凝结或凝华过程,因而必然伴随着潜热释放,这就使云雾内的温度高于环境,在云雾内必然盛行微弱的上升气流,不可能是下沉气流,这些宏观过程在霾层内是不存在的,因而成为识别雾与霾的重要的宏观动力条件。在对历史资料进行统计时,在排除降水、吹雪、雪暴、沙尘暴、扬沙、浮尘、烟幕等视程障碍现象的情况下,通过调试RH,使雾与轻雾反映自然的年际与年代际气候波动,而霾反映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趋势性变化,其限值大体在90%左右,与美国和英国在讨论霾影响能见度(vis)的长期变化趋势中使用的限值RH<90%相同。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幅增加的霾日,绝大部分是由于人类活动影响的气溶胶细粒子污染造成的。依据上述结果和以前的研究,给出了霾与雾区分的概念模型、霾与雾观测的标准和灰霾天气预警信号发布的标准,并介绍了相关的业务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化学 都市 雾(轻雾) 灰霾天气 预警信号 广东省
下载PDF
北京高速公路大气能见度演变特征及其物理分析 被引量:60
2
作者 张利娜 张朝林 +1 位作者 王必正 曾庆存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29-1240,共12页
根据首都国际机场高速公路专业气象自动监测站网所提供的高时间分辨率资料,对大气能见度演变特征以及相应的物理因子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大气能见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逐月变化特征。就日变化而言,能见度以14时最大,但最低值出现... 根据首都国际机场高速公路专业气象自动监测站网所提供的高时间分辨率资料,对大气能见度演变特征以及相应的物理因子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大气能见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逐月变化特征。就日变化而言,能见度以14时最大,但最低值出现时段却不一定。对于季节变化,全年以夏季大气能见度状况最好。(2)无论是季节变化还是日变化,高速公路上的大气能见度与气象要素之间都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而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通过对21个月中能见度最低月资料的分析表明,大气能见度与湿度间呈明显的乘幂分布关系,其与气温呈U型相关。但在月平均能见度最大月,能见度则与湿度呈指数关系。(3)从物理上来看,大气能见度与湿度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水汽分子的Rayleigh散射和雾的Mie散射两个方面来表现;风速则是由于压力阻力卷起大气气溶胶来影响大气能见度的;而0℃附近温度影响大气能见度则主要是通过Bergeron三相过程。(4)200 m以下的低能见度基本上是湿度在100%的情况下发生的,即都是大雾天气影响的直接结果,但对200 m以上的低能见度则不同,200~1000 m其间有一半是雾,而1~4 km的能见度中不到三分之一是雾,主要是由灰霾、沙尘暴等天气现象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能见度 大雾 灰霾 高速公路 道路气象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灰霾天气主要污染物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59
3
作者 陈训来 冯业荣 +4 位作者 王安宇 李江南 范绍佳 林建恒 冯瑞权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3-107,共5页
主要利用美国第三代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s-3(MM5/SMOKE/CMAQ),设计三重嵌套网格对2004年9月26-30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一次灰霾天气过程进行数值研究,通过对主要大气污染物如PM10、CO、SO2和NOx的模式结果与观测对比分析表明,模式较好... 主要利用美国第三代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s-3(MM5/SMOKE/CMAQ),设计三重嵌套网格对2004年9月26-30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一次灰霾天气过程进行数值研究,通过对主要大气污染物如PM10、CO、SO2和NOx的模式结果与观测对比分析表明,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大气污染物的变化趋势,与观测结果比较一致,再现了污染物浓度呈周期性日变化的重要特征。结果还表明,在这次灰霾天气过程中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大气污染物的水平分布具有区域性,存在3个高值中心,污染物的高值中心对应着大城市。污染物主要积聚在大气边界层内,形成近地面高浓度,这是造成此次灰霾天气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灰霾 大气污染物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Arctic Sea Ice Decline Intensified Haze Pollution in Eastern China 被引量:47
4
作者 WANG Hui-Jun CHEN Huo-Po LIU Jipi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5年第1期1-9,共9页
Air quality in eastern China ha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worrying in recent years, and haze is now No.1 air pollution issue. Results in this study show the decreasing Arctic sea ice(ASI) is an important contributor to ... Air quality in eastern China ha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worrying in recent years, and haze is now No.1 air pollution issue. Results in this study show the decreasing Arctic sea ice(ASI) is an important contributor to the recent increased haze days in eastern China. The authors find that the number of winter haze days(WHD) in eastern China is strong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eceding autumn ASI during 1979–2012, and about 45%– 67% of the WHD interannual to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can be explained by ASI variability. Following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impact of ASI loss o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climate, the authors' studies further reveal that the reduction of autumn ASI leads to positive sea-level pressure anomalies in mid-latitude Eurasia, northward shift of track of cyclone activity in China, and weak Rossby wave activity in eastern China south of 40N during winter season. Thes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changes favor less cyclone activity and more stable atmosphere in eastern China, leading to more haze days there. Furthermore, the patterns of circulation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autumn ASI and WHD are in very good agreement over the East Asia, particularly in eastern China.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haze pollution may continue to be a serious issue in the near future as the decline of ASI continues under global wa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TIC sea ice haz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EASTER
下载PDF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监测北京灰霾天臭氧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30
5
作者 范广强 张天舒 +4 位作者 付毅宾 董云升 陈臻懿 刘建国 刘文清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41-248,共8页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是测量对流层臭氧时空分布的有力工具,利用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在灰霾条件下开展观测研究,分析了臭氧浓度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夏季副热带高压大气天气条件下,受偏南风气团输送的影响,6月中旬形成一次高浓度的臭氧...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是测量对流层臭氧时空分布的有力工具,利用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在灰霾条件下开展观测研究,分析了臭氧浓度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夏季副热带高压大气天气条件下,受偏南风气团输送的影响,6月中旬形成一次高浓度的臭氧污染过程。6月14日夜间至6月15日中午离地面1.5~2km高度的臭氧气团浓度(即体积分数)高达1.2×10^-7以上,下午臭氧气团出现下沉,从而引起当日下午近地面臭氧浓度的升高。在灰霾天气过程中,细颗粒物与臭氧分布在不同高度上具有不同的关联特征,地面颗粒物充分参与了光化学反应过程,而高空高浓度的颗粒物和臭氧气体则与输送有关。晴朗天气下的臭氧浓度在整个空间尺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并且没有出现明显的外部输入气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光学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 灰霾 臭氧浓度 副热带高压
原文传递
广州市灰霾天气对城区居民心血管疾病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 被引量:27
6
作者 殷文军 彭晓武 +2 位作者 宋世震 李宁 余素君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81-1085,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灰霾天气(haze)和PM10、PM2.5、SO2、NO2浓度对心血管疾病日门诊量的影响,为进一步制定有效的环境法规、保护易感人群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市中心城区某医院心血管疾病日门诊量资料及同时期大气污染物浓度、气象监测资料,采... 目的探讨灰霾天气(haze)和PM10、PM2.5、SO2、NO2浓度对心血管疾病日门诊量的影响,为进一步制定有效的环境法规、保护易感人群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市中心城区某医院心血管疾病日门诊量资料及同时期大气污染物浓度、气象监测资料,采用时间序列的自回归模型,在控制了长期趋势、短期趋势、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广州中心城区2006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灰霾天气及空气污染物与居民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关系。结果自回归模型显示,2008年的门诊量水平高于2006年,每年4和12月的门诊量高于1月,工作日都高于休息日;灰霾的水平与医院心血管门诊病人量呈正相关,灰霾天气每增加1d,医院门诊病人量就上升2.12个单位;前第2天的灰霾的水平(lag2)对当天的疾病水平是负影响。而残差部分表明前1d和前3d的疾病门诊残留量(AR1、AR3)对当天的门诊残留量是正影响(分别增加52.25%,26.1%),前2d的疾病门诊残留量(AR2)对当天的门诊残留量是负影响(下降17%)。另外,各种空气污染物(PM10、PM2.5、SO2、NO2)之间呈现一定正相关性,并且具有滞后现象。结论由悬浮颗粒物、气象因素和气体污染物产生的灰霾天气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环境病因,而单个空气污染物指标对心血管门诊病人量的影响被灰霾污染的综合效应所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灰霾天气 时间序列分析 心血管疾病 门诊病人量
原文传递
南京冬季气溶胶消光特性及霾天气低能见度特征 被引量:25
7
作者 何镓祺 于兴娜 +4 位作者 朱彬 袁亮 马佳 沈丽 朱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45-1653,共9页
利用2015年1月气溶胶散射和吸收系数、PM_(2.5)质量浓度、大气能见度以及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南京冬季大气气溶胶散射系数与吸收系数的变化特征,给出了散射系数与吸收系数对大气消光的贡献,以及能见度与PM_(2.5)质量浓度和相对湿度... 利用2015年1月气溶胶散射和吸收系数、PM_(2.5)质量浓度、大气能见度以及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南京冬季大气气溶胶散射系数与吸收系数的变化特征,给出了散射系数与吸收系数对大气消光的贡献,以及能见度与PM_(2.5)质量浓度和相对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南京大气气溶胶的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分别为(423.4±265.3)Mm^(-1)和(24.5±14.3)Mm^(-1),对大气消光的贡献分别为89.2%和5.2%,表明大气消光主要贡献来自于气溶胶的散射.散射系数与PM_(2.5)相关性较好(R2=0.91),能见度随PM_(2.5)质量浓度呈指数下降,也与相对湿度保持一定负相关性.能见度均值为4.3km,且连续出现能见度不足2km的低能见度天气,霾天气下消光系数和PM_(2.5)质量浓度大幅超过非霾天气,最高值分别达到1471.2Mm^(-1)和358μg/m^3,霾天气下能见度的降低来自颗粒物与相对湿度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散射系数 吸收系数 大气消光
下载PDF
1980~2012年江苏省城市霾日的时空分布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刘端阳 魏建苏 +2 位作者 严文莲 吕军 孙燕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247-3255,共9页
利用1980~2012年江苏省气象观测资料,对江苏省城市霾时空分布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2年江苏省霾日增加,重度和中度霾增加显著,苏北和沿海城市霾日增加显著.秋季和冬季霾日最多,夏季最少.秋、冬季霾主要在内陆,沿海略少.除... 利用1980~2012年江苏省气象观测资料,对江苏省城市霾时空分布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2年江苏省霾日增加,重度和中度霾增加显著,苏北和沿海城市霾日增加显著.秋季和冬季霾日最多,夏季最少.秋、冬季霾主要在内陆,沿海略少.除苏南三城市,6月其他城市霾日都比较多.80年代霾日较为均匀,90年代苏南、苏西南增加,2000年代江淮之间和苏北增加,2010~2012年苏北霾日增加显著,苏南地区霾日略有减少.全省连续性霾日、区域性霾日及连续性区域霾都呈增加趋势.城市建成区面积逐年扩大、由工业及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逐年增加,导致区域气温升高、空气相对湿度下降,形成城市热岛和干岛效应,加上污染物的增多,增强了霾形成和维持的条件,持续性霾、区域性霾和持续性区域霾也增加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霾日 气候特征 大气污染 江苏 持续性霾
原文传递
大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时间序列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李宁 彭晓武 +2 位作者 张本延 殷文军 余素君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77-1080,共4页
目的探讨大气污染对医院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影响。方法收集广州市某医院2006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统计资料,结合同时期环境监测和气象资料,采用自回归模型(auto-regression model),在消除了气象、季节等... 目的探讨大气污染对医院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影响。方法收集广州市某医院2006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统计资料,结合同时期环境监测和气象资料,采用自回归模型(auto-regression model),在消除了气象、季节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广州市研究期间大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关系。结果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的就诊量具有明显的星期效应(医院周六、周日休息所致),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较大月份与各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月份趋于一致。大气中SO2和NO2的浓度每增加10μg/m3,居民呼吸系统疾病的日门诊就诊量分别各增加3%(P<0.01)。灰霾天气的空气污染物浓度高于非灰霾天气。结论广州市大气主要污染物SO2和NO2浓度的升高引起居民呼吸系统疾病的日门诊就诊量相应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时间序列分析 呼吸系统 日门诊量 灰霾天气
原文传递
我国大气灰霾污染特征及污染控制建议——以2013年1月大气灰霾污染过程为例 被引量:21
10
作者 高健 王淑兰 柴发合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3年第4期14-16,共3页
本文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观测站监测结果为基础对2013年1月大气灰霾污染过程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我国针对重污染应急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改善城市及区域大气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城市及区域应对重污染过程及... 本文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观测站监测结果为基础对2013年1月大气灰霾污染过程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我国针对重污染应急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改善城市及区域大气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城市及区域应对重污染过程及推动空气质量达标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灰霾 污染特征 污染控制建议 中国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大气灰霾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20
11
作者 白春礼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4年第3期275-281,共7页
文章系统梳理了中科院近年在大气灰霾研究领域开展的相关工作,包括建设大气质量观测与模拟平台、研发监测设备与源头减排技术,开展国家重大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等,在致霾机理、污染源解析和控制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中科院将"... 文章系统梳理了中科院近年在大气灰霾研究领域开展的相关工作,包括建设大气质量观测与模拟平台、研发监测设备与源头减排技术,开展国家重大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等,在致霾机理、污染源解析和控制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中科院将"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重点加强快速成霾机制、健康效应等研究,加快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大气环境科研水平,提高科技支撑大气污染防治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科院 大气灰霾 污染成因 控制技术
原文传递
卫星遥感监测全球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变化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李晓静 高玲 +1 位作者 张兴赢 张鹏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30-40,共11页
全球大气气溶胶类型和含量变化与气候变化和大气环境污染密切相关,是气象学、环境学和医学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为认识全球气溶胶分布基本特征,发现和跟踪全球气溶胶显著变化地区,本文利用美国NASA发布的C6版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产... 全球大气气溶胶类型和含量变化与气候变化和大气环境污染密切相关,是气象学、环境学和医学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为认识全球气溶胶分布基本特征,发现和跟踪全球气溶胶显著变化地区,本文利用美国NASA发布的C6版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分析全球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与中国霾区的关系,提出霾区治理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年平均值参考标准。分析2003-2014年卫星监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全球气溶胶光学厚度稳定高值区位于亚洲东部及其邻近太平洋海区、印度半岛及其邻近印度洋海区、非洲北部和中部及其邻近大西洋海区;重点变化关注区为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增量区和南美洲亚马逊平原热带雨林减量区。气溶胶光学厚度高值地区的形成与沙尘暴、火山喷发、生物质燃烧、工业排放等自然源,以及工业污染物排放、交通运输、秸秆焚烧等人类活动造成的人为源气溶胶排放直接相关,并受气象因素和山脉等地形阻挡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的稳定性与季节变化最终形成全球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中国东部气溶胶光学厚度年平均值大于0.5的区域为主要霾天气区,其中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江汉地区和四川盆地为全球气溶胶光学厚度极端高值区,年平均极端高值达到0.8~1.0,为霾天气常态化发生区;通过全球气溶胶光学厚度量值分析认为。气溶胶光学厚度年平均值0.5可作为中国大气环境最大承载量,中国东部地区高于此值的区域为主要大气污染控制区。大范围工业生产污染物减排可带来整体环境改善,通过工业结构调整有望降低的气溶胶污染中位比率为33%。平均比率为2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气溶胶光学厚度 MODIS
原文传递
2018年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刘超 江琪 桂海林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90-596,共7页
2018年1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环流呈四波型,东亚槽略偏强。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19.6mm,较常年同期(13.2mm)偏多48.4%。1月冷空气势力明显加强,全国平均气温(-5.3℃)由较常年偏高转为偏低的状态,气温较常年同期(-... 2018年1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环流呈四波型,东亚槽略偏强。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19.6mm,较常年同期(13.2mm)偏多48.4%。1月冷空气势力明显加强,全国平均气温(-5.3℃)由较常年偏高转为偏低的状态,气温较常年同期(-5.0℃)偏低0.3℃。月内,降水偏多偏强,我国南方地区以及陕西关中等地出现较为少见的冰冻雨雪天气,与2008年出现的南方雪灾情况相似;1月仅有1次雾-霾天气过程,但2018年1月13—22日是2017年入冬以来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强的雾-霾天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冷空气 降水 雾-霾
下载PDF
浅谈对雾霾的认识与控制措施 被引量:16
14
作者 张华丽 《广州化工》 CAS 2013年第12期173-174,232,共3页
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GDP增长率已连续数年超过了10%。但经济的突飞也给环境带来了严竣的挑战,除了水环境的恶化外,大气的污染状况也不容忽视。尤其是近... 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GDP增长率已连续数年超过了10%。但经济的突飞也给环境带来了严竣的挑战,除了水环境的恶化外,大气的污染状况也不容忽视。尤其是近期中国多个城市陷入了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天气,给国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本文就雾霾的形成、危害,浅谈对其的认识及其相关的控制措施的建议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雾霾 形成原因 危害 措施
下载PDF
冬季广州大气能见度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陶俊 谢文彰 +1 位作者 许振成 彭晓春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7-20,共4页
于2005年12月至2006年2月收集了华南所大气观测站大气能见度等7个气象因子及PM2.5浓度观测数据,分析了冬季广州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及灰霾天气主要影响因子,并对能见度与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人为因素和气象条件对大气... 于2005年12月至2006年2月收集了华南所大气观测站大气能见度等7个气象因子及PM2.5浓度观测数据,分析了冬季广州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及灰霾天气主要影响因子,并对能见度与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人为因素和气象条件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比较明显,当大气层结受到北方冷空气扰动后,能见度得到明显改善;1月份灰霾天气出现频率高达60.9%,灰霾天气下大气能见度与PM2.5浓度密切相关;大气能见度与PM2.5浓度、温度、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性,与大气压呈正相关性;灰霾天气下大气能见度还与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能见度 灰霾 气象因子 PM2.5
下载PDF
大气光估计对单幅图像去雾复原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徐晶 刘鹏 唐降龙 《智能计算机与应用》 2012年第3期68-71,共4页
对单幅图像进行去雾复原过程中,需要根据大气光进一步估计计算透射函数值,从而实现复原图像的求解。大气光估计过程中存在偏差,会直接影响透射函数的求解。针对这一问题,对户外图像去雾复原结果进行分析,通过综合比较不同大气光估计值... 对单幅图像进行去雾复原过程中,需要根据大气光进一步估计计算透射函数值,从而实现复原图像的求解。大气光估计过程中存在偏差,会直接影响透射函数的求解。针对这一问题,对户外图像去雾复原结果进行分析,通过综合比较不同大气光估计值对复原结果的影响,给出基于RGB条件对大气光进行估计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适当选取大气光估计的区域,能更加准确获得大气光的估计值,使得复原图像具有更好的视觉外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光 去雾 图像复原 恶劣天气
下载PDF
2014年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赖芬芬 马学款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5-520,共6页
2014年1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如下: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位置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南;欧亚中高纬环流经向度较小;南支槽平均位置位于70°E附近,位置较常年同期明显偏西;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略偏弱。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 2014年1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如下: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位置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南;欧亚中高纬环流经向度较小;南支槽平均位置位于70°E附近,位置较常年同期明显偏西;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略偏弱。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6.2 mm,较常年同期(1 3.2 mm)偏少53.0%。全国平均气温为-3.4℃,较常年同期(-5.0℃)偏高1.6℃。月内,我国出现1次主要冷空气过程和4次主要降水过程。北方冬麦区降水偏少,气象干旱持续;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雾或霾天气;南方地区出现低温雨雪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冷空气 低温雨雪 雾霾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Boundary Layer Structure during a Persistent Haze Event in the Central Liaoning City Cluster,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12
18
作者 Xiaolan LI Yangfeng WANG +4 位作者 Lidu SHEN Hongsheng ZHANG Hujia ZHAO Yunhai ZHANG Yanjun MA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8年第2期302-312,共11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undary layer structure during a persistent regional haze event over the central Liaoning city cluster of Northeast China from 16 to 21 December 2016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undary layer structure during a persistent regional haze event over the central Liaoning city cluster of Northeast China from 16 to 21 December 2016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s of particulate matter(PM) concentration and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within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ABL). During the observational period, the maximum hourly mean PM_(2.5) and PM10 concentrations in Shenyang, Anshan, Fushun, and Benxi ranged from 276 to 355 μg m–3 and from 378 to 442 μg m–3, respectively, and the lowest hourly mean atmospheric visibility(VIS) in different cities ranged from 0.14 to 0.64 km. The central Liaoning city cluster was located in the front of a slowly moving high pressure and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southerly winds. Wind speed(WS) within the ABL(〈 2 km)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WS at 10-m height mostly remained below 2 m s–1 during the hazy episodes, which was favorable for the accumulation of air pollutants. A potential temperature inversion layer exist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ABL during the earlier hazy episode [from 0500 Local Time(LT) 18 December to 1100 LT 19 December], and then a potential temperature inversion layer developed with the bottom gradually decreased from 900 m to 300 m. Such a stable atmospheric stratification further weakened pollutant dispersion.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height(ABLH) estimated based on potential temperature profiles was mostly lower than 400 m and varied oppositely with PM_(2.5) in Shenyang. In summary, weak winds due to calm synoptic conditions, strong thermal inversion layer, and shallow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haze event.The backward trajectory analysis revealed the sources of air masses and explained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ze episodes in the four c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ze event thermal inversion layer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Northeast China
原文传递
大气灰霾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9
作者 刘建国 桂华侨 +1 位作者 谢品华 刘文清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15年第2期93-101,共9页
发展先进的大气灰霾监测设备与观测平台,准确全面掌握大气灰霾污染特征,认识其发展和演变规律是制定我国大气灰霾污染防治措施的基础。在分析大气灰霾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灰霾监测技术研... 发展先进的大气灰霾监测设备与观测平台,准确全面掌握大气灰霾污染特征,认识其发展和演变规律是制定我国大气灰霾污染防治措施的基础。在分析大气灰霾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灰霾监测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工作:大气灰霾探测激光雷达研制,大气氧化性(HO_x、NO_3自由基)现场测量系统研制,大型烟雾箱系统建设,大气灰霾理化性质的综合表征与研究平台建设,京津冀地区大气灰霾综合外场观测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灰霾 监测技术 平台建设 激光雷达 自由基 烟雾箱
下载PDF
2013年12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吕梦瑶 何立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1-388,共8页
2013年12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是:极涡呈偶极性分布,中心气压均较常年平均偏低,欧亚中高纬环流呈两槽一脊型;南支槽较活跃,平均位置大致位于90°E附近,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偏强,位置偏西、偏北。12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5.4m... 2013年12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是:极涡呈偶极性分布,中心气压均较常年平均偏低,欧亚中高纬环流呈两槽一脊型;南支槽较活跃,平均位置大致位于90°E附近,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偏强,位置偏西、偏北。12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5.4mm,较常年同期(10.5mm)偏多46.7%;但地区差异较大,南方较常年同期偏多2~4成,淮河以北偏少,其中华北、黄淮等地几乎无降水。全国平均气温为-2.8℃,较常年同期(-3.2℃)偏高0.4℃;就区域来看,呈现“北暖南冷”的特征。月内,我国出现3次主要的冷空气过程和1次主要的降水过程。南方地区中旬出现一次大范围强降水和持续低温天气;中东部地区分别于上旬和下旬各出现一次雾霾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暴雨 冷空气 雾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