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市PM2.5和PM1.0质量浓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27
1
作者 陈慧娟 刘君峰 +1 位作者 张静玉 宋之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7-91,共5页
文章报道了2005年干季和2006年湿季广州市大气细粒子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实时监测情况。监测结果表明:干季监测点PM2.5日均质量浓度在11.8~164.0μg/m3之间,总平均值为81.7μg/m3;湿季日均质量浓度在19.9~121.2μg/m3之间,总平均值... 文章报道了2005年干季和2006年湿季广州市大气细粒子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实时监测情况。监测结果表明:干季监测点PM2.5日均质量浓度在11.8~164.0μg/m3之间,总平均值为81.7μg/m3;湿季日均质量浓度在19.9~121.2μg/m3之间,总平均值为57.7μg/m3。干季PM1.0日均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14.9~129.1μg/m3,总平均值为59.4μg/m3;湿季日均质量浓度在11.9~86.7μg/m3之间,总平均值为52.9μg/m3。对比发现,PM1.0总平均质量浓度在干、湿季相差很小,且与湿季PM2.5总平均质量浓度也相差不大,显示PM1.0具有相对固定成因来源且基本不受季节变化影响,而且湿季PM2.5的组成主要由PM1.0大气细粒子构成。干季PM2.5和PM1.0质量浓度日变化特征呈明显夜间高、白天低的特点,质量浓度的最大值都出现在晚上21:00左右;湿季由于雨水频繁,没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气象分析表明,干季大气细粒子质量浓度主要受冷空气影响,而湿季主要受降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大气细粒子污染 PM2.5 PM1.0 TEOM
下载PDF
西安大气细颗粒(PM_1)化学组成及其对能见度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浥尘 曹军骥 +3 位作者 张宁宁 肖舜 王启元 陈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94-101,共8页
在2012年秋季选取天气状况相对稳定的12d,运用细颗粒化学组分在线观测仪(ACSM),观测西安大气颗粒物变化;利用正矩阵因子分析法(PMF)对大气细颗粒物中的有机物进行源解析,探讨其对能见度的影响;最后,结合IMPROVE公式中吸湿增长因子和多... 在2012年秋季选取天气状况相对稳定的12d,运用细颗粒化学组分在线观测仪(ACSM),观测西安大气颗粒物变化;利用正矩阵因子分析法(PMF)对大气细颗粒物中的有机物进行源解析,探讨其对能见度的影响;最后,结合IMPROVE公式中吸湿增长因子和多元线性回归统计方法重建散光系数。结果表明:在观测时段,PM1(不包括黑碳和矿尘等难熔组分)和PM2.5质量浓度时间序列的相关性较好(判定系数为0.67),PM1约占PM2.5质量浓度的60%,有机物约占PM1质量浓度的58%,其他组分(包括SO2-4,NO-3,NH+4和Cl-)约占42%;高相对湿度(大于85%)伴随着一次组分质量分数的增加,雨水对一次组分的湿沉降作用也更加明显;利用正矩阵因子分析法对有机物进行源解析,分解出烃类有机气溶胶(HOA)和氧化性有机气溶胶(OOA)两种组分;OOA约占有机物质量浓度的54%,HOA约占46%,并且在下午时段,HOA发生挥发,经过光化学反应快速转化为OOA;硝酸盐对光的散射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细颗粒 PM1 PM2.5 能见度 有机气溶胶 散光系数 西安
下载PDF
大气细颗粒物测量技术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解智博 桂华侨 +7 位作者 张礁石 杨波 康士鹏 魏秀丽 余同柱 杨义新 刘建国 刘文清 《能源环境保护》 2023年第2期16-29,共14页
大气细颗粒物污染对区域环境、全球气候和人体健康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大气细颗粒一直是污染防治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近年来,特别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的持续推进,大气细颗粒物污染问题已得到显著改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测量技术的长... 大气细颗粒物污染对区域环境、全球气候和人体健康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大气细颗粒一直是污染防治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近年来,特别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的持续推进,大气细颗粒物污染问题已得到显著改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测量技术的长足发展。本文针对大气细颗粒物数浓度、粒径分布、化学组成等物理化学参数信息,综述了近年来大气细颗粒物测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状况。对于细颗粒物数浓度测定,主要分为扩散荷电计数和凝结粒子计数两类,前者主要适用于燃烧排放场景,后者则适用于城市空气低浓度测量场景;对于细颗粒粒径测量,主要分为单颗粒粒径和整体粒径谱分析两类,单颗粒粒径多采用电子显微和光学显微方式,整体粒径谱分析主要为电迁移分级方式;对于细颗粒物组分测定,主要以气溶胶质谱与光谱分析为主。最后,面向大气颗粒物演变机制研究与智能化监测监管新需求,展望了未来大气细颗粒物将向多参数综合表征、动态过程快速测量、高性能微纳传感等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细颗粒物 数浓度 粒径 组分 在线测量
下载PDF
基于KZ滤波法的江淮地区PM_(2.5)浓度变化影响分析
4
作者 董昊 王欢 +1 位作者 吴明胤 张付海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80,共12页
基于2018—2020年合肥、芜湖和马鞍山3个城市国控站点的PM_(2.5)逐日监测数据和同期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利用Kolmogorov-Zurbenko(KZ)滤波对PM_(2.5)日浓度的原始时间序列进行分解,获取短期分量、季节分量和长期分量,并进行多元线性逐步... 基于2018—2020年合肥、芜湖和马鞍山3个城市国控站点的PM_(2.5)逐日监测数据和同期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利用Kolmogorov-Zurbenko(KZ)滤波对PM_(2.5)日浓度的原始时间序列进行分解,获取短期分量、季节分量和长期分量,并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构建各分量与气象因子的模型,最后依据短期分量和基线分量的回归模型和残差分析,对序列进行重建,获取消除气象条件影响的PM_(2.5)长期分量。KZ滤波分析结果表明:2018—2020年气象条件对江淮区域PM_(2.5)污染改善影响存在波动,在2018—2019年为负贡献,而在2020年秋冬季则变为正贡献;江淮地区3个城市2018年和2020年PM_(2.5)修正后的长期分量均值表明气象条件对各市PM_(2.5)改善影响存在差异较大,气象条件对合肥PM_(2.5)改善的贡献仅为1.0%,芜湖为7.8%,马鞍山为21.0%;NAQPMS数值模式情景分析结果显示,减排措施对江淮之间PM_(2.5)浓度改善贡献率范围为42.5%~104.8%。综合研究表明,减排措施是2020年江淮之间PM_(2.5)浓度改善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 大气细颗粒物 KZ滤波法 气象修正
下载PDF
济南市大气细颗粒物中二噁英污染水平及季节变化
5
作者 孙俊玲 郭文建 +4 位作者 李琳 李彦 张淼 李红莉 许杨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6-64,共9页
2021年对济南市大气PM_(2.5)中17种2,3,7,8氯取代二噁英(PCDD/Fs)污染现状进行监测。对其异构体分布、指示性单体、季节变化规律等特征及其与常规污染物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PM_(2.5)中PCDD/Fs浓度范围和年平均值分别为0.157... 2021年对济南市大气PM_(2.5)中17种2,3,7,8氯取代二噁英(PCDD/Fs)污染现状进行监测。对其异构体分布、指示性单体、季节变化规律等特征及其与常规污染物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PM_(2.5)中PCDD/Fs浓度范围和年平均值分别为0.157~1.595 pg/m^(3)和0.785 pg/m^(3),而毒性当量(以I-TEQ计)范围和年平均值分别为0.009~0.116 pg TEQ/m^(3)和0.052 pg TEQ/m^(3)。PCDD/Fs浓度与毒性当量季节变化特征显著,均呈现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情况,可能由季节性排放源和气象条件不同导致。不同季节PCDD/Fs异构体分布模式一致,主要由高氯代(1,2,3,4,6,7,8-HpCDF、OCDD、OCDF和1,2,3,4,6,7,8-HpCDD)单体组成;而对毒性当量贡献最大的单体是2,3,4,7,8-PeCDF,其与总毒性当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同时,PCDD/Fs浓度与SO_(2)、NO_(2)、PM_(2.5)等大气常规污染物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大气PM_(2.5)中PCDD/Fs与常规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噁英 大气细颗粒物 季节变化 常规污染物 济南市
下载PDF
宜宾市大气细颗粒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邓利群 钱骏 +2 位作者 佟洪金 袁小燕 吴建军 《四川环境》 2018年第6期48-54,共7页
在川南地区的宜宾市开展了大气细颗粒物(PM_(2.5))浓度及组分的季节观测分析,结果表明,采样点的PM_(2.5)年均浓度(51. 7μg/m^3)超过二级浓度限值47. 71%,同时全年有20. 94%的天数PM_(2.5)日均浓度超过二级浓度限值;冬季浓度最高、达81... 在川南地区的宜宾市开展了大气细颗粒物(PM_(2.5))浓度及组分的季节观测分析,结果表明,采样点的PM_(2.5)年均浓度(51. 7μg/m^3)超过二级浓度限值47. 71%,同时全年有20. 94%的天数PM_(2.5)日均浓度超过二级浓度限值;冬季浓度最高、达81. 1μg/m^3,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夏季浓度最低。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总和冬(42. 42μg/m^3)>秋(32. 73μg/m^3)>春(24. 57μg/m^3)>夏(17. 0μg/m^3),但占PM_(2.5)浓度的百分比的季节规律则刚好与之相反,为夏(54. 19%)>春(48. 1%)>秋(46. 91%)>冬(45. 45%);其中,SO_4^(2-)、NO_3^-和NH_4^+是PM_(2.5)中最主要的3种二次无机离子组分,三者浓度之和占PM_(2.5)的37. 47%。PM_(2.5)中SO_4^(2-)、NO_3^-和NH_4^+的浓度均为冬季高于其他季节,但NO_3^-/PM_(2.5)冬(12. 22%)>秋(11. 53%)>春(8. 14%)>夏(5. 43%)、NH_4^+/PM_(2.5)秋(9. 85%)>夏(9. 15%)>春(8. 52%)>冬(7. 61%)、SO_4^(2-)/PM_(2.5)夏(26. 3%)>春(20. 75%)>秋(15. 82%)>冬(14. 61%)。四个季节SOR值均大于NOR值,SOR值季节变化差异不大,但NOR值冬季明显高于其他季节。PM_(2.5)中的SO_4^(2-)、NO_3^-和NH_4^+冬季以(NH_4)_2SO_4、NH_4NO_3的形式共存于气溶胶体系中,而夏季则主要以(NH_4)_2SO_4和NH_4HSO_4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南 细颗粒物 污染特征
下载PDF
烟花爆竹集中燃放的大气细颗粒物(PM_(2.5))成分图谱 被引量:22
7
作者 谢瑞加 侯红霞 陈永山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84-1492,共9页
烟花爆竹燃放是大气细颗粒物(PM_(2.5))来源的途径之一.以泉州城区春节期间为例,研究烟花爆竹燃放对大气细颗粒物的影响,服务大气污染的特殊污染源管理.结果表明,烟花爆竹集中燃放时段,SO_2、PM_(10)和PM_(2.5)浓度明显升高,尤以PM_(2.5... 烟花爆竹燃放是大气细颗粒物(PM_(2.5))来源的途径之一.以泉州城区春节期间为例,研究烟花爆竹燃放对大气细颗粒物的影响,服务大气污染的特殊污染源管理.结果表明,烟花爆竹集中燃放时段,SO_2、PM_(10)和PM_(2.5)浓度明显升高,尤以PM_(2.5)的升高最为显著,城区PM_(2.5)日均浓度峰值约为年均值的4倍,涂山街点位PM_(2.5)小时浓度峰值约为城区年均值的21倍;燃放高峰期Al、Mg、Ba、Cu、Sr等烟花爆竹的特征元素占比迅速上升,Al^+、Mg^+、Ba^+、Cu^+间的小时数浓度高度相关;监测期间泉州城区细颗粒物主要污染源是烟花爆竹燃放和生物质燃烧,贡献占总颗粒物的一半以上,燃煤和工业工艺源的比例相对较低,均低于10.0%;集中燃放时段大气细颗粒物浓度高达0.578 mg·m^(-3),此时的烟花源的贡献比例也提升到58.2%;污染过程分析表明PM_(2.5)浓度与烟花源的占比、数浓度的变化趋势具有趋同性.以上结果说明烟花爆竹的集中燃放是春节期间泉州大气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 大气细颗粒物(PM2.5) 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SPAMS) 烟花爆竹 污染源
原文传递
宜兴东南部区域春季大气细颗粒物在线源解析
8
作者 郝军伟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16期74-76,共3页
为探讨宜兴东南部区域春季大气细颗粒物化学特征及来源,利用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SPAMS 0515)对其开展为期19天的在线监测。结果显示:主要污染源为扬尘源(39.4%)、二次无机源(25.7%),相较优良时段,污染时段下的二次无机源、扬尘... 为探讨宜兴东南部区域春季大气细颗粒物化学特征及来源,利用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SPAMS 0515)对其开展为期19天的在线监测。结果显示:主要污染源为扬尘源(39.4%)、二次无机源(25.7%),相较优良时段,污染时段下的二次无机源、扬尘源占比分别上升7.4个百分点和5.0个百分点。监测期间,3次PM_(2.5)浓度升高主要受到扬尘源的排放影响,1次PM_(2.5)浓度升高主要受到二次无机源的影响;早晚交通高峰期的机动车尾气源对PM_(2.5)浓度升高也有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细颗粒物 在线源解析 化学特征 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SPAMS)
下载PDF
2017—2019年昆明市主城区大气PM_(2.5)对人群非意外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陈皓 李旭 苏晓梅 《职业与健康》 CAS 2022年第17期2382-2387,共6页
目的探讨昆明市大气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_(2.5))对人群的急性超额死亡风险和导致的超额死亡人数。方法收集2017—2019年昆明市城区大气污染物浓度、每日死亡人数以及气象条件等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PM_(2.5)与非... 目的探讨昆明市大气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_(2.5))对人群的急性超额死亡风险和导致的超额死亡人数。方法收集2017—2019年昆明市城区大气污染物浓度、每日死亡人数以及气象条件等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PM_(2.5)与非意外死亡人数的暴露-反应关系,按性别、年龄分层分析。进行健康风险评估,估算大气PM_(2.5)造成的超额死亡人数。结果2017—2019年昆明市环境空气质量多为优良,PM_(2.5)日质量浓度平均值为27.5μg/m^(3),中位数为24.5μg/m^(3),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PM_(2.5)均值、中位数、24 h平均第95百分位数均逐年下降。2017—2019年每日PM_(2.5)浓度与昆明市非意外死亡人数显著相关,并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单日效应Lag0及Lag2 ER(95%CI)为1.37%(0.27%~2.50%)、1.23%(0.14%~2.33%),累积滞后效应先升高后下降,从Lag01逐渐升高Lag03达到最大,其后下降;Lag03 ER(95%CI)为1.93%(0.46%~3.42%)。≤65岁人群在滞后第2天和累积滞后Lag02~Lag05均有显著死亡风险增加,Lag05效应最强,Lag2和Lag05 ER(95%CI)为2.51%(0.56%~4.51%)和3.23%(0.26%~6.29%);>65岁人群在Lag0 ER(95%CI)为1.29%(0.04%~2.54%)。男性Lag0、Lag1 ER(95%CI)为1.72%(0.37%~3.08%)和1.33%(0.00%~2.67%),累积滞后效应从Lag01~Lag03逐渐升高,到Lag03达到最大,其后开始下降,Lag03 ER(95%CI)为2.16%(0.37%~3.98%);女性人群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年超额死亡人数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合计为178人,按照WHO空气质量准则合计为845人。结论昆明市大气PM_(2.5)对人群存在一定急性超额死亡风险,PM_(2.5)浓度升高可能导致昆明市居民非意外死亡风险增加,超额死亡人数增加;男性可能为敏感人群,≤65岁人群滞后效应明显。2017—2019年随着PM_(2.5)超标情况逐年改善,由PM_(2.5)污染造成的过早死亡人数逐年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时间序列 非意外死亡 超额死亡风险
原文传递
PM_(2.5)在线源解析技术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小玲 邓沁瑜 严秀娟 《广东化工》 CAS 2021年第14期169-171,190,共4页
采用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对某区域大气细颗粒物PM_(2.5)进行连续在线源解析监测,综合分析了PM_(2.5)的组成成分及来源。该区域8月份PM_(2.5)污染来源综合性较强,主要为机动车尾气源19.7%、扬尘源17.2%、二次无机源15.4%、生物质燃烧... 采用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对某区域大气细颗粒物PM_(2.5)进行连续在线源解析监测,综合分析了PM_(2.5)的组成成分及来源。该区域8月份PM_(2.5)污染来源综合性较强,主要为机动车尾气源19.7%、扬尘源17.2%、二次无机源15.4%、生物质燃烧源12.9%、燃煤11.3%,此外工业工艺源4.4%、其他11.2%。在线源解析技术为环保管理部门科学制定PM_(2.5)污染防治措施,实现精准管控提供了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细颗粒物PM_(2.5) 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 源解析 应用 管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