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板钩加压内固定在寰枢椎融合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
作者 倪斌 贾连顺 +1 位作者 谭军 刘岩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0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 评价椎板钩加压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寰枢椎不稳者行C1-2 后路自体髂骨植骨、椎板钩(Apofix及Halifix)内固定术。包括齿状突骨折 6例 ,陈旧性齿突骨折伴横韧带断裂 1例 ,齿突骨折骨不连结 1例。术后颈椎X线... 目的 评价椎板钩加压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寰枢椎不稳者行C1-2 后路自体髂骨植骨、椎板钩(Apofix及Halifix)内固定术。包括齿状突骨折 6例 ,陈旧性齿突骨折伴横韧带断裂 1例 ,齿突骨折骨不连结 1例。术后颈椎X线片检查。结果 随访 3个月~ 5年 ,8例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 对寰枢椎不稳可采用寰枢椎后路融合椎板钩内固定术治疗 ,椎板钩内固定术无需椎板下穿越钢丝 ,避免了钢丝断裂及松脱。而术前解剖复位是手术成功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不稳 脊柱融合 内固定 椎板钩
下载PDF
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7
2
作者 刘晓岚 罗为民 +3 位作者 刘社庭 熊波 周志宏 周江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年第2期79-81,共3页
目的 评价几种手术方法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采用手术治疗的 2 4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病例 ,其中齿状突Ⅱ型 10例 ,Ⅲ型 14例 ,采用前路齿状突加压螺钉内固定 8例 ;椎板间ATLAS钛... 目的 评价几种手术方法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采用手术治疗的 2 4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病例 ,其中齿状突Ⅱ型 10例 ,Ⅲ型 14例 ,采用前路齿状突加压螺钉内固定 8例 ;椎板间ATLAS钛缆系统固定或Apofix椎板夹固定、后路寰枢椎融合 10例 ;改良后路Magerl联合Gallie内固定、寰枢椎融合 6例。结果 术后随访 3~ 30个月 ,颈椎活动度的保持以齿状突螺钉固定最佳 ,后路椎板间固定和Magerl联合Gallie内固定病例颈椎旋转度丧失较多 ;7例出现不完全性四肢瘫患者的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C级 4例、D级 3例 ,术后D级 5例、E级 2例 ,无一例发生脊髓损伤加重及术后感染 ;术后 3个月X线片显示所有内置物无松动、脱落及断裂 ,无复位丢失。结论 前路齿状突螺钉技术是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首选 ,只有在齿状突螺钉禁忌时才考虑采用寰枢椎融合 ;坚强内固定是后路寰枢椎融合的有力保障 ,改良Magerl联合Gallie三点内固定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是实施后路寰枢椎融合的理想内固定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突骨折 寰枢椎脱位 手术治疗 齿状突螺钉 后路固定
下载PDF
寰枢椎后方经关节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陈庄洪 蔡贤华 +3 位作者 黄继锋 徐峰 刘曦明 余伦红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9-160,共2页
目的 探讨寰枢椎不稳定患者行寰枢椎后方经关节螺钉固定解剖学径路、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 测量 40具寰枢椎干燥标本的解剖径路 ;10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采用后方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及自体颗粒样松质骨植骨治疗。结果 国人枢椎椎弓根宽度... 目的 探讨寰枢椎不稳定患者行寰枢椎后方经关节螺钉固定解剖学径路、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 测量 40具寰枢椎干燥标本的解剖径路 ;10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采用后方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及自体颗粒样松质骨植骨治疗。结果 国人枢椎椎弓根宽度为 3 .77~ 12 .11mm ,仅17.5 %患者不适宜应用 3 .5 0mm直径螺钉固定。临床随访 8~ 3 6个月 ,10例患者寰枢椎稳定性均获得恢复与骨性融合。结论 寰枢椎后方经关节螺钉内固定 ,可提供牢固的固定 ,恢复寰枢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不稳 螺钉内固定 患者 关节 螺钉固定 应用解剖 临床研究 标本 恢复 宽度
原文传递
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块状骨支撑植骨治疗颅底凹陷症并寰枢椎脱位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建华 夏虹 +4 位作者 尹庆水 吴增晖 艾福志 马向阳 章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86-791,共6页
目的:探讨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牵开复位、三面皮质块状骨支撑植骨、内固定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价值。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33例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均有脊髓压迫症状。术前寰齿间隙(ADI)3... 目的:探讨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牵开复位、三面皮质块状骨支撑植骨、内固定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价值。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33例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均有脊髓压迫症状。术前寰齿间隙(ADI)3.8~12.1mm(7.9±3.9mm),齿状突顶部与Chamberlain线的垂直距离(DCL)3.0.15.6ram(9.35100106.2mm),寰枢椎垂直脱位指数(VAAI)0.35~0.51(0.465100100.07),颈髓延髓角(CMA)112°~145°(127510010130),JOA评分7~10分。均采用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牵开复位、三面皮质块状髂骨支撑植骨、TARP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等,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8~23个月,平均11.5个月.复查影像学评价寰枢椎脱位复位和脊髓压迫改善情况,采用JOA评分改善率对脊髓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在CT扫描图像上观察螺钉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10~185min(145±35min),出血量35~85ml(58±18ml)。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66枚,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41枚,枢椎椎体螺钉25枚。术后钉道扫描显示.寰椎螺钉均位于侧块内,2枚逆向枢椎椎弓根螺钉偏外进入椎动脉孔,导致椎动脉孔闭塞,小脑缺血梗死.其余枢椎螺钉均无偏差。术后发生咽后壁感染1例,将钢板取出后改行后路手术获得愈合。术后CT重建图像显示陷入枕骨大孔的齿状突获得较理想复位,脊髓受压解除,ADI改善为0.2~4.5mm(2.3±2.1mm),VAAI改善为0.6。0.84(0.74±0.08),CMA改善为140±-178。(157。±15。),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植骨块镶嵌在寰枢侧块关节间隙,术后6~11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术后患者肢体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复查JOA评分恢复至13—16分(15.2±0.9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凹陷症 寰枢椎脱位 经口咽入路 复位 融合 内固定
下载PDF
改良Magerl联合Gallie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晓岚 罗为民 +3 位作者 周志宏 刘社庭 熊波 周江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年第3期148-150,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Magerl联合Gallie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并初步评价其安全性。方法10例经颅骨牵引基本复位的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病例均实施改良Magerl联合Gallie内固定、寰枢椎融合术,观察术后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平... 目的探讨改良Magerl联合Gallie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并初步评价其安全性。方法10例经颅骨牵引基本复位的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病例均实施改良Magerl联合Gallie内固定、寰枢椎融合术,观察术后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4个月,1例出现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症状;一例单侧关节突螺钉未经过关节间隙,未出现不良并发症;4例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出现良好脊髓功能改善,术后无一例发生脊髓损伤加重及术后感染,全部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随访期间无内置物松动、脱落或断裂。结论改良Magerl联合Gallie手术能起到良好的三点内固定效果,有利于上颈椎稳定性重建及脊髓损伤的恢复;只要手术操作正确、规范,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监测,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相当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ERL 改良 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Gallie手术 基动脉供血不足 寰枢椎融合术 脊髓损伤患者 内固定治疗 稳定性重建 X线机透视 严重并发症 其安全性 初步评价 临床疗效 颅骨牵引 近期疗效 观察术后 关节间隙 脊髓功能 术后感染
下载PDF
寰枢椎后路经关节改良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定 被引量:8
6
作者 陈庄洪 蔡贤华 +3 位作者 黄继锋 刘曦明 徐峰 王华松 《临床外科杂志》 2006年第5期312-313,共2页
目的探讨寰枢椎不稳定患者行寰枢椎后路经关节改良螺钉内固定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对16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采用枢椎下关节突下缘中点为进钉点的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及自体颗粒样松质骨植骨治疗。结果随访5~48个月,16例患者寰枢椎稳定性... 目的探讨寰枢椎不稳定患者行寰枢椎后路经关节改良螺钉内固定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对16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采用枢椎下关节突下缘中点为进钉点的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及自体颗粒样松质骨植骨治疗。结果随访5~48个月,16例患者寰枢椎稳定性均获得恢复与骨融合,无并发症。结论寰枢椎后方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可提供牢固的固定,恢复寰枢椎稳定,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后方经关节固定 骨融合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 被引量:9
7
作者 丁英胜 张文志 +3 位作者 段丽群 李旭 贺瑞 张锋 《临床骨科杂志》 2015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患者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无椎动脉及脊髓损伤发生,术后枕颈部不适症状均不同程... 目的探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患者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无椎动脉及脊髓损伤发生,术后枕颈部不适症状均不同程度消失,受损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明显。25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18±6)个月。末次随访时,无螺钉断裂、松动或移位,颈椎复位满意,无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发生,全部获得骨性融合;颈椎屈曲功能良好,旋转功能轻度受限。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不稳 后路椎弓根螺钉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寰枢椎融合失败的原因探讨及其翻修术 被引量:9
8
作者 许国华 李家顺 +6 位作者 贾连顺 叶晓健 袁文 陈德玉 倪斌 史建刚 谢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探讨寰枢椎融合失败的原因及其翻修方法。方法:对17例寰枢椎融合失败病例的影像学资料、固定融合方法、手术技术、病理因素、用药情况和再手术及其结果进行分析,寻找导致融合失败的原因。11例再次行枕颈融合术,4例行Magerl螺钉固... 目的:探讨寰枢椎融合失败的原因及其翻修方法。方法:对17例寰枢椎融合失败病例的影像学资料、固定融合方法、手术技术、病理因素、用药情况和再手术及其结果进行分析,寻找导致融合失败的原因。11例再次行枕颈融合术,4例行Magerl螺钉固定融合,1例行Gallie+Apofix固定融合,1例行Magerl+Gallie固定融合。结果:融合失败的原因主要有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手术技术不佳、术前使用抗炎药等。翻修术后1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28个月(8.4个月)。再次手术后13例3个月骨性融合,2例5个月骨性融合,1例6.5个月骨性融合,1例融合失败。结论:寰枢椎融合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是融合成败的关键,内置物类型的选择和手术技术与固定失败和骨不愈合密切相关,植骨床的准备和移植骨的紧密接触在骨融合中也起到重要作用,代谢、类固醇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使用是导致融合失败的另一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融合失败 原因 翻修术
下载PDF
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
9
作者 吴冀 郭群峰 +4 位作者 杨军 陈飞 武乐成 祝静雨 倪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8-254,共7页
目的:探讨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行寰枢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49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7例,女性32例;年龄8... 目的:探讨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行寰枢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49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7例,女性32例;年龄8~72岁(45.2±17.1岁)。所有病例均采用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技术,根据所行植骨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行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间结构性植骨融合术的28例患者纳入A组,男9例,女19例,年龄42.1±20.2岁;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行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融合术的21例患者纳入B组,男8例,女13例,年龄49.3±19.8岁。记录两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随访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部残疾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在冠状位CT上测量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隙的高度,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种类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椎动脉和神经损伤。A组术中出血量显著性低于B组(210.2±26.6mL vs 230.5±6.2mL,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NDI和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寰枢侧块关节间隙高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即刻B组侧块关节间隙高度显著性高于A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侧块关节间隙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B组侧块关节间隙高度仍显著性高于A组(P<0.05)。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两组植骨融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寰枢椎后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后路融合术 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 后路结构性植骨 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隙高度
下载PDF
3D打印辅助寰枢椎置钉的临床分析
10
作者 陈磊 朱斌 +4 位作者 次仁伦珠 钟华璋 王涛 田大胜 荆珏华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38-142,共5页
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寰枢椎置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到2022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3例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D打印组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2.87±16.97)岁... 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寰枢椎置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到2022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3例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D打印组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2.87±16.97)岁;对照组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43.39±13.59)岁。3D打印组进行3D打印模型的制作、模型研读、模型模拟制作钉道、预制好理想钉道的模型术中参考置钉;对照组根据术者经验常规徒手置钉。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后住院天数、置钉准确性Kawaguchi分级、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32.88±7.15)个月。3D打印组手术时间(131.07±28.65)min,短于对照组的(168.11±61.7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打印组透视次数(9.80±2.21)次,少于对照组的(14.00±3.3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打印组术后3 d VAS评分(2.84±1.04)分,较对照组的(3.37±1.26)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打印组置钉60枚,Kawaguchi分级0级56枚,优良率93.33%;对照组置钉72枚,Kawaguchi分级0级57枚,优良率79.17%;3D打印组置钉准确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相关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辅助寰枢椎置钉技术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螺钉的置入精度,减少潜在的神经血管损伤风险,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融合 寰枢椎骨折 寰枢椎不稳 3D打印 螺钉置入
下载PDF
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庄洪 黄继锋 +4 位作者 蔡贤华 余伦红 刘曦明 徐峰 王华松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530-1532,共3页
目的评价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两种不同钉道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疗效。方法在8例新鲜尸体标本依次轮流测试正常、Ⅱ型齿状突骨折行AO进钉点与改良进钉点两种后路钉道螺钉固定术模型三维运动范围,并在16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采用... 目的评价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两种不同钉道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疗效。方法在8例新鲜尸体标本依次轮流测试正常、Ⅱ型齿状突骨折行AO进钉点与改良进钉点两种后路钉道螺钉固定术模型三维运动范围,并在16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采用枢椎下关节突下缘正中点为进钉点的方法行经关节螺钉固定及自体颗粒样松质骨植骨术。结果两种入钉方法均能明显减少寰枢关节的各向运动角度(P<0.01),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5~ 48个月随访,16例患者寰枢关节稳定性均获得恢复与骨融合,无并发症。结论新入钉点解剖标志明确,钉道长,能提供牢固地固定,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固定术 三维 骨融合 生物力学 关节螺钉
原文传递
寰枢椎后路融合角度与下位颈椎曲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健 倪斌 +2 位作者 陶春生 王明飞 郭翔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1036-1039,共4页
目的评价寰枢椎后路融合角度与术后下位颈椎矢状面曲度之间的联系并确定最佳的寰枢椎固定角度以保护颈椎生理曲度。方法对1995年2月至2005年6月因寰枢椎脱位而行后路C1,C2融合术的92例患者进行术后随访。术前测量颈椎侧位片C1-C2,C2-C7... 目的评价寰枢椎后路融合角度与术后下位颈椎矢状面曲度之间的联系并确定最佳的寰枢椎固定角度以保护颈椎生理曲度。方法对1995年2月至2005年6月因寰枢椎脱位而行后路C1,C2融合术的92例患者进行术后随访。术前测量颈椎侧位片C1-C2,C2-C7夹角,并且进行术后长期随访,以观察术后随访C1-C2,C2-C7夹角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0—10.3年,平均5.2年。术前及术后随访时C1-C2,夹角平均值分别为18.4°±9.3°、26.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P〈0.05);术前及术后随访时C2-C7夹角平均值分别为14.5°±10.1°、5.6°±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P〈0.05);其中术后随访C1-C2固定角度〈20°(10°-20°)共计30例,≥20°(20.00~43.60)共计62例。C1-C2固定角度〈20°者,术后随访C1-C2角度与C2-C7夹角之间无明确的相关性;C1-C2固定角度≥20°者,术后随访C1-C2角度与C2—C7夹角之间存在线性负相关;C1-C2术前、术后随访夹角的变化值与C2-C7术前、术后随访夹角的变化值之间也存在线性负相关。结论寰枢关节行后路手术固定于高度前凸位时将导致术后下位颈椎的脊柱后凸,并且固定角度越大,下位颈椎的后凸程度就越大;为了保持下位颈椎的生理性曲度,手术中应尽量将C1-C2固定的角度控制在10°~20°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枢椎 寰枢关节 脱位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后路寰枢椎融合术后颈椎矢状面参数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少强 黄清奇 +5 位作者 齐强 梁珪清 陈伟 刘伯龄 王华锋 陈齐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36-342,共7页
目的:测量后路寰枢椎融合手术对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变化,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寰枢椎脱位病例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25~72岁,平均49.6±13.7岁。所有寰枢椎脱位患者均行单纯后路复... 目的:测量后路寰枢椎融合手术对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变化,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寰枢椎脱位病例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25~72岁,平均49.6±13.7岁。所有寰枢椎脱位患者均行单纯后路复位C1~C2固定融合术,随访时间为5~17个月,平均7.4±3.7个月。测量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枕颈角(C0~C2角)、下颈椎前凸角(C2~C7角)、颈椎前凸角(C0~C7角)、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2-C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C7 SVA)、C1~C2角、T1倾斜角(T1 slope,T1S)、颈部倾斜角(neck tilt,NT)和胸廓入口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等颈椎矢状面参数。在末次随访时,术后C2~C7角比术前减小的病例归为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组(5例),而术后C2~C7角比术前增加或不变的病例纳入下颈椎前凸曲度增加组(13例)。采用卡方检验做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与性别、年龄(以60岁为界限)、术前T1S(以25°为界限)、术前C2-C7 SVA(以15mm为界限)、术前TIA(以70°为界限)、术前C2-C7角(以20°为界限)、术前C0-C2角(以20°为界限)、术前C0-C7角(以45°为界限)和术后C1-C2角(以20°为界限)等临床因素相关性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对术后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C0~C2角分别为21.6°±16.4°和28.3°±8.6°、C2~C7角分别为15.3°±12.9°和16.4°±11.1°、C0~C7角分别为36.8°±19.7°和44.9°±13.2°、C1~C2角分别为12.4°±17.6°和17.5°±7.3°、C2~C7 SVA分别为13.4±14.7mm和15.1±11.7mm、T1S分别为22.8°±8.2°和23.5°±7.3°、NT分别为50.8°±9.5°和51.9°±8.9°、TIA分别为73.6°±11.1°和75.4°±10.0°,以上这些颈椎矢状面参数在术前与末次随访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的颈椎矢状面参数进行比较,前凸减小组的术前C2~C7角明显大于前凸增加组(27.6°±10.5° vs 1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融合 下颈椎前凸曲度 矢状面平衡 因素分析
下载PDF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守国 徐用亿 +4 位作者 谢跃 费昊东 季峰 赵庆华 田纪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1332-1335,共4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8年3月-2010年10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固定融合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20例,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39.6岁;Jefferson骨折4例,Ⅱ型齿状突骨折...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8年3月-2010年10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固定融合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20例,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39.6岁;Jefferson骨折4例,Ⅱ型齿状突骨折5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3例,Jefferson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1例,寰枢椎脱位7例。采用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评分标准和VAS(visual analoguescale,VAS)评分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38.75±20.06)min,术中出血量(338.80±100.10)ml,术后随访12-25个月,平均随访15.56个月,所有患者均取得了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VAS评分从术前(7.25±1.52)分降至末次随访(2.13±1.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从术前(8.65±3.49)分提高至(13.05±4.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善率为(58.01±20.15)%。[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具有操作相对简便、固定牢固、融合率高等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不稳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融合
原文传递
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枕颈融合术治疗伴寰椎枕化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文军 晏怡果 +3 位作者 王麓山 朱一平 姚女兆 王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82-586,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行枕颈融合术治疗伴寰椎枕化、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2004年1月~2012年6月收治9例伴寰椎枕化、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36~58岁(45.4±7.8岁... 目的:探讨应用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行枕颈融合术治疗伴寰椎枕化、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2004年1月~2012年6月收治9例伴寰椎枕化、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36~58岁(45.4±7.8岁)。患者均有脊髓受压症状,术前脊髓功能JOA评分为7~12分(9.6±1.9分)。寰齿间隙(ADI)为3.5~14.2mm(8.4±3.2mm),齿状突顶部超出ChambeHain线的垂直距离(DDCL)为4.5~14.2ram(8.9±3.3mm)。脑干延髓角(CMA)为118°~152°(135.4°±11-3°),脊髓有效空间(SAC)为4.3~9.2ram(6-3±1.7mm)。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改良Halo—vest支架头颅一双肩撑开牵引复位1~2周;均应用枕骨板障间螺钉-棒-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枕颈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等,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复查影像学评价寰枢椎脱位复位和脊髓压迫改善情况;术后每3个月复查颈椎正侧位X线片及CT扫描直至植骨融合,采用JOA评分对脊髓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0~195min(132.2±33.9min);出血量80~200ml(122.2±43.4m1)。1例术后出现切口皮下感染,经局部换药伤口愈合;1例出现脑脊液漏,经局部换药、腰椎蛛网膜下腔穿刺置管引流1周后愈合。术后ADI2.5±1.5mm,DDCL0.9±1.7mm.CMA154.4°±9.2°,SAC16.3±1.98mm,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板障间螺钉位置均满意,没有螺钉穿透枕骨内板,2枚C2椎弓根钉进人横突孔,但未发生椎动脉损伤与压迫。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11.7±4.7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12~16分(14.3±1.4分);术后3~9个月(5.0±2.1个月)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发生。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凹陷症 寰椎枕化 寰枢椎脱位 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 枕颈融合术
下载PDF
Magerl技术联合单侧椎板夹固定融合术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浩淼 刘少喻 +5 位作者 梁春祥 龙厚清 于滨生 韩国伟 陈克冰 张旭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01-805,共5页
目的:评价后路经寰枢椎侧块关节螺钉(Magerl技术)联合单侧椎板夹固定融合术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早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10年12月对8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Maged技术联合单侧椎板夹固定融合术治疗,其中男6例,... 目的:评价后路经寰枢椎侧块关节螺钉(Magerl技术)联合单侧椎板夹固定融合术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早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10年12月对8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Maged技术联合单侧椎板夹固定融合术治疗,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35~63岁,平均41.6岁。急性外伤性脱位2例,陈旧外伤性脱位3例,先天性畸形致脱位3例。术前枕颈部疼痛5例,斜颈4例,有高位脊髓受压症状5例。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D级5例,E级3例。术前动力位X线片显示寰枢椎不能复位者3例,行常规颅骨牵引,隔日行床旁X线片检查显示,1例获得复位,2例纵向牵引至最大重量仍复位不佳,再换成双向牵引,复位满意后再行手术治疗。均采用UCSS螺钉进行Magerl手术;4例同时采用Apofix椎板夹固定,4例同时采用Vertex椎板夹固定。结果:手术时间75~160min,平均106min;术中出血量80—550ml,平均200ml。术中和术后无脑脊液漏发生.无神经损伤加重;术后切口延迟愈合1例。术后颈痛、斜颈消失;5例术前Frankel分级D级患者中,术后2例恢复至E级,3例仍为D级。随访10~35个月,平均16.8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4-8个月.平均5.6±0.5个月。随访期间无螺钉断裂和椎板夹松脱。结论:对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Magerl技术联合单侧椎板夹固定融合术,操作相对简单,早中期疗效较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内固定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经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游离齿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辉 靳安民 +3 位作者 张力 周治来 段扬 闵少雄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58-1361,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游离齿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7年3月-2010年10月,收治10例游离齿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20~65岁,平均39.8岁,术前摄颈椎正侧位X片,CT及MRI检查,评价脱位及脊...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游离齿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7年3月-2010年10月,收治10例游离齿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20~65岁,平均39.8岁,术前摄颈椎正侧位X片,CT及MRI检查,评价脱位及脊髓受压程度。术前经1-2周牵引,10例患者均属可复性脱位,10例患者均采用颈椎后入路,其中C1侧块、寰枢椎弓根螺钉固定9例,枕骨髁钉C2~C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1例,术后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手术时间2-3.5h,平均3h;术中出血量250~660ml,平均420ml,术后颈痛和神经损害表现均消失,10例患者均获随访6~52个月,平均22个月,患者均在6-8个月达到寰枢椎及寰枕骨融合,至末次随访,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和寰枢椎再移位现象。结论齿状突游离小骨是齿状突畸形最常见的类型,合并寰枢椎脱位后可致严重的脊髓损伤,采用后路内固定手术,能够重建寰枢椎的稳定性,实现即刻稳定,术后能最大限度保留患者头颈部活动度,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齿突 寰枢椎脱位 融合 后路内固定
下载PDF
经颈前咽后入路前路松解二期后路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 被引量:7
18
作者 袁杨 雷飞 +2 位作者 周春光 刘立岷 宋跃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77-1381,共5页
目的探讨经颈前咽后入路前路松解二期后路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2012年2月—2016年8月,收治15例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14~53岁,平均31.4岁。病程3个月~17年,平均5.7年。其中因外伤... 目的探讨经颈前咽后入路前路松解二期后路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2012年2月—2016年8月,收治15例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14~53岁,平均31.4岁。病程3个月~17年,平均5.7年。其中因外伤后继发寰枢关节脱位13例,先天性齿状突不连继发寰枢关节脱位2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提示寰枢关节脱位,在功能位上无法自行复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3~7分,平均4.1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10~17分,平均13.8分。采用一期经颈前咽后入路前路松解后,继续颅骨牵引,二期经后路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达解剖复位,恢复寰枢关节正常序列,术后颈痛及神经症状均部分改善甚至完全恢复,均未出现脊髓损伤加重。1例一期术后出现咽部不适、饮水呛咳,4例术后有不同程度的咽部不适、异物感,2例于颅骨牵引过程中出现钉道口红肿,均行对症处理后治愈。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肺部感染、压疮、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切口感染等。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8.6个月。植骨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3~5个月,平均3.6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0~2分,平均0.5分;JOA评分为13~17分,平均15.9分。末次随访时复查颈椎X线片及三维CT均未见脱位复发及其他异常征象。结论采用一期经颈前咽后入路前方松解、二期经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可达到解剖复位,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脱位 颈前咽后入路 前路松解 后路融合术
原文传递
合并寰枢关节脱位的寰椎枕骨化手术治疗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宏其 盛斌 陈静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41-644,共4页
[目的]分析后路减压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合并寰枢关节脱位的寰椎枕骨化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2月至2007年6月间,对8例合并寰枢关节脱位的寰椎枕骨化患者在行颅骨牵引治疗一段时间(12~16d,平均13.5d)后采用枕骨大孔后缘扩大,... [目的]分析后路减压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合并寰枢关节脱位的寰椎枕骨化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2月至2007年6月间,对8例合并寰枢关节脱位的寰椎枕骨化患者在行颅骨牵引治疗一段时间(12~16d,平均13.5d)后采用枕骨大孔后缘扩大,寰椎后弓切除减压取自体髂骨枕颈融合Cervifix系统内固定术,手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神经功能评分分析临床疗效。[结果]8例患者随访6个月~2年,平均为15个月。8例患者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术前寰齿前间隙(ADI)为5~9mm,经颅骨牵引后为5~7mm,寰枢关节脱位未能完全复位。手术前后JOA评分示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影像学检查示枕颈区减压充分植骨区获得骨性融合,无一例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结论]合并寰枢关节脱位的寰椎枕骨化患者术前仔细评估影像学改变,采用颅骨牵引一段时间后行后路减压枕颈融合内固定术的治疗方案是合理可行的,且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枕骨化 畸形 寰枕关节 寰枢关节脱位 减压 脊椎融合术
下载PDF
枢椎椎板螺钉固定与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对枕颈融合术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高延征 邢帅 +3 位作者 高坤 张敬乙 施新革 余正红 《脊柱外科杂志》 2016年第3期129-134,共6页
目的探讨经枢椎椎弓根螺钉与经枢椎椎板螺钉固定对枕颈融合术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4月—2012年2月在本院行枕颈融合术的患者6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以及随访资料。按照术式分为经枢椎椎弓根螺钉枕颈融合组(A组... 目的探讨经枢椎椎弓根螺钉与经枢椎椎板螺钉固定对枕颈融合术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4月—2012年2月在本院行枕颈融合术的患者6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以及随访资料。按照术式分为经枢椎椎弓根螺钉枕颈融合组(A组,37例)和经单侧枢椎椎板螺钉枕颈融合组(B组,29例)。对2组患者的颈髓角、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dom功能分级以及寰枢关节复位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组患者术后随访26~56个月,平均37.6个月。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周颈髓角均有较大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颈髓角均有丢失,但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时A组解剖复位36例(97.3%),B组解剖复位27例(9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解剖复位丢失1例(2.7%),B组解剖复位丢失6例(20.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骨性融合,随访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后遗症。结论 2种融合方式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且对颈髓的减压充分。经椎弓根螺钉枕颈融合术可获得长期复位效果,是枕颈融合的首选术式。对必须采用经椎板螺钉枕颈融合的患者,术中应充分植骨,以增加复位的强度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枕关节 寰椎 枢椎 颅底 脱位 畸形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