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苯酞联合脉血康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常国宁 郭严 +1 位作者 康进忠 司燕情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2期2251-2255,共5页
目的 探究丁苯酞联合脉血康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随机选取安阳市中医院2020年12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8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IS患者纳入研究。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4... 目的 探究丁苯酞联合脉血康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随机选取安阳市中医院2020年12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8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IS患者纳入研究。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丁苯酞治疗,观察组接受丁苯酞联合脉血康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血清指标及用药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纤维蛋白原(Fib)、总胆固醇(TC)、血浆黏度、甘油三酯(TG)、全血高切黏度、低密度脂蛋白(LDL-C)、全血低切黏度水平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联合脉血康胶囊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IS临床治疗,可通过改善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水平,促进患者病情稳定,同时用药安全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 丁苯酞 脉血康胶囊 神经功能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血清E_(2)、LDL-C水平对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意义
2
作者 车旭霞 张敏 张丹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6期74-78,89,共6页
目的 研究雌二醇(estradiol,E_(2))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对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于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 目的 研究雌二醇(estradiol,E_(2))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对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于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10例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性IS患者纳入研究组、110例绝经后非动脉粥样硬化性IS患者纳入疾病对照组及绝经后健康女性110例纳入健康组,比较各组受试者的血清E_(2)、LDL-C水平差异。分析血清E_(2)、LDL-C水平与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性IS患者疾病程度的关系,明确影响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性IS患者疾病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 三组受试者的血清E_(2)、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健康组E_(2)水平>疾病对照组>研究组,健康组LDL-C水平<疾病对照组<研究组。中重型组患者的血清E_(2)显著低于轻型组,LDL-C显著高于轻型组(P<0.05)。血清E_(2)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LDL-C均呈负相关(P<0.05),LDL-C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NIHSS评分、颈动脉狭窄程度、C反应蛋白、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E_(2)、LDL-C均是影响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性IS疾病程度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性IS患者的血清E_(2)水平降低,LDL-C水平升高,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有关,是导致患者疾病加重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二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绝经 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rs55662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分析
3
作者 谷悦 王乔树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12期150-156,共7页
目的探讨rs556621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sICAD)患者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复发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目的探讨rs556621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sICAD)患者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复发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单中心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3月~2019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sICAD患者,采用TaqMan技术检测rs556621位点基因型,收集IS高危因素相关的临床数据,并对IS复发情况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根据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IS高危因素以及显性、隐性和等位基因遗传模型下rs556621位点基因型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价sICAD患者IS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8例sICAD患者,1年和2年IS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2.07%和20.69%。基因型分析表明,rs556621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提示该位点可能与sICAD易感性相关。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显著低于未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显性遗传分析模式下,虽然两组rs556621位点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但提示该位点的显性遗传效应与IS复发可能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s556621位点TT基因型的sICAD患者,与携带CC或CT基因型的患者比较,2年IS复发风险更高(OR=4.659,95%CI:1.179~18.411,P=0.028)。结论在sICAD患者中,显性遗传分析模式下rs556621位点的TT基因型是IS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 单核苷酸多态性 脑卒中 复发
下载PDF
研究高压氧联合丁苯酞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脑卒中的临床效果
4
作者 孙淑君 《系统医学》 2024年第22期112-115,共4页
目的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脑卒中患者施行高压氧联合丁苯酞治疗的价值。方法非随机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烟台市福山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诊的62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脑卒中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31,丁苯酞治疗)... 目的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脑卒中患者施行高压氧联合丁苯酞治疗的价值。方法非随机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烟台市福山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诊的62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脑卒中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31,丁苯酞治疗)和观察组(n=31,高压氧联合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11.21±4.34)分,低于对照组的(18.78±5.45)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为(79.89±5.65)分,高于对照组的(66.56±6.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49、8.424,P均<0.05)。观察组的内皮素、血清神经肽Y、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脑卒中患者施行高压氧联合丁苯酞治疗效果好,能够促进患者康复,改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脑卒中 高压氧 丁苯酞
下载PDF
PLCL2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相关性
5
作者 谢孟岐 刘梽颍 +3 位作者 冉晏文 马子鹏 迪丽胡马尔·白克热 王晓蓓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29期6-9,76,共5页
目的探讨磷酸酯酶C-2(PLCL2)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LAA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5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42例)... 目的探讨磷酸酯酶C-2(PLCL2)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LAA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5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42例)和预后良好组(63例)。检测两组PLCL2基因型rs9821630位点基因型,分析PLCL2基因多态性与LAA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PLCL2基因rs9821630位点在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基因型频数和等位基因频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种基因模型的分析结果中,等位基因模型、显性模型、共显性模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显性模型、隐性模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C反应蛋白、GG基因型为LAA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LCL2基因多态性与LAA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发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C反应蛋白和GG基因型为LAA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酯酶C-2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 遗传学 预后
下载PDF
PLCL2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的关系研究
6
作者 王晓蓓 李沛珊 +2 位作者 吴勤奋 朱国峰 杨新玲 《重庆医学》 CAS 2024年第14期2148-2153,共6页
目的探讨磷脂酶C样蛋白2(PLCL2)基因rs4535211、rs75885714、rs765383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05例新发LAA型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 目的探讨磷脂酶C样蛋白2(PLCL2)基因rs4535211、rs75885714、rs765383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05例新发LAA型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该院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03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并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血清炎症指标,同时检测两组PLCL2基因rs4535211、rs75885714、rs7653834位点的基因型,并计算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观察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rs7653834位点为C/C、C/T、T/T基因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s7653834位点C/C、T/C、T/T基因型NLR、PL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显性模型、显性模型、超显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两组rs7653834位点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CL2基因rs7653834位点多态性与LAA型缺血性卒中可能存在潜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酶C样蛋白2 基因多态性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 遗传模型 关系
下载PDF
小续命汤治疗急性风痰瘀阻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
7
作者 乔林 许孟秋 段娜 《世界复合医学》 2024年第4期70-73,78,共5页
目的评估小续命汤应用在急性风痰瘀阻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largeartery atherosclerotic ischemic stroke,LAA-IS)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7月北京中医医院怀柔医院收治的88例急性风痰瘀阻型LAA-IS患者为研... 目的评估小续命汤应用在急性风痰瘀阻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largeartery atherosclerotic ischemic stroke,LAA-IS)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7月北京中医医院怀柔医院收治的88例急性风痰瘀阻型LA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44例,加用小续命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有效率、神经损伤标志物、凝血功能。结果与对照组(81.82%)相比,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45%)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2,P<0.05)。治疗1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100β蛋白、谷氨酸、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纤维蛋白原更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针对急性风痰瘀阻型LAA-IS患者,小续命汤可以增强整体疗效,调节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改善凝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续命汤 风痰瘀阻型 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损伤标志物
下载PDF
银杏内酯联合丁苯酞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梁燕飞 朱英标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18期11-14,18,共5页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联合丁苯酞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接诊的20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联合丁苯酞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接诊的20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丁苯酞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银杏内酯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5 d分别记录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红细胞压积(HCT)、总胆固醇水平(TC)、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近期、远期结局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用药80 d后的卒中量表(NIHSS)评分、Rankin量表(mR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患者Barthel量表(BI)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s-CRP、IL-6、HCT、TC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hs-CRP、IL-6、HCT、TC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BDNF水平均显著提高,与治疗前比较,NSE、GFAP水平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BDNF水平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NSE、GFA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内酯联合丁苯酞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有效改善炎性细胞因子,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神经功能损伤,且其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内酯 丁苯酞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功能 疗效
下载PDF
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19
9
作者 尚进林 田桂玲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4年第2期149-151,共3页
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粥样斑块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炎症在从稳定性斑块向不稳定斑块的转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关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学特征和导致缺血性卒中的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病理学特征 缺血性卒中 脂质核心 纤维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