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MI-ACTIVE CONTROL OF VEHICLE SUSPENSION WITH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S PARTⅡ——EVALUATION OF SUSPENSION PERFORMANCE 被引量:6
1
作者 WANG Enrong YING Liang +2 位作者 WANG Wanjun RAKHEJA Subhash SU Chunyi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2期45-52,共8页
The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n intelligent vehicle suspension with MR dampers should address hybrid semi-active control goals, such as rejection of current-switching discontinuity and MR-damper hysteresis, asymmetric d... The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n intelligent vehicle suspension with MR dampers should address hybrid semi-active control goals, such as rejection of current-switching discontinuity and MR-damper hysteresis, asymmetric damping from the symmetric MR-damper design, robustness on the vehicle operation parameter uncertainties and consideration of essential multiple suspension goals. Following the proposed skyhook-based asymmetric semi-active controller (Part I ) for achieving the above goals, herein, a set of suspension performance measures and three kinds of varying amplitude harmonic, rounded pulse and really measured random excitations are systematically defined, and the sensitivity of quarter-vehicle MR-suspension performance to variations in operating conditions is thoroughly analyzed. The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skyhook-based semi-active MR-suspension in the asymmetric mode yields relatively superior dynamic responses to meet the multiple suspension performances of ride, rattle space, road-holding and dynamic tire force transmitted to the pavement, and has desirable robustness on variations in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vehicle load and speed and the road rough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asymmetric damping Semi-active control Vehicle suspension Multi-objective performance
下载PDF
一种新型液电式互联馈能悬架的特性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秦博男 杨珏 +1 位作者 罗维东 张文明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54-2163,共10页
提出了一种可回收车辆振动能量的新型液电式互联馈能悬架系统(Energy-harvesting hydraulically interconnected suspension,EH-HIS),并对其垂向、侧倾、俯仰工作模式进行了原理分析.基于系统流量关系和压降原理建立了液电式互联馈能悬... 提出了一种可回收车辆振动能量的新型液电式互联馈能悬架系统(Energy-harvesting hydraulically interconnected suspension,EH-HIS),并对其垂向、侧倾、俯仰工作模式进行了原理分析.基于系统流量关系和压降原理建立了液电式互联馈能悬架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台架试验对仿真模型进行了验证.通过谐波激励下的仿真测试,对系统的阻尼特性与馈能特性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液电式互联馈能悬架的阻尼特性具备非对称性和可调节性,可以满足大部分乘用车辆的许用范围.当负载电阻从5Ω增加到25Ω时,相应的等效阻尼系数从7558 N·s·m^(-1)降低至3134 N·s·m^(-1).馈能特性分析显示当负载电阻等于电机内阻时,系统馈能功率将达到最高值,在频率2 Hz振幅30 mm的激励下,系统平均馈能功率可以达到875.9 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悬架 互联悬架 非对称阻尼 阻尼系数 能量回收
下载PDF
汽车油气悬架不对称阻尼特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田传臣 章新 +1 位作者 李占龙 董荻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7-63,共7页
针对油气悬架不对称阻尼对车辆减振性能的影响,以某农用运输汽车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建模、试验和优化研究。首先,建立整车Recurdyn多体动力学模型和油气悬架AMESim模型的联合仿真模型;其次,通过油气悬架试验和仿真结果对比,修正油气悬架AM... 针对油气悬架不对称阻尼对车辆减振性能的影响,以某农用运输汽车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建模、试验和优化研究。首先,建立整车Recurdyn多体动力学模型和油气悬架AMESim模型的联合仿真模型;其次,通过油气悬架试验和仿真结果对比,修正油气悬架AMESim模型中的重要参数;然后,利用油气悬架复原和压缩行程的有效阻尼孔截面积比来表征不对称阻尼,分析其对车辆减振性能的影响;最后,在近似模型处理的基础上,使用Isight软件对复原和压缩行程的有效阻尼孔截面积比进行组合优化。结果表明,重要参数修正后的油气悬架AMESim模型准确可靠;优化后的油气悬架复原和压缩行程的有效阻尼孔截面积比明显提高了车辆减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悬架 不对称阻尼 有效阻尼孔截面积比 优化 联合仿真
下载PDF
由对称型MR阻尼器产生不对称滞环F-V特性的描述(英文)
4
作者 王恩荣 王皖君 +2 位作者 王惠 RakhejaSubhash SuChunyi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08年第1期1-6,共6页
为实现磁流变阻尼器驱动的智能车辆悬架设计,在大范围驱动电流和谐波激励条件(频率和幅度)下,对一MR阻尼器进行了大量的阻尼力速度(f-v)特性测试实验研究.应用提出的不对称阻尼力产生(ADFG)算法,由该对称型阻尼器产生不对称的延伸和压... 为实现磁流变阻尼器驱动的智能车辆悬架设计,在大范围驱动电流和谐波激励条件(频率和幅度)下,对一MR阻尼器进行了大量的阻尼力速度(f-v)特性测试实验研究.应用提出的不对称阻尼力产生(ADFG)算法,由该对称型阻尼器产生不对称的延伸和压缩阻尼力,并应用提出的通用模型来描述对称和不对称滞环f-v特性.测试数据用来对模型参数进行辨识,并将模型计算结果与测试数据进行比较来验证所提模型的正确性.表明模型计算结果与测试数据在任意的激励条件和控制电流下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因此证明所提出的ADFG算法可作为一基本的控制算法来实现从对称型MR阻尼器设计产生不对称f-v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变阻尼器 不对称阻尼 硬件在环测试 模型
下载PDF
非对称阻尼张紧器的可靠性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郭海波 马东岭 于超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19年第10期109-111,共3页
针对某发动机FEAD系统自动张紧器故障率高问题,通过故障件的拆检分析确认故障模式,结合张紧器的工作原理、前端轮系进行仿真计算及性能测试,确认张紧臂摆角是影响张紧器可靠性的关键参数。针对影响因素,提出非对称阻尼张紧器的应用改进... 针对某发动机FEAD系统自动张紧器故障率高问题,通过故障件的拆检分析确认故障模式,结合张紧器的工作原理、前端轮系进行仿真计算及性能测试,确认张紧臂摆角是影响张紧器可靠性的关键参数。针对影响因素,提出非对称阻尼张紧器的应用改进方案,通过验证,非对称阻尼张紧器可有效降低张紧比摆角,提高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AD系统 张紧臂摆角 非对称阻尼张紧器
下载PDF
硅微轴对称陀螺速率积分模式下角速率输出方法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陆铭洋 宣琳 +2 位作者 刘靖 徐大诚 郭述文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45-750,共6页
硅微轴对称陀螺速率积分模式通过对振型的进动角检测来实现角度信号的输出。要实现角速率输出,通常采用微分来实现,而器件刚度和阻尼不对称会带来输出量的波动和噪声等误差,直接影响输出精度,同时导致输出阈值存在。在分析刚度和阻尼不... 硅微轴对称陀螺速率积分模式通过对振型的进动角检测来实现角度信号的输出。要实现角速率输出,通常采用微分来实现,而器件刚度和阻尼不对称会带来输出量的波动和噪声等误差,直接影响输出精度,同时导致输出阈值存在。在分析刚度和阻尼不对称误差模型的基础上,采用输出量的傅里叶级数迭代对误差项进行补偿,实现速率积分模式下误差自补偿技术,降低了阈值,并提升了输出线性度。实验结果表明,在量程±5000°/s范围内,标度因数非线性由1240×10^(-6)降低至340×10^(-6),阈值由5°/s降低至0.5°/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角模式 角速率输出 刚度不对称 阻尼不对称
下载PDF
非对称粘滞阻尼系统的约束部件模态综合
7
作者 倪振华 田杰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1995年第1期57-64,共8页
本文对具非对称粘滞阻尼的振动系统提出一种约束部件模态综合法。首先消除状态空间部件运动方程内不独立的界面位移与界面速度,然后以截断的约束部件复模态、位移约束模态及速度约束模态作为里兹基,减缩总体方程.文末以算例说明了方... 本文对具非对称粘滞阻尼的振动系统提出一种约束部件模态综合法。首先消除状态空间部件运动方程内不独立的界面位移与界面速度,然后以截断的约束部件复模态、位移约束模态及速度约束模态作为里兹基,减缩总体方程.文末以算例说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综合 振动分析 非对称粘滞阻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