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耳穴压豆用于跟骨骨折术后辅助镇痛的疗效 被引量:9
1
作者 姚丽云 易红 杨广钢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0年第10期83-86,共4页
目的探讨耳穴压豆用于跟骨骨折术后辅助镇痛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1月—2018年6月医院收治的68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信封方式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与对照组33例,对照组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进... 目的探讨耳穴压豆用于跟骨骨折术后辅助镇痛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1月—2018年6月医院收治的68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信封方式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与对照组33例,对照组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进行术后镇痛,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耳穴压豆治疗,耳穴留置时间为3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 h、12 h、24 h和48 h的疼痛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术后镇痛泵中的药物使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 h和12 h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24 h和48 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镇痛泵中的药物使用量为(61.63±7.01)m L,对照组术后镇痛泵中的药物使用量为(68.36±6.80)m L(P<0.05)。结论跟骨骨折术后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镇痛并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可进一步提升止痛效果,减少镇痛药物用量,并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穴压豆 硬膜外自控镇痛泵 跟骨骨折 术后 辅助 镇痛 视觉模拟评分 不良反应 疗效
下载PDF
中医特色辅助干预对胃癌手术患者麻醉效果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孙建萍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6年第9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中医特色辅助干预复合全身麻醉对胃癌患者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以本院麻醉科100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全麻,观察组给予全身麻醉复合中医特色辅... 目的:探讨中医特色辅助干预复合全身麻醉对胃癌患者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以本院麻醉科100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全麻,观察组给予全身麻醉复合中医特色辅助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T1 25%、T1 75%、T1 90%、TOF70%、TOF90%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RI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97、4.293、15.382,P<0.05)。观察组有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术后恶心呕吐与肺部感染),其并发症发生率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82,P<0.05)。结论:胃癌患者手术时采用全身麻醉复合中医特色辅助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疼痛情况,提高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改善预后及生活质量,其临床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中医特色 辅助干预 全身麻醉 镇痛效果
下载PDF
静脉自控镇痛在单操作孔胸腔镜下肺外周病变切除术后止痛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列 郑轶峰 +3 位作者 姜建青 俞永康 李卫 刘晓燕 《四川医学》 CAS 2013年第3期307-309,共3页
目的研究静脉自控镇痛用于单操作孔胸腔镜下肺外周病变切除术后止痛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肺外周疾病患者随机分为静脉自控镇痛组(IV-PCA组,n=75)和对照组(n=75),所有患者均接受单操作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 目的研究静脉自控镇痛用于单操作孔胸腔镜下肺外周病变切除术后止痛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肺外周疾病患者随机分为静脉自控镇痛组(IV-PCA组,n=75)和对照组(n=75),所有患者均接受单操作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或肺部结节楔形切除手术。术中冷冻为恶性病变需行肺叶切除患者排除,术中中转开胸的患者排除,术后IV-PCA组(n=48)给予静脉自控镇痛(给药方法:博创公司电子止痛泵,总容量200ml;药物浓度:5μg/ml芬太尼;以3ml/h持续输注;锁定时间为45min,每次追加量为2ml),对照组(n=54)采取临时肌注曲马多注射液镇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后72h内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记录术后72h内患者肌注曲马多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疼痛满意度评分。结果术后48h内不同时间点IV-PCA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72h VAS评分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肌注曲马多用量显著多于实验组,且两组曲马多肌注时间均集中在术后24h内。两组间术后呼吸抑制、肺炎、肺不张、皮肤瘙痒、恶心、呕吐、低血压等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V-PCA组疼痛满意度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自控镇痛可为单操作孔胸腔镜下肺外周病变切除术后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镇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单操作孔 止痛 静脉自控镇痛
下载PDF
超声辅助下前路腰方肌阻滞用于腹腔镜妇科手术镇痛效果分析
4
作者 安美霖 马东风 +2 位作者 郭桂香 张磊 李煜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S01期19-20,共2页
目的探讨超声辅助下前路腰方肌阻滞用于腹腔镜妇科手术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拟行腹腔镜妇科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局部麻醉方法,观察组在术前进行超声引导... 目的探讨超声辅助下前路腰方肌阻滞用于腹腔镜妇科手术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拟行腹腔镜妇科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局部麻醉方法,观察组在术前进行超声引导下的前路腰方肌阻滞。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数字疼痛强度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辅助下前路腰方肌阻滞用于腹腔镜妇科手术镇痛,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辅助 前路腰方肌阻滞 腹腔镜 妇科手术 镇痛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胸腔镜术后自控镇痛的临床研究
5
作者 陈祖棋 张科 +2 位作者 曾小莉 邬龄 田颖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3期102-106,共5页
目的观察研究艾司氯胺酮对胸腔镜术后自控镇痛患者的作用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在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120例分为S组、SK1组、SK2组和SK3组各30例。每组患者麻醉诱导及术中维持用药方案一致,术后均采用自控静脉镇痛... 目的观察研究艾司氯胺酮对胸腔镜术后自控镇痛患者的作用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在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120例分为S组、SK1组、SK2组和SK3组各30例。每组患者麻醉诱导及术中维持用药方案一致,术后均采用自控静脉镇痛,分别给予舒芬太尼2μg/kg、艾司氯胺酮1 mg/kg复合舒芬太尼2μg/kg、艾司氯胺酮1 mg/kg复合舒芬太尼1.5μg/kg、艾司氯胺酮1 mg/kg复合舒芬太尼1μg/kg静脉泵入。比较术后2 h(T1)、4 h(T2)、12 h(T3)、24 h(T4)和48 h(T5)NRS镇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术前1天、术后2天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以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及首次按压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在T3时点SK3组NRS评分高于S组,在T3、T4时点SK3组NRS评分高于SK1组和SK2组,SK1组NRS评分明显低于S组;在T2、T3时点,SK1组患者术后Ramsay评分较其他三组明显增高,在T4时,SK1组患者Ramsay评分明显高于SK3组;SK3组与其他三组比较,有效按压次数均增加,首次按压时间均提前;SK组术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CRP水平较S组升高程度低;与S组和SK1组比较,SK2和SK3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SK2组满意度高于其他组。结论1 mg/kg的艾司氯胺酮复合1.5μg/kg的舒芬太尼不仅能给患者较为满意的镇痛效果,满足良好的镇静,还能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患者的满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舒芬太尼 胸腔镜 自控镇痛
下载PDF
经阴道超声引导下穿刺取卵术镇痛方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牛国燕 熊正方(审校)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507-512,共6页
经阴道超声引导下穿刺取卵术(transvaginal ultrasound-guided oocyte retrieval,TUGOR)作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镇痛方式包括全身麻醉、清醒镇静和镇痛、患者自控镇... 经阴道超声引导下穿刺取卵术(transvaginal ultrasound-guided oocyte retrieval,TUGOR)作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镇痛方式包括全身麻醉、清醒镇静和镇痛、患者自控镇痛、区域麻醉、宫颈旁阻滞及针灸等。经静脉全身麻醉应用最广泛,起效快、效能强,还有助于增加获卵数;异丙酚是目前最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但是,异丙酚可能对卵母细胞的毒性作用不容忽视,有研究提示卵母细胞提取过程应尽可能短,以降低麻醉药物在卵泡液中的积累。针灸作为中医学特色疗法,需进一步探讨TUGOR术中的神经传导通路和疼痛缓解的分子机制,以确定最佳的针灸镇痛方法。一些女性患者自愿选择无麻醉下取卵,一般用于卵泡较少的患者,仍需进一步研究其安全性和总体可接受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技术 辅助 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卵母细胞抽取 镇痛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复合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地佐辛对直肠癌扩大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翁晋晖 李树鹏 《药品评价》 CAS 2017年第22期43-45,51,共4页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地佐辛对直肠癌扩大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择期行直肠癌扩大根治术患者60例,年龄45~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三组,每组均为20例,术后镇痛分别给予A组:舒芬太尼2μg/Kg...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地佐辛对直肠癌扩大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择期行直肠癌扩大根治术患者60例,年龄45~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三组,每组均为20例,术后镇痛分别给予A组:舒芬太尼2μg/Kg+地佐辛0.3mg/Kg;B组:右美托咪定1.5μg/Kg+舒芬太尼1.5μg/Kg+地佐辛0.3mg/Kg;C组:右美托咪定1.5μg/Kg+舒芬太尼1μg/Kg+地佐辛0.3mg/Kg。三组麻醉诱导:静注丙泊酚1.8mg/kg、舒芬太尼0.6μg/Kg、顺式阿曲库铵0.3mg/kg,于手术结束后连接静脉镇痛泵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背景输注流速2m L/h,单次追加药量0.5m L,锁定时间15min,总容量80m L。分别记录三组患者术后1h(T1)、3h(T2)、6h(T3)、12h(T4)、24h(T5)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Ramsay评分(镇静评分)和PONV评分(恶心、呕吐评分)。结果:T1~T5时A、B、C三组VAS评分:B组低于A组(P<0.05),A组、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 a m s a y镇静评分:A、B、C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O N V恶心、呕吐评分:C组低于A组(P<0.05);A组、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5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1~2μg/Kg舒芬太尼+0.3mg/Kg地佐辛(总容量80m L,输注流速2m L/h)用于直肠癌根治术术后镇痛、镇静效果良好,右美托咪定+地佐辛复合使用可减少舒芬太尼的用量,同时降低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舒芬太尼 地佐辛 直肠癌扩大根治术 镇痛
下载PDF
脑损伤患者在压力支持通气模式下支持过度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8
作者 陈伟 苗明月 +8 位作者 周益民 高然 徐珊珊 田莹 宋德婧 王书鹏 杨燕琳 张琳琳 周建新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CSCD 2023年第4期352-359,共8页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的脑损伤患者在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下支持过度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期间北京天坛医院ICU收治的以PSV模式进行有创机械通气且进行食管压监测的成年脑损伤患者,运用软件(ICU-La...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的脑损伤患者在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下支持过度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期间北京天坛医院ICU收治的以PSV模式进行有创机械通气且进行食管压监测的成年脑损伤患者,运用软件(ICU-Lab 2.5软件包,KleisTEK,Bari,意大利)收集流量、气道压和食管压-时间波形数据,计算呼吸力学参数如吸气做功(WOB)、压力-时间乘积(PTP)等判定患者是否存在支持过度,统计支持过度发生率,分析支持过度和患者病情、呼吸机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其中,支持过度的定义1:食管PTP(PTPes)<50 cmH2O·s/min(1 cmH_(2)O=0.098 kPa)或无效触发(IE)≥10%;定义2:WOB<0.3 J/L或IE≥10%,满足以上任意一项即认为存在支持过度。结果在71例接受PSV模式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成年脑损伤患者中,共收集173条数据;按照支持过度的定义1和定义2,其发生率分别为53.5%(38/71)和76.1%(54/71)。伤及脑干与非伤及脑干的脑损伤患者支持过度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定义1,支持过度与压力支持水平(PS)相关;根据定义2,支持过度与PS、镇痛镇静药物的使用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支持过度患者与非支持过度患者的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PSV模式的脑损伤患者支持过度的发生率较高,与PS、镇痛镇静药物应用相关,需要针对这一特定人群进行监测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支持通气 呼吸努力 支持过度 脑损伤 镇痛 镇静 呼吸功
原文传递
用瑞芬太尼对行阑尾切除术的患者实行麻醉时用地佐辛对其进行超前镇痛的效果
9
作者 吴迪 《当代医药论丛》 2019年第6期12-13,共2页
目的:分析用瑞芬太尼对接受阑尾切除术的患者进行静脉麻醉时采用地佐辛对其进行超前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在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受阑尾切除术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9)与观察组(n=... 目的:分析用瑞芬太尼对接受阑尾切除术的患者进行静脉麻醉时采用地佐辛对其进行超前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在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受阑尾切除术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9)与观察组(n=49)。对两组患者均进行阑尾切除术,术中均使用瑞芬太尼对其进行静脉麻醉。在此基础上,用地佐辛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超前镇痛,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麻醉指标与镇痛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毕至拔管的时间、术毕至自主呼吸恢复的时间及术后苏醒质量的评分相比,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h的VR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其中术后接受静脉自控镇痛患者所占的比例低于对照组患者中此类患者所占的比例,P <0.05。两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P>0.05。结论:临床上在用瑞芬太尼对接受阑尾切除术的患者进行静脉麻醉时,采用地佐辛对其进行超前镇痛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能显著减轻其术后的疼痛感,且用药的安全性较高,不会影响其术后苏醒的质量和拔管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阑尾切除术 静脉麻醉 地佐辛 超前镇痛
下载PDF
硬膜外泵中辅助药对吗啡镇痛及副作用的影响
10
作者 曾珊珊 李淑琴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5年第12期95-96,共2页
目的:观察氟哌啶、东莨菪碱和异丙嗪对吗啡镇痛及副作用的影响。方法:200例手术病人随机分为4组:M组、M+SCO组、M+Dr组和M+P组,每组各50例。M组经镇痛泵持续给入吗啡5 mg,M+SCO组使用吗啡5mg加东莨菪碱0.3 mg,M+Dr组使用吗啡5 mg加氟哌... 目的:观察氟哌啶、东莨菪碱和异丙嗪对吗啡镇痛及副作用的影响。方法:200例手术病人随机分为4组:M组、M+SCO组、M+Dr组和M+P组,每组各50例。M组经镇痛泵持续给入吗啡5 mg,M+SCO组使用吗啡5mg加东莨菪碱0.3 mg,M+Dr组使用吗啡5 mg加氟哌啶5 mg,M+P组使用吗啡5 mg加异丙嗪50 mg。分别观察4组术后疼痛及副作用。结果:M+SCO组、M+Dr组及M+P组恶心、呕吐、瘙痒发生率低于M组(P<0.05),M+P组平均镇痛时间与M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M+SCO组、M+Dr组和M+P组尿潴留发生率与M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氟哌啶、东莨菪碱和异丙嗪均能减轻吗啡所致的恶心、呕吐、瘙痒,又不影响吗啡的镇痛效果。其中异丙嗪作用最佳,不仅抗瘙痒作用最强,且能延长吗啡的镇痛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 辅助药 吗啡 术后 镇痛 副作用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静脉自控镇痛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12
11
作者 马丹旭 任惠龙 +3 位作者 芮燕 马紫元 吴安石 王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65-967,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erector spinae plane,ESP)阻滞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40例,男20例,女2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单次ESP阻滞联合PCIA...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erector spinae plane,ESP)阻滞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40例,男20例,女2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单次ESP阻滞联合PCIA组(EP组)和单纯PCIA组(P组)。EP组麻醉诱导前行ESP阻滞,20 min后测定阻滞范围,术毕两组均采用PCIA。记录术后1、6、18、24、48h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输注总量,氟比洛芬酯给药次数,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ESP阻滞20min后可阻滞T_2~T_8或T_3~T_7脊神经支配区域,术后1~48h EP组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低于P组(P<0.05),镇痛泵按压次数、输注总量和氟比洛芬酯给药次数明显少于P组(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PCIA的胸科手术辅助镇痛方式较单纯PCIA方式更为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竖脊肌平面阻滞 肺叶切除 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 患者静脉自控镇痛
下载PDF
单点或多点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3
12
作者 章蔚 李娟 +4 位作者 耿擎天 王松 康芳 潘建辉 柴小青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9-113,共5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单点或多点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PCIA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的患者92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单点胸椎旁神经组(O组,n=33)、多点胸椎旁神经组(M组,n=29)和对照...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单点或多点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PCIA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的患者92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单点胸椎旁神经组(O组,n=33)、多点胸椎旁神经组(M组,n=29)和对照组(C组,n=30)。记录TPVB的操作时间、起效时间、阻滞平面,记录入室后、阻滞后15min、手术开始后30、60min及术毕时的BP、HR,记录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患者在麻醉恢复室(PACU)的停留时间和烦躁等的发生情况;分别记录手术后1、2、4、8、12、24、36和48h的VAS评分、术后PCIA舒芬太尼的使用量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O组操作时间和麻醉平面明显低于M组(P<0.05);三组患者各时点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PACU停留时间均明显高于O、M组(P<0.05);术后48h内,C组8、12、24、36和48hPCIA舒芬太尼使用量明显多于O、M组(P<0.05);O组患者满意度高于M、C组(P<0.05)。三组均无烦躁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单点TPVB的镇痛作用与多点TPVB无差别,但单点TPVB组操作时间短,患者满意度高,更能让患者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神经阻滞 胸腔镜手术 术后镇痛
下载PDF
术中利多卡因持续静脉泵入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阿片类用量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5
13
作者 刘子嘉 张良燕 +4 位作者 郑旭光 申乐 宋锴澄 易杰 黄宇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3-169,共7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持续静脉泵入利多卡因能否减少患者术中阿片类用量及改善术后恢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入选北京协和医院择期行胸腔镜肺癌切除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利多卡因静脉泵入组及...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持续静脉泵入利多卡因能否减少患者术中阿片类用量及改善术后恢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入选北京协和医院择期行胸腔镜肺癌切除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利多卡因静脉泵入组及对照组。患者经口双腔气管插管,术中全静脉维持。利多卡因组诱导给予利多卡因1 mg/kg,后予利多卡因2 mg/(kg·h)持续泵入,至手术结束拔管前停药。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前检查、术中情况及用药,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与术前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利多卡因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的用量明显减少[(32.3±7.5)μg比(40.9±10.2)μg,P<0.001],对照组术中更多患者使用艾司洛尔(P=0.010),利多卡因组术后24 h内恶心发生率明显降低(P=0.045)。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中持续静脉泵入利多卡因,可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并减少术后恶心的发生,无不良反应及中毒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多卡因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阿片类药物 多模式镇痛 术后恢复
下载PDF
不同胸椎旁神经阻滞方式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围术期镇痛效果比较 被引量:23
14
作者 罗太君 高广阔 +1 位作者 李坤 刘伟 《临床肺科杂志》 2019年第7期1188-1192,共5页
目的评价术前单次椎旁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复合静脉镇痛和术前椎旁置管连续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方法纳入2018年4月至2018年8月在北京胸科医院行胸... 目的评价术前单次椎旁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复合静脉镇痛和术前椎旁置管连续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方法纳入2018年4月至2018年8月在北京胸科医院行胸腔镜单一肺叶切除的肺癌患者99例,随机分为单次双点椎旁注射组(G1组,33例)、椎旁置管组(G2组,33例)和对照组(G0组,33例)。G0组术后采用静脉自控镇痛;G1组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单次双点TPVB,术后采用静脉自控镇痛;G2组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椎旁置管,术后镇痛采用连续TPVB。随访记录3组患者术后1h、术后4h、术后24h和术后48h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按压次数、镇静评分和镇痛补救次数;记录术中舒芬太尼、七氟烷和丙泊酚用量;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记录恶心、呕吐和苏醒期躁动等不良反应。结果与G0组相比:G1组和G2组在上述随访时刻静息时和咳嗽时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中舒芬太尼、七氟烷用量明显减少(P<0.05),苏醒时间发生明显缩短(P<0.05),上述指标在G1组和G2组却没有明显差异(P>0.05);与G0组和G1组相比,G2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术前单次双点TPVB复合静脉镇痛和术前椎旁置管连续TPVB均能有效缓解VATS术后急性疼痛,但连续TPVB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推荐其为VATS围术期镇痛首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阻滞 胸腔镜手术 围术期镇痛
下载PDF
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 被引量:22
15
作者 周时蓓 仓静 《中国临床医学》 2011年第2期226-229,共4页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对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28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9-65岁、无慢性疼痛史、择期行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的胸外科患者。患者随机分为2组:肋间神经阻...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对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28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9-65岁、无慢性疼痛史、择期行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的胸外科患者。患者随机分为2组: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组(INB+PCIA组)和静脉自控镇痛组(PCIA组)。2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前由胸外科医师在胸腔镜直视下在放置胸腔引流管的肋间和上下各一肋间行肋间神经阻滞,INB+PCIA组用0.375%罗哌卡因,PCIA组给予0.9%氯化钠液。所有患者均采用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随访患者术后4h、24h和48h在平静状态和躯体活动(如咳嗽)时的切口疼痛情况。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记录患者术后4h、24h和48h静脉自控镇痛芬太尼累积用量和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观察患者术后有无肋间神经阻滞引起的并发症。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和术后胸腔引流管放置数量均无显著差异。INB+PCIA组患者在术后4h静息状态、躯体活动状态和24h躯体活动状态时的VAS评分显著低于PCIA组(P〈0.01)。2组患者在术后24h静息状态和48h静息状态、躯体活动时的VA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INB+PCIA组术后静脉镇痛所需芬太尼累积剂量显著低于PCIA组(P〈0.05)。PCIA组有2例患者需术后追加芬太尼,INB+PCIA组无患者术后追加麻醉性镇痛药,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均无肋间神经阻滞引起的并发症。结论:用0.375%罗哌卡因行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的镇痛方式能减轻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24h内的急性疼痛,并且能减少静脉自控镇痛阿片类药物的累积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间神经阻滞 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 视觉模拟评分法 静脉自控镇痛
下载PDF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21
16
作者 彭培培 宋新婷 +1 位作者 杨婉 马蓉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583-588,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每组20例):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0.25%罗哌卡因组(R1组)、0.3%罗哌卡因...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每组20例):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0.25%罗哌卡因组(R1组)、0.3%罗哌卡因组(R2组)、0.375%罗哌卡因组(R3组)。所有患者在超声引导下于T4和T7水平行单次两点法胸椎旁阻滞。观察切皮时(T0)、切皮后5 min(T1)、切皮后10 min(T2)、切皮后15 min(T3)、切皮后20 min(T4)、切皮后30 min(T5)和切皮后60 min(T6)的血压和心率,记录术后3、6、12、24、36、48 h和72 h患者静息和咳嗽VAS评分,记录术后72 h内吗啡消耗量、镇痛泵的按压次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R1组、R2组、R3组心率在T1~T4时较C组下降(P<0.05)。与C组比较,R1组、R2组、R3组SBP在T1~T2时明显下降(P<0.05),R2组和R3组SBP在T3~T5时仍低于C组(P<0.05),R3组SBP在T1~T4时明显低于R1组(P<0.05)。与C组比较,R1组、R2组、R3组DBP在T1~T3时明显下降(P<0.05),R3组DBP在T4和T5时仍低于C组(P<0.05)。R1组、R2组和R3组术后3、6、12、24 h静息VAS评分及术后3、6 h咳嗽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3组术后12 h咳嗽VAS评分仍低于C组(P<0.05)。R1组、R2组和R3组术后72 h内吗啡的消耗量和镇痛泵按压次数、恶心呕吐发生率、头晕发生率均低于C组(P<0.05),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0.375%罗哌卡因比较,0.25%和0.3%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两点法胸椎旁阻滞同样可以为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术后提供良好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消耗量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而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电视胸腔镜手术 超声引导 胸椎旁阻滞 罗哌卡因 镇痛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 被引量:20
17
作者 杨健 马铃 邱艳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9年第6期481-484,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8年3—11月接受择期全身麻醉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ESPB组,每组30例,全身麻醉诱导...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8年3—11月接受择期全身麻醉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ESPB组,每组30例,全身麻醉诱导后于患侧行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组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对照组注入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静脉自控镇痛。术后1、2、4、8、12和24 h分别随访患者,记录各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泵输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患者对于术后镇痛方案满意度评价。结果ESPB组VAS评分在术后1、2、4、8和12 h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PB组术后24 h内镇痛泵输注总量为(58.17±4.35)ml,少于对照组的(63.77±4.0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PB组术后对于术后镇痛方案的满意度评价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能有效缓解胸腔镜手术后患者的疼痛,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提高患者对于术后疼痛管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手术 神经肌肉阻滞 超声引导 术后镇痛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商丽华 肖甄男 龙波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8年第9期819-822,共4页
目的 观察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对胸腔镜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择期接受全身麻醉下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SAPB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全身麻醉诱导后经超声引导施... 目的 观察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对胸腔镜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择期接受全身麻醉下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SAPB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全身麻醉诱导后经超声引导施行术侧SAPB,SAPB组注射0.5%的罗哌卡因20 ml,对照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术后两组均配制静脉镇疼泵.分别于术后1、2、4、8、12、24和48 h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舒适度评分(BCS),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和术后48 h内额外镇痛药需求量.结果 SAPB组的VAS在术后1、2、4、8和12 h均低于对照组[1 h:(2.70±0.92)分比(5.10±2.04)分、2 h:(2.80±1.00)分比(5.13±1.78)分、4 h:(3.07±1.17)分比(4.93±1.53)分、8 h:(3.13±1.07)分比(4.63±1.47)分、12 h:(2.87±0.73)分比(3.83±1.29)分](P〈0.05);SAPB组的BCS在术后1、2、4、8和12 h优于对照组[1 h:(1.90±0.66)分比(0.93±0.91)分 、2 h:(2.03±0.41)分比(0.90±0.80)分、4 h:(1.90±0.40)分比(1.07±0.69)分、8 h:(1.97±0.32)分比(1.20±0.66)分、12 h:(2.03±0.18)分比(1.73±0.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APB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及48 h内额外镇痛药需求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0.23±0.03)mg比(0.34±0.03)mg、(26.67±25.37)mg比(40.00±24.21)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PB可减轻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加强术后镇痛的效果并减少术后止疼药的使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胸腔镜 神经肌肉阻滞 镇痛 超声检查
原文传递
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患者术后智能化静脉病人自控镇痛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9
19
作者 胡渤 扶超 +1 位作者 李照菊 徐波 《广东医学》 CAS 2020年第11期1106-1111,共6页
目的通过应用智能化病人自控镇痛(Ai-PCA)管理系统,对胸段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低背景剂量的静脉病人自控镇痛(PCIA)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使用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静脉镇痛患者126例,分为... 目的通过应用智能化病人自控镇痛(Ai-PCA)管理系统,对胸段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低背景剂量的静脉病人自控镇痛(PCIA)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使用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静脉镇痛患者126例,分为静脉全身麻醉+PCIA组(II组)和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PCIA组(EI组),每组63例;两组均于手术结束前30 min实施PCIA,PCIA配方为舒芬太尼3μg/kg+右美托咪定2.5μg/k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50 mL,参数设置为:负荷量为5 mL,持续背景剂量为1 mL/h,Bolus剂量为2 mL,锁定时间15 min,极限量12 mL/h;观察PCIA即刻(T0)、术后2 h(T1)、6 h(T2)、12 h(T3)、24 h(T4)、48 h(T5)的静息VAS评分、运动VAS评分和镇静评分(Ramsay评分),记录PCIA T0~T1、T1~T2、T2~T3和T3~T4和T4~T5等时间段内的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记录术中瑞芬太尼、0.125%罗哌卡因、丙泊酚等麻醉药用量和患者补救药品的使用例数;观察不良反应和患者综合满意度等.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PACU时间、术中麻醉药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I组在术后6 h的R-VAS和M-VAS以及术后12 h和24 h的M-VAS均高于EI组(P<0.05).两组在术后各时间点的Ramsay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I组在T1~2、T2~3和T3~4内按压次数及有效按压次数均高于EI组(P<0.05),II组的术后SF和Dex用量均明显高于EI组(P<0.05).II组氟比洛芬酯的使用率高于EI组(P<0.05).结论经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智能化PCA管理系统分析,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可以有效降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PCIA的药量,提高患者早期镇痛效果,方便术后管理,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硬膜外阻滞 胸腔镜 病人自控静脉镇痛
下载PDF
胸腔镜直视下经胸入路与超声引导下经皮入路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围术期镇痛的影响 被引量:18
20
作者 汪姗 章蔚 +3 位作者 柴小青 谢言虎 王家武 吴运香 《安徽医学》 2020年第9期989-993,共5页
目的比较胸腔镜直视下经胸入路与超声引导下经皮入路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术中麻醉管理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择期行单孔胸腔镜肺叶... 目的比较胸腔镜直视下经胸入路与超声引导下经皮入路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术中麻醉管理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择期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超声引导下经皮入路胸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和胸腔镜直视下经胸入路胸椎旁神经阻滞组(I组),每组30例。P组在术前由麻醉医师超声定位T4、T6椎旁间隙,I组在关胸前由外科医师在胸腔镜直视下定位T4、T6椎旁间隙,分别予以0.5%罗哌卡因10 mL,总量20 mL,行TPVB。两组患者均予以支气管内全麻,术后使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采用针刺法记录痛觉较对侧减退的节段数。记录两组患者TPVB的操作时间及阻滞皮区范围,记录入室后、插管后、手术5 min、手术30 min、术毕、拔管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两组患者拔管时间、恢复室的停留时间及烦躁、气胸、椎旁血肿(胸腔镜直视下判断)发生情况;分别记录手术后1、2、4、6、8、12、24、48小时两组患者静止和咳嗽时的VAS评分,术后PCIA泵的有效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的消耗量。结果操作时间I组低于P组,苏醒后痛觉阻滞范围I组大于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5 min、手术30 min两组患者的MAP、HR均有降低,且I组相较于P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均高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内,两组患者各时间点静止、咳嗽时VAS评分、PCIA舒芬太尼的消耗量及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有5例患者存在直径>5 mm的出血斑块,I组无直径>5 mm的出血斑块发生。结论术前超声引导下TPVB可减少患者麻醉药用量,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神经阻滞 胸腔镜手术 术后镇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