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onship between echolocation frequency and body size in two species of hipposiderid bats 被引量:1
1
作者 ZHANG Shuyi ZHAO Huihua +3 位作者 FENG Jiang SHENG Lianxi WANG Hui WANG Lix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0年第17期1587-1590,共4页
Frequencies of echolocation calls with maximum power of Himalayan leaf-nosed bats and Horsfield’s leaf-nosed bats during searching phase were 74.1 and 92.1 kHz, respectively. Head-body length, forearm length and body... Frequencies of echolocation calls with maximum power of Himalayan leaf-nosed bats and Horsfield’s leaf-nosed bats during searching phase were 74.1 and 92.1 kHz, respectively. Head-body length, forearm length and body mass of Himalayan leaf-nosed bats were 82.9 mm, 89.7 mm and 59.1 g, respectively; and the corresponding values of Horsfield’s leaf-nosed bats were 68.4 mm, 61.3 mm and 19.7 g, respectively. Echolocation frequency and the three parameters of body size, head-body length, forearm length and body mass, were all negatively correlated,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0.86, -1.58 and -2.19, respectively. This study thereby proved that echolocation frequency and body size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in the two species of hipposiderid ba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MALAYAN leaf-nosed bats (Hipposideros armiger) Horsfield’s leaf-nosed bats (Hipposideros larvatus) ECHOLOCATION CALLS BODY size.
原文传递
恒频-调频蝙蝠下丘神经元的恢复周期决定声脉冲跟随率 被引量:3
2
作者 唐佳 付子英 +1 位作者 JEN PHILIP H.-S. 陈其才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01-808,共8页
为探究恒频-调频蝙蝠下丘神经元恢复周期特点及其对声脉冲跟随率的影响,实验采用模拟的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自然状态下的恒频-调频发声信号为声刺激,在5只听力正常的大蹄蝠上记录了下丘神经元的声反应和恢复周期(n=93).结果发... 为探究恒频-调频蝙蝠下丘神经元恢复周期特点及其对声脉冲跟随率的影响,实验采用模拟的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自然状态下的恒频-调频发声信号为声刺激,在5只听力正常的大蹄蝠上记录了下丘神经元的声反应和恢复周期(n=93).结果发现,根据神经元恢复率达50%时的双声刺激间隔(inter pulse interval,IPI),可将其分为长时恢复型(long recovery,LR;47.4%)、中等时间恢复型(moderater ecovery,MR;35.1%)和短时恢复型(short recovery,SR;17.5%).每种类型依据其恢复率随IPI增加而呈现的不同变化又可进一步分为单IPI反应区神经元,多IPI反应区神经元,以及单调IPI反应神经元.LR,MR和SR型神经元恢复率达50%时的平均IPI分别为(64.0±24.8),(19.6±5.8)和(7.1±2.4)ms(P<0.001),相对应的平均理论每秒声脉冲数分别为(18.2±7.0),(55.4±15.7)和(171.3±102.9)Hz(P<0.001).结果提示,单IPI和多IPI反应区神经元具有特殊IPI反应特性,能对蝙蝠捕食和巡航期间所处的时相做出准确判断,而单调IPI反应神经元对IPI变化的敏感性较强,但时相判断性较差.另外LR,MR和SR型神经元恢复周期和理论脉冲跟随率的平均结果均能与这种蝙蝠回声定位期间3个时相的发声行为相匹配,且神经元恢复周期参与决定声脉冲跟随率,满足了蝙蝠巡航、捕食的行为学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神经元 恢复周期 声脉冲跟随率 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
下载PDF
Acoustic signal dominance in the multimodal communication of a nocturnal mammal
3
作者 Chun-Mian Zhang Cong-Nan Sun +2 位作者 Jeffrey R Lucas Jiang Feng Ting-Lei Jiang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5期592-599,共8页
Multimodal communication in animals is common,and is particularly well studied in signals that include both visual and auditory components.Multimodal signals that combine acoustic and olfactory components are less wel... Multimodal communication in animals is common,and is particularly well studied in signals that include both visual and auditory components.Multimodal signals that combine acoustic and olfactory components are less well known.Multimodal communic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agonistic interactions in many mammals,but relativel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is type of communication in nocturnal mammals.Here,we used male Great Himalayan leaf-nosed bats Hipposideros armiger to investigate multimodal signal function in acoustic and olfactory aggressive displays.We monitored the physiological responses(heart rate[HR])when H.armiger was presented with 1 of 3 stimuli:territorial calls,forehead gland odors,and bimodal signals(calls+odors).Results showed that H.armiger rapidly increased their HR when exposed to any of the 3 stimuli.However,the duration of elevated HR and magnitude of change in HR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more when acoustic stimuli were presented alone compared with the presentation of olfactory stimuli alone.In contrast,the duration of elevated HR and magnitude of change in H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with bimodal stimuli than with olfactory stimuli alone,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HR response to acoustic and bimodal stimuli.Our previous work showed that acoustic and chemical signals provided different types of information;here we describe experiments investigating the responses to those signals.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olfactory and acoustic signals are non-redundant signal components,and that the acoustic component is the dominant modality in male H.armiger,at least as it related to HR.This study provides the first evidence that acoustic signals dominate over olfactory signals during agonistic interactions in a nocturnal mamm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OUSTIC agonistic interactions heart rate Hipposideros armiger multimodal communication OLFACTION
原文传递
德国首次试飞Armiger反辐射导弹
4
作者 徐文 《飞航导弹简讯》 2002年第14期3-4,共2页
关键词 德国 试飞 armiger 反辐射导弹
下载PDF
从云南蝙蝠及牛蜱中分离出两株森林脑炎病毒 被引量:14
5
作者 杨蓝萍 张天寿 +1 位作者 袁晓平 自登云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2-23,共2页
1990年7月从捕自云南省临沦地区的微小牛蜱及大马蟑蝠脑组织中分离出两株病毒。对其进行了理化特性、电子显微镜、交叉血凝抑制、间接免疫荧光、交叉中和等试验的检测鉴定,结果表明这两株病毒为蜱媒森林脑炎病毒。对我省森林脑炎流行病... 1990年7月从捕自云南省临沦地区的微小牛蜱及大马蟑蝠脑组织中分离出两株病毒。对其进行了理化特性、电子显微镜、交叉血凝抑制、间接免疫荧光、交叉中和等试验的检测鉴定,结果表明这两株病毒为蜱媒森林脑炎病毒。对我省森林脑炎流行病学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脑炎病毒 微小牛蜱 大马di蝠
下载PDF
棉铃虫二种性诱芯田间诱蛾效果比较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霞 李涛 +3 位作者 吕昭智 庾琴 盛世蒙 王红托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96-398,共3页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是我国最严重害虫之一。为了提高监测和诱捕效率,2009年在山西和新疆进行2种性诱芯诱捕棉铃虫的田间试验,2种性诱芯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北京中捷四方公司,2种诱芯处理分别重复2次和6...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是我国最严重害虫之一。为了提高监测和诱捕效率,2009年在山西和新疆进行2种性诱芯诱捕棉铃虫的田间试验,2种性诱芯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北京中捷四方公司,2种诱芯处理分别重复2次和6次,诱捕器分别为水盆和笼罩。试验结果:在山西试点,动物所诱芯的诱蛾数是中捷四方公司的8.60倍;在新疆试点,则达到11.89倍。以上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准(P<0.01)。同时,在山西试点,动物所诱芯的有效期长达62d,比中捷四方公司的长14d。据此认为动物所棉铃虫性诱芯值得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诱剂 棉铃虫 诱蛾效果
原文传递
黑胡鞘尾蝠和大蹄蝠的染色体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维道 汪漠庆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06-307,274,共3页
1.材料与方法本文所用黑胡鞘尾蝠(Taphozous melanopogon)和大蹄幅(Hipposidaros armiger)系1990年3月在海南省坝王岺石灰岩洞中捕取。染色体标本采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直接制片法。秋水仙素量按1微克/克体重计算,实验材料取臂骨骨... 1.材料与方法本文所用黑胡鞘尾蝠(Taphozous melanopogon)和大蹄幅(Hipposidaros armiger)系1990年3月在海南省坝王岺石灰岩洞中捕取。染色体标本采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直接制片法。秋水仙素量按1微克/克体重计算,实验材料取臂骨骨髓,经0.4%KCl低渗30分钟。标本用1/10 Giemsa液染色20分钟。光镜下选取10个分散好的中期分裂相进行摄影、剪贴、测量,根据Levan等(1964)按臂比指数进行染色体分类,依着丝粒位置和相对长度排列编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胡鞘尾蝠 大蹄蝠 染色体
下载PDF
大蹄蝠的核型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谷晓明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21,共3页
研究了大蹄蝠的核型、C 带和Ag NORs。大蹄蝠的染色体数目是 2n =3 2 ,NF =60 ,No.8染色体上有一明显的次缢痕。大蹄蝠有丰富的结构异染色质 ,主要以着丝粒带的形式存在 ;且有若干对染色体部分或全部异染色质化 ;一对Ag NORs稳定地出现... 研究了大蹄蝠的核型、C 带和Ag NORs。大蹄蝠的染色体数目是 2n =3 2 ,NF =60 ,No.8染色体上有一明显的次缢痕。大蹄蝠有丰富的结构异染色质 ,主要以着丝粒带的形式存在 ;且有若干对染色体部分或全部异染色质化 ;一对Ag NORs稳定地出现于No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 C-带 AG-NORS 大蹄蝠 核型分析
下载PDF
大蹄蝠的核型、G-带和C-带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谷晓明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9-11,共3页
研究了大蹄蝠的核型、G -带和C -带。大蹄蝠的染色体数目是 2n =3 2 ,NF =60 ,No .8染色体上有一明显的次缢痕。大蹄蝠有丰富的结构异染色质 ,主要以着丝粒带的形式存在 ;且有若干染色体部分或全部异染色质化。
关键词 核型 大蹄幅 G-带 C-带 染色体 结构异染色质 着丝粒带 翼手目
下载PDF
大蹄蝠全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邵伟伟 乔芬 +2 位作者 蔡玮 林植华 韦力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2-192,共11页
脊椎动物基因组含有丰富的微卫星信息。本研究对翼手目动物中的大蹄蝠全基因组及其基因的微卫星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含有微卫星编码序列的基因进行注释分析。结果表明,大蹄蝠全基因组大小为2.24 Gb,共含有497883个微卫星,其中,数量和... 脊椎动物基因组含有丰富的微卫星信息。本研究对翼手目动物中的大蹄蝠全基因组及其基因的微卫星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含有微卫星编码序列的基因进行注释分析。结果表明,大蹄蝠全基因组大小为2.24 Gb,共含有497883个微卫星,其中,数量和比例最多的是单碱基和二碱基重复类型,分别有173953个(34.94%)和222591个(44.71%),相对丰度分别为77.78 loci/Mb和99.52 loci/Mb。微卫星数量从单碱基重复到六碱基重复单元最多的类型分别为(A)_(n)、(AC)_(n)、(TAT)_(n)、(TTTA)_(n)、(AACAA)_(n)和(TATCTA)_(n),比例分别为95.14%、55.25%、38.41%、22.17%、48.68%和20.30%。不同基因区和基因间区的数量及丰度不同,其中基因间区的微卫星数量及其丰度最大,分别为322666个和2541.57 loci/Mb,编码区的微卫星数量及其丰度最小,分别为1461个和461.98 loci/Mb。基因间区和全基因组的微卫星的分布特征相似。编码区最多的微卫星类型为三碱基重复单元,外显子最多的微卫星类型为单碱基、二碱基和三碱基重复单元。在微卫星丰度分布的位置特征分析中,基因上游500 bp、外显子、内含子和基因下游500 bp各个区域微卫星丰度分别为16400.94 loci/Mb、972.12 loci/Mb、2180.66 loci/Mb和3899.89 loci/Mb。大蹄蝠基因中含有微卫星的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1461条,被注释到的基因有1226个。GO注释到63个主要功能基因中,并分配到26439个GO条目。KEGG富集最显著的是信号传导通路,含有146个基因。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大蹄蝠高质量微卫星的筛选提供参考,还将进一步为翼手目其他物种的全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分析及其微卫星在全基因组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 大蹄蝠 全基因组 微卫星 GO分析 KEGG富集
下载PDF
大蹄蝠多普勒正负补偿效应的声波特征与比较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绪中 胡开良 +2 位作者 韦力 徐栋 张礼标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3-669,共7页
利用单摆装置模拟大蹄蝠的飞行状态并实时记录其回声定位信号,以研究其多普勒频移补偿行为。与其静息状态下的超声波特征比较,发现大蹄蝠在接近目标的过程中有多普勒正补偿效应:叫声频率随相对速度改变而成正相关变化;当相对速度最大时... 利用单摆装置模拟大蹄蝠的飞行状态并实时记录其回声定位信号,以研究其多普勒频移补偿行为。与其静息状态下的超声波特征比较,发现大蹄蝠在接近目标的过程中有多普勒正补偿效应:叫声频率随相对速度改变而成正相关变化;当相对速度最大时,其叫声频率相对静息状态频率降低最多,而相对速度为零时,叫声频率回复到静息时频率。而当大蹄蝠远离目标时,有多普勒负补偿效应:叫声频率随相对速度改变成正相关变化,叫声频率在相对速度最大时,升高最多,但相同速度下升高之值较正补偿值低得多。另外,负补偿效应出现的频率较正补偿值低,这可能是由蝙蝠生理结构的限制以及自然状态下罕见的多普勒负补偿条件所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蹄蝠 回声定位 多普勒正补偿 多普勒负补偿
下载PDF
大蹄蝠回声定位信号特征与下丘神经元频率调谐 被引量:4
12
作者 付子英 唐佳 +1 位作者 JEN Philip Hung-Sun 陈其才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8-132,共5页
采用超声监测仪录制超声信号和细胞外电生理记录下丘神经元的频率调谐曲线(frequency tuning curves,FTCs)的方法,探讨了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回声定位信号与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神经元频率调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 采用超声监测仪录制超声信号和细胞外电生理记录下丘神经元的频率调谐曲线(frequency tuning curves,FTCs)的方法,探讨了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回声定位信号与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神经元频率调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大蹄蝠回声定位叫声为恒频-调频(constant frequency-frequency modulated,CF-FM)信号,一般含有2~3个谐波,第二谐波为其主频,CF成分频率(Mean±SD,n=18)依次为:(33.3±0.2)、(66.5±0.3)、(99.4±0.5)kHz;电生理实验共获得72个神经元的频率调谐曲线,Q10-dB值的范围是0.5~95.4(9.2±14.6,n=72),最佳频率(best frequency,BF)在回声定位主频附近的神经元具有尖锐的频率调谐特性。结果表明,大蹄蝠回声定位信号与下丘神经元频率调谐存在相关性,表现为最佳频率在回声定位信号主频附近的神经元频率调谐曲线的Q10-dB值较大,具有很强的频率分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声定位信号 下丘神经元 频率调谐 大蹄蝠
下载PDF
重庆穿洞遗址大马蹄蝠化石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武仙竹 王运辅 王超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共8页
2008年,重庆穿洞遗址发掘出一具保存较好的晚更新世大马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化石,这是中国发现的第5个大马蹄蝠化石地点,同时,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标本。对该地点化石材料观测显示:大马蹄蝠在与其他翼手目标本进行... 2008年,重庆穿洞遗址发掘出一具保存较好的晚更新世大马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化石,这是中国发现的第5个大马蹄蝠化石地点,同时,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标本。对该地点化石材料观测显示:大马蹄蝠在与其他翼手目标本进行形态对比时,可以根据其个体大小、颅骨形状及齿式特征等进行多项有效鉴别。在大马蹄蝠演化方面,从化石材料上观察,更新世晚期大马蹄蝠桡骨长度与现生标本基本一致,这反映出大马蹄蝠在更新世晚期其飞翔能力与现生标本相似(桡骨长度增大,这是翼手目与一般哺乳动物相比在演化方面的特化现象)。穿洞大马蹄蝠化石的发现,对研究长江三峡地区第四纪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它证明了更新世晚期时三峡地区有温暖湿润的气候和繁茂的森林植被,并且分布有为翼手目提供居址栖息的大型岩溶洞穴;晚更新世时期,出现于中国其他地区的冰期气候等恶劣环境现象,未曾对长江三峡地区动、植物生存环境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马蹄蝠 骨骼化石 穿洞遗址 长江三峡 晚更新世
下载PDF
在不同状态和生境复杂度中大蹄蝠回声定位叫声的可塑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艳丽 邵永刚 +4 位作者 刘志霄 刘奇 陈毅 张佑祥 张礼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8-244,共7页
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的可塑性对其适应不同状态、生境以及捕食和社会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大蹄蝠的回声定位声波在不同状态和生境下的可塑性,通过室内行为实验,对大蹄蝠在4种不同状态(室内飞行、静息、布袋内和手持)和4种不同... 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的可塑性对其适应不同状态、生境以及捕食和社会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大蹄蝠的回声定位声波在不同状态和生境下的可塑性,通过室内行为实验,对大蹄蝠在4种不同状态(室内飞行、静息、布袋内和手持)和4种不同生境复杂度(室外、室内0棵树、室内1棵树、室内5棵树)条件下飞行的回声定位声波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蹄蝠的回声定位声波为CF-FM型,通常连续发出2-4个脉冲组成一个脉冲组。对比大蹄蝠在4种不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叫声发现,主频按静息、布袋内、手持、飞行的顺序依次降低,后端FM频宽则按手持、布袋内、飞行和静息的顺序依次变短;而脉冲间隔和脉冲时程则均按静息、飞行、布袋内、手持的顺序依次增加。对比大蹄蝠在4种不同生境复杂度中飞行的回声定位叫声发现,主频按室外、室内0棵树、室内1棵树、室内5棵树依次提高,而脉冲时程及脉冲间隔则依次缩短;室外放飞条件下的后端FM频宽比室内飞行的短。研究结果说明,大蹄蝠在不同状态、不同生境复杂度条件下的回声定位叫声具有明显的可塑性和生境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蹄蝠 回声定位叫声 行为状态 生境复杂度 可塑性
下载PDF
大蹄蝠的食物组成及对森林虫害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韩宝银 贺红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6期12884-12885,共2页
[目的]研究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的食物组成及其对森林虫害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粪便分析和直接观察法分析大蹄蝠捕食食物的组成,并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森林虫害发生情况。[结果]鞘翅目(31.59%~37.21%)和鳞翅目(15.38%~22.8... [目的]研究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的食物组成及其对森林虫害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粪便分析和直接观察法分析大蹄蝠捕食食物的组成,并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森林虫害发生情况。[结果]鞘翅目(31.59%~37.21%)和鳞翅目(15.38%~22.87%)在大蹄蝠食物组成中所占比例较大,是大蹄蝠的主要食物组成部分;随着大蹄蝠种群数量的锐减,大蹄蝠活动半径区域内森林的虫害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在0~4 km半径区域内森林虫害平均发生率由2006年的14.25%上升到2010年的26.93%。[结论]为大蹄蝠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蹄蝠 食物组成 森林虫害
下载PDF
四川地区大蹄蝠某些年龄特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毅 侯万儒 +2 位作者 胡锦矗 成英 李军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84-288,共5页
对大蹄蝠的某些年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根据左侧第 1上臼齿的磨损情况 ,将大蹄蝠划分为 7个年龄组。同时探讨了各年龄组中假乳头的分布 ,右侧假乳头发达者最多 ,占73 68% ,平均长度为 7 2 91 9± 2 330 2mm (N =1 4)。左侧发达... 对大蹄蝠的某些年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根据左侧第 1上臼齿的磨损情况 ,将大蹄蝠划分为 7个年龄组。同时探讨了各年龄组中假乳头的分布 ,右侧假乳头发达者最多 ,占73 68% ,平均长度为 7 2 91 9± 2 330 2mm (N =1 4)。左侧发达者仅占 1 5 79% ,平均长度为 9± 1 0 0mm (N =3)。从皮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可见 ,具皮叶者多数为雄性 (72 % ) ,但雌性亦有 2 1 1 %的个体有皮叶。结果还表明 ,皮叶的发达程度不与年龄的增加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大蹄蝠 年龄特征 假乳头 皮叶
下载PDF
两种同域分布蹄蝠在开阔度不同的环境中回声定位声波的可塑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彭乐 叶建平 +2 位作者 朱光剑 刘志霄 张礼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2-257,共6页
在广西桂林研究了同域分布的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和中蹄蝠(H.larvatus)在不同开阔度环境中回声定位声波信号的变化。用超声波仪录制自由悬挂和分别释放于人工"大棚"和"小棚"内飞行的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 在广西桂林研究了同域分布的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和中蹄蝠(H.larvatus)在不同开阔度环境中回声定位声波信号的变化。用超声波仪录制自由悬挂和分别释放于人工"大棚"和"小棚"内飞行的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使用超声分析软件分析声脉冲时程、主频率及声脉冲间隔,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状态下的声波参数。结果表明:中蹄蝠声波的主频在悬挂状态下最高,小棚内飞行时次之,大棚内飞行最低;两种蹄蝠声波的脉冲时程和脉冲间隔在悬挂状态下最长,大棚内飞行次之,小棚内飞行最低。总之,这两种蹄蝠的回声定位声波能够随所处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可根据生境的复杂度调节声讯号,具有明显的声波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蹄蝠 中蹄蝠 回声定位 环境开阔度 声音可塑性
下载PDF
Armiger超音速ARM导弹将要经历飞行试验
18
作者 孙颖蔚 《航空兵器》 2000年第5期49-,共1页
博登湖仪器技术公司(BGT)将要对一批采用冲压式喷气发动机的Ar-miger反辐射导弹进行飞行试验。今年初该公司获得了德国军事技术和采购联合办公室(BWB)给予的几百万德国马克的合同。
关键词 导弹 ARM armiger 飞行试验 试飞
下载PDF
敏感及抗性棉铃虫不同龄期幼虫神经细胞Na^+通道电生理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贺秉军 刘东波 +4 位作者 王勇 李杰 鱼智飞 芮昌辉 刘安西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11-114,共4页
用膜片钳技术分析了棉铃虫三氟氯氰菊酯抗性品系(R)及其同源对照品系(S)不同龄期幼虫神经细胞电压门控Na+通道的电生理特性.结果表明,S幼虫神经细胞Na+通道的激活电压介于-50~-30mV,约70%细胞的Na+通道在-40mV左右激活.Na+通道电流(INa... 用膜片钳技术分析了棉铃虫三氟氯氰菊酯抗性品系(R)及其同源对照品系(S)不同龄期幼虫神经细胞电压门控Na+通道的电生理特性.结果表明,S幼虫神经细胞Na+通道的激活电压介于-50~-30mV,约70%细胞的Na+通道在-40mV左右激活.Na+通道电流(INa)的峰值电压介于-30~0mV,约72%细胞的INa在-20mV左右达峰值.R幼虫Na+通道的激活电压介于-50~-20mV,约60%细胞的Na+通道在-40mV左右激活,约30%的在-30~-20mV激活.2龄幼虫(R2)约76%细胞的INa在-20mV左右达峰值.R3和R4均有60%以上细胞的INa在-10~0mV达峰值,即R3和R4多数细胞INa的峰值电压向正电位方向移动.上述结果表明R幼虫神经细胞Na+通道功能发生了变异,同时也提示R幼虫在不同发育阶段其Na+通道的表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神经细胞 Na^+离子通道 膜片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