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7篇文章
< 1 2 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百年来全球主要干旱区的干旱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65
1
作者 李新周 刘晓东 马柱国 《干旱区研究》 CSCD 2004年第2期97-103,共7页
利用 1 8 6 0 - 1 995年全球格点 (2 .5°经度ⅹ 2 .5°纬度 )Palmer干旱指数 (PDSI)资料 ,以及通过修正的PDSI程序计算的 1 95 1 - 2 0 0 2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PDSI ,分析了全球七大干旱区区域平均年PDSI近百年来的变化趋... 利用 1 8 6 0 - 1 995年全球格点 (2 .5°经度ⅹ 2 .5°纬度 )Palmer干旱指数 (PDSI)资料 ,以及通过修正的PDSI程序计算的 1 95 1 - 2 0 0 2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PDSI ,分析了全球七大干旱区区域平均年PDSI近百年来的变化趋势及干旱变率对全球变暖的可能响应 ,结果表明 :除澳大利亚、北非干旱区外 ,南美洲、南非、北美洲、中亚和中国西北等全球主要干旱区近百年来呈明显变干趋势 ,且全球气候变暖时段干旱年发生概率明显偏高。在中国 ,近5 2a来半干旱区呈变干趋势 ,而干旱区干旱化有所缓和甚至相反。这一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条件下 ,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指数 干旱区 气候 干旱变率 水分
原文传递
黑河实验(HEIFE)的一些研究成果 被引量:162
2
作者 胡隐樵 高由禧 +5 位作者 王介民 季国良 沈志宝 程麟生 陈家宜 李守谦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25-236,共12页
本文回顾了黑河实验(HEIFE)的执行情况,总结了到目前为止的主要研究成果。得到了干旱地区陆面过程地表参数、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和湍流通量参数化的结果。同时得到了干旱地区陆面过程的物理机制同湿润地区有质的差异这一认识:同... 本文回顾了黑河实验(HEIFE)的执行情况,总结了到目前为止的主要研究成果。得到了干旱地区陆面过程地表参数、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和湍流通量参数化的结果。同时得到了干旱地区陆面过程的物理机制同湿润地区有质的差异这一认识:同湿润地区不同,干旱地区地表蒸散和植被过程并不是地表能量平衡中的控制因子,因为感热并不输送到自由大气仅是大气边界层的强迫因子;而潜热输送给自由大气并且潜热的释放是大气环流的主要能源,但干旱地区很少或没有水汽和潜热输送到自由大气,所以干旱地区自由大气不能从地面得到热能;地表反射率大和向上长波辐射强致使净辐射亏损大;基于以上原因,干旱地区可能是一个水汽输送和热能的“汇”。这些结果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干旱地区的陆面过程。黑河实验的结果以系统的观测事实证实了绿洲的冷岛效应,临近绿洲沙漠的逆湿现象,即夏季白天常常是绿洲有感热向下输送,临近绿洲的沙漠有水汽向下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 干旱地区 沙漠 黑河实验
下载PDF
黑河流域景观结构分析 被引量:125
3
作者 卢玲 李新 +1 位作者 程国栋 肖洪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1217-1224,T001,共9页
在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分类的基础上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流域景观制图 ,划分出 6个景观区。利用景观结构分析软件 FRAGSTATS在流域尺度上计算了各景观区的多种景观结构指标。结果表明 :山区的景观结构特征突出表现为连通性强 ,拼块形状... 在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分类的基础上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流域景观制图 ,划分出 6个景观区。利用景观结构分析软件 FRAGSTATS在流域尺度上计算了各景观区的多种景观结构指标。结果表明 :山区的景观结构特征突出表现为连通性强 ,拼块形状复杂。绿洲 -荒漠区的景观结构特征表现为 ,绿洲主要沿河流和渠道分布 ,是镶嵌在荒漠基质上的景观异质体。绿洲是干旱区景观结构最复杂 ,类型最丰富 ,景观多样性最高的地区 ,但不同景观区的绿洲其景观结构有显著的差异。荒漠和绿洲的过渡地带的过渡生态类型丰富 ,其共同的景观结构特征是拼块破碎、呈团聚状分布。在极端干旱的北部阿拉善高平原 ,裸露戈壁是景观模地 ,占据绝对优势 ,蔓延度极高 ,其它类型是面积相对很小的异质镶嵌体。文章最后指出 ,在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结构 景观指标 干旱区 地理信息系统 黑河流域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被引量:157
4
作者 王涛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共9页
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是两个反向发展而又相互联系的过程。近60 a来,我国绿洲化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2.5万km2扩大到10.4万km2,沙漠化土地面积由5.3万km2扩大到11.4万km2,受盐渍化危害的耕地面积达到1.5万km2,占总耕地面积的30%。... 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是两个反向发展而又相互联系的过程。近60 a来,我国绿洲化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2.5万km2扩大到10.4万km2,沙漠化土地面积由5.3万km2扩大到11.4万km2,受盐渍化危害的耕地面积达到1.5万km2,占总耕地面积的30%。绿洲化优化了局地生态环境,扩大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但绿洲低水平、无序的开发使绿洲稳定性下降,同时引发包括荒漠化在内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对绿洲化、荒漠化研究进展的综述,提出了围绕几个关键科学问题近期需要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总体思路,努力在全面认知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作用下水、土、气、生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揭示绿洲化、荒漠化过程及其演变机理,为综合评价环境变化趋势和效应以及调控对策与管理模式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化 荒漠化 过程 干旱区
原文传递
Study on Soil Microbiotic Crust and Its Influences on Sand-fixing Vegetation in Arid Desert Region 被引量:132
5
作者 李新荣 张景光 +2 位作者 王新平 刘立超 肖洪浪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0年第9期965-970,共6页
Based on secular fixed_site data in the artificial sand_fixing vegetation district at the southeast fringe of the Tengger Desert, the form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icrobiotic crusts and its influences on vegetati... Based on secular fixed_site data in the artificial sand_fixing vegetation district at the southeast fringe of the Tengger Desert, the form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icrobiotic crusts and its influences on vegetation dynamics were analyzed. Once sand barrier and artificial vegetation have stabilized the surface of the sifting sand, could form aeolian deposition crust and then evolve into algae_dominated crust. Such processes result from the interactions of physical effects of atmospheric dust and silt deposition on sand surface, sinking and raindrop impact, and soil microorganism activiti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ess than 200 mm precipitation, the presence of microbiotic crust changes the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lter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limited precipitation in sand layer and leads to the decline of deep_rooted shrubs.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biotic crust and subsurface soil affects the plant growth and seed rain distribution, as a result, the diversity of plant species gradually tend to become saturated and finally affects the vegetation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d desert region microbiotic crust sand_fixing vegetation
下载PDF
近50a中国寒区与旱区湖泊变化的气候因素分析 被引量:120
6
作者 丁永建 刘时银 +1 位作者 叶柏生 赵林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23-632,共10页
以青藏和蒙新两大湖区代表的我国寒区和旱区湖泊为对象,通过各湖区典型湖泊与气候变化的时间序列分析,揭示了湖泊与气候变化的动态关系;通过区域尺度湖泊面积的阶段性变化过程与区域气候变化的关系,分析了湖泊变化的区域气候影响背景.... 以青藏和蒙新两大湖区代表的我国寒区和旱区湖泊为对象,通过各湖区典型湖泊与气候变化的时间序列分析,揭示了湖泊与气候变化的动态关系;通过区域尺度湖泊面积的阶段性变化过程与区域气候变化的关系,分析了湖泊变化的区域气候影响背景.结果表明:位于我国寒区和旱区的湖泊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从气候的角度来看,内蒙古的湖泊受降水影响较为明显,新疆湖泊总体上受降水影响显著,但由于冰川的存在气温对湖泊也有一定影响.青藏高原典型湖泊变化的分析表明,降水、气温对不同湖泊有着不同的影响,在区域上湖泊与气候的变化关系表现的更为复杂,在降水增加、气温上升的情况下由于升温引起的湖泊蒸发效应超过降水增加导致的补给影响,湖泊总体趋于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变化 降水 气温 青藏高原 干旱区
下载PDF
黑河流域酒泉绿洲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被引量:88
7
作者 郭明 肖笃宁 李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57-466,共10页
以1986年和2000年的酒泉市遥感数据为基础资料,利用GIS软件生成研究区的景观类型图,计算各景观斑块的面积、数目、形状等空间特征和基于景观空间邻接的绿洲生态安全指标,进而在空间格局方面对绿洲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价,以了解在人类活动... 以1986年和2000年的酒泉市遥感数据为基础资料,利用GIS软件生成研究区的景观类型图,计算各景观斑块的面积、数目、形状等空间特征和基于景观空间邻接的绿洲生态安全指标,进而在空间格局方面对绿洲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价,以了解在人类活动影响下酒泉绿洲的生态安全状况,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从1986年到2000年,绿洲不断扩张,各绿洲斑块类型面积呈增加趋势,同时强烈的人类活动也造成了沙地和裸土面积的增加;(2)从1986年到2000年,受沙化威胁程度最大的斑块类型由耕地变成了草地,而城乡居民用地始终是受胁程度最小的斑块类型;除了城乡居民用地,各绿洲斑块类型受沙化的潜在威胁程度是增加的,人类有目的性的干扰活动改变了干旱区有限水资源的分布与分配,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导致了生态环境的退化;(3)与1986年相比,2000年各绿洲斑块类型受盐碱化威胁呈减弱趋势,表明注水洗盐改良土壤使得局部地区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演替。干旱区绿洲生态环境有脆弱性和易变性的特点,加强区域景观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控制有利于将景观演化导入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动态 干旱区 遥感 GIS 酒泉绿洲 空间分析
下载PDF
干旱地区绿洲和沙漠辐射收支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74
8
作者 季国良 邹基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23-329,共7页
本文利用HEIFE中绿洲(张掖)和沙漠两个测站1991年所取得的观测资料,分析了两种不同下垫面太阳辐射能收支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绿洲区地表反射率明显小于沙漠区,季节变化明显;地面有效辐射绿洲小于沙漠,沙漠地区... 本文利用HEIFE中绿洲(张掖)和沙漠两个测站1991年所取得的观测资料,分析了两种不同下垫面太阳辐射能收支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绿洲区地表反射率明显小于沙漠区,季节变化明显;地面有效辐射绿洲小于沙漠,沙漠地区季节变化明显,绿洲则季节变化不明显;地表净辐射绿洲大于沙漠,不论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地区 季节变化 绿洲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研究回顾与问题分析 被引量:55
9
作者 贾宝全 慈龙骏 +1 位作者 韩德林 杨洁泉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81-388,共8页
从绿洲形成演变过程、绿洲气候效应、绿洲农业研究和绿洲生态环境保护 4个方面 ,对国内外绿洲研究现状进行了简略回顾。分析后发现 ,虽然绿洲研究的成果颇丰 ,但也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首先是概念认识上的混乱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其它延伸... 从绿洲形成演变过程、绿洲气候效应、绿洲农业研究和绿洲生态环境保护 4个方面 ,对国内外绿洲研究现状进行了简略回顾。分析后发现 ,虽然绿洲研究的成果颇丰 ,但也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首先是概念认识上的混乱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其它延伸性错误 ;其次人工绿洲研究相对要多一些 ,程度也更深入一些 ,但天然绿洲的研究则较为薄弱 ;第三 ,研究视野较小 ,所获结果缺乏与其它相关区域的对比分析 ,因而不能够判定其实际价值。在研究工作存在分岐的同时 ,所有研究者均承认绿洲是一种景观 ,但是从该角度进行研究的工作却鲜有报导 ,因此 ,绿洲景观方面的研究应是发挥交叉学科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绿洲 形成 演变 气候效应
下载PDF
干旱区典型山地-绿洲-荒漠系统中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67
10
作者 黄青 孙洪波 +1 位作者 王让会 张慧芝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6-81,共6页
研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对处于干旱区典型MODS(Mountain-Oasis-Desert System)系统中的新疆南部且末绿洲1989年Landsat TM影像及2004年的CBERS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分析且末绿洲15a来的土地利用... 研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对处于干旱区典型MODS(Mountain-Oasis-Desert System)系统中的新疆南部且末绿洲1989年Landsat TM影像及2004年的CBERS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分析且末绿洲15a来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测算方法,评估且末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989-2004年,且末绿洲减少的土地面积有林地、戈壁沙地和盐碱地,增加的土地面积有水域、建筑用地和耕地。林地减少了41.73%,耕地增加了58.04%。1989年且末绿洲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额为184 349.88万元,2004年为176 970.72万元,15a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了7 379.16万元。林地面积的减少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主要原因。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和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绿洲-荒漠系统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干旱区 且末绿洲
下载PDF
中国干旱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 被引量:73
11
作者 张雪芹 孙杨 +2 位作者 毛炜峄 刘芸芸 任雨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2-599,共8页
选取中国干旱区77个气象站点1961-2007年的均一化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干旱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分析表明:①我国干旱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响应显著且具有鲜明的区域... 选取中国干旱区77个气象站点1961-2007年的均一化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干旱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分析表明:①我国干旱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响应显著且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1961-2007年,我国干旱区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约上升了1.8℃,平均气温升温速率为0.39℃/10a,增暖幅度与波动幅度高于同期全球以及中国区域平均。②我国干旱区气温变化季节与区域差异显著。各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秋、冬两季增温明显,冬季气温线性变化率最大,为夏季增温的两倍有余。年均温与各季升温幅度区域差异较大,其中北疆、阿拉善高原升温幅度最大,南疆与河西走廊升温相对较慢。③年均温与各季气温的年距平序列突变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研究区各站点普遍存在着16~17年的年代际变化和6~7年的年际变化。综合我国干旱区年均温距平序列及其突变时间和振荡周期,可推断出干旱区气温将会持续以较高的变暖速率上升,至少最近10年这种趋势不会改变。④我国干旱区水热相互反馈作用错综复杂,气候变暖如何影响干旱区水热相互反馈作用机制,这将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气温变化 区域响应 干旱区
原文传递
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变化的时空格局与趋势及影响 被引量:66
12
作者 王宁练 姚檀栋 +2 位作者 徐柏青 陈安安 王伟财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20-1232,共13页
作为“亚洲水塔”重要组成部分的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极其敏感。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变化的时空格局特征,有助于识别“亚洲水塔”的主要储水与供水区域,这对水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综合分... 作为“亚洲水塔”重要组成部分的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极其敏感。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变化的时空格局特征,有助于识别“亚洲水塔”的主要储水与供水区域,这对水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综合分析,揭示出“喀喇昆仑异常”现象在昆仑山西部和帕米尔高原地区亦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分布在这些区域以外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山地冰川近期大多处于加速消融状态;同时,阐明了近50年来以及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变化对流域水资源状况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并指出,要系统开展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的调查与观测,建立气候-冰川-水文过程耦合模型,准确评估变化环境下的冰川水资源状况及其影响,以服务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亚洲水塔 干旱区 冰川融水径流 全球变暖 水资源
原文传递
中国西北干旱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66
13
作者 姚俊强 杨青 +1 位作者 刘志辉 李诚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5846-5855,共10页
利用中国西北干旱区122个气象站点1961—2011年月降水量资料,运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和突变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北干旱区降水量空间分布及多时间尺度下的变化规律和趋势。结果表明:近50年来西北干旱区... 利用中国西北干旱区122个气象站点1961—2011年月降水量资料,运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和突变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北干旱区降水量空间分布及多时间尺度下的变化规律和趋势。结果表明:近50年来西北干旱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95.9%的站点有增湿特征,全区增湿趋势为9.31mm/10a(P<0.01),但增湿幅度存在区域差异性,其中祁连山亚区(38.67mm/10a)增湿最明显;从季节来看,冬季增湿具有全区普遍性,但夏季增湿的区域差异性特征明显。全区及各亚区降水量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有明显的突变特征,除内蒙西部亚区外均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降水量序列存在4、8、12a和22a振荡周期,其中22a尺度振荡周期最强,其次是12a尺度。全区32%的年份降水量属正常范围,偏干年份为24%,异常偏干年份为12%,异常偏湿和偏湿年份均为16%。20世纪70年代之前降水量略低于标准降水均值,80年代开始有区域性增湿趋势,90年代之后全区增湿均较明显,正距平年数比例由70年代的10%上升至21世纪初的80%,西北干旱区整体处于相对湿润时段,且增湿趋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趋势分析 时空变异 干湿特征 小波分析 西北干旱区
下载PDF
干旱地区植被指数(VI)的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62
14
作者 高志海 李增元 +2 位作者 魏怀东 丁锋 丁国栋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3-248,共6页
以位于典型干旱区的甘肃河西地区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绿洲为例,对NDVI、SAVI、MSAVI和GEMI等4种VI(植被指数)受土壤背景光谱影响的程度和探测低盖度植被的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分析VI提取植被信息时植被土壤噪音比的变化发现,植被覆盖... 以位于典型干旱区的甘肃河西地区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绿洲为例,对NDVI、SAVI、MSAVI和GEMI等4种VI(植被指数)受土壤背景光谱影响的程度和探测低盖度植被的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分析VI提取植被信息时植被土壤噪音比的变化发现,植被覆盖较低条件下VI提取植被信息总体受土壤背景光谱影响程度较低,相比而言,GEMI提取植被信息中受土壤背景影响最小,其他3种VI的区别不太明显。通过分析不同VI随植被覆盖度增加的反映速率变化及不同覆盖条件下不同VI的取值范围的变化发现,NDVI探测低盖度植被的能力最强,GEMI次之。GEMI可能是干旱地区植被探测较适宜的植被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地区 植被探测 植被指数(VI) 植被-土壤噪音比 VI的反映速率
下载PDF
干旱区不同灌溉方式及施肥措施对棉田土壤呼吸及各组分贡献的影响 被引量:60
15
作者 张前兵 杨玲 +3 位作者 王进 罗宏海 张亚黎 张旺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420-2430,共11页
【目的】探讨干旱区灌溉方式及施肥措施对棉花生长季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及碳平衡的影响,比较不同管理措施对棉田土壤碳汇强度的影响。【方法】设置滴灌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在棉花生育期每种灌溉方式设有机肥(OM)、氮磷钾化肥(NPK)、氮磷... 【目的】探讨干旱区灌溉方式及施肥措施对棉花生长季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及碳平衡的影响,比较不同管理措施对棉田土壤碳汇强度的影响。【方法】设置滴灌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在棉花生育期每种灌溉方式设有机肥(OM)、氮磷钾化肥(NPK)、氮磷钾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M)3种施肥处理,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定仪测定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利用根去除法区分根系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通过计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及施肥措施下农田土壤碳汇强度。【结果】不同灌溉方式及施肥措施下农田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随气温变化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7月中旬达到峰值,10月中旬棉花收获后降至最低。不同灌溉方式下农田土壤碳排放量为滴灌>漫灌;相同灌溉方式下不同施肥处理为NPK+OM>OM>CK>NPK。滴灌条件下根系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为36.38%—58.74%,漫灌条件下为33.73%—52.03%;铃期根系呼吸贡献率最高,生育期平均为48.05%和44.31%。整个棉花生长季节,两种灌溉方式下农田净初级生产力(NPP)均为NPK+OM>NPK>OM>CK。不同管理措施下整个生育期农田土壤均表现为碳"汇",其中,不同灌溉方式下农田碳汇强度为滴灌>漫灌,不同施肥措施为NPK+OM>NPK>OM>CK,灌溉与施肥互作条件下,滴灌方式下NPK+OM处理碳汇强度最强。【结论】在干旱区棉花生产中,采用膜下滴灌节水技术,氮磷钾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并实施秸秆还田等农田管理措施,不仅能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培肥地力,提高棉花产量,而且能促进土壤固碳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棉花 土壤呼吸 灌溉 施肥 碳平衡
下载PDF
我国西北干燥区降水变化规律 被引量:59
16
作者 任国玉 袁玉江 +3 位作者 柳艳菊 任玉玉 王涛 任霄玉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9,共19页
利用多种资料并参考已有研究,综合分析、讨论了我国西北干燥区现代降水变化的特征和可能原因,获得如下认识:1在最近半个多世纪,实测记录揭示出西北地区降水量存在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西部上升更加显著。进入21世纪以来,全区降水量比2... 利用多种资料并参考已有研究,综合分析、讨论了我国西北干燥区现代降水变化的特征和可能原因,获得如下认识:1在最近半个多世纪,实测记录揭示出西北地区降水量存在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西部上升更加显著。进入21世纪以来,全区降水量比20世纪90年代有进一步上升,其前10 a平均降水量比1961年以来任何年代都高,2010年秋季和年总降水量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2新疆北部和天山地区树轮气候重建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大气降水增加现象很可能是近200 a未曾发生,但并非史无前例,现代降水量的增加没有明显超过历史时期的最湿润阶段,这样就不排除其仍为多年代到世纪尺度上气候自然振动节律表现的可能性。3根据再分析资料,1979年以来,整层积分的净水汽通量出现较明显增加趋势,但这种增加并非是由西、南和北边界的输入通量增加造成的,主要是东边界输出通量显著减少的结果,同时大气可降水量增加并不显著。因此,实测降水量增加似乎与全球大气水汽含量增加及区域外水汽输入通量变化关系不大,可能是对区域内气候变化与变异响应的表现形式。4已有研究显示,相比华北地区,在过去和未来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条件下,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更为一致地模拟出了西北地区降水量显著增加的趋势,暗示西北降水量增加可能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但与近几十年水汽通量趋势变化分析和多数古气候重建结论不完全一致。5区域和局地灌溉面积扩大以及城市发展等"绿洲化"过程,可能显著增加了陆面的实际蒸发量,成为西北地区气象观测站附近降水量增多的重要驱动因子。气候变暖与气溶胶排放引起的山地冰川融化及其河湖水位上升,可能加强了这种局地人为气候效应。6在全球、区域和局地不同尺度的人类活动综合影响下,预计西北干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降水量 树轮 水汽通量 人类活动 自然变异 未来趋势 干燥区 西北地区
原文传递
黑河实验(HEIFE)能量平衡和水汽输送研究进展 被引量:55
17
作者 胡隐樵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4年第4期30-34,共5页
总结了黑河实验中能量和水汽交换特征研究进展。建立了绿洲同包围它的沙漠环境相互作用基本模型,即绿洲的冷岛效应和沙漠的逆湿现象。绿洲对沙漠观测的主要干拢是沙漠能量平衡中的一个小量,即可以忽略不计的潜热通量。所以黑河实验沙... 总结了黑河实验中能量和水汽交换特征研究进展。建立了绿洲同包围它的沙漠环境相互作用基本模型,即绿洲的冷岛效应和沙漠的逆湿现象。绿洲对沙漠观测的主要干拢是沙漠能量平衡中的一个小量,即可以忽略不计的潜热通量。所以黑河实验沙漠和戈壁站能量平衡的基本特征对干旱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平衡 水汽输送 黑河实验
下载PDF
干旱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全球环境变化 被引量:34
18
作者 颉耀文 陈发虎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2002年第2期22-26,共5页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是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最宏观的表现 ,为分析全球环境变化中人类活动的作用提供了切入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 (LUCC)既是全球环境变化的原因 ,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结果。而占全球陆地表面 4 0 %以上的干旱区 ,由...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是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最宏观的表现 ,为分析全球环境变化中人类活动的作用提供了切入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 (LUCC)既是全球环境变化的原因 ,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结果。而占全球陆地表面 4 0 %以上的干旱区 ,由于其具有成因复杂、类型多样、对环境变化敏感、变化过程快、幅度大、景观差异明显等特点 ,是全球变化特别是LUCC研究的重要场所。文章在介绍LUCC概念的基础上 ,综述了全球环境变化与LUCC的关系。依据干旱区的自然和生态环境 ,分析了干旱区LUCC的特点 ,阐述了干旱区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研究对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性 ,概括了干旱区LUCC研究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环境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 遥感技术 干旱区
下载PDF
黑河中游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3
19
作者 赵锐锋 张丽华 +2 位作者 赵海莉 姜朋辉 汪建珍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3-370,共8页
以黑河中游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木本、高草、低草3种湿地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大小依次为高草〉低草〉木本植被类型,0-20 cm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低草植被类型有机碳的空间... 以黑河中游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木本、高草、低草3种湿地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大小依次为高草〉低草〉木本植被类型,0-20 cm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低草植被类型有机碳的空间变异最大,木本植被居中,高草植被最小。高草、低草和木本植被0-4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7.33、5.44和4.25 kg/m^2。高草、低草植被以表层土壤(0-10 cm)有机碳含量更高,分别占0-40 cm的32%,31%,木本植被以亚表层(10-20 cm)最高,占33%。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含水量、磷素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质量、pH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碳密度 湿地 黑河 干旱区
下载PDF
遥感技术和SEBAL模型在干旱区腾发量估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40
20
作者 刘志武 雷志栋 +1 位作者 党安荣 杨诗秀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21-424,共4页
陆地表面的腾发量分布具有很大的空间变异性,而传统方法只能进行点上的计算。为反映表面腾发量的空间特征,引入遥感技术和SEBAL(surface energy balance algorithm for land)模型。遥感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地面信息,而SEBAL模型则... 陆地表面的腾发量分布具有很大的空间变异性,而传统方法只能进行点上的计算。为反映表面腾发量的空间特征,引入遥感技术和SEBAL(surface energy balance algorithm for land)模型。遥感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地面信息,而SEBAL模型则利用Landsat TM/ETM影像获取的遥感信息计算区域腾发量。该文在SEBAL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研究区域的客观情况进行参数改进,在ERDAS软件支持下,计算获得了研究区域地面反照率、地面温度以及各能量分量的空间分布。结果分析表明,参数改进后模型计算过程简捷,结果基本合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对于缺乏观测资料的地区,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SEBAL模型 干旱区 腾发量 水量平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