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旱地分期施用氮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王渭玲 张冀涛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A01期153-156,共4页
采用田间小区结合盆栽试验,对旱地氮肥不同分配方式与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分期施用比一次作底肥不仅能增加小麦产量,而且可改善其籽粒品质。孕穗期和开花期追施氮肥,能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和面筋... 采用田间小区结合盆栽试验,对旱地氮肥不同分配方式与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分期施用比一次作底肥不仅能增加小麦产量,而且可改善其籽粒品质。孕穗期和开花期追施氮肥,能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和面筋含量,分别从15.0%、31.97mL和28.21%增加到16.3%、36.27mL和33.06%;而产量最高是播种前底肥和拔节期两次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小麦 品质 氮肥 施肥期
下载PDF
旱地冬小麦茬口、种植模式对土壤贮水、耗水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马爱平 亢秀丽 +3 位作者 靖华 王裕智 崔欢虎 王会荣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8-171,共4页
为高效利用天然降水资源,缓解干旱逆境因子对旱地小麦的不利影响,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在山西洪洞采用大田对比方法,开展了旱地冬小麦茬口、种植模式对土壤贮水、耗水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丰雨年型条件下,在小麦播种期0-2... 为高效利用天然降水资源,缓解干旱逆境因子对旱地小麦的不利影响,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在山西洪洞采用大田对比方法,开展了旱地冬小麦茬口、种植模式对土壤贮水、耗水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丰雨年型条件下,在小麦播种期0-200cm土壤贮水量玉米茬口高于小麦茬口;在播种至收获阶段,3个覆膜种植模式在0-200cm土层耗水量大于露地条播种植模式,3个覆膜种植模式、露地条播种植模式100-200cm土层耗水量占0-200cm土层耗水量分别为45.33%,22.67%,覆膜种植模式可有效利用土壤深层水;3个覆膜种植模式均较露地条播种植模式增产,其中以玉米茬口1膜4行种植模式增产幅度最大;玉米茬口1膜4行种植模式可较玉米茬口露地条播种植模式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08%。该项研究可为以旱地小麦为主要轮作作物的种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和良好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茬口 地膜覆盖 种植模式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深层水
下载PDF
郑旱1号小麦新品种(系)的选育及其主要特性 被引量:1
3
作者 宋宏超 任明全 +5 位作者 周阳 赵献林 康明辉 达龙珠 徐向阳 许为钢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1997年第7期3-5,共3页
郑旱1号(郑州8915),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高抗育种室育成的小麦新品种(系)。1994年以来,经多点产量试验、示范,其表现耐旱、抗干热风,产量三要素协调、增产潜力稳定,抗寒、抗病,适应范围广,属冬性、多穗型旱地小麦... 郑旱1号(郑州8915),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高抗育种室育成的小麦新品种(系)。1994年以来,经多点产量试验、示范,其表现耐旱、抗干热风,产量三要素协调、增产潜力稳定,抗寒、抗病,适应范围广,属冬性、多穗型旱地小麦品种;中熟、白粒、半硬质,籽粒蛋白质含量14.73%,湿面筋33.4%,千粒重43g左右,容重791.8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小麦 郑旱1号 特性 选择育种
下载PDF
晋南丘陵旱地麦田土壤水分特征及其运行规律 被引量:10
4
作者 苗果园 高志强 +2 位作者 尹钧 周乃键 W A Adams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44-650,共7页
研究了晋南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旱地麦田常年土壤水分有关的物理特性及不同土层毛管水含量、田间持水量、田间含水量、有效水以及不同水势下的土壤含水量等基本特征 ,并采用等值线图析法分析了丰水年 (6 0 0mm降水 )、少水年 (4 0 0mm)... 研究了晋南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旱地麦田常年土壤水分有关的物理特性及不同土层毛管水含量、田间持水量、田间含水量、有效水以及不同水势下的土壤含水量等基本特征 ,并采用等值线图析法分析了丰水年 (6 0 0mm降水 )、少水年 (4 0 0mm)、平水年 (5 0 0mm)旱地麦田土壤水分利用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以及利用量的动态差异 ,得到十分直观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麦田 不同年型 土壤水分特性 水分时空变化
下载PDF
膜际条播和播量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尹璐 高志强 +4 位作者 孙敏 任爱霞 林文 薛建福 曹碧芸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25,共7页
[目的]探索旱地冬小麦膜际条播和播量对关键生育时期土壤水分、群体分蘖数、分蘖速率及其产量的影响,明确旱地冬小麦膜际条播的最佳播量。[方法]本研究于2014—2016年在山西省闻喜县旱地麦田进行大田试验,以膜际条播与常规条播为主区,以... [目的]探索旱地冬小麦膜际条播和播量对关键生育时期土壤水分、群体分蘖数、分蘖速率及其产量的影响,明确旱地冬小麦膜际条播的最佳播量。[方法]本研究于2014—2016年在山西省闻喜县旱地麦田进行大田试验,以膜际条播与常规条播为主区,以90 kg·hm^-2(低播量,LB)、105 kg·hm^-2(高播量,HB)两个播量为副区,研究两种播种方式与高低播量对土壤水分、群体分蘖数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节水增产效果。[结果]膜际条播较常规条播显著提高拔节期0~100 cm土壤蓄水量,提高开花期80~200 cm土壤蓄水量;显著提高各生育时期群体分蘖数,提高冬前分蘖速率;提高穗数4%~27%,产量11%~41%,水分利用效率8%~47%;显著提高穗长、可孕小穗、干物质量;显著降低不孕小穗。且膜际条播条件下,播量90 kg·hm^-2较105 kg·hm^-2减少拔节期土壤水分消耗,减少开花期深层土壤水分消耗,其中,2014—2015年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提高开花期、成熟期群体分蘖数,显著提高拔节-开花分蘖速率;显著提高穗数、穗粒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千粒重。此外,膜际条播处理,单位粮食生产的节水量提高10%以上,每消耗1 mm土壤水分产量提高10%以上,且配套播量90 kg·hm^-2单位粮食生产的节水量提高18%以上,消耗1 mm土壤水分增产量提高18%以上。[结论]旱地冬小麦膜际条播有利于提高生育前期上层土壤水分,有利于提高生育后期深层土壤水分,促进可孕小穗的形成,提高穗数、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且配套90 kg·hm^-2节水、增产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冬小麦 膜际条播 播量 土壤蓄水量 籽粒产量构成 节水增产
下载PDF
不同覆盖材料对西北旱地冬小麦地温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6
作者 兰雪梅 黄彩霞 +6 位作者 李博文 李守蕾 宋雅丽 柴雨葳 程宏波 常磊 柴守玺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84-1092,共9页
为探寻不同覆盖材料下西北旱地冬小麦地温与产量的特征及其相关性,以冬小麦兰天26号为材料,在秸秆带状覆盖(常规条播:SM1;宽幅条播:SM2)、全膜覆土穴播(PM)条件下,以无覆盖露地种植为对照(CK),研究了冬小麦生育期地温的差异及... 为探寻不同覆盖材料下西北旱地冬小麦地温与产量的特征及其相关性,以冬小麦兰天26号为材料,在秸秆带状覆盖(常规条播:SM1;宽幅条播:SM2)、全膜覆土穴播(PM)条件下,以无覆盖露地种植为对照(CK),研究了冬小麦生育期地温的差异及其与产量构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技术可有效平抑气温对小麦的激变,实现了小麦的稳定增产。与CK相比,秸秆带状覆盖冬小麦0-25cm土层全生育期平均降温0.61℃,但在不同生育时期却存在增温和降温的双重效应,苗期至返青期平均增温0.76℃,SM1增温效应低于SM2;返青期以后平均降温1.43℃,SM1降温效应高于SM2;地膜覆盖全生育期平均增温1.01℃。秸秆带状覆盖全生育期各土层总体均表现降温效应,且以降温效应突出的SM1在25cm降幅最大,平均为1.20℃,5cm处最低,为0.55℃;地膜覆盖全生育期各土层均表现增温效应,以5cm处增幅最大,平均为1.14℃,15cm最低,平均为0.84℃。从生育时期和土层看,各处理间地温以越冬期差异最大,变异系数为17.25%-46.6%;土层间以25cm最大,变异系数为5.5%-46.6%。与CK相比,秸秆带状覆盖全天均具有降温效应,降温幅度依次为中午〉傍晚〉早晨,且SM1全天的降温效应均高于SM2;而地膜覆盖全天均具有增温效应;覆盖均可使冬小麦显著增产,秸秆带状覆盖平均增产25.3%,SM2增产率(27.0%)高于SM1(23.0%),地膜覆盖增产30.4%。产量与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增产的原因主要是有效穗数的增加和粒重的提高,土壤温度指标与产量、产量构成要素间相关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旱地 冬小麦 秸秆带状覆盖 土壤温度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