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中窝进路内耳道手术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12
1
作者 尹保国 左德献 吴鸿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82-84,共3页
为经颅中窝进入内耳道施行手术提供更简便的方法,在100侧成人颅骨标本上.对棘孔、岩大神经管裂孔、弓状隆起和内耳门等表面标志进行了观测,运用几何知识、找出形态规律;在20侧成人整颅标本上进行了摹拟手术;讨论了与临床应用有关的问题.
关键词 棘孔 神经管裂孔 弓状隆起 耳道
下载PDF
应用Dextroscope虚拟现实技术研究岩骨内解剖 被引量:8
2
作者 杨德林 徐启武 +2 位作者 车小明 毛仁玲 李文生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9年第3期251-255,共5页
目的:通过岩骨的虚拟和实际解剖的对比性研究,探索虚拟现实(VR)技术在岩骨解剖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实验分虚拟组和尸体组,每组标本均为20例。虚拟组将成人尸头标本CTA、MR等影像数据载入Dextroscope工作站,模拟岩骨显微解剖;尸体组在显... 目的:通过岩骨的虚拟和实际解剖的对比性研究,探索虚拟现实(VR)技术在岩骨解剖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实验分虚拟组和尸体组,每组标本均为20例。虚拟组将成人尸头标本CTA、MR等影像数据载入Dextroscope工作站,模拟岩骨显微解剖;尸体组在显微镜下进行相应的解剖,分别比较两组岩骨内结构定位数据。结果:内耳门前缘在岩骨嵴上投影点至弓状隆起与岩骨嵴交点、外耳道上缘中点距离,虚拟组分别为(24.23±2.88)mm和(40.65±4.48)mm;尸体组为(23.62±2.82)mm和(42.15±5.13)mm(P>0.05)。虚拟组中耳蜗前缘至颧弓根和颈内动脉膝部距离分别为(27.15±3.25)mm和(4.15±0.52)mm;尸体组则为(28.35±4.05)mm和(4.50±0.54)mm(P>0.05)。由外向内,岩段颈内动脉3个亚段前缘至达岩骨嵴距,虚拟组分别为(12.20±1.42)mm、(8.63±0.94)mm和(5.42±0.63)mm;尸体组为(10.68±1.24)mm、(8.62±0.92)mm和(5.69±0.61)mm(P>0.05)。结论:个体化虚拟解剖所测得关键数据与实际解剖测量值高度吻合,VR技术实现岩骨的个体化虚拟解剖具有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内听道 半规管 耳蜗 岩骨 岩段颈内动脉 弓状隆起
原文传递
神经内镜硬膜下岩前入路中2种Kawase三角相关骨性解剖标志定位方法的应用解剖学观察
3
作者 姜雷 钱明 +3 位作者 王学建 汪志峰 陈杨 张毅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年第4期224-229,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硬膜下岩前入路中2种Kawase三角相关骨性解剖标志的定位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选取成人干性颅骨标本16具,在颅骨上标记弓状隆起最高点(A)、岩尖(P)、岩浅大神经沟最外侧缘点(B)、棘孔最外侧缘点(C)、...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硬膜下岩前入路中2种Kawase三角相关骨性解剖标志的定位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选取成人干性颅骨标本16具,在颅骨上标记弓状隆起最高点(A)、岩尖(P)、岩浅大神经沟最外侧缘点(B)、棘孔最外侧缘点(C)、卵圆孔最外侧缘点(D)、三叉神经压迹最外侧缘点(E)、破裂孔的最外侧缘点(F)及岩骨嵴外侧缘-横窦前缘交汇点(J)。硬膜下岩前入路定位方法a:以A点为参照点,P点、J点连线(PJ)为基线,过A点作PJ的平行线AP1,过B、C、D、E、F点做AP1的垂线,交点为B1、C1、D1、E1、F1。测量AB、AC、AD、AE、AF、BB1、CC1、DD1、EE1、FF1的长度,利用三角函数计算∠BAP1、∠CAP1、∠DAP1、∠EAP_(1)、∠FAP1的角度。定位方法b:以A点为参照点,AP为基线,测量AB、AC、AD、AE、AF、AP的长度,利用三角函数计算∠BAP、∠CAP、∠DAP、∠EAP、∠FAP的角度。(2)选取湿性尸头标本2具,女1具、男1具,年龄47岁、61岁。在2具湿性尸头标本分别模拟神经内镜硬膜下岩前入路手术,术中分别根据2种定位方法在干性颅骨标本上测量的相关角度、线段长度定位B、C、D、E、F点的位置。依据解剖标志点的定位,在Kawase三角安全范围内显露Kawase三角,磨出骨窗。观察从悬吊完硬膜至切开Kawase三角硬膜的操作时间,测量骨窗的大小。观察2种定位方法模拟手术操作中有无损伤或离断岩浅大神经、三叉神经下颌支、岩上窦,以评估2种定位方法的临床适用性。结果(1)定位方法a测量的AB、AC、AD、AE、AF、BB1、CC1、DD1、EE1、FF1的长度分别为(11.41±1.22)、(23.99±1.17)、(30.36±1.60)、(22.22±2.95)、(32.08±2.29)、(3.92±0.82)、(10.82±1.53)、(10.88±1.73)、(1.10±1.23)、(2.24±2.10)mm,∠BAP1、∠CAP1、∠DAP1、∠EAP_(1)、∠FAP1的角度分别为:20.1°±4.0°、26.8°±4.9°、21.0°±4.8°、2.8°±5.0°、4.0°±4.0°。定位方法b测量的AB、AC、AD、AE、A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局部 解剖标志 硬膜下颞下岩前入路 神经内镜 Kawase三角 弓状隆起 岩尖
原文传递
颅中窝入路听神经瘤手术相关解剖标志的三维成像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郭翠翠 夏寅 +2 位作者 常青林 尹红霞 龙海珊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321-325,共5页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成像(3 D-CT)技术研究颅中窝入路听神经瘤手术时上半规管与弓状隆起之间的相互解剖关系,评价3 D-CT对颅中窝听神经瘤手术方式选择的有效性。方法选取1 4例干颅和7例1 0%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进行颞骨部位...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成像(3 D-CT)技术研究颅中窝入路听神经瘤手术时上半规管与弓状隆起之间的相互解剖关系,评价3 D-CT对颅中窝听神经瘤手术方式选择的有效性。方法选取1 4例干颅和7例1 0%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进行颞骨部位的多层螺旋CT扫描,利用AW4.1工作站对上半规管和弓状隆起解剖关系进行测量。结果3 D-CT可以清晰显示颅中窝及岩骨重要的解剖标志,上半规管和弓状隆起二者间的空间关系并非完全一致。结论弓状隆起并非是判断上半规管最精确的标志点,术前通过3 D-CT可以清晰显示上半规管与弓状隆起二者的空间位置关系,以指导术中避免损伤上半规管及准确定位内听道,通过术前3 D-CT可以达到个体化治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入路 颅中窝 弓状隆起 上半规管 CT扫描三维成像 听神经瘤
下载PDF
内耳道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曹焕军 鞠学红 +2 位作者 李翠花 于建峰 朱世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01年第2期79-80,共2页
目的:HTSS为内耳道手术定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400块颞骨的内耳道及其有关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内耳道与岩大神经管裂孔、弓状隆起等结构有较恒定的位置关系。内耳道底投影点至岩大神经管裂孔的距离,在左右两侧分别为8.8... 目的:HTSS为内耳道手术定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400块颞骨的内耳道及其有关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内耳道与岩大神经管裂孔、弓状隆起等结构有较恒定的位置关系。内耳道底投影点至岩大神经管裂孔的距离,在左右两侧分别为8.85mm、7.95mm;至弓状隆起最高点的距离在左侧为7.89mm,右侧为8.50mm,内耳道上壁长左侧为8.41mm,右侧为8.61mm。结论:岩大神经管裂孔、弓状隆起等颞骨岩部结构是定位内耳道的重要标志。内耳道手术应避免损伤上半规管、耳蜗等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耳道 解剖学 手术 弓状隆起 治疗
原文传递
硬膜下岩前入路相关骨性结构的改良定位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姜雷 盛敏峰 +3 位作者 张燚 王中勇 陈延明 陈刚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52-1454,共3页
目的探讨硬膜下岩前入路中精准定位岩前相关骨性结构的改良方法.方法选取10具干性颅骨并标记弓状隆起最高点(A)、岩尖(P)、岩浅大神经沟最外侧缘点(B)、棘孔最外侧缘点(C)、卵圆孔最外侧缘点(D)、三叉神经压迹最外侧缘点(E)和破裂孔的... 目的探讨硬膜下岩前入路中精准定位岩前相关骨性结构的改良方法.方法选取10具干性颅骨并标记弓状隆起最高点(A)、岩尖(P)、岩浅大神经沟最外侧缘点(B)、棘孔最外侧缘点(C)、卵圆孔最外侧缘点(D)、三叉神经压迹最外侧缘点(E)和破裂孔的最外侧缘点(F).以A点为参照点,AP作为基线,分别测量AB、AC、AD、AE、AF连线的距离及各连线与基线形成锐角的角度.样本以均数及标准差分析,两侧数据采用t检验比较.结果 AB:左侧(11.61 ±2.31) mm、右侧(10.44±2.31) mm、t=1.084;AC:左侧(23.14±3.07) mm、右侧(21.08 ±2.67) mm、t=1.596;AD:左侧(24.95±2.82) mm、右侧(24.38±3.44) mm、t=0.408;AE:左侧(18.98 ±3.11) mm、右侧(19.21±3.09) mm、t=-0.164;AF:左侧(29.68±2.62) mm、右侧(29.25 ±2.77) mm、t=0.725./BAP:左侧(49.15±12.10)°、右侧(52.78 ±14.27)°、t=-0.624;∠CAP:左侧(43.98±6.95)°、右侧(48.73±8.02)°、t=-1.418;/DAP:左侧(38.68±4.81)°、右侧(41.48±3.14)°、t=-1.543;∠ EAP:左侧(21.93 ±5.29)°、右侧(25.94±6.43)°、t=-1.523;∠FAP:左侧(15.96 ±2.78)°、右侧(17.20±3.44)°、t=-0.882.两侧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硬膜下岩前入路中,此方法以弓状隆起最高点及岩尖为参照点,可以精准定位岩前相关骨性解剖标志,为确定相应的神经血管结构,磨除Kawase三角提供量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下岩前入路 弓状隆起 岩尖 定位
原文传递
利用CT薄层扫描技术研究弓状隆起与上半规管的位置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梦星 程凯亮 +1 位作者 郭莹 李幼琼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03-507,共5页
目的 探讨Fisch法在颅中窝手术入路中如何识别弓状隆起,分析弓状隆起与上半规管的相对位置关系。方法 选取18~57岁无颞骨岩部占位性病变的受试者60例,其中男女各30例,左右双侧共120个样本,颞骨CT薄层扫描并建立三维坐标系,测量弓状隆起... 目的 探讨Fisch法在颅中窝手术入路中如何识别弓状隆起,分析弓状隆起与上半规管的相对位置关系。方法 选取18~57岁无颞骨岩部占位性病变的受试者60例,其中男女各30例,左右双侧共120个样本,颞骨CT薄层扫描并建立三维坐标系,测量弓状隆起、上半规管的三维坐标值并分析两者的位置关系。结果 弓状隆起的形态不定,约有15.00%的样本弓状隆起不明显,导致无法定位;弓状隆起与上半规管并非严格对应,约有83.75%的样本弓状隆起位于上半规管的后外侧。结论 Fisch法进行内耳道手术时,部分样本弓状隆起的识别存在困难;大部分上半规管并不在弓状隆起下方,弓状隆起多位于上半规管的后外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状隆起 上半规管 Fisch法 CT三维成像
下载PDF
经颅中窝人工耳蜗植入开窗点定位的解剖学研究
8
作者 向斌 康丽丽 陈银忠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59-563,共5页
目的通过尸头颅中窝耳蜗的解剖及测量,探索出经颅中窝底板耳蜗开窗点的表浅定位方法,并对耳蜗周围结构解剖观测。方法对20具成人尸头模拟经颅中窝入路开颅,在颅中窝底板下对耳蜗底转轮廓化并开窗;对耳蜗底转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相关结... 目的通过尸头颅中窝耳蜗的解剖及测量,探索出经颅中窝底板耳蜗开窗点的表浅定位方法,并对耳蜗周围结构解剖观测。方法对20具成人尸头模拟经颅中窝入路开颅,在颅中窝底板下对耳蜗底转轮廓化并开窗;对耳蜗底转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相关结构解剖测量与统计,探索经颅中窝人工耳蜗植入耳蜗开窗点的定位方法。结果通过对耳蜗底转轮廓化后以耳蜗底转最表浅点内侧,距迷路段面神经及颈内动脉最远点为开窗点(W点):1、弓状隆起与岩浅大神经所组成的角(顶点为O点)为119.80±2.65度;2、W点经O点与弓状隆起组成的角为81.40±3.40度,与岩浅大神经所组成的角为38.45±2.46度;3、O点至W点的距离为10.71±0.65mm;4、岩浅大神经与W点的距离为3.77±0.29mm;5、面神经迷路段与W点的距离为3.75±0.21mm;6、颈内动脉与W点的距离为4.95±0.26mm;7、颅中窝底板与W点的垂直距离为2.77±0.28mm。结论颅中窝耳蜗底转开窗点(W点):W点距离"O"点(由弓状隆起长轴与岩浅大神经延长线相交点)10.71±0.63mm,与弓状隆起长轴呈81.40±3.32度、与岩浅大神经成38.45±2.40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中窝 耳蜗 人工耳蜗植入 岩浅大神经 弓状隆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