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作为建筑遗产保护学术根基的建筑考古学 被引量:14
1
作者 徐怡涛 lui tam(译) 《建筑遗产》 2018年第2期1-6,共6页
文章通过对建筑遗产本质的分析指出,建筑遗产保护的关键在于能否准确判断建筑遗产的历史价值,而判断建筑遗产历史价值最基本的学术工具是建筑考古学。文章从研究对象及学科目标等角度,分析了建筑考古学、考古学和建筑史学的关系,由此对... 文章通过对建筑遗产本质的分析指出,建筑遗产保护的关键在于能否准确判断建筑遗产的历史价值,而判断建筑遗产历史价值最基本的学术工具是建筑考古学。文章从研究对象及学科目标等角度,分析了建筑考古学、考古学和建筑史学的关系,由此对建筑考古学进行定位,并明确其当前主要研究任务。最后,文章介绍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专业的建筑考古学学科发展概况,并以山西的万荣稷王庙大殿和长子韩坊尧王庙大殿为例,介绍了建筑考古学的研究实践,论证了经过历史检验的建筑考古学形制断代所能达到的精度水平,以及在年代研究精细化之后,建筑遗产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及史料价值所能出现的巨大改变,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研究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考古 建筑史 遗产保护
下载PDF
龙山文化建筑技艺初探:以藤花落和两城镇遗址典型房址复原为例
2
作者 李俨 周学鹰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96,97-101,共10页
藤花落和两城镇遗址包含大量地面房址遗存。对比两地房址的空间体量与营建技术,可以发现藤花落房址规模呈现出明显等级差异,而两城镇房址的营造理念与技艺均领先于藤花落。从两处遗址的建筑特征考量文化类型,两城镇与尧王城遗址的房址... 藤花落和两城镇遗址包含大量地面房址遗存。对比两地房址的空间体量与营建技术,可以发现藤花落房址规模呈现出明显等级差异,而两城镇房址的营造理念与技艺均领先于藤花落。从两处遗址的建筑特征考量文化类型,两城镇与尧王城遗址的房址高度相似,而藤花落遗址的房址特征无法证明其属于尧王城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花落遗址 两城镇遗址 龙山文化 建筑考古 考古学 建筑史学
原文传递
辽上京皇城南部建筑基址的考古发掘设计
3
作者 汪盈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0-142,159,共14页
2022年辽上京皇城西南部一号建筑及其院落基址的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本文通过城址的总体发掘规划、单体建筑基址的发掘思路、探方和解剖沟的发掘设计等几个方面的操作步骤、实践成果及其学术价值,对辽上京城市考古中建筑基址的发掘... 2022年辽上京皇城西南部一号建筑及其院落基址的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本文通过城址的总体发掘规划、单体建筑基址的发掘思路、探方和解剖沟的发掘设计等几个方面的操作步骤、实践成果及其学术价值,对辽上京城市考古中建筑基址的发掘与研究方法进行初步探讨与归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上京 城市考古 建筑考古 发掘方法
原文传递
公元11至17世纪北京地区多层砖石塔建筑形制分期研究
4
作者 杨怡菲 徐怡涛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0-35,155,共17页
本文运用建筑考古形制类型学研究方法,对北京地区辽代至明代多层砖石塔进行了建筑形制分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地区砖石塔建造过程中的“模仿”、重修问题以及年代存疑的个案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 砖石塔 仿木构 北京 建筑考古
原文传递
周原遗址凤雏六号建筑基址年代再论 被引量:5
5
作者 杨文昊 宋江宁 《文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3-48,共6页
本文通过对凤雏六号至十号建筑基址发掘区内灰坑“单位属性”的初步分析,辨识出了地基坑这种不同于普通垃圾坑的灰坑类遗迹,并推测其应为建筑地基的组成部分。基于此,笔者认为凤雏六号建筑基址的年代可能已进入西周而非商周之际。此外,... 本文通过对凤雏六号至十号建筑基址发掘区内灰坑“单位属性”的初步分析,辨识出了地基坑这种不同于普通垃圾坑的灰坑类遗迹,并推测其应为建筑地基的组成部分。基于此,笔者认为凤雏六号建筑基址的年代可能已进入西周而非商周之际。此外,对地基坑的辨识提示了在发掘建筑遗存时要格外关注与之有密切关联的灰坑类遗迹,尤其要理解其叠压和打破关系背后所隐藏的行为模式及意义,即要在工作理念和方法上实现由地层学到埋藏学的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原遗址 凤雏六号基址 地基坑 单位属性 建筑考古
下载PDF
江苏邳州梁王城遗址半地穴房址复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马晓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2-96,97-101,共10页
邳州梁王城遗址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半地穴房屋地穴深度较浅,方便实用是其建筑的主要目的,同时还应有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其房屋造型及屋面构造可能为墙体与屋顶合一的形式,房屋占地应大于实际穴坑范围。另外,位于墓地的临时性建筑虽建造简... 邳州梁王城遗址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半地穴房屋地穴深度较浅,方便实用是其建筑的主要目的,同时还应有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其房屋造型及屋面构造可能为墙体与屋顶合一的形式,房屋占地应大于实际穴坑范围。另外,位于墓地的临时性建筑虽建造简单但具有重要的文化涵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王城遗址 大汶口文化 半地穴房址 建筑考古
原文传递
广安白塔形制特征研究
7
作者 侯实 曹永康 +2 位作者 李良 孔祥飞 熊芳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5-98,共14页
广安白塔建于南宋末年,约1207-1221年间,由安丙主持修建。位于渠江边险滩处,为九级四面的楼阁式塔,底部五层为石结构,上部四层为砖结构。其平面布局、立面收分,仿木构斗栱形制与用材,仿木构梁柱、腰檐与平座形制,须弥座样式,以及佛像与... 广安白塔建于南宋末年,约1207-1221年间,由安丙主持修建。位于渠江边险滩处,为九级四面的楼阁式塔,底部五层为石结构,上部四层为砖结构。其平面布局、立面收分,仿木构斗栱形制与用材,仿木构梁柱、腰檐与平座形制,须弥座样式,以及佛像与雕刻细部装饰等,既符合宋代建筑的营造做法,又具有南宋川渝地区建筑的典型特征。将川渝地区唐宋砖石塔按建造时间排序,可看出从“密檐式塔”“带楼阁式特征的密檐式塔”向“楼阁式塔”的演变过程,广安白塔属南宋晚期典型楼阁式塔,是研究川渝地区宋代建筑风格演变的重要实物例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安白塔 建筑形制 建筑考古 南宋
原文传递
中国古建筑与古文字互证构成法则之结论篇
8
作者 孟慧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4期107-110,共4页
汉字的原始形态,是对现实中的物体或者景观的真实写照。以《营造法式》总释为蓝本,《营造法式》总释中的建筑形式为例;以时代为顺序,利用建筑形态学、符号学,视觉形式动力等理论来分析中国古建筑与古文字之间的规律对应关系,提取了代表... 汉字的原始形态,是对现实中的物体或者景观的真实写照。以《营造法式》总释为蓝本,《营造法式》总释中的建筑形式为例;以时代为顺序,利用建筑形态学、符号学,视觉形式动力等理论来分析中国古建筑与古文字之间的规律对应关系,提取了代表古建筑的古文字构件;汇总了建筑类词汇的取象规律;提出了“古文字形体分析法”;建立中国古建筑与古文字互证的法则之内在科学启示。通过研究与古建筑有关的象形古文字,不仅可以反推早期的建筑物和建筑构件的形态,还能看到其所展现的社会、科学和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建筑 中国古文字 古文字形体分析法 建筑考古
下载PDF
建筑考古学视角下的湖北大悟八字沟民居保护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陈李波 曹功 徐宇甦 《华中建筑》 2017年第5期107-112,共6页
湖北大悟八字沟民居作为一种山地围合式且附带防御功能的聚落,是湖北地区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该文在对八字沟民居的历史沿革、平面布局与空间形态研究基础之上,引入建筑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对八字沟民居的历史形态的保护与功能延续的进... 湖北大悟八字沟民居作为一种山地围合式且附带防御功能的聚落,是湖北地区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该文在对八字沟民居的历史沿革、平面布局与空间形态研究基础之上,引入建筑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对八字沟民居的历史形态的保护与功能延续的进程进行全方位解读,并探讨传统山地民居建筑保护利用的新模式。建筑考古学对于历史建筑保护与修缮设计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辨别残破建筑发展的历史和形态特征,而且有助于推测残破建筑原貌以达到文物建筑"修旧如旧"的保护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考古学 大悟八字沟民居 传统民居保护
下载PDF
中国古建筑与古文字互证构成法则之解
10
作者 孟慧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3期112-115,共4页
汉字的原始形态,是对现实中的物体或者景观的真实写照。以《营造法式》总释为蓝本,《营造法式》总释中的建筑形式为例;以时代为顺序,利用建筑形态学、符号学,视觉形式动力等理论来分析中国古建筑与古文字之间的规律对应关系,提取了代表... 汉字的原始形态,是对现实中的物体或者景观的真实写照。以《营造法式》总释为蓝本,《营造法式》总释中的建筑形式为例;以时代为顺序,利用建筑形态学、符号学,视觉形式动力等理论来分析中国古建筑与古文字之间的规律对应关系,提取了代表古建筑的古文字构件;汇总了建筑类词汇的取象规律;提出了“古文字形体分析法”;建立中国古建筑与古文字互证的法则之内在科学启示。通过研究与古建筑有关的象形古文字,不仅可以反推早期的建筑物和建筑构件的形态,还能看到其所展现的社会、科学和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建筑 中国古文字 古文字形体分析法 建筑考古
下载PDF
三星堆遗址青关山一号建筑复原研究
11
作者 郭明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7-114,共8页
本文通过与先秦时期相关建筑基址的比较,对青关山一号建筑予以复原研究,依次分析其大型建筑区选址、建筑基础及台基、墙体、结构和布局、功能和性质等问题。青关山一号建筑形制、结构非常复杂,表现出明显的多元融合的特点——既有与成... 本文通过与先秦时期相关建筑基址的比较,对青关山一号建筑予以复原研究,依次分析其大型建筑区选址、建筑基础及台基、墙体、结构和布局、功能和性质等问题。青关山一号建筑形制、结构非常复杂,表现出明显的多元融合的特点——既有与成都平原史前至先秦时期建筑特征相一致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或与长江流域其他大型聚落建筑特征相似,或明显受到黄河流域建筑思想和方法的影响。同时,青关山一号建筑也有一些创新之处。三星堆遗址建筑与玉器、铜器、陶器、石磬等遗物所体现的长江文明与中原文明交流互鉴相似,展现出独特风格的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遗址 青关山一号建筑 建筑考古
原文传递
宋六陵一号陵园遗址建筑复原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松阳 马力 +1 位作者 徐怡涛 李晖达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0-152,共13页
本文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对宋六陵一号陵园遗址进行了初步的建筑复原研究,提出了营造尺、平面、立面复原方案。研究表明,该遗址可能是一处帝陵上宫,且不是宋高宗永思陵,其磉墩、踏道等做法较为特殊,可以丰富既有建筑史认知。建筑研究和... 本文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对宋六陵一号陵园遗址进行了初步的建筑复原研究,提出了营造尺、平面、立面复原方案。研究表明,该遗址可能是一处帝陵上宫,且不是宋高宗永思陵,其磉墩、踏道等做法较为特殊,可以丰富既有建筑史认知。建筑研究和田野考古发掘的通力合作对相关考古发掘与古代建筑研究皆有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六陵 一号陵园 建筑考古 复原研究
下载PDF
两宋时期两浙路地区的建筑形制演变及区域互动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书林 徐新云 徐怡涛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6-59,143,144,共26页
本文从两宋时期两浙路地区的木构建筑、砖石塔、石刻及墓葬等材料出发,将其分为两浙西路和两浙东路两个区域,提取并整理建筑形制特点,进行建筑形制的分区分期研究。在此基础上完成区域比较,讨论区域间互动关系,进而提出对建筑考古学分... 本文从两宋时期两浙路地区的木构建筑、砖石塔、石刻及墓葬等材料出发,将其分为两浙西路和两浙东路两个区域,提取并整理建筑形制特点,进行建筑形制的分区分期研究。在此基础上完成区域比较,讨论区域间互动关系,进而提出对建筑考古学分区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南宋 两浙西路 两浙东路 木构建筑 砖石塔
原文传递
场景与实物的原真性--广州南汉宫苑药洲遗址保护更新设计 被引量:3
14
作者 郭谦 李腾 《华中建筑》 2018年第1期97-100,共4页
历经千年之久仍保有地面遗存的皇家园林——广州南汉宫苑药洲遗址于2015年进行了新一轮的文物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结合广州最新的南汉国建筑考古成果,将严谨的史料研究成果,通过工程设计转化,并最终施工落地,还原药洲遗址最为辉煌的南... 历经千年之久仍保有地面遗存的皇家园林——广州南汉宫苑药洲遗址于2015年进行了新一轮的文物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结合广州最新的南汉国建筑考古成果,将严谨的史料研究成果,通过工程设计转化,并最终施工落地,还原药洲遗址最为辉煌的南汉国时期建筑实物的原真性。同时在狭小用地的限制下,尽力丰富园林空间序列,扩大园林气息,力图营造南汉国时期的"千亩西湖"的文化场景原真性意向。基于对南汉国时期文化场景与建筑实物两方面的原真性考量,是此次整治工程最核心的设计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真性 建筑考古学 南汉宫苑 药洲遗址 保护更新 广州
下载PDF
基于建筑考古学的楚章华台建筑底层基本平面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晓 陈希茜 《建筑与文化》 2019年第10期155-156,共2页
关于章华台的建筑形象,目前已有杨鸿勋先生的初步复原结论,受当时的发掘条件制约,其中关于平面的推导尚有不足.文章立足现阶段更为充分的遗址考古依据,结合建筑考古学方法,对楚章华台建筑底层平面进行推导研究,为楚章华台建筑更进一步... 关于章华台的建筑形象,目前已有杨鸿勋先生的初步复原结论,受当时的发掘条件制约,其中关于平面的推导尚有不足.文章立足现阶段更为充分的遗址考古依据,结合建筑考古学方法,对楚章华台建筑底层平面进行推导研究,为楚章华台建筑更进一步的研究做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华台 楚建筑 建筑考古学 遗址 底层平面
下载PDF
从斗栱形制探析故宫太和殿院落四角崇楼的建筑年代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藏博 徐怡涛 方遒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7-70,343,共15页
本文在明清北京官式建筑斗栱形制分期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档案,对故宫太和殿院落四隅崇楼的斗栱形制年代进行探究。作者利用斗栱的形制年代和文献史料互证,论证了现存太和殿院落东南和东北角崇楼的斗栱形制为明末天启年间,西北... 本文在明清北京官式建筑斗栱形制分期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档案,对故宫太和殿院落四隅崇楼的斗栱形制年代进行探究。作者利用斗栱的形制年代和文献史料互证,论证了现存太和殿院落东南和东北角崇楼的斗栱形制为明末天启年间,西北角崇楼的斗栱形制为清康熙年间,西南角崇楼的斗栱形制属清乾隆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斗栱 建筑考古 故宫 崇楼 建筑年代
原文传递
浙江绍兴兰若寺宋墓仿木斗栱构件复原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松阳 徐怡涛 罗汝鹏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8-47,139,共21页
兰若寺宋墓出土仿木斗栱构件共有三种材等,本文主要介绍最具代表性的40毫米材高构件的复原成果。研究表明,兰若寺仿木斗栱的设计应主要参考了《营造法式》,兼容部分地方形制,并基于材料特性做了灵活处理。该成果对于研究南宋建筑史,填... 兰若寺宋墓出土仿木斗栱构件共有三种材等,本文主要介绍最具代表性的40毫米材高构件的复原成果。研究表明,兰若寺仿木斗栱的设计应主要参考了《营造法式》,兼容部分地方形制,并基于材料特性做了灵活处理。该成果对于研究南宋建筑史,填补南宋官式建筑的空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墓 阙楼 仿木构 建筑复原 建筑考古
原文传递
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楼斗栱形制年代解析
18
作者 王藏博 《建筑史学刊》 2022年第1期70-80,共11页
本文在明清北京官式建筑斗栱形制分期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档案,对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楼的斗栱形制年代进行研究。利用斗栱的形制年代和文献史料互证,基本厘清了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楼的斗栱在明宣德年间、明中后期、清乾隆年间和中... 本文在明清北京官式建筑斗栱形制分期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档案,对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楼的斗栱形制年代进行研究。利用斗栱的形制年代和文献史料互证,基本厘清了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楼的斗栱在明宣德年间、明中后期、清乾隆年间和中华民国时期所留下的历史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斗栱 建筑考古 明长陵 神功圣德碑楼 建筑年代
下载PDF
坡地洞穴式与地穴式建筑探析——以岱海老虎山文化房址为例
19
作者 马晓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6-95,共10页
在明确窑洞与地穴建筑形制的基础上,通过对岱海老虎山文化房址的选址、建造方式(柱洞分布、平面特征、房屋组合)等遗迹现象的分析,佐以民族志资料,提出“半窑洞式建筑”属于地穴建筑,常建于坡地之上,并尝试建立对窑洞及地穴建筑形态差... 在明确窑洞与地穴建筑形制的基础上,通过对岱海老虎山文化房址的选址、建造方式(柱洞分布、平面特征、房屋组合)等遗迹现象的分析,佐以民族志资料,提出“半窑洞式建筑”属于地穴建筑,常建于坡地之上,并尝试建立对窑洞及地穴建筑形态差别的判断标准,以展现古代先民居址生态的多样性及其营造智慧,也为进一步判断聚落建筑的性质及其复原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窑洞 地穴建筑 地窨子 建筑复原 建筑考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