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桩土侧移的被动桩中土拱效应数值分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陈福全 侯永峰 刘毓氚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333-1337,共5页
被动桩对侧向位移的土层起到遮拦作用的机制主要是土拱效应。采用土工有限元软件Plaxis Tunnel 3D 1.2,对堆载荷载作用下邻近桩基中的土拱效应产生机制和性状进行三维数值分析,指出目前被动桩中土拱效应二维有限元分析存在的问题。考虑... 被动桩对侧向位移的土层起到遮拦作用的机制主要是土拱效应。采用土工有限元软件Plaxis Tunnel 3D 1.2,对堆载荷载作用下邻近桩基中的土拱效应产生机制和性状进行三维数值分析,指出目前被动桩中土拱效应二维有限元分析存在的问题。考虑桩土侧移与相对位移,再利用土工有限元软件Plaxis2D 8.2详细地研究了侧向土体位移大小、桩身水平位移大小、土体性质以及桩土接触面性质等影响因素对土拱效应性态和桩土荷载分担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拱效应 被动桩 三维有限元 数值分析 荷载分担比
下载PDF
桩网结构支承路堤土拱效应改进算法 被引量:22
2
作者 强小俊 赵有明 胡荣华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12,共6页
从工程实际出发,对Hewlett土拱效应所考虑的影响因素加以补充,并根据摩尔-库仑强度准则考虑了路堤填土的黏聚力对土拱效应的影响,以及分析水平加筋体与碎石垫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加筋体与碎石垫层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学模型,导出水平加... 从工程实际出发,对Hewlett土拱效应所考虑的影响因素加以补充,并根据摩尔-库仑强度准则考虑了路堤填土的黏聚力对土拱效应的影响,以及分析水平加筋体与碎石垫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加筋体与碎石垫层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学模型,导出水平加筋体的变形受力计算公式;通过分析水平加筋垫层对土拱效应的影响,改进Hewlett算法,推导出桩网结构支承路堤的桩体荷载分担比和桩土应力比公式,并通过具体工程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改进算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堤 桩网结构 土拱效应 荷载分担比 桩土应力比 改进算法
下载PDF
加载条件对土拱效应影响的Trapdoor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徐超 张兴亚 +1 位作者 韩杰 杨阳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26-732,共7页
土拱效应是一种土中应力的重分布现象,它是由土与土中结构物间刚度的差异而引起的。目前关于循环荷载对于土拱效应影响的研究十分有限。使用铝棒相似土代替砂土作为填料,通过自制的模型试验装置进行了土体自重、表面静荷载及循环荷载作... 土拱效应是一种土中应力的重分布现象,它是由土与土中结构物间刚度的差异而引起的。目前关于循环荷载对于土拱效应影响的研究十分有限。使用铝棒相似土代替砂土作为填料,通过自制的模型试验装置进行了土体自重、表面静荷载及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平面应变Trapdoor模型试验,利用土拱率作为土拱效应强弱的衡量指标,对比研究了不同加载条件对土拱效应的影响,并将试验所得结果与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静荷载与循环荷载均会削弱已有稳定"土拱",削弱程度随荷载幅值及频率的增大而增大,随荷载作用面积的增大而减小。相同荷载水平下,循环荷载对土拱效应的削弱较静荷载更强,两者间的差异随荷载幅值的增大而减小,随荷载频率的增大而增大,且峰值荷载下的差异小于零荷载下的差异。总体而言,Evans提出的土拱率计算公式能够较好地用于土体自重及静荷载作用下的Trapdoor试验中土拱率的预测,而对于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情况,还有待对计算公式进行进一步地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拱效应 Trapdoor模型试验 土拱率 循环荷载 铝棒相似土
下载PDF
边坡工程中抗滑桩群桩土拱效应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吴昌将 张子新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2007年第z1期1305-1309,1333,共6页
土拱效应普遍存在于群桩的各排桩间土体中。采用MSC.marc有限元软件,详细研究了边坡中双排抗滑桩的群桩土拱效应,在同排桩桩间距一定下,分析了排列方式为平行排列和间隔排列桩的土拱效应,以及考虑不同排桩桩间距、不同堆载大小、不同土... 土拱效应普遍存在于群桩的各排桩间土体中。采用MSC.marc有限元软件,详细研究了边坡中双排抗滑桩的群桩土拱效应,在同排桩桩间距一定下,分析了排列方式为平行排列和间隔排列桩的土拱效应,以及考虑不同排桩桩间距、不同堆载大小、不同土体性质等对群桩土拱效应的影响,以及前后排桩间土体的土拱效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分析表明,当桩的列间距在3~8倍桩径时,行间距在2~8倍间变化对群桩的土拱效应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滑桩 桩间距 土拱效应 数值分析 荷载承担比
下载PDF
桩承式灰土路堤基底荷载效应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浩 石名磊 张瑞坤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5-31,共7页
针对桩承式路堤结构的作用特点,基于Marston土压力理论,通过考虑填料粘聚力的柱面剪应力转移模型,对桩承灰土路堤基底荷载效应进行了研究;并结合Winkler地基模型提出了基底变形协调的荷载作用效应值迭代求解的方法。通过算例,对计算模... 针对桩承式路堤结构的作用特点,基于Marston土压力理论,通过考虑填料粘聚力的柱面剪应力转移模型,对桩承灰土路堤基底荷载效应进行了研究;并结合Winkler地基模型提出了基底变形协调的荷载作用效应值迭代求解的方法。通过算例,对计算模型中剪应力修正系数β、填料粘聚力c、基底桩土刚度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β、c的增大,桩间应力折减比S降低,桩顶应力集中明显,工程计算中不应忽略两者的影响;桩帽尺寸效应(b/s,mc)对基底桩、土刚度影响显著,计算中需对基底桩、土刚度系数进行修正;桩间应力折减比S随b/s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且当桩帽置换率mc约为25%~35%时,路堤土拱效应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土拱效应 应力折减比 灰土路基 疏桩
原文传递
基于桩间土拱效应的微型桩间距的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志雨 何晖 郭智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6-330,共5页
通过FLAC3D软件模拟计算和分析陕南勉县的微型桩治理滑坡工程实例,研究了微型组合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土拱效应的形成、应力的变化状况,得出最佳距径比。结果显示:微型桩在滑坡下滑主动土压力的作用下,首先在沿滑移方向第1排桩桩间形成... 通过FLAC3D软件模拟计算和分析陕南勉县的微型桩治理滑坡工程实例,研究了微型组合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土拱效应的形成、应力的变化状况,得出最佳距径比。结果显示:微型桩在滑坡下滑主动土压力的作用下,首先在沿滑移方向第1排桩桩间形成应力拱效应,然后随着距径比的增加,依次在第2排、第3排桩上形成应力拱效应,并且前排桩的荷载分担比明显大于后排桩的荷载分担比。当距径比达到一定程度后土体绕过第1桩,形成以第2排桩为拱顶,第3排桩为拱脚的应力拱。由模拟的应力云图得知,距径比〈3和〉9时,没有明显的或者不存在应力土拱效应,距径比为5~8时最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桩 土拱效应 矩径比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三维离散元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鲍宁 魏静 陈建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347-354,共8页
为探究桩承式低路堤的空间土拱效应演化规律,采用PFC3D软件建立了3种不同高度低路堤三维活动门颗粒流模型。将试验结果与既有解析解进行对比,分析路堤内部竖向土压力分布特点、土拱发展模式和土体的沉降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桩土荷... 为探究桩承式低路堤的空间土拱效应演化规律,采用PFC3D软件建立了3种不同高度低路堤三维活动门颗粒流模型。将试验结果与既有解析解进行对比,分析路堤内部竖向土压力分布特点、土拱发展模式和土体的沉降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桩土荷载分担比达到稳定状态时4桩顶部形成力链球状拱结构,构成荷载传递路径,应力拱拱高随填土高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稳定的变化;挡板不同位置土拱率ρ的变化特点显示土压力分布不均匀,呈现出4桩中心大于2桩中心大于2桩中心两侧的分布特点,土拱率ρ稳定值处于0.2~0.4内;从变形的角度来看,依据土体竖向沉降量沿高度的分布可判断等沉面高度约为1.2B(B为桩净间距),等沉面以下桩间土上部沉降量大于桩顶上部土体,随埋深的增加差异沉降不断增大,总体呈现下凸状;土体的滑裂面形状存在三角形扩展式和等沉面式,在等沉面破坏模式中土体内部滑裂面呈现为穹顶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承式路堤 土拱效应 三维离散元 土拱率 土体变形
下载PDF
抗滑桩的桩间土拱效应问题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梁文文 王成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2期1632-1635,共4页
抗滑桩的设计理念是采用非连续结构,利用土体自身强度形成的拱效应来达到支挡目的。土拱效应是安全经济地发挥抗滑桩等非连续支挡结构支护功能的重要前提。通过对非均布荷载作用下土拱的力学性质分析,根据轴向压应力与矢跨比的函数关系... 抗滑桩的设计理念是采用非连续结构,利用土体自身强度形成的拱效应来达到支挡目的。土拱效应是安全经济地发挥抗滑桩等非连续支挡结构支护功能的重要前提。通过对非均布荷载作用下土拱的力学性质分析,根据轴向压应力与矢跨比的函数关系,利用摩尔-库仑强度准则推导了土拱承载力与土拱净跨度和桩宽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滑桩 非均布荷载 土拱效应 矢跨比 土拱承载力
下载PDF
微型组合抗滑桩距径比的模型试验 被引量:7
9
作者 石胜伟 梁炯 +2 位作者 韩新强 李乾坤 杨栋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008-2014,共7页
针对碎石土滑坡沿基岩顶面滑移的问题,在平行布置3排微型组合抗滑桩进行加固的条件下,通过开展微型组合抗滑桩的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研究微型组合抗滑桩在不同距径比条件下土拱效应的形成特点与承载机理,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最佳的距径... 针对碎石土滑坡沿基岩顶面滑移的问题,在平行布置3排微型组合抗滑桩进行加固的条件下,通过开展微型组合抗滑桩的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研究微型组合抗滑桩在不同距径比条件下土拱效应的形成特点与承载机理,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最佳的距径比。结果显示,微型组合抗滑桩在一定的荷载作用下,首先沿受力方向第1排桩间形成土拱效应,然后随距径比的增加,依次在第2排、第3排桩上形成土拱效应,并且前排桩的荷载分担比明显大于后排桩的荷载分担比;当距径比小于3和大于11时,没有明显的或者不存在土拱效应,距径比为7和8时土拱效应最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组合抗滑桩 土拱效应 距径比
下载PDF
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简化分析方法 被引量:6
10
作者 费康 王军军 陈毅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408-2414,共7页
为了加强对桩承式路堤中土拱效应的理解,采用有限元方法对不同桩间距、填土高度和内摩擦角的情况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填土高度与桩净间距之比H/(s-a)≤1的低路堤,填土中的破坏面为通过桩边缘的竖直面;而对于H/(s-a)... 为了加强对桩承式路堤中土拱效应的理解,采用有限元方法对不同桩间距、填土高度和内摩擦角的情况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填土高度与桩净间距之比H/(s-a)≤1的低路堤,填土中的破坏面为通过桩边缘的竖直面;而对于H/(s-a)≥1.5的高路堤的情况,最终填土中将发展成类似经典地基承载力理论中的由弹性楔体、径向剪切区和被动破坏区组成的区域。基于有限元得到的破坏模式,建立了土拱效应的二维简化分析方法,并与有限元和文献收集得到的试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由于采用了合适的破坏面假设,简化方法的计算结果可靠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承式路堤 土拱效应 有限元 破坏模式 应力折减系数
下载PDF
基于土拱效应的墙背非极限主动土压力 被引量:4
11
作者 江文放 周亦涛 +1 位作者 俞缙 涂兵雄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76-1681,共6页
根据平移模式下的微元滑裂体水平面上的剪力为零的条件和土拱效应,获得受填土内摩擦角和墙土摩擦角影响的非极限滑裂面倾角和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系数,其中,非极限填土内摩擦角和墙土摩擦角是墙体位移的函数。根据非极限水平微元滑裂体的... 根据平移模式下的微元滑裂体水平面上的剪力为零的条件和土拱效应,获得受填土内摩擦角和墙土摩擦角影响的非极限滑裂面倾角和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系数,其中,非极限填土内摩擦角和墙土摩擦角是墙体位移的函数。根据非极限水平微元滑裂体的静力平衡,得到平移模式下考虑土拱效应和位移影响的非极限主动土压力计算式。参数影响分析表明:非极限滑裂面倾角和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系数均随非极限墙土摩擦角的增大而增大;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系数和非极限主动土压力均随侧向位移比的增大而减小;非极限主动土压力分别随着非极限填土内摩擦角、非极限墙土摩擦角的增大而减小。理论值及试验值的对比结果显示:相较于其他方法,本文方法的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理论值与试验值吻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拱效应 非极限主动土压力 非极限滑裂面倾角 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系数 侧向位移比
下载PDF
桩-坡结构体系土拱形成演化机制研究
12
作者 郑志民 华建兵 《安徽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57-63,85,共8页
为研究堆积体边坡-h型抗滑桩结构体系的土拱形成演化机制,以某典型堆积体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构建堆积体边坡-h型抗滑桩结构体系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分析滑坡推力作用下h型抗滑桩桩间土拱的形成过程及演化规律,探究桩径... 为研究堆积体边坡-h型抗滑桩结构体系的土拱形成演化机制,以某典型堆积体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构建堆积体边坡-h型抗滑桩结构体系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分析滑坡推力作用下h型抗滑桩桩间土拱的形成过程及演化规律,探究桩径比和土体性质对h型抗滑桩桩间土拱效应的形成及功能发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滑坡推力作用下,h型抗滑桩产生双层土拱,且双层土拱的形成并不同步。相较于普通抗滑桩的单层土拱,h型抗滑桩在前、后桩处则分别形成土拱,可有效增加h型抗滑桩的支挡效果。同时,桩径比和土体性质对双层土拱的功能发挥影响显著。当桩径比分别在3~6之间时,h型抗滑桩在前、后桩后侧均会形成发育良好的土拱,可充分发挥支挡作用。此外,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同样有利于双层土拱功能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积体边坡 h型抗滑桩 土拱效应 桩径比 土体性质
下载PDF
考虑土拱效应的倾斜刚性挡墙非极限主动土压力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亦涛 王学民 +1 位作者 江文放 蔡燕燕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1-66,共6页
引入非极限内摩擦角同侧向位移的非线性关系;根据非极限状态下的倾斜墙背与滑裂面上的应力关系,以及水平微分层单元的水平静力平衡方程,得到了非极限滑裂面倾角,进而得到平移模式下考虑土拱效应和位移影响的倾斜刚性挡墙非极限主动土压... 引入非极限内摩擦角同侧向位移的非线性关系;根据非极限状态下的倾斜墙背与滑裂面上的应力关系,以及水平微分层单元的水平静力平衡方程,得到了非极限滑裂面倾角,进而得到平移模式下考虑土拱效应和位移影响的倾斜刚性挡墙非极限主动土压力计算式。研究表明:侧向位移比的增大使非极限滑裂面倾角增大,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系数减小,非极限主动土压力减小;墙背倾角的增大使非极限滑裂面倾角减小,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系数减小,非极限主动土压力增大;非极限主动土压力随着填土内摩擦角、墙土摩擦角的增大而减小;与已有方法比较,提出的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理论值与试验值吻合得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非极限滑裂面倾角 土拱效应 非极限主动土压力 侧向位移比 墙背倾角
下载PDF
考虑土拱效应和黏聚力的倾斜挡墙非极限主动土压力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学民 宋洪港 +2 位作者 李义唐 刘治国 孙瑞敬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3-127,共5页
根据已有的非极限土体参数与墙体侧向位移和极限土体参数的关系,以及非极限滑裂土体的莫尔应力圆,获得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的土压力系数,然后根据非极限微元滑裂土体的竖向和水平向静力平衡条件,获得考虑了土拱效应、墙背倾角、墙体侧向位... 根据已有的非极限土体参数与墙体侧向位移和极限土体参数的关系,以及非极限滑裂土体的莫尔应力圆,获得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的土压力系数,然后根据非极限微元滑裂土体的竖向和水平向静力平衡条件,获得考虑了土拱效应、墙背倾角、墙体侧向位移、墙土摩擦角、黏聚力等影响的墙背非极限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墙背法向非极限主动土压力沿墙高的分布呈非线性,随墙体侧向位移比的增加而减小;墙背填土非极限临界深度随墙体侧向位移比的增加而增加,随非极限墙土摩擦角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拱效应 非极限主动土压力 侧向位移比 填土黏聚力 非极限临界深度
下载PDF
刚性桩复合地基桩间土拱效应分析及桩土应力比计算 被引量:3
15
作者 武崇福 郭维超 《施工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7-72,共6页
通过分析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对桩间土拱效应及中性面上桩土应力比进行了研究。刚性桩复合地基工作时,桩间土满足竖向成拱的条件,在桩体中性面上形成竖向三维土拱,其承担的部分荷载通过三维土拱传递至桩体,桩土应力比在中... 通过分析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对桩间土拱效应及中性面上桩土应力比进行了研究。刚性桩复合地基工作时,桩间土满足竖向成拱的条件,在桩体中性面上形成竖向三维土拱,其承担的部分荷载通过三维土拱传递至桩体,桩土应力比在中性面上达到最大。通过对桩间三维土拱进行力学分析和计算,得到桩间土通过土拱传递至桩体的荷载表达式,并推导出刚性桩中性面上桩土应力比的计算公式。研究表明,中性面上桩土应力比与土体内摩擦角、黏聚力、桩土摩擦角、桩径、桩长、桩侧摩阻力等参数成正比,与桩间距成反比。计算公式经工程实例验证,有较好的吻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 复合地基 刚性桩 负摩阻力 土拱效应 应力比
下载PDF
考虑压力拱效应的应力敏感实验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钒潦 李相方 +3 位作者 韩彬 张新 李莹莹 赵晶晶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26-32,共7页
低渗储层一般具有较强的应力敏感性,目前进行应力敏感实验研究时,均假设上覆压力不变。事实上,油气开采时,上覆岩层中会产生压力拱效应,作用于储层的上覆压力减少,从而影响应力敏感实验结果。以压力拱理论为基础,计算了苏里格气田不同... 低渗储层一般具有较强的应力敏感性,目前进行应力敏感实验研究时,均假设上覆压力不变。事实上,油气开采时,上覆岩层中会产生压力拱效应,作用于储层的上覆压力减少,从而影响应力敏感实验结果。以压力拱理论为基础,计算了苏里格气田不同形状储层的压力拱比,确立了苏里格气田气藏开采时的上覆压力和有效应力表达式,首次将该理论应用于应力敏感实验,得到了苏里格气田不同形状储层以及不同渗透率级别条件下的应力敏感特征。结果表明,苏里格近椭圆柱体储层和近饼形储层的压力拱比分别为0.12和0.28,与常规应力敏感实验相比,考虑压力拱效应时,测试渗透率高于常规实验渗透率,应力敏感程度降低。流体压力降低25MPa,初始渗透率≤0.1mD的低渗致密储层,压力拱比分别为0.12和0.28时,对应的渗透率分别为常规应力敏感实验渗透率的1.2和1.5倍;初始渗透率在10~50mD,压力拱比分别为0.12和0.28时,对应的渗透率分别为常规实验渗透率的1.01和1.02倍。低渗透储层受压力拱的影响程度大于高渗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覆压力 有效应力 压力拱效应 压力拱比 苏里格气田 应力敏感
原文传递
RB模式下考虑土拱效应的非极限主动土压力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海 周亦涛 江文放 《公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9-35,共7页
针对刚性挡土墙,考虑转角位移比对非极限填土内摩擦角、墙土摩擦角的影响,假设小主应力土拱为圆弧,由摩尔应力圆得到墙背和滑裂面处的正、切应力;再根据RB模式下非极限微元滑裂土体的静力平衡条件,获得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系数,进一步推导... 针对刚性挡土墙,考虑转角位移比对非极限填土内摩擦角、墙土摩擦角的影响,假设小主应力土拱为圆弧,由摩尔应力圆得到墙背和滑裂面处的正、切应力;再根据RB模式下非极限微元滑裂土体的静力平衡条件,获得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系数,进一步推导、得到非极限主动土压力计算式。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转角位移比从0增大到1过程中,非极限填土内摩擦角由静止内摩擦角逐渐增大到极限内摩擦角,非极限主动土压力及其系数逐渐减小;非极限主动土压力随着填土内摩擦角的增大而减小,其最大值随着墙土摩擦角的增大逐渐减小。与前人方法比较,文中的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理论值与试验值吻合得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性挡土墙 土拱效应 转角位移比 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系数 非极限主动土压力
原文传递
外坑支护结构转动时坑间被动区土拱效应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辉 汤连生 +1 位作者 林兴立 匡飞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1-108,共8页
为研究支护结构受力与变形特点,分析了坑中坑式基坑坑间区土体的成拱作用。当外坑支护结构绕底端转动时,利用土拱效应分析方法,推导了被动土压力表达式;定义了内外坑支护结构相对位移比,以此描述内坑支护结构位移对外坑支护结构被动土... 为研究支护结构受力与变形特点,分析了坑中坑式基坑坑间区土体的成拱作用。当外坑支护结构绕底端转动时,利用土拱效应分析方法,推导了被动土压力表达式;定义了内外坑支护结构相对位移比,以此描述内坑支护结构位移对外坑支护结构被动土压力的影响,得到土压力呈非线性分布。工程算例对比分析表明:土压力分析方法能更好地反映土拱效应及坑间距对作用在外坑支护结构上土压力的影响,以此土压力值用于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相比采用库仑理论计算值偏于安全;当内坑支护结构不发生位移时,坑间距越小、支护结构相对位移比越大,外坑支护结构所受到的被动土压力愈大,说明提高内坑支护结构支撑刚度有利于控制外坑支护结构的变形。研究成果对分析基抗支护结构安全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坑中坑 土拱效应 基坑 被动土压力 相对位移比
下载PDF
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的应力计算方法比较 被引量:2
19
作者 范礼彬 章定文 刘松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1155-1158,共4页
在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的分析中,桩土应力比是评价土拱效应的重要参数。土拱效应对分析桩承式路堤荷载传递和沉降变形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比较常用的几种土拱效应计算方法的假设条件和适用范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Terzaghi和Low的计算方法... 在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的分析中,桩土应力比是评价土拱效应的重要参数。土拱效应对分析桩承式路堤荷载传递和沉降变形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比较常用的几种土拱效应计算方法的假设条件和适用范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Terzaghi和Low的计算方法仅适用于平面土拱中,Hewlett和Randolph和德国EBGEO 2004方法仅适用空间土拱,而英国规范(BS8006)的计算方法同时适用于平面土拱和空间土拱。讨论了常用土拱效应计算方法的基本假设差异,并结合几个工程实例分析了各种计算方法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承式路堤 土拱效应 计算方法 桩土应力比
下载PDF
桩承式路堤中土拱效应演变规律宏细观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庄妍 程欣婷 +5 位作者 刘永莉 王新岐 杜佃春 曾伟 李文涛 应春丽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1期53-60,共8页
基于桩承式路堤平面土拱效应研究的室内模型试验,采用PFC2D软件建立桩承式路堤颗粒流数值分析模型,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数值分析模型的正确性。首先,基于路堤自重应力荷载作用下的颗粒流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平面土拱效应内拱与... 基于桩承式路堤平面土拱效应研究的室内模型试验,采用PFC2D软件建立桩承式路堤颗粒流数值分析模型,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数值分析模型的正确性。首先,基于路堤自重应力荷载作用下的颗粒流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平面土拱效应内拱与外拱高度理论计算公式的正确性。然后从路堤中竖向应力的分布规律、应力缩减比的变化规律以及路堤中接触力的分布规律三个角度分析了路堤表面外加荷载作用下桩承式路堤中土拱效应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当路堤表面外加荷载由10 kPa增大至40 kPa时,桩承式路堤中的土拱效应发挥稳定;当路堤表面外加荷载由40 kPa增大至100 kPa时,桩承式路堤中的土拱结构发生了退化并有新的土拱结构形成,在宏观上表现为软土承担竖向荷载的分担比呈现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承式路堤 土拱效应 离散元模型 应力缩减比 接触力分布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