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使于四方:先秦“行人”的媒介属性及传播功能 被引量:7
1
作者 潘祥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5-117,共13页
"行人"既是先秦的外交与礼宾官员,也是使于四方的信使。行人不仅是通命达旨的"喉舌",也是君王"知天下事"的耳目,其媒介属性十分明显。"行人"之义有"行走"和"行礼"双重内涵... "行人"既是先秦的外交与礼宾官员,也是使于四方的信使。行人不仅是通命达旨的"喉舌",也是君王"知天下事"的耳目,其媒介属性十分明显。"行人"之义有"行走"和"行礼"双重内涵,其最为重要的媒介角色不仅在于他是"行走的信使",更在于他是礼法的施行者。作为媒介人物,"行人"承担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以及沟通诸侯等传播职能。"受命不受辞"是先秦行人的重要特征。在长期的政治沟通与交往实践中,"行人"也形成了自身的职业与传播伦理,表现为对忠信、礼仪和辞令的追求。"行人"是先秦朝聘活动的重要媒介,随着朝聘制度的演变,"行人"的名与实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西周"行人"还是王室的使官,到春秋时已成为使者的泛称,而至战国则变身为纵横家,其媒介角色、沟通职能和传播伦理都与之前迥异。尽管战国以后"行人"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一种古代中国特色的媒介实践和制度遗产,先秦"行人"对后世的职官制度、邦交思想、采诗实践及文章体式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史 传播史 行人 媒介人物 传播考古学
下载PDF
论中国传播史研究的想象力与典范性探索——评《华夏传播新探:一种跨文化比较视角》 被引量:7
2
作者 姚锦云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4-158,共15页
书籍信息《华夏传播新探:一种跨文化比较视角》,潘祥辉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338页。ISBN:9787309133530,30元。"华夏传播"指向"中国文化与传统中传的理论与实际的探索"(余也鲁,1983:VIII)。1964年,当... 书籍信息《华夏传播新探:一种跨文化比较视角》,潘祥辉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338页。ISBN:9787309133530,30元。"华夏传播"指向"中国文化与传统中传的理论与实际的探索"(余也鲁,1983:VIII)。1964年,当余也鲁先生还在斯坦福求学时,便跟老师施拉姆说要"从传统中国文化中找寻传播的理论与实际",施拉姆说那是"很有趣的探险"(余也鲁,2015:229-2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传播 传播考古 传播史 想象力 语境
原文传递
知识考古、话语重构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美国汉学家华兹生的中国典籍英译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胡安江 《当代外语研究》 CSSCI 2022年第5期12-21,F0003,共11页
以知识翻译学为视角,探讨美国著名汉学家华兹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译过程中的“知识加工、重构和再传播”的文化行为和社会实践,尤其是考察他的“知识考古”与“话语重构”翻译实践美学,对于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构... 以知识翻译学为视角,探讨美国著名汉学家华兹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译过程中的“知识加工、重构和再传播”的文化行为和社会实践,尤其是考察他的“知识考古”与“话语重构”翻译实践美学,对于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话语传播艺术、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中国话语对外译介与国际传播的亲和力与实效性,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如果从传播发行渠道、图书馆馆藏数量、亚马逊图书销量排名和读者评价体系等效果反馈机制进行考察,我们也需要对华兹生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事业的不足和短板进行深刻反思并努力寻找解决相关问题的现实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兹生 知识考古 话语重构 对外译介 国际传播
原文传递
医针实物遗存的医学考古学解读--兼论中医对民族医学内容的影响
4
作者 赵丛苍 吕亚宁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60-70,共11页
中医学与民族医学中普遍存在针刺法的治疗手段,不同地域与时段的考古发现中,医用针具逐渐增多,以已确认的医针遗存为参照,从医学考古学角度科学识别和深入解读民族医用针具成为可能。结合考古学研究方法、中医针灸学知识及民族医学的调... 中医学与民族医学中普遍存在针刺法的治疗手段,不同地域与时段的考古发现中,医用针具逐渐增多,以已确认的医针遗存为参照,从医学考古学角度科学识别和深入解读民族医用针具成为可能。结合考古学研究方法、中医针灸学知识及民族医学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民族医学文化中的医针形制存在一些地方性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医疗理念及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脱不开干系。中医理论及中医九针体系对民族地域的医药文化构成了一定影响。民族医学的医针选用因病症的地域性而存在差异,中医九针体系则最终实现了不同医针功能与医疗技术的整合。该命题的设置与研究实施,有望使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文化经典与学术信息为大众所知晓,从而共同推进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考古学 汉医 针灸 九针 交流与影响
下载PDF
考古研究成果的博物馆展示与活化——“早期中国”系列展览的策划与实施 被引量:4
5
作者 庞雅妮 王炜林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13,125,共6页
博物馆展示与传播与考古学研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依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使历史文物的展示与传播真正揭示历史文化的脉络和内涵,博物馆的展示与传播也是考古学研究成果能得以"活化"的重要途径。"早期中国"考... 博物馆展示与传播与考古学研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依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使历史文物的展示与传播真正揭示历史文化的脉络和内涵,博物馆的展示与传播也是考古学研究成果能得以"活化"的重要途径。"早期中国"考古研究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国家起源研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通过作为丧葬祭祀礼仪用器的彩陶、玉器、青铜器,可以揭示"早期中国"的文明化进程以及上述三种重要文化载体在这一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部彩陶与"早期中国"展览的顺利实施,不仅为玉器与"早期中国"、青铜器与"早期中国"两部展览开创了一个展示与传播的范例,而且也为通过博物馆的展示与传播活化考古学研究成果在方法论上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考古研究 展示与传播 “早期中国”系列展览 活化
下载PDF
融媒体时代公众考古大众传播的新模式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付裕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9年第5期18-21,共4页
在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传播手段的当下,多种媒体形式的融合发展不仅造就了新的大众传播语境,也促成了融媒体时代的深入发展。作为考古学科当中与大众关系最为密切的领域,公众考古的传播状况不仅受到媒介形式变化的影响,也因传播形式变化... 在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传播手段的当下,多种媒体形式的融合发展不仅造就了新的大众传播语境,也促成了融媒体时代的深入发展。作为考古学科当中与大众关系最为密切的领域,公众考古的传播状况不仅受到媒介形式变化的影响,也因传播形式变化而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正因如此,在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公众考古传播的模式不仅出现了诸多新变化,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媒体 公众考古 大众传播 新模式
下载PDF
论汉昭帝平陵从葬驴的发现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子今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第1期1-5,共5页
汉昭帝平陵2号从葬坑发现驴骨,不排除驴作为帝后宠物的可能。这是最早的数量集中的驴进入中原社会生活的实体证据。大约战国时期,驴被中原人看作"奇畜",文献记录与考古发现可见片段迹象。关于"驴"的知识,汉初已在... 汉昭帝平陵2号从葬坑发现驴骨,不排除驴作为帝后宠物的可能。这是最早的数量集中的驴进入中原社会生活的实体证据。大约战国时期,驴被中原人看作"奇畜",文献记录与考古发现可见片段迹象。关于"驴"的知识,汉初已在社会初步普及,然而"驴"的大量引入,应当是在汉武帝时代。汉简资料也可以提供西域人进献"驴"的相关信息。正是在此之后,驴逐步为中原人利用、养殖、繁育,成为北方应用十分普遍的畜种。《后汉书》屡见"乘驴车""驾驴车""驴车转运"的记载。《三国志》"诸葛子瑜之驴"的故事,则说明驴已经进入江南地方。平陵驴骨骼的发现,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动物考古的实证。驴作为交通动力自西北引入,也是交通史研究者应当关注的史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昭帝 平陵 文化交流 动物考古 交通史
下载PDF
考古工作与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传播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黄洋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18,127-128,共8页
考古工作为考古遗址博物馆提供藏品、展品和丰富的考古信息,而考古遗址博物馆是进行考古宣传与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考古遗址博物馆中,为了更好地展示并传播考古信息,考古人应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树立展示传播的意识,不是"窄播"... 考古工作为考古遗址博物馆提供藏品、展品和丰富的考古信息,而考古遗址博物馆是进行考古宣传与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考古遗址博物馆中,为了更好地展示并传播考古信息,考古人应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树立展示传播的意识,不是"窄播"意识,而是"广播"意识,并非只考虑将考古成果"窄播"给考古圈内的学者,也要"广播"给博物馆展览策划师、广大公众;而且考古人应该从田野考古、发掘报告、科学研究三个方面为考古遗址博物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工作 考古遗址 博物馆 传播意识
原文传递
从媒介考古学视角看中国政治传播——以农村大喇叭为例
9
作者 张爱军 曹赟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20,123,共10页
在特定历史时期,农村大喇叭在中国政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传播、动员作用。中国农村地区的地理与社会属性、精神生活状况、当时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等宏观原因和大喇叭的自身优势的微观原因使大喇叭成为中国农村政治传播的重要手段... 在特定历史时期,农村大喇叭在中国政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传播、动员作用。中国农村地区的地理与社会属性、精神生活状况、当时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等宏观原因和大喇叭的自身优势的微观原因使大喇叭成为中国农村政治传播的重要手段。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喇叭的作用逐渐式微,而在疫情防控中又重新发挥了价值。以媒介考古学视角来看,农村大喇叭在政治信息传播中具有与政治联系紧密、服务对象明确、措辞表达具有地域特色等优势;也有易逝性、线性传播、符号单一等弊端,需取长补短,使媒介之间进行联动与融合,优化中国政治传播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考古学 农村大喇叭 政治传播
下载PDF
中韩人文合作项目“国际音乐考古学术会议”述评 被引量:1
10
作者 霍锟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5-128,共4页
2014年10月13日,中韩人文交流合作项目"国际音乐考古学术会议——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交流"在敦煌开幕,来自中国、韩国等七个国家的专家学者40余人出席会议。丝绸之路沿线音乐文化交流研究、音乐图像学研究、古代音乐复原演出... 2014年10月13日,中韩人文交流合作项目"国际音乐考古学术会议——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交流"在敦煌开幕,来自中国、韩国等七个国家的专家学者40余人出席会议。丝绸之路沿线音乐文化交流研究、音乐图像学研究、古代音乐复原演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音乐考古 国际交流 述评
原文传递
Communication,Computation,and Governance:A Multiscalar Vantage on the Prehispanic Mesoamerican World
11
作者 Gary M.Feinman David M.Carballo 《Journal of Social Computing》 EI 2022年第1期91-118,共28页
Writing has often been put forth as one indicator of civilization.This correspondence dovetails with the even broader cross-species expectation that the degrees of social complexity and levels of computational communi... Writing has often been put forth as one indicator of civilization.This correspondence dovetails with the even broader cross-species expectation that the degrees of social complexity and levels of computational communication should closely correlate.Although in a general sense across human cooperative arrangements,a ba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variables undoubtedly exists,more detailed and fine-grained analyses indicate important axes of variability.Here,our focus is on prehispanic Mesoamerica and the means of compu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mployed over more than three millennia(ca.1500 BCE-1520 CE).We take a multiscalar and diachronic analytical frame,in which we look at 30 central places,six macroregions,and Mesoamerica as whole.By unraveling elements of“social complexity”,and decoupling computation from communication,we illustrate that institutional differences in governance had a marked effect on the specific modes and technologies through which prehispanic Mesoamerican peoples communicated across time and space.Demographic and spatial scale,though relevant,do not alone determine time/space diversity in media of computational communication.This article is part of the theme issue“Evolution of Collective Computational Abilities of(Pre)Historic Socie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OAMERICA archaeology communication COMPUTATION writing polity scale calendrics Maya AZTEC
原文传递
瞽濛传诵:先秦“盲媒”的传播考古学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潘祥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23,共10页
"瞽濛传诵"是源自远古口传时代的一种文化传播传统,对华夏文明影响至深。在中国上古,"瞽濛"虽系盲人,却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种地位与瞽濛作为"盲媒介人"的传播教化职能息息相关,"濛瞍修声"... "瞽濛传诵"是源自远古口传时代的一种文化传播传统,对华夏文明影响至深。在中国上古,"瞽濛"虽系盲人,却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种地位与瞽濛作为"盲媒介人"的传播教化职能息息相关,"濛瞍修声"指明了"盲媒"在上古传播体系中的职责与功能。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职业传播者,"瞽濛"在上古"乐教"与"声教"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瞽濛传诵的传统直接影响了先秦文献的形成和传播。"瞽濛"之所以成为"媒介人"并被委以重任,在于其杰出的沟通天地的能力和超常的听力及记忆力。随着礼崩乐坏的东周社会的来临尤其是文字书写的普及,"瞽濛传诵"的传统逐渐衰落。尽管西方社会也曾出现过"瞽濛传诵"的传统,但两种传统存在差异。极富中国特色的"瞽濛传诵"传统构成了华夏文明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彰显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瞽矇 盲媒 媒介人 媒介史 传播考古学 华夏传播学
下载PDF
从青藏高原新出土吐蕃墓葬看多民族的交流融合 被引量:5
13
作者 霍巍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5,210,229,共17页
近年来青藏高原不断考古出土新的吐蕃时期墓葬,它们等级不同、形制各异,但却体现出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主要对青藏高原新出土的一批吐蕃时期墓葬,以及墓葬制度、习俗等加以分析。从中可以窥见青藏高原本土的文化因素和来自中原、... 近年来青藏高原不断考古出土新的吐蕃时期墓葬,它们等级不同、形制各异,但却体现出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主要对青藏高原新出土的一批吐蕃时期墓葬,以及墓葬制度、习俗等加以分析。从中可以窥见青藏高原本土的文化因素和来自中原、河西地区的文化因素相互交织融合,体现出7—9世纪生活在这里的不同族群交往交流交融的若干历史片断,为认识吐蕃时代的墓葬制度与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考古 吐蕃墓葬 交往交流交融 高原丝绸之路
原文传递
中国公众考古传播理念及形式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雯 莫扬 《科普研究》 2013年第3期12-18,共7页
与公众共享考古成果是考古行业的责任,公众考古的核心是考古学的大众化,需要考古学家对公众进行"交流"和"解释"。我国的公众考古理念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已进入了"考古学与公众共享"阶段。不同主... 与公众共享考古成果是考古行业的责任,公众考古的核心是考古学的大众化,需要考古学家对公众进行"交流"和"解释"。我国的公众考古理念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已进入了"考古学与公众共享"阶段。不同主体通过不同渠道和形式对公众进行传播,网络已成为重要传播渠道,但呈现内容还不够丰富,而针对公众考古传播的研究也亟待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考古传播 理念 形式
原文传递
考古遗址博物馆在社会化媒体中的传播——基于新浪微博的分析
15
作者 李乃舒 黄洋 《博物院》 2023年第5期36-42,共7页
微博是重要的社会化媒体。当下,考古遗址博物馆越来越多地运用微博与观众建立联系。研究分析六家考古遗址博物馆在新浪微博上的相关信息,发现其官方账号主要发布四类信息,即知识介绍、事实变动、用户互动、关注热点与公共节日。各类行... 微博是重要的社会化媒体。当下,考古遗址博物馆越来越多地运用微博与观众建立联系。研究分析六家考古遗址博物馆在新浪微博上的相关信息,发现其官方账号主要发布四类信息,即知识介绍、事实变动、用户互动、关注热点与公共节日。各类行动者在微博场域中,通过转发和留言激发影响力。未来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微博运营,可以用贴近当代人生活、心理的话语活化考古遗址、考古出土文物和考古学文化,运用话题标签组织讨论并与多元传播主体互动,打造社群的同时建立完善的新媒体平台体系,做到非营利性与营利性、专业性与通俗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成果 博物馆传播 内容分析 文本分析 微博话题
原文传递
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探索与实践——以“约读·考古人”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平 《博物院》 2020年第5期118-122,共5页
“约读·考古人”是山西博物院策划的公众文化服务项目,利用新媒体传播技术,邀请相关的考古专家,就基本陈列中的地域历史发展脉络和考古发掘品组合特色,向公众解读文物背后所蕴藏的系统价值信息,以及考古人田野考察的心路历程与文... “约读·考古人”是山西博物院策划的公众文化服务项目,利用新媒体传播技术,邀请相关的考古专家,就基本陈列中的地域历史发展脉络和考古发掘品组合特色,向公众解读文物背后所蕴藏的系统价值信息,以及考古人田野考察的心路历程与文化情怀,进而探索当代博物馆文化传播与服务的价值与意义。约读项目获得了公众的关注和肯定,并入选了2020年“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考古信息 约读 传播
原文传递
南越王墓发掘纪录片与蒂巴扎国际考古电影节
17
作者 李季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4-237,共4页
近年来,考古纪录片的制作数量和播放频率出现上升趋势,其吸引力也随着考古成果影响力的增加渐行渐大,与此同时,考古纪录片的研究,也在纪实性、文献性、知识性、故事性等方面出现了积极探索的局面。本文回顾了30年前南越王墓考古纪录片... 近年来,考古纪录片的制作数量和播放频率出现上升趋势,其吸引力也随着考古成果影响力的增加渐行渐大,与此同时,考古纪录片的研究,也在纪实性、文献性、知识性、故事性等方面出现了积极探索的局面。本文回顾了30年前南越王墓考古纪录片拍摄和制作的过程,以及和国际同行交流的往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纪录片 南越王墓 拍摄过程 国际交流
原文传递
融合传播·技术赋能·仪式传播:央视《考古公开课》三星堆直播特色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夏秋悦 陈红梅 《民族艺林》 2022年第2期144-151,共8页
针对三星堆新一轮的考古发掘,央视科教频道的《考古公开课》打破了惯用的录播形式,连续四天全程直播报道三星堆的最新考古发掘情况。在叙事层面,它展现出了传统的电视访谈与现场直播相结合、叙事空间多重转换等融媒体视频直播的特征;在... 针对三星堆新一轮的考古发掘,央视科教频道的《考古公开课》打破了惯用的录播形式,连续四天全程直播报道三星堆的最新考古发掘情况。在叙事层面,它展现出了传统的电视访谈与现场直播相结合、叙事空间多重转换等融媒体视频直播的特征;在影像层面,技术的赋能使此次考古直播带给观众更加细致、多元的视听感受,影响了观众对考古发掘现场的感知和对其意义的理解;在语言层面,体现出考古知识的专业性,以及内容与结构上的多重对话性特征;从价值层面来看,此次考古直播呈现出鲜明的情感凝聚和文化认同的仪式传播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公开课》 三星堆 融合传播 技术赋能 仪式传播
下载PDF
多功能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平台电气通信系统研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星海 姜桥 +4 位作者 唐云波 彭江凌 胡旭伯 王浩 苏伯民 《压电与声光》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67-670,共4页
针对野外考古现场和多功能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平台的特点,集成多种电源、多路音视频、集中控制等单元研制了移动实验平台电气系统,采用卫星通信、3G/4G移动通信、北斗应急通信、局域网等技术开发了移动实验平台通信系统,应用表明卫星通信... 针对野外考古现场和多功能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平台的特点,集成多种电源、多路音视频、集中控制等单元研制了移动实验平台电气系统,采用卫星通信、3G/4G移动通信、北斗应急通信、局域网等技术开发了移动实验平台通信系统,应用表明卫星通信传输带宽达到4Mbps,通过联通4G系统的传输带宽达到8Mbps,系统满足考古现场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现场 文物保护 多功能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平台 卫星通信 4G移动通信 视频会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