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古博物馆的一种模式——陕西考古博物馆的展览思路与特色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小蒙 王沛 +1 位作者 刘思哲 是江柳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1-59,127,共10页
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是基于学科的内容和逻辑,展示学科的主要理论发展和研究成果,近似于“行业博物馆+科技博物馆”的模式。陕西考古博物馆在内容和形式上,始终把握“考古学科”的基本点,以丰富的展板资料、搬迁的遗迹本体、微缩遗迹模... 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是基于学科的内容和逻辑,展示学科的主要理论发展和研究成果,近似于“行业博物馆+科技博物馆”的模式。陕西考古博物馆在内容和形式上,始终把握“考古学科”的基本点,以丰富的展板资料、搬迁的遗迹本体、微缩遗迹模型等与遗物构成紧密结合的展项;以灵活多样的展陈手段进行视觉转化,全面阐释考古学科的发展历程、基础理论、多学科综合考古的方法,展示考古发现和文物保护的过程及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考古学科 考古博物馆 展览架构 展示方式
下载PDF
博物馆公众考古实践之考古类展览研究——基于“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的思考
2
作者 杨惠娟 《博物馆管理》 2024年第2期33-41,共9页
考古类展览是博物馆普及考古知识、推介最新考古成果的形式之一,也是公众考古实践活动重要的一环。本文以“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为例,结合该展览的调查问卷结果,同时参考了近年各地举办的考古类展览,认为目前考古类展览... 考古类展览是博物馆普及考古知识、推介最新考古成果的形式之一,也是公众考古实践活动重要的一环。本文以“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为例,结合该展览的调查问卷结果,同时参考了近年各地举办的考古类展览,认为目前考古类展览要促进考古学知识向观众的转化,需处理好科普性与学术性的平衡关系、真实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公众考古科普的角度来看,目前大部分考古类展览存在观众与展览联系不紧密、文物内涵发掘不足、宣传不到位等问题,为较大化发挥考古类展览在传播考古知识方面的作用,可以从注重展览的单向输出和互动体验、提高考古类展览的公众服务能力几方面做出努力,增强展览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认可度,实现考古成果惠及民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公众考古 考古成果展
原文传递
考古研究成果的博物馆展示与活化——“早期中国”系列展览的策划与实施 被引量:4
3
作者 庞雅妮 王炜林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13,125,共6页
博物馆展示与传播与考古学研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依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使历史文物的展示与传播真正揭示历史文化的脉络和内涵,博物馆的展示与传播也是考古学研究成果能得以"活化"的重要途径。"早期中国"考... 博物馆展示与传播与考古学研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依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使历史文物的展示与传播真正揭示历史文化的脉络和内涵,博物馆的展示与传播也是考古学研究成果能得以"活化"的重要途径。"早期中国"考古研究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国家起源研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通过作为丧葬祭祀礼仪用器的彩陶、玉器、青铜器,可以揭示"早期中国"的文明化进程以及上述三种重要文化载体在这一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部彩陶与"早期中国"展览的顺利实施,不仅为玉器与"早期中国"、青铜器与"早期中国"两部展览开创了一个展示与传播的范例,而且也为通过博物馆的展示与传播活化考古学研究成果在方法论上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考古研究 展示与传播 “早期中国”系列展览 活化
下载PDF
考古成果的展示与传播探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方勤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1年第S01期63-70,共8页
苏秉琦先生关于“考古是人民的事业”,要推动“考古学的大众化”的论断,是加强考古成果展示传播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考古学诞生百年和中国考古学逐步融入国际考古学学科体系的今天,文章回顾了考古成果展示传播的历程,进一步明晰公共考古... 苏秉琦先生关于“考古是人民的事业”,要推动“考古学的大众化”的论断,是加强考古成果展示传播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考古学诞生百年和中国考古学逐步融入国际考古学学科体系的今天,文章回顾了考古成果展示传播的历程,进一步明晰公共考古性质功能,分析考古成果传播的方法、政策及媒体支持、科普读物、跨文化传播、考古遗址公园多元使用等取得的成绩与发展的方向,指出促进考古成果的传播与转换,需要遗址博物馆、考古博物馆等考古文博机构、考古人员、媒体与决策部门要群策群力,并需结合信息化时代特点以及国际化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考古 传播 展示 阐释
下载PDF
农业考古遗存的阐释与展示——以长江下游史前遗址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孔利宁 《农业考古》 2019年第4期254-259,共6页
农业考古遗存作为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是史前遗址博物馆的重点展示内容。不同的阐释和展示方式会产生不同的信息传播效果,直接影响到观众对遗址内涵的理解和对农业考古学的认知。从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崧泽遗址博物... 农业考古遗存作为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是史前遗址博物馆的重点展示内容。不同的阐释和展示方式会产生不同的信息传播效果,直接影响到观众对遗址内涵的理解和对农业考古学的认知。从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崧泽遗址博物馆和良渚博物院基本陈列中农业考古遗存的展示来看,均在整体架构、辅助展品构成、内容拓展以及展示方式等方面形成了诸多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针对农业考古遗存的特点,建立完善的阐释与展示体系,加强对农业考古遗存的二次阐释,推进农业公共考古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是改进农业考古遗存展示状况,推动农业考古学发展的有益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考古 展示研究 遗址博物馆 公共考古学
下载PDF
考古学与遗址类博物馆的建设运营——以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宋若虹 万琳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1年第S01期71-79,共9页
遗址类博物馆和考古学结合紧密,拥有得天独厚的考古资源。文章以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为例,从博物馆建筑的选址建设、展览陈列、日常运营等角度入手,系统阐释考古学与遗址类博物馆的关系,旨在为此类博物馆提供经验与借鉴。
关键词 遗址类博物馆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考古学 展览设计
下载PDF
从“良渚全考古”到“良博全展示”——以良渚博物院2018年改陈策展为例 被引量:8
7
作者 高蒙河 宋雨晗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4-110,共7页
良渚考古工作历经八十余年,考古内涵不断丰富,考古价值不断提升,已进入到"良渚全考古"时代,是边发现、边研究、边保护、边利用、边传承的模式。2018年良渚博物院改陈,进入"良博全展示"阶段。现有的展览全面展示良... 良渚考古工作历经八十余年,考古内涵不断丰富,考古价值不断提升,已进入到"良渚全考古"时代,是边发现、边研究、边保护、边利用、边传承的模式。2018年良渚博物院改陈,进入"良博全展示"阶段。现有的展览全面展示良渚考古成果,全面呈现良渚文化内涵,全面阐释良渚文明价值,全面解读良渚遗存信息。良渚的展示除了依靠文物本身或图文所呈现和传递的信息,还采用过程性展示、功能性展示、复原性展示、对比性展示、演变性展示、场景性展示等多种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和展示遗物,力图将良渚文物的故事讲清楚、讲明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展览策划 良渚文化 良渚全考古 良博全展示 中国考古观 “让文物活起来” 良渚博物院 考古策展人
原文传递
“妇好墓展”与“海昏侯展”中所见“墓葬”展示的“他传”难度 被引量:3
8
作者 周高亮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9-92,共4页
妇好墓展与海昏侯展是以"他传个人史"为视角展开相应社会生活图景的两个典型展览,这两个展览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人物生平展示介绍的一种展示结构。在完全以出土"私人物品"为展示对象的展示中,信息残缺严重的情况下... 妇好墓展与海昏侯展是以"他传个人史"为视角展开相应社会生活图景的两个典型展览,这两个展览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人物生平展示介绍的一种展示结构。在完全以出土"私人物品"为展示对象的展示中,信息残缺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将墓主人的身份进行"模糊处理",即仍需将其大致归于一个人群,同时将能够说明的问题进行细致分类。这是一种在个体认同无法确知的情况下,尝试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这一方法是对用考古资源展示"个体"过程中一般规律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览 考古学 妇好墓展 海昏侯展“他传”视角 策展
原文传递
考古院所对外展览研究——以洛阳市考古研究院为例
9
作者 郑文 范蕾蕾 侯秀敏 《洛阳考古》 2023年第2期87-91,共5页
陈列展览是沟通博物馆和观众的重要媒介,但博物馆存在藏品资源受限、藏品类别单一等问题。考古院所是文物科研单位,坐拥数以万计的文物,但并没有将库房中的文物展示给大众。在当今让文物“活”起来的背景下,洛阳市考古研究院积极拓展对... 陈列展览是沟通博物馆和观众的重要媒介,但博物馆存在藏品资源受限、藏品类别单一等问题。考古院所是文物科研单位,坐拥数以万计的文物,但并没有将库房中的文物展示给大众。在当今让文物“活”起来的背景下,洛阳市考古研究院积极拓展对外展览业务,以期为各考古院所、博物馆提供一种新思路,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洛阳考古院 对外展览 新思路
原文传递
真实性视野下考古遗址公园文化展示的思考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吴铮争 张萌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92-996,共5页
探讨在真实性视野下考古遗址的文化展示,实现公众对遗址的解读、传承和共享。采取文献查阅、理论分析和规划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将考古遗址展示客体本身的真实性和旅游者体验的真实性相结合,强调考古遗址公园的主题性、可读性、互动性,... 探讨在真实性视野下考古遗址的文化展示,实现公众对遗址的解读、传承和共享。采取文献查阅、理论分析和规划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将考古遗址展示客体本身的真实性和旅游者体验的真实性相结合,强调考古遗址公园的主题性、可读性、互动性,针对不同遗址自身的价值意义、保护条件及观赏性,从感悟性展示、景观性展示、传播性展示3个层面出发,建立考古遗址多层次的保护与展示体系。展示作为考古遗址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展示不是单向的信息传输而是双向的价值沟通过程,对考古遗址的阐释应在保留历史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强调游客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遗址 真实性 文化展示
下载PDF
关于考古遗址公园展示的思考--以渤海中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献超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6年第4期86-89,94,共5页
考古遗址公园目前已成为对考古遗址尤其是大遗址综合进行保护、展示与利用的新模式,如何在研究遗址内涵、发掘遗址价值的基础上,对遗址进行科学合理的展示是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无法回避并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本文以渤海中... 考古遗址公园目前已成为对考古遗址尤其是大遗址综合进行保护、展示与利用的新模式,如何在研究遗址内涵、发掘遗址价值的基础上,对遗址进行科学合理的展示是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无法回避并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本文以渤海中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展示了目前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片面追求遗址现场展示效果的一种现象,以此为契机,就如何做到更好的展示、地理位置对考古遗址公园发展潜力的影响等问题做了简单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遗址 考古遗址公园 西古城 遗址展示
原文传递
考古类展览的情境构建和阐释策略——以“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为例
12
作者 沈山 《博物馆管理》 2024年第2期42-49,共8页
考古类展览在从田野走向展厅的过程中,信息发生了一系列转译。为了让考古成果及其论证过程更完整地呈现给观众,并在阐释中尊重观众的自主性,策展人需要对信息进行取舍和延伸。本文以上海博物馆“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 考古类展览在从田野走向展厅的过程中,信息发生了一系列转译。为了让考古成果及其论证过程更完整地呈现给观众,并在阐释中尊重观众的自主性,策展人需要对信息进行取舍和延伸。本文以上海博物馆“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为例,探讨通过引导探究式的情境创设和多元开放式的阐释策略,将考古材料更有效、精准、生动地传递给观众,引导其建立自己的思考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类展览 实证中国 情境构建 阐释策略
原文传递
博物馆展览主题、展品、陈列设计的关系探究——以滕州岗上遗址考古展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树林 王传超 +2 位作者 代雪晶 徐文辰 李秀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7期109-114,共6页
博物馆展览主题、展品、陈列设计研究是现代博物馆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一场展览的3个组成部分。基于展览主题的取向,决定着展品的选择。展览必须有展览主题,展品必须围绕展览主题、诠释展览主题、契合展览主题,以便能让观众真正看懂展览主... 博物馆展览主题、展品、陈列设计研究是现代博物馆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一场展览的3个组成部分。基于展览主题的取向,决定着展品的选择。展览必须有展览主题,展品必须围绕展览主题、诠释展览主题、契合展览主题,以便能让观众真正看懂展览主题,有所收益。该文研究博物馆展览的组成部分,以展览为中心,对展览主题、展品、陈列设计进行研究,围绕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展开分析,并以“文明之光:滕州岗上遗址考古发现成果展”为例,选取展览中的精华,进一步探讨它们在展览中的作用,以期为博物馆策展提供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与博物馆 策展 展览主题 展品 陈列设计 滕州岗上遗址 考古展
下载PDF
古遗址三维虚拟展示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军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69-76,共8页
以唐小雁塔遗址的三维虚拟展示为应用背景,为实现古遗址场景的真实感建模和三维虚拟展示,提出一种基于中间件技术的解决方案,并在Web GIS平台下设计实现了一个古遗址三维虚拟展示系统.阐述了该系统的技术路线、框架结构和主要功能,提出... 以唐小雁塔遗址的三维虚拟展示为应用背景,为实现古遗址场景的真实感建模和三维虚拟展示,提出一种基于中间件技术的解决方案,并在Web GIS平台下设计实现了一个古遗址三维虚拟展示系统.阐述了该系统的技术路线、框架结构和主要功能,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古遗址场景快速建模方法.通过原型系统的运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考古 真实感建模 虚拟展示
下载PDF
良渚考古展示史考略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雨晗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4-238,共5页
自1929年良渚文物首次展出,良渚考古展示已走过了九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良渚考古工作的开展,展示的主题和内容也不断更新换代,历经了文物展示-文化展示-文明展示-遗产展示四个阶段,形成了一套具有良渚特色的考古展示方法,反映了考古... 自1929年良渚文物首次展出,良渚考古展示已走过了九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良渚考古工作的开展,展示的主题和内容也不断更新换代,历经了文物展示-文化展示-文明展示-遗产展示四个阶段,形成了一套具有良渚特色的考古展示方法,反映了考古学发展背景下良渚考古展示理念的时代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 考古展示 发展历程
原文传递
文化遗址的三维真实感建模与虚拟展示技术 被引量:15
16
作者 刘军 耿国华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286-290,共5页
以唐小雁塔遗址的数字化展示为应用背景,针对文化遗址的真实感建模和三维虚拟展示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大场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遗址数字化方案,设计一种基于激光同步扫描图像、采用局部纹理映射的遗址三维真实感建模方法,利用GIS和虚拟... 以唐小雁塔遗址的数字化展示为应用背景,针对文化遗址的真实感建模和三维虚拟展示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大场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遗址数字化方案,设计一种基于激光同步扫描图像、采用局部纹理映射的遗址三维真实感建模方法,利用GIS和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一个文化遗址三维虚拟展示系统。实际应用结果证明,该系统可有效提高文化遗址的三维虚拟展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址 三维测量 三维真实感建模 虚拟展示
下载PDF
考古遗址博物馆展览原则的探索——以良渚博物院基本陈列改造为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罗晓群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0年第3期91-97,共7页
现代考古遗址博物馆展览该如何找准定位,其陈列形式应如何恰当地运用与表现的问题渐受关注。文章以2017年良渚博物院基本陈列改造为例,介绍展览陈列秉持化繁为简、别出机杼、求同存异三大原则,实践探索出考古遗址博物馆陈列的新理念。
关键词 考古遗址博物馆 良渚博物院 展览原则
下载PDF
考古遗址博物馆的藏品与陈列 被引量:4
18
作者 明文秀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1-116,共6页
考古遗址博物馆依托考古遗址原址建立,具有明确的时空定位。考古遗址博物馆的藏品以遗址遗存为主,在遗址所在地就地展示;展陈原则着重凸显博物馆自身特色和"人本"展陈理念。藏品主要展示手法则依据遗存特点,除了原地、原状展... 考古遗址博物馆依托考古遗址原址建立,具有明确的时空定位。考古遗址博物馆的藏品以遗址遗存为主,在遗址所在地就地展示;展陈原则着重凸显博物馆自身特色和"人本"展陈理念。藏品主要展示手法则依据遗存特点,除了原地、原状展示,还有复原、模拟展示,既可将器物、遗迹组合展示,也可对精品文物进行重点展示。考古遗址博物馆在认真审视自身优势的基础之上,秉持传统,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展示理念,对遗址文化信息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探索、提炼,才能更好地体现博物馆的存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遗址博物馆 藏品 陈列原则 展示手法
原文传递
Palazzo Valentini: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and redevelopment projects
19
作者 Luisa Napoli Paola Baldassarri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CSCD 2015年第2期91-99,共9页
Palazzo Valentini, a historical site of Rome's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is located at the heart of the city. The building was purchased in 1827 by Vincenzo Valentini, a banker and consul general of the Prussian Cro... Palazzo Valentini, a historical site of Rome's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is located at the heart of the city. The building was purchased in 1827 by Vincenzo Valentini, a banker and consul general of the Prussian Crown. In 1939, with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I, a fully self-contained, air-raid shelter was built under the courtyard, with an exit tunnel heading onto the Trajan's Forum.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started in 2005 in view of a simple rehabilitation work of the underground level. As work progressed, the sample-plots brought to light new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relics of a huge temple and what remained of two residential houses with thermal baths. We therefore designed an exhibition space with glass surfaces to allow visitors to appreciate the findings while following a path through historical ages: from the 16th-century courtyard to the underground Roman domus (the sumptuous houses of senators and dignitaries of the Roman Empire), with private baths, to the remains of a Roman temple, and all the way to the Trajan's Column pedesta( by way of the air-raid shelter. Virtual reconstructions, graphic effects, and movies are the means used to revive the hypothetical origina( appearance of the environments and the daily life of that epoch in order to help us build a prototype of an on-site museum of the third millenni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SEUM Domus Thermal baths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Historical path Barrier-free accessi-bility Multimedia exhibi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