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纳米颗粒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1
作者 王震宇 赵建 +2 位作者 李娜 李锋民 XING Bao-shan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09-1418,共10页
随着纳米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纳米产品的普及,人工纳米颗粒(NPs)的生物毒性效应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以水环境和水生生物为对象,综述了近几年来NPs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毒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文中按NPs的分类总结了NPs对微... 随着纳米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纳米产品的普及,人工纳米颗粒(NPs)的生物毒性效应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以水环境和水生生物为对象,综述了近几年来NPs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毒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文中按NPs的分类总结了NPs对微生物、藻类、原生动物和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着重论述了NPs的可能毒性机制及其与NPs的独特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并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探讨了NPs的摄取、跨膜运输等方面的可能机制.在自然水体中,NPs因其化学行为受水化学条件等影响而表现出不同于实验室研究中的生物毒性效应,本文也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讨论和总结.最后分析了目前水生生物纳米毒性研究中的瓶颈和方法、技术方面的问题,并对以后应注重开展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毒性 水环境 毒性机制 氧化损伤 环境行为 天然有机质
原文传递
水中天然有机物混凝过程的光学在线监测及控制 被引量:20
2
作者 王晓昌 金鹏康 周兰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1,共6页
以腐殖酸为去除对象 ,用光散射颗粒分析仪 (PDA)对水中天然有机物的混凝过程进行在线监测 ,结果表明PDA输出信号 (FI曲线 )的特征值与絮凝体粒径和有机物去除率之间具有相关性 .在弱酸性 (pH =5 0 )和中性 (pH =7 0 )条件下 ,通过合理... 以腐殖酸为去除对象 ,用光散射颗粒分析仪 (PDA)对水中天然有机物的混凝过程进行在线监测 ,结果表明PDA输出信号 (FI曲线 )的特征值与絮凝体粒径和有机物去除率之间具有相关性 .在弱酸性 (pH =5 0 )和中性 (pH =7 0 )条件下 ,通过合理控制混凝剂投量 ,腐殖酸的TOC去除率可达 5 0 % ,UV2 54 去除率可达 80 %— 90 % ,但pH =7 0时的投量为pH =5 0的 5倍以上 .在pH =5 0的条件下 ,吸附电中和是有机物混凝的主要机理 ,但在混凝剂投量非常高的情况下 ,卷扫絮凝也起重要作用 .在pH =7 0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有机物 光散射颗粒分析仪 光学在线监测 吸附电中和 卷扫絮凝 废水处理 原水处理 水质监测 混凝过程
下载PDF
水生植物腐解过程中溶解性有机质的释放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国正 赵敏 +3 位作者 李勇 应炎杰 路学军 潘继征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93-101,共9页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宛山荡生态修复示范区4种水生植物的腐解过程,并分析了其溶解性有机质(DOM)的释放特征。结果表明:4种水生植物腐解均可造成水中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呈先增加再迅速下降的趋势;且随着腐解时间的增加,腐殖质和...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宛山荡生态修复示范区4种水生植物的腐解过程,并分析了其溶解性有机质(DOM)的释放特征。结果表明:4种水生植物腐解均可造成水中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呈先增加再迅速下降的趋势;且随着腐解时间的增加,腐殖质和含不饱和C=C键的芳香族化合物含量升高。腐解前期,水鳖、穗花狐尾藻和水葫芦残体的DOM以富里酸为主,分别在第16、29和22天后以胡敏酸为主;而芦苇残体腐解水中的DOM始终以富里酸为主。利用三维荧光-平行因子法(EEMs-PARAFAC)分析可知,4种水生植物腐解过程中产生了3种荧光有机物,主要包括类腐殖质组分C1、C2和类蛋白质组分C3,且类腐殖质组分占主导地位。通过主成分分析识别到的两个主成分,分别占4种水生植物腐殖水总方差的79.9%、72.6%、83.0%和83.6%,反映了植物腐解过程对水体DOM特征、荧光组分等方面造成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腐解 溶解性有机质 释放 三维荧光光谱
原文传递
不同种类水生植物分解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的释放特征
4
作者 王亚如 张盼月 +1 位作者 张光明 白健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017-4027,共11页
为研究水生植物分解对水体有机物污染的影响,对不同生物量(0.1、0.5、1.0 g·L^(-1))下金鱼藻、菹草、浮萍和睡莲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的释放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物量下4种水... 为研究水生植物分解对水体有机物污染的影响,对不同生物量(0.1、0.5、1.0 g·L^(-1))下金鱼藻、菹草、浮萍和睡莲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的释放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物量下4种水生植物分解过程中上覆水DOM质量浓度变化趋势相似,0~15 d迅速增加,15~60 d缓慢下降直至相对稳定。有机物释放量为浮萍>睡莲>菹草>金鱼藻,DOM芳香化程度为菹草>睡莲>浮萍>金鱼藻。0~15 d,DOM以易降解的类蛋白有机物为主,此时COD释放量显著增加;30~60 d,难降解的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有机物含量逐渐增加,对COD贡献不明显。DOM质量浓度随着生物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高生物量(≥0.5 g·L^(-1))凋落物分解体系易降解的类蛋白物质(0~15 d)与难降解的类富里酸、类腐殖酸有机物(30~60 d)含量显著增加。分析发现植物凋落物生物量、种类以及凋落物分解时期可影响DOM质量浓度和特性,进而可能影响水体有机物的污染状况。因此,为避免大量植物凋落物分解造成的潜在风险,应及时控制水体中植物凋落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生物量 溶解性有机物 释放特征
原文传递
混凝微界面过程研究与进展:AOM颗/粒物-IPF水-溶液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被引量:4
5
作者 王东升 晏明全 叶长青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2-49,共8页
颗粒物微界面的物理化学过程在混凝工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作用.有关界面过程化学的研究构成了混凝技术研究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理论基础.本文仅以颗粒物/AOM-IPF水-溶液的相互作用为例,从水体颗粒物的稳定性、高效纳米絮凝剂的研究、... 颗粒物微界面的物理化学过程在混凝工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作用.有关界面过程化学的研究构成了混凝技术研究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理论基础.本文仅以颗粒物/AOM-IPF水-溶液的相互作用为例,从水体颗粒物的稳定性、高效纳米絮凝剂的研究、微界面形态与过程以及混凝作用机理等诸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与进展加以系统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 微界面化学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水体有机物 溶液化学
原文传递
几种水生植物对湿地底泥中有机质、氮含量的影响变化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徐也 周林飞 白庚沐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76-80,共5页
湿地水环境恶化,有研究表明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吸收水中的有机质、氮等营养物质。本文是以水生植物对底泥中有机质、氮含量的变化影响进行分析,为改善湿地水环境提供依据。以石佛寺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将石佛寺湿地分为5个研究区(芦苇区、... 湿地水环境恶化,有研究表明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吸收水中的有机质、氮等营养物质。本文是以水生植物对底泥中有机质、氮含量的变化影响进行分析,为改善湿地水环境提供依据。以石佛寺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将石佛寺湿地分为5个研究区(芦苇区、荷花区、蒲草区、沉水植物与浮叶植物的混合区、空白对照区),在5个研究区选取5个采样点,对5个采样点的底泥进行1年的采样(除去1,2月),测得有机质(OM)、氮(TN)的含量,通过OM、TN含量的变化,分析水生植物对底泥中OM、TN含量的影响。温度、降雨量、微生物、水流方向等因素都对底泥中OM、TN含量的变化产生影响,结果表明OM、TN含量的变化大多是由水生植物的生长消耗与微生物对植物死体的分解影响,5个研究区中芦苇区、荷花区的有机质、氮含量较高,蒲草区、混合区相对较少,高于空白区,不同的水生植物对有机质、氮含量有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底泥 有机质含量 氮含量 影响
下载PDF
水环境中溶解有机物对铜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木兰 沙聪 姜玥璐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2348-2360,共13页
具有生物毒性的铜是水体重要的金属污染物之一,而溶解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存在能够降低金属铜对生物的危害.本文综述了水环境DOM的来源、特征和形成消耗过程,并归纳了已知组成、细菌和浮游植物3种不同来源的DOM与金... 具有生物毒性的铜是水体重要的金属污染物之一,而溶解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存在能够降低金属铜对生物的危害.本文综述了水环境DOM的来源、特征和形成消耗过程,并归纳了已知组成、细菌和浮游植物3种不同来源的DOM与金属铜之间的络合作用,探讨了水环境DOM影响金属铜生物可利用性的因素及机制.已有研究表明DOM对金属铜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DOM能够降低或提高铜的生物毒性,海洋环境存在DOM维持铜生物毒性的平衡机制;(2)DOM通过降低食物链底端对金属铜的吸收,限制铜进入食物链.DOM对金属铜生物可利用性影响主要通过与自由铜离子(Cu2+)产生络合或螯合作用实现,同时还受DOM自身特征以及分子大小的影响.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现在研究可以从分子结构或官能团的角度更准确地评价DOM对金属的影响.本文最后总结了目前DOM对金属铜生物可利用性影响研究中新技术的应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溶解有机物 浮游植物 细菌 生物可利用性
原文传递
受污染原水中有机物去除中试集成系统的工艺对比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韩宏大 周玉文 +1 位作者 何文杰 王东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251-2254,共4页
在中试集成系统水平上对比研究了常规工艺、预臭氧化工艺、粒状活性炭吸附工艺、臭氧一生物活性炭工艺对受污染源水中的有机物及消毒副产物前体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前2种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能大致在50%~60%,后2种则能达到75%... 在中试集成系统水平上对比研究了常规工艺、预臭氧化工艺、粒状活性炭吸附工艺、臭氧一生物活性炭工艺对受污染源水中的有机物及消毒副产物前体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前2种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能大致在50%~60%,后2种则能达到75%~90%.与前2种相比,后2种为更有效地去除受污染原水中有机物的方法.建议采用Ⅱ类及更优水体为水源的水厂考虑使用常规处理或季节性水质变化时采用预氧化工艺;而对于那些以Ⅲ类或更差水体为主水源的水厂则应考虑增设GAC或BAC设备,以满足饮用水水质新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污染原水 臭氧 水体有机物 生物活性炭 消毒副产物
下载PDF
组合型浮床生态系统的构建及其改善湖泊水源地水质的效果 被引量:43
9
作者 李先宁 宋海亮 +2 位作者 朱光灿 李大成 吕锡武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7-372,共6页
研究开发了一种由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及微生物膜构建的组合型浮床生态系统.在野外条件下,考察了该浮床对富营养化湖泊水在静态条件下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20 d内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83.7%和90.7%,透明度也有大幅提高.而且,组合型... 研究开发了一种由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及微生物膜构建的组合型浮床生态系统.在野外条件下,考察了该浮床对富营养化湖泊水在静态条件下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20 d内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83.7%和90.7%,透明度也有大幅提高.而且,组合型浮床系统对有机物尤其是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能力较强,在25 d内,对r-BHC、HE、DDE、DDD、DDT的去除率分别为25.2%、63.8%、42.1%、71.6%和27.6%,氯苯、阿特拉津的去除率达55.9%和72.1%.水珊动物的代谢活动提高了有机物的生物可降解性和氮磷的植物可利用性.该新型浮床可用于水源地水质改善、污水净化生态工程、富营养水体的生态恢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床 水生植物 水生动物 微生物膜 难降解有机物
下载PDF
入冬水生高等植物的衰亡对河流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胡雪峰 陈振楼 高效江 《上海环境科学》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84-187,共4页
上海市郊河流水体中有很高的氮、磷和有机负荷。由于受水生高等植物生灭的影响,初春河流中的氮、磷和有机负荷明显高于上一年的初冬。河流中的水生高等植物能大量地吸收水体中的氮、磷,抑制藻类生长,净化水质;但其植株残体在水中的腐解... 上海市郊河流水体中有很高的氮、磷和有机负荷。由于受水生高等植物生灭的影响,初春河流中的氮、磷和有机负荷明显高于上一年的初冬。河流中的水生高等植物能大量地吸收水体中的氮、磷,抑制藻类生长,净化水质;但其植株残体在水中的腐解,又会重新释出营养元素,造成对水体的二次污染。在冬季,随着水生高等植物的大量死亡,这种污染更加明显。应加强对水生高等植物的利用,尝试建立既能净化水质,又能创造经济效益的生态工程模式,使市郊受污水体得到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污染 水生高等植物 有机物 二次污染 污水资源化利用
下载PDF
优化混凝工艺及操作规范的研究与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东升 解建坤 +3 位作者 周永强 邢丽楠 李涛 葛小鹏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97-904,共8页
水质的急剧恶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日趋严格的水质标准,对传统混凝工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赋予其新的发展机遇.基于水源微污染现状和消毒副产物控制及安全供水的目标,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混凝工艺及其操作规范成为目前推动水工业... 水质的急剧恶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日趋严格的水质标准,对传统混凝工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赋予其新的发展机遇.基于水源微污染现状和消毒副产物控制及安全供水的目标,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混凝工艺及其操作规范成为目前推动水工业发展的重点所在.本文从评估体系、混凝剂优化、混凝过程优化、絮体结构形成优化以及系统优化控制等角度对优化混凝技术加以综合介绍,并进一步对若干主要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加以评述,以推动优化混凝工艺及操作规范的建立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混凝 水质 水体有机物 消毒副产物 操作规范
原文传递
水生生物光合作用对雪玉洞岩溶水体中CDOM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范佳鑫 蒋勇军 +5 位作者 贺秋芳 王家楠 何瑞亮 张彩云 马丽娜 汪啟容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657-2666,共10页
溶解有机质(DOM)作为岩溶水体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分布和迁移变化对研究岩溶碳汇的组成、结构和通量具有重要意义,其组成和结构特征常用有色溶解有机质(CDOM)反演.本研究于旱季每月采集重庆雪玉洞洞内地下水和洞外地表水,通过... 溶解有机质(DOM)作为岩溶水体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分布和迁移变化对研究岩溶碳汇的组成、结构和通量具有重要意义,其组成和结构特征常用有色溶解有机质(CDOM)反演.本研究于旱季每月采集重庆雪玉洞洞内地下水和洞外地表水,通过地下河从洞内向洞外的流动过程中水化学和CDOM光谱特性的变化,分析CDOM的变化影响因素,为研究岩溶水体DOM碳汇通量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雪玉洞岩溶水中CDOM以小分子易降解的内源有机质为主,类色氨酸和类酪氨酸组分占60%以上;(2)雪玉洞地下水中的CDOM主要受地下水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影响,地下水流动过程中有少量易降解有机质被微生物降解,TOC和DOC含量略有降低,CDOM腐殖化程度略有增强;(3)雪玉洞地表水CDOM主要受水池中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控制,水生植物生长处TOC和DOC含量明显升高,CDOM内源特征和小分子组分明显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水 水生光合作用 有色溶解有机质(CDOM) 溶解有机碳(DOC) 微生物降解
原文传递
辽河流域生物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状况调查 被引量:1
13
作者 付毓 赵丽娟 孙仓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2年第11期55-57,71,共4页
为了研究辽河流域内水生生物体被有机污染物污染的情况,本文对从12个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点位打捞出来的生物进行了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了该流域内生物体中的主要的有机污染物种类及其含量。最终通过对其数据进行研究从而确定了有机化合... 为了研究辽河流域内水生生物体被有机污染物污染的情况,本文对从12个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点位打捞出来的生物进行了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了该流域内生物体中的主要的有机污染物种类及其含量。最终通过对其数据进行研究从而确定了有机化合物在流域内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流域 水生生物 有机物 污染状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