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灸推拿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
作者 吴朝刚 文政 +2 位作者 张伟 阳绪银 刘景洋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0年第6期612-614,F0003,共4页
综述近年针灸推拿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临床研究,发现主要有针刺、灸法、按摩推拿、电针疗法,以及针灸推拿疗法并用、针药并用或针灸推拿结合现代康复技术的综合疗法,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但目前研究缺乏严格的RCT,... 综述近年针灸推拿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临床研究,发现主要有针刺、灸法、按摩推拿、电针疗法,以及针灸推拿疗法并用、针药并用或针灸推拿结合现代康复技术的综合疗法,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但目前研究缺乏严格的RCT,操作方案缺乏统一标准,还应加强作用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推拿疗法 中风后遗症 偏瘫 脑卒中康复 综述
原文传递
中医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2
2
作者 张军 郑武熙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第3期155-158,共4页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施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施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行中医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肌力情况、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徒手肌力检查法(MMT)、Fugle-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的MMT、FMA、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领域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肌力、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有利于提升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康复治疗 中医学 针灸
下载PDF
温阳化痰通络汤治疗阳虚痰瘀阻络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 被引量:32
3
作者 赵雪梅 《吉林中医药》 2018年第3期304-306,共3页
目的分析温阳化痰通络汤治疗阳虚痰瘀阻络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阳虚痰瘀阻络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豨簽通栓丸,观察组给予温阳化痰通络汤,对比2组... 目的分析温阳化痰通络汤治疗阳虚痰瘀阻络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阳虚痰瘀阻络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豨簽通栓丸,观察组给予温阳化痰通络汤,对比2组临床疗效、改良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结果 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分级均降低;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分级降低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Barthel指数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升高,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上述评分升高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温阳化痰通络汤治疗阳虚痰瘀阻络型中风痉挛性偏瘫可通过发挥温阳益气、化瘀祛痰的功效从而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有效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阳化痰通络汤 阳虚痰瘀阻络 卒中 痉挛性偏瘫 温阳益气 化瘀祛痰
下载PDF
巨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 被引量:30
4
作者 张艳 刘国成 +2 位作者 王金宇 孙云广 杨柳江 《上海针灸杂志》 2012年第9期631-633,共3页
目的观察巨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醒脑开窍组穴基础上采用巨刺治疗,对照组在醒脑开窍组穴基础上采... 目的观察巨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醒脑开窍组穴基础上采用巨刺治疗,对照组在醒脑开窍组穴基础上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用修改的Ashworth量表(MAS)、痉挛评定量表(CSI)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为67.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AS、CSI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巨刺 康复训练 脑卒中 偏瘫 中风后遗症
下载PDF
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陈新 陈越峰 +3 位作者 茅敏 牟欣 饶萍 白杨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康复的作用。方法:将8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分期整体针刺疗法"中痉挛期的针刺方法配合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治疗...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康复的作用。方法:将8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分期整体针刺疗法"中痉挛期的针刺方法配合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月末采用改良Ashworth肌痉挛评定量表,简化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Barthel指数分别评定肌痉挛,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偏瘫肢体痉挛及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进入分离运动期(BrunnstromⅣ期)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使用现代康复技术相比,现代康复技术结合针刺治疗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偏瘫 痉挛 针刺 康复技术
下载PDF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吴红新 《中医学报》 CAS 2013年第11期1761-1762,共2页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临床治疗,治疗组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临床治疗,治疗组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肢体痉挛评分为(32.12±5.24)分,运动功能评分为(76.43±8.53)分,生活质量评分为(84.32±9.32)分;对照组肢体痉挛评分为(68.53±7.35)分,运动功能评分为(62.32±6.76)分,生活质量评分为(72.16±8.21)分。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肢体痉挛、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等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治疗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脑卒中 痉挛性偏瘫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基于Brunnstrom理论探讨中风偏瘫的针灸策略 被引量:27
7
作者 昝兴淳 唐巍 +3 位作者 付周婷 龚丽 丰丽媛 李斯亮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4-7,共4页
基于Brunnstrom偏瘫六阶段理论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策略是传统针灸疗法与现代神经发育学疗法的有机结合。根据Brunnstrom理论,在弛缓阶段用针刺诱发肌肉张力,痉挛阶段针刺痉挛肌及其拮抗肌以平衡阴阳,分离运动阶段将针刺重点转... 基于Brunnstrom偏瘫六阶段理论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策略是传统针灸疗法与现代神经发育学疗法的有机结合。根据Brunnstrom理论,在弛缓阶段用针刺诱发肌肉张力,痉挛阶段针刺痉挛肌及其拮抗肌以平衡阴阳,分离运动阶段将针刺重点转移到局部,后遗症阶段用多种针灸适宜技术杂合以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unnstrom分期 针刺 中风 偏瘫
下载PDF
躯干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急性期患者平衡及行走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6
8
作者 凌畅泉 车革方 +1 位作者 黄汉辉 麦秋娟 《临床医学》 CAS 2017年第5期35-37,共3页
目的探讨躯干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急性期患者平衡及行走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10月脑卒中偏瘫急性期患者66例,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3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实... 目的探讨躯干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急性期患者平衡及行走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10月脑卒中偏瘫急性期患者66例,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3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实验组加施躯干核心肌群训练,比较治疗前后两组BBS评分(Berg平衡量表)、MWS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简化Fugl-Meyer)。结果治疗后,两组BBS、MWS、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实验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急性期经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躯干核心肌群训练,有利于患者平衡功能、步行能力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急性期 躯干核心肌群训练
原文传递
针刺头穴治疗中风病偏瘫时发生即刻效应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6
9
作者 刘建浩 鲍春龄 +2 位作者 朱文增 东红升 东贵荣 《中医学报》 CAS 2013年第8期1259-1260,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头穴治疗中风偏瘫时发生即刻效应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中风患者采用头针针刺方法治疗,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量表,观察患者针刺头穴前后,上肢、下肢及手肌力临床疗效变化。结果:60例中风病患者治疗前后肌力提... 目的:观察针刺头穴治疗中风偏瘫时发生即刻效应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中风患者采用头针针刺方法治疗,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量表,观察患者针刺头穴前后,上肢、下肢及手肌力临床疗效变化。结果:60例中风病患者治疗前后肌力提高Ⅱ级以上。结论:针刺头穴治疗中风病即刻效应明显,为针刺治疗中风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病偏瘫 针刺头穴 即刻效应
下载PDF
“补缓泻急”针刺法治疗中风性肌痉挛疗效观察 被引量:24
10
作者 赵晓峰 李平 《上海针灸杂志》 2005年第10期13-14,共2页
目的观察“补缓泻急”针刺法对中风性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中风病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补缓泻急”针刺法,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训练。采用目前康复学界常用的修改的Ashworth痉挛程度评级法,Brunnst... 目的观察“补缓泻急”针刺法对中风性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中风病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补缓泻急”针刺法,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训练。采用目前康复学界常用的修改的Ashworth痉挛程度评级法,Brunnstrom分期法以及Barthel指数分别评定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补缓泻急”针刺法对中风性肌痉挛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补缓泻急”针刺法在改善痉挛状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偏瘫 痉挛 针刺疗法 补缓泻急
下载PDF
子午流注纳支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2
11
作者 王立童 王鑫 +1 位作者 代永利 姜永梅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年第9期47-50,共4页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支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脑卒中伴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治疗组予子午流注纳支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予普通针刺治疗结合康复训...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支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脑卒中伴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治疗组予子午流注纳支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予普通针刺治疗结合康复训练。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比较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的变化情况。结果 (1)最终完成试验者,治疗组39例,对照组39例。(2)组间治疗后8周、12周、16周比较,治疗组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组间治疗后8周、12周、16周比较,治疗组MBI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组间治疗后8周、12周、16周比较,治疗组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午流注纳支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可明显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结合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中风 肢体功能障碍 偏瘫 子午流注 针刺 择时治疗
下载PDF
针药结合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1
12
作者 侯震 王瑶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年第4期317-319,共3页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口服肌肉松弛剂巴氯芬片;治疗组采用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患肢体的针药结合法,疗程2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改良Ashworth评定结果比...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口服肌肉松弛剂巴氯芬片;治疗组采用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患肢体的针药结合法,疗程2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改良Ashworth评定结果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痉挛程度均有减轻,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患者Fugl-Mager(FMA)和Bar-thel(MBI)评定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改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药结合的方法能有效降低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药结合 脑卒中后 痉挛性偏瘫
下载PDF
眼针联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13
作者 李智 焦富英 +1 位作者 车戬 张祝强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眼针联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3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眼针联合巨刺法治疗,两组患者均治... 目的:探讨眼针联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3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眼针联合巨刺法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两组患者FMA评分、Barthel评分、Ashworth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4.85%,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FMA评分及Barthel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FMA评分及Barthel评分改善更为显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Ashworth评分均有所降低,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Ashworth评分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论:眼针联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可改善患者脑部病灶区域内血液运行,挽救缺血半暗带,协调患侧肢体平衡性,促进病后治愈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针 巨刺法 脑卒中 痉挛性偏瘫 疗效观察
下载PDF
心理护理联合康复锻炼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曹德燕 李新英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年第3期157-159,共3页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联合康复锻炼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6例采用传统康复干预措施,观察组44例在...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联合康复锻炼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6例采用传统康复干预措施,观察组44例在此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和早期康复锻炼,比较两组患者心理健康状态、日常活动能力、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简易运动功能、智能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联合早期康复锻炼能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障碍,提高患者接受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护理 康复锻炼 脑卒中 偏瘫 影响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偏瘫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5
作者 刘鹏程 张珺 邓恒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9年第6期1191-1193,共3页
脑卒中偏瘫的发病率在我国这个逐渐老龄化的社会中逐年增高,其严重拖累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家庭经济。而对于脑卒中偏瘫的治疗,根据不同的病人选用的治疗方法则不尽相同。有效干预可能会带来积极的效果,因此,需要医学工作者不断研究,寻求... 脑卒中偏瘫的发病率在我国这个逐渐老龄化的社会中逐年增高,其严重拖累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家庭经济。而对于脑卒中偏瘫的治疗,根据不同的病人选用的治疗方法则不尽相同。有效干预可能会带来积极的效果,因此,需要医学工作者不断研究,寻求治疗脑卒中偏瘫的安全、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国医学在治疗脑卒中偏瘫有丰富的经验,该文对中医药对该病治疗手段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脑卒中 偏瘫
下载PDF
中风相关病名古文献考略 被引量:18
16
作者 曹霞 裴丽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12期132-134,共3页
"中风"最初见于《素问·风论》,但与现代所指中风病不同。两汉时期张仲景创"中风"疾病名,隋唐时期医家巢元方提出"风懿",南宋医者陈言提出了"头中风"一词,元末医家王安道提出"真中&qu... "中风"最初见于《素问·风论》,但与现代所指中风病不同。两汉时期张仲景创"中风"疾病名,隋唐时期医家巢元方提出"风懿",南宋医者陈言提出了"头中风"一词,元末医家王安道提出"真中""类中",明代楼英将中风病命名为"卒中",清末张锡纯提出"脑充血""脑贫血",与现代"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的中风病机认识相吻合。本文通过对中风及相关疾病名的古文献梳理,揭示中风病的历史演变,为现代人们了解、掌握中风病提供文献学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半身不遂 病名 古文献
下载PDF
全经针刺法对恢复期脑卒中平衡能力障碍影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8
17
作者 周金芝 周国平 +3 位作者 王清勇 刘玉泉 刘小卫 王敬桥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9期49-50,共2页
目的:探讨全经针刺法与传统针刺法对恢复期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恢复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用全经针刺法、常规针刺法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衡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 目的:探讨全经针刺法与传统针刺法对恢复期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恢复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用全经针刺法、常规针刺法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衡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平衡功能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经针刺法能显著改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是治疗卒中偏瘫平衡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恢复期 针刺疗法 全经针刺法 平衡功能
下载PDF
电针治疗40例中风偏瘫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18
作者 郭泽新 汪润生 +1 位作者 郭小川 王燕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1期646-648,共3页
运用电针和毫针刺法分别治疗中风偏瘫肩-手综合征40例,两个疗程后显示电针对手背水肿、手部皮温升高及屈指时手痛的疗效优于毫针刺法(P<0.05);指关节和肩关节功能积分增加3分以上(包括3分)的疗效电针组分别优于毫针组... 运用电针和毫针刺法分别治疗中风偏瘫肩-手综合征40例,两个疗程后显示电针对手背水肿、手部皮温升高及屈指时手痛的疗效优于毫针刺法(P<0.05);指关节和肩关节功能积分增加3分以上(包括3分)的疗效电针组分别优于毫针组(P<0.05);总显效率电针组(75%)优于毫针组(50%,P<0.05)。提示电针产生肌肉节律性收缩具有"肩-手泵"样作用,这对消除手背水肿,防止手部肌肉萎缩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中风偏瘫 肩-手综合征 肩-手泵
下载PDF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敏华 梁冰 +4 位作者 王敏 陈莉秋 王映松 李震宇 孙涛 《上海针灸杂志》 2004年第4期7-9,共3页
目的 观察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中风偏瘫患者分为针康组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 ) 10 0例 ,针刺组及康训组各 6 0例 ,采用针刺体穴和康复训练 ,并在治疗前后 ,对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 目的 观察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中风偏瘫患者分为针康组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 ) 10 0例 ,针刺组及康训组各 6 0例 ,采用针刺体穴和康复训练 ,并在治疗前后 ,对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针康组与针刺组、康训组治疗后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P<0 .0 1,差异明显 ,而针刺组、康训组比较P>0 .0 5 ,无差异 ;3组自身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其中针康组治疗前后 P<0 .0 1,差异明显 ,而针刺组、康训组治疗前后 P<0 .0 5 ,也有差异。结论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比单纯针刺和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疗效好 ,而针刺和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均有较好疗效 ,两者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训练 中风 偏瘫 临床研究 针灸疗法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良肢位摆放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16
20
作者 熊晓辉 王秀容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519-521,共3页
目的观察良肢位摆放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遂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首次发病脑卒中患者16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2例。对照组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康复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行良... 目的观察良肢位摆放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遂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首次发病脑卒中患者16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2例。对照组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康复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行良肢位的设计及摆放。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差异。结果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全程良肢位摆放护理可减少脑卒中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良肢位 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