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环境传播研究中的生态文学叙述策略
1
作者 唐梅花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91-102,共12页
作为跨学科议题,环境问题为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提供了现实基础。环境传播学者对话语与修辞的重视和研究,不失为一种对生态批评忽视文学特质研究的反拨。奥拉维克指出的缪尔对于“崇高感”的表达,基林斯沃思和帕尔默归纳的由雷切尔&#... 作为跨学科议题,环境问题为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提供了现实基础。环境传播学者对话语与修辞的重视和研究,不失为一种对生态批评忽视文学特质研究的反拨。奥拉维克指出的缪尔对于“崇高感”的表达,基林斯沃思和帕尔默归纳的由雷切尔·卡森开启的“启示式叙事”,作为气候变化象征符号的站在冰块上的北极熊、集体迁徙的帝王蝶以及戏剧影视作品的图像化呈现等,都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环境传播研究与生态批评相结合的思辨空间。难能可贵的是,环境传播学者对生态文学经典叙述策略的理性反思,对于过分着眼于挖掘生态思想资源的生态批评和生态创作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传播 表达崇高 启示式叙事 象征隐喻 图像化呈现 生态反思
下载PDF
从现实叙事到启示叙事——历时性视域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长篇小说的共时性风格重释
2
作者 王韵秋 石梅芳 《科学.经济.社会》 2015年第1期167-171,共5页
国内外学者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长篇小说风格的界定常常以共时性为主,本文认为这种共时性风貌只有在历时视域的拘囿之下才能更为恰当地呈现。1969-1995年间,她的小说风格因为反映了加拿大国内"主义(criticism)先于现实"... 国内外学者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长篇小说风格的界定常常以共时性为主,本文认为这种共时性风貌只有在历时视域的拘囿之下才能更为恰当地呈现。1969-1995年间,她的小说风格因为反映了加拿大国内"主义(criticism)先于现实"的谬境,呈现出现实主义的特色。1995-2003年间,她的小说符应了历史变化,完成了与国际后现代浪潮对接,从而展示出具有"加拿大特色"的后现代主义风格。2013年,阿特伍德的最新作品《风颠亚当》(Madd Addam)问世。这不仅标志着其"反乌托邦三部曲"的结束,亦喻示她近十年来的叙事风格转向了以揭示"全球化"与"末日"关系为主的启示叙事(Apocalyptic Narra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后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 启示叙事
下载PDF
典型德里罗的非典型“末日叙事”:《沉寂》中的“末日”后现代化
3
作者 沈谢天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2年第2期175-187,共13页
在成书于新冠疫情前但出版于2020年10月的新作《沉寂》中,唐·德里罗通过细绘两对美国夫妇的应激反应和行为模式,预见了一个处于未来末日级大危机之下的美国。在提示书中危机的典型末日特征后,德里罗尽遣后现代叙事之能,扫除了起因... 在成书于新冠疫情前但出版于2020年10月的新作《沉寂》中,唐·德里罗通过细绘两对美国夫妇的应激反应和行为模式,预见了一个处于未来末日级大危机之下的美国。在提示书中危机的典型末日特征后,德里罗尽遣后现代叙事之能,扫除了起因、经过与结果等叙事三阶段的全部“宏大叙事”痕迹。凭借对由此而生的非事件化、非典型性“末日”的后现代化呈现,德里罗将读者关注焦点成功引至其倾力打造的美国式“内向性末日”,从而又一次成功传达了针对后现代美国的典型德里罗式关切。《沉寂》也因此为美国在抗疫方面的持续疲软表现提供了某种令人信服的非官方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德里罗 《沉寂》 末日叙事 后现代化
下载PDF
后末日叙事视角下《第一区》中的个体疏离
4
作者 蔡汶铤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8-165,共8页
科尔森·怀特海德的小说《第一区》聚焦末日后个体陌生化、抽象化和边缘化的疏离境遇,质疑以未来主义为基调的末日叙事传统。应募僵尸清扫计划的主人公斯皮兹饱受情感疏离的折磨,对缺乏生命尊重和种族包容性的社会态度感到绝望。个... 科尔森·怀特海德的小说《第一区》聚焦末日后个体陌生化、抽象化和边缘化的疏离境遇,质疑以未来主义为基调的末日叙事传统。应募僵尸清扫计划的主人公斯皮兹饱受情感疏离的折磨,对缺乏生命尊重和种族包容性的社会态度感到绝望。个体对重建城市信念的丧失否定了末日叙事中常态恢复和乌托邦想象的结局。尽管后启示录风格的小说呈现了瘟疫笼罩下社会的灾难性断裂,作者仍试图通过第三人称有限视角闪回和叙述者干预的叙事策略传递个体的情感表达,彰显出以共情缓解疏离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森·怀特海德 《第一区》 后末日叙事 疏离 共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