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革命与合作: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合作社(1937~1945) 被引量:1
1
作者 贺文乐 《农业考古》 2020年第3期91-97,共7页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共产党以抗日团体和民主政权为依托,先后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建立与发展合作社,但效果欠佳。从1943年始,合作社逐渐向革命化转型。新建在劳动互助基础上的合作社,以行政归属地为组织单位,内容与形式多样化,...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共产党以抗日团体和民主政权为依托,先后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建立与发展合作社,但效果欠佳。从1943年始,合作社逐渐向革命化转型。新建在劳动互助基础上的合作社,以行政归属地为组织单位,内容与形式多样化,强调“群众性”以及坚持“民主办社”原则。革命化的“合作社模式”绩效与不足并存,但在整合乡村资本、劳动力、物资、文教等资源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此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展对个私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一个现成的蓝本,对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 合作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合作社
下载PDF
从家庭走向社会——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妇女角色的转变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惠君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72-75,共4页
传统晋西北乡村女性承担着单一的家庭角色,主要负责照顾家庭成员以及操持家务。抗战爆发后,由于男性劳力的减少,共产党开始动员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广泛参加生产以支援抗战。在妇女运动开展过程中,妇女在两性分工中的角色发生根本性转变... 传统晋西北乡村女性承担着单一的家庭角色,主要负责照顾家庭成员以及操持家务。抗战爆发后,由于男性劳力的减少,共产党开始动员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广泛参加生产以支援抗战。在妇女运动开展过程中,妇女在两性分工中的角色发生根本性转变,她们在婚姻自由、接受教育、生产劳动以及政治参政等方面的权利开始提升,这种转变在妇女英雄群体上表现尤为明显,传统社会性别关系进入新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妇女角色 转变
下载PDF
革命与教育: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乡村教育探微
3
作者 王惠君 《吕梁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50-52,共3页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建立后,共产党从抗战需要和大局出发,注重发动乡村青年和妇女,对他们进行革命教育,进而带动更多乡村民众团结到党的周围,采取多种形式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包括小学教育、民校教育、冬学运动、抗日剧团宣传以及读报小组...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建立后,共产党从抗战需要和大局出发,注重发动乡村青年和妇女,对他们进行革命教育,进而带动更多乡村民众团结到党的周围,采取多种形式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包括小学教育、民校教育、冬学运动、抗日剧团宣传以及读报小组等。在乡村教育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广大民众思想上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产生深刻的认同感,文化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乡村教育的开展对坚持抗日斗争、根据地生产发展、乡村文化的改造以及阶层流动产生积极而持久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革命 乡村教育
下载PDF
抗日根据地时期中共基层干部群体——以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为中心的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岳谦厚 董春燕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5-44,共10页
干部在中共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或者说中共要达成自己的政权建设目标需要建立一个忠诚且有效的干部支持体系。1940年1月晋西北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即开始自己的政权建设努力,试图通过民选方式和平且合法地改造基层政... 干部在中共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或者说中共要达成自己的政权建设目标需要建立一个忠诚且有效的干部支持体系。1940年1月晋西北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即开始自己的政权建设努力,试图通过民选方式和平且合法地改造基层政权,实现控制乡村社会、汲取乡村资源、服务抗战的目标。而越来越多的贫苦农民则依靠中共支持并借助"选举"渠道进入政权系统,由此构建了以中、贫农为主体结构的基层权力格局。这些新生干部尽管是中共在乡村社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或中共革命事业最主要的承担者,但由于文化素质低下、行政经验缺乏、革命意识不强,似乎很难真正承担起中共的伟大理想。这亦充分说明干部队伍建设是中共需要不断努力破解的一道"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基层政权 干部群体
下载PDF
晋西北士绅参观团赴延安访问之影响
5
作者 李建权 卢佳丽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3期72-77,共6页
194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最为艰难困苦时期,积极推进根据地各界落实全民族抗战路线,把各革命阶级紧密团结起来,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就尤为重要。1942年5月4日至8月5日,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由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牛友兰... 194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最为艰难困苦时期,积极推进根据地各界落实全民族抗战路线,把各革命阶级紧密团结起来,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就尤为重要。1942年5月4日至8月5日,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由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牛友兰等为代表的士绅组织了一次声势浩大的赴延安参观活动。他们在延安参观的三个月,受到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热情接见,亲身感受到了边区民主的政治氛围,亲眼看到了边区的新经济与新文化成果。晋西北士绅参观团对延安的访问有力地加强了“三三制”的宣传落实,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晋西北根据地的建设,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众中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明士绅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统一战线 牛友兰 延安
下载PDF
救国救民: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灾荒救济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常宝 顼熙芳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8-112,共5页
抗战时期,晋西北根据地自然灾害频发,加之日军扫荡的破坏,根据地民众生活甚为艰难。晋西北根据地政府在中共的领导下,切实开展灾荒救济,并积极发动民众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自救,初步达成标本兼治、救灾度荒、救助民众的目标,赢得了民众... 抗战时期,晋西北根据地自然灾害频发,加之日军扫荡的破坏,根据地民众生活甚为艰难。晋西北根据地政府在中共的领导下,切实开展灾荒救济,并积极发动民众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自救,初步达成标本兼治、救灾度荒、救助民众的目标,赢得了民众的拥护;并在此基础上扩大了根据地面积,为抗战救国政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战略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 晋西北根据地 灾荒 救济
下载PDF
战动总会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贡献 被引量:1
7
作者 成永亮 《铜仁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92-96,共5页
战动总会在抗日民族战争这个宏大历史背景下出现,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广泛发动民众,倾力支援抗战前线;筹划组织武装,协同坚持敌后作战;发挥统战作用,团结一切抗日力量,为敌后战场的开辟,根据地的发展,乃至于抗战的... 战动总会在抗日民族战争这个宏大历史背景下出现,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广泛发动民众,倾力支援抗战前线;筹划组织武装,协同坚持敌后作战;发挥统战作用,团结一切抗日力量,为敌后战场的开辟,根据地的发展,乃至于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中国共产党当时及今后的统战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动总会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历史贡献
下载PDF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冬学运动中的干部培养
8
作者 赵莉 张文俊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32-37,共6页
抗战时期,中共在晋西北根据地利用冬学这种传统教育方式,发起冬学运动。在运动中,广大基层干部参与其中,广泛组织动员民众教员、参加冬学,自身逐步成为接受教育对象。中共在冬学运动中对基层干部进行培养,逐步消除基层干部对冬学的抵触... 抗战时期,中共在晋西北根据地利用冬学这种传统教育方式,发起冬学运动。在运动中,广大基层干部参与其中,广泛组织动员民众教员、参加冬学,自身逐步成为接受教育对象。中共在冬学运动中对基层干部进行培养,逐步消除基层干部对冬学的抵触情绪,使干部在冬学中得到锻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基层干部的文化水平,同时缓解了当时根据地基层干部缺乏的状况,在根据地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学运动 干部培养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下载PDF
革命战争与民众教育——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简论
9
作者 成永亮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96-100,共5页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党和政府结合抗战政治、普及文化、发展生产、社会改良和民众动员等战时需要持续推进社会教育,提高了当地民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技能,消除了原先对新政权的疑惑和顾虑,密切了党政军民关系,激发了生产支前积极性,强化了...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党和政府结合抗战政治、普及文化、发展生产、社会改良和民众动员等战时需要持续推进社会教育,提高了当地民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技能,消除了原先对新政权的疑惑和顾虑,密切了党政军民关系,激发了生产支前积极性,强化了战争动员能力,最终实现了党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整合和绝对领导,保障了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社会教育 战争动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